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赟
热点话题
对新加坡这个大约五分之一人口都是外来移民的国家而言,移民注定是一个永远的话题。只是最近几年,尤其是上次大选期间,这个话题变得从未有过的热烈而已。一方面,政府已经对过去几年的移民政策作了检讨;另一方面,我们还是看到,不断有新移民问题的个案涌现出来,并不时地搅动新加坡社会生活这潭原本非常平静的池水;其中又以来自中国大陆新移民的一些问题,最为引人注目。
其实新加坡素有吸引外来移民的传统,其原因是本地出生率长期低迷,为避免人口的萎缩与老化,只能以移民加以补充。过去外来移民的问题并不是特别大,一方面固然与最近10年间人口增长过快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外来人口来源地的改变脱不开关系。我就注意到,新近发生的外来移民事件中,不少都与中国大陆的移民有关。
比如最近刚刚爆发的“法拉利事件”,很多中国报章把此事归结为新加坡人日渐反对外来移民的又一案例,然而事实上,中国自己的社会舆论,其实也几乎是一边倒地讨伐超速的肇事者,将之与“富二代”、“为富不仁”、“对妻不忠”等一系列恶性符号联系在一起。所以两国虽然观照的角度不同,但对肇事者的讨伐是一致的。而且,我注意到,真正受害人秦德福的遗孀林秋英,在事后所表现的宽容大度,就非常让人动容,这也显示新加坡绝非是一个狭隘排外的国家;反而是肇事者的家人,却一直没有主动站出来,对两名无辜死难者的家庭表达自己应该有的歉意。
我的问题是,为什么外来移民中以来自中国的新移民问题最多呢?比如稍前不久,享受政府奖学金的中国留学生公开辱骂本地人事件,还有刚刚在网上又激起不小风波的巩俐前夫黄和祥,爆出她入籍新加坡的原因,只不过是“除表现出她对婚姻的忠诚与重视,也能更方便出国”,并且还提到巩俐“很爱大陆,无论是走到哪里都不会改变她的中国心”等等。这种丝毫不掩饰的极度实用功利主义态度,也让很多新加坡居民非常愤怒。
类似情况可能还有不少,这就不能不让人反思,中国移民到底有何特殊之处?为什么这个新移民族群会具有如此高的新闻出镜率?本地华人移民中,另一个较大的来源地,马来西亚的华人移民,就没有这么多问题。我自己也有不少马国华人同事与朋友,他们与新加坡本地人之间虽然也有区别,但总体区别却没有来自大陆的新移民那么大。
首先就语言和文化背景来看,来自马国的华人移民与本地基本类似,大多数也都来自中国福建与广东沿海,所以无论是闽南语、粤语,还是英语口音,都与本地人几无二致。而宗教、社会风俗乃至饮食习惯,则都一方面还受传统中国文化影响,民风素朴而又略显保守;另一方面又因殖民地的历史渊源,受传统西方民主与法制精神的熏陶。
近年来自中国,尤其是大陆内地的新移民,却与此完全不同。他们大多不懂南方方言,不少英语也不流利,尤其是那些日益增多的,随着中国经济起飞较为有钱的新移民,他们一般有非常稳定的生活基础,根本没有多少融入新社会的意愿和能力。在文化和宗教背景上,也多受1949年后教育的影响,与传统中国宗教与文化有很深的隔阂。改革开放以后盛行的极度功利主义和拜金主义,又让这一切雪上加霜,所以他们中很多人移民都是基于极度实际的考虑,来新加坡的目的,不过是为了更好的生活环境、子女的教育、甚至好用的护照等等。
当然,每位移民的动机,都或多或少会夹杂功利的考量,像我当年移民新加坡,也只不过是因为找工作这样一件偶然的因素,所以这本身无可厚非。但问题是,你在移民之后,对当地社会却完全不主动融入,只喜欢和自己人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形成一个封闭的小圈子。明明入了新加坡国籍,在郑重宣誓之后,却依然三心二意,一遇到孩子服兵役这种事,马上掉头走人。像这样的行为,被斜睨也就不足为奇了。所以,移民本来就是双方主动去迎合对方的行为,如果你已经移了民,却摆出一副傲慢的拒绝同化的架子,那就要反思一下自己的所作所为了;毕竟在另一个国家里,移民只是客人,喧宾夺主那就太不合时宜了。
作者是新加坡佛学院助理教授
不求功利,为嘛会千里迢迢下南洋来,难道是吃饱了撑得?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怎是说改就改的了的也。
此公还有这篇宏文,关于孙旭的。
纪赟
热点话题
近日新加坡国立大学就孙旭的网上侮辱性言论,作出了最后处理决定,即由国大纪律委员会裁决孙氏违反学生操守,故处以罚款3000元,中止最后一学期的奖学金,并三个月社区服务的决定。至此,这一在本地闹得沸沸扬扬的事件,就基本算是告一段落了。
虽然如此,但本次事件的余音却注定还会在一段时间内,驻留在很多人的记忆之中,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本地居民对待移民的态度。即使作为一名局外人,我也对孙旭的言论感到震惊,我震惊之处并不在于别的,而在一位外来的学生,会对它国提供的多年免费教育与巨额奖学金如此不知感恩,而是背德忘义一至于此。这件事就像你接受了一位完全陌生的恩主整整八年的资助,等到你马上临近毕业时,却在公开的场合侮辱他一样。我不知道孙先生到现在是否真正意识到了,那些被他骂成是“狗”的普通新加坡居民,正是他们辛勤劳作所交的税金,才使他这个外国人得以完成别人梦寐以求的学业。更何况,我们华人有句古语叫“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而对忘恩负义之人,我们的文化之中从来都会用最轻蔑的词汇加以描述。
即使他不是一位奖学金得主,我也对他描述的事实感到非常怀疑。孙先生提到他碰到人以后,往往会遇到别人对他不敬,我真心感到非常奇怪,为什么我在本地生活了如此多年,如果在公车上我不小心碰到了别人,却往往总会听到别人怕挡了路而说道歉呢?我不敢说新加坡人都非常有礼貌非常有教养,在有些方面,我就觉得台湾走在了我们的前面,但就总体而言,新加坡是个有素养的社会。起码以自己的极个别体验来侮辱整个族群,除了显示自己的教养有缺外,并不能让别人得出更好的印象。
自由总有自己的边际
另外,在事件发生之后,我也在网上看到了不少替孙旭言论的辩解。其理由无非有二,一是要维护言论的自由;二是已然认错,是小事就不应再加追究。然而如果就政治学而言,即使是一位初学者也会知道,法国大革命时颁布的《人权宣言》中,就对自由作了这样的定义,即“自由是有权做一切无害于他人的任何事情”。回过头来,这“无害于他人”是否也包括侮辱别人是“狗”和“瘪三”呢?孔子还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不希望被人侮辱,你就应该不要去侮辱他人。也许有些人是些极端自由主义者,他们主张自由无非就是法律禁止之外的任何行为。既然法律没有禁止孙先生说这些话,他也但说无妨。但这种绝对的自由,当然在理论上是可能存在的,或者你处在一个无人的岛屿之上。但作为社会人,我们个人的自由从来都与他人相联。这种自由是众多社会人相互冲突的自由的优选结果,它带来的既有对个体自由的限定,也有对个体自由效率的提升,是社会群体自由最大化的产物。
其次是在事件之后,孙已然多次表示道歉,就不必再紧追不舍。其实就此次事件的最终处理来看,国大采取的已经是一种非常宽容的措施了。这就像你接受了另一人的多年资助,在言语不敬之后,你的恩主决定只是最后一段时间不再资助你一样,这无论如何都不能算是非常严厉。政府国会教育委员会主席林谋泉先生也表示,既然孙旭已经道歉了,他也被国大处罚,新加坡人应该欣然接受他的道歉。这本身就体现了一种得理饶人的宽厚与体谅之情。
但如果孙旭或者其他一些人,从这件事之后得出的结论就只是“话不能乱说”,那么我要说这还是一次非常失败的经验,因为这些人并没有真正觉悟到自己的真实错误所在,即人生一世,永远要对那些帮助自己的个人、国家,乃至整个世界心存感激,否则只是嘴上表示了后悔,而不是真心弥补自己道德上的缺陷,以后说不定还会在生活和工作之中栽其它的跟头,或者也难免被人鄙视。
作者是新加坡佛学院助理教授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这种文章当小学作文都不及格。既然说移民只是客人,不要喧宾夺主,为何又嫌别人不融入。前后矛盾。
大概是欢迎表扬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