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胀是个不可回避的话题。为了不和另外一个相关的帖子混淆,就重新开一个。
在这里从,胡佛的工资谈起。之所以从胡佛谈起,是因为,前端日子做新航出差,看到的电影里,那位老帅哥演的胡佛的自传。其中一个情节,是胡佛很骄傲的和其母亲宣称,他获得了联邦调查局局长的位子,工资是每年2000美元。这大概是1930年的事。如果到网上查一下资料,现在同样的位置,保守估计,局长的工资应该约 15W美元一年。所以,过了80多年,胡佛的工资涨了75倍。如果以复利计算,大约是每年5.7%的增长。联邦调查局的工作,并不产生商业价值,所以很多情况下,其实际价值并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所以,5.7%,差不过就是美国经济的基本通胀水平。从这个话题谈起,只是想证明,通胀的存在与否,和政府的性质,好坏关系不大。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是必须的。
为什么会有通货膨胀,很多教科书的说法是,货币的供应量超多了需求量。这点没错。但问题又来了,为什么供应会超过需求。从其效果层面上看,以政府为主导的货币的增加发行,实际上是一种以政府意志为导向的,财产再分配的过程。政府通过通胀,将一部分价值从一部分人手中取走,让后投入到他们认为有必要的领域。这些领域,可能是基础建设,国有企业解困,社会贫困人口,国防,等等。另外,通过通胀,也是有效的减少利息效应,减少食利阶层的有效手段。人,作为每个个体,必须通过不断创新以生存。企业也一样,必须不断提高生产力。不然,就被通胀淘汰。所以,如果通胀控制得当,是有其积极一面的。
另外,通胀在近代,有加速的趋势。这点在很多经济报告中有所体现。其中,一个原因,我认为是服务业在总体产业结构中的地位的加大。或者说,是因为服务业对货币需求量加大的结果。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中国政府大量运用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这两个词汇。实施上,从广义上讲,很多服务业都属于虚拟经济。这些经济活动的具体特征,就是其经济活动受物理资源的限制较少,其能跟直接的触发人类的快感,引发消费活动。这类虚拟经济的快速,无限制的发展,大大增加了货币的需求,同时也引发了,以实体经济,资源为基础的货币发行的通胀压力。最近FACEBOOK1000亿美元的IPO就是这么一个例证。1000亿美元的虚拟价值的产生,将又对实体经济,货币价值造成新一轮的通胀压力。
今天先谈到这里。以后有空再谈在这种趋势下的投资选择。
先赞一个。我在原帖没怎么回复,不是我不回,而是某人在捣乱,不是认真的讨论、我高兴遇到认真讨论的,这也是我本来的目的
你引用胡佛的例子。这点也赞一个。生动的例子比死板的说教好。
但你这个例子不一定适合。“联邦调查局的工作,并不产生商业价值,所以很多情况下,其实际价值并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首先,你应该知道,胡佛获得了联邦调查局局长的位子的时候,FBI根本还是一个新生机构,跟现在的重要性完全不可比。类似一个公司在创业初期跟这个公司已经上市了,其CEO的报酬根本不能相比。第二,FBI的工作准确地说是不“直接”产生商业价值。社会每个工作都有其价值,都是价值链的一环。以“不产生商业价值”为理由说“其实际价值并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理由不充分。
“最近FACEBOOK1000亿美元的IPO就是这么一个例证。1000亿美元的虚拟价值的产生,将又对实体经济,货币价值造成新一轮的通胀压力。”上市公司的价值不是造成通胀压力的原因。上市公司IPO体现的价值,虽然有浮夸的成分,但其价值不是虚拟的。打个比喻,上市公司就是一个会生蛋的母鸡。假设一只不会下蛋的母鸡价值10,会下蛋的母鸡价值30,买家愿意多花20块钱买后者,是后者有生蛋的能力。当然实际上这多花的20值不值,后来才知道。但这只会下蛋的母鸡的价值是实在的。
我在原帖回复网友时说过,通货膨胀率是粗略地用物价上涨指数衡量。社会真实财富不容易衡量。但衡量财富的增长,也可以参考GDP的涨长。其中你说的服务业的价值也包括在gdp中的。服务业本来就是商品链的一环,其价值已经包括在最终产品中。
货币应该反映的是财富价值,如果货币量的增长大大超越gdp,大大的超越了社会财富的增加,就会引发真实的通胀。而这正是美国、中国发生的事情。最明显的是美国,目前货币量已经远超包括服务业在内的gdp了增长了。多余的货币,就如洪水一般,流动哪个领域,该领域物价就大涨。这种货币和实际财富失恒的结果,虽然通过很多手段来控制掩盖,但问题频出。
通胀是中性,无所谓好坏。如我原文所说,关键是在社会财产重新分配的过程中,既得利益群体拥有分配权,甚至话语权。以中国4万亿为例子。流到哪里去了呢?流到银行,银行吞了一部分利润,给国企,国企吞了利润,再给下游的企业。下游的企业怎样拿到国企的项目呢?猫腻很多,肥了很多有权的。企业赚钱,高层又拿了大头,给员工最小部分。这样下来,重新分配后,大部分的人的收入增长都低于通胀,他们的财富被夺走了。你说的情况,什么提高生产力啊创造力啊,呵呵。去看看赚最多利润那些企业,去看看有钱阶层,他们有什么创造力,生产力提高了多少?都说国内仇富,你看大家为什么就不仇乔布斯比尔盖茨?
你文章中看起来正确其实荒谬的理由是“减少利息效应,减少食利阶层的有效手段”。什么叫食利阶层?我赚的钱,我拿利息为什么不可?只要我的钱是光明正大的血汗钱,那么赚的利息就是应该的。那种才是真正的食利阶层?以权谋私拿钱,利用工人的低薪赚超额利润的才是食利阶层,靠房贷就可以赚超额利润的银行才是食利阶层。
根据央行数据显示,今年9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已经达到了69.64万亿元,按照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前三季度GDP达26.866万亿元计算,截至9月底广义货币超过GDP两倍。
这话题大得让人无从下脚。讨论的目标是神马?
BBS嘛,需要啥目标?乱谈。(难道你发言还要写提纲和中心思想?)
谈啥都行。 不管原帖,不管别的回复,自己顺便谈都行
中国货币量超美国 成世界上最有“钱”的国家 来源:南方周末 2011-01-26 12:35:57| 分类: 时事热点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
过去十年里,中国不仅是世界上发钱最快的国家,而且是钱最多的国家。
在2010年,这一趋势仍在继续。这一年,新增货币10.38万亿元,增幅高达19.46%。同期,美国M2年增长3.3%。日本则控制在2.5%左右。
钱堆出的增长
不知不觉间,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上钱最多的国家。
截至2010年11月末,中国的广义货币M2余额为71.03万亿元,狭义货币年M1余额为25.94万亿元。同在11月末,按目前的汇率计算,美国的M2和M1分别是53.69万亿元人民币和12.11万亿元人民币,都比中国少。
日本的M2也同样小于中国,而M1则由于所包含的内容更多而比中国高一点。
按照货币学的基本原理,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每增长出1元价值,作为货币发行机构的中央银行也应该供给货币1元,超出的供应则视为超发。这还不算货币周转速度加快带来的影响。
根据官方数据,截至2010年前三季度,我国GDP总量为26.87万亿元,M2为69.64万亿元,是GDP的2.6倍。
十年间,中国平均GDP增长为10.9%,通货膨胀为3.2%,中国大致需要每年14.1%的货币扩展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然而M2却以每年18.8%的速度扩张,制造着大约4.5个百分点的多余货币发行。过去10年里,中国的M2(广义货币量)/GDP比率始终是全球最高。
把时间跨度再拉长二十年,我国目前的GDP规模是1978年的92倍,而M2,则是当年的810倍。
难怪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晓灵直言道:过去30年,我们是以超量的货币供给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看了大家的回帖,在这里提出一些要求:
1. 如果对我的见解持不同意见,请就每个论点,以数字为基础,精简的提出反驳。这样也便于大家阅读。我也支持这种健康的讨论。
2. 请避免大规模的摘录现有新闻稿,大段的帖在回复中。一者, 阅读这样的回复,占用了很多时间,二者,也不能体现回复者的智慧。
1.前面第一个回复,我已经按照我认为值得讨论的点,一一指出。请注意,这个回复中的每个字都是我原创码出来的。我不敢说我的回复讲解独到,认真这点我认为做得了。
2.后面摘报章,1是给具体的数字。这些数字肯定都是要引用(除非我的政府部门的代表)。2是楼上网友说话题太大,所以提供多点信息供大家参考讨论。摘录的是我认为比较有参考价值的部分。
3.如鼠版说,bbs嘛,除非是像某人特意搞乱的,大家可以自由讨论
这里,在继续我的通胀的话题前,就一些基本概念再澄清一下:
关于价值:在经济学,金融学体系中,对价值有很多不同的定义。一些回帖中所持有的观点,就是价值由交换来确定。有交换就有价值。这个观点在微观层面没有很大问题。但放大宏观面,就需要推敲。举个例子,某村花了一百万,修了座桥。钱花了,桥质量有问题,不能使用。于是又花了20万,将桥拆了。这个120W的支出,在微观层面上讲是有价值的。应为有交易。但从宏观上讲,这120W没有价值,应为没有达到原来造桥的目的。同样的讨论也普遍存在于经济学的GDP的计算中。回过来,谈胡佛的价值,虽然其拿工资,工资在涨。 但75年前的工作性质和今天没有很大区别。其一直以面对潜在社会安全而占用了大量社会资源。但从宏观层面上讲,这类活动是没有什么价值的。 记得在教科书上将,美国在大萧条时期,曾经雇了一群人开隧道,然后再雇一群人,将隧道填了。 是一样的道理。
FACEBOOK IPO 创造通胀: 这个判断是基于服务业创造通胀为理论基础了。人类经济活动,基本的定义是以生存为基础的。而货币支持这种活动。以生存为基础的经济活动,有两个基本限制。一是人所需要的食物量是有限的。二,食物的创造收地球气候及其他基本因素的限制。所以,在这个年代,基于金本位的货币是很合理的。而黄金的开采量由于受到供应和技术的限制,往往和其他基于自然资源的经济活动相一致,而使货币价值保持稳定。所以,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在采用金本位的,人类的大多数时代中,黄金是最没有投资价值的对象。因为其价格一直保持不变。但进入近代,随着服务业的发展,由于服务业受自然资源限制小,其经济活动发展快,所以增加了对货币的需求。 而黄金供应不能和服务业相匹配,而导致金本位的倒闭。中国近来,货币供应增大,也是和中国服务业大幅度增加相配的。
但不幸的是,服务业的增加,和现有实际商品的自然供应不相匹配,所以,导致商品类货物的价格上涨。这也就体现了通胀。也就了蒜你狠,豆你玩之类的说辞了。
而只有将支持实体产业的货币,和虚拟产业的货币相剥离,才能从更本上减缓通胀的压力。基于这些特征,在历史的某个时期,人类很有可能,又会进入凭票供应的时代。
因为目前只有在具体回复,你说的一些回帖,应该指的是我的回帖。
先说一点,
你提出的例子都是比较特殊的例子,不管是胡佛的工资,大萧条时期,还是修桥的例子。我认为要举普遍性的例子才能说明普遍性问题。
然后,“是价值由交换来确定。有交换就有价值”,这是你自己认为的。我没这么认为。交换时发生的是价格,不是价值。
在正常的商品活动,损耗,浪费,亏损是商业活动不可避免的一部分。举个例子,一家工厂生产1万个货品,其中100个是废品,也就是这一百个是没有价值的。但这部分损耗会被计入企业的成本中,也就是说在计算利润的时候已经包括进入了。再比如,一个企业投资某个项目,结果全部亏了。按你的说法,完全没有价值。但这部分亏损,从整体,会抵消企业盈利的部分。gdp计算是社会最终产品价值,中间的损耗已经考虑了进去。正如前面工厂的情况,最终好的产品是9900个。这9900产品反映的价值是制造1万产品(包括100个废品)的。价值是在自由经济的自由交换中体现的,其中的亏损或者按你说没有用的部分,最终也会在总体中体现的。
再举个新加坡实际的情况。我没在新加坡统计局工作,但知道统计局会要求企业上交利润等资料信息。比如有些企业是亏损的,是没有商业“价值”的企业,但这些亏损会抵消其他企业的利润,最后得出的数据,比如新加坡经济增长率,是统计全体企业的。因此这些“没有用”甚至是负数的价值也包括了进去。
在无数中的商品交易会出现许多特殊的甚至是荒谬的情况,比如有人愿意花2百多万买个古董漫画。这个夸张的价格,我认为不是该漫画的价值。这些特殊情况是存在的,个别交易的价格不等于价值,甚至差很远,但以总体来说,商品的价值反映在无数的交易价格中。
至于其他,把货币超发的原因归于服务业,把通胀归于服务业的看法。呵呵,这个说法有意思,但我不敢讨论。我转的报章文章,已经用数据说明了中国的通货膨胀和货币超发的现象和背景。
继续通胀及投资的话题。
基于通胀是普遍现象,不可避免的前提,普通百姓,在投资时,可以考虑一下几点:
1. 教育投资。教育投资是对自己生产力的投资。这种投资历来都有很好的回报。
2. 购买保险时考虑通胀的因素。 很多保险经纪在推销保险产品时,会强调保险到期后的巨额回报。但自己需要对该数字利用通胀率加以修正。
3. 继续房地产投资。本人偏好房地产投资。考虑到新加坡地少人多的特点,房地产投资能很好的抵消通胀的影响。
4. 开始投资商品。
5. 投资外汇。国家破产的可能性比企业小。
LZ能不能推荐几个可以投资的商品?谢谢哈。。
楼主说得很好。
工业地产还值得投吗?
我对工业地产的投资不熟。不熟就不作。这是我的原则。另外,和一些朋友交流,发现有种倾向,就是对喜欢在自己不熟悉的领域投资,美其名曰分散投资降低风险。今天卖茶叶,明天是红酒。在我看来,我们现有的资本水平,还没到分散投资的规模。所以还是 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看好才是重要的。
回到房地产这个话题。如果比较私人住宅和商业住宅。我倾向于私人住宅。最好是适合家庭的单位。原因是适合家庭的单位一般会租给比较成熟的家庭。从支付能力,和责任感,相对于小单位和商业单位,会更有稳定的回报。从会计学家角度看,租私人住宅的,承担无限责任。一般很少有破产,或者中途退租的。也比较爱护住宅。商业单位,多数租给有限责任公司。企业一旦业务不好,说倒就倒。而如果业务发展好,则租约一满,就又要换地方。给房东造成很多管理上的问题。
如何投资商品,还没有很好计划过。不过我有个做期货的朋友,在十多年前,曾经建议我,就买两块铜锭,放在床底下。绝对是很好的投资。现在算起来, 也有大约年15%的回报了.
宏观讨论。
通胀就是政府稀释p民门手中财富的一种工具。让大部分劳动者象一部机器一样永不停转的工作,因为手中的钱永远是不够开销。这是我的理解。
投资就很难说了,个人眼光和心态。普遍而言,房地产肯定是首选
老师曾说过一门学问–叫战争经济学,展开讲很费时.
就好比你把一扇窗户的玻璃打烂,换个新玻璃上去就是在带动经济发展.玻璃厂多了一个定单,农民工多了一份工,司机多跑了一趟,还要请人装上去……..
虽然忙呼了半天,还是只有一块玻璃.这就是为什么会发生,一边叫人打隧道,一边请人堵隧道这种看似可笑的事情.为什么中国一直在强调加大内需,为什么要搞家电下乡,要搞以旧换新.
等会再写.
这个通俗易懂,我看得很明白,赞一个。
等你继续写呢
买铜锭,放在床底下,去哪里买?
买黄金条,回报会比铜锭差吗?
铜是工业原料。流动性比黄金好
流动性比黄金好,意思是说应用方面比较广?
去哪里买?你买过吗?
铜的流动性比黄金好,不是因为它的应用范围比黄金广,反而是黄金的应用范围比铜大很多很多.
黄金由于储量比铜少,价钱比铜高,所以比较少用于普通工业,那样太浪费了.
理解了, 谢谢。
可是实体铜锭太重,咱家没有warehouse.
诚心想问一下怎样投资黄金?金票?
迟迟没动笔是因为,通货这课题真的是太大,不知从何写起?
我就以前面提到过的为基础吧.
1.服务业确实是货币增发的推手, 但却不是通货膨胀的凶手.服务业创造了巨大的价值,所以政府必需发行大量货币来进行购买.
服务业是如何创造价值的? 一片玻璃的出厂价是5块钱,卖给消费者是10块钱. 拉货的司机(服务业)要收1块钱,安娤师傅(服务业)要收1块钱,工厂利润3块钱.如果没有服务业在中间的协助,工厂的玻璃就是卖4块钱,也没有消费者来买.
20年前打通电话要几块钱,现在只要几毛甚至只要几分钱.服务业越发达越能体现规模效益;服务业竞争越激烈,越能提高服务水准.
现代服务业是经济发展的催化剂,所以各国都在大力发展服务业.
高通胀的原因有很大部分是因为服务业不发达或者不开放.
本来一片玻璃的出厂价是5块钱,在被国家征收营业税,增值税等等后,变成本7块钱.
本来司机拉一片玻璃收1块钱,在被收过更种过路过桥费和汽油涨价后,变成2块钱.
中国很多领域的服务业都没开放,都很落后.才会出现一边花高价买不到白菜,一边是低廉的收购价,农民宁愿把菜烂在地里的悲剧.
中国持续性的疯狂印钱,为什么经济还能稳步发展?
1.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处在特殊时期需要大量的钱.
2.中国有大量的贸易顺差,人民币又没有话语权.所以中国为防止风险,实施外汇管制,需要印大量的人民币对冲.
3.中国基数大,人均后问题就小很多了.
4.中国人民的储蓄率高,国家通过高通胀来收割人民的财富和回收流动率.这个就跟美国人逼人民币升值来减轻债务有异曲同工之处.
板凳坐好了,继续听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