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闲谈

耳机定价的秘密——解析力、以及它和其他HiFi属性的关系

by 公园笨龙

    可能您生活中经常遇到他人评价某只耳机音质太烂,而另外又有许多人表示听几千块的耳机声音和几十块的没什么区别,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的差异,我们会在这个系列的文章中逐一解答。
    今天主要解释一个十分重要的HiFi名词:解析力,因为这个是直接关系到耳机定价的基本素质。100元的耳机和1000元的耳机最直观的差别就表现在耳机器材的解析力上。

    1、什么是声音的解析力?
    解析力直观的说就是声音的清晰度和细节信息量的表现能力,接触过电脑知识的都知道,屏幕有分辨率一说,如“1280×800”和“1440×900”,这个指标关系到画面的清晰度问题,在摄影领域我们用像素总量来概括这个指标,比如700万和1300万的相机;对于音频器材来说也有类似的说法,我们管它叫解析力或解析度,但并无一个明确的量化指标来衡量,只能靠人耳来进行主观评测。
    这里用图片的分辨率来直观的表示声音解析力的差距
不同分辨率下的图片,放大到同一尺寸,清晰程度有很大差距

    2、为什么解析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耳机的定价?
    耳机单元的解析力主要和振膜的材质、厚度以及线圈技术有关,对技术要求很高,是厂商研发中投入比重较大的一块,因而直接决定了单元的研发和生产成本。所以耳机的销售价格也会受到此部分研发成本的很大影响。

    通常耳机解析度价格等级分布(大多数情况):
    稍显浑浊          ¥100内:随身听的原配耳塞、电脑附赠耳机,如苹果小白
    开始清晰          ¥300左右:品牌耳机的低端主流型号,如mx580;dtx50;k420等
    乐器分离度体现    ¥700左右:各个品牌中端主流型号:如dtx100;cx580;K450
       较强的解析力      ¥1300+:主流动铁价位,如ER4P;TF10;mx980等
    很强的解析力      ¥2000+:各品牌高端型号,如SE530;HD600等
    更强的解析力      ¥5000+:各品牌高端经典型号,如RS1;EM等
    “暴力”级解析力  ¥10000左右:各品牌消费级旗舰型号,JH13;UE18;HD800;ED9;T1等

    3、我们怎样认识解析力
    器材解析力对人耳的听感影响是全面性的,包括声底干净程度,泛音的表现、音色的饱和度、声音结像形态的清晰程度,声音的质感等。
    解析高的器材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不丢信息的音乐细节分析能力”。
    具体的声音解析度听感分为两类:
    第一,是音乐信息量的表现力(你能听到更多的音乐细节,并且这个细节是丰富的而非干涩的)
    同一首歌你用不同的耳机听到的细节量是不一样的,越复杂的音乐差距越大,比如激烈的摇滚乐中,bass,架子鼓,金属钹,旋律和主音吉他的声音,你是否都能听清楚并分辨出来,这就是一个音乐信息量的表现能力,当然对于hifi级别的耳机系统来说,信息量多少主要看“空气感”是否能被准确还原,这是声音在空气传播的残响信息;
    第二,是人声、乐器分离度的高低(某种意义上的层次感,你能明显/清晰分辨出人声和背景配乐)
    在欣赏音乐的时候,人声是否被混杂在各类乐器的背景之中?声音的线条是否够清晰,人声和背景的关系是否正确?这些就是音频器材分离度的问题,你要能清楚的辨识各类乐器声和人声的边缘,并且两者的位置要有一定距离感。
    PS:如果通过降低信息量的办法来提高分离度会带来糟糕的听感,虽然细节不会少,但是缺乏能量感,少残响,声音单薄。

    4、解析力越高的耳机越好么?为什么高端耳机多是高阻抗?
    虽然解析力能够带来诸多的好处,但解析力过高同样会带来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失真。

    这也是为什么高端耳机多采用高阻方案的原因,由于单单通过提高单元振膜对电流的灵敏度而抬升解析度会造成严重失真,所以通常低阻耳机解析力不会设定过高,因为前端(功放电路)控制力有限,强解析力会带来较大动态失真(达到同一个响度低频需要的能量是高频需要的数十倍)。高阻系统的作用就是在实现高解析的情况下尽可能的减少动态失真度,因而保证了回放效果整体的平衡性;而定制入耳耳塞则采用多单元分频的思路来控制这种动态失真,但分频器会产生其他失真,会影响音色。

    这种动态失真我们用图片来说明:
可以看到锐化后的图片虽然更清晰了,但是画面噪点明显增加了

从数据上来看,这种解析提升会造成相邻信号的响度差被放大(20db to 25db) 从而产生了“噪点”

    从上图中可以看到,强行锐化图片后虽然将人物轮廓同环境的线条区分更加明显化,但同样带来巨大的噪点失真,而在音频领域中这种“噪点”是严重的动态失真,相邻频率的响度对比会因为这种“暴力”解析度而产生不可挽回的失真,极易造成听觉疲劳,很不耐听,故而在高解析力的系统中,除了单元素质外,前端系统的控制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PS:这种提升解析度带来的失真在2000价位以上的耳机中尤为明显。


Hifi穷三代,单反困一生


被小米点名了以后…蛋糕兄好活跃…


你今天在刷帖啊


刷小花朵儿~


此帖很不错.耳机最难做到是,解析力,三频均衡,声场自然


终于有个看帖的了,真难得


你转的那个帖子其实是最权威的吧,应该也是耳机大厂设计人员参考的. 听感上很主观的东西,太容易被[关键词屏蔽]利用了.


很可惜的是绝大多数“发烧友”只不过是追求一种感觉上的东西,寄托了太多感情因素在品牌设计等等方面而忽略了最真实也是最重要的部分。


不建议长时间使用耳机。音量要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看什么音乐和什么耳机,欣赏音乐还是开放式的耳机最好.监听或者寻求刺激的音乐,封闭式耳机好.一般来说欣赏音乐的都不太会把音乐开到很大.而寻求刺激的就不好说了,甚至整个卫生间的人都能听到他在听什么音乐.只要没有超过耳膜的正常值也就是75分贝,一般就不会有问题. 貌似同样分贝的情况下低音对耳膜的损害比高音大,而且低音低到20hz之下,很多人是听不出的,这就更造成了无意之间的损害.所以那些低音很重的封闭式耳机,譬如beats,对耳膜的损伤概率要大得多.所以不管什么什么耳机,最安全的还是别开太大音量.


那要是整个火车车厢都能听的到的呢?


那火车就可以用它的随身听驱动了


哈哈哈……


blog

Share
Published by
blog

Recent Posts

中国全面禁止虚拟货币

炒币者极度深寒:不止凉了,还冻…

4年 ago

如果在六个月投资赚取超过1%的利息

银行每个月都打电话,问我借不借…

4年 ago

想买住院保险……

如题, 29岁SC. 你好,我…

4年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