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得再垃圾一点文/朵女子
何为垃圾?即不为人们所用,或者为人们所厌恶并打算或已经丢弃的东西。垃圾可以说在众人眼中都是唯恐扔之而无不及的对象,但是,我今天却要说垃圾才是中国当代文学的真正归宿,或者还得更垃圾一点。
文学的目的和意义在于通过文字的形式传达作者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等,读者通过作品能对自身有所启迪与思考。中国当代文学,特别是90年代后的文学,正是这样的文学。它无主流,无刻意追寻的定向,由描述大而空洞的社会价值观转向作者本身的心理活动,以及对现实生活的客观描写。纵然作者的观念乌七八糟,天马行空,但这不正是写作者最宝贵的精神–真实的体现吗?要记住,风光的背后不是沧桑就是肮脏。90后的小年轻如何沧桑?所以,要想写真实,要想红,就必须哗众取宠,必须肮脏。越肮脏,越垃圾。这是其一。
其二,垃圾的中国当代文学,可以维持社会和谐。纵观各朝历史,小老百姓们之所以造反,就是因为心中愤懑无处发泄,欲望又得不到满足。90后的当代文学,想说啥就说啥,道出了心中的怨,抒发了眼中的恨,也产生了不少没营养的垃圾作品。但正是这些垃圾,表达了群众的心声,满足了群众的消遣。民怨平了,社会自然和谐了。这不是王侯将相大动干戈都想达到的效果吗?所以,中国当代文学要垃圾,要比现在的垃圾还垃圾。
其三,垃圾的中国当代文学,可以促进我们的GDP增长。不论在哪个国家,哪个时代,普通人都是整个社会的主流,GDP更是由这部分人创造。但大部分人都比较喜欢垃圾,因为看垃圾不费力。看垃圾的人多了,垃圾产生的GDP自然也就上去了。那些高雅的作品只适合那些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满足,并且有时间读的人。看一看我们的红学研究者们,没个博士文凭,你别出来混。但普通人又有多少人去研究这个?要赚钱,还得卖人物大同小异、情节殊途同归、环境如出一辙的垃圾读物。
除此之外,垃圾的中国当代文学,还可以向世界昭示我们中国的强大。不信,你看,随手一拈,“作家”是一大把。哪怕他们连标点都不会正确使用,基本语法都没搞懂。你外国人牛逼个啥?你得个诺贝尔文学奖啊啥的,作家还不是没有咱中国多。如果还停留于只有“鲁迅”、“曹雪芹”等才是作家的时代,中国人不是要吃大亏了么?得不成诺贝尔文学奖没质量,你连作家也没几个,不是连数量也没有了嘛!不干不干。
所以说啊,中国当代文学要想混得开,还得继续这样垃圾,或者更垃圾。
顶一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