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阳: 如何在改变中凝聚价值共识?
在医院实习的时候我们经常会观察到这种情况:病人是一位独居老人,原本身体健壮、起居皆能自己打理;不幸中风后,子女都因为各种原因无法在家照顾病人、料理他的复健,结果老人家长期被困在医院。这不单对老人家的病情以及心理没有益处,对病者家人以及医疗系统来说,也是十分沉重的经济负担。
因此,6月26日的《联合早报·社论》有两句话引起了我的注意。社论认为,政府应该凝聚社会共识,形成“就近照顾年迈亲人是每个为人子女者的天职”的价值观;在谈到政府能够为此做些什么时,社论认为:“‘居家养老’应该是年长者的第一选择,任何新政策的思考应该以此为出发点”。我在当义工的时候接触过很多老人家,现在又是一名医学生,我对这种说法绝对的赞成。
可是我知道,这也绝对是知易行难。尤记得当年许文远主掌卫生部的时候,曾有一次轻轻的放话,建议国人可以考虑把年迈亲人送到邻国疗养院;他的言论所受到的批评可谓排山倒海。国人对这个问题是有共识的:在可能的情况下,我们都不会把家里的老人送到老人院去;政治人物建议送老人到邻国的疗养院,在我国的公共言论空间里,甚至是禁忌。
我们现在要解决的问题,是社会需要何种新思维,协助我们面对老龄化的挑战。
先看看“就近照顾年迈亲人是每个为人子女者的天职”。据我的理解,这的确是最好的选择。在最理想的情况下,老人、子女以及其家庭都应住在同一个社区里;这个社区最好是老人熟悉的社区,因为老人的适应能力低,如果把他们从熟悉的环境和社交网络中抽离,他们可能会因为害怕出门而损害他们的精神与健康。况且,如果一个大家庭三代成员都住在附近,就会形成一个可贵的支援网;在重视家庭凝聚力的新加坡,这是我们都乐于见到的。我这一代不少朋友都是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
可是,这个理想在今天的新加坡实际可行吗?
挟泰山超北海,非不为也
我翻查了2010年我国的人口普查数据,一如我所料,我国人口老化最严重的三个地区为市中心、红山、女皇镇;最“年轻”的市镇则是榜鹅。我再翻查建屋局的数据,在2012年首季,女皇镇的四房式售价中位数是65万元,红山为59万元,和义顺的38万、榜鹅的47万贵了一大截。那就是说,若果你的母亲是住在红山的一个独居老人,而你则是一个有两个在学孩子的普通中产阶级,要是你想履行“就近照顾年迈亲人”的“天职”,你一定会感到有心无力。
今日社会的工作要求、教育制度对孩子的要求,已经让人喘不过气来;生活费、医疗费节节攀升,低收入阶层工资的涨幅又追不上;人们无法负担父母老家附近的房子,自己的住所离开父母一个多小时的车程,接父母回家住又会使自己的经济、身体和精神负担百上加斤——社论所描述的“老人家虽然养育了几个子女,到头来却没有一个真正的栖身之所”的“家庭悲剧”,完全事出有因。这种“家庭悲剧”,已经超出了个人的控制范围;我们奉行的市场制度,也已使得前述的理想变得遥不可及。
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要解决妥善照顾我国老年人的问题,可以扯出从工资增长到组屋售价各个方面的制度性因素。这个问题本身非常复杂,但是并非不能解决。这取决于我们决定宰掉哪一头圣牛——改变哪一种我们习以为常的既定思维。人口老化所带来的巨额社会成本,迟早会迫使我们改变。
组屋售价虽然只是这个问题的小部分,但从这个角度,可以看出我们能改变思维的空间其实很大。从协助和鼓励子女“就近照顾年迈亲人”这个角度来看,政府能施行的行政手段包括:一、提高首次购屋者在购买父母家附近转售组屋时,所能获得的额外津贴,从现在的1万元提高到组屋估价的一成;二、预留一部分位于成熟组屋区新项目的组屋单位,给父母住在同一区的购屋者;三、加速建设更多位于成熟组屋区的乐龄公寓及相关设施配套;四、加速落实旧组屋重建及原区安置计划,以兴建在容积率许可的条件下,建更高的新替代组屋来增加成熟组屋区的组屋单位供应量等等。
这些都无可避免将干扰市场运作。吴俊刚先生6月27日的文章中也有提到,组屋售价高企这个问题是“无解”的,因为政府必须“顾及广大的已拥有组屋者的既得利益”。但是,由于政府的组屋政策,一向都是以为新加坡人提供负担得起的房屋为大前提,“拥有组屋者的既得利益”,理论上应该只是拥有一所条件适当、价格合理的房屋,投资回报理应不在考量之列。市场力量决定得太高的组屋售价,必定会严重损害我们这个急速老龄化的社会的整体利益;政府组屋既然是公共资源,我们在可预见的未来,能否让组屋市场与房地产投资市场分离,并以一种新颖、敏锐的制度,满足和调节需求?还是有其它的替代办法?这都将考验政策设计者的勇气与智慧。
我国社会现在正处于一个十字路口。我们必须选择,我们要以行之有年的资本主义原则与价值观,和社会情况改变所带来的挑战硬碰,并接受早报社论提到的“家庭悲剧”普遍化;还是我们要务实地挑战人们的一些既定思维,以建设更具包容性的社会?社会的转型过程必定是痛苦的,但是的确是必须的。问题是,我们该如何凝聚改变的共识?若有机会,我将另行探讨。
作者是一名医科学生
“若果你的母亲是住在红山的一个独居老人,而你则是一个有两个在学孩子的普通中产阶级,要是你想履行“就近照顾年迈亲人”的“天职”,你一定会感到有心无力。”
难道老人就不能搬到便宜的地段吗? 主要还是本地人的生活,消费观. 如果合理谨慎消费, 不会有问题的.
tanjong pagar, china town 岂不是孤老区了?
“这个社区最好是老人熟悉的社区,因为老人的适应能力低,如果把他们从熟悉的环境和社交网络中抽离,他们可能会因为害怕出门而损害他们的精神与健康。”
如上,文中已经提到,老人是不原意“动窝”的。虽然人挪活,但老了的时候,人要硬挪,可能就早死了。老邻居们老兄老妹地都在一起几十年了,他们不舍得分离。
政府是保姆我发现,有困难张个嘴,在父母社区买房就要便宜10%,那是什么概念啊,那是5-7万元啊。然后你发现好多社区变成家族社区了!请问父母作古以后不是发财了!写文章的人是脑子不清楚吧!
新加坡是个小国家,从东走到西开车就45分钟。
如果连45分钟都阻碍他们赡养父母了,那我觉得政府费心给他们买在父母身边真的太多余了!每周去看看父母是应尽的义务!
想我们中国人,父母都在10万8千里了,难道我们就不孝顺父母了吗?作为独生子女,跟父母有更加密切的感情,如果用远近和没钱来找借口,这样父母不如卖了房子住养老院。
呵呵,所以要早打算.非要霸住黄金区那你自己想办法吧
现在我把我妈妈从中国接来身边住,就是为了能孝顺她,父母的要求一点也不高,每天回家吃饭,看到你她就高兴了!这点小心愿也满足不了,天天拿房价来说有什么意义呢?
最好再出台一个政策,新加坡人买房不用钱,我看他们就没什么要再抱怨的了。
说到底,不就是钱吗?就是想要多点钱.那些住在郊区的人,老人,年轻人应该为这些人买单?
还建老人公寓,几次了,不是 大家反对.所以,随便发表意见没有错,能不能批判地看问题就是读者的能力了
我个人觉得在组屋附近建照顾老人中心是个不错的做法
不过,从新闻看来,很多新加坡的看法都是:是好事,不过别在我那边建
我的观点:不与父母同住(即同一个屋檐),但又能经常方便地照顾父母,这样赡养老人是最好的选择。比如住在同一座组屋,或邻近组屋,或车程10分钟,等等。
新加坡虽小,但走起来还真费时。你说的45分钟,是半夜里开车的情况。在白天乘公交车,比如从裕廊去东部勿洛,45分钟恐怕连市区都没到。你的母亲总有回中国安度晚年的那一天,那时你就会有不同的感受了。
如果那些拿了好处的人,真的照顾老人,那还好。就怕拿了好处搬到附近去住,其实一样没去照顾老人。谁能确保那些人拿了好处就一定会照顾好老人?
退一步说,既然要给几万块补贴给孩子,目的是帮助他们照顾老人,那么这个钱为什么不干脆直接发给老人算了?类似婴儿花红,直接打进老人的户口,只有用在老人身上的费用才可以从户口扣钱。最好跟跟婴儿户口一样,政府出一半,孩子出一半。很合情合理啊,小的时候父母存给孩子花,老了孩子存给父母花。看看多少年轻人愿意存给父母花。
再退一步说,这些钱加起来不是小数目,新加坡岂不等于朝着福利社会的目标前进了?
福利当然越多越好啊!!!
不过,羊毛出在羊身上,福利多了,政府支出多了,是不是要多交税了?
如果我没记错,楼主前几天发个帖子,埋怨property tax涨了。
从楼主转的这些贴来看,很明显楼主的要求:福利多多,交税少少。
投资理财,很简单:找政府就对了。都是政府的事。
借用眼镜嫂的话:越是这样想的,越会是穷人。
比如父母住在红山,子女住在裕廊,子女怎么就不能照顾父母了?隔了才多远?
不能因为这两样事情都是本地人最关心的话题,作者就硬硬要将两样不是太相干的事扯在一起。
窃以为有点居心叵测。
真有心的人,再远也会想办法照顾老人.
没有心的人,住楼上也不会下去看老人.
这里是个出租车可以开到73岁的国家,foodcourt步履蹒跚的老人收盘子的国家.
整个国家就没有把老人太当一回事
我觉得就算在上海也做不到都住到父母身边去啊!我从来不觉得老人独自居住是好的,经常有老人死在房子里没人知道。
我在上海家里,外婆住在南站那里,我家在闵行,我舅舅家在北新泾,我2阿姨在虹口区,我小阿姨在仙霞没有一个子女靠近的!我家去乘车要2小时我和我妈也经常去走动啊!上海交通比新加坡更恶劣吧!不要拿路远来说。
我每天上班1个小时路我觉得比去看父母的路程,上班的路我更觉得受不了!毕竟上班每天都上,看父母可以一周一看~
中国老人比起这里幸福多了, 不用去食阁收盘子,不用70多还开出租,也不用告小的不给生活费。
多少发达国家做得到都住到父母身边?
住在菲律宾倒可以
我的菲佣都是一大家子住一起。除了出国赚钱的,其他都住在一起互相照应
这些本地刁民想要逆天吗?离父母一个小时路程就觉得无法照顾父母了,那你干脆说你本来就不想照顾父母,就算是父母就在楼上楼下你都懒得上下楼。
让我们这些离父母几千公里每年才能和父母相距十几天的人怎么办?
是啊,不是小年轻写一篇锦绣文章就能解决的.
老人公寓其实并不能解决他的问题(老人自己照顾,互相照顾),但就这样,反对的人一大摞
呵呵,楼主明显融入新加坡文化了
有问题,推给政府
从来不从自身找原因
同意
当然,端盘子可能也是一种机会:在中国没这个机会
说真的,新加坡也不是搞不起福利社会,但就是要逼着你居安思危、发挥最大潜能。
其实说照顾老人,其实现在只有二十四孝父母,哪里有二十四孝子女?
其实真的也不需要。我自己做不到,我也不会要求我的孩子做到。我没入籍,就想着等父母老了,可能我回去尽点孝。其实也可能做不到。
我自己,就希望到时候有这么一种药物,我想自己去了就自己去了。留在世间,耽误孩子。久病床前无孝子,到那个时候是个负担
父母不是要天天见到你,那样有时候还有矛盾呢!
父母要的是想见到你的时候能见到你。在新加坡这么小的地方,不存在想见的时候见不到的情况。所以把房价的事情扯进来,说房价太高住不到父母附近,真是药不对症。
现在的人越发自私,贪婪而懒惰。不针对任何人,请别对号入座,只是觉得越来越多的言论,在过去说出来都要脸红,现在人说得如此理直气壮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藉照顾父母之名,行大谋私利之实,恐怕是这些大嗓门坡人的真实写照。
在这里俺有一策,可以让其中一些人自动放弃:对于那些声称为照顾父母而想买在父母附近的坡人家庭,政府可以提供补助,但是,当该房出售时,政府有权全额收回补助,额外加上通胀补偿。如果出售时房产增值超过通胀,政府有权根据补助占房价的比例,收取房产增值的对应收益。举例如下:
1) 房子买时50万,政府出了20万,过了1年,卖了70万,通胀率3%,政府有权先拿走 (20/50)*70 = 28万
2) 房子买时50万,政府出了20万,过了1年,卖了50万,通胀率10%,政府有权先拿走 (20/50)*50* (1+10%) = 22万
3) (这种情况较少发生) 房子买时50万,政府出了20万,过了1年,房价下跌,只卖了40万,但由于其他因素通胀率仍有3%,政府有权先拿走 20*(1+3%)= 20.6万,或酌情仅拿走补助金额20万。
估计这样就可以把那些想蹭车的给过滤掉。
唉,HDB不请我当顾问真是他们的损失…
我发帖物业税,是针对被增长,而增长的理由又十分牵强( 什么年值涨,租金涨);你却说我真对物业税,我有十张嘴也无言以对啊。
关于政府补贴靠近父母的购房者,我倒认为是个新思路。这笔补贴可以在购房者在将来卖房后收回,或转给下一个靠近父母的购房者,而且此房不准出租,这样就可以减少目的不轨者。
至于什么无理要求,都是从外人看的视点。在天朝看似无理的事,那是因为那个政府不闻不问。
这的国民为何不能要求政府给予更多的福利?每年从人民收了那么多的税费,ERP, COE, 卖地,租金,等等等等,就应该用还于人民。
你能把母亲留下来,那真是不简单。也许你母亲已经是这的PR, 或公民。这种情况是很少见的。
如果你母亲是存外国人,看病没有任何政府补贴,想在这里养老送终,那你要准备好几十万新币的医药费了。如果在上海看病花费10万,那么在小新,你得乘以10,即1百万人民币,才能看同样的病。也许你很富有,不差钱,那就另当别论了。
我所了解的来过新加坡的中国人的父母,不是因为落叶归根,不喜欢在这安度晚年,就是因为害怕这的天价医药费,才离开这的。
“这的国民为何不能要求政府给予更多的福利?每年从人民收了那么多的税费,ERP, COE, 卖地,租金,等等等等,就应该用还于人民。”
人民?税务局统计,大部分的税都是少数高收入者贡献的,穷人交多少税了?而高收入者中,外国人也占不少。
ERP, COE?穷人还买车?
租金? 新加坡的房子都租给谁的?不是租给外国人的?公民便宜从政府拿房子高价租出去,还好意思不满?
按照你的逻辑,穷人更不该嚷嚷了。国家收入,穷人奉献多少了?
更别提什么脏活累活危险活,都外劳女佣干了。又不出钱又不出力,没有上进心,整天只会呱呱呱叫,这就是穷人。墨镜嫂说得好,这边大部分穷人,都是自己不争气。
哈哈,W版还记得我说的话啊。举个例子说得更清楚些,国内的穷人很多都是因为体制原因,是那个吸血的制度让他们的劳动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而在新加坡,政府对公民的照顾可以说是无微不至了,在这种情况下还是穷的一塌糊涂,那就是自己烂泥巴糊不上墙了。
在国内的时候,我的父母以及邻居很多都是勤勤恳恳的工人阶级,辛辛苦苦为工厂干了一辈子,在他们在职的时候国家实行的是高积累低工资制度,导致他们的工资很低,那个时候可没有跳槽这种说法,一个地方干到退休为止。到了快退休的时候,体制改革全下岗了。这些工人大多数都是忠厚老实踏实肯干的人,之所以穷,错不在他们。更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当时工厂的混混二流子被工厂给赶出来之后自己闯荡反而还都发财了。
在新加坡,我最早的那个房东老太太,一辈子就是家庭妇女,就是做饭做家务,结果做的饭菜比猪食都难吃,你说你做了一辈子饭,就不能买本菜谱好好学习一下把饭做好点?去foodcourt,有些收盘子的老人那个态度,就像是人欠了他的钱似的,收个碗竟然是单手,就拿着汤勺筷子往托盘里面一丢,也不管汤汁是不是溅到食客身上,擦个桌子瞎忽悠一下,也不管是不是擦干净了。就这种工作和生活态度,再不是穷人的话那就没有天理了。这种人在中国,吃屎都赶不上热的。
看来你把税侠义地理解成个人收入税。我说的对吧?税有很多种,比如消费税,无论穷富,人人分分秒秒都在交,我不是富人,但我估算我们家每年要交5千左右的消费税。那么,按照总量,富人交的消费税多,还是穷人多?
我猜,你的思维是不是,富人是靠自己的智慧劳动致富的,比如你自己,富的理所当然;穷人都是靠向政府抱怨嚷嚷过活的,好吃懒做,不是靠劳动致富,穷得理所当然。你好像认为,这个国家,穷人是靠富人养活的。这一点我不敢苟同。没有千千万万的劳苦大众辛勤劳作,哪来的什么富人。
开上汽车交ERP的人,都是富人吗?坐出租车交ERP的人,也是富人吗?
租金,你又侠义地理解成房租。我指的租金,是政府出租给小生意人,小买卖人,大买卖人的店铺,厂房,等等。昨日我理发,与理发师聊天,她讲,锦茂那片新建的组屋楼下的商铺,月租金接近1万了,谁赢?政府;谁买单?百姓和店家。
我的观点是,政府太富有了,收了太多的银子,把自己人的收入提得高高的,防通胀了,没后顾之忧了,是时候应该多照顾广大百姓了。
只要年轻时好好工作,好好投资,好好规划
凉风是吹不着你的
我的感觉是,很多天朝过来的人,看这里的非成功的人的时候,有不客观的因素。认为他们不成功,是他们没有努力,没有刻苦,不用功,不珍惜机会。所以他们活该失败,罪有应得。
我想提醒大家的是,我们这些天朝过来的人,是些什么人?像眼镜嫂,读到了博士。至少在教育方面,我们是天朝的成功的人,大部分在天朝就受过高等教育,有着较快得到财富或成功的条件和资源。而当我们看到小新的这帮非成功的人群时,似乎忘了,在天朝,有太多的这样的人。在很多方面,机会并不平等,天生的不平等。
收盘子的老人起码不像某些人一样,明明贡献小小,却以为对国家收入贡献巨大。就我一个住在三房的朋友家庭为例子,一年交税不到100,拿到的补贴早就超过这个数字。当然我的朋友起码是个明白人。
为什么中国的共产主义大锅饭行不通?为什么福利社会迟早会垮?就是有某些贡献少少却要求多多的人存在。
顶一帖,有些人在这里享受着人家经几代人努力付出取得的成果,却瞧不起人家还说风凉话。看不惯回去吧,永居也不用再努力申请了。
这样的博士连小学生的常识也不如。
换位思维:如果盘子能耍刷干净的,就不会耍刷盘子的了
你不要用以你的思维去强求这些人,那是客观存在的局限性,就像有些人永远考不上博士,有些人永远考不上大学,有些人中学都毕业不了
这只是学术上,你可能永远搬不动50公斤,等等,这是客观存在的
不是鄙视这边没有成功的人,而是鄙视那些吊儿郎当烂泥巴糊不上墙还抱怨是社会不公,移民抢了他们饭碗的人。
绝对不会去鄙视那些虽然没有上过什么学,但是勤勤恳恳干活谋生的人。
这位就是典型的天朝洗脑的产物,总认为是政府养活了人民,人民是在享受成果。
完全是大错而特错。
对于中国来的受过高等教育的新移民来说,平均收入肯定高于新加坡土著,这就意味着交的税也高于土著。所以不是享受着什么成果,恰恰相反,是正在给新加坡政府和人民做着贡献。
我的看法是,诚恳工作的人,就算起步差,还是有很大机会出头。就算不是很成功,生活也还过得去。除非是真的运气很差的。
举现实的例子,我一个客户,新加坡本地人,学历很低,给人打工工资很低,多年领津贴的那种。但熟悉行情后,自己出来创业,现在一年净赚10几二十万。
相反,我一个客户,请员工,做销售的。换了好几个,都是做了很短时间就跑了。真是又懒惰工作态度又烂的。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这些不是智商,学历的问题。而是根本的工作态度问题。有的人努力勤奋靠自己打拼,有的人懒惰依赖政府。天道酬勤,我相信这句话。
不妨学楼上某位逆向思维一下:你以为新加坡政府那么傻让外国人来享受成果啊?政府当然是选择贡献大于要求的人来作为新移民。有些自己要求多多贡献少少,就以为别人也一样。新加坡新移民,大部分是贡献多要求少的。
楼歪了。那篇文章没有谈到公平,后天努力,懒人,富人vs.穷人贡献,等等。
原作者提出了由于组屋高房价,客观上限制了人口流动,给照顾父母带来了困难,这是客观事实,没有错。至于他提出的购买靠近父母的组屋有补贴的建议,我认为是一个新思路,政府应该往这个思路上想一下可操作性; 比如为防止不良动机,可以提出限制条件,比如卖房时补贴收回,或如父母都过世后,补贴收回,子女中只有一人可以享受补贴等等。
我感觉,虽然我们大部分来自天朝,但由于我们现在的身份不同(有新加坡公民,有PR,有EP,有WP, 有学生,甚至有游客,国内人士等等),收入学历高低不同,立场各异,看问题的角度不尽相同,所产生的分歧是必然的。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只有个人心里的那杆秤,自己关心的利益,是不一样的。
这就是能力问题,因为你理解不了。
新组屋的价格,比同样地点的十几年的组屋还要便宜,是不是便宜十几万?!我家的房子边上的HDB,卖的时候比我的旧HDB还便宜。现在,转手市场的价格比我那个贵10多万。
这个你是理解不了的。
我知道你会再来纠缠什么新的是给公民的,应该是福利,应该不赚钱,等等。不要忘了,大多数买旧的也是公民。所以那种话,我先给你赌上
引用: yishun2009: 就事论事,别“无知”的这种话都上来了。也没讨论政府好不好。看来你还对小新不了解
就事论事,那也得有能力的人啊。
收税应该还给人民?笑话!那公务员吃西北风去啊,修桥铺路招商引资基础设施建设都不做了,都返还。那还收什么税啊,多次一举
ERP怎么了,多收你什么了?你知不知道收ERP的同时,路税降低了?不是已经返还给大家了吗(从少部分人那里收,大家得益)
这些你都不知道还是能力所限不能理解?不管怎么样,算不知,说你无知你是不明白的
===== 拜托不要点那么多次,没法回复 =====
当然,以后要不象回了
你这个回复正好说明了,政府没有亏本卖房,只是少赚,不存在拿纳税人的钱补贴买房人的问题。你说的十几万,是5年后的转手价与现在的差价,不是补贴。因为,政府是不能用二手价来卖一手组屋,否则就不叫什么政府组屋了。一手组屋,就是要廉价卖给公民的,这是福利。
真正的补贴,是政府开的价位卖,如果买者符合条件,政府减价几万。这是真正意义的补贴。
我主张的还富于民,并没有说要拿对基础设施的投入来还。我只是感觉(没有具体数字),政府收得太多,可以还多一些财富于民的。
还是希望你别开口“无知”,闭口“胡说八道”,这种霸道的讲法,你很像本网站很出名的某一大侠。
社会总是金字塔形建立的,要反过来想一想,要是这社会全是有博士硕士学士组成,哪基础工作有谁来做?你去market 吃饭后谁帮你清理?因此,不要在那里自以为是,说三道四的。要是你很了不起就不会有这么多时间成天在这发贴了,研究科题去吧。
又仔细看了一下原文,越来越觉得提出这种观点的人别有用心,打着照顾老人的旗号,其实想的都是利益。
你的父母住在价格高的组屋区,子女就应该打着照顾老人的旗号要求低价买附近的房子?子女的子女以后再打着同样的旗号?子子孙孙永远“霸占”那个区?
为何老人不能卖掉房子去相对比较便宜又靠近子女的地方生活?理由是住习惯了不能从熟悉的社交网络中抽出,那说明身体还不错,还能在社交网络中活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子女就在同一个区域?如果都需要子女贴身照顾,那就说明已经躺在床上不能动了,这个时候躺在红山或者是榜鹅有区别吗?
谁说一定要亏本卖?谁说一定没有亏本卖?政府就是亏本卖的。唯一争议的地方,是地价的多少。你这些肯定也是不知道。
补贴就是补贴,不然那些买旧HDB的公民为什么要贵十几万?
除了这些,政府另外还有津贴,专对收入低的。这些你是否也不知道?
做自己的贵人
(2012-07-05)
早报导读
[中国早点] 审议天价五分钟
[南中国海] 中警告菲:别炒作南海课题
[中东冲突] 美加强波斯湾军力部署
[名家专评] 史蒂芬·罗奇:美国大幻象
潘旭
前一段时间,《联合晚报》有一段新闻引起我的注意,新闻上说狮城一位38岁的男子六年内换了近20份工作,最长的做两个月,最短的仅区区两天!男子竟感叹“遇不到贵人,每份工作都做不长久”!
其实这位只有小学程度的男子,也曾在政府有关部门的介绍下,先后从事过收碗、扫地、咖啡店助手等工作。不过他抱怨那些工作都不适合他:要么是工作时间太长,要么是工钱太少,有的是环境太热,有的则是和同事相处不来。总之,每份工都做不长久。他的母亲也将这一切归罪于儿子很倒霉,一直遇不到贵人。
看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一位美国白宫“元老级的管家”尤金·艾伦(Eugene Allen)的经历。他是一位曾为杜鲁门到布什一共八位总统服务的黑人男管家,也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受邀参加国宴的男管家,可以说是名符其实的“元老级的管家”。
艾伦小时候家境贫寒,尚未成年的他便到了华盛顿一家乡村俱乐部当服务生,老板安排他干最简单的擦桌子、洗盘子的工作。但他认为没有出息,于是很不情愿,干起活来敷衍了事。
回到家里,他向父亲诉苦,认为这样做永远不会出人头地,不会有出息的。父亲没有骂他,而是对他说:“孩子,擦桌子、洗盘子看似很简单,可如果连这么小的事都做不好,又怎么能有大的出息呢?”
艾伦明白了父亲的意思,羞愧地回到了俱乐部,继续干擦桌子、洗盘子那些他曾经认为“没出息的工作”。他谨记父亲的教诲:先把桌子擦好,把盘子擦亮!渐渐地,他成了俱乐部桌子擦得最干净,盘子擦得最亮的员工,得到了老板的赏识。
1952年,他听说美国白宫要招聘职员,便前往应聘,不料却有人还讽刺他:“你一个‘黑鬼’,还想进白宫,你做梦吧!”当时,由于美国种族歧视现象很严重,黑人连一般的工作都很难谋到。
面试时,考官问道:“你凭什么来应聘啊?”艾伦说:“我曾做过服务生,我在俱乐部是桌子擦得最干净、盘子擦得最亮的。”
最终艾伦靠他的绝活,被聘用于白宫餐具室,承担洗盘子、擦银器、厨具归置等日常工作。他每天负责清洗碗碟、整理橱柜,将那些银制餐具擦拭得闪闪发亮。由于艾伦勤劳肯干、一丝不苟、朴实忠厚,不久被提升至管家。
“元老级的管家”艾伦在白宫工作过34年,成为白宫管家中最有名望的仆役长。
艾伦从没有因为自己的工作而怨天尤人,而是努力将每一项微不足道的“小工作”做到尽善尽美。因此,我奉劝世人,做人不能总是抱怨,抱怨于事无补;不要将个人的不幸归咎于没有遇到贵人,先想想为什么没有贵人相助。做人也不要总是期待能遇到贵人,贵人并非从天而降。
在遇到贵人之前,你是否已经做好了准备?是否已经掌握了一技之长?自己是否已经变得更强大?如果你的答案是否定的,那么即使是贵人排着队来帮助你,给你介绍一个个待遇优渥的工作,你又如何能够胜任?
况且,贵人给予我们的是帮助,是提携,绝不是施舍,他不会提拔弱者,他只会让强者更强。与其坐等贵人的来到,不如珍惜自己眼前的工作,做生活的强者,做自己的贵人。
这个我是同意的。
打着照顾老人的旗号,其实想的都是利益
或者这样说:照顾老人是应该有回报的。万事利字当先,这是不应该过于鼓吹的
小新,小新,说了多少遍了。
我说是,那就是是,你干吗还要不爽非要来纠正我?不是你要当帖霸?真金白银,那是没有。你早讲啊。要求那么多多,埋怨那么多多。
对于政府来讲,一方面计算好的收入,另一方面是支出。支出了就是支出了,还要真金白银?怎么给?说到底,是政府支出了,不要说政府没花钱就对了
当然,你亮出了真金白银的要求,那真的是没法满足。天朝的人是厉害,小新受不了了。
别的不说,就个人收入税,据网上文章,20%的富人缴了93%的税。但我看了一下,应该是87%,最新的
另一个大头是消费税,这个,没法统计收入分布。但我相信20%的消费肯定超过其余80%;而且他们几乎没有GST回扣,而很多低收入的都有
另外随便捡一个房地产税:HDB数量是私人房产的近三倍,房地产税私人房产是组屋的五倍左右。
way版发挥吧,您是专家
“原作者提出了由于组屋高房价,客观上限制了人口流动,给照顾父母带来了困难,这是客观事实”
这些不是客观事实。比如,“组屋高房价”。这个“高”是一个主观判断,是相对的。高低看跟谁比,看买的人是谁。
这个“困难”也不是客观。每个人对“困难”的看法不同。你有困难,我也困难,每个人都有各种的困难。
房价是否限制了人口流动,是否给照顾父母带来了困难,则是推论。推论是否正确,那是另外一回事。但推论不是客观事实。
客观事实是,比如房价具体多少,几个孩子,身体的健康状况。
楼主是把主观判断,推论和事实混在一起了。
这边很多政策都是讲历史渊源的。离父母近买屋子津贴高点,父母兄弟读过的小学下一代或弟妹们可以优先入学。 新来的就慢慢累积吧,岁月也是一份无形的价值。
现在组屋房价是比以前(2008年前)高多了,涨幅远远超过同期国民收入的增长,这不是事实吗?拿我买的组屋来说,两年内涨幅达15%(这在小新各类房屋中的涨幅已经是很小的了),人们的收入(至少我的我家人的我同事的我朋友的收入)涨幅在同期内没有达到15%。如果你承认这是事实,那就是说,对于买家来讲,买老区的二手组屋,比以前更难了。文章作者给出的数据摆在那,还不是事实吗?
如果你连政府组屋在近几年飙涨的事实都不认可,那么这篇文章的立题就没有事实依据了。
但事实正是,近几年组屋飙涨是大多人的共识。
你偷换概念了。
你前面说,并且我回复中说得很清楚:是“高”房价。
你后面说的是“涨”。涨是客观事实,因为涨是对比以前的数据,比以前数据高就是涨了。
就比如,小孩长高了,是事实。但说一个小孩高,不是事实。是有前提的。这个前提是跟谁比。
在你的例子中,很明显,你所谓的“高”房价是跟以前的数据比。对比的标准很多种,在你的心中看来只有一种。
你是用唯一一个标准是衡量一个事情,并且把得出的结论作为事实。
现在的高房价,不是历史一路来就是这样,而是由于这几年暴涨,才达到的现在高度。所以我的说法,不存在“偷换概念”的问题。现在的高价,是由于暴涨。你可以翻翻几年前的帖子,当童鞋们讨论用40万可以买到哪里的同类型房子,可以对比3年前与现在,你会发现,差距是巨大的。
很简单,你是否认同现在的组屋房价是偏高的?是不是人们负担的起的(比较以前的购买力)?
引用: 面试时,考官问道:“你凭什么来应聘啊?”艾伦说:“我曾做过服务生,我在俱乐部是桌子擦得最干净、盘子擦得最亮的。”
顶。其实,真的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把盘子擦好的。至于复杂一些的工作或者分析,更是很多人做不好的。尽管他们甚至别人读认为他们应该能够做好!
引用: 。因此,我奉劝世人,做人不能总是抱怨,抱怨于事无补;不要将个人的不幸归咎于没有遇到贵人,先想想为什么没有贵人相助。做人也不要总是期待能遇到贵人,贵人并非从天而降。
在遇到贵人之前,你是否已经做好了准备?是否已经掌握了一技之长?自己是否已经变得更强大?如果你的答案是否定的,那么即使是贵人排着队来帮助你,给你介绍一个个待遇优渥的工作,你又如何能够胜任?
况且,贵人给予我们的是帮助,是提携,绝不是施舍,他不会提拔弱者,他只会让强者更强。与其坐等贵人的来到,不如珍惜自己眼前的工作,做生活的强者,做自己的贵人。很有哲理!
还有,有些贵人不一定适合于你,因为每个人的能力不同,是不平等的。认识自身现实、从现实作起。而认识自身其实是最困难的。
w版的意思是高于不高要看你和谁比,现在的房价相对前几年当然是偏高,甚至是非常非常高,但是万一今后几年持续走高恐怕到时候就会说2012年的房子可真便宜啊。
请大家在发言时,注意控制你的情绪,以及斟酌你的词语。
提醒各位:在投资理财版吵架和骂人,是要被封的。被封了,你不要说我管理严,你完全可以选择不来这里。
一旦来到这里,你就得适应我的管理风格。
删了,删了,老板发话了. 我从说一遍温和的,
别的不说,就个人收入税,据网上文章,20%的富人缴了93%的税。但我看了一下,应该是87%,最新的
另一个大头是消费税,这个,没法统计收入分布。但我相信20%的消费肯定超过其余80%;而且他们几乎没有GST回扣,而很多低收入的都有
另外随便捡一个房地产税:HDB数量是私人房产的近三倍,房地产税私人房产是组屋的五倍左右。
多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