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教育

被异化的奥数对孩子的危害猛于毒品

过度学习
其实很可怕~~~

对于很多没有那么高天份的孩子
总是要求他们完成一些艰难任务
牺牲的其实很多~~~

比如,学习的热忱
对自己的积极评价
焦虑不安的内心世界~~~


声明一下
不是说奥数不好
但是,肯定不是每个孩子都适合这样的训练~~~


这个问题不如这样问:有5000年历史的中国出了几个数学家?

以下文章摘抄自互联网:

中国奥数竞赛是近若干年的事情,大部分金牌得主都在北大数学系,尚未毕业。

    我们统计到的例子首届华杯赛金牌得主邵亦波先生现任易趣网董事长和首席执行官,哈佛大学物理、电子工程双学士,哈佛大学商学院MBA,易趣网首席执行官,曾获“2002年上海科技创业十佳领军人物”“2002年上海十大青年经济人物”称号。

    30岁的邵亦波已经是年龄比较大的了,其它的27岁以下的博士未毕业,博士毕业的有在国外做访问学者的。据人大附中的统计,其首届培养的超常儿童现在进入社会各个领域都处于领域内非常领先的位置。

国际的例子较多:

    在国际数学奥林匹亚获得奖牌的学生,日后成为大数学家的例子不胜枚举,例如下列获菲尔兹奖(Fields Medal)和Nevanlinna Prize(与计算器和信息科学有关的数学大奖)的数学家:

1. 1959年IMO银牌得主 Gregory Margulis于1978获菲尔兹奖。
2. 1963-66年IMO金牌及银牌得主 Laszlo Lovasz,于1999年获沃尔夫大奖(数学最高大奖),Lovasz并于 1965及1966年连续两年取得 IMO特别奖。
3. 1969年IMO金牌得主 Valdimir Drinfeld于1990获菲尔兹奖。
4. 1974年IMO金牌得主 Jean – Christophe Yoccoz于1994获菲尔兹奖。
5. 1977年及1978年IMO金、银牌得主 Richard Borcherds于1998获菲尔兹奖。
6. 1981年IMO金牌得主 Timothy Gowers于1998年获菲尔兹奖。
7. 1985年IMO银牌得主 Laurant Lafforgue于2002年获菲尔兹奖。
8. 1977年IMO银牌得主 Peter Shor于1998年获Nevanlinna Prize。
9. 1979年IMO金牌得主 A Razborov于1990年获Nevanlinna Prize。
10. 1986年IMO金牌得主 S.Smirnov得2001年Clay数学研究奖。
11. 1990年IMO金牌得主 V.Lafforgue得2000年欧洲数学联盟奖。

现任哈佛大学讲座教授(数学),亦曾参加IMO竞赛,如:
1. Noam Elkis:1981年IMO金牌。
2. Peter Kronheimer:1981年IMO银牌。
3. Richard Taylor:1980年IMO选手。

     在国际数学奥林匹亚举办之前已有的美国匹南(Putnam)数学竞赛(1938年开始),其得奖人成为大科学奖的例子不胜枚举,例如:
1. Richard Feynman获1965年诺贝尔物理奖。
2. Kenneth Wilson获1982年诺贝尔物理奖。
3. John Milnor获1962年菲尔兹奖。
4. David Mumford获1974年获菲尔兹奖。
5. Daniel Quillen获1978年菲尔兹奖。

    英国军事情报局的解码专家Cocks及Williamson亦在1968年IMO中分别获得金牌及银牌。

    当年在匈牙利数学竞赛(IMO前身)中脱颖而出并创「鸽巢原理」的神童 Paul Erdos,其后获得数学界最高的沃尔夫奖(Wolf Prize等同于诺贝尔奖,我国伟大数学家陈省身教授亦获颁该奖),历史留名的匈牙利数学家如Halmos?Fejei? Von?Karman?Harr?RieszRado均于年轻时在匈牙利中学数学竞赛中有优秀表现。

    拿到菲尔兹奖后,再获得Wolf奖的有Atle Selberg?K. Kodarie(小平邦彦)?Jean – Prerre Serre?John Milnor?L. Hormander等。而Andrew Wiles因年过四十岁,才解出费马大定理,故得Wolf奖.


这个逻辑思维方式。。。强!

国际奥数比赛1959年才开始,中国真正开始搞奥数是在10年前。
文章所列举的名人里最年轻的是袁隆平,他1953年就大学毕业了。。。


最近的新闻:

38岁的越南数学家吴宝珠(Ng  Bo Chu)获得国际数学界大奖——菲尔茨奖。吴宝珠“通过引入新的代数—几何学方法,证明了朗兰兹纲领自守形式中的基本引理”,该成果于2009年被美国《时代》周刊列为年度十大科学发现之一。

1988年和1989年,吴宝珠连续两届参加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获两枚金牌。


呃。。不可否认的是,“随着奥数成为普及型、大众性的活动,它的作用已逐渐被异化。” 真的是全民奥数了呀,:lol  “他不是为了金牌参加竞赛,而是出于对数学的热爱。”马志明说。这也可以回答那么多国外奥数得奖者成为数学家的原因。似乎国内目的性强了点,才搞十多年,就将之发展为一种社会风气,只能说,强!:lol


想起最近大家都知道的中南大学数学才子刘路,从未参加过任何比赛,一位学校老师认为,他之所以能如此年轻取得这种成果,除了天赋和兴趣,也许还得益于未受任何比赛的牵绊。


媒体的报道,不能全信。。。

以下也是媒体的报道:

“刘路念小学时曾学过奥数,学得不算太好,但他至今认为“奥数不是个坏东西,至少能锻炼人的思维能力”。肯定奥数的意义,并不等于肯定现有的教育考核体制,对于考试分数,他从初中开始便持“不屑”的态度,这也是他念初中后放弃奥数的原因。”

“佟伟东老师是刘路高三数学老师兼奥数班主教练,据他透露:“学校每年都组建奥数班,从高一一直训练到高三!”刘路出于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奥数班学习过一段时间,但后来随着学习科目难度逐步加大,他渐渐退出了集训队。“他们那一届(奥数班)组建时有100多人,但坚持到最后的只有十几个学生。 ”,而刘路就是掉队队伍中的一员。”

“一些有关刘路的报道夸大其辞。比如,“西塔潘猜想”的提出者戴维·西塔潘(David Seetapun),并非传言所说的知名数理逻辑学家,而且很可能已经不再研究数学,目前只能找到此人1991年的博士论文和1995年的一篇论文。所谓的“西塔潘猜想”,有一定价值且在一定范围内受到一定重视,但“显然并不能算作非常重要的问题”。  

刘路作为一个本科生,能够解决这样难度的问题,的确是一件不简单的事情,值得赞赏。如果他此后一直钻研,且有好导师指导,将来是有可能真正解决重要问题的。但一些媒体夸大此成果的意义,是非常不妥当的。”


我也是希望媒体不要“棒杀”了他,不要成为面子工程的牺牲品。


奥数的确不是每个孩子都是和去学的,但是对于从小就有兴趣的孩子来说,早点学也没有什么坏处。为什么要莫名奇妙的抵制小学奥数呢?

陶哲轩教授参加IMO的时候才14,5岁,可能比林捷还小一点。但是像他们那样能在这么小的时候,就参加IMO并取得成绩的,能有几个人啊;绝大多数从小对数学有浓厚兴趣的孩子,还是要学习奥数,参加正常的小学奥数比赛的嘛。

在中国这个发展的确有那么一点点偏,但是也不能否认出来的成绩啊,现在的数学家还没有成批的冒出来,是因为大家还年轻啊。当年我的初中同学,拿了2006,2007两块IMO金牌, 他现在从事的依然是数学领域,只是PHD还没毕业呢,怎么可能现在就家喻户晓;等再过个二十年左右,说不定就是很牛的数学家了,到时候就能看到中国奥数发展的成果了。现在来讨论和批判这个问题,也太早一点了吧


这篇文章的最可笑的一点是:把奥数人才看成是数学人才!


这篇文章的数据和论点也许有很多问题
但反映的现象普遍存在~~~

5月匆匆回了趟上海
见了几个同学,还有一些前同事
才发现家家孩子都在奥数啊
一个同学的孩子一个周末两天里要奔赴三个奥数补习班~~~

咱中国的学制
学习都是整天的啊
孩子得多累
那得有什么样的心性还能保有兴趣~~~


我的学校正在接待一所排名北京前10%的中学的学生
我们有三年的互访交流计划~~~

派来了8男8女共16位学生
课余时跟他们闲聊了下
其中12位都在奥数~~~

尤其是看到俺们新加坡学生的各个CCA的表演
交流的过程中
你就能感受到他们有多羡慕新加坡孩子~~~

俺们这么差的邻里学校。。。。。


数学竞赛名师熊斌  – 前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IMO)中国国家队领队兼主教练有这样一段话:

“奥数在1990年代初期并不热,那个时候文科(特别是财经类)十分吃香。一切等到1998年以后,奥数突然变热。最直接的原因是初中入学考试取消,这一“减负”举动反而增加了学生的负担,不少中学为了招收更多的优秀生源,把奥数作为标准。其次,是因为高校开始扩招,大家都意识到,大学生不再是“天之骄子”,只有进入名牌大学热门专业,才有更大的出路,而奥数又自然成了进入这些好专业的敲门砖。”

。。。。。。。。。

“在(数学)竞赛中获胜,自然会感到高兴甚至自豪,但在竞赛中受挫,却不需过分悲伤,也不必对自己的数学能力感到失望。为在竞赛中获胜,是需要凭借一些专门的天赋的,但这些天赋对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却完全不是必要的。”

。。。。。。。。。

“目前的中国之所以成为一个考试大国,正是由于目前的诚信度过低,除了考试、竞赛,好像很难想得出更加公正、客观的遴选人才的办法。那些成天批评高考指挥棒的人可曾想过,如果取消或削弱高考,像美国一样由老师参与推荐会发生什么事情。相比之下,数学比文科、艺术更加客观公正,而且考试成本又低,不像做实验条件太高。因此,中国青睐以数学竞赛作为选拔人才的标准之一,也有其必然的道理。”

。。。。。。。。。

“从长远角度看,奥数主要不以培养数学家为己任,而主要是为优秀学生提供一些机会,因此只能说奥数高手同数学家有较高的相关性。而一些奥数高手未能成为数学家的最主要原因不是奥数本身,而是急功近利,这一点陈省身看得最明白,他说,中国之所以出不了高斯,乃是因为聪明人都想着升官发财。”


国内的教育,确实有些问题。

前些天我儿子去马来西亚参加了一个国际交流活动,并和几位来自复旦大学附中的孩子住了几天。据他观察,这些孩子普遍内向腼腆,不敢说话也不敢放开了吃东西(免费的),而且喜欢自己人扎在一起,与寄宿家庭的孩子几乎没什么交流。 而同去的华中和NUSH的孩子的表现就完全不同,他们喜欢表现,喜欢交朋友,喜欢开玩笑喜欢恶作剧,没几天就和各个国家的孩子建立起了友情。 临走时,大家依依不舍,有几个孩子和当地学生紧紧拥抱在一起哭成了一片。 国内的孩子则只是非常有礼貌地道别。。。


做任何事,要想持续,必须有兴趣,有兴趣就会有自觉性,不然孩子和你都会觉得很累。


不是英语口语问题。参加活动的绝大多数都是华人,也大多以华语交谈。活动地点也是在一所传统华校里,传统到何种地步呢?— 学生还在背《弟子规》和二十四孝的故事。


第一条绝对赞同,问题出在教育体制和大环境,奥数就是那个“背黑锅”的,没有奥数也会有别的替代品。今年国家教委已经颁布了条例,取消高考奥数加分制度,并且严禁小学开办收费的“奥数班”。这应该算是一个进步了吧。

关于第二条,可以肯定的是学奥数不是成为数学家的必要条件。实际上,现在的科学研究已经和过去的完全不同了。在很多时候,意志力比天赋更重要。

举个例子,当代数学界有两位泰斗—怀尔斯和高尔斯。两个人的成就不相上下,不同的是高尔斯曾经获得过IMO金牌,而怀尔斯却没有。高尔斯曾有一句“名言”: “怀尔斯是伟大的数学家,但却不是天才,因为他没拿过奥数金牌”。他的话有两层意思,一是说明艰苦的科学研究和奥赛的重大区别;其次,他也认为在IMO上拿到奖牌是需要数学天赋的。

分享一篇有名的文章,作者是12岁就拿到过IMO金牌的著名数学家陶哲轩:

做数学一定要是天才吗?
作者:陶哲轩

这个问题的回答是一个大写的:不!为了达到对数学有一个良好的,有意义的贡献的目的,人们必须要刻苦努力;学好自己的领域,掌握一些其他领域的知识和工具;多问问题;多与其他数学工作者交流;要对数学有个宏观的把握。当然,一定水平的才智,耐心的要求,以及心智上的成熟性是必须的。但是,数学工作者绝不需要什么神奇的“天才”的基因,什么天生的洞察能力;不需要什么超自然的能力使自己总有灵感去出人意料的解决难题。

     大众对数学家的形象有一个错误的认识:这些人似乎都使孤单离群的(甚至有一点疯癫)天才。他们不去关注其他同行的工作,不按常规的方式思考。他们总是能够获得无法解释的灵感(或者经过痛苦的挣扎之后突然获得),然后在所有的专家都一筹莫展的时候,在某个重大的问题上取得了突破的进展。这样浪漫的形象真够吸引人的,可是至少在现代数学学科中,这样的人或事是基本没有的。在数学中,我们的确有很多惊人的结论,深刻的定理,但是那都是经过几年,几十年,甚至几个世纪的积累,在很多优秀的或者伟大的数学家的努力之下一点一点得到的。每次从一个层次到另一个层次的理解加深的确都很不平凡,有些甚至是非常的出人意料。但尽管如此,这些成就也无不例外的建立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之上,并不是全新的。(例如,Wiles 解决费马最后定理的工作,或者Perelman 解决庞加莱猜想的工作。)

      今天的数学就是这样:一些直觉,大量文献,再加上一点点运气,在大量连续不断的刻苦的工作中慢慢的积累,缓缓的进展。事实上,我甚至觉得现实中的情况比前述浪漫的假说更令我满足,尽管我当年做学生的时候,也曾经以为数学的发展主要是靠少数的天才和一些神秘的灵感。其实,这种“天才的神话”是有其缺陷的,因为没有人能够定期的产生灵感,甚至都不能保证每次产生的这些个灵感的正确性(如果有人宣称能够做到这些,我建议要持怀疑态度)。相信灵感还会产生一些问题:一些人会过度的把自己投入到大问题中;人们本应自己的工作和所用的工具有合理的怀疑,但是上述态度却使某些人对这种怀疑渐渐丧失;还有一些人在数学上极端不自信,还有很多很多的问题。

     当然了,如果我们不使用“天才”这样极端的词汇,我们会发现在很多时候,一些数学家比其他人会反应更快一些,会更有经验,会更有效率,会更仔细,甚至更有创造性。但是,并不是这些所谓的“最好”的数学家才应该做数学。这其实是一种关于绝对优势和相对优势的很普遍的错误观念。有意义的数学科研的领域极其广大,决不是一些所谓的“最好”的数学家能够完成的任务,而且有的时候你所拥有的一些的想法和工具会弥补一些优秀的数学家的错误,而且这些个优秀的数学家们也会在某些数学研究过程中暴露出弱点。只要你受过教育,拥有热情,再加上些许才智,一定会有某个数学的方面会等着你做出重要的,奠基性的工作。这些也许不是数学里最光彩照人的地方,但是却是最健康的部分。往往一些现在看来枯燥无用的领域,在将来会比一些看上去很漂亮的方向更加有意义。而且,应该先在一个领域中做一些不那么光彩照人的工作,直到有机会和能力之时,再去解决那些重大的难题。看看那些伟大的数学家们早期的论文,你就会明白我的意思了。

     有的时候,大量的灵感和才智反而对长期的数学发展有害,试想如果在早期问题解决的太容易,一个人可能就不会刻苦努力,不会问一些“傻”的问题,不会尝试去扩展自己的领域,这样迟早造成灵感的枯竭。而且,如果一个人习惯了不大费时费力的小聪明,他就不能拥有解决真正困难的大问题所需要耐心,和坚韧的性格。聪明才智自然重要,但是如何发展和培养显然更加的重要。

      要记着,专业做数学不是一项运动比赛。做数学的目的不是得多少的分数,获得多少个奖项。做数学其实是为了理解数学,为自己,也为学生和同事,最终要为她的发展和应用做出贡献。为了这个任务,她真的需要所有人的共同拼搏!


我来分享一段手机上的话语,是孩子小学时候学校里面自己的奥数老师,前几天发给我的:

Maths is really such a wonderful and beautiful subject which we can use to understand the mysteries of the world a bit better. I pray that as Matthew learns more about it,he will appreciate the beauty of math a lot more.

我们家的孩子完全放羊阶段,肯定是这位老师给了孩子学习奥数的兴趣,她这段话语也让我很敬佩。


我反对的并不是楼主转载的这篇文章的主要论点,而是那位作者写文章的态度和方法。作者下笔时大有与不惊人死不休的架势,但却缺乏科学的分析和论证,逻辑关系更是“惨不忍睹”,极像文革时期的大字报。

这位作者应该被送回学校重新学习数学,好好培养培养他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科学理性精神。


我也来说两句哈~

国内学奥数的气氛,变成今天这样,不能完全怪教育体质;重点中学要招好的学生,那怎么区分哪些孩子成绩更好呢?只考课本里的内容,很多时候区分不出好坏来,只能比谁更加的仔细认真,在这方面细心的女生会占一些优势。但是,重点中学要的是有学习天赋,学习能力的孩子,仔细认真只是一个方面而已;所以很多时候,重点中学就拿奥数竞赛成绩来招生,或者把奥数题放到考试卷子中来选拔,这本身没什么问题。

国内全民奥数,我觉得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家长!!!家长们都把自己的孩子当宝贝,而且特别爱面子。我这么说,可能会得罪很多家长,但请你们仔细想一想,是不是这么一回事儿。

1)别家的孩子能学好奥数,我家孩子就不行么?我家的孩子肯定也行!然后不管孩子喜不喜欢,愿不愿意,死活就要让孩子学奥数。告诉孩子,你看那个哥哥,他学了奥数,拿了什么什么奖,大家都夸他厉害,重点高中抢着要。。。。。。。。完全就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要是孩子学不好,使劲说孩子,不努力啊,不争气啊,爸爸妈妈这么努力赚钱都是为了谁啊,你这个不孝的啊。。。。。。。其实,这些家长完全没有考虑到孩子的感受。

2)还有些家长,对奥数的认识不正确。我见过一些家长在讨论的时候说,孩子学校里,学奥数的孩子,数学考试都特别厉害;1个小时的考试,他们20分钟就能答完,做题速度快,准确率高,我也要让我的孩子去学奥数,这样能帮助他提高成绩!。。。。。。。。。。。。。。。。。。我想告诉这些家长,奥数不是用来提高数学成绩的,那些孩子做数学题做得快,做得好,不是因为他们学了奥数。他们不学奥数,也能把数学卷子答得那么快,那么好。相反,是因为,他们能把数学卷子答得那么快,那么好,体现出了他们的数学天赋,所以他们才适合去学奥数,那样的孩子才能真正体会到学奥数的乐趣。

3)有些负责人的奥数老师,在教了孩子一段时间以后,会和家长交流。当老师和家长说“其实你的孩子不适合学奥数,考虑培养一下他别的方面的兴趣爱好吧”,家长的反应通常都很过激。。。。。。。。。。。。。。。凭什么我的孩子就不适合学奥数了?他对数学那么有兴趣,怎么就学不好奥数了?是不是你嫌我们家孩子怎么怎么了,还是嫌我们家没地位没背景不能给你的事业有什么帮助啊,教不好,还说我孩子不适合,你怎么当老师的啊!。。。。。。。。。。。。。。。。。。。。总之能联系出来一大片的东西。熟不知那老师真的是为了孩子好,不想让孩子把青春浪费在不必要的地方,可是这种时候说实话,通常都得不到该有的效果。

所以,在国内,家长对自己孩子的盲目自信,对奥数,对老师的偏见往往是导致悲剧的发生。更有家长为了面子,和同事朋友攀比的时候脸上有光,强迫孩子放弃童年的快乐生活,白天黑夜的学习,这样的例子在国内数不胜数。而且还自称是为了孩子好,将来孩子会报答我的。我想这样的风气才导致全民奥数,全民补习吧!

奥数是留给对数学有天赋,有兴趣的孩子开发智力用的,补习是留给那些真正有需要的孩子的。家长们不应该抱着学总比不学强的态度让孩子去学。


从网上一大抄:

学习奥数的好处有哪些?
       
                  目前,学习奥数的最直接的功效,就是在小升初择校中占据一定的优势,从而进入好的中学。那么除了升学之外,学习奥数还有其他的作用吗?也许大家忽略了奥数学习的一个本质作用,那就是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既然家长和孩子必须要花费一定的时间、金钱和精力去学习奥数,那么是否能够通过这个学习过程来获得除了小升初选拔优势以外更多的益处呢?回答是肯定的。理性、正确地学习奥数对孩子思维能力的培养、智力潜能的开发非常有益,从而为孩子今后学习生涯的可持续性发展带来深远影响,用老百姓通俗的话说就是孩子学习后劲足。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对于孩子的成长,小学阶段是学生大脑生理发育、思维方式形成以及学习习惯培养的高速发展和积累阶段,是一个决定性的阶段。虽然以后在中学、大学学习的知识量以及难度会逐渐递增,但就本质而言,多数孩子的学习能力在小学阶段已经基本定型,在这样一个关键时期选择适当的时机、以适当的方式开始进入系统化奥数训练,对孩子的发展无疑是非常有利的。大家通常可以了解到这样几个事实:在中学阶段,数学成绩好的学生一般物理、化学等理工科目都学的非常好;一个高中能够考上清华、北大或者获得保送资格的学生往往在中学阶段都获得过全国乃至国际范围数学以及其它理科竞赛的奖项(文科类学生除外),而这类学生往往在小学阶段都接受过比较系统的数学竞赛类培训。此外奥数学习对于孩子人格的塑造也非常有益,我们通过对比发现,和同龄人相比,学过奥数的孩子抗挫折的能力更强,每解一道题都是一次挑战困难的过程,接受奥数训练的孩子,对于接受挑战、直面困难有良好的心态。学奥数的孩子思维严谨而灵活,他们自我评价、自我控制的能力较强,能自觉地调整好学习的心态和状态。
       
          上述事实都证明了奥数辅导的根本作用还在于对孩子长远智力水平的提高,而对于小升初选拔的作用不过是奥数在特定大环境下的衍生效应而已。可惜的是面对激烈竞争的大环境,一般家长很难保持客观、理性的心态,往往忽略了奥数学习对孩子智力提升的真正意义,而仅仅是简单地追逐应试效果,这样无异于促使孩子放弃了通过奥数学习获取更多益处的机会。
       
          在奥数学习过程中,应试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并非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关系,两者之间完全可以做到协调统一、相互促进。那么孩子怎样通过奥数学习,在确保小升初取得胜利的同时获得更多有益的帮助呢?我们认为达到这一目标就要求家长必须摆正心态,以适当的方式和力度来引导、辅助孩子进行奥数学习。
       
          对于数学,家长首先应强调它思维训练功能,其次才是其实用性。因此,凡事需要追根溯源,从探寻数学的源头开始,就会让孩子觉得数学其实是一门十分有趣的学科。做题是为了训练思维,要掌握适当的量。大多数数学偏弱的孩子都有过题海战术的痛苦经历,如果只是机械地做题,孩子就会产生厌恶情绪,自然学不好数学。
       
          其次家长应该客观、理性地对待孩子的每一次考试成绩,绝不能“唯分数论”,分数高孩子就是好样的,分数低就横加指责。奥数的解题能力一方面取决于系统化奥数知识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取决于创新思维能力,而在重压之下,创新思维无法充分发挥,就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解题能力,尤其是解新题以及变形题的能力。所以家长应该张弛有度,给孩子一个相对宽松、适合发挥的环境。
       
          此外家长要尽量多和孩子的奥数老师沟通,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习进展情况,同时将孩子近期在学校以及家里的表现反馈给老师,以便老师能够在课堂上更有针对性地讲解和提问。低年级家长还应尽量陪孩子一起随堂学习“奥数”,这对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配合老师进行课后辅导非常有帮助。
       
          家长要避免让孩子走入两种误区:一是平时不学,临考突击,做题做得天昏地黑,这样不仅学不好,而且还会挫伤孩子的数学兴趣;二是有竞赛就学,没竞赛就不学,这样做会导致孩子的奥数知识零散、缺乏系统化和持续性。
       
          家长们在为孩子选择奥数班的时候一定要精心选择,尽量将眼光放长远,应该让孩子借助奥数这个平台进一步拓宽思路,优化学习思维方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意志品质,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孩子的未来之路越走越宽敞!毕竟小升初只是一个小的阶段,孩子的未来的才是整个重点所在。


教育不是为了选拔精英,这句话完全正确。

但是现实是资源稀缺,人们被迫进行着各种各样的选拔,竞争。这是完全回避不了的。

新加坡奥数就不那么热,什么原因?因为新加坡有一个公平的小升初考试,PSLE。因此家长们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决定学不学奥数。

现在经常有些人鼓吹取消PSLE,如果真的取消了,而DSA继续,那也就会出现全民学奥数的盛况了。


“ 1986年,中国正式组队参加IMO。为了让每年参加国家集训队的20多个学生安心备战,都给予其免试上大学的保证。上世纪80年代,国家教委出台政策规定包括数学、化学、计算机等在内的5个学科高中联赛成绩好的可以免试上大学。推荐保送和竞赛的关联由此确定下来。近年来中国代表在数学奥林匹克上的成绩突飞猛进,从第40届到第43届,中国代表队连续四年总分第一。 ”http://www.gaofen.com/article/121719.htm
不是近年来的事情,我还在读初中的时候就被要求参加奥数竞赛,读高中时已经从《数理化》杂志封面认识各个“奥数金牌”得主,如今他们已经是40岁以上的人了。听以为长期从事中学数学教育的老师说,中国奥数冠军没有一个在数学领域有建树的,在这个领域混得最好的好像是一个留校任教的,其他的主要都是利用这个跳板上了大学出了国。
解题技巧的训练与逻辑思维的培养并不在一条道上,正如天天抄写《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成不了作家的,但是可以当“宣传干事”。
奥运开始了,我们的“健儿”们又在那里夺金牌了,可是,谁又知道,在中国的城市里,想在住区找一块乒乓球台有多难?!乒乓球可是号称“国球”啊!耗资不多、占地不大尚且如此,更遑论跳水馆、足球场。奥运金牌拿的再多,中国还是体育弱国。


这里所说的“真正搞奥数”指的是文章中所说的“全民奥数”,并非奥数比赛。以前没有所谓的“奥数热”,那时的奥数和运动比赛一样,采用的是由上而下的选拔制。事实上,“奥数热”之前中国的奥数竞赛成绩和现在一样好,现在所谓奥数热潮也不是由IMO的金牌和“大学保送”带动起来的。

“中国奥数冠军没有一个在数学领域有建树的”能说明什么呢?这个就和“高考状元没有成就”一样,没什么真正的意义。

“在这个领域混得最好的好像是一个留校任教的“,这个不实。答案去网上搜一搜就知道了。。。

”其他的主要都是利用这个跳板上了大学出了国”,想想看,外国名校和科研机构为何如此重视这个“跳板”。。。

只会抄写《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肯定当不了作家,天天读四大名著也不一定当得了作家。同理天天学奥数也不一定当得了数学家,甚至也不一定能在奥数比赛中胜出。奥数竞赛的性质决定了它只适合极少的一部分人,其它大多数竞赛也是这样。

“奥运金牌拿的再多,中国还是体育弱国”,这点就更不敢苟同了,正如”发射再多飞船上天也改变不了中国贫困的事实“这种个说法一样无意义。姑且不论二者有何逻辑关系,不谈历史也不谈“大环境”如何,我们只需要认真看看美国特有的二级和三级教育系统中的体育联盟以及美国对体育明星特有的崇拜就可以明白这个国家的体育为何如此强大了。

伽利略在向宗教法庭认罪后安德雷亚大声地怒斥他:“没有英雄的国家真不幸!” 伽利略答道: ”不。需要英雄的国家真不幸!“。这两人的说法都没错,只不过是视角不同。。。无论如何,我还是要为那些在奥运赛场上拼搏的健儿欢呼,为他们通过拼搏而取得的荣誉欢呼,为中国拿到的一块块奖牌而自豪!

现在已经拿了6面金牌了!易思玲,王明娟,孙杨,叶诗文,郭文珺,吴敏霞,何姿,好样的!你们是真正的健儿!


国内记者编辑素质差的很多。
我回去一趟,看国内报纸,里面很多报道夸大其词逻辑混乱。
有人说,只要论点对了就行,写作态度和方法无所谓。
我不同意这种看法。过程都错了,结论如何能对?预设立场预设结论,是大忌。

国内还有一个普遍问题就是所谓的证据例子,很多是道听途说甚至是谣言。
中国现在最缺的是一个“信”字,人民对官员富豪不信任,做生意搞学术都没有诚信,假货满天飞。


“但是现实是资源稀缺,人们被迫进行着各种各样的选拔,竞争。这是完全回避不了的。”

顶这句!!


确实逻辑有点乱。

如果不愿意比赛不愿意竞争的,奥数对孩子一点危害都没有,很简单,没人强迫你去学奥数,你完全可以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然后不去在意他能不能上大学,上什么大学。

如果你做不到,你还是希望孩子不落伍,那么,你就被迫地加入到这些竞争中来了,至于是用奥数作为竞争的手段,还是用别的各种专长,特长,或者纯粹用成绩,这都是手段了。如果说有危害,那就都有危害。

这是紧扣原题的讨论。


blog

Share
Published by
blog

Recent Posts

中国全面禁止虚拟货币

炒币者极度深寒:不止凉了,还冻…

4年 ago

如果在六个月投资赚取超过1%的利息

银行每个月都打电话,问我借不借…

4年 ago

想买住院保险……

如题, 29岁SC. 你好,我…

4年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