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教育

转帖:评新加坡的教育制度

前言:有位妈妈推荐的一篇文章,觉得对陪读妈妈们有参考意义,转帖于此,谢谢那位妈妈。

如果说新加坡有什么意识形态的话,那就是所谓的meritocracy。在这一点上,就象我党宣传“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样,新加坡政府不遗余力地在各级教育体制、各种传媒途径中反反复复地灌输。而且做得还真有效率,你问新加坡的学生,新加坡是不有meritocracy,十之八九会深信不疑。我此前因为不大了解新加坡的初等教育,虽然对这个meritocracy的神话不买帐,但也不知问题在何处。各位可能要说了,meritocracy 有什么不好,总比任人唯亲、裙带关系好吧!而且,新加坡的制度难道不是meritocratic吗?你不见什么都是要考试、什么都是要看成绩的吗?Meritocracy是很好,新加坡也确实是什么都要看文凭、看成绩,但是文凭的获得与成绩的优劣,就全然是个人能力决定的、是个人能力的反映吗?那就且以新加坡的中小学教育来看看,有哪些非个人能力的因素在影响每个学生merit的获得。

首先,学生择校的问题。父母是校友能加分——于是,处于社会上层的家庭,因为父母更可能是好学校出来的,子女也更容易上好学校。住一公里以内机率大——于是好学校与好住宅、高收入又联系在一起,社会上层的家庭又得先机。能到学校做义工的、成为社区领域的又可加分——工薪阶层的家庭,父母都要工作,也难得有什么吹拉弹唱的特长,更难成什么社区领袖,做义工的机会又要少一些。

再看入学之后。新加坡小学的课程安排居然没有个全[关键词屏蔽]一的教学大纲,这实在令人费解,不知其历史缘由何在。偌大个中国原来都可以做到,今日之法国仍然如是,而新加坡这么个弹丸之地,却不搞全[关键词屏蔽]一?而这对谁有利呢?没有统一的教程,不同档次的学校之间,教学质量的差异就被放大。因为有了教学大纲,差一点的学校,别的花里忽哨的不会,起码能集中力量把大纲上的那点东西,死记硬背也给它练好了——这就如同在中国,内陆省份搞不来北京上海的那些素质教育,但只要咱们是按同一个教学大纲参加统一考试,分数上称王的反倒是黄冈一中这些学校。

还有一点,正如上面妈妈们说到,各个学校自行其道,很多学的练的可能跟考试并无太大关系。那要想考得好该怎么办?请家教。据我听说的是,新加坡的学生几乎一律是要在课外请家教的。如果学校在入学上还多少有点与家庭收入无关的公平,而在自由市场上请家教,就基本上是一分钱一分货了,对谁有利对谁不利,再明白不过了。所以,我想几乎可以这样说,在正式的学校教育上不管有多少的公平,在升学这一点上,可能反倒是非正式的、完全市场化、由家庭收入决定的家教影响更大。更重要的是,这样造成的教育不公,老百姓还不怪到政府头上——政府搞的是 “meritocracy”,可谁教你没钱请好的家教,让你小孩多得点merit呢?

再有就是学校里的分流,居然从小学就开始,而且搞得如此的不可逆转。我本来觉得在中国学校里一到期末就把考试成绩公布,搞排名,已经对学生很残酷了,但起码现在国内很多地方还在禁止分快慢班。可在新加坡呢,从小学就开始分流;不仅分流,还给小孩贴标签,简直恨不得是盖棺定论、让人再不得翻身。有人说,分班没关系呀,你多努力,把成绩弄好、再考回快班不就是了,这还是meritocracy呀?这就好像是对错过一班快车的人说,没关系,你坐下一班慢车就是,你自己在慢车里使劲快跑呀!快慢班一分,且不说师资及其他资源的分配,光是慢班、坏学生、脑子笨这一大堆标签就可以让小孩子们再无翻身的指望。这一点在梁智强的《小孩不笨》里表现得很好。而这种标签作为一个“self-fulfilling prophecy”——你说我坏,我本来不坏,也慢慢会变坏——的巨大力量,在教育学、社会学方面有汗牛充栋的文献。更有甚者,小学毕业之后居然就分成四年、五年这样两条不可逆转的轨道。在小学时稍微顽皮一点,一不小心,一场考试考砸,竟再无出头之日!而什么样的学生更容易出这些差错呢?父母无暇管教、启蒙教育晚、所生活的社区环境差、家中不以英语为母语,等等——还是跟家庭在社会分层中的位置相关。

所有这些,如果只是为了培养精英,实在说不过去。第一、新加坡社会根本用不了多少精英,莱佛士、华中这两所学校培养培养也就够了。第二、其他这些学校即使是快班也没培养出多少精英来。第三、不分快慢班、更平均地分配教育资源、给更多起步慢、或犯过小错误的学生以机会,培养出精英的机会更多。第四、新加坡如果真想培养更多精英,就不会建国四十年里了,却只有三所本地的大学(香港人口是新加坡的两倍,大学得有二十来所)。新加坡如果真是精英治国,教育学上这么简单的道理,这些精英不会不知道。但为什么还要搞这一套呢?

从以上种种的罗列,似乎已经可以看出,这样的教育制度似乎是使着劲地要跟成绩不好、家境不好的学生过不去。恨不得把你一捧子打倒,再别爬起来才好。这好像不合情理,为什么对社会的弱者如此残酷、为什么不多给他们些机会呢?

大家往往觉得教育是为了选拔“好”的人到“好”的位置上(所谓“择优录取”者也),但其实,教育也是——或者说更加是——为了安排“不行”的人到“不好”的位置上。所以,教育不光是要制造 “merit”, 更需要制造“demerit”;不光是要制造“成功”,更需要制造“失败”。而且,制造成功很容易,考试考容易点就行了,大家都高兴。但社会容纳不了如此多的“成功”。社会需要失败者,要不然谁来给你炒粿条。但谁都不愿意当失败者,所以,难就难在如何既制造“失败”,又让失败者对社会、对党和政府无话可说,而只能怪自己没本事。

换了这个角度再看新加坡的中小学教育,就发现,其更大的用意是在如何制造驯良、顺服的失败者上。以上说到的种种不合理,都是在致力于让一部分学生被尽快地安排在“失败者”的位置上,且再无翻盘的希望,在十几年的教育经历中,被一次次地说服:你就是不行,谁都别埋怨,安分守已地去炒你的粿条!哦,另外,生活还是有希望的吗,你不是还可以买买Toto吗?说不定哪天就中了。

这样的教育体制是好是坏?这要看对谁说了。对新加坡政府而言,这或许是好的——它维持了社会的稳定,更重要的是,也维持了党和政府的合法性(legitimacy)。对于好学生和他们的家庭来说,看起来也是个好事,起码一步步下来,竞争者越来越少。但对于被安排在“失败者”轨道上的学生和他们的家庭来说,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而对比中国的教育制度呢。起码在建国的前四十年里(不包括文革期间),对弱势群体比这肯定是要更公平一些的。但这十几年来,每况愈下。

最后补充一句,尽管有以上的这些批评,新加坡对精英还是重视的、即便是象咱们这号外来的、也没多少真本事的。不过,从新加坡政府要如此致力吸纳外来精英这一点上,亦可看出,其本身的“精英培养”并不成功。光是莱佛士学院里,一届就一百多号国内来的学生,而且还拿全奖、毕业之后去留随意。如果他自己的中小学能成功地培养足够的“精英”,凭什么要把这些机会给中国学生呀?


“Your future depends on your dreams.” So go to sleep.
;P

这帖是个很全的分析。


社会需要失败者,要不然谁来给你炒粿条。但谁都不愿意当失败者,所以,难就难在如何既制造“失败”,又让失败者对社会、对党和政府无话可说,而只能怪自己没本事。

换了这个角度再看新加坡的中小学教育,就发现,其更大的用意是在如何制造驯良、顺服的失败者上。

这个太一针见血,太可怕了,不知道新加坡政府看到这个,会不会封杀?;P


看完了。。顶下


有点冷,既然来了,还是多了解一下它的优势,充分发挥它的优势吧。但愿政府能多考虑考虑。
顶!


我觉得陪读妈妈看这篇文章,重点应放在新加坡优质教育资源的分配渠道和分配方式上。
不谈论它的好与不好。对我们来说,这是现实,你要去面对。
看一看它的好需要我们付出什么样的代价去争取,
看一看它的不好需要我们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和能力才能克服。


只有受中国共产党多年洗脑者才会如此放大一点,攻击一片.
精英教育, 顾名思义就是从大众中选出佼佼者, 注定是极少数. 关键是否公平,规则是否公开,权力能否起决定作用.
这文首先自问: “文凭的获得与成绩的优劣,就全然是个人能力决定”, 本身就是伪问题, 放在全球任何地方,答案一定是否定的,接着用这个显然的否定,划分出上层与下层阶级, 毛的阶级分析理论毒害不浅. 闭眼不见小六会考, 许多邻里学校虽然生源不好, 但仍能培养出许多优秀学生, 甚至状元的事实.
接下来又自打耳光, 抨击”新加坡小学的课程安排居然没有个统一的教学大纲”, 恰恰是不统一,才会有机会使底层的优秀人才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 比如蓝领家庭的孩子,体力比较好,如果课业不是特别差,有体育特长的话,好学校就抢着要.
教学大纲是权力制定的, 作用其实只有一个, 为考试而学习.


嗯,“长路漫漫”也说得很有道理;P

没有绝对的真理,只有不同的声音
不同的声音汇聚在一起,读者自己判断吧


“中国的教育制度呢。起码在建国的前四十年里(不包括文革期间),对弱势群体比这肯定是要更公平一些的”, 这种”公平”使弱势群体中的某几个家庭有幸挤进特权行列, 这些家庭还属于弱势群体吗?他们还代表弱势群体吗? 这样的”公平”有意义吗?


这篇文章的点到的好处:
1.世袭教育,这在资本主义国家都有。上次李光耀都承认这样一个事实。教育资源的分配需要好学校和坏学校,关键能进这个好学校的人需要公平的竞争进去,但实际上就像遗传一样的方式才可以进去。
2.遗传的后遗症就是制造失败,失败者而且驯良。
3.因果循环,蒙昧而不知道。


出发点错在中国思维,假设入学是国家统一规定的,好学校是政府偏向投资的.
实际上新加坡的学校自主性很大,特别是好学校(一般名叫:自主学校),是民间力量创办并逐渐办出名声. 能被公众认可,说明他们自己的传统是正确的.


值得思考


教育部不统一大纲?到今天才知道。汗!不过从新加坡买回不同名校的卷子,我女儿做了以后,也说,有的太简单,有的有点难度,不同的名校,差距还是很大的。


哈哈,看来真牛上了. 贵国人就是贵国思维,中国人就等于中国思维,没有区别,全部是一样,好了吧.


:lol贵国来的贵人,有着贵思维,贵在可以完全摈弃打小自己受的教育,而达到完全singapore思维抑或其他思维?
说实在,我同意我女儿来新加坡最开始的初衷就仅仅是因为中国学校的作业太多,教育偏科。发了几科书,能正儿八经上的,天天都是语文和数学。三年级开课英语,大城市或者一二线城市估计还是不错,小城市估计都和我女儿学校那样,师资力量跟不上,根本就没开课,或者干脆随便培训下就匆匆上岗,导致中国过来的孩子,除非自己另外参加了课外补习的,否则都是英语很差或者是哑巴英语。
因为女儿和先生坚持要来(我则在孩子考完qt之后就已经不想过来了),故已经来到新加坡,还算幸运,过来一周就基本确定了政府小学,因为纠结降级问题,听说只降一级就赶紧进了学校。后面通过认真学习陪读妈妈们以及斑竹们的好帖,现在基本是一头雾水,对于新加坡的教育已经不敢盲目赞同喽。而且感觉后面更是一堆的问题在等待解决,psle啊,小六会考啊,o水准,a水准,我都一个头两个大。实话实说,觉得比中国难掌控!哈哈第一次发现应试教育的好处,统一大纲啊,我还是觉得不错啦,第一次啊第一次啊,典型的中国思维!!!


该文章的核心是对”世袭教育”— 即学校将校友关系作为优先录取条件,愤愤不平. 我们在中国接受教育,一定是没有校友,对于一般邻里学校这样做没有意见, 单对好学校意见一大堆.
好学校是从一般学校发展而来的, 投资也是民间的. 政府不会因为你是好学校而多给一分钱,这一点与中国完全不一样———-起点公平, 所以没什么可以指责的.
盛港地区现在最好的小学是南侨, 历史很短, 民间创办的普通学校, 几年前也被认为不是好学校, 如果也叫世袭教育,那么只能是下层民众的子女世袭到了好教育


问题一大堆, 只要钱没问题, 小孩能静下心, 那就不会有多大问题.
否则,学我回国, 我的贵国思维是中华思维,不是红色的,哈.


新加坡的教育也是应试教育。在欧洲上学的孩子同样能够被书包压弯了腰。我朋友还为此专门为校正孩子的脊骨到英国求医。


我不想把孩子变成学习的机器那对他太残酷了,只要他快乐就好
,心态是积极乐观的就好,只要他开心我就会开心。


哈哈,亲爱的同胞们,轻松点吧,我们多想想如一何利用新加坡的教育资源,而对其制度的批判还是交给他们自己人吧。实在不习惯,我们还有自己的祖国啊
🙂


blog

Share
Published by
blog

Recent Posts

中国全面禁止虚拟货币

炒币者极度深寒:不止凉了,还冻…

4年 ago

如果在六个月投资赚取超过1%的利息

银行每个月都打电话,问我借不借…

4年 ago

想买住院保险……

如题, 29岁SC. 你好,我…

4年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