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组屋整体数据还在下跌,近市区近地铁的优质hdb除外,大部分还在缓慢下跌。有些保持平稳,但没有升幅。
再对照公寓的反弹趋势,好像有点不对劲。。以同一地区同楼龄同面积同楼层的房子为例,如果组屋跌公寓升,几年后会是怎样的状况?组屋屋主会有怎样的心情?
尤其是一些财力可以买公寓,但为了地段更便利、学区更好、面积更舒适、楼层更高而买了组屋的中产家庭。
楼市的这种奇异走势是否会得到调节,ZF有没有看到组屋价值缩水对国民的影响。
本人智商眼界有限,请大家赐教,畅聊:)
你说反了,公寓和组屋拉开差别既可以保证居者有其屋,又可以让私宅开发商有热情和利润丰富活跃住宅市场,政府还可以在私宅获利。或者说及时政府在私宅狠狠的宰,也不会被老百姓反对。
私宅和祖屋一样了,那才不对劲,势必死水一潭。
你说反了,公寓和组屋拉开差别既可以保证居者有其屋,又可以让私宅开发商有热情和利润丰富活跃住宅市场,政府还可以在私宅获利。或者说即使政府在私宅狠狠的大刀宰,也不会被老百姓反对。
私宅和祖屋一样了,那才不对劲,势必死水一潭。
有一点不明白,难道坛子里的组屋屋主都乐见自己的屋价一点点缩水?
以同一地区同楼龄同面积同楼层的房子为例,如果组屋跌公寓升,几年后会是怎样的状况?组屋屋主会有怎样的心情?
那就现在卖掉买公寓呗。
价格走势是不会依着坛子里的组屋屋主得乐见或不乐见的。
我还不乐见公寓这么快速上涨呢
仅是一个假设,河东河西估计也说不准呀。遇到金融风暴最先倒下就是楼市。记得你买的是bto组屋,以前好像发过帖子解释为什么不买公寓,不想压力太大,影响其他消费。当时读过觉得很有道理 🙂
其实是穷。 没有别的理由。
有钱为啥不住公寓呢? 我内心戏都是为了掩盖自己没钱买公寓。
新公寓就一直领涨,工资跟不上那个涨幅。 所以有钱还是换公寓吧。
同上,这种情况是政府期望的,也不影响民心。
1.首先bto的屋价没有高过现在的屋价。就是说组屋其实还是涨的。
2.对买二手的可能跌了,新加坡的年轻人是有资格买一手房的,如果组屋涨得他们有意见,才会有民怨。
3.公寓本来就是奢侈品,不买lv对你没有一点影响,愿意买公寓的,工作努力一点可以买到,才会让人向上。买不起也不会影响生计,如果这也抱怨,才是扭捏作态,没必要的。世界本来就是分阶层了,共产主义实现还需要时间啊。。。
没有房价是根据期望值起落的,同一时期,买家和卖家还是相反的心理呢
虽然我的组屋再跌,但是这个是利民的方向,我也没有太多怨言。只能自己努力赚钱,cover回损失吧。
没有人逼着你买hdb吧,觉得组屋跌,公寓涨,那就卖掉组屋买公寓吧。
组屋之前涨的时候,很多人也不满意。
现在跌了一点,也有很多人不满意。
真难伺候啊。
屋主乐见不乐见又能怎样呢。
我买组屋前,我希望组屋跌,等我买好了我就希望它涨,我要买公寓了我希望公寓跌,等我买好了我又希望它涨涨涨。可是我觉得我还缺个店铺,我现在希望店铺跌。
同一个人不同时期的愿望都不一样,政府哪里可能满足所有人。
你这个回答逻辑严密,赞
一套房,自己住,涨跌也没太大影响。
2013高点买的祖屋跌了快20w 如果卖掉的话还要topup给银行钱 之前吐槽过 现在已经无感了 毕竟自住而 涨跌多少无所谓
20万?不会吧,这么夸张
我老公朋友好像也是2013年买一顺1600多尺的祖屋63万多 花了10万左右装修 现在叫价70万出售 看的人都没有
5w COV, 3w ABSD, 一买就亏了8w,加上房价跌了差不多12w…要算总cost,因为再卖是拿不回那cov和absd的,话说也不会卖,不然一分拿不到还要topup给银行哈
自主就不要在乎涨跌了 都一样的
自住,省了房租
弱弱地,怯生生地,偷偷摸摸地,如履薄冰,胆战心惊地问一下,照这个跌法,二手组屋转售价跌倒比BTO还低,会发生吗?如果真的发生了,大约会是在多少年以后?
如真的发生了,会最先在哪个区域?
除非新加坡经济崩溃,否则不会低过bto的价格。组屋是政府的,收放都在政府手上,跌多了少放一些,涨多了多放一些。
长期来看现在bto价格太高的,未来跌过bto或接近bto价格还是有可能的。
转售祖屋毕竟是老房子,品质可能不如新房子,除非是有些地方靠地铁或容积率比较低,但一般来说新房价格应该高于老房子。还有年限的问题
BTO转售赚不到钱了,或赚的很少了,ICA六楼还会有那么多人去排队吗?
租屋和国内的小产权房没什么区别。不能抵押。不能卖给发展商。不能随便出租。没有地权。时间久了贷款也有限制。N多种限制。
虽说国内房子是70年。一直以freehold形式可以转让。再破的楼只要不倒。银行照样贷款。
租屋本质上是为让人有归属感。就算到帝都,都觉得自己有资格评论政治制度满街车雾霾沙尘什么的,老了也能孜孜不倦的继续为坡坡贡献力量。毕竟屋子在哪里心就在哪里。
如果入籍就为了去整个bto,那这种移民还是越少越好。
政府引进新移民的目的是为社会做出贡献,而不是来抢占福利的。
赚或者赔不应该是卖价减去买价吗? 哪怕算上手续费和印花税也算合理,算上COV就有点过了吧。
装修不能算进去的,花十万的装修,在屋主看来棒棒哒,可是在买家眼里可能反而是累赘,还要花钱去砸。
正是,早年看过一个屋子,屋主把一个房间地板全部弄成榻榻米,然后还把墙敲了与客厅连为一体。组屋的硬伤已经是层高太低了,他这么弄第一垫高了地板,第二扩展客厅,结合低层高看着压抑至极。
当然物主一定是觉得棒棒哒,否则也不会这么搞,但是买的人确实得花大价钱去敲了,如果找不着相同审美的,就比别人难卖得多。
一个普通人真实的心路历程。
而且我曾经历过卖小间组屋换大间组屋,在中介的建议下我们决定先买再卖(因为中介觉得价格趋势是往上的,而且我们拖家带口的,先买好合适的屋子居住比较稳妥), 当时我甚至希望大组屋跌点,小组屋涨点。人总是希望事情发展会对自己有利。后来我的小组屋不负我的厚望,COV还高过我买的大间组屋。不过如果后来屋价跌了,我也只能自嘲自己运气不好,毕竟做决定的是自己。
2011-13那几年买屋子的,现在要卖确实要计算很多,那时候的COV确实有点夸张。。。还记得我认识的一个买我们附近的组屋,光COV就是15万现金。。。
现在要卖的话,怎么算至少都亏当初的COV了。。。
至于装修,这个见仁见智。。。不过我个人是不会看屋子装修的,就是对方爱得不要不要的装修,我买了也得重装。。。
同样的屋子现在没有cov,应该算进去总cost的。比如110的东西你promotion买100块,卖的时候120,你赚了20不是10块。。。
自住已不在乎涨跌 随便跌:)
一个屋子估价五十万,COV10万,买的时候就需要掏六十万。现在卖65万,亏和赚不是65-60=五万吗? 哪怕算上手续费和印花税都可以。 我对你说把COV算进去的理解是,65-(60+10)=亏五万。
其实,组屋小腹缩水,对于屋主来说,当然不是一个开心的事。。。但对不打算卖房子的人,也只是不开心,远不到忧心的地步,就算涨了也一般不会卖,只要不是大起大落,没什么影响。
其实,有的时候,高点买不是坏事。。。首先,这HDB的高低,本身就不是一个大数目,同一套房子,高价期和低价有时候就差几万。 但高价期的房源确是大不一样的,大量的好房子, 根低价期的房源根本就不是一回事,这个不是几万块能换到的。
是的,按你的例子 总价 60+10(cov)总共花了70买的话,现在0 cov卖65的话, 还是亏了5w的,要算总的cost,跟股票或生意一样,应算净利润或亏损。
自住无所谓了,就好像股票,有涨有跌,账面而已。。。
大家讲的很深刻啊。。。
1.组屋自住目的,首先不会大跌,靠组屋大赚一笔,怕是会失望。
2.不过房产长期还是会向上的,只是组屋幅度一定会小一些。
3.组屋涨跌控制在政府手上,外界环境再恶劣,也不会比公寓跌幅大,和现在涨幅不如公寓一样道理。
有的也会把银行利息算在内的。。。而且2013年那时候买的50+10万的,现在能卖出50就很不错了。。。
还有一点,过去几十年房产的涨幅,属于分享了国家发展的红利。但是今后几十年,不可能再有那么快的发展速度,所以现在的这一批年轻人,注定无法享受到父辈们享受到的房产红利了。
看房的时候看到几个过度装修的房子,进门寒暄两句就走了。
这种房子,房主心里价位肯定偏高,而实际上我还要花钱把它敲掉,等于付了两份钱,何必呢?
还是留给喜欢的人吧。
装修这东西因人而异。就我个人而言,不可以接受全屋吊顶(卫生间厨房除外),房子本来就不高,还吊个顶,伸手就可以摸到屋顶了,太压抑。
还有就是不能接受满屋的吊柜,东西没用了就扔,搞得满屋子满满当当的,不爽。曾经看过一个房子,主人房卫生间竟然改成了储藏室,满满的塞着生活用品,酱油醋就有几十瓶。
搭楼问,这种情况下,为了省absd,大家都卖组屋去买公寓,你们觉得值得么?就算10万absd,一般组屋租金5年差不多就回来了。你们怎么看。
我觉得没什么值不值的,能承受就买二套,真正在乎那absd而换屋的估计买二套也很难。
晓林的看法,组屋没有前途,政府认定它不是谋利的工具,未来可能还会有新的限制。两套公寓应该是目标。
如果组屋能够保证一直出租收租,那肯定值,毕竟出租的性价比远胜公寓。
可是政府定了基调,hdb是居住需求,不是让人拿来赚钱的。之前出台的那个出租quota,具有相当的杀伤力。试想一下,你住着公寓出租hdb,过了一两年突然告诉你quota满了,不可以租了。你就需要搬回hdb,出租公寓。可是大家都知道,房子一旦出租就废了,你搬回来住曾经出租过的hdb,体验肯定不会好。以后万一hdb又可以出租了,你搬回公寓,可是公寓也是曾经出租过的。。。。
ABSD是损失,可是贷款顶限遏制力更强啊。 对工薪族而言,留着组屋攒个公寓两三成首付已经很不容易了; 现在的贷款政策是组屋不还清的话,要五成首付哦。算上ABSD就…
其实吧,大家都只是讨论一套房子的价格涨了跌了,买卖一套房子赔了赚了,但是我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大家有没有考虑房子的价值?比如,一套房子给自己生活带来的便利,一家人生活在那里的点点滴滴,陪伴孩子长大看着自己变老的那些回忆,有这么一个地方值不值得珍惜?除非是把房地产当作冰冷的商品当作一门生意去经营的,咱们普通老百姓,银子不太充足的,成天盯着自己立足的这几个平方涨跌,盘算着怎么买进卖出的套利,有意思吗?
不是矫情的文艺小青年儿,只是有一天我路过一个外观漂亮的公寓跟我儿子说,等娘攒够钱咱们买个这里的房子住好不好?一句玩笑话而已,5岁多的娃娃一下子就哭了,他说,妈妈,我求你别搬家,别把我们现在的家卖给别人,我爱我们的家,我爱家里所有的东西,我不舍得离开……当时那一刻特别震撼,当房子变成我们的家的时候,还谈什么价格啊,哪里有人给的出一个数字买卖一个家?所以我跟自己说,这个已经是家的房子,我会一直留着,就算娃娃成年后去了异国他乡定居,这个家也会一直在等待小主们回家看看爹娘……如果以后我有钱买了那个漂亮公寓,那就出租赚钱,升值赚钱,随便怎么折腾,因为那只是个商品,只有价格,没有价值……
人到中年,最近老是无聊开始思考人生了,斑竹如果觉得帖子不合适宜,就帮忙删了吧,大家继续讨论投资理财哈,撸起袖子加油干……
应该是的,我当时买的那间组屋,屋主就是因为屋价上涨加上想换公寓才卖掉的。有holding power加上屋子条件不错的屋主一般不会在低价期卖屋的。
赞同你的视角,确实从感情上来看是不舍得的。可是我等小民,赚钱养家糊口才是头等大事。看哪个阶段哪个更重要。
啥出租quota,最多住6个人么?我倒觉得以后不少新加坡人靠着组屋出租养老,没有养老金没办法啊。。不让租了,大部分人少了一条收入来源日子咋过。。不过组屋限制多多倒的确是如此。
我很能理解听到孩子这样说的感受。
但同样的问题等孩子15岁,25岁时候再问,回答可能是完全不同的。
买房子还是要多一点理性,少一点感性
观点吧是啥都不重要了,家和房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同理解。但你一篇短文竟然让我为之感动。我狂赞你的文笔和文采。估计你当学生时作文写的老好了,佩服,佩服。
其实我的观点和你是绝对对立的,我是一天不看理财炒房炒股信息就无比难受的人。你的短文有感动敌人的力量,佩服。
如果你经常去JB的话,JB各个G&G小区和公寓里面居住了,很多靠出租租屋,在当地退休的老头老太。
这些人本来是蓬勃发展服务业的新生力量,如今却过寄生租客的生活。
众所周知在世界第一贵的地方,退休是需要很多钱的,
在对岸的农村则很少。
不像多数住公寓,出租租屋的工作人士,这些退休人士消费在别国,除了一点所得税,丝毫没有大我的概念。
另一方面,招过多外国年轻服务业人士容易引起社会问题。
租屋限制多了,物价降了,出租不出去,卖了也卖不了多少,自然就可以安心在小饭中心端盘子了。
写一大段不知所云。
写得很好,把你的敌人都感动了
quota是指整屋出租的比例,这个block有100个单位,quota如果是10%,那就是只能10套房子允许整体出租。
房主一起住,出租房间不受这个限制,但是受最多住6个人的限制。
这哥们就像是祥林嫂,除了唠叨这个没啥别的见解了。
多买屋子是必要的。可以给小孩不同的社会和生活体验。
如最近的新闻所说,组屋区是篮球场的体验。公寓则是网球场和泳池的体验。土澳纽村则是巨大原野和空旷。隔壁马国就算没事情做也可以浇花玩。回到天朝一线又可体会高科技和人从众的力量, 为什么会有今天这样先进的社会制度。
在不同房子里面, 如同进入不同的时空和社会发展层次。比闷在酷热微小的地方所见所感要丰富多了。体会一个地方起码得住上几个月吧。有房子才可以。
帝都和国内二三线城市有房居民。各种退休舒适活动丰富多彩。
名气更大地理位置优越很多的国际一线名城却有很多而且奇葩的现象。
不得不引人深思
哎玛呀,我只是有感而发,我自己也是被我儿子感动了一把……
哈哈,所以我就打算留一套感性的组屋,再投资一套理性的公寓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