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教育

艰难的抉择

我的孩子原来在苏州名校(北大校长推荐学校,和新加坡立化中学是姊妹学校,每年有十个学生交流过来,可惜我孩子没那么优秀)上初二,成绩中等,英语较差,一个偶然的机会,一位朋友建议我把孩子送来。自己也想国内教育恶劣程度愈演愈烈,我儿从小诚实善良,长大后在如今大陆社会,恐怕难以立足。之前好多年曾经来过新加坡,印象不错,加上欧美路途实在遥远,就年后带他来了狮城。QT过后,中等以上的学校几乎找不到,就进了补习学校(完全是签证的原因,不然就一对一只补英文了)。一边找学校一边补习,可能因为我对学校的要求较高,一直没有结果。也不是我不愿接受差点的学校,因为我这个父亲没法在他身边。对于新加坡的陪读政策,也无他法。孩子他妈在家乡任职教师,年薪十万,而且已经工作20多年,退休后教师待遇较高,所以不可能来新陪读。而我是自由职业者,年收入超过20万,并且全部工作都通过网络完成,再说男孩子在这个年龄段,最需要父亲的培养,按理来说我是很适合来新陪伴孩子,说的难听点,赚中国的钱,在新加坡消费(汉奸?),可是我问过朋友,他说不可能。现在寄宿在朋友家里,虽然朋友对他很好,生活等方面照顾周到,但是学习上恐怕不可能象我一样能辅导监督。我的孩子学习自觉性差,没有人盯着成绩上不去,所以非常为难啊。我的签证是两年无次数的自由行,难道要我花费巨大每年往返数次?还好苏州今年的外国语学校和新加坡一样,推出了双语教学,全部是外籍教师,考试也是0和A,参加和不参加国内考试自定,如果10月AEIS过后难以如愿,就先暂时回苏吧,等有机会再踏上留学之路吧。这一年就当孩子晚一年读书,20万让他来旅游一年吧!


您的抉择很恰当呀,不觉得有什么艰难之处。


你的孩子很幸运。你的选择是负责任的。


除此之外,各位朋友还有没有别的办法?谢谢!我等非官非商,来钱辛苦,更浪费小儿一年宝贵时间,心有不甘啊。


这一年就当孩子晚一年读书,20万让他来旅游一年吧!
我等非官非商,来钱辛苦,更浪费小儿一年宝贵时间,心有不甘啊。
——————哪句是您的真心话?


当初为什么要来?你和你的太太都是知书显达之人,决定跨出第一步时,不会有错吧?


都是真心话,前一句是安慰自己,后一句是现实要我说的话。至于为何要来,个中原因,无法详述。独裁末期,皆向民主。假之亦安,退求其次。己所不力,我儿先行。


我不知道怎样表达,哪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进非常好的学校,但毕竟初到这里,很多差异的原因不能如愿。有些孩子先暂时留在不如意的中学,成绩转好了再转学。


孩子一步到位进的好学校。。对于外国学生来讲那是不可能的

如果是好孩子。。完全可以在一般的学校努力学习。。年底通过成绩转去好学校的


10楼、11楼说的很好!
既然你看清了那个你不喜欢的大环境,为何还要计较新国度学校名气大不大。
作为“外国人”,想一步到位,很难,就是孩子适应起来也很难,不敢说百分之百的能“一出成功”。应当事先有心理准备。


留学生回中国就业困难变“海待”

留学7载,花费 200万,回国后却找不到心动的工作。这种情况,让张辉(化名)有些意料不到。昨天记者获悉,在父母的安排下,他现在暂时在一家小企业里安顿下来。

数据显示,目前,浙江省留学回国人员数量已上万,且每年仍以2000多人的速度在递增。然而,“海归”的“幸福时光”已然过去。

人才市场上,“海归”难以找到合适工作而沦为“海待”者大有人在,变成“海找”者也不乏其人。尤其是那些中学毕业就出国留学的“新新海归”们,在“僧多粥少”的就业环境下,他们甚至慨叹:“海龟”不稀罕了,还斗不过“土鳖”(国内毕业生的戏称)!

留学7载却找不到心动工作

1999 年,没考上高中的张辉与身边的许多孩子一样,被父母送到加拿大留学。

“那时候年纪小,管不住自己。”张辉回忆道。刚到加拿大时,由于思乡心切,又缺少父母的管束,张辉常和来自国内的小留学生们“厮混”在一起吃喝玩乐无心向学。

后来,张辉勉强申请到加拿大一所三流大学, “对专业没什么想法,便跟风报选了国际贸易专业。”

张辉说,原以为出国镀一层“金”,就能找份好工作,但事与愿违。由于长期生活在华人圈,英语不过关,又没有考取相应的资质**,尽管在国外待了7年,花费了200多万元,在那里却难找工作,不得不选择回国就业后,发现“‘海归’不再是香饽饽了”。

从2003年开始,国内每年都要产出大量待就业大学生,加之“海归”回流,国内企业对海归的态度由以前的追捧,日渐转变为理性。回国后,张辉前后找过十几份工作,都不甚理想。最终只能在父母的安排下,草草在一家小企业里安顿下来。

逾35%“海归”存在就业困难

张辉的遭遇并不是孤案。

省人力资源专家汪长江告诉记者,在省人才市场每月举办的高级人才招聘会中,每个场次总有约 40个“海归”的身影。郑某就是其中一个。

郑某是浙江大学政治系2009届本科毕业生。大学毕业后,她选择了去英国留学。在英国,郑某发现,中国留学生虽然学历更高,但对西方的企业文化不甚了解。“可以说,中国留学生在英国的就业竞争能力是很薄弱的。”

后来,郑某选择回国。她苦笑着说,回国的这一个月时间,她几乎每天泡各大招聘会。“我有7个大学同学陆续去了英国、美国等留学,其中4人因为在国外求职屡屡碰壁,而选择回国就业。”

海归职场受挫问题究竟有多严重?据世界HR(人力资源)实验室对随机抽取的1500多个“海归”样本统计的结果显示,有 35%以上的“海归”存在就业困难,40%“海归”感觉自己的职业方向出错。

早几年,一份冠名“海归搜索行动———海外留学与归国人员现状大调查”显示,只有57.5%的“海归”能在归国6个月左右找到工作,相当一部分“海归”不得不沦为“海待”。

“新新海归”拖了就业大军后腿

“海归”为何会沦为“海待”?

省专家与留学人员服务中心主任郑知跃称,目前,归国留学生成分正在发生变化,硕博学历获得者的比例有所下降。“事实上,中学毕业就直接出国留学的‘新新海归’们拖了后腿。”

在业界,“新新海归”由于低年龄、低学历,也被戏称为“两低”海归。

谈起“新新海归”的就业难问题,杭州市专家与留学人员服务中心主任管宇称,这与盲目出国热不无关系, “事实上,有很多小孩并不适合走出国留学这条路”。

衢州的杨某少时也曾出国留学过。回想起那段留学生涯,他却用“不堪回首”来形容。

杨某是在小学二年级时被送往英国留学的,“由于语言不通,生活自理能力不强,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常常碰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因为情绪得不到舒解,杨某性格越来越孤僻,最后患上了抑郁症。无奈之下,杨某在小学5年级的时候时回国。

海归需回国“淡水养殖”5年以上

在宝石公司人事部经理杨航斌看来,“海待”现象还与“海归”成分的改变有关。

他认为,随着出国留学门槛的一降再降,“海归”的含金量随之缩水。不少企业在经历了泡沫经济的挤压后,也不再把拥有“海归”的数量作为提升企业形象和价值的砝码,“要能力不要背景”成为很多老板的共识。

郑知跃表示,“新新海归”从校门到校门,回来后仍习惯运用欧美惯性思维待人接物,加之对国内办事程序不熟、缺乏工作经验等,使一些海归在短时间内无法和国内就业形势接轨,容易出现认知断档现象。

针对回国后出现的“水土不服”现象,马云早在2008年就曾形象地表述:对“土鳖”要用“海水” 放养,对“海归”至少要用“淡水养殖”5年以上。

国内缺乏“海归”就业指导平台

然而,国内并没有专为“海归”们设置 “淡水养殖”场。

浙江新通留学有限公司留学总监胡嘉西称,出国前,中介机构一般会为留学人员设置过渡期,帮助其适应国外环境,但留学人员归国后,并没有过渡期培训指导这一后续服务。

中介公司靠不住,那ZF层面的留学服务机构呢?郑知跃说,目前,省内对存在就业难的海归人数,尚没有一个专门的机构来统计,更不用说是专为海外留学人员提供国内人才需求信息平台以及就业指导服务平台了。

“归国留学人员要重新适应国内环境必须有个过渡期,在这个过渡期内,除了自我摸索,还需要相关机构对他们做一些指导和培训。”郑知跃认为,可考虑实行“软着陆”政策,为归国留学人员提供就业指导服务平台,在一段时间的过渡期内,帮助其尽快度过“水土不服”期。
海归就业多倾向经济金融领域
据省专家与留学人员服务中心一组最新统计数字显示:截至2009年底,全省留学回国人员数量达9400多人,其中,博士占 16.1%,硕士占52.9%,学士占11.4%,进修人员占19.6%。


回复 1# 剑走天涯
你可以想办法来新加坡陪孩子,谁说不可能?一切皆有可能,路很多,你看许多农民工来新加坡了.
再好的补习学校也不如差的正规学校,你误人呀


没必要盯着那几所好学校,关键在于孩子,如果可以进入普通中学快捷班考O水准进入初院就行了。


glasshot说得很有道理
男人不可以陪读,但有钱、有学历可以试试申请EP、SP
另外既然决定了考AEIS,就先不要想那么多,让孩子努力备考吧,考完再算咯


楼主,不是我泼你的冷水,不知道你是在中国大城市还是小城市,我看多了,按你的表述,你儿子自控能力差,未来你得到的结果多半是花巨款培养了一个废物,这里已经有现实的活例子,他们都被赶回国了。别以为堵上8年10年数九可以捞到移民的目的。就算是移民了,他的生活质量能赶上中国的吗?新币1000就和人民币1000是同质的。


新加坡这个地方啊,其实就是农民工才可以来。如果你在中国衣食无忧,如果又在大城市,真的不要来了,你不能生存,你可以去做苦工吗?一个月500–700的底薪,要靠做至少12个小时的工才可以赚到1000多,现在交通费,房费,生活用品和食品都在涨,这里1000新币和·1000人民币是没有差别的。何况你是三等公民。


我孩子今年也是要考AEIS  半年··我跑了3次新加坡···哎···


你这话是什么意思,我一点也不懂。新加坡要引进的是人才,农民工来的是做建筑工人什么的吧,不会待在新加坡的。


LZ是比较难选择,男孩子学习不自觉的话的确可能荒废了学业。新加坡是多么视力的ZF啊,他看你是个人才才会留下你。不然的话。。。
上面的朋友说得都对,你刚从中国来的是不可能进好的中学的,凭什么啊。人家新加坡的学生也是通过小六会考进的好中学啊。不过你在普通的中学读一两年有了好的成绩是可以转校的,小学中学都是。


朋友  请问您的孩子现在在哪个学校补习, 准备AEIS ?  准备考中三吗?我们也在准备 望能交流 [email protected]


”而且是新加坡人比中国人更能吃得起苦,他们七老八十多岁的人,居然还在没命地工作着。“

哈哈哈,说得真真的一针见血。的的确确如此。这是一个培养变态,忧郁症,贫下中农的大熔炉,好地方。从将军到奴隶,消灭自尊心,甘为下等人,今天大骂地铁,房租,学费涨价缺德,明天甘为贱上帝。拿青春赌黑暗的明天!


你这话是什么意思,我一点也不懂。新加坡要引进的是人才,农民工来的是做建筑工人什么的吧,不会待在新加坡的。

不懂吗?这里是贫穷山区农民的天堂。在中国没地方,没本事挣钱的来了一定会是天堂。


留学生回中国就业困难变“海待”

留学7载,花费 200万,回国后却找不到心动的工作。这种情况,让张辉(化名)有些意料不到。昨天记者获悉,在父母的安排下,他现在暂时在一家小企业里安顿下来。

数据显示,目前,浙江省留学回国人员数量已上万,且每年仍以2000多人的速度在递增。然而,“海归”的“幸福时光”已然过去。

人才市场上,“海归”难以找到合适工作而沦为“海待”者大有人在,变成“海找”者也不乏其人。尤其是那些中学毕业就出国留学的“新新海归”们,在“僧多粥少”的就业环境下,他们甚至慨叹:“海龟”不稀罕了,还斗不过“土鳖”(国内毕业生的戏称)!

留学7载却找不到心动工作

1999 年,没考上高中的张辉与身边的许多孩子一样,被父母送到加拿大留学。

“那时候年纪小,管不住自己。”张辉回忆道。刚到加拿大时,由于思乡心切,又缺少父母的管束,张辉常和来自国内的小留学生们“厮混”在一起吃喝玩乐无心向学。

后来,张辉勉强申请到加拿大一所三流大学, “对专业没什么想法,便跟风报选了国际贸易专业。”

张辉说,原以为出国镀一层“金”,就能找份好工作,但事与愿违。由于长期生活在华人圈,英语不过关,又没有考取相应的资质**,尽管在国外待了7年,花费了200多万元,在那里却难找工作,不得不选择回国就业后,发现“‘海归’不再是香饽饽了”。

从2003年开始,国内每年都要产出大量待就业大学生,加之“海归”回流,国内企业对海归的态度由以前的追捧,日渐转变为理性。回国后,张辉前后找过十几份工作,都不甚理想。最终只能在父母的安排下,草草在一家小企业里安顿下来。

逾35%“海归”存在就业困难

张辉的遭遇并不是孤案。

省人力资源专家汪长江告诉记者,在省人才市场每月举办的高级人才招聘会中,每个场次总有约 40个“海归”的身影。郑某就是其中一个。

郑某是浙江大学政治系2009届本科毕业生。大学毕业后,她选择了去英国留学。在英国,郑某发现,中国留学生虽然学历更高,但对西方的企业文化不甚了解。“可以说,中国留学生在英国的就业竞争能力是很薄弱的。”

后来,郑某选择回国。她苦笑着说,回国的这一个月时间,她几乎每天泡各大招聘会。“我有7个大学同学陆续去了英国、美国等留学,其中4人因为在国外求职屡屡碰壁,而选择回国就业。”

海归职场受挫问题究竟有多严重?据世界HR(人力资源)实验室对随机抽取的1500多个“海归”样本统计的结果显示,有 35%以上的“海归”存在就业困难,40%“海归”感觉自己的职业方向出错。

早几年,一份冠名“海归搜索行动———海外留学与归国人员现状大调查”显示,只有57.5%的“海归”能在归国6个月左右找到工作,相当一部分“海归”不得不沦为“海待”。

“新新海归”拖了就业大军后腿

“海归”为何会沦为“海待”?

省专家与留学人员服务中心主任郑知跃称,目前,归国留学生成分正在发生变化,硕博学历获得者的比例有所下降。“事实上,中学毕业就直接出国留学的‘新新海归’们拖了后腿。”

在业界,“新新海归”由于低年龄、低学历,也被戏称为“两低”海归。

谈起“新新海归”的就业难问题,杭州市专家与留学人员服务中心主任管宇称,这与盲目出国热不无关系, “事实上,有很多小孩并不适合走出国留学这条路”。

衢州的杨某少时也曾出国留学过。回想起那段留学生涯,他却用“不堪回首”来形容。

杨某是在小学二年级时被送往英国留学的,“由于语言不通,生活自理能力不强,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常常碰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因为情绪得不到舒解,杨某性格越来越孤僻,最后患上了抑郁症。无奈之下,杨某在小学5年级的时候时回国。

海归需回国“淡水养殖”5年以上

在宝石公司人事部经理杨航斌看来,“海待”现象还与“海归”成分的改变有关。

他认为,随着出国留学门槛的一降再降,“海归”的含金量随之缩水。不少企业在经历了泡沫经济的挤压后,也不再把拥有“海归”的数量作为提升企业形象和价值的砝码,“要能力不要背景”成为很多老板的共识。

郑知跃表示,“新新海归”从校门到校门,回来后仍习惯运用欧美惯性思维待人接物,加之对国内办事程序不熟、缺乏工作经验等,使一些海归在短时间内无法和国内就业形势接轨,容易出现认知断档现象。

针对回国后出现的“水土不服”现象,马云早在2008年就曾形象地表述:对“土鳖”要用“海水” 放养,对“海归”至少要用“淡水养殖”5年以上。

国内缺乏“海归”就业指导平台

然而,国内并没有专为“海归”们设置 “淡水养殖”场。

浙江新通留学有限公司留学总监胡嘉西称,出国前,中介机构一般会为留学人员设置过渡期,帮助其适应国外环境,但留学人员归国后,并没有过渡期培训指导这一后续服务。

中介公司靠不住,那ZF层面的留学服务机构呢?郑知跃说,目前,省内对存在就业难的海归人数,尚没有一个专门的机构来统计,更不用说是专为海外留学人员提供国内人才需求信息平台以及就业指导服务平台了。

“归国留学人员要重新适应国内环境必须有个过渡期,在这个过渡期内,除了自我摸索,还需要相关机构对他们做一些指导和培训。”郑知跃认为,可考虑实行“软着陆”政策,为归国留学人员提供就业指导服务平台,在一段时间的过渡期内,帮助其尽快度过“水土不服”期。
海归就业多倾向经济金融领域
据省专家与留学人员服务中心一组最新统计数字显示:截至2009年底,全省留学回国人员数量达9400多人,其中,博士占 16.1%,硕士占52.9%,学士占11.4%,进修人员占19.6%。;P

引用给这些要想“英勇献身”新加坡的妈妈吧!但现在想来的,说的是为了给孩子好的教育,其实很多事另怀目的!我同情早期来的妈妈们,因为当初给的陪读条件不一样。现在的环境已经变了,看看论坛说的,pr不听话的让你变成临时居民。这就是现实。就算你拿一个pr,好像也是风雨飘摇。


你这话是什么意思,我一点也不懂。新加坡要引进的是人才,农民工来的是做建筑工人什么的吧,不会待在新加坡的。

天真,你难道不知道很多这样的人已经拿pr,很多入籍了吗?没有WP没关系,很多这样的野鸡学校会给你一个所谓的WP,然后给你升级为sp,ok。当然啦,这都离不开钱。有钱能使鬼推磨。


回复 24# 天天喜乐

    支持。。我知道的就是地道的农民来新加坡10年了。。全部都是PR,生活的也都不错嘛。。


[quote]”而且是新加坡人比中国人更能吃得起苦,他们七老八十多岁的人,居然还在没命地工作着。“

我认为不是吃苦的问题。。是新加坡的老人还没有中国的老人幸福。。如果儿女孝顺多赚点钱养老。。何必7老8十的还在外面做工呢??
我们的老人除了看看孙子打打麻将。。锻炼锻炼。。大多数的都是在享受天伦之乐的。。我看到那些新加坡的老人在咖啡店之类的颤颤悠悠地走来走去我就觉得挺悲哀的。。
不知道大家是怎么认为的。。。


说到底还是我天朝的一帮BT和土鳖制定的愚蠢无比的教育制度害了我们这些屁民和体制外的所有人。懂点常识的人都知道,先要让小孩子的脑沟宽度增加,然后到大学后再看个人喜好增加深度。而我天朝的教育制度决定了是先增加脑沟深度,最后要增加宽度时怎么也无法了。这就是我们国家几十年来一点发明创造都没有的原因。我孩子小学时被老师推荐到奥数培训班,被我拒绝了,因为我知道孩子数学虽然很好,但远未到将来能够成为数学家的程度,而且对数学的兴趣也不浓,英语更是,如果没有语言环境,学了也是白学。我曾和一个大学的英语教授一起到美国,一下飞机,我问他机场广播的是啥,他回答我说和我一样,听不懂。但是我孩子到了初一,一问他的同学,几乎个个都学奥数,新概念英语1到4基本学完了,我就知道在这样的教育体制下,我那从小自由自在长大,从不上任何课外辅导班的孩子,在分数上要去竞争,肯定不成功。读了一年多,每天的作业都要10到11点结束,这难道该是我们每个孩子应该过的童年吗?再想想将来的高中,大学,更可怕!在这个名校的重点班中,我孩子还能名列中等,我觉得已经难为他了。我想国外的教育更适合他,至于选择新加坡,则是因为地理和人文环境的原因。如果行不通,那只能远渡欧美了。


即来之,则安之!你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你可以想其他的方法留在新加坡。


你的想法如果是这样,其实还是去欧美比较适合
新加坡的孩子也上各种补习班,分数也很重要…


华人太过注重小孩子的基础教育,这是好是坏也很难说!道理人人都知道,但自己要做到很难.从工业革命开始,几乎所有的高科技东西全是欧美人(包括在欧美的华人)发明的,这值得所有人反思怎样去教育培养下一代.


是 啊,我们的孩子老本比较厚,只要能进ZF的学习,好好努力一下,完全没有问题的,而且每个学校都有好班和差班,还有四年的快班和五年的慢班,在什么学校并不影响学习的态度。不过你的孩子如果学习的态度不够好,那就是问题了,我倒觉得把这些钱留在中国给他请好的家教老师盯着他,如果是英文系的跟他讲英文,那效果也很好的,等他在国内读完高中,用参加高考之后的成绩再来读新加坡的理工学院也未尝不可。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