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学费迎来“涨价潮” 中低收入家庭受影响大
时间: 2014-08-18 11:38:44 星期一
来源: 中国青年报
编辑: 王婵
大学学费迎来
大学学费迎来“涨价潮”
中低收入家庭受影响大
时隔7年,公办普通高校学费标准的新一轮“涨价冲动”再次到来。
今年9月,在江苏、贵州、宁夏迈入大学校门的新生,将是三地学费标准调整后的首批承受者。相比上一年,宁夏是各地当中学费上涨幅度最高的,其文史、理科、医学等各类专业的涨幅均超过50%。
2013年,已有六个省(区、市)完成了高校学费标准的调整工作。中国青年报记者梳理发现,这些省(市)的学费标准绝大多数呈上扬态势,少则涨一成,多则翻一番。
这或许是一场迟到的学费“涨价潮”。2007年,面对一些高校的学费涨价趋势,国务院发出“限涨令”,要求5年内各类学校学费、住宿费标准不得高于2006年秋季的相关标准。
也正是2007年,教育部开始着手制定《高等学校生均培养成本核定办法》。所谓“生均培养成本”,即高等学校培养一个标准学生的平均成本,但这个被教育界普遍认为是学费制定标准之一的重要数据,长期以来却是一笔糊涂账。
如今,“限涨令”到期,但生均培养成本的核定办法至今仍未出台。
新一轮涨价风波之下,老问题再次被推到风口浪尖:涨价有多少原因出自成本上升?这些成本当中有多少属于学生培养成本,又有哪些成本不该由学生买单?学生培养成本的计算标准究竟何时可以出台?
高校学费上涨冲动
2014年高校学费上涨的这潭水,是江苏省第一个打破的。
5月,江苏省物价局公布了调整后的高校学费标准。在划分出的文、理、工、农林、医、艺术、体育、公安8种类型中,除了农林、艺术类的学费不变之外,另6类本科专业的平均涨幅为16.61%,其中,医学类涨幅最大,为47.83%。
即将进入南京医科大学的一名新生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她所读的临床专业是七年制,学费上涨到每学年7480元,而去年的学费是每学年4600元,“没注意到学费上涨了那么多,不然可能不会填这个大学。”
在调整学费标准的省份中,江苏的涨幅并不是最大的。在江苏公布调整后的学费标准之后,6月,宁夏的调整方案出台。这是宁夏14年来第一次上涨大学学费。
新的方案中,宁夏的文史类学费标准从每人每学年2600元,提高到了4000元;理工农学类从2800元涨至4400元,二者涨幅都超过50%。涨幅最高的是医学类专业,达到了76.67%——调整前为3000元,调整后为5300元。
7月,浙江也在调整学费的程序上向前走了一步。该省物价局举行了公办高校学费调整听证会,除了不同学科的涨幅不同之外,高校性质也成为收费标准的差别之一。
浙江省的调整方案中,收费标准分为本科院校、高职院校两类,本科院校中,又被细分为浙江大学、(其他)大学、学院三类。这当中,浙江大学的平均调整幅度是最大的。
此外,广西、福建、贵州、山东、天津、湖南、广东、湖北等省(区、市)也出台了高校学费调整方案,且均呈上升态势。
这不是高等学校学费第一次上涨。从高等教育免费制,到1985年起实行的收费“双轨制”,再到2000年完成的并轨改革,这一趋势一直存在。
以1999年为例,《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显示,当年普通高校的生均缴纳学费比1998年上涨了40.3%。而到2000年,普通高校生均缴纳学费达3550元。
此后,全国不少高等学校的收费逐年上升,2001年至2006年,教育部、国家计委、财政部每年都发出通知,要求当年的学费、住宿费稳定在2000年的水平,不得提高。
上涨势头并未完全遏制。2007年5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要求除国家另有规定外,今后5年各类学校学费、住宿费标准不得高于2006年秋季相关标准。
这一《意见》也被视为限涨令。
“当时政府下‘限涨令’时我们就担心,学校的资金来源渠道没有变,运行模式没变,一旦取消禁令,就会报复性反弹,显然这个情况出现了。”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
他说,2007年教育部出台这个命令,是当时学费不断飙升情况下的一个行政命令,发文之后情况有所好转,但学费上涨的压力对学校而言还是存在的。
他曾撰文认为,大学学费并非不可增加,但是,学费增加要明明白白,同时考虑学生的实际承受能力,“大学学费涨幅平均达到60%以上,这放在任何地方,都很难让学生接受”。
模糊的培养成本
在受访的高校有关负责人看来,“成本”无疑是涨价原因的关键词。
“这几年,学校的各项开支总体是增加的,学生的学费已经10多年没有变了,占培养成本的比重越来越低。”苏州一所高校的学生工作处处长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这次是适当进行了调整。”
他强调,调整后的学费占“学生培养成本”的比例是低于25%的。
这意味着没有违反教育部2000年出台的《高等学校收费管理暂行办法》。该办法第五条规定:在现阶段,高等学校学费占年生均教育培养成本的比例最高不得超过25%。
今年2月,宁夏在高校学费上涨的听证会上也公布了生均培养成本。据官方消息,生均教育培养成本从2005年~2007年的1.51万元上涨到2010年~2012年的2.026万元。与此同时,学费收入与高校总收入的比例由2005年的24%下降到2012年7%。
据披露的数据显示,宁夏2012年生均学费占生均培养成本的15.36%,远低于25%。
在熊丙奇看来,宁夏在听证会公布的生均成本,并不是对发生在学生培养上的成本进行核算,而是简单按照学校的开支进行“确定”。
“也就是说,宁夏现在公布的生均教育成本,是经不起推敲的,还要公布每个学校的行政开支,包括‘三公经费’开支,学校的科研经费,以及科研经费的具体使用情况,在把生均成本核算清楚后,再考虑学费问题,更具说服力。”他认为。
熊丙奇说,学校的经常性经费支出包括日常运作经费、一些公共经费,这些经费并不一定是用在学生身上的,“现在有些学校行政部门二三十个,有必要吗?”
“这个钱该怎么用,要征求广大师生的意见。这样的话,运营成本可能就下降了,学生承担的费用就下降了,相关机构也愿意捐钱了。”他认为,财政需要更透明,才能明确哪些成本应该支出。
早在2007年,教育部已开始制定《高等学校生均培养成本核定办法》,但这部办法至今难产。
记者注意到,关于培养成本的计算方法,在2007年办法着手制定前夕亦有争议。当时的公开报道至少有3种说法:有媒体引述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说法称,理工科人均培养费用一年约1.5万元,文科每年约1.2万元~1.3万元;而在另一教育部负责人口中,这一数据却是4万元~5万元;还有媒体援引“权威机构”的数据,称一年培养成本只需7000~8000元。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目前,学费收取多少与生均成本之间还没有硬性的联系。“这个还是比较粗放的算法,现在没有出台规定,涉及一些技术性的问题。有些学校在算这个账,但是毕竟太专业了,短期内很难有全国学校都有适用的办法。”
储朝晖认为,高校不合理的开支而造成的浪费是学费上涨的一个原因。“公办学校,行政开支铺张浪费的现象不罕见。”
他说,一所拥有合理结构的大学,其经费来源应该包括政府投入、学费收入、社会募捐和经营收入,“但我国的大学要么依赖政府投入,要么靠学费支撑”。
前述江苏高校的学生工作处处长向记者确认,财政拨款是逐年上涨的。
这一说法在官方数据中得到印证:2012年,全国地方高校生均拨款平均水平达1.412万元,比2009年的7540元提高87%,到了2013年,中央财政下拨地方高校的生均拨款奖补资金为252.7亿元。
但是,高校没有逃离“入不敷出”的困境。以浙江为例,据报道,截至2013年年底,浙江全省公办普通高校的债务总规模达94.68亿元,全国1164所公办高校的总负债也超过2600亿元。
“一方面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另一方面铺张浪费。这种情况下,办学成本提高,也没其他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就只能向学生伸手要了。”熊丙奇认为。
中低收入家庭受影响大
“宁夏很多市的收入没有银川高,一些普通家庭可能一年挣个一两万都是多的,大家都是靠打工赚钱。”一名2013年从宁夏大学毕业的学生李升(化名)告诉记者。
李升没有赶上学费上涨的时候。每年,他的学费都是2600元,对于成长在农村、父母常年外出打工的李升来说,一年要拿出这么多钱还是有些压力。大学四年,除了申请助学贷款,他利用课余时间做兼职赚取生活费。
“当初自己的学费就占到了家里年收入的40%,如果涨到4000元,可能会影响一部分人。”他说。
中国青年报记者了解到,教育界的一个普遍观点是,高校的学费不应超过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
不过,在我国一些经济并不发达的地区,学费的占比超出了20%。以宁夏2005年为例,当年宁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093.6元,以当时高校的学费标准2600元计,这一比重为32.12%。按照同样的算法,江苏省的占比为37.34%。
对于农村学生来说,这个数值更大了,而学费通常较高的医学类、艺术类等专业,幅度就更大。
但在大多数中国家庭看来,高等教育是改变子女命运的机会,学费也因此成为刚需。受影响较大的多是中低收入家庭。
“我不会因为学校的学费高就不去报考,而且家长会关注能不能上重点。”一名湖南大学2013届毕业生告诉记者,她家里还有个妹妹,明年也要参加高考,“我们不会因为学费涨了就改变志愿,最重要的还是看自己想去哪儿,能去哪儿。”
今年考入青岛大学物流管理专业的张唯(化名)也表示,报考学校时还是考虑到了学费的问题。“我妈生病在家,全家就靠我爸外出打工赚钱,一年的收入9000多元。”
根据山东省公布的高校学费调整方案,文史类由原来的每人每学年3400元上涨至4000元。600元的改变,对张唯来说并不是小事,“现在暑假一直在送外卖”。
在另一部分学生看来,学校上涨的学费可以更多投入到校园设施上,改善生活和教学条件,如果涨幅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尚可接受。
资助体系应相应调整
江苏一所高校学工处处长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学费调整以后,学校对贫困学生的资助会相应增加,去年用在学生的奖、助、勤、贷、补、免等方面的资金有2000多万元。
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倪道潜也公开表示,省财政在2014年经费预算中安排高校学生资助经费11.84亿元,比2013年增长了23%。
记者注意到,伴随一些地区学费上涨,助学贷款也进行了调整。今年7月,财政部、教育部、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联合印发的《关于调整完善国家助学贷款相关政策措施的通知》,决定调整国家助学贷款资助标准并进一步细化分配比例。
这意味着,今后在校本科生将享受到每年不超过8000元的贷款金额,较之前提高了2000元。在地区上,也将适应当地助学金的分配比例。
多名受访学者告诉记者,助学贷款和补助需要更公正和透明。
熊丙奇认为,学费上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以宁夏为例,一方面,它调整前的学费在全国范围来说是较低的,但它的办学面向全国,成本并不比其他学校低。如果政府部门没有拨款或拨款比较少,多出的成本就只能转嫁到学生头上了。
在他看来,一个怪象是“办学质量”、“学费”的“倒个儿”。他说,我国对重点大学的投入更多,学费标准相对较低,而国外质量高的学校肯定是学费最高的,“现在是重点大学拨款很多,学生获得国家更多的资源,反而非重点大学承担的教育投入比例更小。”
储朝晖也认为,从政府增加投入的角度来说,重点大学应该不成问题,省级的地方院校财政支持可能比较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学校能想到的就是增加学费。
他说,在学费增加的背后,公众实际关心一个问题:经费有没有使用不当,学生为什么要多给你交费,是不是浪费学生的钱?
对一般人家特别是农民子弟来说,如果不能读一流大学,那还不如干脆去学门技术算了。否则浪费了父母的血汗钱,上个水货大学,出来又没有爹可以拼,而且因为上过大学还束缚住了自己的手脚,这个不能干哪个不能干的,反而糟糕。
社会真是公平的.
有能力去读,没能力早点出来上班。就这么现实。
读书是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一个人可以不上学,但是不能不读书。
那要看什么时代了,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刘邦娶了个厉害老婆,
朱元璋也是娶了好老婆。
结论是读好书不如娶个好老婆。
哈哈!32个赞!
不对吧,刘邦和朱元璋的老婆,都不是他们事业成功的推手。
你还不如说王石老婆好了。
蓝翔技校上市没?从来不买股票的我想把第一次献给蓝翔哇~~~超级看好~~~:lol
你还真别笑话什么蓝翔,无背景孩子学门技术,别去上什么二本三本就是说这个。学个修车美发厨师啥的,干几年学点技术攒点钱,就是自己当老板的节奏了。
元朝末年,政治腐败,社会黑暗,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使老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又遇黄河大决口,连年洪水横流,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爆发了。
1352年(至正十二年),郭子兴在定远(安徽定远)起兵响应韩山童、刘福通在颍州(今安徽阜阳)的起义。郭子兴聚众烧香,成为当地白莲教的首领,同年农历二月二十七日,率领起义军攻下濠州后,郭子兴自称元帅。
濠州钟离人朱元璋前来投奔郭子兴的义军,朱元璋入伍后精明能干,处事得当,打仗时身先士卒,获得的战利品全部都上交郭子兴元帅,得了赏赐,又说功劳是大家的,就把赏赐分给大家。不久,朱元璋在部队中的好名声传播开来。郭子兴也把他视作心腹知己,有重要事情总是和朱元璋商量 。
郭子兴见朱元璋是个人才,对自己的事业将会有很大的帮助。于是便把养女马氏许配给了朱元璋。马氏与朱元璋成亲后,和朱元璋感情深厚,追随朱元璋南征北战,精心辅佐朱元璋。
马氏与朱元璋婚后不久,收养了朱元璋的亲侄儿朱文正、外甥李文忠还有定远孤儿沐英,马氏对这三个养子视如己出,细心照顾。后来,马氏和朱元璋又收养了二十几个义子。[5-7]
夫唱妇随郭子兴为人心胸狭窄,爱听信谗言,对朱元璋经常疑忌。马氏见此情形,就把自家财产送给养母张夫人和郭子兴妾张氏,请她们在义父前给干女婿说点好话,以弥缝裂痕,使得朱元璋能脱离困境。朱元璋南下之时,马氏曾负责往来的文书,并做得井井有条,同时她还劝朱元璋不要扰民,更不要滥杀,深得朱元璋的赞赏。
在朱元璋领兵征战的年代,马氏还亲手为将士缝衣做鞋。一次,与朱元璋敌对的陈友谅大兵临城,不少官员百姓准备逃难。在人心慌乱的紧急时刻,马氏镇定如常,把自己的金帛全都拿出来犒赏士兵,稳定了军心,为朱元璋获得胜利起了重要作用。[8]
位居皇后1368年(洪武元年)正月,朱元璋登基于应天府(今南京),国号大明,建元洪武,册封马氏为皇后。
放到如今的社会,朱元璋相当于出来工作后加入郭子兴的公司,郭是老板。朱元璋相当于娶了老板的女儿。
当然,朱自己本身很了不起,反过来把老板都干掉了,而且把一个小公司弄成了天下第一。
有点像李光前和陈嘉庚的故事吧。
刘邦老婆也是个牛人:
吕雉(前241年-前180年8月18日),字娥姁,通称吕后,或称汉高后、吕太后等等。单父(今山东单县)人。汉高祖刘邦的皇后(前202年—前195年在位),高祖死后,被尊为皇太后(前195年—前180年),是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位皇后和皇太后。同时吕雉也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实行皇帝制度之后,第一个临朝称制的女性,被司马迁列入记录皇帝政事的本纪,后来班固作汉书仍然沿用。她开汉代外戚专权的先河。
吕雉统治期间实行黄老之术与民休息的政策,废除挟书律,下令鼓励民间藏书、献书,恢复旧典。为后来的文景之治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司马迁在《史记·吕后本纪》中对她的评价是“政不出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给予吕后施政极大的肯定。
谁看不起蓝翔?我觉得蓝翔超流逼啊~~~~
蓝翔校长说:“咱们蓝翔的学生要是不好好学习~~那和清华北大还有什么区别?!”
附图一张~~~
为什么你看好蓝翔的股票呢?
这个帖子千万不要给那些刻苦努力拼大学的A水准学生看到呀。。。。
刚跟人聊天,县城孩子上高中,高一,高二,各1万,高三,老师说得3万,包括每月生活费1k,资料费,我哭去,县城普通工人一月才2k多工资。咋活 ….
毕业班花钱呀,补课费,资料费,考试费等等。
抛砖引玉。欢迎你发本地理财新闻
本地的新闻都是看英文的。
你可以翻译新闻转成中文的。你现在打的是中文字
读和翻译2回事, 伤神的阿
可以锻炼翻译水平。
伤神是因为你水平还不够,水平高的人是顺手而已。
这新闻讲的虽然是中国大学,对新加坡一样适用。本地大学学费也是节节上升,文凭也是在贬值。
中国的大学虽然和世界先进水平有差距,但是出国被认可度还可以,特别是在新加坡。在我看来都烂的不行的大学毕业的,在新加坡工作的多了去了。
那是以前。现在新加坡公司对中国来工作的学历要求很高。
我认识的清华毕业才拿SP而已。
那不是对学历要求高,那是对没有本地学历的薪水要求更高而已。
同样的薪水,以前请的是一般的大学毕业生就可以,现在要名校。
这还不算对学历的要求提高?
之前有位高人写了一个脚本去测试mom的那个评估系统,相同薪水,例如4k上下,大概前10位的大学,清华北大,复旦上交之类的,可以给ep,其余的只能sp。但是薪水上到一个level,例如5k,几乎所有的都能给ep。所以,与其说看学校档次,不如说看薪水更合适。
但是这个清华毕业的sp,有点太对不起这个招牌了吧。
你这种说法是硬要把学历和薪水切割开来。
薪水的高低不一定都是看学历,但无可否认学历是决定薪水的一个重要因素。甚至可以说是最重要的因素。特别是从中国刚来新加坡工作的,一般不是看学历看什么?
刚毕业的一张白纸,当然是看学历。这个毫无疑义。
但是刚毕业就来新加坡工作的基本很少,因为准证搞不定。
来新加坡工作的,基本上是有一定工作经验的,这个时候,决定薪水的,最主要的是工作经验和个人能力,加上学历的高低,例如是本科还是硕士博士。而不是说清华毕业的就要比上交大毕业的多几百块,没有哪个公司会无聊到这个程度。
这里面很多曲折,要看是一劳还是二劳,来自什么国家,有什么层次的技术等等,还有考试,levy, 住宿,交通,保险,办* 证,机票,都要算好嘛,不是在statement里面一项salary就可以显示完全的了
请外 * 劳建筑工就和请女佣一样,吃喝拉撒病你都要负责,就是你家人了,哪怕他不做事,你也要负责到底,直到他离境
那还不如去做翻译, 那个jobstreet, cityhall , 招翻译,英文to 中文的, 薪水都5-6K, 免费不如不做
SIM没有1年的本科吧?我怎么悲催的读了两三年呢?哪个分校有啊?另外政府的补贴是55%给公民,仅限UniSIM啊
有阿, poly毕业后去读,1年啊。 55% 是给公民阿, 我上面就是写公民阿, 没写PR, 反正我是拿了公民去读的,没多少钱。
中国人在中国读书,是中国公民, 没有计算外国人阿, 图片也没放外国人在中国读书, 外国人在中国读书的情况, 不了解
新加坡当然是拿公民, 公民才便宜。PR比公民贵,外国人相更贵。
知识是无价的;P;P
我看的一个电视剧上说 房子 财产什么的 拥有 还会失去 但学历 却可以伴随你一辈子
谁也夺不走
这是我在被房价打击得不行时 看到比较提神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