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投资理财

简单的买房经历

话说去年七月和老公注册了以后就打算买房子,老公想入籍SG,于是申请了,想买房还能省3W, 偷笑。。。左等右等,半年,7个月,8个月。。10个月。。盼星星,盼月亮,整整等了11个月又20天,终于收到移民厅的来信了,一拿信封,“薄”,已经知道下文了,被拒,咳。。。天不随人意。。。。在等消息的这一年房价可以说是直线上升,我们就想要不先买吧,再等不知道房价要爬到那座山了,可是我们又想啊,拿了公民再买有3w津贴(后来变成了2w), 而且首付只要10%,总体算来还是比拿pr 买首付可以少付些。我们的超级自信来自于条件对比,我的朋友申请条件不如我们,结果半年就批公民了,所以我们想当然的认为“我们绝对没问题”,可是忽略了一个大前提,他那时08年

事。
    消息下来了,心定了,pr 买房,20%首付,而且还有不少地区不能买。10年7月开始找房,但是在等消息的日子里,我做了些功课,在这个板块里学了很多东西,挑了我需要的讯息,做了笔记,所以我买房就简单多了。目标明确,帐目思路很清楚,我们完全知道我们的首付极限到哪里,也很清楚自己要的房子情况,这种清晰的思路造就了我只看3套房就下定经的结果。省了不少时间,最主要的是省心,我就是不愿意干太闹心的事。我找了两个中介,一个是狮城网的xxx, 不懂是太忙还是怎样,他一套房源消息也没给我,另一个是朋友买房的经济,说去年拿了他们公司的销售冠军,他倒是发了很多房源信息给我,我对照着自己的“要求清单”挨个赛选,7楼以上不要,年龄超过25年不要,只有2卧也不要,靠近马路第一栋又不要,照着地址上网看地图,旁边有庙不要,cov 超过3w还是不要。。。。所以我很少去看房子,而中介说,不喜欢不用紧,可以多来看看,可是我说“我知道我对房子要求的底线,不符合看了也没意思,不想浪费彼此的时间”就这样这个中介给我发短信发了20个左右的房源,我就去看了一套,武吉班让,200多号,具体大牌不记得了,记得他是大路的第二栋,前面的大路就是巴士站,有190,到fast east 只要15分钟,离轻轨也不远,4S的,在3楼,走廊房子,估价26w多,我去看时当时有人cov已出到1.8w, 25年左右的房龄,20多年前的装修,要全部敲掉重新装过,总体条件还能接受,问题是这栋楼的地势比周围的要低一阶,整栋楼比其他楼矮,这个感觉很压抑,而且楼边有个电机房,我爸说这个不是很理想(爸妈7,8两月刚好在新加坡)。
    第二套看的房是自己在propertyguru 上看的,是大巴窑的房子,3A的,后来ZF加了一个小房间4平米,cov 2w 多,总体成交价也是30w 以内,我是好奇这样的房子,想想他是2卧半的房子,也可以满足我3卧的要求(其间一个是书房),书房小点没关系,我们不愿意买超过30w的房子,怀着好奇就和爸妈一起去看了这套房,中介是个年轻的小伙子,感觉蛮实在而且很友善。这个房子也是全部敲掉要重新专修的,我个人不太倾向这种要重新专修的房子,还是因为不想太操心。这套房子的弊端是里大巴窑地铁站太远了,要坐3个巴士站,每个巴士站的距离比较远,大牌我忘了,我们看房时是晚上,周围环境还可以,最最重要的问题是,当我走进那个小房间时,脊梁骨飕的梁了一下,赶紧跑到走廊去了,我爸妈还在厨房简单讨论装修的走势,中介出来问我感觉如何,我说不喜欢,一会我爸妈也出来了。中介还有其他事,我们自己搭巴士回,在去巴士站的路上,我三步两回头的看看,我爸好奇问我“你没有忘带什么吧?”我说“我怕我多带了些什么。。。”后来坐车车上我跟他们说,那个小房间感觉有点阴,我妈这时才说胡,说他进去心也揪了一下。。。我妈顿了会说“最好还是买新的屋子”我说我们是“pr, 没资格买新组屋”大家都沉默了。。。
      现在说看的最后一套房子,也是我买的,commonwealth 的房子,这个也是自己在propertyguru上看到的,因为很喜欢图片中的专修,而且地点要比想象中的好很多,另外原屋主夫妇也是pr, 因为打算去其他地方做生意,所以趁着高房价卖房,对原房东为什么卖房,个人认为也是看房的因素之一,所以虽然在2楼也去看了,这也是我老公看的第一套房子,一眼相中,4个人全都相中,付定金,了事。大牌9x, 离地铁站步行5分钟,而且一路有遮雨棚,
也是3A加一个小房间,但小房间6平米,估价25.7w, cov 3.8万,3年的装修,很好看,直接搬进去住了,后面步行15分钟就是荷兰村,周围很安静,最值得一说的是楼下很漂亮,除了游泳池,健身房,网球场,其他的跟公寓的环境一样好看,篮球场,健身凉亭,隔几步路就有一小儿童游乐场,还有BBQ, 左边还有个小山丘,可以跑步,做经纪的朋友一定熟悉那一小区的组屋不懂为什么会设计成这种环境,反正外部环境大大超出所料。
以下是我做功课的精华笔记,我就是凭着这个单子给房子打分的。 1,离地铁站步行不超过15分钟,不能挨着地铁,轻轨,高速,大路(武吉班让优先选)。2,25年以内,周围环境不能脏3,不能西晒,不能吵,不挨着庙宇,不挨着停车场。4,方形房子,要有3个卧房。5,不要1,2,7及7楼以上的楼层;楼层排优:5,4,3,6.6,附近有超市7,最好有service yard, 晾衣处8,原房东没有欠债,高利贷等问题。9,墙壁有无明显裂缝。(不是油漆的裂缝,那是很普遍的)。
10,厨房,洗手间天花板是否漏水。(泛黄不要紧,轻微油漆剥落也没有大碍)。人由里向外、门把宜设在左侧,客厅不宜阴暗,客厅若有梁横跨,应以装潢遮掩。卧房白天应明亮、晚间应昏暗,大楼浴厕不宜改成卧房,房门不可对大门,房门不可正对厕所,房门不可正对厨房或和厨房相邻,睡床或床头不宜对正房门,床头不可紧贴窗口,天花板宜平坦,忌有横梁,床头忌讳不靠墙壁。卧室之厕所不可冲床位。灶正对门口或是背对窗户皆不宜,厨房门不可与大门相对,厨房不可对厕所,炉灶后方不宜空旷,炉灶不可放置在横梁下,炉灶不可直接与水槽相邻。大门不可正对电梯,大门不可直线对窗、后门或厕所,在实际选择时,只要后方的地势或建筑比前方高,左方的地势或建筑比右方高,且明堂开阔,那这种环境便具备了“藏风聚气”的条件。一般的原则是:如果住宅小区位于河流的右侧为吉,如果位于河流的左侧则为凶。至于河左、河右的确定,取决于河水的流向:当背对来水时,左手边为河左,右手边为河右。严格意义上的方正地形是很少的,只要你选择的住宅远离缺角的部位,就可以减轻这种缺陷所带来的不利影响。有的楼房的后面正好对着楼与楼之间的夹缝,或者背后是两楼之间的道路,这种情况在别墅区比较常见。背后有路冲,或者正对楼缝是风水上的一大缺陷,对受冲房屋的居住者而言,危害很大,对健康、对后代都不利。选房时一定要避开这种情况。看看门口有没有阿窿哥的油画杰作。厕所:看房子时,注意厕所,厨房顶部有无漏水。楼上责任,你也得掏一半钱修。看看有没有蛀虫的痕迹。4S= 4 simplified = 84 sqm (corridor) -88sqm (corner) 主人房有厕所,有储藏室,一般15年以上。 4I= 4 improved = 88sqm 通常是门对门的。主人房没有厕所,没有储藏室,大厅。一般15年以上marine parade , bedok south 有许多。
4NG= new generation -= 92.5 sqm -99 sqm
通常是门对门的。主人房有厕所,有储藏室。4A的缩小版。 4A = 106 sqm newer 4rm, 主人房有厕所,有储藏室,一般10年以上。宽敞。 4a1 = 90-95 sqm =
newest 4 rm , 新市镇有许多,10年以下。一些在角头。没有翻新的顾虑。所以PR较喜欢。 4a2= 85-90 sqm =
newest 4 rm , 以下可用CPF 普通户头或现金支付:
I)印花税 ~ 根据成交价,第一个180K 1%,第二个180K 2%, 360K以上3%
II)律师费 ~ $2500
III)估价的 15%
以下需要用现金
IV)定金=OTP 费+执行费 (少于$5000)
V)估价的 5%
VI)溢价金额 (高于估价部分,即COV)
VII)注册费,估价费,禁止转让费 等 ~ $500
VIII)中介服务费
成交价的1%+GST
律师的价格也是不同的,在律师费中有时没有包括银行贷款合约的STAMP 500元,这个您要知道。您可以先问清楚。您的中介也会跟您推荐律师,我建议你问清价格,如果是一般的市场价,即可以接受。我个人比较喜欢简单明了的配套,有些配套各种条件很多,又跟很多一般人看不懂的各种指数/利率/参数挂钩,看着好象很低,但总感觉有陷阱,不踏实。


公民不好申请的,除了自身条件之外,还得讲运气。
每个人的运气不一样。自己没有中多多,但是每期照样有人中多多。每期都有人中大奖,但是不能认为自己也肯定能中奖。

08年时候的事情,确实不能拿来这个时候做参考。就算这个时候的事情,也不要太肯定自己。毕竟,那是ICA给的,不是自己给自己的。最好的做法,还是房子先买,买了房住着,再去慢慢申请公民。时间久一点,对于申请公民也是一种加分。


非常便宜,很喜欢那一带。交通发达,又很安静,没诱惑省不少钱。


还有一小段文字怎么传不上去了呢? 说有不良内容?


    恩,屋龄有42年了,可是翻新的很好,而且我的想法是,要么买10内的,要么买40年以上的,等enblock, 呵呵。。


    无帮助。因为申请PR的表格里面,没有问你有没有公寓这一项。即使你有,ICA也不知道。即使你告诉了ICA,ICA也不考虑这。

ICA要的是:WP,工作,薪水,来新的时间。


    把貌似不良的敏感词语,改成拼音。再传。


这个要求真的好特别!

引用: 除了游泳池,健身房,网球场,其他的跟公寓的环境一样好看,篮球场,健身凉亭,隔几步路就有一小儿童游乐场,还有BBQ, 左边还有个小山丘

新加坡其实蛮多组屋区是这样的。除了小山丘,俺家门口就有上面的全部公共设施。


要做邻居了,我上个月也买在那里,8X,42年的三房室,付了15000的COV,可以拎包入住的。


    发个附件吧,感谢!


感觉 不贵啊,那边地带好


是啊,我买的也是2个卧房加一个小房间的那一种,楼下有小公园,羽球场,篮球场,儿童游乐场,一直在跟老公讲如果有一个游泳池就好了。


    被打击了, 我的cov 38000呢,请问你的估价多少?


真是PF啊,这么多的讲究,照样能买到心仪的房子。看来一定要坚持原则~


好多人的成功都是简单,干脆,利落。
我为什么总是优柔寡断。唉:sleepy:


很多时候人是在和自己斗争。
过了自己那关,什么都顺了。


恭喜楼主买到满意的房子。
不过楼下有小公园我感觉不算是好事。我家就是这样。
看着漂亮,其实会有点吵的,尤其是篮球场。


楼层应该是越高越好,高楼层的优势太多了。


楼主的要求确实挺特别呀,很多人都喜欢高层


晕…….42年的房子


我们没有直接面对篮球场


提醒楼主,你的众多条件中漏了一个要素,即附近有没有好的小学。据我所知,那附近只有一个New Town Primary School, 比较一般。除非你的孩子不会在那边上小学,否则你小孩上学是一个问题,多大多小,看你如何认识了。


回复 19# 一家四口

对个人性格短板都有自知之明,就是克服不了:lol


看来我是永远不能买组屋了。呜呜,在中国有房子呢。可是condos太贵了。有人试过无视新加坡这个鬼条款吗?


写得很好,很详细。让我增长见识!


恭喜了, 买到心仪的屋子
🙂

简单补充一句, 如果由中介帮您找屋子的话, 您是拿不到这套屋子的. 因为在2楼, 您的初始条件之一是不要2楼, 所以中介在做功课时, 这套屋子,和别的不符合条件的屋子,一起首先被过滤了.
他帮您找再多的屋子,也不会是这一套.
🙂


所以只要是有房源,还是要让客户去看看,说不准就看上了的。


不住高楼的原因,是我在做功课时,专门找了很多关于扬尘带的资料。扬尘带以上的就是声波带了,声音是纵向传播,晚上12楼以上听到的猫叫声比5楼还清晰。。。。当然,高楼风景好,不过个人有个人取舍的尺度,我就是倾向低楼层。虽然2楼太低了,不在理想楼层内,不过综合因素我跟LG都能给自己的房子评80分以上也就可以了。我的大规划是要开心,不要太操心。。。


回复 32# yanlan001

买在3楼的人,飘过……

楼主,你这是还没入住低楼,所以才会这样讲。

等你住了就晓得了,凌晨马来人(他们专爱住低楼)就早早起身了,开着窗放马来歌;小强在低楼楼道走过的概率也相对多一些。
一楼架空处,动不动就办婚丧之事;到农历七月,楼四周那个烟雾袅绕!!

坡人爱高楼,那是长期的实际经验下来的总结。
噪音就不讲了,起码空气好一些,邻居作息也相对一致些。

还有什么扬灰层,全是大陆的概念,本地没那么多灰,未必适用。


扬尘带不仅是大陆的概念,只要是有搞建筑的人都有些了解的,地球的尘埃会漂浮在一定的高度,环境好些的地方,扬尘带的侵害相对少一些,但不是没有。至于马来人这点我还不太清楚,因为我还没有入住,不过我家1楼是有人住的,没有架空,我家的地势在山丘的高处,这个问题应该不存在。只是我知道7月的时候真的很多人烧纸钱。我比较担心的是蚊子,不懂那一代蚊子多不多,不然到时候得做沙窗了


喜欢就好,反正没有十全十美的房子,高层有高层的烦恼,低层有低层的烦恼,组屋有组屋的烦恼,公寓有公寓的烦恼,
还是一句话,自己喜欢就好;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的草窝。。。

恭喜lz,这么快就买好了。。。


最近发现网上关于“扬灰层”的讨论又多了起来,有关资料显示,这个问题早在2003年就被提出过。“不要以为高层中的9到11楼不错,这些楼层正好是扬灰层,脏空气到这个高度就会停顿。”被传为某售楼Xiaojie揭秘的这一说法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9到11楼的销售情况。那么,“扬灰层”是否确有其事?

  物理专家指出,10层左右是“扬灰层”的说法是不符合大气物理常识的。因为在离地面三四十米高的地方,灰尘是不会停顿的。灰尘在距离地面10公里至52公里的大气平流层都不会停下来。也就是说,一般普通高层楼都没有所谓的扬灰层一说。

  有种说法:由于“峡谷效应”的影响,眼下很多小区密集区高层住宅的中间位置有一个“污染物高密度区域”。说白了,这些楼宇的9-11楼之间灰尘会逗留其间,稍事休息,然后再慢慢“叶落归根”,在此过程中,居住者会与灰尘“同呼吸共命运”一段时间后再“吻别”。当然,“峡谷效应”指的是周边有公交干道或工厂,以及高楼密集的住宅。在街道风的作用下,含有灰尘的气流不是平稳移动,而是在高楼之间的某个区间上下“徘徊”。近地面的污染物随气流上升到一定高度后又向下或水平方向消散。这个“高度”,大概在30米左右。也就是9-11层之间。

  记者采访建筑学方面的专家时被告知,扬灰层的存在是指:“由于气流和建筑微环境的影响,建筑物在一定高度范围内的部分灰尘密度较大。”但不一定是高层的9到11层,因为“其具体高度受诸多方面因素影响,在不同地区、不同城市、不同市区甚至不同小区都有差异,这跟灰尘密度、周围建筑高度和气流湍流特性都有关系”。这就表示,不同建筑的“扬灰层”并不相同,不能一概而论。同时,因为要综合的科学因素太多,老百姓算不出来。

  事实上,据调查,几乎所有住在高层建筑9到11层的住户都没有特别的“落土严重”的感觉。

来源:《北京青年报》


以下张贴的是我做功课时收集的楼层的资料,我对楼层的要求也基本源于这些,供大家参考:

楼层的选择:
     扬灰层的存在是指:“由于气流和建筑微环境的影响,建筑物在一定高度范围内的部分灰尘密度较大。”但不一定是高层的9到11层,因为“其具体高度受诸多方面因素影响,在不同地区、不同城市、不同市区甚至不同小区都有差异,这跟灰尘密度、周围建筑高度和气流湍流特性都有关系”。这就表示,不同的“扬灰层”并不相同,不能一概而论。同时,因为要综合的科学因素太多,老百姓算不出来。高层住宅是城市化、工业化的产物,高层住宅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节约土地,尤其是对于我们这样的人口大国,同样的地基建造六层住宅与建十二层住宅,土地利用率可提高一倍,这显然对ZF和开发商都有利(ZF可以多卖点地,开发商自然更不说了),所以近几年ZF及开发商都利用各种传媒鼓吹炒作住小高层的利处,于是乎,住小高层似乎成了一时髦和潮流,小高层也如雨后春笋在各地遍地开花。
    这里先说说小高层的益处,首先,从建设质量上看,一般情况下,高层的建造标准、建造质量要高于多层。普通多层住宅一般为砖混凝结构,而高层住宅由于它为钢筋混凝现浇,地基深而结实,墙体厚实,不渗水,抗震性能好于多层,整栋大楼不会下沉变形;而且折旧年限长。还有双路供水,供电系统,可提供更有保障的供应、集中安全的住宅环境、规模化的管理服务、以及良好的采光通风条件等优势。随着小高层的普及,近些年挑选楼层的争论又多了起来,一说到选小高层楼层,一些人肯定会说,这还用争论?!既然是小高层,当然是越高越好了,其实不然,同一套户型,所在的楼层不一样,居住感觉也会大不相同,每层楼都有自己的小气候。楼层不同,对我们的生活影响也不同。这里先介绍各楼层的利弊让大家自己斟酌。
    先说说一般不被购房者尤其是年轻购房者看中的低楼层吧,一楼到三楼,人们通常生活在树冠下,离地面很近,常常能倾听到树枝敲打窗户;要说心理上舒适,这里是最好的;同外部世界保持现实联系,不用朝下瞧人。但接近地面的生活也有不足:一层到三层离地面很近,虽然得到心理上的舒适感,但是低层空气循环减缓、阴影和湿度大、通风不好的楼区污染也比较严重。一般人会认为,三楼是最理想的,而恰恰正是这里集结了大量有害物质。四楼、五楼的有害物质就少得多,因为它们开始下沉或水平方向消散。代社会,高楼大厦的住宅,使人有种“一览众楼小”的感觉,高层视野较开阔,空气质量较好,噪音小;自然风大,采光较好,日照时间长,有的朝向太阳照射达到七八个小时之久。那么,是不是越高越好呢?有人认为高层空气清新、噪声也少、景色也很优美,而这前提是你所居住的小高层周边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你所住的高层的周边没山没水,看到的只是前面楼座的“后脑勺”,“享受”着城市的各种光电污染能说是景色好?!其实很多住高层想观景的自己却成了“景观”,让对面同等楼层的住户把自己的小家看的通透,真不知这种“景观”让心里能美到哪去,而低楼层却因视线死角及地面树木及低矮建筑的阻挡却具有很好的私密性(这肯定让大家意外,但事实却如此),说到楼高自然风大,很多住户住着住着往往会感觉自然风有时大过头了(尤其是处于多风的地区及春冬等季节),再就是高层的空气也并不像想象的那么新鲜,大大小小的烟囱几乎包围城市,30米以上难免集结起有害物质。8——11层是环境学上所谓的扬灰层,空气中的尘埃、有害物质在这个高度有个停留的过程 ,其实由于“峡谷效应”的影响(“峡谷效应”指的是周边有公交干道或工厂、以及高楼密集的住宅),在街道风的作用下,含有灰尘的气流不是平稳移动,而是在高楼之间的某个区间上下“徘徊”。近地面的污染物随气流上升到一定高度后又向下或水平方向消散。这个“高度”,大概在30米左右。也就是8-11层之间。眼下很多小区密集区高层住宅的中间位置有一个“污染物高密度区域”。说白了,这些楼宇的8-11楼之间灰尘会逗留其间,在此过程中,居住者会与灰尘“同呼吸共命运”一段时间后再“吻别”。 而且这里正好是噪音较大的空间,许多消费者以为身居高楼就能“远离尘嚣”,谁能想到,真正在一楼倾听车辆噪声,还不如在8-14层听得真切。这是因为,声波的路线跟树木和建筑物的多少有关。声音通常以最短的路线传播,有时高层同样听见汽车干线上的嘈杂声,原来, 有时声音会自由地往上走,直至高层的窗户。声波是以立体传播的,向上的并不比向两边的弱,高层楼接收到的声波要比同一幢楼低层来得强。而低楼层却因受到周围低矮建筑物及树木等物的阻档和吸收而相对减少了噪音,这个因素在选择住宅时也是不容忽视的。高层居民的另一个无形的敌人是电磁辐射。说到电磁辐射,就更没有几个人能懂得。钢筋混凝土结构迫使来自电器设备的电波沿着房子循环,相当一部分是往上走,直至顶层。所以,高层居民经常头疼或心情不好。 另外,随着高层建筑不断增加,为满足其用水需求而建设的二次供水设施也随之不断增加。通常所称的二次供水是生活饮用水二次供水的简称,是指通过二次供水设施间接向用户供给生活饮用水。二次供水设施包括为保障生活饮用水而设置的高、中、低位蓄水池及附属的管道、阀门、水泵机组、变频、气压罐等设施。由于二次供水是“水厂-管网-二次供水设施-用户”过程中相对开放的环节,比市政管网水较易受到污染,水池(箱)若不能定期进行清洗消毒或管理不善,很容易造成水质的二次污染。据介绍,有一些小区楼顶的蓄水池和水箱长年无人管理,卫生状况堪忧,有的蓄水池和水箱长满了青苔,有的水池由于长期没有盖好,掉进不少的昆虫,维修费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设备的正常运转和维护,都要业主们掏钱。所以一般这几层很多内行都不会买的,二次供水,二次污染,二次出钱。
    这里还不得不谈谈中国传统上的“地气”之说,一些人说住在高层会缺少“地气”,有可能影响其身体素质,虽未经证实,但我国古代的地气之说不是无中生有的,何为“地气”?是否真的存在人们所说的“地气”呢?在中医的传统典籍中,有部分涉及到这种“地气”研究,其中最典型的是“辟谷”做法,其宗旨就是为了取“天地之精华”,包括人们所说的“地气”。所谓“天地之精华”,其实是指健康的自然环境,由环境、气候、空气等各种条件综合而成地气是指大地的磁场,当时的古代的中国人没有磁场这个概念就用地气来代替磁场这个名词,但并不是所有的地气都对人体有益的,只有和人体自身频率相同的磁场才对人体有益,其实这种影响更多来自于心理的作用。受地心吸引力的影响,人类总是觉得靠近大地有种“脚踏实地”的感觉,有安全感,而处于空中的高楼则会有一种不稳定感觉,加上高层建筑物本身就会有一定的摆动性,如果对此比较敏感的人再加上一些老人的传统观念,更容易使之产生一种忐忑不安的心理影响。同时,由于客观上高空中空气比低处稀薄,氧气量减少,地心吸引力也有所减少,对患有一些病症的病人确实有不适合之处,尤其是患有慢性支气管炎、心脏病、心绞痛、脑血管以及内脏有病变的病人,长期生活在高空中对其病情发展不利,有可能会加重病情。另一方面,长期居住在高楼的人们尤其是老人,会产生一定的不安稳心理,甚至出现噩梦发作导致失眠以及恐怖感等。这些心理因素的长期改变有可能会导致生理因素的改变,从而加重病情,所以说住高层对中老年人来说不利的因素还是有的。 特别是如果想让孩子健康成长,就不要住在六楼以上的楼层,窗外的环境十分重要,身居高层,整天面对的是砖墙,能引起孩子对自己和对世界的不由自主的敌意。
     综合各方面因素,小高层选楼层最好不要超过六楼。六楼最好,接着依次为五楼,四楼、二楼、三楼,七楼、八楼九楼……一楼铅(一般悬浮在2米以下)等重金属集结,其实对老人也不利。
灰尘在空气中,在25米到33米这个位置形成了一个飘浮带,从建筑的角度上看,就是8–12层之间. 而9–11层就是受最严重的楼层. 8—14层,噪音污染。灰尘的漂浮带,与地形是有关的,一般来说,地势高的地方,灰尘漂浮带相对要降低一些.而洼地的灰尘漂浮带相对要高一些. 但是影响这个漂浮带最大的因素是天气. 如果雨天.这个灰尘带会暂时消失的, 遇到大风天气,这个灰尘带也是不断上下运动的,没有什么规律了. 在风力小天气晴朗的情况下,才有相对稳定的漂浮带. 还有一点, 就是与大气气压也有关系.气压越高,浮尘带越低, 反之反之. 这个漂浮带是一直存在的只不过,根据不同的地区污染程度也不一样, 当然是工业城和大城市污染最多,而小城市和休闲城市污染少一些, 而到农村山区就更少了.


补充一下,以上说的楼层都是中国的,SG 组 屋 层高较低,很多一楼也是架空的,所以到SG这边要换算一下


这个楼层的东西,仁者见仁吧

要讲究起来,也有很多别的理论,也很难全部满足吧。比如,主人家的生肖八字,房屋外围峰峦,20年的地运走向,户型和大门的朝向。。。

所以,自己住的舒心自在就好

:victory:恭喜楼主买到喜欢的房子


凡是有不确定的因素多少心里都会有点迷信,希望有好运气

国内也一样!只不过老百姓没什么大的盼头。但是当官的和自己做生意的,我还没有见过不信的。

走仕途的尤甚!


这里的房型确实没有中国的好


收藏着


收藏经验。


这次回国的真实体验,我家在三线城市,新楼盘基本上三层一个价,就是每高三层,单价加几百。国内已经是越高越贵了。

新加坡没有人在意扬灰层,而且这个概念是否科学也未得到证实。如果能买15楼的,没人愿意买5楼。


我一朋友一开始想买那边,结果当时么房源。。等了几个月买了中巴鲁那边的3A,也四十多年,等翻新,哈哈~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