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讲故事-错失亿万财富的新加坡uncle
几年前去买家具。在Expo举行的一个家具展。其中有一摊的销售员是一个新加坡老uncle。我们买了几张床和床垫,算是一个比较大的单了。老uncle很高兴,给了折扣,送了枕头之类的。老uncle是讲华语的,高兴起来和我们聊了一些话。
老uncle说,本来他有机会成为亿万富翁的,没把握住,后悔啊。呵呵,这可不是什么多多4D彩票之类的机会,而是实实在在的。老uncle是潮汕人,虽然在新加坡生活,早期还是和潮汕老家来往。很多年的某次,uncle回去老家,带了很多礼物给老家呢,老家的人很欢迎。当地政府也来欢迎老华侨。说要老uncle投资,不多,几千块意思一下而已,政府给地,一大片的地,很大很大的地。
但老uncle最终没给钱。那当然就没成。如今,那片地,价值至少上亿。而且老家那边,也都暴富起来。老uncle说,回去一次,受刺激了。年轻人开着超跑,房子那个豪华。可怜的老uncle在新加坡还是住组屋啊。老家人的老人过的日子好像古时候地主的生活,而老uncle一把年纪还得出来工作。
老uncle当初为啥不给钱呢?估计,第一是胆子小。这个我有体会,好几年前和某新加坡朋友去看房子,市区的公寓,当时才60万。朋友完全承担得起。就是胆小不敢买。如今那种房子,没有2百万也有1百多万了。第二是不看好中国。这个就不解释了,大家都懂。
新加坡人本身的起点就比外来人高。在新加坡经济发展腾飞,到现在基本停留在富裕国家的水平,整个几十年的过程,机会无数。有些人抓住,有些人错失,有些人呢,连机会的影子都没看到。
根据我的观察,胆子大的,敢拼的,还有就是,看好中国和积极中国人打交道的,都容易发财。
一句老话,富贵险中求。
这种例子很多。许多人自己家里也有很多类似的故事。
支持最后一句:
胆子大的,敢拼的,还有就是,看好中国和积极中国人打交道的,都容易发财。
如果本身就是中国人,是不是就剩下“胆子大和敢拼了”?;P
没机会的路过。。。。感觉机会都给60年代的人比较多!
这个故事很实在!蛮有启发性的!
话说回来很多富贵险种求的故事也害死很多被激励的人。。。 节奏感很重要
别的不说,就以文章中两个例子(uncle和我朋友的),uncle那时拿些几千块钱出来投资,就算是亏了,难道就完蛋了?朋友几年前如果买个60万的公寓,哪怕房子跌了,难道她就破产了?
答案当然是NO。过度借贷导致破产的例子不说没有。但绝大部分,是有能力承担风险的人,胆小根本不敢承担。
即使我是从事破产清盘的,也算是看过不少过度借贷而破产的。但看过错失机会的例子,比过度借贷的多太多了。
可以这么理解。
也可以理解,凡是和中国交好朋友的,都容易发财。看不起不屑和中国人打交道的,就自己享受错失机会的后果吧
这种例子一点意义都没有。投资的人亏钱的还多着呢。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机会来了,真想抓住,可惜就是搞不到足够的钱,眼睁睁的看着机会擦肩而过。心有余而力不足啊!
实在没钱那也无可奈何了
我认识的一个新加坡老人,他的姐姐在中国80~90年代(我记不清了)在上海买了店屋,由于离得太远,也没什么人打理,所以就锁住了想等以后再卖。 前些年房地产升值,她打算过去处理一下房产,出租或者是卖掉。可是去了一看,她的房产已经有人在用了,而且已经占用很久了,打听之后听说是被政府卖掉了。她没那个时间和经历打官司就自认倒霉了。所以,这个实在是很难说的。
胆子大敢拼的人发财机会比普通人要大好多倍,当然也不包发财,但整体还是比胆小没魄力的普通人强很多很多。胆小没魄力的同学几乎跟发财绝缘,与努力不努力无关^_^
几十年间看都不去看看,没有了能怪谁?
路远根本就是借口。
这种也算是风险?
那个老uncle起码还看到机会,只是错过。多少人连机会的影子都没有看到。
眼界决定格局。
选择比努力重要100倍!选择伴侣,选择职业,选择适当的时候做争取的事情
超跑是超级跑车吗? 潮汕有多少年轻人在开这种车? 他也知道那里很多人还骑摩托车, 骑自行车吧?
如果只看到发大财的, 那心态有问题。俺还后悔没与王石开万科呢。
这个故事意义不大。几十年前的几千可不是小数目, 他不投有他的道理, 没什么可遗憾的。
喜欢听故事,属于啥故事都爱听的那类型。。。
我倒是遇到过几个胆大点的坡人,但有的赚有的赔。
赚的基本是找对了当地的项目和当地的人,做劳务的和培训的多。可能我知道的样本量不够大。
赔的,则是怎么走怎么赔。知道的基本都是派坡国人过去作市场,换一茬赔一茬。
听起来和uncle当初一样的想法。对中国充满了浓浓的不信任感。
怎么想是你们的自由。
投资失败的例子肯定有,我没说没有。但发财的更多。
事实是,外国人敢敢去中国投资,去闯的,早发大财了。
不信的,老uncle就是榜样。呵呵,一把年纪还出来工作。
很明显,你认识的人群和我认识的人群差异很大。
我认识的,发财的多数。许多去中国的都乐不思蜀了。
据说当时屋子不是很贵,所以就很随意的买了,平时也不愿意去花心思管理。 房价涨了以后才想起来去管理,结果没了。
我的意思是在中国长期投资(尤其土地、房屋这类政策上还有争议的资产)有政策风险,其他政策不够稳定的国家也一样,比如说马来西亚和缅甸。反过来说,高风险对应着高回报,对于这种投资我没有否定的意思。
“平时也不愿意去花心思管理”
你说的这个例子,根本跟政策风险无关。完全是个人失误而造成的。
哪怕在美国,也是有一种法律,就是空置的房子被人占用的时间达到一定的程度,屋主没有索取,就默认房产权被夺走。
这种类似是买了一个金币,随便放起来,多年后金币值钱了,但却找不到了。
呵呵,不敢投资的人,总会找到无数个理由,无数个例子来说服自己。
证据呢?
多少理由,都是你想当然而已。
我老家一个香港华侨早期买的大屋,一直给村里的人使用。也没有被吞没了,反而他的名字被刻在那里,有名有利,真爽。
都什么年代的事情了。
说得苦大仇深似的,我媳妇的爷爷,解放前不止是买的土地,那简直就是当地的大地主。别说土地,金银财宝都有的是。都给搞没了。那又如何?
以前是以前,现在是现在,人要往前看,别总抱着老旧的思想。当然,愿意抱着老旧的思想,那是你的自由。
“你说的这个例子,根本跟政策风险无关。完全是个人失误而造成的。
哪怕在美国,也是有一种法律,就是空置的房子被人占用的时间达到一定的程度,屋主没有索取,就默认房产权被夺走。”
第一,中国有没有这样的法律? 也许是我孤陋寡闻,没听说过。
第二,如果没有这样的法律,我经过合法买卖取得所有权的资产未经允许就被人偷偷转卖给他人,这算不算强盗? 说是政策风险都是美化了吧。
”这种类似是买了一个金币,随便放起来,多年后金币值钱了,但却找不到了。呵呵,不敢投资的人,总会找到无数个理由,无数个例子来说服自己。“
找不到的原因是放金币的箱子被人偷走了。
我相信在中国投资是有利可图的,但是一旦涉及到政府和政策,风险也是巨大的。要不要进入就要看每个人的风险承受能力和资产管理能力了。 如果能够花时间和精力处理好和官员的关系,随时了解政策调整投资策略,这么做也未尝不可。 否则,还是远离为妙。尤其在中国土地的所有权还处于比较模糊的情况下,投资的结果可能是几十倍上百倍的回报,也可能是血本无归。
前面我说的那个人是个典型的新加坡家庭主妇,买屋子是旅游的时候随手买的,你不能要求她有那么高的投资水平吧!
偏激了吧,信与不信都是一段时间内的,而是利用国内的改革开放形势去投资或投机一把,让自己过上好日子。这里讲的是智慧,而不是赌气。伊拉克不稳定吧,以前也有中国人在那里给美军基地提供生活用品赚大钱的。赚钱就是要果断,要担当,天上不会凭空掉馅饼。当你怀疑这怀疑那的时候,我已经在赚很多钱了。这是个成败论英雄的时代,只要不偷不抢不犯罪,我成功了就有发言权,其他都是浮云。
中国香港有这条法律,叫逆权侵占,使用别人的屋子超过20年,屋主也没有音讯的话,就可以申请逆权侵占屋主的屋子
大陆就没有这一条了,大陆的土地都是归国家的,农村的地除了归国家,还归农民集体,所以如果很长时间不出现的话,集体应该是有权处理的
应该没记错吧
是的。以前新加坡也是有一样的法律,后来取消了。
那种在某个地方买个房子,几十年不理不问,后来想起来后才发现被侵占了,明显是投资者个人管理问题。甚至可以说连基本的投资意识都没有。正常的投资者哪个把钱丢下去后几十年不理不问的?以此说明投资的风险,根本没有意义。
排除以前解放土改征收土地的情况,80年代之后基本上这种房产被侵占的风险可以说很低很低。产权纠葛的案子是有,但哪个国家没有?一般情况下只要在中国投资是合法的,被无理侵吞的情况几乎是不可能。
天朝别的不说,对外国人可是客气的很。
新加坡经济腾飞时期,很多人抓住机会一举成功,身家涨了几千倍不止。我以前的老板,父亲早死,华校生毕业,可说是屌丝一名。靠自己成为百万富翁。他很多同学也是如此。
中国经济崛起,有些新加坡积极和中国人接触,也发了大财。比如有些房产经纪,做成几单中国人的大单,赚得爽死了。
机会就在那里,有些人抓住机会,发财了。有些人固步自封,担心这,埋怨那,最后落后于社会的发展。
新加坡人早年在四川建的公寓,至今无人问津,还有在上海投资的楼被烂尾。。。都有你朋友勇敢和努力的影子
投资几千块?不会追加吗?就几个亿了啊
要说投资失败例子,我有很多新加坡人或者外国人在新加坡投资失败,甚至破产的。
所以?
看吧,多少人在新加坡失败了。所以千万别在新加坡投资。
同样,多少人在美国投资失败的,在马来西亚失败的。。。。。。
OK。在新加坡有失败的,在美国有失败的,在中国有失败的。。。。。全世界都有失败的。
哎呀,好怕的。世界太不安全了。千万别去投资了啊。
我还可以找出无数个交通事故啊。哎呀,好可怕啊,大家都躲在家里别出来了吧。
再次证明,有些人是永远看不到机会的。哪怕机会摆在他面前。他有的是担心,有的是害怕恐慌,有的是顾虑。
“投资几千块?不会追加吗?就几个亿了啊“
这话听起来就是不相信。以为在给老uncle下套。
改革早期,大部分人都是不敢经商的,更别说投资。中央给地方下个很多硬指标。那个时候的银行,是行长亲自去求人借款。
说起来你更不相信了:没有任何抵押,银行可以借给你100万上千万。要知道,那个年代,一个月几百块钱工资,算高薪的了。
那个年代,外国投资者来一个,政府人员就跟现在想韩迷追韩星一样。
先抛开老uncle是不是真的错失亿万财富,我觉得这个故事确实让我有所启示。多点投资意识,冒险精神可能结果会很不同,特别是对想我们一直打工的,这种意识绝对是不足的。
错失机会,很可惜.但每个人当时都有自己的理由.
举个例子:认识一家民企,,与某国企上市公司,签订了物业租赁协议,在98年左右,签下了大片地的使用权.租金在今天看来很低.
现在,这家上市 公司想收回土地,于是,就动用挖掘机,把这块地产的出入口处,挖一个大沟,让车辆不能通行.
至于税务/安监/消防/交管…cao,就只能说一个字。
中国的投资环境是一个散布着大量黄金的粪坑。赚够了都跑,赚不够的,捏着鼻子,就进去接着捞吧。
俺赶脚斑竹用这个老人错失亿元收入的例子来说明发大财要勇敢抓住机会是很不靠谱滴。因为斑竹的假想是,他当年投了,现在揍是亿万富翁。可惜,这个逻辑不成立阿。为神马泥?很简单:
可以设想,如果当年老人投了几千新币(斑竹轻描淡写,其实几十年前几千不是小数目),他真当回事了,必注意自己的投资状况。他还会等到今天那块地涨到亿元时才出手吗?估计1百万时他早已转让了。这几十年间,那个地方发生了太多事情,他还能预知那地价飞涨1万倍而捂住不放?也许真能,但几率小到几,大家知道。就想买一张五毛彩票,也能中一百万啊!
所以说吗,这个案例没有在投资理财方面抓住机遇揍能发大财的实际意义。
另外,俺赞同斑竹所说的,冒险投资能发大财的道理。这个俺深有体会。
可惜,这个案例,无法说明。
有可能投资了,忘记有这笔钱。这也是有可能性的。
那个,看标题不仔细想歪了的飘过。自己脑补了一下,以为本帖描述了某位极有风情的女士,被公司外派到新加坡,与自己青梅竹马的老公还有小孩两地相隔。在一个偶然的机会认识了一位local小土豪。经过一番接触,被土豪的猛烈追求,以及一掷千金的魄力打动,与老公的感情基础已经风雨飘摇,虽然在国内的老公还被蒙在鼓里。就在女主要肉体出轨之前,接到家里电话,说母亲突发重病,急忙回国。看到老公忙前忙后,尽心尽力的照顾丈母娘。深深的被感动,同时又对自己对感情的不忠感到深深自责。与母亲的一番长谈之后,决定不再与富豪来往,回到老公身边。夜里女主依偎在老公怀里,老公对女主表达歉意,表示夫妻两地相隔,没有尽到丈夫的责任,希望以后孩子长大了,自己能够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在老婆身边。女主为之深深感动。把螓首埋在老公的胸前抽泣。并立志以后一心一意的对待老公,感慨真情比财富重要,自己虽错过拥有亿万财富的uncle,但真爱不是财富可以衡量的。决定写下此帖,与大家分享,希望更多人受到启示。
以上是我点进来之前对本帖内容的猜想。有一点歪。。。
我老公的爷爷老家的房产,一处早在土改的时候主动献给了政府,爷爷说,如果不是献了房产和地,恐怕人头早就落地了。老公的姑姑们回老家,看到自己家的红木家具,在当地干部家里摆着。
另一处房产,90年代我刚认识老公的时候知道被人家当厂房开着羊毛衫厂,10年老公的爸爸写报告回老家问询房产的时候,当地政府来一封公函,说那房产当年老公的奶奶以200元的价格卖掉了。其实老公的奶奶90年代去世前一直住在老公家里的,谁也没有听说过她卖房产的事。
总之,这件事就过去了。
买中国股票不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