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前九个月,外国人(不含PR)占公寓买家的9%。 其中中国买家比例最大,占34%;印尼人其次,占32%。
Foreigners were responsible for nine percent of all Singapore condominium purchases during the first nine months of the year, according to newly-published research.
Buyers from China were the largest foreign buying nationality (excluding PRs), accounting for 34 percent of all overseas buyers according to OrangeTee Research. Indonesian buyers, at 32 percent, were the second most active nationality while Malaysians at 13 percent ranked in third place.
Interestingly, the proportion of foreign buyers is up – from eight percent in 2012 – despite the government’s implementation of taxes aimed specifically at foreign property buyers in Singapore.
Quoted by local media, OrangeTee’s Head of Research Christine Li, said: “Over the last one year or so, I think because of the high Additional Buyers Stamp Duty levied on the residential property market, we did see some China buyers shifting their attention to industrial as well as commercial properties in Singapore.”
She added that OrangeTee Research expects this trend to continue.http://www.propertyguru.com.sg/property-management-news/2013/11/36863/foreigners-buy-9-of-s-pore-condos
说实话,不管是有意贬低也好,无恶意调侃也罢,但是坡县坡县的叫多了我看着都觉得有点碍眼
http://www.zaobao.com.sg/fk/fk120813_004.shtml
称新加坡为“坡县” 是昵称还是含贬义(2012-08-13)
徐鑫/文(特约)
随着微博的兴起,一些新生网络词语诞生、衍变并火速传播开来。比如微博中较常见的“天朝”一词,是中国网民对中国的称呼,略带贬义和讽刺,后来华人世界的网民也广泛使用。新加坡常常自称是“小红点”,而在网络中,也有一些在新加坡生活的新移民网民或中国网民使用“坡县”一词。
“县”在中国是一个行政区划名称,是历史悠久的行政区划单位,在一些人心目中,论地理范围和面积大小,新加坡相当于中国的县级城市,“坡县”由此而来。“坡县”一词面世不久,就在网上引发争论。在微博中,一些新移民网民曾就网络词语“坡县”一词是否适用,展开过激烈的讨论。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 一些人认为“坡县”完全是对新加坡的爱称,而一些人则认为“坡县”一词具有贬义,不应使用。
网民看法之一:修辞审美毫无贬义
微博名为“新加坡眼”的网民特意撰文解释“坡县”一词的来龙去脉,以及潜藏其中的文化调侃。他在一则长微博中阐述:“说‘坡县’一词没有歧视意味在于,正是因为它的不合常识,所以应该被视为一种修辞手法,就像比喻,并非实指。说‘坡县’一词的人没有一个不知道、不认可新加坡是一个独立的现代国家。完全不造成任何混淆,也不会贬低新加坡的国家地位。”
“新加坡眼”认为“坡县”一词,有修辞上的审美,不仅没有贬义,相反,用这词的人,往往是跟新加坡较亲密的中国人或新移民。“只有在新加坡呆过,或与新加坡有极深关系的人才会这么称呼。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人是把新加坡当成自己生命经历中的一部分。”
他解释道:“中国人一旦把某个事情当成自己的一部分,不见外时,才会用一些特别谦卑的词。比如称自家夫人为‘贱内’、‘拙荆’,称自家屋子为‘蓬荜’等等,贬低的夸张程度,简直是睁眼说瞎话。当然,要是听的人真以为某人的老婆太贱或拙,或说话人就住的是茅草棚子,就太不理解中国人的心态了。”
“新加坡眼”的阐释引起一些网友的共鸣。网友BCA海边在回复中说:“刚听你们说这个词,觉得就是一个幽默的切口,很有喜感,我喜欢这个词。”网友盛小夏在回复中写道:“果断转。真无贬义无恶意,坡县于我就是昵称,亲切的爱称啊!”
本地牙医:很有亲和力
新加坡人听到“坡县”这样的称呼会作何感想?在微博中非常活跃的新加坡牙医何少雄告诉《新汇点》:“‘坡县’没问题啊,新加坡人华文再有限也能联系上下文分辨出该称呼是否有歧义。‘坡县’是在‘坡县’的人用的,怎会有恶意?自嘲是一种智慧,就像woody allen调侃犹太人,我诊所的女医生喜欢分享dumb blonde jokes一样,个人认为很睿智,很有亲和力。”
也有网友就“坡县”一词而联想到了“天朝”。网友“该爷无法咸湿”说:“一直觉得坡县这个名字很可爱,新加坡人大可以用小‘坡县’来反讽大‘天朝’”。网友“Clairebear落樱”写道:“坡县和天朝,褒贬明暗隐藏多少狡猾。”
另一些新移民网友:
应避免使用
一些新移民网友则认为,如果“坡县”一词会引起新加坡人的误解和反感,应该尽量避免使用。网友“九爪小蟹”回复道:“给别人一个称呼,最主要的不是考虑称呼人的文化背景和实际需要,而是要尊重被称呼人的文化背景和心理感受。这无关于中文底子的强弱,而是在于新加坡的主流文化背景和语言环境不可能让大众理解这个小圈子的比喻方式。而且说句实话,我也不觉得这是个很好听的名字。”
网友“Ryuxis-做牛做马”写道:“我建议尽量不要使用,文化背景不一样,耗尽口水也不一定解释得清楚。不是每个人都接受得了这样的幽默,尽量避免误会和争端吧。”
一些新移民网友表示理解,很多时候的确要考虑宾主之分。网友“Marlon白兰地”写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老生常谈。‘县’套上去除了影射小还有落后省市的感觉。我不过是个外来居民,不敢乱用‘坡县’‘小红点’称呼新加坡,免被误解之余,也不想被说我是‘支那人’。中国人能接受在夸赞时用‘贱内’‘犬儿’自谦,因这是礼貌;但不代表做客人家时也适用。我称我家作寒舍,你解的不一定是my humble house。”
新加坡籍的网民“客里思天”则提议使用较为通用和容易接受的代称。“我是新加坡人,第一次看到‘坡县’这个词,不看此文还真不知道‘坡县’指的是新加坡。其实如果要亲切地称呼新加坡,我们早已经有一个新加坡懂华文的人大概都知道的,如果新移民用了,应该会让我们更有亲切感,那就是‘星洲’。500年前都是一家人,用爱来包容一切,让误会变成理解吧。”
但也有回应者提出,许多中国大陆的人对“星洲”一词概念含混,常误以为是马来西亚或者东南亚一带的代称。“中国媒体常转载马来西亚《星洲日报》的消息,一直以为星洲是指马来西亚。直到读了建国总理李光耀的书,才知道《星洲日报》原来是在新加坡创刊的。”也有网民说,还是用“狮城”作为代称为好。
学者:新词出现带来不快
会有两种发展趋势
《新汇点》就此采访了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助理教授高虹。高虹博士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分析,“‘坡县’一词显示的是一种新词新语的现象。新词新语具有强烈的时代性、时尚性和新颖性,可以及时、生动地反映社会的发展变化以及人们对各种事物的新感知、新看法。新词新语往往都会在某个语言群体中迅速传播。但是新词新语并没有稳固性,它是否能够存活下来,还是很快被人们忘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众对这个新词是否认同。”
高虹认为,从词汇语义学的角度来看, “坡县”中“县”的使用隐含了“新加坡”是中国的一个“县”的语义,因为县制的行政区域划分在新加坡并不存在。“也许,这也是有的群体喜欢,有的群体反感这一新词的原因之一”。高虹说,一个新词新语的出现一旦给社会的某些群体带来某种不快或反感,它通常会出现两种发展趋势,一是它具有了社会语言学的标记(sociolinguistic marker)作用,即它可以被用来判断使用者的社会属性,如社会阶层、族群、职业,受教育程度,等等。另一个发展趋势是它很快失去了生命力而不再被人们使用。“所以,对待这类新词新语,公众有各种不同的看法是正常的,另外,一个新词出现了,并不意味着全民都会去效仿使用,公众也就不需要感到必须或应该持有什么观点或看法。”
一个新词新语的出现一旦给社会的某些群体带来某种不快或反感,它通常会出现两种发展趋势,一是它具有了社会语言学的标记作用,即它可以被用来判断使用者的社会属性,如社会阶层、族群、职业,受教育程度,等等。另一个发展趋势是,它很快失去了生命力而不再被人们使用。
——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助理教授高虹
可以叫小坡,轻松无恶意。大买家是谁一点不重要。但是在报道里非要点出来哪国人难道不是故意的吗?
外国买家一直都有国籍排名的,原来的前两名非印尼马来西亚莫属,中国这两年异军突起
坡县真是碍眼。新加坡也该算个市吧。大家不要再说坡县了,新加坡是个国家,调侃一个国家,真是不太好啊。
等一下会有人来说形容词而已,不要上纲上线之类的。
坡人威武啊,独占91%的公寓购买力!所以坡县的绝对主力还是坡人,外国人只是棋子和替罪羊^ _ ^
坡县和天朝,褒贬明暗隐藏多少狡猾
一语道尽本版各种假清高的小心思。
个人感觉是对新加坡有点不满的人才喜欢用这个词,个人意见啊
哈哈哈哈哈哈,我真服了你了。
你变得真快啊。
你不是刚刚在别的贴子里面说买房主力是3万Pr?坡人有第二套公寓的不足10%???
(那个贴子HDB10万套,公寓9万套)
也就是中国人(不含中国PR)只占买公寓人口的9%X34%,所以公寓市场还是本地人的绝对主力啊,加上外国人不可以买组屋,那么中国人可以免去抬高本地屋价这条罪名了吧?
坡县 这种词应改禁用。
乱给人、国家起名子,非常不文明。是低素质、和劣根的表现。
叫小新,可爱,亲切,我喜欢
“小坡”是本县内的一个乡名,在桥南路一带,用以概括全县似有不妥。
是啊,拿支蜡笔就更可爱了
维基百科: 小坡是新加坡的一个地名,泛指的是新加坡河以北的市区。包括武吉士等地方。中国作家老舍的小说《小坡的生日》,便用这个名字作为这个以新加坡为背景的故事主角的名字。大坡,指的是新加坡新加坡河以南的市区(以北称作小坡)。包括丹戎巴葛,牛车水、芳林、直落亚逸、合乐等地区。该地区是早期华人移民聚居的地点,有较多的华人街道的特色,许多街道也以著名华人来命名。
那么为什么叫大坡和小坡,用坡而不用岭、村、塬等等来做称呼呢?这与早期来新加坡的华人的历史传统与语言习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且听我慢慢道来。
在东南亚华人较早开辟的城市中,以坡来命名的并不少见,其中较为有名的就是新加坡(石叻坡)、吉隆坡、麻坡等地。许云樵先生认为吉隆坡“并不是原名Kuala Lumpur的译音,而是一个历史陈迹。原来在一百年前叶亚来开辟那里的时候,那里还是一个山芭,……那时他们称吉隆坡为Klang,客家人写起字来,便作‘吉隆’,后来那里热闹起来,他们便给它加上一个‘坡’字,其实就是‘埠’字讹别。”
根据先生的观点,之所以用“坡”来作为地名,其实是因为彼时华人的一种语言与文字习惯,实质上应该是“埠”。所以如果规范起来可能新加坡应该是新加埠,吉隆坡也当是吉隆埠,只是先人根据习惯约定俗成,最终以“坡”作为了这些地方的名字,并一直传承下来。如此,小坡大坡那便是当时的“小埠”、“大埠”等等了。而往往在书面语中出现的“本埠”等概念,在新加坡也通常是以“本坡”表达,这就是语言的个性吧。
如此也就有了大坡、小坡、坡底、本坡等地理概念,坡底即是指的旧时的新加坡市区,海拔相比也比较低洼一些,所以为“底”,相应坡底而言,处在郊区的山芭(乡村)等偏远地带则因为有诸多海拔较高一些的丘陵和小山,便被称作是“山顶”,人们要从郊区到市区就是“下坡”,而从市区去郊区则是“去山顶”,这是多么形象的概念啊。不过如果从马来文Singapura和英文Singapore的发音来看,似乎称“坡”又是来自这两种语言的音译,语言总是那么的有趣。http://seaso.org/2013/07/singapore-dapo-xiaopo/
这还是在外汇管制的环境下,要是放开了,这些海外资产一定会被疯抢,ABSD还得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