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投资理财

谨慎对待店铺、商铺、餐馆转让出顶广告,不是那么好做的

新加坡印度摊位请助手 11小时卖罗惹,日薪150新元难招工!
2014-01-16 新加坡万事通

新加坡一印度罗惹摊位,为摊位助手开出150元日薪,还额外给5元餐费,但仍请不到固定员工,摊主儿子只好放弃工程师的工作到摊位去帮忙。

新加坡美食家司徒国辉在Makansutra网站上撰文,提到许多食肆面对的人手不足问题,就算出高薪也请不到可靠的本地员工。

西海岸亚逸拉惹熟食中心的著名印度罗惹摊位“Abdhus Salam”,就面对这个棘手的问题,摊主阿里(56岁)即使开出日薪150元,外加5元餐费的条件,仍请不到可靠的助手帮忙。以日薪150元及5元餐费 计算,员工一个月工作24天,月薪可达3600元,外加120元餐费。

摊主的儿子萨兰(27岁)说:“早班的助手从凌晨2时开始工作到早上10时,负责准备当天要售卖的食物,如切食物或准备配料等。下午班另一名助手则从早上11时开始,食物一般会在晚上11时关门前售罄。”


政府再不改政策,大家就等着物价暴涨吧。员工成本增加,最后只有加给顾客。工程师去卖罗惹,再以后老师去卖国条,博士去卖鸡饭,再以后医生去当gardener,呵呵,读大学有个屁用,以后学生都去读ite,早点出来赚钱,反正读了大学出来当工程师薪水也是3000,ite毕业卖罗惹也是賺3000,到时大家都要读ite,新加坡真的要ite了,it is end!


就不明白为什么政府就不让外国人来做本地的服务业?


外国人来做工,需要申请工作准证。工作准证,需要有配额。一个摊位,就是老板或者加多一个家里人,一共两个新加坡人,不能申请工作准证呀。


新加坡的物价马上追上瑞士了^_^


为什么KFC, MCD 8块一个小时能招到人?要便宜就是快餐,就要用机器做。大规模连锁生产优化的物流。个人做的就是要有个店,做快餐以上那块市场
其实铁皮屋下面的店本来就应该逐渐消失,中国大城市都见不到这么差的环境


找便宜的人来做低档的事,只有新加坡在走这种移民路线,北京上海都知道要来就是好的人来,高教育有能力的人来,这样城市,环境才越来越好,才会有竞争力


问题是服务业哪些人做呢?
谁来扫地,洗碗?


让市场来决定,在美国做服务员的做体力劳动美国白人很多,移民倒多是高教育高收入的,除了走亲属通道进去的。


不能读大学的人可能是家里穷可能是天资不好,种种原因,但是人互相尊重,加上有小费机制,non degree的做服务业也能有安定生活。其实服务业是谁都能做的工作。不应该引进外国人来抢这部分工作。否则新加坡读不上大学的人做什么?


在一个没有竞争的环境下,比如大清帝国被侵略前,这么做是最优且最抓选票的做法。但面临全球性竞争,这么做的国家就缺乏竞争力,最终进入二流国家的行列


也有不少本地公民在做这些服务的,不全是外国请的。


车价早就世界第一了!


我觉得这样其实不错,同样是3600元薪水,想要坐办公室的,就去多读点书;不喜欢读书的人,就去卖体力。一视同仁,有付出就有收获,职业没有贵贱之分。


不见得会导致物价直接提高 NTUC kopitian食阁这些地方本来新加坡雇员就很多 根本没有出现人手短缺  这个摊主招不到人 很大一个原因是他规模小 没有专门的培训和招聘机构给他服务 并不是薪水高低的问题


创业的,基本都是小打小闹。


新加坡模式: 上面拼命拉高工资拼命地拿, 下面靠外劳拼命地干拼命地往下拉低工资。这种模式一天不改, 即上面不放弃巨额高薪, 外劳政策就永远执行下去。


美国机场那些搬运行李的, 有很多美国白人, 他们拿不到小费, 为什么还在做? 原因就是M这种工作得到保护, 不准外国人做。为什么美国机场可以请得起这些高收入的蓝领工?


北欧国家超市里收银员可以每月那到5000新币, 坐在那, 不装袋, 扫扫码, 收收费, 劳动强度远低于新加坡超市里整天站着, 还要给顾客装袋的收银员。工资确是5倍。


很好啊!该国从2011年起从上到下不是要Singaporean first吗?
既然不同国籍之间有隔阂,不如不交往,就像南非的种族隔离制度一样。


靠短期大量引进外劳拉高GDP是短视的手法。如果不压榨外劳的血汗钱就生存不下去,这种生意不要也罢。


欧美澳蓝领工资好于白领也是有代价的。关键是那些地方的经济是整片都繁荣,所以政府有区域定价权。新加坡不行,地方不大,经济一枝独秀,如果价格比周围贵上几倍,有的行业就必死无疑。比如说修车业。既然大家都认同人口红利这个说法,新加坡这个小船为什么不去利用一下?方


一个国家如果不在工作机会上保护自己的公民, 还能叫一个国家吗? 外国人可以在中国从事服务业的工作吗?


什么时候中国农民伯伯收入跟白领一样,天朝就真正天朝梦实现了^_^


真这样大家都去当农民,国家落后算什么,大不了亡国呗,反正不能让那些刻苦学习努力创造的人占了便宜,俺不爱学习是俺的自由,扫大街你也要给我配奔驰,这才叫公平正义普世价值。


即使不包括港澳台,也有不少外国人在中国干服务业,随着老龄化的进程和中国薪水的增长,还会越来越多,信吗?再说了,新加坡要学中国吗?怎么学。当低技能工作待遇好过专业工作,就是对科技进步产业升级的变相不鼓励,以新加坡的战略纵深,就是找死。最低工资高的全部是福利国家,连美国都不敢这么做,新加坡更不敢。


应该谨慎的考虑考虑老板给这样的工钱他还能赚多少。。。


外国人可以在中国从事服务业的工作。


那是你出少了,不是别家老板出多了。


中国那么多民工,新加坡没有这个部分。


是的,公民的福利。


再看新加坡周围的国家,如果新加坡真的消费继续高涨,人工成本继续高涨,很多公司就直接去别的国家了。这两年新加坡多少企业公司已经搬去新山和印尼了。


允许允许


如果一些基本的服务业让部分外国人来做,压低人工成本,降低基本生活成本,吸引更多的公司和企业来,制造更多的高端一些的工作机会给本国人,新加坡人想来会生活得更好,压力会更小,老了去收碗碟的人会少些,


前年的巴士罢工, 资方主因是工资太低, 新加坡没有人可以做-不能养家糊口啊。而资方的总裁年薪180多万。20年前, 巴士司机的工资就已经1千多, 那时的司机大多是新加坡人或马来西亚人。那时的1千多的月薪, 还能养家户糊口。


总裁年薪太高,这个确实过分。不过罢工的工人不是因为这个


还是这个问题,如果谁都可以做的工作送给外国人做了,那么新加坡读不上大学的人做什么? 当有越来越多little india,sao乱会增加吗?会伤及需要安全性的地产和银行业吗(新加坡支柱)

新加坡号称东方瑞士,瑞士基本就是一小群人做银行,GLEN,ABB,雀巢,几家药厂罗氏,诺华,一点奢侈品业,医生。剩下的都是服务业,航空,旅游,宾馆,餐厅服务那一小群高教育的人,和外面来消费的人。瑞士不是移民国家


一天200是应该的,人家是用体力和生命在工作,是高危险工作,不知道什么时候命就没了


你看看新加坡,我的一个建筑公司老板朋友曾经透露,他们请孟加拉工人是每天38元。
同样都是建筑工。中国的200元,新加坡的38元。


沿海经济发达城市,医院护工的日薪现在是120-130,
300元,不知是什么特殊情况了。


300元的,那是做几家的护工。


在下个人观点。
  个人原则赞成对持工作准证的廉价客工做限制,只引进高端技术人才。这对蓝领国人做出一定的就业保障,是必要的。但这对中小企业和小贩的确会造成压力。
  故此,原则是对的,但执行上应该弹性处理。比如说,首五个工作准证不必配额,超过五个方需要。或是10人以下的公司配额可以是一个本地人/PR对一个客工,超过十个人方讲配额。以此类推;灵活处理,给中小企业及小贩一条生路,这是比较合理的。

  就工资这方面,许多人认为高工资会让物价暴涨,而且会使新加坡失去竞争力。
  在下对这两个说法基本不敢苟同。
  先论竞争力,企业除了劳力成本外,也有许多其他成本。基本劳力以外的四大成本就是租金、运输、电力及原料。
  原料和电力(我们这边主要靠天然气燃烧)由于新加坡本身没资源,靠进口故比较贵,这点是没办法的。但这占成本不怎大,而且我们也其实没贵多少。
  而运输和租金,这其实是企业运行占成本比较大比例的开支,在我们新加坡,可算是离奇离谱的贵。而且这两个完全是政府控制的,租金是政府能很大程度控制而运输基本上完全是由政策控制。若政府只对私家车和3级货车抽COE而豁免(用豁免其实不对,因为一开始就根本不该有但为交通顺畅,控制私家车数量就忍下来吧)4级以上货车和客车不必COE而所有商用车免去ARF及ERP。私家车年度容许增长可维持在0.5%以下但3级货车至少在1.5%以上,以降低运输成本,这不是好吗?现在有很多物流公司把业务搬到JB,然後在JB买货车请司机然後让他们开进来新加坡运货。这除了劳力成本问题外,最重要的还是车和柴油的价格,即使马来西亚的车进来需要缴一笔费用,但比ARF和COE等东西加在一起便宜太多。
  物流是经济的重要命脉之一,对运输抽税基本就是对经济发展抽税,降低自己的竞争力。

  请问,为何新加坡就一定要在劳力成本有竞争力呢?为何就不能在租金及运输上有竞争力呢?这不合理嘛。

  而论物价。基本上除非劳力成本是企业营运成本的三成以上否则工资上涨不会造成物价上涨多少而只有工资占成本一半以上加工资会对物价造成很大的影响。而事实上,我们新加坡,应该只有中小企业的劳力成本会占超过三成甚至接近一半,大企业工资应该是比重最低的成本之一。故此,若新加坡的工资涨的话,物价应该也会涨,但涨的程度应该不超过工资涨的程度。
  我们来做个对比,和发展中国家比,我们工资的确比他们高,但我们就和发达社会比一下吧?
  我们的工资,基本上比台湾高、和香港差不多但比欧美澳低得多,我们来看看我们和他们的物价对比吧?
  在下用这网站做了些调查:http://www.numbeo.com/cost-of-living/comparison.jsp,看一下物价对比。
  和台北比,我们的平均物价贵63.81%,房价贵80.83%,购买力低25.53%。而且,别忘记我们人均工资虽比台湾高,但台湾的贫富差距低我们很多,也就是说,他们的中产阶级其实会比我们更好;这点从购买力可看出来。
  和香港比,我们的平均物价贵41.85%,房价还好,便宜21.26%(但我们只比全球房价最离谱的香港便宜21%?还真恐怖),购买力低15.53%。好吧,相差不大,而且他们的贫富差距比我们严重,但他们不必服兵役。

  和日本东京比,我们的平均物价便宜2%(是比较便宜,但只便宜2%),房价贵109.24%(新加坡的房价比东京还贵,哈哈哈…什么天大笑话),购买力低31.59%。我们的购买力比全球有名生活费贵得离谱的日本还低,这可笑吧?
  和韩国汉城比,我们的平均物价贵8.40%,房价贵141.25%,购买力低18.99%。可怜的新加坡人啊~

  和瑞士比,我们的平均物价低35.47%(但工资低55.57%),房价便宜-0.49 %(但这是市外,市区我们比他贵27.50),购买力低48.56%。政府不是说要让我们有瑞士的生活水平吗?而且在下是用瑞士相对生活费比较贵的Zurich来对比。
  和澳洲悉尼比,我们的平均物价贵9.73%,房价贵58.57%,购买力36.27低%。这是和澳洲生活费最高的地方之一比,现在知道为何国人这么喜欢去澳洲了吧?
  和德国柏林比,我们的平均物价贵20.30%,房价贵286.21%,购买力低35.53%。
  和美国洛杉矶比,我们的平均物价贵42.24%,房价贵243%,购买力低49.09%。
  和美国纽约比,我们的平均物价贵%,房价贵101.59%,购买力低36.08%。
  和美国首都华盛顿特区比,我们的平均物价贵0.74%,房价贵97.50%(市区是贵他们245.22%)。
  最後,和英国伦敦比,我们的平均物价低11.31%(工资是低30.04%),房价贵14.68%(市区也只贵他们23.45%;TMD,看了香港和我们这边的房价再看看伦敦就明白了,我们房价这么贵就是和这个前殖民主学到,只是更严重悲催罢了),购买力低20.85%。

  从这些物价、房价、购买力来对比,请问我们的工资对比物价来说,这帐要怎算?
  在下上面对比很慷慨的没加入车价,现在我们看一下新加坡的车价有多么令人髮指吧:http://www.numbeo.com/cost-of-li … y=USD&itemId=25
  


300元/天 是做一家的价格。俺家请了20多天。另外请了一个晚上的, 12小时, 10元/小时。 东北某一省会3甲医院。上个月的事。


读过书的, 也别太把自己当回事。再高的文凭, 如果社会不需要, 和废纸没什么区别。那些没文凭, 如果社会需要, 就有价值, 干那些别人不肯干, 不屑干的, 拿高工资也理所当然。


我觉得这个理论上是好的,如果可行的话,政府肯定这么干了。问题是新加坡人本身能满足那么多有专业技能要求的职位需求吗?2013年失业率3%都不到,如果没有那么多外国人,根本满足不了需求。另外,也不是很喜欢你说的让外国人来做基本服务业压低人工成本的说法,这不是盘剥欺负人嘛?不管是哪国人,同工应该同酬,不管是什么行业。虽然现实可能很骨感,可是作为本身也是一个外国人在这里工作,你这样想我觉得很奇怪。


新加坡和瑞士完全是不同的发展模式.

如果把新加坡当作企业来经营,企业是要赚钱的,亏本的事情是不会去做的.
那新加坡如何赚钱,首先是要经济发展,外资要进来,企业的运作成本就要低,所以凡是和企业经营有关的成本就要低,比如公司税,人工工资等等,新加坡的工资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不高,企业的人工成本比发达国家来说低很多了
你说的那些国家,都是有些资源的,或者是有高利润的企业来运作,比如像瑞士,瑞士有很多核心的企业,都是靠高利润来运作的,他们付得起高工资,又能承受得起瑞士的高税收.再比如像澳大利亚,挪威,都是有资源的,有大把的资源收益填补福利的支出.
新加坡拿什么来填补支出,高利润的企业?貌似没有瑞士那么强悍,也没有任何资源收益来填补支出.
你说把coe降低或者取消,那运输的成本是降下来了,可是政府收不到coe,车多起来,又要拿出很大的钱来修更多的路,修路就是一笔花销,而且又用了宝贵的土地资源,这完全是亏本的买卖.会不会政府把运输成本降下来了,这样有更多的企业来新加坡投资呢,当然是有的,但是有更多的企业来新加坡,这对新加坡政府的收益有什么好处,公司税能收几个钱,还不如把地价炒高来得钱多.新加坡最大的资源是土地,凡是和土地相关的都要严格控制.凡是和土地相关的资源都得高价,这就是成本.新加坡最大的优势是人力,在一个世界上类似新加坡这样的完善机制的国家中,人力成本是很低的,对于公司来说,在新加坡雇佣一个人力可能成本比在瑞士便宜一半,这个失去的成本就是企业不必承担员工的高福利.
在新加坡追求瑞士的福利是不切实际的理想.为什么不利用新加坡的优势呢,对于个人来说,如何利用新加坡的优势,要么自己成为老板,因为在新加坡开个公司做生意的人力成本比发达国家便宜多了.要么买土地资源相关的资产,新加坡的土地相关资产肯定会涨.你羡慕瑞士的生活,可是瑞士不会给你带来财富的增长,瑞士的房子会像新加坡这样翻倍吗,瑞士的车会像新加坡这样,6万买进,几年后还可能8万卖出,白开还能赚一笔.在新加坡就要用新加坡的思维和规则来想着自己如何发展,在新加坡追求瑞士的生活和福利本身就是很可笑的事情.


说的不错,少有的明白人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发展模式,作为个人无法改变大环境,而要想想如何取长补短.在瑞士就要想着如何享受福利,而不要想着如何炒房,在新加坡不要老想着追求福利,而是想想怎么用新加坡的优势呢


日本以色列也没什么资源,瑞士更是连海都没有。新加坡的优势是什么?对欧美企业来说是较低的企业税和偏向雇主的劳动法,当然这都是很容易被替代的,中国只要开放一个海岛用相同的政策。
但为什么现在新加坡还没有被替代,1)周围国家太差是很大方面。新加坡相对周围稳定所以才可以搞移民,地产和银行。2)教育素质,瑞士人为什么能过的比新加坡好,也是人的素质。如果新加坡还坚持做欧美的oversea cheap labor新加坡早已经不cheap了,而且还不是最终市场。所以有些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要消失是必然的。所以我前面就说了引进便宜的人来做低档的事不是鼠目寸光,南辕北辙吗


用企业模式经营新加坡,时间不多了。

  和老一辈不同,年轻一辈的新加坡人主要是相信民主精神的,但越来越多年轻选民进入投票年龄时,国家的经营模式必需改变;执政党不肯改变,没关系,人民会选择一个愿意改变的党。而一个民主政治下的国家是绝对无用论如何不可能接受用企业模式治理国家,那是绝无可能的。因为民主国家的精神就是人民利益凌驾一切,不容许国家剥夺人民。COE等这些自然对国库有好处,但这是权威整体容许的,一旦新加坡民主化更进一步深化,这些必然不被容许。不惜一切代价藏富于民、无论如何绝不容许国富民贫,这必然是之後社会的主调。钱必然只能进工人党口袋,不能进政府的口袋。新加坡必然会往这方向发展,这是民主趋势。人力成本必然要增加而运输成本必然会下降,不然就变天换政府,绝不容许国家以企业式经营,这是大势所趋。国家的模式必需改变。所有的民選整體勢必往藏富于民而非于国库的方向发展。

  新加坡的第一天然资源就是地理位置,没任何天灾而又四季如夏,这就是一个很好的资源。
  新加坡的社会福利远比瑞士少,基本上没有需要资源填补社会福利的问题。何况我们现在讨论的是税後工资及物价的对比,和福利无关。我们不必追求瑞士的高税务高福利系统,我们追求接近这些民主社会的合理工资物价平衡就行了。我们追求的是劳有所获,这完全是最基本最合理的要求,不是福利,是社会公正和公平。

  利用新加坡的优势就是去做生意当老板或炒楼?问题是全国人民可能全体当老板吗?有可能全民炒楼吗?不可能。故此,所谓的劳力优势对绝大部分人来说必然只是个丝毫无用的负担而不具备任何意义。而所谓的房子和车子使财富增长更有点匪夷所思。正常情况下,人买车是为了便利买房是为了居住而非投资,尤其是买车投资、买房投资还至少有提供租房市场的意义;又不是造车盖楼请问这种资产投资和增值对社会有何贡献?只有企业和劳力可以创造财富,故企业劳力以外其他成本低而劳力换取的工资高这是最符合财富创造原则同时对社会来说最合理、最健康、最有效率的。一个社会要发展要创造财富,就必需让企业和工人都获得利益;其他形式的财富增长,那是次要的,对社会贡献不大的。若一个社会不能让财富的创造这获得回报,那这个社会就必然是扭曲的。
  再说一次,私家车有COE,这是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可以忍受的;但商业车辆的COE导致企业成本提高而压低工资,这就是不可忍受的。而利用COE赚钱,更是荒诞。
  究竟是提倡降低其他企业成本以提高工资或降低物价以让人民劳有所获而会更专心努力工作比较不切实际,还是提倡所谓的资产增值鼓励全民炒楼或创业最後不知谁来当员工比较不切实际,这在下实在不敢断言,有劳您指点在下。

  新加坡的思维和规矩,以前是由政府制定的,但现在不同了,人民的意志必然会不断强化,政府必需改变,必需顺从人民的意志。

  更何况,要给予新加坡人民瑞士的生活水平,这原本就是上一个总理自己说要做到的;政府能说话不算话吗?政府对人民说话开空头支票,作为人民应该接受吗?民无信不立,诚信是一个政府最基本的要求。


原来在新加坡就该去炒楼和做生意就是明白人?
请问一个国家有可能全民都不干活去炒楼做生意吗?
大家都去做生意请问谁到员工?这种就是阁下所谓的‘明白人’的思维方式?
这种思维真是太过跳跃,在下思维愚钝,无法理解,尚请明释。


区区在下愚见,想必有许多不成熟之处,尚望诸位不吝赐教。^^


个人看法,上半年免不了会降的,但下半年应该会稳定,然後开始慢慢回升。是否真会如此在下就不敢担保了。


下半年就稳定然后慢慢回升这是太乐观了。


之前人人对之乐观,故在下极度悲观。
目前人人悲觀,故在下反而乐观。:P


大义谁都会讲。和平,民主,民主,平等,自由,和谐,富足,幸福。。。。一年365天都可以说个不停。
说到现实,就都掩耳盗铃了。

说到民主选举,菲律宾印尼泰国马来西亚这些国家选举的黑暗问题怎么解决?由此导致的社会[关键词屏蔽]怎么办?
政党轮替,中国gcd上台后,文革大跃进导致的苦难怎么说?台湾民进党上台后,经济停滞阿扁贪腐怎么说?

都在骂新加坡政府高层的高薪。美国选举巨额的选举成本怎么没人说?据说奥巴马选举费用高达60亿美金。按照这样算美国选一次总统都超过新加坡总理100年的工资了。

都在捧瑞士,说成是天堂一样。有点金融知识的都知道瑞士是全世界最有名的洗-钱中心。换句话说,也就是专门帮资本家,政治家甚至黑道大佬,毒枭檫屁股的。
所谓的瑞士美好生活,原因很简单,就是有钱。有没有所谓的民主选举不是关键,关键是有钱。
而瑞士之所以有钱,就是因为中立,政治稳定。瑞士在第一,第二次大战都保持中立,没有被战火深度波及,反而因为避风港的作用而累积了大量财富。比如当时犹太富豪的钱很多都在瑞士,后来瑞士承认许多犹太富豪的存款无人认领。
新加坡和瑞士的相同之处,都是政治稳定,保持中立。都在为有钱人服务,都在依赖其他国家而生存。差别是半斤八两,只是瑞士领先一步做得更好而已。而且瑞士从第一二次大战就开始累积了,那当然是世界人均第一有钱。

有些人,总是唯恐天下不乱,总是鼓吹政党轮换,以为把执政党换了就能解决问题。
搞这套,最好的结果也就是换来换去唱大戏,问题没有解决,成就了某些政治家的垫脚石。较差的结果就是台湾一样,经济停滞,贪多了点钱。最差的结果,那就是沦落为泰国菲律宾印尼。


我也强烈赞同同工同酬,目前同工不同酬的根本原因是政府的政策。新加坡人做这份工作1800月薪,外国人需要交600的税,所以老板只能给外国员工1200,这才是根本!我觉得政府不抽这个人头税,就不会有这个情况了,所以我一直觉得政府不该限制外国人进来做服务业。


有道理,一个公民素质有待提高的民粹政府会导致社会不稳定和经济停滞不前。


全世界的政府中,新加坡算很有钱的。
  只是,这笔钱没和人民分享。
  当然。W版您说得对,民主不一定好;关键是民生。
  若政府照顾好民生,那民主就尚在其次。

  现在的问题就在于,目前新加坡人民可以享受比较合理的生活,但由于政府不许,故无法享受。其根本的问题就在于政府不愿意藏富于民,自己死要钱而不愿意采取提高工资或降低生活成本的政策。都说新加坡税率低,但那只是表面,新加坡基本有无形的、隐形的税,而且这些谁最苦了的是中产阶级以下的工作人士。
  都说台湾民主出了问题,但台湾人均拥车率比新加坡高一倍以上。虽然台湾工资比新加坡低但物价却比新加坡更低。就和台北比,我们的平均工资比之高将近七成,但基尼指数却也比之高四成、一般生活开销高六成而房价高八成、购买力低两成半。故我们论中产阶级其实比台湾惨。

  瑞士的确是一个服务有钱人的国家,但他的基尼指数比我们甚至比台湾还低,我们比他高了六成。我们也学他们服务有钱人,这是好的,但为何服务有钱人之後他们能与民同富而我们就只能国富民贫呢?的确,我们需要有钱,这是第一重要的。但有了钱後合理分配虽是其次但也不是不重要。我们不要GC主义式的均贫,但也想要富不均而是希望能均富。在下认为,我们不当追求西方的高福利,没工作的有高失业救济,这不合理也不切实际,但追求人民高工资劳有所获,这是合理也是实际可行的。

  目前企业的几个成本中,有些是引进式的成本,比如原料、能源,这些无法改变。
  但其中,运输和租金,这两个就是内部成本,是政府控制的,尤其是运输,基本原本是可以很便宜但却完全因错误的政策的飙升。政府要控制车数,那控制私家车就行了吧?就算怕人货车私用,那也控制Class 3货车就行了,控制Class 4以上的货车,那不纯粹是神经病?为了从CoE赚钱根本不顾民生路。整天就说劳力成本需要有竞争力,但租金和运输成本就不需甚至不许有竞争力,根本就是神经病的政策。若政府愿意在这两个成本有极高的竞争力,而劳力成本竞争力有但不必那么高,那国民一定会支持这政府甚至将之奉若神明的。

  变天,是一个最後的选择,政党轮替是人民最後的王牌。在正常情况下,一般我们是避免玩这种高风险很可能玉石俱焚的招数的。新加坡选民一般也只希望参政党议席多一点强化对执政党的监督和压力,不希望政党轮替,大家始终还是相信执政党的。问题就在于这信任是越来越少了,执政党要如何再次提高人民对他们的信任?贫富差距及人均购买力就是核心。新加坡人民其实是很明理的,我们无法学西方的高税高福利,大家都认命了。
  但劳有所获、工资与生活成本的合理平衡,这是最基础的要求。我们不追求不劳而获的社会福利系统,但劳有所获的工资与物价水平,这是目前国人的追求,在下认为这追求是合理的。新加坡不大,不该追求大国式的高贫富差距式经济成长,那只适用于土地辽阔的国家,比如美国。我们应该学习日本、德国、瑞士、台湾的经济模式,当然他们也有不足之处但我们应该取长补短,他们的人均高生产力及低贫富差距的经济模式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去学习英美的模式对新加坡没好处。

  目前,国人工资对比生活成本高,要么提高工资要么降低物价。一个合理的、有智慧的社会是不会要求企业削减利润来加工资降价格的,那是杀鸡取卵不切实际的。故此,我们只能帮助企业降低其他成本来推动高工资或低物价了。其中最明显最可操作的,就是租金及运输了。故在下提倡削减这两个成本。


这首先我们的好好研究一下,如何衡量公民素质?何谓民粹?
是否国家照顾民生、藏富于民那就叫民粹?还是要怎样?
若一定要不惜提高贫富差距压低民生来推动经济增长那方不民粹,那在下觉得我们还是选择社会不稳定和经济停滞吧。:P


按同工同酬的原则,在新加坡做一份工作,其工资应该和西方发达国家做同样的工作同样工资。
但我们的工资,却明显比西方低,请问这符合同工同酬的原则吗?
何况所谓同工同酬,害得考虑物价因素在内。发展中国家工人来新加坡工作,赚的钱就算比国人少赚个五年回国也能成暴发户了。
这种情况是新加坡人表面工资比较高,但实际上工资所带来的购买力比较低,这算什么同工同酬呢?


民主就好比yin 欲, 不可以没有,但是不可以过多,要节制,要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来
有句话说得好,饱暖思yin 欲,新加坡现在算饱暖,思点yin 欲正常,但是别过了
环顾四周,周边这些纵 欲过渡的国家就是面镜子,深蓝浅蓝都要保持警惕啊。


老实说,民主只是为了保障民生,若能保障民生,那基本民主就不那么重要了。


民主就和保险差不多,该买的保险是要买的,但不能花很多钱就尽买保险。
民主,不能不够,但够了就够了,不能太多,因为会浪费社会资源。
民主是用效率换取安全(避免桀纣出现),社会的效率越高就能越牺牲少部分效率来换取更多民主。
但效率及生产力低的社会,民主就不能太多了。
就好比穷人不该买太多保险,是一样的道理。


独立宣言说that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 that they are endowed by their Creator with certain unalienable Rights, that among these are Life, Liberty and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ZF的作用是保证人人平等和保障人不可剥夺的权利,包括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当ZF不作为时,人民有权终止和替换ZF(abolish和alter). 前面有个同学说ZF像企业要盈利。我不认同。应该是大家在一条街上生活做生意,ZF如同hei涩会,它保证大家公平做生意,也保证别的hei涩会入侵时,它们会去打,同时保证这条街上的生意兴隆产品有竞争力,要办学校医院搞好环境让其他街上的人来消费,大家寿命长生意好做。街上的人大家付保护费(税)请hei涩会来。如果大家对这个黑社会的工作不满意。每4或5年有次换hei涩会的机会,各个hei涩会来竞争。
ZF已经收税了为什么还要赚钱,赚谁的钱? 花在谁身上? 大家都同意吗?


童先生不辞辛苦码了那么多字,实在难能可贵,但句句点在当今新家坡的要害,所言极是啊。这个国家的商业像极了资本主义社会,剩余价值无穷无尽,而民主就像某个大国似的。

有同学说的话代表了高层阶级,从他的角度看问题,也正常。那个阶级当然不能与民享利了。就像SMRT CEO讲的,地铁提价是PTC的主张, 不是他们,好无辜啊。言外之义及事故得照有,票价要永涨啊,百万年薪一定要有啊。事故票价两码事,没关系。

让我们回到基本面。组屋楼下的理发店,理一次发10元,我问为何有的地方能1元,而这里10元,老板大吐苦水,租金太高,一个月6千,不得以啊。那我就想,10元理个发,其中政府拿走了多少?


我们再和一直被批腐败问题严重的邻国大马比比吧~
  和吉隆坡比,我们的工资虽高132.09%而平均物价只贵了多95.02%,但房价贵455.41%,购买力低13.01%。
  和新山比,我们的工资虽高215.86%而平均物价只贵了多103.38%,但房价贵446.99%,购买力只高了2.47%。

  难怪马来西亚,尤其新山人这么喜欢来新加坡工作然後回新山花,难怪本地人也喜欢去新山购物买东西了。

  另外,马来西亚的拥车率比新加坡高132.90%,基尼指数比我们低3.35%。看来,就以劳有所获这个基本的原则来看,我们还比不上一个发展中国家呢~


当然是按照工作所在地的标准来定。你举的例子说外国人就算工资比较少,可是几年之后回国的话,由于生活成本低,反而会得到更多,这样对新加坡人不公平。怎么能这么考虑呢?你怎么不考虑外国人大老远跑来这里做工远离家人所做的牺牲呢?倘若工资薪酬跟一个人来自哪里相关的话,这还有公平可言吗?亚非拉人民还有翻身的时候么。。。


新加坡的组屋价格放到中国去都算是很低的,房价比台湾还高8成?你比较的是什么房价啊?新加坡个人税负真的很低,是世界上百万富翁家庭比例最高的国家,算是藏富于民吧。哎真要知足常乐~~~


对新加坡中等收入的人而言,新加坡绝对是个高税收的国家,只从收入税收而言还ok,但是如果把所有消费方面的税收都算进去就不得了了.


拿乌节路跟北上广比较,拿文理兀兰傍鹅和东北新疆内蒙古比才公平吧 ^^


大部分人把消费税忘了,证明这是个好税,要按计划继续提高到15%


远离家人十年就可以换取数十年至过世为止享受悠闲富裕的生活,这牺牲未免太划算了吧?
同工同酬的精神,是以同样劳力换取同样的购买力,这样是最公平的。
就是如此方有公平可言,因为人工作不是为了一堆有花纹的纸,而是那些纸可购买的生活水平。
故此,公平的看同工同酬,就必然只能是同样工作换取同样购买力,而非同样工资。


新加坡的房价的确比台北高八成,这是比市中心以外的房价。
http://www.numbeo.com/cost-of-li … amp;city2=Singapore
注意,是台北,比起整个台湾的话,那是高129.47。这是市中心,非市中心是贵194.61。
http://www.numbeo.com/cost-of-li … ;country2=Singapore

新加坡的个人税是明显的税、针对高收入群的低;但隐形的、针对中产阶级的就很多。
高房价、高租金、货物高运输成本、消费税等等,皆是看不见的税,这些税影响最大的是中下收入群。

新加坡的所谓百万富翁家庭的资产大部分是房子,根本不能套现。
虚有其表的所谓百万富翁,有钱不能花基本和没钱无分别,还知足常乐得起来吗?


错了,是拿新加坡的平均中位房价和台湾房价最高的台北的平均房价比。
这是中立的网站的资源所显示的,阁下不同意请自己去做调查。


中下收入者可没忘,所以执政党在上次选举後不敢加消费税。


比如说什么税呢?车的消费是高,可是新加坡地方这么小,有钱人又太多,车当然贵,不然高速公路都变成停车场了。


对啊。比较对象要对等才行。比如这边condo,大概只有10%-20%的人住condo,那就不能跟国内普通的商品房去比较,得跟10%-20%的住的豪宅比较,而且地方差别极大。所以我很困惑新加坡比台湾房价贵了80%这个是怎么来的。


我不是很认可这个关于房价的比较,再强调一次,比较对象要有可比性。首先你得说明白是比较组屋还是condo。把组屋和condo加到一起算就跟国内一些城市为了政绩做数字把郊区房价跟市区房价加到一起作平均最后说房价下跌一样的无聊。如果你比较10%-20%的人住的condo的价格,那么你就要跟北上广10-20%的人住的豪宅价格比较,而不是跟普通商品房作比较,这样才有说服力。

我不知道你在台北生活过没有,至少我在北京上海在新加坡都生活过,我明显感觉在这边生活经济方面容易得多。


ls的说的是同样的收入感觉新加坡比北京上海容易?


估计这是围城,你看我好,我看你好


你说话真的很矛盾,一方面你说给外来人员的工资要参考他所在国家的生活标准,这就意味着你赞同外来人员不应该拿跟本地人一样的薪水,没有高薪;另一方面,你又说,“远离家人十年就可以换取数十年至过世为止享受悠闲富裕的生活”,如果你不提供足够高的薪水,人家怎么享受后半辈子的好日子?真不知道你要说什么。退一步讲,所谓的什么“至过世为止享受悠闲富裕的生活”是你做梦梦到的么?新加坡有这么高的薪水么?


当然这边薪水比之前要高了,不然大老远跑来这里做什么,生活成本都是说的相对性的嘛


北京和上海的购买力比新加坡低,台湾的购买力比新加坡高。
阁下不认可,请提供自己研究的数据。
事实上台湾的房子就是比新加坡便宜。


没矛盾,因购买力上的差距,某些地方的外来员工,就算拿的工钱比本地人低,努力十年後回家依然能当暴发户。
比如马来西亚新山和新加坡的工资差距是216.11%,物价差距只有103.54,他们来新加坡工作又不必租房子。
所以,他们来新加坡工作,然後回新山消费。
再说印度,新加坡这边的工资比印度高492.56%,物价贵274.45。
他们在新加坡就算拿新加坡一半的工资,只要在新加坡省吃俭用十年,所累积的资产,回印度基本就够当暴发户了。


数据显示的新加坡房价比台北高8成还是多少我不知道。。但是去年跟台湾香港分公司聊起来房价,新加坡的房价让他们确实羡慕不已的。
台湾大学生毕业一个月工资3万台币上下,30岁左右能有6万就很不错了。房价的话如果是在台北市内,还不是市中心,买一套30坪的相当于100平方的房子,要3000万台币左右。当然这个120万的100平方的房子跟新加坡市区附近的公寓比,肯定便宜一半的。但是跟组屋比呢?台北很大,从一个地方到一个地方上班比新加坡远的多,交通也没那么方便。所以到处都是开小绵羊上班的。
比薪水的话30岁,台湾大学毕业的一个月2400新币,跟新加坡大学毕业30岁左右能有5000的比。这里工资高,房价低。比台北人民真的要幸福多了。。。


开小绵羊和开车总比公交好,台北的公交也比新加坡好很多。
至少前台北市市长夫人之前都是搭公车上下班的,新加坡那个部长一家是搭公交上下班?
台湾毕业生的工资比新加坡低,但蓝领工人的工资可是比新加坡高。
别忘记,台湾的贫富差距比新加坡少得多。
故此,会认为新加坡比台北好的,必然是有钱人。
但对中产阶级和穷人,肯定是台北比较幸福。


我到不觉得新加坡比台北好。除了新加坡组屋便宜比较容易可以买到自己的房子之外,台湾当地人,家里本来就有房子的话生活还是很简单很快乐的。
没钱有没钱的活法,可以买便宜的菜吃便宜的饭过简单的日子。相对新加坡来说,这里想过便宜简单的日子就没那么容易了,没有收入或者收入很少还真的没法活了。。
所以说新加坡是全世界最不快乐的国家也没错,国家都是利益为先的,家怎么可能不一样呢。


啊,还有别的台湾同事家在基隆,每天坐火车什么的来台北上班的。那种房子肯定要比市区便宜至少一半了,这也是一种减轻生活压力的选择。新加坡的话除非买到马来西亚去了。。。
感觉台湾人大多数都是够用就好,挺知足的。


我并没有这个数据,但是这个不妨碍我提出合理的质疑,本身把两个不具有可比性的东西放在一起做比较得出一个笼统的结论,就让人产生很多的疑问。


呵呵,差别就是台湾人可选择知足常乐,因为他们有城、市、镇、乡之分。
要过得舒服点,就如您说的,在市工作到镇或乡居住,这就很舒服了。

新加坡呢?新加坡人就没这知足常乐选择,反而新山人就可以来新加坡工作回新山花。
也就是说,台湾再差,活路还是很多的;新加坡虽表面富裕、百万富翁多,但无法逃离竞争。


若阁下没有数据,那在下觉得,我们还是选择有数据的资料来源。
那个网站不是新加坡或台湾人设的,没有必要黑新加坡或粉台湾。


觉得你有点强词夺理,bluej说的还是很有道理的,新加坡大部分人拥有的组屋本来就比其他国家同类型的房子要便宜。


这不是黑谁粉谁的问题。倘若数据不客观,我宁可不要这样的数据。不客观不理性的数据只能得出不客观不理性的结论。garbage in, garbage out.


根据IMF, CIA,新加坡人均GDP 大约52000美元,台湾 20400。以货币名义计算新加坡大约61000美元,台湾39000。
判断如下:台湾总体收入不如新,但平均物价比新加坡便宜。至于台北市和新加坡没有权威数据。

对于无解的问题就不用再抱怨了吧,比如新加坡不想有的国家一样家家都有house,比如城市拥挤没有乡村。


问题就是在下这边的数据是中立网站提供的,是彻底客观和理性的。
事实就是台北的房价的确就算对比他们相对而言比较低的工资来说,比新加坡便宜。
阁下那些听几个朋友乱发牢骚做出的对比和解决,在下觉得方是不客观不理性的。


在下可丝毫无强词夺理,在下提出的这些对比是中立客观网站的对比数据。
新加坡的组屋有99年地契,价格比许多发达国家有永久地契的半独立洋房还贵。
不知阁下说的比其他国家同类型房子贵是和什么地方比,是香港吗?
认为新加坡房子便宜,那完全是天大的笑话。正常人没半个会信的。
新加坡99年地契的高楼单位,限制一大堆的房子比永久地契没使用限制的半独立洋房贵。
新加坡若真要算组屋便宜,那得有许多额外津贴,但那一般不容易拿,有收入等各项限制。
BTO是最便宜的,但必需抽签、排队等等,买了屋子後要等三年方能住进去。
无论怎算,全球除了香港没有屋子比新加坡贵的。


没有民主,政府为啥要管你的民生?你凭啥让政府在意你,关注屁民的民生?


没法跟你理论 懒得说了~~~


言之有理,所以我们追求平衡。


呵呵,阁下是理亏的那一方嘛~自然会觉得无法理论。


哈哈,你真逗。我是懒得跟你说了,跟你说不到一个地方,浪费我打字的精力。就此打住。


你没有拥有权力的时候当然会这样说,如果政府的权力不被制衡,他们会主动追求平衡?

政府拥有绝对的权力的时候,作起恶来是非常可怕的,鬼都挡不住。


中国劳工、孟加拉劳工或者印度劳工在新加坡挣得钱能够换取几年的悠闲生活?您大概不知道很多劳工来新加坡的中介费必须做一年才能还掉吧?

很多新加坡人跟那些劳工有什么不同?不同的只是你们比较好命而已。(不知道您能不能理解)


第一年还清中介费,之後多做几年就能回国享受了。
好命?呵呵,欧美人那方叫好命,没工作政府还有救济金。


如果新加坡人均GDP排名全世界top 10的国家还叫国富民穷的话,那你叫天朝情何以堪阿,天朝号称超越日本成为全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了,可是人均还在80-90名呢,你前面反复强调新加坡国富民穷,那你仰慕许久的天朝体制,政府在这方面做得是比新加坡还好吗,笑死了。
对了,你刚才不是在纠结房价和产权吗,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大学毕业生拿个3000-4000人民币的薪水,结婚买房时却要负担70年产权的300-500万人民币的房子,这个比例差了多少倍,对普通民众来说,你不觉得离谱吗,全家几代人一起耗尽了还付不起个首付,再通过银行高利率还的贷款把薪水和存款都榨干;

反观新加坡,年轻人大学/大专毕业后拿个2000-3000新币的薪水,结婚买房时可以买个99年产权的30-40多万新币的组屋,不需要耗尽全家几代人的积蓄,总价低所以首付也不需要那么多钱,政府还有津贴,贷款方面,很多人用夫妻双方的公积金供楼就可以了,总之只要有个正当工作,买房拥屋对大部分新加坡人来说是很容易达到的一件事吧。

这里大部分都是从天朝过来的移民,你说的那个什么房价高啊,薪水低啊,消费高啊,我就觉得比天朝好多了,天朝的消费高到我都已经不想进百货公司了,花个2/3000人民币买个没听过的牌子还不如去乌节路买国际二线品牌或者大牌旗下的副线品牌,至少人家还有知名度,保质保量的,进餐厅吃饭基本靠别人请客,一顿饭下来,一半的薪水没了,这让老百姓怎么活?

所以新加坡已经做得够好了,除了服务业的服务态度和服务精神方面不如日本和台湾以外,其他都还是不错滴。。


在下最喜欢的体制是民国的体制,非人民共和国的。
这边目前当然比中国大陆好,这是因为这边没经历大跃进、文革、被西方封锁等等。
这边基本在大陆和台湾之间。


欧美的个人所得税由多高,30%-40多% ,如果你年收入达到10万,每个月拿到手里还不到5000块,这么高的税当然了可以养很多的。。。人,但是这对中产来说是好事吗,如果把你的劳动成果剥夺了,救济不劳而获的,估计你又得骂政府了,然后开始想念新加坡。。

新加坡能够吸引那么多外国人进来是有她的魅力的,治安好,政局稳定,环境好,没有天灾,软实力的优势,社会风气人文素质都还可以,硬实力也不错,政府清廉效率又高,居者有其屋,如果服务业的整体素质包括态度和精神方面能赶上日本,那就太完美拉,对了请不要再跟马来西亚比,羡慕新山人房价低的事情了,先不说基础设施了,光那个治安,如果不是当地人,你敢去那边长期住下去吗? 所以新加坡的私宅比别的国家贵是有它的优势和理由的。再说超过80%的人都有自己的组屋,private property 价格高也不影响大部分老百姓居者有其屋的生活。


拜托。您知道劳工的工资是多少吗?知道他们在这里打工的时候,吃得怎样,住得怎样?知道他们扣除每月的花销,还能剩多少带回家去?
为什么他们必须吃那样的辛苦,而新加坡人不需要?女佣丢掉自己的孩子不能带养,拿着几百新币来养育别人的孩子,住储藏间甚至客厅天天睡地下,真的很幸福吗?

没工作坐家里拿救济金,被救济的倒是好命了,辛勤工作的人苦死了,歹命了。

新加坡以7%S GST,提供公民祖屋,公民的教育和医疗都有一定程度的保障,中国以17%的增值税,辅以3%~45%的附加消费税,为公民提供啥了?当然,中国也没有公民,因为公民是有选票的。(当然了,我知道你也根本没打算跟中国比)

欧美国家的高福利,是高税收带来的,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你一个辛勤工作的人士,真的那么喜欢高福利制度吗?


童部长,虽然很巧合的你所有不喜欢的东西都是跟我息息相关的,都是我喜欢的或者关注的,我们几乎永远持相反意见,不过你说的上述观点却是终于在这点上跟我一致了,我曾经幻想如果当年没有轮替,opposition party没有take over, 那新加坡应该不太容易引进这么多天朝人,我也不会从小被父母送出来,因为天朝人就会像现在的台湾人一样,快乐而自豪的在自己的国土上生活,看看新加坡那屈指可数的台湾移民就知道了(估计都没有什么台湾人想要移民吧),如果follow蒋夫人亲美的话,只要没有战争,整体也不会差到哪去,然后国民还可以自由的方便的出国旅行什么的,多好!!


有不同意见,互相争论,这是好事,这样方能看到不同角度嘛~
个人觉得,若当年陈独秀没被老毛取代,那中国的结果应该是国共和解,组成联合政府吧。
若是如此,今天的中国应该已是全球第一强国了。
自然,在下相信,论坛上有几位不满台湾民主过度的朋友,必然会有不同意见的,呵呵。


问题是欧美平均税後收入还是比我们高的说~
而且他们的车和房子还比我们便宜很多呢~
我们这边自然不算很坏,但精益求精,总得对比我们好的,然後争取进步。
不然,我们直接和北韩、非洲比,我们新加坡就基本上是人间仙境,无可挑剔了。
但和集权或落後比烂然後侥幸自己生活得比难民好,这有意义吗?
天上不会掉馅饼,MinZhu、Ziyou等,都必然是人民经艰苦的争取而获得的。
台湾能有今天,也是经过了长期的奋鬥。


所谓先苦後甜、苦尽甘来。暂时的辛苦就是为了长久的享受。
若不是因为这边工作再苦,一旦累积足够的钱回国就能当暴发户,谁会来?

至于发达国家,那是一种互助社会。
其根本思想就是人人有工作时缴税,一旦失业,国家照顾。
而还有一点就是西方国家一般监督很严、花钱透明,税主要用回全民的各项福利上。
故很多人缴了税後却享受了福利,基本上互相抵消了。
对高收入层来说,自然他们就不满意,但对中产阶级来说,这制度还是不错的。
对中下收入者来说,自然更好了。
就勤奋努力工作者来说,别忘了,花无百日红,什么时候他倒霉了,就轮到别人照顾他了。
基本上,就是一种全民共同负担社会风险的系统。
当然,新加坡不可能学那种系统;但也无可否认,他们普遍群众尤其中产阶级来说的生活比新加坡来说好得多。

的确,在下没打算和中国比,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但也无可否认,中国正不断的在进步中。


辛苦几年换来的也就是维持温饱,暴发户从何谈起。
重税的承担者必须是中产阶级。不可能存在少部分人重税大部分人得益的制度。

新加坡想要更好的福利制度,先想像一下GST上涨到10%以上你会怎样吧。很多国家的增值税至少是13%,多的高达25%。想象一下,你要这么高的GST税率吗?


真是搞不懂!


说的没错,抱怨、指责政府的某些行为,提出你的意见,这就是你作为一个有选票的有资格抱怨的公民的底气和资格。

但是,抱怨要客观,比如说,那么辛苦劳作的客工,一年的辛苦工作只够付中介费,在你看来是一件先苦后甜的事,他们回国以后可以做暴发户云云,就无论如何谈不上客观,也没有讨论的意义了。

话说回来,为什么客工那么辛苦,挣得那么少,依然还会前赴后继地来到新加坡,是因为新币的购买力比较强,可是,新币购买力强,得益更多的是新加坡人还是客工呢?


只是维持温饱,他们也不会来的,他们会来,就是回家可以当暴发户。
税重的主要的是最有钱的人士,何况他们税高,税後收入还是很高的,因为基础收入高。

在下没说要福利,要减低租金和运输就行了。


新币购买力强,是指在新加坡赚、外国花。在新加坡赚新加坡花,购买力是很低的。
客工来新加坡赚钱,就是因为这边赚的新币回国後购买力大大倍增,让他们可以过暴发户生活。
若是他们在新加坡工作後,不回国在新加坡定居,那是要他们命的,根本不够钱花。
就是在新加坡先省吃俭用,累积够钱,回家就能享受了。


新币购买力强,是指在新加坡赚、外国花。在新加坡赚新加坡花,购买力是很低的。
客工来新加坡赚钱,就是因为这边赚的新币回国後购买力大大倍增,让他们可以过暴发户生活。
若是他们在新加坡工作後,不回国在新加坡定居,那是要他们命的,根本不够钱花。
就是在新加坡先省吃俭用,累积够钱,回家就能享受。
这是很简单的道理,最会不客观了?很合理很客观啊。


新加坡要关门拒绝外国劳工其实吃苦的是中产阶级。


体力劳动多拿没啥不好。 读大学是为了修身养性, 提高自己, 不是为了挣钱


只是为了提升自己的话,应该就只读艺术、文学、哲学、史学、物理,不该堆会计工程等~:P


问题是用廉价劳力照顾了中产阶级,但就害了蓝领人士。
要照顾中产阶级最好的方法是保持租金和运输便宜。


劳工和蓝领是两码事,不要混淆,劳工干的是每个人都不愿意干的事情,劳工一般薪水很底的。我只能说劳工会影响生活最底层人。而新加坡中产占大部分吧?


新加坡最低层的人原本少,但现在是越来越多了。
主要原因就是房价、租金及运输费的不断增加。


这逻辑混乱的令人发指。

新加坡的衣食建材能源那样不是进口的,新币购买力强是便宜了劳工?
同样的服务新加坡贵,正说明新加坡人工比较贵,不是吗?一边骂物价贵,一边骂廉价劳工沾新加坡的光。本来干的就是没人干得活,拿着比马来西亚人都少的工资,干脆不要钱白干行不行?
外劳不介意留在新加坡受苦,不想回去当暴发户,新加坡要吗?

对政府有意见没问题,用不着拿外劳说事儿吧。


是的,这个就是我一直想说的


在下的逻辑根本不混乱,诸位的逻辑方有问题。

同样国际品牌的商品,新加坡比中国便宜,但欧美又比新加坡便宜。
但是,就一般饮食而言,欧美是比新加坡贵、新加坡比中国便宜一点。
而又比印度等地方便宜很多。

同样的服务新加坡比较贵,除了工资外主要原因是租金和运输,这点在下强调很多次了。
若租金和运输便宜,东西会更便宜但工资也不会低,欧美就是如此的。
中国等地方,是因为税太多故东西贵。新加坡是租金和运输。

什么叫拿外劳来说事呢?在下只是就事论事罢了,这不是外劳的问题,是新加坡内部结构的问题。
欧美国家,不大量引进廉价外劳,人均工资比新加坡高,但基本只有食物比新加坡贵,其他很多都比新加坡便宜。
衣住行及电子产品等,基本上美国就比新加坡便宜得多,但工资却比新加坡高,理由是什么呢?


此言差矣,首先陈独秀下台也不是立刻被老毛取代,其次如果还是陈独秀掌舵中共,那就没有中共了,早就被蒋光头清理干净,何谈国共合作?


你如果经常接触新加坡最底层的那一小部分人你就不会这么想了。我有经验,接触过不少。话说在新加坡这个很公平的地方又不是由于疾病或者其他灾祸而掉在最底层的话,真的是自己的问题了。疾病和灾祸确实值得同情,那是另外一个话题。你和他们接触了你就明白他们为什么会那样了。你给他/她一份工作,他们可以上几天班就叫老板提前发薪水,说是没钱买饭,转身就去买烟或者酒了。然后第二天没有电话没有任何消息就突然不来做工了,你打给她/他,他/她可能不接电话,或者找出一些极其可笑的理由。他们中的很多都是一讲话就开始抱怨,抱怨她/他的生活这样都是另一半害的,抱怨父母,抱怨政府不给钱她花。还有个别真的看样子就觉得像吸毒的,有的来面试就不断抱怨他/她上一份工作同事都怎么整她,老板怎么害她,她的例子是她因为要喂她的几只猫,然后去做工迟到了三个小时老板居然扣了她三个小时的钱,说老板没有爱心,她有爱心,自己不吃饭都可以,她的几只猫一定要买好料给猫吃。有的会说学校的老师叫她为孩子申请FAS,她很不屑,才不会去做这样的事呢,要不就说老师是不诚心的,如果诚心的话就会把什么都弄好给她把钱送到家里来。这些人工作基本完全没有责任心,当然如果有责任心他们自己的生活也不会弄成这样了。新加坡如果愿意干即使体力劳动,比如送煤气或者搬家之类的也很多人可以拿到三四千一个月的薪水,或者更高。女的随便去做个收银员之类的一千多也有了。关键是新加坡的这些最底层的人,就等着别人把钱送给他们,他们心理不存感激,不知道自己努力


新加坡是不能拒绝外来人口的,这是为了保持竞争力。
  但是,也不可能完全来者不拒。之前就是引进太多人结果被人民骂。
  故此,只有两个选择,要么保护白领,禁止外来白领进来和本地中产阶级竞争,但容许蓝领廉价客工来新加坡工作,这是舍弃提高技术素质而集中在降低成本的方法。
  另外一个,就是继续开放引进海外人才,比如诸位;这对新加坡本地白领肯定有打击,因为竞争来了。但对蓝领严加禁止,保障本地蓝领的工资同时让竞争不过外来人才的本地白领可以降低去做蓝领活,但也能赚到够钱。

  要么只引进人才、要么只引进廉价劳力;只能二选一,要么照顾本地PMET要么照顾低教育蓝领。不可能两个都照顾,但也不能两边都不照顾。新加坡明显应该选择照顾蓝领,而牺牲保留,也即缩紧廉价劳力但继续开放外来人才,因为这样方能提升新加坡的生产力和产业效率。但如此一来,就牺牲了白领的利益了。
  故此,如何对中产阶级和白领做引进竞争的补偿呢?最好的办法就是降低房价、租金和运输成本,降低生活成本了。


新加坡对比纽约:
http://www.numbeo.com/cost-of-li … displayCurrency=SDG
新加坡对比洛杉矶:
http://www.numbeo.com/cost-of-li … amp;city2=Singapore


降低房价不是割中产的肉,是在为中产服务。
中产买房是居住不是投资的,居住房自然是房价越低越好。
我们看看香港就知道,全世界房价首屈一指,中产生活得半死不活。
而我们看看美国,房价就便宜,中产生活得就很写意。
房价和生活素质必然是成反比的。当然,这是指其他因素不变的前提下。


其实新加坡多年来一直是剥削外来劳工。给他们的薪水太低,本地人也没人愿意做。想欧美发达国家,服务业的人力也是很贵的,一个扫地的人的薪水和一个教师的薪水差不了太多。人都应该平等嘛。服务业成本上升是必然的过程。


说得好。万恶的资本家,可怜的外劳。既然你那么伟大,不如从你开始,先把你收入的一半捐给外劳如何?


这个表其实很有用。我个人觉得。
大家别只看最后结论,要看细节。比如markte的部分,新加坡大部分的东西都比纽约便宜。但是,酒类,牛奶(普通的),芝士的价格远远高于纽约。如果是不喝酒,不爱喝牛奶(大人),不吃芝士的人,那么在新加坡生活就很合算。呵呵,恰好本人就是如此。

还有些可以作为参考。比如车价,大家都知道全世界新加坡车最贵。同样很明显,taxi 费新加坡要比纽约便宜很多。所以,做taxi在新加坡是很合算的。呵呵,本人经常打的。

唯一意外的是,新加坡的上网费竟然比纽约便宜很多。为什么呢?


新加坡人工比美國低許多,涉及人工成本的,新加坡一般比較便宜。
其實我們發現,白米我們似乎也比美國貴。:P
我們華人的主食,基本就是白米吧。

新加坡上網比美國便宜是因為美國的電信公司很混帳。


纽约卖的白米跟新加坡的应该是不一样的吧


新加坡手机和手机上网比美国贵很多,美国40块一个月无限数据无限国内电话无限短信.


切,一天150才11个小时,哪里有,一大堆新加坡人跑去做,你们不知道有很多新加坡人是工作12小时,休息1天然后每月就800-1500 吗?需要什么条件呀,如果要求是大学毕业,年轻相貌好,那就难了。一个POLY出来的也就1800-2500左右,能做到3000,为何不做?


算起来 时薪才$13.60 并不多


如果你说的是真的 那这些新加坡人不懂得自己在劳工法的权益 一天12小时早已超过规定 雇主得付超时工资的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