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自己身家玩的,谁敢这么赌?小市民和金融机构的玩法是不一样的,至少心态就大不一样。这种金融市场的故事,大都脱离现实。
确实。职业选手和业余选手的玩法是不一样的。有些学习一下就好,但是不可以当真。
“玩”金融交易确实是在考虑概率,止损30点发生的概率很高,止损80点的概率就很低,他的故事是说要赚钱就要冒险。不过人家是玩家,不适用于你。
赌场里的赌徒其实也大都持着这个信念在搏杀,只不过换些专业的名称,放个外汇的头衔,就成高深的道理了。可见包装的重要性哇。
淑女和jnv,脱了衣服都一样。
说句笑话,结果只有2种,压中或者没压中,无论对聪明人还是笨人来说,成功的概率都是50%,你聪明人动脑动了半天,结果也只有一个。
赌的人总是相信自己有足够的能力来改变事物固有的发生概率,以为这样就能增大好结果的发生概率。“止损加大,被止损的概率就减小了”这样的推论,听上去就像 B = 10 – A 一样简单,近代概率论的大师们要是看到恐怕要吐血了。你要是真对概率有兴趣,就应该去找本应用数学的书看看,而不只是把听来的故事当学问。
我念书时教我们数理统计的师维学老先生,开门第一课就说,“实际情况是,每个样本都试图去影响其它样本,而不是被其它样本影响。” A 增大了,不代表 B 就减小。
如果这10块钱是你一天的伙食费,没了就饿肚子,你就不会去加倍了。这就是样本的非独立性。简单的套用公式,每个变量都会被理想化。
10 块钱只是个比方,不是说饿肚子这种小风险,而是赌身家这种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做法。我知道你可以饿一天或者几天,我也知道你不会把自己的房子抵押进去。
你买房子不算赌,人口膨胀社会稳定,在这里买房子最不济也是白住,怎么都不会亏到哪里去。你要是像96年那时月薪2K的人都敢玩楼花那才叫赌。
不是说你的故事不好,这样的故事其实很具诱惑力,但是太理想化。故事里的大师就觉得,嗯,止损大点没关系,亏了再加倍毫不犹豫。他丝毫不考虑对一般人来说,加倍可能让他倾家荡产,这就是实际的样本。所以我说你的故事只适用于没有后顾之忧的人,量大的话就是那些大机构,量小的话就是有些闲钱的老百姓。如同你买房一样,你如果借了几十万去付首期然后期望短期内出手赚一笔,你大概也不敢有这个胆量。
另外不妨告诉你,做那些金融产品模型的,第一堂课学的不是繁琐的统计计算,而是如何设计大众心理导向,也就是他们的模型可以让经纪在某种程度上编故事,可以站在普通人的角度思考并且引导他们去理解和接受这个复杂的产品,换句话说,如果让他们来写这个故事,他们或许加上更多啰里啰嗦的叙述,比如问问你结婚了没,房子买了没,房贷剩多少,止损50/80对他的家庭的影响等等等等。很像保险经纪是吧,可那些金融“专才”刚开始就是学这些。
我就是不喜欢太理论或者太虚无法实际操作的东西,不是针对谁谁谁。
这是一个故事。
学习学习,多谢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