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灵敏:为什么中国用钱买不到好感?
赵灵敏
2014年04月07日
|
更多
过去30年中国经济大跃进,官方的合法性很大程度上寄托在GDP的增长率上,而上层建筑、信仰和价值观领域则危机重重,乏善可陈。
中国聚焦
台湾学生占领立法院已经超过两个星期,《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是导火索,该协议全文共4章24条及2项附件,大陆承诺对台开放80项,多于台湾承诺对大陆开放的64项,开放程度甚至高于对WTO(世界贸易组织)承诺的水准,涵盖行业类别之多、开放力度之大,用海协会会长陈德铭的话说就是:“在大陆已签署的类似协议中,前所未有”。但就是这么一个大幅度让利的协议,台湾人却并不领情,不仅学生占领立法院,台湾TVBS电视台的最新民调显示,支持该协议的只有35%,反对的则有42%。
看起来一片好心,大笔一挥银弹滚滚,但对方非但不领情,反而质疑你包藏祸心,这样的事情,不仅发生在对台事务上,在实行“一国两制”的香港,情况也差不多。2003年香港经济因为沙斯(SARS)的影响一蹶不振时,中央政府开放了“自由行”,签订了CEPA(《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挽救了香港经济,并让香港成了最大的人民币离岸中心。但时至今日,这一系列惠港措施却成了离间两地人民感情的催化剂,在香港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
再放眼中国多年来的外交实践: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在国力并不雄厚、人民连饭都吃不饱的情况下,却勒紧裤带去援助阿尔巴尼亚、越南等社会主义小兄弟。从1954年起,中国政府向阿尔巴尼亚提供经济和军事援助,折合人民币100多亿元。从1950年至1954年,中国政府向越南政府提供了1.67万亿人民币(旧币)的援助,而当时中国人的年均收入才200多元,这样慷慨大方的结果却是反目成仇,越南更是跟中国兵戎相见。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中国出动100多万志愿军,战费开支7万亿元人民币(旧币)。1953年11月金日成访问中国,中朝签订经济文化合作协定,中国不仅将战时费用一笔勾销,又无偿赠送朝鲜8万亿元人民币(旧币)。中国对朝鲜可谓仁尽义至,但朝鲜对中国的不尊重却是世人皆知。近年来,中国领导人到任何西方国家访问,几乎都携带着大笔的订单和经贸协议,对方的欢迎仪式也总是异乎寻常的热烈,但中美、中欧、中日关系却再也回不到1980年代的友好局面;而在那时,西方国家在中国的商业利益,跟今天比起来是微乎其微的。
在历史上的“朝贡体系”下,中国的封建统治者对外妄自尊大,不愿平等地对待别国,却又面子大过天,只要对方恭敬有加,就“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给予物质上不计成本的馈赠。直到今天,这种心态仍然深刻影响着中国外交。但现实是,中国花了大量的金钱,很多时候也能赢得表面的风光和形式上的尊敬,却得不到对方发自内心的好感和亲近。今天中国的利益已经遍布全世界,是很多国家的最大债主和最大贸易伙伴,但中国不仅在世界上没有几个靠得住的朋友,而且很多时候,那些得到中国最大优惠和照顾的地方,也是对中国最反感的地方。原因何在?
首先,中国的援助和优惠政策,很多时候并没有让普通人得益,而是更有利于原有的既得利益者。香港回归以来,惠港措施除了让旅游、零售等少数行业得益,让大地产商赚得盆满钵满以外,普通港人受惠有限,却要面对高不可攀的房价,和大量内地游客涌入所带来的生活上的不便;对台政策同样造就了旺旺、鸿海、鼎新等大财团的成功,但台湾民众的平均薪资却在近十年间不进反退,大学毕业生的起薪降至2万2000台币(折合918新元)。由于个人利益是具体的,而整体利益是抽象的,香港人反自由行、台湾人反服贸,就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在国际事务上,由于中国的援助和贷款等并不附加条件,在一些内政不透明的国家,客观上就可能会被腐败的政客所盗窃和挪用,无法惠及普通民众。在大多数情况下,中国在其他国家援建或承办的工程,都要求使用中国的工人、工程师和建材,当地人无法获得工作机会和赚钱。2013年底,在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拉美期间,英国《金融时报》引用中国官方统计数据说,中国在加勒比海地区的投资额,在2003年至2012年间增长逾500%,达到近5亿美元,预计未来几年内还将有更多工程动工。但该文同时也引用了圣基茨和尼维斯(The Federation of Saint Kitts and Nevis)旅游与交通部长里奇斯凯的话,字里行间流露出加勒比海国家对中国大陆的共同担忧,这位部长表示:“如果台湾为了某个基建项目,向你提供贷款或无偿援助,它会根据项目本身的价值作出决定,而不会坚持让你引进他们的工程师或工人,将他们国家的一部分安插到我们国家。”
Pages
其次,中国在对外援助上不附加任何条件的做法,实际效果不见得好。广为流传的一个故事是:如果你每天给一个乞丐1块钱,偶尔有一天不给了他就会怨恨你;从来不给乞丐钱的人,偶尔有一天给了1块钱,乞丐反而会感激。这种心理学上的现象,也同样适用于国家关系。中国一直强调“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但问题是中国不附加条件的慷慨援助,结果往往是不欢而散甚至反目成仇;美国的援助很多都附加意识形态方面的条件,美国的盟友却遍天下。这是很值得深思的
根本原因就是这个国家没有一个普世价值观,不法制,不民主。一个天天在家里打老婆孩子的人,他给你钱,你肯定收着,但是你会和他做朋友吗?
钱和好感没有必然联系,很正常
这篇文章, 今天我有认真读, 。。
平是看早报, 只看标题, 但是这个题目太惊悚。。为什么中国用钱买不到好感??
为什么中国用钱买不到好感?
哪个国家用钱买到好感了呢?列举一下,作为参考
从上次中国政府买下了最贵的宣传地标--纽约时代广场巨幅显示屏, 巡回播放国家形象记录片,就感觉中国真是财大气粗,真觉得用钱可以买到一切. 而这是第一次有政府出钱买商业广告屏宣传自己的形象.
只是老美们普遍的反馈是:莫名其妙,这些人他们都不认识, 还不如挂两只熊猫照片比较可爱:)
要得到好感,请利用软实力。
国人素质上去了,去哪旅游都好好的,国内也别动不动就吵架按喇叭,国民素质不上去谈什么都是扯淡。
还有熊猫外交,请问有用吗?
国人素质上不去是谁的问题?别人有机会都在拼命贪WU,让没机会的素质怎么上啊?在新加坡,汽车停在斑马线前让行人过,我相信驾车的都是以一个愉快平和的心情看着行人过马路的,这要换国内,会不会被后面的按喇叭骂SB啊?
俺作为步行人,通常会给为我停车让路的驾车人一个微笑和一个“thank you”的口型,我相信他们也会看到。。。。
不觉得这个课题要这样讨论。 中国的发展明显是一个脱节的例子,刚从10年混乱中走出来, 还没有适应就迎来了一个高速发展, 但是官方主导的发展产生了权利寻租, 也就是腐败现象。 再加上一个大下岗, 入世贸之后的突然提速发展, 到现在刚刚开始认识到并且重视人的素质提高, 中国有钱也就才不到10年的时间。 现在说什么有钱买不到好感让人觉得一半羡慕一半酸。
中国人的素质需要提高, 这个毫无疑问, 回国一次, 不过是路上开车还是各种场合, 很多的不文明现象丛生。 但是, 你有没有发现自己周围的人也很反感这些?也就是说, 大多数都希望这种情况变好。 为什么会这样呢?
1. 中国人相对来说比较含蓄, 中国的传统美德是静坐常思己过, 闲谈莫论人非的模式, 一般不会提醒或者当面批评别人
2. 特权阶层作祟。 中国一直以来都有一些特权阶层, 这些人被社会无奈的认可了可以凌驾在一般的社会秩序之上, 可以我行我素。
3. 精神的缺失。 自我膨胀之后又自我否定, 自大之后又自卑, 社会的精神文明突然失去了方向。 在国外文明和传统文明之间徘徊和迷茫。
我不是什么社会研究学家, 也没有什么专业研究, 只是根据自己的感受来总结, 当然总结不全或者有失偏颇以及遗漏。
说完原因, 我们就要看发展方向, 从每一个从面上来看, 都有往好的方向发展的迹象。
1. 国人视野开阔之后, 各种媒体的跟进,很多不文明行为的集中曝光使大家逐渐开始约束自己的行为
2. 特权阶层逐渐失去光环, 大家对官员的监督使他们开始夹紧自己的尾巴。
3. 中国文明最后还是中国文明, 其实, 中国的传统就是不断的柔和统一的过程, 跟以前不一样了, 但主体还是一脉相承
但真正能让中国人走在哪里都是一道风景, 都能让人感到谦谦君子,和而不同,风度翩翩而又独树一帜, 那就要靠我们的努力了。 或许10年, 或许还要20年, 这些都不是用钱买的。
写这些文章的人自己也不见的多有素质,中国普及义务教育才多少年,发展素质需要时间
从来就没有什么普世价值观,西方讲民主,那是对内,对外是另[关键词屏蔽]事。不打老婆孩子,专打老弱病残,这种人值得做朋友?
负能量的传播太迅猛,正能量变成稀有事物。。。发展中的国家都这样吧。
一帮强盗发家的人富了,转身变了绅士,讲文明讲民主讲普世价值,一群被欺负凌辱很久的乡下人,牺牲了自己的树林,自己的土地,自己的水,空气,土包子慢慢变了土豪,进城了,就算带了万两黄金,富人笑呵呵地收了,完了,还是笑人家乡巴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