分类
教育

屠呦呦获Lasker临床研究奖——离诺贝尔奖只有一步之遥

刚看到这个题目时着实吓了一跳,还以为是《绝代双骄》里的十大恶人之一屠娇娇重生了!
中国女人,看来这次又要走在男人的前面了。。。
———————————————————————————————————————————–

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Lasker临床研究奖——离诺贝尔奖只有一步之遥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9月18日03:13  现代快报  
                                                                                                                                       

       屠呦呦,一位年过80的老人,此前在国内几乎寂寂无闻,但她的名字这几天却传遍全球。这位发现了抗疟疾药物青蒿素的药学家,近日获得了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这也是中国生物医学界获得的世界级最高奖项,目前有超过300人获得了该奖项,其中有80位后来获得了诺贝尔奖,因此可以说,现在的屠呦呦离诺奖可能只有一步之遥。

  在得知屠呦呦获得拉斯克奖的消息之后,相信很多人的第一个举动,是去网上搜索她的资料。相关资料极少,但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饶毅上个月曾在一篇题为《中药的科学研究丰碑》的文章中公开指出,并无院士身份的屠呦呦和另外一位中医科学家值得获诺贝尔奖。

  极少被媒体曝光,并不意味着屠呦呦今日的获奖是一个偶然。恰恰相反,与今日那些急功近利的学者相比,屠呦呦几乎是在用一生的时间去做好一个堪称伟大的研究。1930年出生的屠呦呦,研制新型抗疟疾药物青蒿素已数十年,1971年,在经历了近200次失败之后,屠呦呦从葛洪的经典医籍《肘后备急方》中获得灵感,先锋性地发现了青蒿素,开创了疟疾治疗新方法,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正当屠呦呦在国际医学界得到高度认可之时,国内的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评审工作已经结束,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再次出现空缺。或许,评委们从来都只知道重复追问中国得不到诺贝尔奖,却从来不知道还有屠呦呦这样低调的研究者存在。所谓“墙内开花墙外香”,大概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吧。

个人履历
1930年12月30日,生于浙江省宁波市;屠呦呦研发室

1948年,进入宁波效实中学学习;  
1950年,进入宁波中学就读高三;  
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  
195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后改名为北京医科大学,现为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系;  1955年,分配在卫生部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工作至今;  1959-1962年,参加卫生部全国第三期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  
1979年,任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副研究员;  
1985年,任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研究员。

个人荣誉
1958年,被评为卫生部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  
1978年,青蒿素抗疟研究课题获全国科学大会“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奖”;  
1979年,青蒿素研究成果获国家科委授予的国家发明奖二等奖;  
1984年,青蒿素的研制成功被中华医学会等评为“建国35年以来20项重大医药科技成果”之一;  
1987年,被世界文化理事会授予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状;  
1992年,双氢青蒿素被国家科委等评为“全国十大科技成就奖”;  
1997年,双氢青蒿素被卫生部评为“新中国十大卫生成就”;  
2009年,获第三届(2009年度)中国中医科学院唐氏中药发展奖;  
2011年9月,青蒿素研究成果获拉斯克临床医学奖。  

拉斯克奖是美国最有声望的生物医学奖,也是世界上最有声望的大奖之一,是仅次于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的大奖。屠呦呦获得的拉斯克临床医学奖是中国生物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世界级最高级大奖。


真是活到老, 学到老.


“追星当追屠呦呦”2011年9月17日 09:42          选稿:天潼  来源:东方网  作者:怡然  

      仿佛横空出世,“屠呦呦”三个字突然间在中国的媒体上闪亮登场,盖因9月12日,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名单上,出现了中国科学家屠呦呦的名字。屠呦呦荣获2011年度拉斯克-狄贝基临床医学研究奖,以表彰她“发现了青蒿素——一种治疗疟疾的药物,在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

  事实上,1930年出生的屠呦呦,研制新型抗疟病青蒿素已40余年,据拉斯克基金会网站的介绍,在中国政府于1967年5月23日启动的“523项目”中,屠呦呦先锋性地发现了青蒿素,开创了疟疾治疗新方法,世界数亿人因此受益,未来还会有更多的人们将受益。

  然而,在2011年9月12日之前,有多少国人听闻过这个有点儿奇特的名字“屠呦呦”,更有多少国人知晓这位年届耄耋的女科学家的故事?百度“屠呦呦”,眼下有多达76个网页,约33.5个相关结果,而几乎全部是9月12日以后“蜂拥而至”的,最早的一篇相关文字,是9月12日科学网的报道,其链接的内容里有稍早一些的北京大学教授饶毅等人的博文《中药的科学研究丰碑》,其中介绍了屠呦呦的事迹,时间是今年8月22日。仅此而已。

  可以肯定地说,要不是这回得了一个国际性大奖,屠呦呦的名字依然会沉寂于媒体之外。尽管屠呦呦有许多精彩的故事,却似乎难以引起记者们的兴趣。对科学家,记者的嗅觉何以如此迟钝麻木?

  诚然,默默无闻的科学家无以计数,而做出了重大贡献的科学家不愿在媒体上抛头露面,也有多重原因,不可一概而论。但无论如何回避不了一个现实:我们的媒体对科学家的报道,远远不如影星、球星或其他什么明星,甚至也大大不如以自我炒作博名的所谓“红人”。每年全国两会期间,人民大会堂门前无数记者追逐着、包围着代表委员中的“星级”人物采访,而冷落了代表委员中的科学家,便是一个最具典型意义的缩影。由这个“缩影”必然衍生另一个“缩影”:少男少女们不知王选,不识袁隆平,问杨振宁“是唱什么歌的?”……

  最近,一些报刊又在很带劲地炒作那个以炫富露丑而出了名的郭美美,为她推出杂志封面的特写镜头、为她刊发连着5个整版的专访,唯恐怠慢了这个羞耻心鲜有,价值观错乱的“名人”,被白岩松讥为“丑闻是丑闻制造者的通行证,而低调却是低调拥有者的墓志铭”。同时也有报刊被爆主动要求采访郭美美,甚至有消息称,“新一轮对郭美美的密集专访似乎正悄然展开”。看起来,有些报刊大有“媚俗到底”“娱乐至死”的架势。他们宁可冒着被舆论“炮击”的风险,也不愿意放弃名为“追星”实为逐臭的机会。那么有限的篇幅,宝贵的注意力资源,为什么就不能多拨一点给科学家呢?一家对郭美美接受采访颇有些受宠若惊的杂志,在遭受舆论抨击之后,为自己喊冤时辩解道,他们是作为一家以报道全球女性话题、关注女性人物的杂志,来报道郭美美的“心路历程”的。那么,屠呦呦这位女科学家,或者更多的“屠呦呦们”,在他们的视野里吗?是否会不惜篇幅,以报道科学家的心路历程为乐事呢?

  4年前,人民日报曾发表评论《追星当追袁隆平》,其中写道:“科学之星的奋斗历程艰辛而漫长,其中贯穿着高尚的理想、信念和种种生动有趣的传奇故事。我们的媒体和文艺作品应当大力宣传科技之星,营造全民族崇尚科技、英模之星的舆论氛围,引导青少年从小爱科学、学科学,为科技发展和事业创新而献身。如此,则国家幸甚,民族复兴有望焉。”遗憾的是,那么多年过去了,袁隆平还是没有被当作“星”来追,而如今是否还应该继续呐喊“追星当追屠呦呦”呢?


宁波人! 我的母校中学,和我父亲的母校中学的先先先先进!(激动得口吃了,对不起北京狮城)

赶紧去看了详细报道~~~~“追星当追屠呦呦”:victory:


这个人的名字好特别哦~~~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沈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进来膜拜一下!


严重膜拜。。。


效实中学和生物医学界有缘呢, 先有童第周, 再有断手再植的陈中伟, 现在又有屠呦呦…


她的父母太有创意啦~
给孩子取这样的与众不同的名字
难道早早预示她的非凡?


师姐好!


春月斑竹真乃神人,一下就猜到了屠呦呦名字的出处!虽说斑竹引用的是曹操的《短歌行》,但”呦呦鹿鸣,食野之萍“这句却是曹操从《诗经。鹿鸣》里”抄“来的。

联合早报也报道了此事:

发现青蒿素 中国中医科学家 获颁“美国诺贝尔”奖
(2011-09-25)

纽约综合电)国际医学大奖——美国拉斯克奖前日将其2011年临床研究奖授予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屠呦呦,以表彰她“发现了青蒿素——一种治疗疟疾的药物,在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

  这是中国科学家首次获得拉斯克奖。

  拉斯克奖评审委员会认为,屠呦呦教授领导的团队将一种古老的中医疗法转化为最强有力的抗疟疾药,使现代技术与传统中医师们留下的遗产相结合,将其中最宝贵的内容带入21世纪。

  斯坦福大学教授、拉斯克奖评审委员会成员露西·夏皮罗在讲述青蒿素(Artemisinin)发现的意义时说:“在人类的药物史上,我们并不常有机会如此庆祝一项能缓解数亿人疼痛和压力、并挽救上百个国家数百万人生命的发现。”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科研条件极为艰苦的环境下,屠呦呦团队与中国国内其他机构合作,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并从《肘后备急方》等中医古典文献中获取灵感,先驱性地发现了青蒿素,开创了疟疾治疗新方法,世界数亿人因此受益。

  目前,一种以青蒿素为基础的复方药物已经成为疟疾的标准治疗方案,世界卫生组织将青蒿素和相关药剂列入其“基本药品”目录。

  美国国家过敏和传染病研究所所长安东尼·福奇在出席颁奖仪式时说:“屠教授的成就是所有传染病领域最重要的成就之一,屠教授作出了主要贡献,值得获奖。”“这也是中国传统医药可以引导发现青蒿素这样有用化合物的好例子。”

  拉斯克奖由有“现代广告之父”之称的美国广告经理人阿尔伯特·拉斯克和夫人玛丽·拉斯克于1946年创立,以表彰在医学研究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在世科学家、医学研究者和公共服务人员或机构。自创立以来,共有300多位科学家获奖,其中80位最后获诺贝尔奖。拉斯克奖素有“美国诺贝尔奖”之称。

  屠呦呦1930年12月30日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祖籍宁波鄞县(今宁波鄞州区)。父亲给她起名“呦呦”,源自中国古籍《诗经》中的诗句“呦呦鹿鸣,食野之萍”。1951年,屠呦呦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1955年,屠呦呦大学毕业,分配到卫生部直属的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研究院)工作。


我的班主任为尉健行的妹妹尉丽英,你的呢?


85的? 我的是黄翠芳, 一个英语老师, 你可能不认识.

回点评, 效实没有83级, 尉老师没教84级, 难道是师妹?


哈哈~~~
大学时有科什么作业
是分析建安风骨什么的
里面翻来覆去的引用了曹操哈
今天,终于给我显摆上了~~~

另外,我大学最好的闺密是宁波效实中学的~~~


春版的闺蜜什么名字呀, 说不定我认识.


站短你了
认识的话,告诉我一声哈~~~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