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就听过一句口号——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如今绝大部分国人早已摆脱了生存线上的挣扎,从小孩一出生,就开始从各种渠道买洋奶粉、洋品牌,至于教育,只要有条件,都恨不得把孩子早早送出国“深造”。
笔者的父母都是基层中学老师,因而从小在校园环境中长大,后毕业于师范大学中文专业,在国内高中实习过,做过公务员,后来机缘巧合,漂洋过海去新加坡当了三年多的中学华文教师。对于该不该送孩子出国,多大年纪适合出国,以及中国孩子是不是比发达国家孩子差等问题,一直都有亲戚朋友询问,在此我提出些许看法,若有参考价值,也是幸运之事。首先要明确为什么让孩子出国。
如果是想让孩子能在国外站稳脚跟,全家移民,那么尽早送出国是有必要的。孩子越早出去,越容易融入当地环境,交到更多当地朋友,有归属感。出国读书的孩子,之所以最后大多选择回国,主因没有归属感,生活习惯、饮食习惯难以改变,文化和价值观上的差异太大,在国外那几年也大多局限于华人圈子,身在异乡的漂泊感很深,有些甚至连当地语言都使用得不太流利。
但是所谓的尽早,也要分情况。如果家长有条件陪读,从小就过去也未尝不可。但是陪读妈妈(我想应该绝大多数都是妈妈陪读吧)的异乡生活,可能并不美好——语言不通,没有交际圈,全部生活只有孩子,又当爹又当妈。如果小孩已经具备了基本的自理能力,到了读中学的年龄,也能独自出国求学,但是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在异国他乡的生活,究竟有没有超出其承受能力,也需要家长慎重考虑。我的一个同事,中国人,独自带着孩子在新加坡,孩子读书,她做老师,已经七年了。只有寒暑假,她才带着孩子回国。她的丈夫在国内工作,有假时候也会来新探望。我曾问过她的打算,她说等孩子上了大学,她便回国。也就是说,她几乎是为了让孩子在新加坡接受教育,才忍受一家三口两地分离,而时间可能会长达十几年。
对于这样的选择,我不予置评,但总觉得有些心酸。中国的父母,似乎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可是孩子如此长时间地与父亲分离,夫妻如此长时间地两地分居,对一个家庭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在我印象中,西方国家的人被外派工作时,总是拖家带口一起走,似乎这才是理所当然的,不论工作地点在哪,一个家庭始终在一起;而中国人被外派工作时,几乎都意味着长时间的分隔两地,所以外派也总意味着更高的待遇。我们总想着,不过就是几年时间而已,我可以赚到更多的钱,孩子可以受到更好的教育,这一切都是值得的。我不知道这一切是否值得,我只是不希望从很小很小开始,孩子对于父母的感情,就只能停留在记忆中,越来越缥缈模糊。可是我也知道生活不易,我们总想追求更好的,得到更多的,那么,付出一些代价或许又是不值一提的吧?
如果送孩子出国只是想出去镀个金,便于回国找工作,那么,你首先得保证所申请到的学校是世界一流大学,否则“镀金”,恐怕只是一厢情愿。毕竟现在“海归”越来越多,头顶的光环也越来越黯淡,出国一年花几十万上百万,回国可能十年都挣不回来。当然,若是土豪,请随意。如果出国只是想去外面的世界看看,长长见识,在家庭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大学本科或者研究生出国去念,倒是不错的选择。或许看过了更大的世界,你会更加珍惜眼前的美好,回到祖国亲人身边;也或许因为走出去了,有了更多的机遇,在某个喜欢的地方落地生根,开启了人生新的旅程,也很美好。最怕就是,家长倾家荡产送孩子出国,结果孩子两头没着落,想留下的国家没有机会留下,想回国又找不到满意的工作,而大笔花出去的钱又不知孩子何年何月才能挣得回来。不过或许现在更多的情况是,家庭经济条件不错的家长,因为孩子在国内成绩不好,就想方设法把孩子送出国,仿佛出国之后,那个天天上网打游戏的孩子,就会变得爱读书了。可是事与愿违,实际情况是,你的孩子出了国,由于天高皇帝远,可能根本就不会去上课,天天窝在房间打游戏,甚至跟那些恶习更多的中国学生混在一起,每日不务正业,抽烟喝酒打牌乃至吸毒。至于那些出了国就开始懂得人间疾苦,从而痛改前非,努力向上的孩子,真的是少数中的少数,不要指望这些奇迹会发生在你自己孩子的身上。要知道,没有自制力的孩子,在缺乏有效监管的情况下,可能只会越发糟糕。
我的堂弟,就曾被“逼”着出国念书,结果半途而废。这事说起来,我也要负一部分责任。当初三叔三婶眼看他高考无望,又不想随便读一个不入流的学校。正当时,三叔一个朋友的儿子,原本在国内读书成绩不怎么样,后来送到澳大利亚,竟然奇迹般地成了“学霸”,读完预科后考上了当地的好大学。这事让我三叔三婶动了送堂弟出国读书的念头,无奈我弟弟十分热爱长沙有吃有玩的美好生活,丝毫不动摇。最后因为我刚好在新加坡教书,便被请出来做思想工作,好说歹说让他同意了去新加坡念书。我本想着,他已经读到高三了,那么来新加坡读个预科班,参加O水准考试(英国剑桥体系的全国统一考试,相当于我们初中毕业的中考),应该是不难通过的吧——毕竟是高中生来参加中考,只要英文跟上了,所有科目的难度应该是小儿科吧?可事实就是,爱打游戏的他,依然被老师投诉晚上熄灯后不睡觉打游戏,电脑被没收后,又偷偷进网吧打游戏。学校禁止学生吸烟,而且他未满18岁——新加坡禁止吸烟的年龄,在检查寝室卫生时,被老师发现了一抽屉的烟盒子,被记大过,差点开除。而最后,他O水准考试的分数简直惨不忍睹,除了华文是B,数学E,其他所有科目都是F。其实我弟弟都不算糟糕的孩子,至少他品性良好,除了爱打游戏和偷偷抽烟,也没什么不良嗜好,难得的是他还能分清善恶,交的朋友还都是积极向上的好学生。负责监管他的生活老师,对他竟也是喜欢的,还作证他也有努力学习拿着习题天天在她办公室做的时候。而我在新加坡工作,还能时时注意他的动向,不至于让他失控。然而他始终缺乏自制力,英文底子太差,有时候努力过后又不见成效,自己都看不到希望,缺乏学习的动力,终究是没有上演“逆袭”的戏码。后来在大家的商量下,又想办法让他进了新加坡一所半公半私的理工学院(相当于国内大专,但是含金量会高一些)读书,可是他读了一个学期,就自觉无法通过期末考试——挂科的话需要重考乃至重修,修不满学分便无法顺利毕业,死活不再读了要回国。就这样,他的“留学”之路就此中断。这一两年的时间究竟对他的人生有没有帮助,还是真的浪费掉了,我也无从评判。我只能说,如果要送十几岁的孩子独自出国念书,这个孩子一定要有足够的自制力和独立生活能力,否则可能会适得其反。中国的孩子究竟比发达国家的孩子差在哪里?我曾任职的学校,是一所女子中学,在新加坡排名前十。新加坡的重点中学的生源是依据小学毕业考试的成绩划分分数线,择优录取的。
新加坡的这些优质中学,都在中国划分了各自的区块,每年从各区块择优录取学生。新加坡国家教育部还为这些学生提供奖学金和生活补助。例如我所在的学校,每年从哈尔滨的某所国际学校录取学生,这些学生在国内读高一,被录取后,会在新加坡就读初中三年级(新加坡的初中四年,高中两年)。所有学生须经过笔试和面试,最后筛选出来。他们成绩优异,英文突出,能够适应新加坡的全英文教学环境,也有在国外独自生活学习的能力。可以说,这些经过层层遴选而来的学生,都是中国学生金字塔的尖顶了。而事实也是如此,她们大部分人,大概只会在刚来的半年到一年时间中,因为英语水平的限制,某些科目成绩不太理想,而过了这段时间,英文完全适应之后,几乎所有人都会成为全A的学生,以非常优异的成绩考入新加坡的名校高中。而我作为中国过去的老师,理所应当地成了这些中国孩子在新加坡的监护人,除了要关注她们的学习情况,还要时时跟进她们的生活和心理状况。那么这些在国内足够优秀的孩子身上,能不能看到某些问题呢?首先,每年来的七八个孩子中,总有一两个会面临“早恋”的问题。十五六岁,情窦初开的年纪,虽然是女子中学,但是因为我们学校没有单独的宿舍,她们都住在另外一所学校的宿舍中,还有一些学校联谊活动,总有机会认识同龄的男生。而她们恋爱的对象,也大多是同样从中国过去的男学生,差不多的背景,一样的处境,让他们容易惺惺相惜,越走越近。其实作为一个成年人,我觉得产生这样的感情很正常,但作为一名老师,从“政治正确”的角度来说,是不能赞成她们谈恋爱的,而且新加坡其实是一个挺传统保守的国家,校方虽没有明文禁止,但实际上也希望尽量避免出现这种情况的。更何况,我们学校曾经因此出过状况,一个中国来的女学生竟然因此怀孕了,而父母远在国内,责任完全要由学校承担,无论怎么处理,都是难题,对孩子的影响也可能是一辈子的。在我监护的学生中,就有一个女生谈起了恋爱。刚开始的时候,我只是从旁提醒,以一个大姐姐的身份,希望她能把自己的感情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懂得保护好自己,同时明确自己来新加坡的目标,把学习放在首位。但后来在年终考试时,她的成绩却有明显波动,而她与小男友在外时又被其他老师目睹,最终我们商讨过后,觉得有必要将她的情况告知父母。此时,这个女生的反应却出乎我的意料,她非常激动地阻止和抗议我们要告知她父母她在谈恋爱这件事,说自己完全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她的成绩并不是因为谈恋爱而受到影响的,没有必要告知父母,并对老师出言不逊,觉得老师是在拿这件事威胁她。我们问她,既然你觉得谈恋爱这件事无关紧要,不会对自己有什么影响,那又为什么如此排斥告知父母呢?你父母远在国内,对你的情况不了解,我们有责任和义务据实告知。最后,我们思虑再三,不想让她产生太大的反感情绪,决定再继续观察,没有强行告知父母。而后来,在学校放假之前,她却突然申请留校,给出的理由也非常经不起推敲。当我说要发邮件与她父母核实沟通时,她却慌张地拒绝并收回了申请。我只能判断她是想留在学校跟小男友继续甜蜜,无人打扰。我不反对谈恋爱,甚至觉得校园恋爱很单纯很美好,但是如何处理好学习和恋爱的关系,恐怕并不如想象中简单。更何况,父母不在身边,又是女孩子,很容易出现情绪问题,或者因为性知识的缺乏而产生其他问题。其次,在中国,大部分事情都是先讲情,再讲理,最后才讲法;而新加坡恰恰相反,处理事情先讲法,再讲理,最后才是情分。所以中国的孩子,在做很多事情的时候,不会首先考虑纪律,而是想着“人之常情”。例如我监护的两个中国学生,有一次约好了一起去看明星演唱会,已经买好了票,才来向我申请。因为她们住在宿舍,看完演唱会回来必已是半夜,宿舍早已关门熄灯。就算宿舍能给她们破例开门,两个十几岁的女生大半夜出行,也十分危险,而当时又刚刚出了上海跨年踩踏事故。这件事如果放在新加坡本地小孩身上,他们多半会先向老师申请,得到同意后,才会去购买演唱会门票,而不是先斩后奏。而中国来的孩子只想着,我门票都已经买了,不能退了,老师您就破例批准一次吧(讲的就是情面)。最后,由于演唱会门票价值比较高,我跟主任商量过后,觉得不准她们去确实有点太过“无情”,所以再三交代之后,便批准了。而那天晚上,直到她们安全到达宿舍后,我与管宿舍的那位老师才安然睡去。可是谁想到,没过多久,又有几个学生买好了某个音乐节活动的门票——其中包括上次看演唱会的学生,再次来跟我申请当天要晚归。尽管在第一次的事情过后,我们已经一再交代和强调过,以后这样的事情一定要先经过老师批准再去做,这些孩子依然没有把“纪律”放在第一位去考虑。而这一次,我们拒绝了她们的请求。再次,中国的孩子,成绩第一重要,其他能力都要往后排,而这样的情况在小城市尤为明显。在我从小到大就读的学校中,成绩好的学生往往身兼数职——班长、学习委员、课代表,而类似生活委员、体育委员、文娱委员这样“不太重要”的职位才会轮到其他人身上。而在新加坡,老师在任命班干部或者学校活动团体干部时,都会考虑这个孩子是否已经担任了某项职务,不会让一个人身兼数职。很多孩子可能成绩并不突出,但有领导才能,他同样有机会做一个团队的leader。我所任职的学校,可以说大部分的孩子都有一定的职务在身,尽可能地让每个孩子找到自己擅长的领域去发挥。即便是最普通的孩子,她也有一个“学姐”的身份,有责任在活动团体中去引导比自己低一级的学生。这样,每个孩子都能锻炼学习以外的其他能力,尤其注重团队合作和领导能力。从中国过去的孩子,大部分都局限于自己的小圈子,只顾着比拼成绩,甚至私下暗暗较劲,生怕被同一批来的孩子超过,有了好的学习方法也不愿与其他人分享。而很多学校活动和班级活动,对于她们来说,反而是在占用时间、分散注意力。所以最终,中国过去的孩子,在考试成绩上往往非常突出,但缺乏团队合作精神和领导力,在学生群中也略显孤僻。往往走入社会,离开家长和学校的保护后,我们才会明白,人际沟通、团队合作这样的能力,可能有时候比个人成绩更为重要。一个孤独的胜利者,始终是算不上优秀的。
去哪里留学才是最佳选择?如果看完了我所说的种种,还是坚定地为孩子选择留学之路,那么就需要考虑去哪里留学的问题了。因为本人只对新加坡的环境比较熟悉,其他国家没有亲身经历,道听途说的话不能作为依据,所以在此只谈新加坡。从社会融入感和经济层面来考虑的话,实际上,新加坡是个不错的选择。首先,新加坡是一个华人为主的社会,华人占了总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七。新加坡一直以来实行双语教学制度,所有孩子都要学习母语,基本上绝大部分华人都会说中文。那么,不论是孩子自己过去,还是家长一起过去陪读,相对于西方其他国家来说,可能更容易融入当地环境。而从饮食上来说,在新加坡基本上可以轻松找到各地美食,不会出现去了英国天天吃土豆或者在韩国只能吃泡菜烤肉的情形。其次,新加坡的城市环境和治安都是世界一流水平。一个国家就是一座城,基本上没有治安死角,犯罪率很低,而其花园城市的美誉也响遍全球。学校的配套设施齐全,也不太会出现教师资源分配不均的情况。所以在此就读和居住,享有的城市公共资源和教育资源都是不错的。第三,从花费上来说,在新加坡上学的费用,应该是远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的。而且,只要你的孩子足够优秀,基本上是可以靠着奖学金读完所有课程,不会有太大经济压力的。最后,如果觉得直接去西方国家难以融入,花费太高,又觉得新加坡并不是自己理想中的移民国家,那么把新加坡作为移民其他国家的跳板,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新加坡的O水准和A水准考试成绩(即中考和高考),是很多国家都认可的,可以直接用来申请国外的大学。而适应了新加坡的全英文教学环境,经历了过渡期,也更容易融入西方社会。以上所有观点,皆是建立在我所接触和工作的环境上来谈的。每个国家都会有好学校差学校,也会有好孩子坏孩子,不能简单地拿来对比。作为一名前老师,我的建议是:给孩子的选择,要与他的能力相匹配,足够了解自己的孩子,才能为他选择一条最适合的道路。
只是一己之见,每个家庭所需不同,过于片面
说的合情合理,标题反而是为了吸引眼球,有点夸张。
有些家长可能把冯天薇的例子套用到自己孩子身上了,以为学渣到国外分分钟变学霸。其实冯天薇在国内也是出类拔萃的选手,并非学渣。还有一点,国内的乒乓球水平的确是世界顶级。而学习水平国内的孩子比起国外的同龄人并没有什么优势。所以学渣出国了还是学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