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一点同化实例:
1.刚才去昇松买东西,一中国女人在推销红肠,试尝一口,买了,然后那位女人他乡遇知己一样,跟我谈;再过去新加坡Andy在卖印度煎饼,买两包有Offer,又买了;再过去,有一新加坡女人在推销软皮豆腐,又买了两包;再再过去,有一女人在推销维他精的,又买了两盒。
绕了一圈,买了看似满满一框,那卖印度煎饼的新加坡Andy,拉住我谈话,从中国哪里来的,干什么的,然后最后感慨:中国真好!
一付钱其实也就$58.30.
感想:反正东西都是要买的,买其他的,跟买这些人在推销的,如果差不多,就买推销的,也让她们赚点钱。生存不容易呀!
2.去新加坡美国大使馆办签证,反正英文再练也没人家好了。就一路进去:Can you speak chinese?
昂首挺胸的,人家也拿你没辙。一次就Pass。
感想:想让别人相信你,首先要相信自己。他们不就是怕我们进了美国就不出来吗?那还不如,反其道而行之,让他们明白我不会说英文,我以说华文为荣。
3.儿子跟楼上的小男孩打架,人家大,把我儿子打了。那位新加坡女人像模像样地来道了一个歉。我很坚定地告诉她:先拿$200压在这里,我儿子没事,回给你,有事,出医药费。那女人就消失的。电话也不接。
我就带着我儿子去见了议员。然后他们就做了记录,并说有一个小型的家庭纠纷处理委员会,会帮我出面主持公道。我对议员说:我们来新加坡,不是想来做底层的人,我们这一辈人在政治上是不可能有所作为了,但我的孩子这一辈人,我希望他们能进入新加坡的主流社会,最好能当上部长。
从此,这整一栋楼的新加坡人都知道我们不是好欺负的。
感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别新加坡人中国人的,把自己定义起来。在这里生活了,就得活出尊严。
嗯嗯,说得对
我就喜欢LZ这种性格。。。这么自信,这么积极。
没办法了,读书时武侠看太多了,
忍不住就会有那种气概!
有个性的,我支持。。。俺在新加坡都没机会个性一回,可能生活两点一线造成。。。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 ….
俺回来了,看看有骨气的国人
欢迎回来。。。。
好,做人就要这样子!我顶!
小宇宙要强大~~
携子之手,与子偕老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童话 同化
一片小云也可以遮住整片太阳…
所谓同化
是指对一种文化的认同/接受/融合
楼主举的这些个例子
跟同化有什么关系?
难道说美国使馆的人被你同化了?
他只是接受你不会说英文这个事实而已
俺还是欣赏XUEMEI同学的态度
仁者无敌
顶一下,有性格,做人就要活出尊严,特别是在国外
绝对没炫耀的意思,
只是交流怎么样在别人的土地上更好的生存。
我们不需要纠结“同化”这个词语的意思,
所有的词语,之所以有某种意思,
都是人赋予它的,
它可以有许多的衍生意思。
只要我们把它运用得恰如其分。 :victory:
说到英文不好,还确实让我想到了另外一个同化的案例:
4. 有一次,从樟宜机场搭乘德士回家。驾车的是一个六七十岁的新加坡Uncle。一上去,他就跟我讲了一大段英文。听懂了一点点,有很多真不懂。所以就跟他讲华文。
然后,那位Uncle用非常标准的华语跟我交流,他非常自豪地对我说:我曾经在中国生活过十几年,在那边我很努力地学习华文,我的华文讲得比许多中国人还好。你这么年轻,来新加坡生活,你怎么可以不学好英文呢?
我没有因此而开始自责。我问他:Uncle,你为什么会出来驾德士的?然后,他就跟我谈了他的原因。
我对他说:其实,你完全可以成为一个非常有钱的人。因为在你呆在中国的那十几年里,正是中国发展得最快的时候,大家都迫切的需要学习英文。如果你当年在中国,不是一心想着学人家的语言,而是发挥你会英文的长处,开设类似英文培训班类的,你一定发财!
然后,他转过头,怔怔地看着我,说:我真的没想到过这一点。
感想:人生苦短,学无止境。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我们应该有不同的定位。最不后悔的活法应该是:1.看到自己的长处; 2.努力培养自己所长的兴趣;3.在这一个兴趣中想办法赚钱谋生。
抛砖引玉,
希望有更多的同胞,来谈谈自己的案例。
你把中文说成华语说明你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被同化了,有的人说语言的同化跟思想上的同化一点关系也没有那是不可能的,关于这点可以学学心理学
让下一代参政,这是很好的想法,但这样的想法最好把它扩大化,不要只想着自己跟家庭,骨子里也应还向着自己的母国。虽然说这点可能对一个女性来说比较苛刻。但我还是希望你能教育下一代,让他多读中国的文史,给予适当的爱国教育,把这份中国心世世代代地传下去,而不要像大多数中国移民的家长那样只顾着孩子的学业跟融入社会。不要让他成为一个将来拿着高薪却丧失了灵魂的人。
回复 18# ima
你的所谓的“母国”在规范的华语里叫做“祖国” 。
看来你也被同化了。
回复 17# ima
那么像当年咱们敬爱的周总理 ,他会八国语言,
又是被谁同化了呢!
语言只是一种表达的工具。
新加坡人用母国或者祖国这两个词的人都不多。你可以自己去查一查,中国人也用母国这个词,但是没有人用到华语这个词。
这个跟学习了多少语言是没有什么关系的,关键看你的哪种语言跟思想合为一体
别人只是在某种程度上认同而已. 当然, 无论在哪里都要做自己.
回复 22# ima
很遗憾的告诉你,我的思想不跟某种语言合为一体,
我的思想来自我的心灵。
我的标题已经写得很明白了 “也谈”
不否认在新加坡学到了很多东西。
我可以把新加坡华语讲得非常准确,让别人看不出我是从中国来的。
但我还是会强调我是中国来的。
我是PR。
这是不争的事实。
在这个风雨飘摇的社会里,作为一个女人,作为一个PR。
我只想做我应该做的,想做的,并把它做成功。:victory:
好, 想不到“小小的一片云”所拥有是海阔天空的胸襟。。。。。
佩服。。。。佩服。。。。。
lz只说孩子打架,但不谈孩子为何打架?
lz说希望孩子他们能进入新加坡的主流社会,最好能当上部长。
又说从此这整一栋楼的新加坡人都知道我们不是好欺负的。
这样看来lz心中已经先把国籍分得很清楚,又认为自己是被新加坡人欺负的。
那lz的儿子在lz言传身教之下,对新加坡和新加坡人难免有相同看法。
又怎么可能进入新加坡的主流社会,然后还当上以新加坡和新加坡人利益为优先考虑的部长?
突然想到,请不要生气。
挺好挺好~
周总理会八国外国语言,可是国语绝对不会沾上任何外来口音
你也就这样儿了
个人觉得其实同不同化完全不是问题,各国有各国的文化语言和生活习俗,在某地生活久了也难免多少会有些潜移默化,外国人到了中国必定也得学会使用筷子和几句中文,这不影响什么,不代表他们就叛国了,就自卑了,就投降了,眼界开阔具备世界观的人,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世界不同的文化并予以尊重,这才是真正的自信与和谐。
不过确实见过些刻意模仿别人口音,极力掩饰自己母语口音甚至否认自己来自祖国的超级自卑者,那种人真的很恶心
回复 26# fchtaoyan
没有什么可生气的。
也没有必要具体谈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偏题了。
一句话,
这件事让我们找到了自尊。
能与新加坡的高层面对面的谈话,
能给我们更多新的感受。
各区的议员基本上是部长级别的,
有空,你也可以去见见。
用一种稚拙的眼光看世界,
经常害怕自己会成为一个井底之蛙。
所以一直在抓住生活中的一次次偶遇,
去表达自己的思想,去感受对方的见解。
当自己的心灵豁然开朗的时候,
觉得这世界没有想象中的可怕。
一种美好的感觉。
难以认同你的观点,一个人的生活习惯再怎么被同化,思想上如果不随波逐流,还保持着自己原有的那一套是令人敬佩的。你说欣赏跟接纳世界文化,这很多人都能做到,但我不同意你对于世界观的看法,一个人可以欣赏世界多民族的多元文化但四海皆一家的、都是地球人之类的想法是要不得的。中国人如果像那些海外华裔或者来自一些亚洲非常弱势国家的国民一样都接受了这样的观点,那我们这个民族还有什么尊严可说。
尊重别人才会获得别人的尊重。
中国同胞在国外常犯的两个很恶的毛病。
一个是因为语言和某些条件的差异而产生自卑心理,这样在国外会生活得比较压抑和边缘化。
另外一种是好像刺猬一样,自尊心过分强大,对别人的话反应过激,其实有时本地人的确是不了解我们在中国的生活情况,问一些白痴的问题纯属无知,不是有意冒犯,我们只要有点幽默感地说明就好了。
还有一种比较可恶的–国内的暴发户,有钱出国逛,在哪里都要拿着钞票当大爷。所谓的财大气粗,说话声音大得让人侧目。去年去芬兰滑雪场的时候碰到了一帮子,真给中国人丢脸。很大滑雪场,工作人员很少(估计他们的人力资源比较匮乏吧),一般的人借好了滑雪的工具就走了,初学的人工作人员会教一下怎么穿鞋,然后就各自出去滑了。那几个中国人去了,不得了了。马上搞得沸反盈天,那些人恨不得伸着脚让人家给穿鞋,嘴里面还一直嚷嚷着“让他。。。。让他。。。。。”直把人家当成他家的佣人。我祈祷没有别人能听懂中国话。唉,真丢人。所以在那个地方有人问我是哪里的人,我会说“新加坡”。
回复 1# 小小一片云
我比较没追求, 从来不会考虑这么多高深的问题。顺其自然,没有违反原则就好
我也写一个例子吧,比较有趣。
工作的原因,我会去各工程公司演示,推销我的软件产品。我的英文也不是说特别好,不过专业方面基本上没有问题,挺流利的。讲软件肯定要用英文,回答问题也是,一开始我是很小心,生怕说错了什么话,连别人会问的问题也要准备。直到有一次是去JTC(ZF机构)去演示,参加的人不少,除了一个印度人以外其他的人长得都像华人。我讲完以后,有人提问了,还有人讨论,有趣的是他们用的都是华语,我当然高兴了,就用华语跟他们交流。除了那个印度人一头雾水以外,别的人谈得都很高兴。一开始我以为他们是听我讲解的英文生硬,所以用华文跟我交流,后来我发现也不尽然,他们的华语不错,甚至专业词汇的华语他们也懂,用华语交流他们也感觉舒服。这样何乐而不为呢。
从那以后,我就更有信心,跟新加坡人交往起来就很随意,舒服了,如果大家都讲华语反而更亲切。其实至少在我的行业里面,人家在意的是你的专业水准,而不是英文程度。
回复 37# 寂寞有害
是的,就是这样,
在许多行业人家认定的是你的专业水准,而不是英文程度。
这句话非常经典。
回来了呀,上我家来呀,周末
我觉得那个老uncle努力的学习中文也没错,我们来到英语国家努力的学好英文也没有错,多给自己一个技能是好事,光想着靠着自己一门语言横着走貌似不大行得通。
我不觉得自己只会说一门语言是骄傲的事,至少比别人会说很多语言的人来说骄傲不起来。但是只会说自己的母语也并不可耻,不需要自卑。
的确不可否认有些同胞言行文明程度真的很差,不只出国旅游的暴发户,部分出国谋生的暴穷户也一样,言论品行令同胞们蒙羞,不过如果因此而否认自己中国人身份也好像过了点,新加坡也有素质低下的公民,那如果跟这类人同场的话,又该说自己是哪国人了呢?总不能说自己是日本人了吧?
回复 40# angel_luo
我从来不认为新加坡人学习华文是错的,也不认为自己就不应该学习英文。
而且也不认为在新加坡说不好英文需要自卑。
我已经强调了 学无止境
只是每个人在自己的不同的人生阶段需要做不同的事情。
当没有孩子,父母也还年轻不需要赡养的时候,那如果不努力学习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是一种惰性。
当有了孩子,父母年纪大了,也没有多少能力的时候,如果还在不停地学习,而不去谋生赚钱,那是一种自私。
哪怕是富二代也不会一直在学校学习,而要在盛年的时候进入家族企业掌管,积累经验或自己再开创一番事业。
所以我跟老Uncle 谈的不是语言本身,而是生存之道,赚钱之道。
在生活中怎样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才能。
中国人在国外确实陋习不少,今年过年和老公去泰国玩,在一处自助餐馆里,一群国人一窝蜂的围在食物前面,像一圈秃鹫似的争抢着,嘴里还骂着三字经,声音整个餐厅都可以听到。当时真的很想找个地洞钻下去。
我来讲两个比较和谐又搞笑的例子吧。
第一个: 我公司我的组共有23人,组成 人员有新加坡本地人,马来西亚人,印尼人,美国人,印度人,菲律宾人,马来人,和香港地区人,也有中国大陆人。在我进这个组的时候,我是唯一的中国大陆人,所以基本上大家都是用英文交流,只有华人单独在一起的时候才偶尔用华语,或者福建话,广东话。
后来我组又陆续来了3位大陆同胞,分别为山东人,南京人和浙江人。然后他们就很彪悍的开始普及我们组的国语了。以前墨守成规的我们说一些专业术语都是用英文的,比如说 test, parameter, 32bit, 64bit, reboot, burn disc, ISO image 等等。后来被我这三位好同事潜移默化了之后,现在我们组里面常常听到新加坡人,马来西亚人,香港地区人口中飞出“那个测试,参数,32位的,64位的,重启重启那机器,拷盘啊!镜像文件呢!”。。。
刚开始我还很不习惯,突然听到还愣一下,现在都很淡定了。
有一天居然听到坐我对面的新加坡小胖脱口而出一句很标准的普通话:“雪特!这傻B!”我倒了,南京大哥教他的。。。。。太华丽了。。。
第二个:上周四我妈突然上MSN跟我说,你堂姐现在在新加坡呢,跟团旅游,问我要你电话号码。这么突然,事先也没有跟我说,我就问了他们导游的本地手机号码打过去了。
导游王Xiaojie,新加坡本地人。她一接电话就Hello,那我就跟她说英文了,我说请叫我堂姐听一下电话。她说不方便,反而在电话里跟我聊了起来。她先问我一句:“Are you Chinese?” 我说是。不怎么她脑残怎的,开始跟我大肆抱怨,说中国团不好带啦,都很小气啦,不舍得花钱啦,噼哩啪啦噼里啪啦的,末了给我一句:“你不用来接他们出去玩啦,他们就是想花你的钱,他们酒店在geylang,你来不方便。不要管他们啦,they chinese no use one!” 我就汗了,干咳两下说:“不好意思,王Xiaojie,我也是中国人。”
她很不好意思地跟我道歉了,突然变得很礼貌的用华语说,等下叫我堂姐到了酒店打电话给我。。。
对于这些文化生活习惯,我向来很无所谓,相处久了都会互相感染的。
以一个南方人的角度看,和国内北方同胞的差距比跟本地朋友的更大,新加坡的华人多数来自中国南方。
由于工作环境都是跟本地同事,交的同胞朋友甚少,感觉圈子越来越窄了。。
回复 46# 谦纭
这个感觉跟我完全一样,:handshake
我也是南方人,
感觉跟北方人的交往还没跟新加坡人来得顺,很多时候没感觉自己出国了。
现在基本和新加坡人打交道,然后还要教导他们这个该怎么办,那个该怎么做。
很久没跟同胞来往了。
熊猫MM的这个例子
比较符合“同化”的意义
我是举不出自己同化他人的所谓案例的,因为1,我从来不想,也不认为有必要去同化他人。2,我认为楼主的命题:一个个体去同化另外一个个体,是完全错误的。我倒是能举出很多我们被新加坡文化同化的例子:例如我也会在中元节烧纸和拜拜,例如女儿放学回来会说“妈妈我回来liao”。
同化(nationalization)一词由“nation”派生而来,政治上指一国国民的民族化完成的一种“国族化”状态。经济上指“国有化”义。它的另一个英文同义词为“assimilation”,义指语言或文化的同化或融合。这与法文的“naturalisation”(归化、语言融合)同义。(出自百度百科)
同化是文化的相互融合,群体的相互影响。从个体来说,是处于被同化的位置,而且这种同化是一个渐进的,长期的过程,需要一个不断强化他/她的文化环境。熊猫MM的例子,就符合这种意义:因为他们公司有几个中国人,经常在公司里说汉语,在公司里造成了一个汉语的环境,原先讲英文的同事受到影响也开始说汉语,这才叫做同化。你举的那些个例子,都是一次性的,偶然的,不符合同化的意义。
看到楼主特意在标题中注明,隆重推出你的新案例,我还挺好奇地特意进来看了。
你这个例子,只能看出UNCLE在中国的时候受到汉语的同化,说一口标准的汉语,你“同化”UNCLE什么了?实在看不出来。难道说是UNCLE听到你的观点“在中国教英文能发财?”楞住了,就是一种同化?即便是如此,你这个观点也是错的,因为你把一种或有的可能性绝对化了。第一,UNCLE能说英文,不一定能教英文。美国的文盲也能说流利的英文,但是能教英文吗?第二,即便UNCLE很有天才,英文听说读写样样精通,也不等于能教英文。我们学校刚刚开除了一个英文老师,他是土生土长的美国白人,也有大学WP,英文应该没问题了吧,但是学生对他的考评不及格,所以下岗了。第三,即使UNCLE以上两个条件的都具备,精通英文,也懂得教学,单靠自己教,只能赚钱,却发不了财。要达到发财的程度,要开学校吧,而且要达到相当的规模,然而到了这个程度,起决定性的因素是管理企业的能力,而不是教学能力了。你单凭UNCLE会说英文,就说他在中国教英文能发财,也太片面了吧。
同化案例5 (致所有的华文教育工作者共勉)
5 昨天给中三的学生上课,讲到了 “o“ 水准模拟考试中的一段话 ,我把它概括了一下:
中国是最早产茶的国家,现今许多种茶的国家与地区,它们的茶种都直接或间间的来源于中国。英文中”tea “这个单词,是源自于中国闽南口音对茶的音 ” te “。根据这个“te”的发音,然后再造出”tea “这个英文单词。而日本就直间把 “茶”这个字的音和义都引用过去,没有做任何修改。所以在日语中的“茶”就是中国所指的“茶”。
结合这个例子谈点教学感想:
1 作为在新加坡从事华文教育,确实有着一些意想不到的难处,学生基础薄弱,但只要是一种美的东西,他们一定能接受的。就像上面例子所讲的,英语,日语里的词汇有些也是来源于华语。作为一个有5千年历史的语言本身是有着比别的语言更加优美的底蕴。
降低华文标准来迎合学生,这是华文教育的一个死穴。
2 在国内做了5年的课程改革,然后再来看新加坡的华文教改。P1 –P6 的教学改革到今年已经完成了。在新教材里删除了一些本土教育,而吸收进了一些中国古文学的元素,如P5 的 《不及段灵送我情》。大家一看就知道源自于哪里。而且小学阶段的华文比老教材的要求高,例如P6 的《红头巾》就是源自于 S1 高级华文的《红头巾与豆腐街》。
明年中学华文新教材马上开始了。我看到中一试教版 的教材 ,已经把中三的课文,例如《球星马嘴》放进中一的教材里。
而这些改变,都源自于中国。ZF会以更高的要求来巩固这一种语言基础。
华文本身是一种非常优秀的语言,当它来到异国他乡起到一种文化传播作用时,作为从事教育工作的人 一定得用一种美好的心态让它发扬光大,而非本土化。
回复 62# 小海豚妈咪
其实并不否认文化的影响,
所以我在标题前加了一个 “也谈”。
只是希望 在国外生活能让 我们在与人交往时,对方能对我们的认识感同身受,并改变对我们作为中国人的一些不正确的看法,产生某些变化。
说到去美国大使馆签证,当初我也准备了很多英文的材料。但到那边后,我没有急于拿号,就在旁边观看了一些时间,发现前面几个 英文不是太好或有些表达不够准确的人都被拒了。
于是,急中生智,冲上去用华文跟他们交流。真的就过了。
其实,在有些场合,我们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对方肯定能感受到我们的诚意的。
自信不卑不亢很重要
回复 1# 小小一片云
第一個例子不錯,我也會同樣做的。
第二個例子不好,和同化完全沒關系,是替自己沒本事找借口。你在國外,當然最好要學人家的語言。我去東北就學東北話,去浙江就學浙江話,只不過是為了交流而已,和國家尊嚴沒關系。不要把什么都扯到國家高度。
第三個例子也不好,請問“你在國內也是這樣做嗎”?如果是這樣的,那你這個人非常不好相處,孩子打架太正常了,什么都扯到錢,真是可怕,我要是那個女的,也會離你遠遠的。
我家孩子和人打架了,打了別人我會去道歉,被人家打了我就忘記掉。
如果你在國內不是這樣的,那你還是自卑啊。其實到哪都一樣的,別人瞧不起又怎么樣?自己要是沒本事,別人瞧不起那是對的;自己要是有本事,別人瞧不起更不必在意。不要說是瞧不起,就算是瞧得起又有屁用,自己該怎樣就怎樣。
英语TEA源自闽南话????真的假的?。。。。而且闽南话中“茶”的口音跟TEA音貌似还差蛮远的。。。:L
日本和韩国以前本来就是统统用的跟我们一样的汉语,中文,是从中国带去的语言文化。
日本是在公元九世纪在中国汉语的基础上改编了一套假名,变化了一些读音,但是很多字和音还是遵循中国汉语。
所以日语里面的茶,本来就是中文的茶,那本来就是正宗的中国字,不是日文。
比较同意你的观点。
我觉得孩子打架那个太有刺了,跟邻居应该友好点,人家都来道歉了。。。。。
回复 50# 小飞猪
完全同意,楼主看似很彪悍,浑身带刺的,其实这么刻意,还是心里有点自卑。不然,真的没有自卑就有“平常心”了。
我来新加坡已经四年了,说实话,还没有碰到一次别人对“我”有什么“特别歧视”的情况。反而感覺到很多友好的一面,当然,和我在中国也曾经碰到过很多友好的一面一样,没什么奇怪的。做一个值得别人尊重的人,无论你来自哪一个国家,这都是我们人生的一部分。
说到对“中国人的歧视”,昨天我还真碰到了一个。我刚刚搬了家,只有我和老婆两人住,结果前天早上就有人来敲我的门(当时只有老婆在家),请我不要再抽烟,并把烟蒂扔到他家的冷气机上。老婆和我就很奇怪,我们都不抽烟的,老婆解释了,可楼下的老大伯有点不太信。晚上上班我就去找他,明确再次告诉他我们没有抽烟的习惯。他就向我抱怨,说我那套房子前任屋主租给了十几个“中国工人”,结果每天抽烟,并且把烟蒂往外扔,他家的一个被子都被烧着过。说了无数次也没有用,因为那些人,人数多,又流动性大。每次出了事,上去找,还关着门不开。
虽然他提到了“中国”两个字,我却并没有多少被冒犯的感觉,因为他只是在陈述一个“事实”,那些人确实是“中国人”,我们每个人出了国,都要记住我们是整个国家的一部分,无论愿意还是不愿意。另外,如果换做是我,我也会对我们的同胞怒目而视。尊重别人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在被别人骂之后,是不是先要检讨一下自己是不是真有错呢。
他这么一提醒,我自己也注意到了,我的楼上也住着一大群不知道什么人,因为抽烟的缘故,每天早上都会大口地吐痰,为此我和老婆简直都要给他们恶心死了。所以,我猜楼上的老人要找的大概就是他们吧。
我不知道他们到底是哪国的工人,但无论是哪国人,他们都给自己的国家抹了黑,让楼下人对来自这个国家人的印象打了折扣。
我对别人为人处事的态度不想评论,只是以前当过华文老师,所以对语言的运用比较偏执,还有对逻辑也一样,碰到不合逻辑的就忍不住要上去跟人辩论一番。
我只是对楼主“同化”这个词的运用有异议,对出租车UNCLE那个例子,觉得不合逻辑。
楼主觉得我说得不对,可以从语言学、逻辑学的角度反驳我。你要是从逻辑上驳倒了我,在语言的运用上教导了我,我不但心悦诚服,我还感激你,崇拜你。为什么要扯上私事,说些不好听的话?难道语言和逻辑是用私事来证明的?当然在另外一个帖子里,因为气晕了头,我也说了一些不好的话,我对楼主和各位看官道个歉。
论坛是用文字来交流的,你要是逻辑严密、文采风流,给读者带来阅读的快感,自然有人欣赏。骂人并不会让人家觉得你了不起——当然这句话也是对自己说的,共勉。
老师,淡定点,上个网别太较真了~ 周末了要开心点哈
楼主也是,大家都吃块西瓜凉凉
呵呵,因为对我来说,辩论很有趣啊。
想当年在某韩剧论坛,为了自己喜欢的角色组团辩论,几天几夜,轮番上阵,废寝忘食,乐不知返。碰到好的辩论对手,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王小波说,我来到这个世上,是为了遇到一些有趣的人,看到一些有趣的事(大意,具体记不得了)。我泡在网上,不也是为了找个乐子,赶走寂寞么?泡网又不产生经济效益……
不过这回我的确太较真了,违反了趣的原则,到头来很无趣,唉~~~
我也很喜欢辩论的,越激烈我越喜欢
只是很难遇到比较有水平的高手,一般都是人家辩着辩着就恼羞成怒出言不逊了,降了档次就没意思了
我的原则是翻过来倒过去的辩都可以,昏天黑地都可以,但是不能暴粗口,不能进行人身攻击
是啊,人有人品,辩也有辩品。
有输认输,有错认错,大不了下一个辩题再赢你,谁也不是东方不败常有理。
搞到要说脏话,人身攻击,臭的是自己的ID。
虽说网上的人大部分都不认识,但ID也是有生命,有人格的。
说是非者必是非者,最没品的人也会自认很有品。此话与所有人共勉。
其实这个论坛上很多人在现实生活中是认识的呢。。。
虽然谁都不是东方不败,但是每个人永远都觉得自己最有道理的,这是人的弊病
人都喜欢自己拎不清的时候还来指手画脚说别人,这是人的习性,其实可以理解
最后就变成了你看我不顺眼我也看你不顺眼,都盯着对方的缺点看,不看自己的缺点
人无完人,做好很难,还需努力。
自己有品没品不需要自己说,也不需要别人说,都睁大眼睛看着,收在心里就好了。
跟大家共勉一些有意义的东西吧。
以前10几岁时候的我,仗着心里的一点道理就喜欢说话一直说到底,说到死,不给别人留一点余地,常常尴尬收场。现在回过头看,直肠子的我以前真是太不会交际的艺术了,很多时候无意伤人。现在慢慢改了很多,虽然还是很多时候做不好,但是时刻提醒自己,说话留一线,日后好相见。特别是那种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得留三线。不是怕得罪人,是没有必要得罪人。
说话太犀利也许会显示一个人很厉害,但是更多的时候是表现出一种自身内涵的缺乏,有时候有东西说不如不说来得好,说尽不如留三分来得好。
知人不必言尽,留三分余地于人,留些口德于己;
责人不必苛尽,留三分余地于人,留些肚量于己;
才能不必傲尽,留三分余地于人,留些内涵于己;
锋芒不必露尽,留三分余地于人,留些收敛于己;
有功不必邀尽,留三分余地于人,留些谦让于己;
得理不必抢尽,留三分余地于人,留些宽容于己;
得宠不必恃尽,留三分余地于人,留些后路于己;
气势不必倚尽,留三分余地于人,留些厚道于己;
富贵不必享尽,留三分余地于人,留些福择于己;
凡事不必做尽,留三分余地于人,留些余德于己。
熊猫MM认识这个论坛上很多人哦,厉害啊:)
虽然说人都觉得自己有理,但是相对的对错还是有的,一个人相对的自省能力还是有的。
吵架的时候只想着赢,但是伤害了别人会觉得难过还是会有的。
我是半个佛教徒,相信人所造之业力会回向自身。
认识的人多大概是因为从这个论坛开创不久我就开始玩了,以前我们还常常搞论坛聚会什么的,所以慢慢累积认识了很多人。
我不是佛教徒,我没有宗教信仰。但是我也相信如果摈除了一些宗教信仰给某些事情套上的光环和神秘性,从根本上来说,凡事也都是有因果循环的。
我拙嘴笨腮,不喜欢辩论。可是同样不善辞令的儿子最近却在学校的华文辩论赛中拿了冠军。才发现辩论也是一种有意思的竞技运动,以理服人是一种本领,哪怕是歪理。可是如果舌剑唇**地伤害到别人就不好了。送大家一首我喜欢的歌《沉默是金》,很喜欢的歌词,还有歌者。 是非有公理 慎言莫冒犯別人。笑骂由人 灑脫地做人。
冥冥中 都早注定你富或貧
是錯永不對 真永是真
任你怎說 安守我本份
始終相信沉默是金
是非有公理 慎言莫冒犯別人
遇上冷風雨 休太認真
自信滿心裡 休理會諷刺與質問
笑骂由人 灑脫地做人
LZ是个有魅力的MM,举手投足都有感召力
最近实在太忙了,
带着那些徒子徒孙们冲锋陷阵了,
昨天终于打完仗。
这PSLE活生生,
就是整爹娘和老湿 。
说到实力,在我们这行业,
不靠只言片语的,
靠在考场上拼杀出来的。
男人好战,
这年头,女人也好战。
给“精英”ZF放个话,不要再整什么PR新政策了。
不然,在手上这些未来的“精英”就要接受文化浸濡了。
回复 66# jiyun11
关于见议员,
我的本意只是想告诉我们的同胞,有些事情不大,没必要放警局处理的,就可以去找议员反映。
一来有个存档,二来那里有个团队,可以帮你出谋划策,三来他们确实有能力解决很多问题。
我们家的孩子跟楼上的孩子打架的事,因为比较复杂,牵涉到 菲律宾,新加坡,中国三个国家,
我就把这棘手事扔给议员团队。
我们家的菲佣贪小便宜,接受楼上一位女人的礼物,然后当带我家孩子下楼玩的时候,帮忙那个女人看孩子。我一直很忙,也不知道这件事情。
今年5月,打架的事情出来后,我们家菲佣站在自己立场为自己辩护,说他们家孩子很坏,不是第一次欺负其他孩子了。
那位新加坡女人骂我家菲佣没良心。
上演了一场 “罗生门” 。
最后,我们见议员后,他们的建议确实很中肯,在这里不方便详述他们当时给我们的建议,帮我们解决问题。
有兴趣的话就意会吧。
嘲笑,诽谤,污蔑,欺骗,其实都不可怕。
可怕的是失去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
当我们花钱请女佣,然后发现女佣却为别人所用时,
作为一位母亲,有一种来自心底的对孩子的忏悔和心痛。
当我们的女佣可怜地看着我们说:我要回家。
我对LG说:给她买张机票吧,对于我们孩子的一生来说,这200块钱算不了什么。对她来说,就大了。
不管怎么说,她曾经陪伴我的孩子们走过一年多的时间。
所有的一切都是来自心底,
不管别人说什么,
坚持,
就是最好的诠释。
不要说罗生门了,就是普通一件事,自己经历的是A,描述出来变成B,别人看了理解为C,回复变为D的事情每天都在各个角落发生着。但是不能因为这个,就否认了善意的交流和分享的意义。
作为一个刚刚开始了解新加坡的新PR,我挺喜欢楼主在理财版块里的见解的,换个版块支持一下楼主~~
回复 86# 我爱齐达内
不言谢了。
有用的拿去用一下,没用的过过眼瘾。
不要管别人说什么,自己该干什么还是干什么。
已经冲过今年的封锁线了,也祝这帖子里给我勇气和信心的所有支持者心想事成!
在蛇口,说本地话被称作深地安人,浦东说上海话是过去和三八。当地能够飞快发展和前卫,是有许许多多小小一片云去改变那里,同化他们。
:_zhll
在人家的地盘做到不自卑不自傲即可,能相互融合更好,同化他人谈何容易。
熊猫mm, 呵呵,在新加坡说chinese, 也是有歧义的,本地人说chinese华人,是指人种,区别于印度人跟马来人;中国人跟本地华人说Chinese中国人,是指国籍,区别于新加坡本地华人。那个导游可能误以为你是他们本地的远亲了,把你当local Chinese了。
我们帮租客找房子的时候,房东也会问特意问清楚,是local chinese or china chinese.
没有,她有问我 are you singaporean? 我说不是
对于我们普通人,同化来自生活的一点一滴,特别是身处国外,在与对方的交往中,让别人对我们的努力感同身受,并对我们的印象和态度产生变化。
举一个最近我被他人同化的例子:
赵薇是我的同龄人,陈坤作为赵薇的同学,跟我们是同辈人。看着赵薇走向百花奖的领奖台拿下影后的桂冠,一张熊猫眼的花脸。看着陈坤手捧着影帝的奖杯激动地向众人以致不明身份的儿子道谢。看着他们的激动与感慨,有一种感同身受。我迫不及待的去下载《花木兰》看了一遍,泪水马上下来了。
一下子就读懂了他们的眼神,这就是我们这个年龄的人该有的。告别了懵懂,告别了青涩,慢慢感受到了生活的本真,感受到事业所带给我们的幸福和一点点的成功,虽然这里面有那么多的心酸和无奈。
不管做哪一行,专业基础是最重要的,必须有实力才能真正得到别人的认可。
学会容忍,学会去承担责任,学会在自己的专业里越做越好!
就在那一刻, 强烈喜欢上了陈坤和赵薇!
再多加一句,前面去百度了一下,发现陈坤也是同龄的,太激动了。
继 梁朝伟, 小虎队后很多年不追星了,现在准备追陈坤和赵薇了。
突然之间,觉得生活又充满了阳光。
回复 94# 小小一片云
言语挺犀利的,
但还是有点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