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
怀孕在英国的我,一遇到国内的亲朋好友,必被问到3个问题,甚至3个问题的内容、顺序和得到答案后他们的反应都一模一样。
问曰:“在哪儿生?”答曰:“英国。”
问曰:“那孩子就是英国国籍了吧?”答曰:“不是,孩子国籍随父母。”
问曰:“你妈妈(婆婆)去照顾你吧?”答曰:“不,我们自己照顾自己。”
统一反应:“啊?那可不行!那还了得!那……”
“我们自己照顾自己”,这不是我刚刚怀孕后突然拍脑袋决定的,而是我几年前刚刚对“育儿”二字有概念的时候就想好了的。形成这个想法的时候,还不知道几年后的今天我们会出国。当时就是觉得,如果自己有一天有了孩子,要以自己照顾为主。若双方老人离我们很近,那搭把手帮照顾一下可以;倘若离得远,完全没有必要互相扰乱生活――老人来个三五个月或将孩子送回老家一年半载。没必要!一切所谓的“困难”都可以自己克服并想办法解决。
怀揣着这一“理想”的圣诞节回国的我们和尊重我们“意愿”的春节前后走亲访友的我的爸妈,均受到了众亲朋好友的一致轮番“轰炸”、“批判”与“威胁”。几乎所有人都觉得,“我们自己照顾自己”是不可能的、是无法想像的、是史无前例的!所有“过来人”都告诫我们:到时候,初为人父母的我们会手忙脚乱、焦头烂额、手足无措、后悔莫及……总之,一万个“行不通”就是了。
但我仍然坚持。我坚持生产过后,不让老人来、不带孩子回去、不把孩子送回国的原因有几点:
一是,孩子的成长。很早以前我就了解到,婴儿0~3岁的成长对于孩子的一生至关重要。这个阶段的孩子一定不能脱离父母而“自由”成长,任何人和机构的代管和教育都取代不了父母在其身边对孩子的影响和作用。父母要想以后少操心,请在孩子0~3岁的时候多操心。切不可认为:“孩子小,啥也不懂,在哪儿都一样!”这样想的父母是大错特错了。注意,是“父母”,而不仅仅是“母”。
二是,我们的现状。我在英国可以算是全职主妇(一周两天的工作量可忽略不计),生了孩子后,除了照顾孩子也基本上没什么大事儿;而我们的虎宝爸的工作也不像在国内的人那般“日理万机”――别说请假,连保证不加班都难。这里不是。虎宝爸基本可以在我坐月子期间得到一个月的假期,这样,身强体壮的虎宝爸照顾我们娘儿俩就没问题了(至于经验,下文说)。
三是,老人的情况。我的爸妈都还在工作,当然,妈妈可以为前来照顾我而休假一段时间(若需要);公婆都已退休,早就表示处于随时“待命”状态。但我不想让他们任何一位来的原因是,不想打乱他们的生活。可想而知,来了,他们“撇家舍业”不说,照顾我们必然是一个字――“累”。而我们根本就不会有机会、时间和精力带千里迢迢跑来的他们游山玩水。当然,这一切他们都一万个心甘情愿,但我心里不舒服。看着他们吃不好、睡不好、玩不好,我会心疼、难受、牵挂、愧疚……我和我妈妈说过:“我身体苦点儿累点儿都没关系,我就怕我心累。”
四是,有备而“战”。我一直认为,无论做什么事情,“有备而战,百战不殆”“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国内的亲朋好友对我们的“担心”不无道理,毕竟这是一场全新而重大的“战役”,对于毫无经验的初为人之父母来说的确比较难于应对。但要知道,铁着心“自力更生”的我们面对这一切的心理、态度与知识储备,和天经地义觉得这种事情就应该依赖老人的“他们”是完全不同的。我们提前要做很多功课,预做很多准备,学习很多知识,储备很多资源……我们要比“他们”下更多的工夫在“备战”上。挑战固然严峻,但相信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战果”也不会太差。我也在“中国人在国外”的某育儿论坛上调查过了,像我们这样的人不是“大有人在”,而是相当“不占少数”。这更巩固了我一直以来从未褪色的信心。
当然,仍然会有很多人说:“这都是纸上谈兵,到时候你就知道了!”“想得挺好,现实可不是这么简单的。”“你可得想好了,别到时候追悔莫及。”我对好心人的劝诫仍然持同意并接受的态度,我也是“摸着石头过河”,但我已然下定决心趟过这条河,一般不会“打退堂鼓”。我也知道并相信,在这条通往幸福的道路上难免会遇到坎坷和荆棘,但我更相信,只要有勇气和信心,没有什么是不可战胜的。是苦是喜是酸是甜,我都乐于用心体验并认真记录。
:L其实我开始也是这样想,后来就后悔了….坐月子还是要有人帮忙比较好,尤其是剖腹产。
老公要相当的细心才能可以哦,但新手爸妈几个能做到?
可以的
理想和实际差远了,生完后那几个月全靠自己不行的,身体那个虚弱是只有自己能体会的
请个女佣,可以的。
不过我要上班,不然我也自己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