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只有13人的上市公司,是怎样做到的?——转帖
一家公司,包括老板在内员工13人,订货基本通过传真和电话,没有质检部门……但在创业37年中,经历石油危机、汇率震荡、泡沫破灭等逆境打击,每年依然能保持超过35%的毛利率,并且上市,他的创始人还获得国家企业家奖。这样的企业你见过吗?
我说的是一家日本企业,名字叫“A-one精密”,创建于1970年,主要生产超硬弹簧夹头,市场占有率高达60%,拥有1.3万家国外用户,2003年在大阪证券交易所上市。它的创始人梅原胜彦在2007年获得日本企业家奖,之前获奖的都是软银的孙正义,优衣库的柳井正这样的大人物。
众所周知,小企业要是能够做到行业的领先者,必定是在一个细分领域有出色表现,成为所谓的“隐形冠军”,这已经不必多言。但因为小到极致,A-one在管理上也充满了反传统的理念。
首先看看A-one惊人效率。因为人少,所以A-one一年开会的时间加在一起不超过30分钟,很多的交流都在现场站着就说了。A-one的产品质量好,但是它最强的优势却是在交货的快速。大企业一周或两周的生产时间,在A-one只需要1~3天。梅原说:“事实上,当天下午3点前所接收的订货,70%都可以在当天内完成并配送。实际上,要做到100%交货也是没问题的,但这么一来,第二天上午就没事干了。”
A-one从接受订单,到工厂开始作业,中间间隔不到5分钟,而且中间过程不是依赖于IT系统和网络,仅仅依靠手写的传真。因为人员少,品类少,所以生产过程不必经过大企业必须的生产排期、物料管理、交货期管理等诸多流程(这些都被梅原称为“制造业多余的管理”,几个人打个电话,或者拿着传真跑一圈,几分钟内就开始生产。为了缩短交货周期,A-one甚至省略了质检的步骤。按照梅原的理论——只要认真经过每道工序,产出的就只会是高质量的产品。
更不可思议的是,作为一家微型制造商,A-one竟然在有限的资源制约下,同时拥有自己的销售网络。这一战略不仅使得从订单到制造到发货这一系列流程都是自己在做,没有中间环节,提高了发货速度;更重要的是,摆脱了被销售端控制价格的困境。梅原在说明公司高收益构成的时候,总会说明20%利润来自制造,15%来自销售部,所以才会有超过35%的毛利率。
幸福感是另一个必须要提到的事情。
在日本传统的观念里,公司是一个寻求幸福感的地方。但是随着美国以追求规模和短期盈利为目标的商业文化的日渐流行,这种观念已经慢慢式微。而在A-one,员工不仅是终身雇佣、不需要打卡,可以分享公司盈利,梅原更是提出了一些离经叛道的说法。例如,在A-one他倾向于招收外行员工,因为“便于培养”,目前A-one每天操着英语对海外销售的主管,最开始都是附近的家庭主妇。
A-one没有组织和头衔,因为“大家都明白彼此的能力水平,所以没有必要硬是赋予什么头衔之类不自由的东西”,因为这个原因,当公司准备上市的时候,梅原和证券公司产生了很大的分歧。
证券公司看来,没有组织就不能明确责任,而梅原来看,所谓明确责任本身才是奇怪的,责任没有必要要让人来负,工作上的责任由公司来负就行了,否则以后就没有人去挑战困难的事情,公司就会失去活力。
他把员工的工作和私人生活分的非常清楚,甚至用严正的口吻告诉员工“如果在公司以外的地方看到我,可以不打招呼”,同时严禁员工给他家里打电话。
这不就是中国典型的淘宝小店么?
上次在淘宝拍了一个碗架,店家说明天就去开模制造,两天后就寄出来了。
市场定位比较精准,日本人的自律很强,每个萝卜在坑里都没有浪费一分钟。这企业的存在,是个真实的励志故事。。。,
是的,国内的淘宝小店的模式。重点是,哪个淘宝小店上市了?
我就一直在想,这个规模怎么上市的?
认真你就输了。这家公司股票代码找不到,谁找到了看看报表就清楚了
呵呵,好像太小了。
上市公司不一定要人多,13个够多了,重点是他的盈利能力,估计有些几百号人的还没他赚得多,不过他们的管理概念确实不错,精简的公司结构,效率非常高,很多跨国公司人多效率低下,浪费资源
应该说的是这家公司
a-one seimitsu inc (6156) Details
A-One Seimitsu Inc. manufactures and sells various collets chuck products. It offers collets chuck for various special machines and automatic lathes; automatic lathe guide bushes; carbide forming tools; and various cutting tool regrinding products, as well as provides spindle automatic lathe mobile cam machines. The company was founded in 1965 and is headquartered in Fuchu, Japan.
根据彭博社的报道,该公司员工数目是:
95
小公司上市有几种可能,最大的可能是当年的某机构有入股,上市是给这些机构套现的一种方法!
13个人是它的销售部门吧,如果还有生产部门,满足全球60%的客户,13个人够吗?
我查了一下,权威的报道是95人。
这个报道,其实是变相的广告(不是说在咱们论坛这里)。是某人翻译了一本书,书里说的就是这个故事。所以这个报道,其实是给书打广告的。
呵呵,这个曲线拐的,现在真的不能相信爱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