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闲谈

发部小说:奇人物遭遇怪命运:晚清尽头是民国

喜欢读史,可以甄别参详
喜欢读小说的,可以一目十行
不喜欢可以无视

本文摘录,有兴趣自己去看
http://vip.book.sina.com.cn/book/index_113309.html


赛金花救慈禧http://book.sina.com.cn 2009年10月20日14:15 新浪读书 我母亲从小生活在大家庭,大家长樊樊山是个清末民初的名人,老先生曾在清朝任高官,清亡后以诗文名闻天下,一生写了三万多首诗。樊写了那么多诗,但有一首最出名,在民国初年是个轰动的文化事件。这就是他拟写了梅村体长篇诗作《彩云曲》,咏名妓赛金花事,风靡天下。
按现在的说法,由于樊的《彩云曲》,掀起了一股恶炒赛金花的风,多年不衰。《彩云曲》是一首叙事诗,分为两部分,即前曲和后曲。前半叙述的是赛金花(傅彩云)传奇生涯中早年的事情。她十三岁被拐骗到卖身行业,以及她十四岁脱离青楼,被比她大三十五岁的洪钧买去为妾。洪1868年状元及第,1877年后陆续被任命出使中国驻柏林、圣彼得堡、维也纳和海牙使馆。因为当时中国女人对参与公开政务顾虑大,彩云就以夫人的身份陪同出使外国。赛金花嫁给洪钧为妾的“婚姻”以及她替代大使夫人出国,在历史上是真实准确的。而且,她是第一批到国外旅行和居住的中国妇女之一。他们在到达柏林之前,先去了圣彼得堡,又去了伦敦和巴黎,后来常驻柏林。一个Ji~NV能够达到这样的地位,也算个传奇。
依据传说,彩云开始学习德语,她迷人的风度和姿色使她在柏林社交界显得非常出色,当她的丈夫埋头做学问和参加外事活动时,她积极参加社交活动,甚至有传说她与一位认识的德国军官有染。《前彩云曲》结尾描写她和丈夫一起从欧洲返回中国,对丈夫有一连串不忠行为。而洪钧回国后很快去世,随之而来的是彩云命运的衰落。
《后彩云曲》写于民国期间,主要叙述赛金花在庚子年闹义和团前后的传奇。一开始,描写八国联军进入北京及其对反洋人的义和团的镇压。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逃往西安。德国将军瓦德西被任命为八国联军最高统帅。他几年前在柏林任皇家卫队官员就与彩云有过接触,这次进入北京后即派人去找赛金花。传说两个人一起在紫禁城皇帝的寝宫里,像中国皇帝和妃子一样住了几个月。樊山在《后彩云曲》序中言:“因思庚子拳董之乱,彩侍德帅瓦尔德西,居仪鸾殿。尔时联军驻京,唯德军最酷。留守王大臣,皆森目结舌,赖彩言于所欢,稍止淫掠,此一事足述也。仪鸾殿灾,瓦抱之穿窗而出。当其秽乱宫禁,招摇市黡,昼入歌楼,夜侍夷寝,视从某侍郎使英、德时,尤极烜赫。”
樊樊山尚如此论说,民间传闻就更神了,当年闹义和团,最大的事件之一是乱军将德国公使克林德打死在长安街上,所以八国联军以德国将军为司令,德国报复心很强烈,德国占领军要求惩办祸首慈禧太后的呼声很高。特别是克林德的遗孀,非让慈禧老太太偿命。据说,赛金花为此事费力沟通,并几次跪在克林德的遗孀面前代为求情。最后事情以修建克林德碑牌坊的方式来了结克林德被害一事。该汉白玉牌坊现仍在中山公园大门内,不过,匾额改成郭沫若题写的“和平万岁”。到底赛金花起了多大作用,很难说,但当时联军确实有一种要求惩办慈禧的呼声。老佛爷在西安也惶惶不可终日,赶紧请李鸿章往北京赶,后来谈判有了转机,提出杀庄亲王载勋等,慈禧简直迫不及待让快杀他们。当时庄亲王被赐自尽,给了他根白绫,王爷是个大胖子,上吊后居然绫子断了,他再也不自挂了,这边老佛爷一劲催,最后太监们急了,进屋给王爷按倒,用沾湿了的白棉纸一层一层往王爷嘴上糊,生给王爷憋死赶快去交差,你看老佛爷为保命给急的。
赛金花救没救慈禧、睡没睡瓦德西也无从考,算有这么一说吧。但在联军占领北京期间,她倒是经常出入德国军营,也给中国人讲了情,京城人对赛金花多有感激,称她为“议和人臣赛二爷”。当时有个学者齐如山,他懂德文,被请去做翻译,他经常见到赛金花。但他说“同她来往的人都是中尉、少尉,连上尉都很难碰到一个。因为上尉已是一连之长,举动上便需稍微慎重”。他不太相信赛与八国联军总司令老瓦的艳史,也不相信两人在故宫金銮殿上闹春。不过,因为赛金花当时已经又沦为Ji~NV,士大夫们小看她,这显然有点自以为是。她当年是以公使夫人出洋的,在西方社交界确曾引起轰动,西洋人没见过中国上流社会女子,结果把咱中国使臣的妾当成贵夫人。她的衣装、做派等,都引起西人强烈好奇,她在英国,被女王请进王宫,私下招待,并合影留念。她在德国柏林居住时间也很长,瓦德西曾任过德皇的侍卫官,在一些场合认识她完全可能。所以,赛金花的故事不是没有根据的。
赛金花由清末民初第一流大诗人樊樊山作长诗《彩云曲》吟诵,特别是民国后发表的《后彩云曲》,虽然不如白居易的《长恨歌》来得响亮,但也够轰动了,因为樊樊山曾慧眼发现齐白石,提携他而得以为世人所知。我母亲说,齐不仅尊樊樊山为师,而且樊家子女婚庆,齐白石必送连对联带画的一套作品,我外公和外婆的贺幛是画的一幅鸳鸯戏水,是“文革”后仅存的一张字画了。樊还帮梅兰芳改剧词,让梅剧生色不少。所以后来很多文人墨客跟风大写赛金花,非常有名的《孽海花》很多章节写的洪状元和赛金花的事,张春帆的《九尾龟》、樊子东的舞台剧作品《颐和园》等都以赛金花故事为主要内容,熊佛西和夏衍的剧本《赛金花》还拍了电影。北大教授刘半农曾专程到上海采访仍活着的赛金花,做了个长篇考察报告。甚至德国人斯蒂芬·封·门登也写了《赛金花传奇》一书。当然这个Ji~NV救国的故事听着是挺别扭的,新中国自然很少提到这种故事,所以就说赛金花救老佛爷,更能接受点儿

李鸿章的马关之耻(1)
http://book.sina.com.cn 2009年10月20日14:15 新浪读书

1895年,樱花盛开的4月,一艘轮船从天津塘沽港开出,目的地是日本的马关,船上搭乘的是以李鸿章为首席谈判代表的和谈代表团。这时,中日战争已近尾声,大连、旅顺相继陷落,威海卫的北洋水师最后几艘军舰也被迫投降,提督丁汝昌自尽身亡,日本陆军从朝鲜追杀至辽东,战局已经无法支撑,这次赴日与其说是去和谈,不如说是去投降。战争仍在继续,清朝先派去了一个以总理衙门大臣张荫桓为首的和谈代表团,但日方借口中方代表授权书没有写明拥有全权,拒绝与他谈判,即使张要求等正式全权授权书寄来也不行。就在张荫桓被日本政府拒绝的当天,伊藤博文向使团随员伍廷芳私下问道:“李鸿章中堂大人可以主持议和,贵国怎么不派他来?”伍廷芳随之反问:“我今天是和您闲谈,那我顺便问问,如果李中堂奉命前来议和,贵国愿意订约吗?”伊藤博文自然能够听出伍廷芳的弦外之音,回答的也是模棱两可:“如果中堂前来,我国自然乐意接待,但是也还是要有符合国际惯例的敕书,必须要有全权。”点名请李鸿章前去,这是带有侮辱性质的企图。

李鸿章,想当年何等威名,如日中天,以新科翰林的荣光,弃文从武,登台拜将,灭太平,除捻乱,功至勋伟,官至极品。内乱荡平,更倡导洋务,开二十年同光中兴,轰轰烈烈洋务运动。李成为中国现代化的奠基人,创建可称中国第一的现代设施举不胜举,无愧近代中国改革总设计师的光荣,正如梁启超所评:“自李鸿章之名出现于世界以来,五洲万国人士,几于见有李鸿章,不见有中国。”而其倾尽心血,最自以为傲的则是北洋水师,东方第一支现代海军。它辉煌过,仅仅十年前,朝鲜发生小乱,日人欲染指乱局,北洋三艘铁甲舰,南下日本海,偏去日本长崎补给、小修,实为武力示威。入港后,水手纷纷上岸,趾高气扬,嫖娼作乐,中国水手与日人发生街头暴力冲突,北洋军舰退下炮衣,燃起轮机,日人登门赔礼道歉,以赔付三万余银洋和解。可知否,中国也和西方列强一样在日本耍过威风!

也仅仅在十年前,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率政府要员一行,亲赴津门,求教自强维新良策,傲慢的李鸿章高居上座,指点江山,但是他小看了日本,他小看了伊藤博文。伊藤的知识结构和现代观念要比李鸿章的开阔和新颖得多,他精通汉语和儒学,去英国留过学,在英国,他已经有日本赶上世界“非撤废封建制度不可”的思想,以后他又四来中国,四下西洋,总计在欧美考察的时间共达五年半,这样丰富的西洋阅历中国官员谁可相比?当他任总理大臣期间,曾带领大部分政府阁员去欧洲考察一年多,主要考察西方制度。在伊藤等维新官员率领下,整个日本以全盘西化方针埋头改革,上下同力,局面一新。当慈禧为自己的六十大寿,挪用海军经费,日本的天皇正拿出自己的私房钱,购置那艘北洋水师订购而无钱付款不得不放弃的吉野号战舰。所以,甲午年因朝鲜冲突,清朝向日本宣战,并不了解近二十余年变化后的新日本,甚至号称“东方第一人”的李鸿章,虽然有所觉察,但也没有深刻认识到东邻一个小岛国的放肆挑战,最后竟会给中国和他本人带来如此灾难。

梁启超在《李鸿章传》开篇写道:“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是的,看看李鸿章开创的现代化事业,我们知道其才具;看看李鸿章发出的中国面临三千年不遇大变局的呼吁,我们知道其见识;在甲午战争,我们看到了他的不遇。即使日本人,也认为李鸿章是对日本最清醒的人,一个日本政客曾写道:“中国实属不明日本之真相,虽识者亦甘于表面之观察,轻侮指笑,自以为得者滔滔皆是也。独李鸿章一人能知日本之大体,又有对付日本之策。彼往年上书朝廷,请整顿海防,文中曰‘日本阴柔有大志,宜阳与之结好,阴为之备’云云。彼确实期望兵备完成之时,再对日本有所行动。故彼至今为止,以所谓阳交阴付源夜!奔孜绯誓诼倚似穑毡窘槿耄瓦捅迫耍僭卑樾骷ぐ海可鹑呵楣卜撸昵岬墓庑骰实郏谄渥丛鲜ξ掏樀乃擞林拢窍铝艘徽降木鲂摹6览詈枵铝ε胖谝椋槿倘弥骱汀5窃谇看蟮陌酥校魏卫渚蔡岢龅奈冉≈髡牛蓟岜谎兔唬骱驼呋岜皇游廖薨摹⒌ㄐ”扒又剑踔帘怀饴艄簦缁崴怀荨P节槿缙诜⒊觯孜缯秸剂恕?/p>


李鸿章的马关之耻(2)
http://book.sina.com.cn 2009年10月20日14:15 新浪读书

确实,那时的日本,在国人眼中还是蕞尔岛国,经过自强中兴二十余年的中国人,无不认为我朝已大大进步,日渐强盛,即使明治维新后刚刚强盛起来的日本,对中国也没有足够的信心与勇气决战,但是大批日本间谍早暗中潜入中国,他们测量地形,了解民情,观察政局,在他们报告里,判断出中国只是外强中干,败絮其中,朝廷的腐败、军队的松懈、制度的腐朽,他们都一一看在眼中。当时东西方均有不少人看好中国的洋务运动,认为以中国物产丰富,如积极变革,很快会成为世界强国。可是有日本人认为,中国虽然表面上在不断改革和进步,但犹如老屋废厦加以粉饰,经不起大风。而李鸿章对这些也不无所察,他曾在私人信件中嘲弄自己是大清国的裱糊匠。特别是人们寄以无限希望的北洋水师,被人质问,花了朝廷那样多的银子,难道关键之时不堪一用?但李鸿章深知,那是经不起大风大浪的水师政绩工程。甲午战争三年前,北洋水师出访日本,军官们发现,小小的日本,已经拥有了一支现代的帝国海军舰群,李鸿章很清楚这些局势变化,不愿轻启战端。甲午现代海战,对双方都是第一次,日本做了破釜沉舟的长期准备,而李鸿章则是满腹狐疑地以畏战心态被迫挂帅。他这种畏战心态是不是导致败得那样惨,或许颇有关系,但即使是自信勇敢的统帅,能在甲午战争中击败日本,仍不乐观。我们看到在陆地和海上,大清军队都是一败涂地。

败局已定,战争仍在继续,没人知道如何收拾残局,原先狂呼爱国的满朝臣子拿不出任何主张,变得默默无声,似乎此时这与他们都不相关。由于战局的失利,李鸿章被拔去三眼花翎,褫去了黄马褂。但几天后张荫桓回到北京,将日本人不接待他而提名李鸿章前去的意思说出后,朝廷如抓到一根救命稻草,又还回了刚被革职的李鸿章刚被拔去的三眼花翎和黄马褂,责成他亲赴日本。李鸿章不知道这是极大的侮辱吗?他不知道这是使他身败名裂之行吗?他当然知道,他当然清楚。严复曾在李鸿章故去后写下过一副名挽联,为其鸣屈:“使先时尽用其谋,知成功必不止此;设晚节无以自见,则士论又当何如?”这是一场他不想打的战争,但又似乎成为他的战争,只有爱国者的鼓噪,没有人去承担。尽忠王朝的道德规范,使他不得不去,不能不去,他必须承受这份侮辱,必须把自己毁灭。在驶往马关的海轮上,他写下一首诗:“晚倾波涛离海岸,天风浩荡白鸥闲。舟人哪识伤心处,遥指前程是马关。”前方的马关,更大的耻辱在等着李鸿章,等着中国。

马关也称下关,在日本本州岛的最南端,春帆楼位于此地一座小山丘上,面朝大海,这个木制小楼并不大,原来是个医生的诊所,后改为家庭宾馆。为什么选择这里作为中日和谈的场所,可能还是别有一番深意。伊藤博文就是马关所属的山口县人,春帆楼是他经常光顾的地方,他常站在窗前思考,据说春帆楼的名字也是伊藤所取。那里不仅有闻名的河豚宴,山丘下的海边有日本的军港,军舰冒着黑烟往来于海面,也许这正是要让中国代表看到的场景,它不仅显示了伊藤私人的胜利,更可以炫耀日本海军的军威。

李鸿章到达马关的第二天,就在春帆楼与伊藤博文会面,这是两个东方俾斯麦的相会,他们都被称为如德国铁血首相俾斯麦的人物,但无疑在当时世界,李鸿章的名声要响亮许多。可惜甲午一战,谁是真正的东方俾斯麦已经有了分晓。春帆楼里修葺一新,地上铺着华丽的地毯,甚至为李鸿章专门准备了痰盂。李和伊寒暄完毕后,李鸿章首先开口说:“你我东亚两国,最为邻近,同文同种,今暂时相争,总以永好为事。如寻仇不已,则有害于华者,也未必于有益贵国也。试观欧洲各国,练兵虽强,不轻起衅,我中东既在同洲,亦当效法欧洲。如我两国使臣彼此深知此意,应力维亚洲大局,永结和好,庶我亚洲黄种之民,不为欧洲白种之民所侵蚀。”李鸿章虽然身处败方,仍尽力表现出恢宏的气度。但是伊藤并没有理会李的高谈阔论,而是冷冷地说:“十年前在天津时,敝人曾向中堂进言,贵国之现状,实有改进之必要。但尔后贵国晏然依旧,不图改进,以至今日,实深感遗憾。”十年前,一方是师,一方是徒,今天一方是胜利者,一方是战败者,李鸿章的高谈变成了可笑的反讽。提到十年前的相见,他只有低下高傲的头,不禁叹道:“我国之事,囿于习俗,未能如愿以偿。今转瞬十年,依然如故,本大臣自惭心有余力不足。贵国兵将,悉照西法训练,甚精;各项政治,日新月盛。此次本大冀┯胧看蠓蛱嘎郏采钪夜匦敫谋浞侥茏粤ⅰ!笨蠢矗詈枵禄故歉霰冉厦靼椎娜耍笪裨


一大堆乱码,看的一头雾水。


可能敏感词比较多吧
呵呵
真希望能来过熟知清末民初的人 能好好考究一把
批注批注

呵呵


blog

Share
Published by
blog

Recent Posts

中国全面禁止虚拟货币

炒币者极度深寒:不止凉了,还冻…

4年 ago

如果在六个月投资赚取超过1%的利息

银行每个月都打电话,问我借不借…

4年 ago

想买住院保险……

如题, 29岁SC. 你好,我…

4年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