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投资理财

你认为退休后多少钱才够花?

假设退休后只考虑自己的花费

————————————————————————————————————————————————————————————————————
调查显示,新加坡人对于退休年龄和生活的预期,和他们实际所期望的情况有显著差别,相当一部分人都认为自己无法在期望的年龄退休,退休后的每月可支配收入也达不到心理期望。

  保险公司英杰华(Aviva)昨日发布的调查结果显示,54%受访者都希望能够在60岁以前退休,但只有约三分之一(36%)受访者认为这是可能的。超过半数的受访者表示,他们主要是担心一旦退休将无法维持生活水平。

  受访者中有56%透露,他们觉得在退休后维持正常生活每月将需要2000元至6000元,但这恐怕根本无法满足。近半数(48%)的受访者表示,根据自己目前的财务规划来看退休后每月将只能花销2000元以内。

  这项调查是在今年3月间展开,英杰华通过互联网获得了超过1000名十八岁以上本地成年人的反馈。

  英杰华认为,调查结果突显了国人对退休的理想和现实间的明显差距。

  英杰华新加坡产品与市场部总监林家荣强调,这种差距导致许多国人都十分担心退休后生活的质量,在通货膨胀和低利率的双重压力下,三分之二的国人都觉得自己须要坚持工作,不能在期望的年龄退休。

  另一方面,调查结果也有令人欣慰的一面。调查显示国人为退休生活储蓄的意识很强,92%的受访者都表示他们有储蓄计划,其中56%专门为退休生活制定了储蓄计划。


如果可以买几套房子收租比较好,钱会贬值。


多买一些高股息的蓝筹股,花股息。这比较理想。


“退休后维持正常生活每月将需要2000元至6000元”

需要这么多吗?


按今天的价位, 我觉得需要 (2人):

1k 吃饭
1k 女佣
1-2k holiday budget
1k 娱乐购物
1k 哄孙子孙女或者自己看看病

到时候通涨到多少我就不知道了.

补充下, 还忘记了水电煤手机网络电视物业等, 算500好了.


差不多咯,现在每月消费1000-3000, 30年后差不多会是2000-6000.


你这是老俩口的开销吧。
报道的是指一个人的。
应该算夫妻二人的,
保姆,车,水电,生活费都是共同消费的。
只有医疗费用(包括保费)是单人的。

我上次已经简单算过一次,考虑通胀因素,夫妻二人一个月最少需要8000元。
公积金年金每月领取     2000,
现金买优先股或基金,利息每月2000,
房产收租金,扣除管理费税等至少要4000以上。


别的不说,女佣现在需要一个月1k?


“夫妻二人一个月最少需要8000元”

大家的消费水平,我有点吓到了。。。。。


想请教童部长,对抗通胀是不是房子最有效?正常情况下房价都是稳步向上的,还有房租收入。
股票的不确定因素太多,好年头股票也可能会跌。


差不多吧. 工资+tax+insurance+medical+package cost avg到每个月+有时候讨好她买的这些有的没的.


基本衣食住行吃喝拉撒,今天估计1k, 20年后加通涨,估计2k;

在身体状态良好,
不用经常跑医院,
不雇女佣,
不开车,
不出去旅游,每天只在组屋楼下坐着,只去湿巴沙买菜,
而且无任何债务,
也无任何其他收入的情况下。。。

就是这样的花费。

估计CPF那养老账户的作用,就是这样。

这是否是你我想要的退休生活,如果不是,那么每多一项花费,就要想想拿哪里都有一项收入。。。


公积金两人每月才能领2000嘛?


国内父母退休金有5000多,跟一线退休金差距较大,但在小城市过日子比较充裕。在这里,每月$5K能过得舒服。


房子不是最有效,但是最安全。

任何投资都有跌的可能,楼市也一样。只是楼价再跌,也不可能一日以内大跌过半。但楼市起伏是有的,和股市一样。

而且,楼市过热时,是民生问题,老人开心少年苦。政府有义务降温。但股市再热,政府都不会降温的。因为企业是经济的命脉,股市是经济的肌肉,楼市只是经济的脂肪。股市和民生是正相关而楼市和民生是负相关的。楼价张,有人欢喜有人愁但股市涨除了那些玩卖空的投机者外,是全民共乐的。

故此,买房出租,是最安全的抵消通货膨胀的投资。但不是0风险。
但是,买股票风险会比较大一点,回报是更多的。
但是,两者都可能出现泡沫,都有可能会因泡沫崩溃而大跌。
不同的是,楼市无法自我消化泡沫,得靠金融市场来发展经济以消化泡沫。而股市本身能制造就业率和推动经济,只要泡沫不大,是可惜自我消化的。

正常情况下,蓝筹股也是应该在小幅度的动荡下稳升的。:P
其实正常情况下,除了首都和金融中心等特例外,大部分地方的房价应该百年不变,那方是正常的。
因为地产链中,只有开发商和建筑者是有做工创造价值了。一个房子建好後其实价值就应该开始贬值,越久越不值钱的。中港新的房价膨胀其实是不正常的。是人们大量投资房地产寻租所造成的畸形现象。


问题是,大家退休后还会在新加坡养老么?还是去其他地方?


最理想的状态是退休前供完一大一小两套公寓,孩子在身边的时候住大的出租小的,老的时候住小的出租大的。这样就有稳定的收入来源。长期预期是房租可以随通胀增长。再加上存的现金和保险给的年金,应该可以不用在晚年工作。可惜,随着房价的疯涨,我这个新加坡梦越来越遥不可及了。


考虑20年的通胀呢,如果8000够的话,我烧香罗。
现在我们家开销是9000(没有房贷车贷),因为还养育俩孩子。
但是,20年后,除了通胀,老年人保险费和医疗费增加,
给孙儿一些零花,退休后有时间到处旅游,费用可能比现在一家四口开销还大。

所以,我买房子纯粹就是为了保值抗通胀的。
你看哈,我先生第一辆新车,拥车证2万,我们觉得好贵啊。
11年后,现在是7万多。涨了几倍了?


老兄,有很多人想买两三套来收租金退休正好就是房价暴涨的主因啊。想拥多套房的新加坡梦其实是违背经济规律的。说难听点,是损人利己遗祸後人的行为。:P


留最低公积金存款,其余取现金出来。
因为我不知道是否可以多买年金:)


按照现在的货币值来讨论,不是未来的货币。谁知道20后的钱值多少钱?

退休后,是假设孩子已经长大独立,不需要再养小孩的情况。


新加坡的老人每月需要$5k才能过得舒服?


呵呵,我同意您的说法。只是大势之下,是独善其身还是随波逐流?再往深了说,就是制度问题了。正因为对晚年生活没有安全感,人们才开始追逐推高地产价格。因为对普通老百姓,房产看得见摸得着,心里踏实。这种心理安全感是别的投资方式没法比的。
德国人不热衷买房,70% 的人租房住,那是因为反正养老医疗教育什么都可以靠政府。两种体制各有利有弊。但以现在的形势,我觉得新加坡的模式更可持续,但老百姓的生活质量肯定是要牺牲一些了。


way版你自己觉得呢? 老两口的话.


养老当然要考虑通胀的呀。
我计算的就是扣除孩子现在开销的费用,
再加上老了以后增加的保险费和医疗费(现在门诊报销,以后要自费的, 而且老人毛病多)

所以,我的8000里面并没有增加多少通胀的因素呢。


目前,我家最大的支出就是房贷和孩子的费用。
退休的生活,假设不需要负担孩子和父母的情况,假设房贷已经付钱,只计算自己的日常消费。
医药费也不算入每个月的支出(老人的医药费范围和幅度很大,没法预计)。

退休后,我会干啥?吃喝,我要求简单,每天不过$20,一个月$600够了。
旅游?最多偶尔吧。我讨厌跟团走,就算去旅游,也不过是买机票,住简单的旅店就好。我也不喜欢买旅游纪念品,旅游的目的就是到处看看而已。
休闲活动?我喜欢看书,弹吉他,画画,种花花草草。想必这些都是不怎么喜欢花钱的。
衣服?简单的就好。我一直相信便宜的衣服也可以穿得舒服。
除此之外,带孙子辈的?也许吧。就算带,应该不至于我还出钱吧?

总之,除了平时吃喝,偶尔出去旅游,还有医药费(可大可小,没法预计),我想不到还有什么可花钱的。


600一个月吃饭是不可能的. 假如你家女儿女婿带孙子孙女来看你, 难道你还叫他们自己买菜带过来不成. 哈哈.


不说是不考虑通胀,而是说20年的通胀没法准确预测,你觉得通胀200%,他觉得通胀2000%,这样的讨论有意义么?
所以按照现在的币值的计算。


你没看清. xiyizi说的就是现在的费用, 不算通涨.


他们应该请我吃才对。我没要求他们请我就不错了,还要我请他们?


这样计较就没意思了吧. 这是自己的孩子呢.
只要我娃我儿媳愿意吃我家的菜, 我愿意天天伺候.


这不是计较。而是应该的事情。你愿意伺候儿女媳妇那是你愿意。我妈也会给我做菜,我也喜欢吃,但买菜钱是我出的,我妈妈本身不出钱的。

医药费这种不好说,但日常花费的话,我父母目前是不怎么花钱的。我相信我将来退休了也不怎么花钱。
网友们动辄5千8千新币的,吓到我了。。。


所以才吓到我。

好奇xiyizi的父母,是否退休了,退休后他父母每个月花多少?


你可以把你娃给你的买菜钱(零花钱whatever), 算做退休后的income, 但是不能直接抵消算没有cost吧…
我不是会计不懂财务, 不过想来是这样的.


这个可能也牵涉到xiyizi 退休后是不是希望和她父母同样的生活方式了, 因人而异嘛.


因人而异啦,就好像有些人说养小孩子第一年要花上万,到我这里只要花不到一千。除了纸尿布这个大头,其他没什么大花费啊。我家现在2个老人,2个大人,2个小孩,一个月顶多花3000罢了。其中大头还是老大的教育费大概900左右。就这,也是尽量花钱了,一点也不抠门自己。没房贷,没车贷,没女佣,不买奢侈品,自己煮。

所以我觉的我老了大概需要现在钱的1500就绰绰有余了。我还能时不时的海购一下,哈哈。


谢谢部长。
问题在,房市的大方向看得清,和宏观经济的基本面一致,我不要求它过热,形成泡沫,只要赢过通胀就好了。股票就很难说了,也许大盘在涨,而我买的股票就是跌,这种现象并不是极个别的。


看的头皮发麻啊,难道我退休以后还要去收碗盘?


我父母现在在国内,退休金7000多人民币,每个月花4000多吧。
他们没有保姆,没有车子。医疗是公费,因为我父亲是离休,不用担心住院费用。
也不用保险费。
我妈妈只能报销80%。所以,他们还有一套房子出租做为“依靠”。
我们父母这代人很节俭,也不出去旅游。
以前旅游要么是公费,要么是我们带出去玩。
没有开销吧。

我自己,旅游开销比较大。我们一家现在每年出国至少2次。吃住都要求比较高。
一年2.5万新币以上。
我们就是不怎么买名牌,我的化妆品也少,什么弄头发呀等等都花钱很少。所以还算节约的。

老了以后,应该不会降低生活标准,不然感觉越活越回去了。


要未雨绸缪呀。10年20年前,哪里会想到国内的生活发展这么快呀,
我们在新加坡觉得有一套组屋住着很满足了。
看看现在的新移民,一来就想住公寓的。

我们总不至于20年后的生活远不如现在呀。


按照你这样说,没有保姆,没有车子,医药费没有,保险费没有,没有旅游,你父母的4000花在哪里去了?都是花在吃喝和衣服?


就是呀。现在不做打算,我怕到时候很多人又感叹了,这10年20年我都干了些什么?
不进则退的。


是啊。同样是消费,水平不一样啊。这个帖子再次证明理财版的有钱人多啊。。。。


水电费+房产管理费  800元,
伙食费  2000元,(我俩个妹妹周末一家人来吃饭)生日节日上馆子吃喝
人情来往平均 200元
给孙女孙子的红包 平均500元
买衣服,日用品 300元
买花种花种菜
家具电器折旧若干
交通费


伙食费一个月2000蛮省的了。每个月给孙子孙女500块他们父母知道吗?


我猜测是500平均一个月, 一年6000块. 如果3个孙辈, 一个就2000. 如果6个孙辈, 一个就1000. 现在压岁钱都涨价了.


恩。听起来是这样,压岁钱起的太高了。好吧。等我老了回家过年,这个一大笔要算上。


握手~ 你的理解完全正确。我父母在国内有3个孙辈。
大的上大学了,每个学期给1000,一年就是2000
小的,还没上学,平时买玩具,衣服,再加上压岁钱, 差不多就要这么多了。

我们家的,不需要父母贴钱的:)


老人很省的。平时我父母总是很开朗乐观的,说生活好幸福哦,钱花都花不完。
我觉得也是啊。
回去一看,还老是吃剩菜剩饭,我妈妈的鞋子都破了还在穿。
我妹妹帮她买也不要。
所以我压着她去买了三双鞋。

我们老了不可能像他们这样过日子的。他们以前是苦过来的,很容易满足的。


可能十个老人有九个是这样的。我父母也是一样。浪费是可耻的。凡是还能吃,还能用的绝对不能扔。


加税,然后女佣也要吃饭的。呵呵


只要身体好, 其他的都不是事。。。


哈哈哈,大实话,身体好在大巴窑吃吃榴莲,逛逛把沙也很开心,身体不好吃着燕窝,在巴黎channel店里狂买包包也不爽。赚钱的同时照顾好身体啊。


照顾好身体最重要,身体不好,多少预算都过得不舒服。

健康的前提下,有钱的老人过得优雅一点。
没钱的老人过得实在一点。


我自己分析老两口应该需要6000吧,如果不考虑降低生活标准和通胀。


还有,教育好子女,如果有啃老的子女,多少钱也不够他们啃。有独立孝顺的子女,怎么都不会过的太惨。


其实年纪大了, 也吃不了什么, 白粥青菜, 就觉得最舒服,。。出国旅游, 你要腿脚利索还好, 要不就趁现在, 还年轻, 有精力有能力, 抽点时间, 赶快游山玩水。。。
也不要年以后老了, 不能动了, 空悲叹!!

有套还请贷款的房子很重要。。。


总结的很到位, 优雅和实在。。
我们需要优雅的人生。。


我觉得这标准好高, 人和人真不一样。。 仰望你。。


这个也是一个好的投资, 投资好了, 回报率高啊!!!


我觉得退休后如果孩子已经独立, 那我们老两口应该用不了多少钱吧。就是吃穿,然后旅游吧。
我公婆退休后和我们一起生活, 帮我们带小孩, 然后吃穿住行用全部开销都是我们出的, 我们每月还会给他们钱,他们生日我们给礼物, 然后过年还给红包。他们的退休金在国内一分都不用动。


这个是因为我们父母那辈在这里没房子, 所以带孩子就都住到一起了.
国内的我的亲戚给小孩带孩子的, 都没有住一起的. 不管是老的, 还是小的, 两边都不愿意.
等我退休了如果给孩子带娃, 也不会想住一起. 这样就多了一份开销.


你分析的很对, 以后我们的儿辈应该也不愿意和我们住在一起, 都要自己的空间了。
而且我老公也和我说, 他以后不想和儿子住在一起, 不想给儿子带孩子。汗一个。


这句话是没错,但问题是房地产过热是会毁了宏观经济的。
而且房地产是很容易过热的,因为房地产没有自我消化泡沫的能力。
故此,房地产是一个群体风险高的投资。
股市,基本风险在个人,不殃及他人。
若是对投资个别股票没信心,也可考虑投资基金或ETF。


投资上,随波逐流的後果一般是亏钱的。:P
  地产的安全感其实是假的,因为屋子本身又不会产生新的财富,在本质上其实是一个不断减损的财富(地契越来越短、房子越来越旧)
  论安全性,房子不是一个可以永续经营的企业(公司)可比的。所以,买房不如买股,只是要买对公司。企业是财富创造者,创造价值和就业。这还是实实在在的。
  打个比方,在下个人觉得,买了麦当劳的股票,看见处处都有麦当劳,这感觉比只买了栋房子踏实得多。每天看到这么多人去麦当劳用餐、这么多人在为麦当劳工作,这不是比一栋根本没有赚钱能力的房子安全和踏实得多呢?再比如说,买了谷歌的股票,看见机器人平板和手机四处都是,这心里能不安全、能不踏实吗?买了淘宝的股,拥有了淘宝的部分所有权,这恐怕比任何房子都安全。其他股票,类似概念。就不继续说了。
  推高地产价格基本只是寅吃卯粮,把昂贵的房价让後人承担。让年轻人的生活质量一代不如一代。

  简单说,推高楼市,是在折磨下一代人。推高股市,是在造福下一代人,提高就业和工资;那一个会比较有可续性?

  最後,其实德国的模式远比新加坡有可续性。因为德国的模式为人民解决了基本生活问题,保证了一个不错的生活质量,而且由于大部分人租而不拥房子基本上大大的控制了房价压抑了楼市。这创造了一个非常优良的企业欢迎,同时也大大的鼓励了创作和生产力。人在安心的时候,最能全心全力的发展。在心慌担忧时,最容易做出自私而短视的行为。新加坡的模式,看似有可续性,其实从社会角度是毫无可续性而言。新加坡的制度基本上最大造福前面一、两代人,但越到後面民众尤其是年轻人的生活压力就越大。
  昂贵的居住和运输基本掏空了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为生活劳於奔命的结果是缺乏安全感而不会创业。但同时人人都会四处追求横财,整体上整个经济根本就属于高浪费状态。
  德国有欧洲最强劲的经济、全球最优秀精密的非军事工业、最完善的教育系统;同时是贫富差距最低、人民生活质量最高、知识分子最受尊重、最环保的发达国家之一(前面的,没有之一)。说新加坡的做法比德国有可续性?真是天方夜谭。保证了人民的生活质量,国家放有可续性发展。用牺牲人民的生活质量换取的发展根本就是杀鸡取卵、饮鸠止渴,不切实际。通过保证人民的基本生活质量和空闲时间来激发人民的创意、智慧、上进行和创意方是最有可续性的。让人劳於奔命,那模式最没有创造力。日本之前就是被这种高房价+工作狂模式搞到经济最终崩溃结果20年多萧条;港人今天也深受高房价折磨;基本上,高房价就是社会和经济的不定时Bomb,根本对人民没丝毫好处。


退休人士,不必要的开支都可以cut,够吃够用差不多了。。

想生活的滋润些的话,谁都不会嫌钱多。。我个人感觉以现在的物价来说的话,一个月俩人最好保证有关3000 – 4000,生活无忧矣。。


对于华人,投资房产就是祖祖辈辈沿袭下来的一种文化,拥有房产是一种安全感和财富的象征,特别是针对女性,现实生活中也在一直验证着这条规律是正确的。对于股票,最初是西方人创造的投资工具,所以西方人接受股票投资作为一种增值工具的意识是强于亚洲人的。拿股票和房产投资来讲,新加坡过去近20年的股票投资回报是好过房产的,但问题是很少有人能把股票捏在手里等20年。人的行为都是短视的,自私的,在选择投资股票还是房产时是不会考虑2者谁对经济比较能创造价值。从投资门槛和风险来说,能从股票投资赚取不错回报的人数是远远少过房产投资赚钱的群体,加上房产投资因为资金数额较大,赚到了回报也就很不错,很少有人会拿投资房产的一笔资金入股市的。最近10年的亚洲房产热造就了太多有钱人,房产投资成功对身边人的传递效应是身临其境的,也就带来了更多的人投资房地产,之后越来越热直到有泡沫,最后政府来阻止这种群体性的非理性投资行为,否则若泡沫破灭,损失的不只是投资房产的人群,整个经济体都会受波及,最终影响的是每个人。


童部长的话明显带有严重的偏见。一个劲地夸大楼市的危害和抬高股市的重要性。楼市有泡沫现象,股市同样也有。而且股市的在历史上更严重。
翻翻历史书可以看到,在楼市泡沫之前,股市泡沫早就出现。比如早到17世纪的的南海公司泡沫事件。该事件重创英国经济。

最有名的就是美国紐約股票交易所的「黑色星期一」。上世纪20年代末的股市虚假繁荣,在维持7年的高股价位后崩溃。造就的是历史上最出名的黑色星期一。之后是长达10年之久的大萧条。“10月21日,「黑色星期一」到來了,出現了600多萬股的拋售狂潮,股值急劇下降。以後的幾天股值略有回升,但在10月24日,紐約股票市場突然崩潰。在一天拋售了1200多萬股。交易所大廳裏一片混亂。有的人發現自己突然變成了一貧如洗的窮光蛋,輕生自殺。10月28日是又一個「黑色星期一」,紐約股票交易所成交的所有股票平均下跌約50個百分點。第二天,10月29日,作為1929年大恐慌之日被載入史冊。1600多萬張股票轉手,持續的拋售狂潮將股票變成一堆貨真價實的廢紙。從此,美國進入了長達十年的經濟大蕭條時期,而胡佛總統則成了美國歷史上臭名昭著的「饑餓」總統。”

至于日本的泡沫经济,都归罪于楼市泡沫。事实上是股市和楼市的双重泡沫。如果按照泡沫破灭后的价值差异来计算,最主要的原因是股市泡沫:
“八十年代中期,日本的股票資產額和土地資產額分別都不到同期國內生產總值(GDP)的一半。從1986年起,股票資產額和土地資產額飆漲,在短短的1-2年內各自超過了GDP。1988年末,土地資產額已是同期GDP的1.4倍。1989年末,股價達到歷史最高水準,股票資產額達527萬億日元,為同期GDP的1.3倍。股票價格和土地價格的飛漲表明日本經濟已經泡沫化。1990年起,日本的泡沫經濟開始崩潰。年未,股價較1989年跌落近40%。1991年股價相對平穩。1992年股價再次大幅度下滑,股票資產額降至297萬億日元,也就是說,與1989年末股票資產額的歷史最高水準相比,230萬億日元消失在無形之中。同時,土地資產額也比其1988年的高峰值減少了100萬億日元。”

以为把钱都投去股市就是对经济做贡献,就是推动社会发展,这是极为可笑的想法。不管股市楼市,都是经济的基本面在维持,过度投资都会造成泡沫。股市泡沫和楼市泡沫的崩溃对经济都是重大打击。
而且股市危机对投资者的打击比楼市投资者的更加直接。很简单的事实就是,同样是100万,投资在股市,股市跌个50%,那么你的钱马上不见50%。而如果是100万买个房子,如果房价跌50%,就算资产跌了50%,你起码有房子住啊。


距离现在比较近的股市泡沫是2000年科技泡沫。这个用事实说明了对上市科技公司的过度投资不但对科技的发展有利,而是巨大的危害:

在上世紀末本世紀初,在對新經濟和資訊技術革命的歡呼聲中,納斯達克(Nasdaq)指數一路上升。從1999年10月開始扶搖直上,到2000年初達到了4131點,在3月10日達到歷史最高水準5049點。這種沒有實際經濟效益的科技泡沫是不可能持久的。3月下旬,納斯達克開始第一次重大調整。從此,美國的科技股市場就進入了多事之秋。投資者在對「新經濟學」進行冷靜思考之後,逐漸認識到價格/毛收入比、點擊率等估值方法不能真實地反映股票價值,將股票定價重新轉回到公司盈利上。他們發現大量的科技公司並沒有盈利前景,於是開始拋售這些公司的股票。科技泡沫的破滅就這樣開始了。納斯達克指數不斷下滑,2000年底降至2471點。和3月份的高峰值相比,下跌了50%。網路股情況更加糟糕,大多數都損失了市場價值的90%以上。日本、韓國、歐洲的科技股也無一倖免,價格全部下跌一半左右。科技公司的狀況更加不容樂觀,從老牌的晶片製造商英代爾(Intel)到新秀雅虎(Yahoo)都發出了盈利警報,使投資銀行的分析員和投資者紛紛降低他們的盈利預測。許多排隊上市的科技公司推遲或取消了上市計畫。原本財源茂盛的網路公司或者在市場上焦急地尋找買主,或者關門大吉。整個科技世界仿佛突然從如日中天的巔峰跌入了萬劫不復的深淵,至今難得好轉。


除了做足医疗保障,人越老越不怎么需要花钱了。
体力逐渐衰弱, 省下旅游的钱;
胃口越来越差,省下下馆子的钱;
越来越不在意穿着打扮,省下买衣服的钱。
最重要的是,你不需要再为别人花钱。
老了,一定会比自己年轻时,要节俭许多。


您这话没错。
  的确,不论是楼市还是股市,只要大量资金涌入,一定会产生泡沫。
  而泡沫,只要没及时消化,最後一定会破裂,造成损失。

  但有几点:
  1:股市本身就和经济的基本面是共荣关系,而楼市对经济的基本面只有寄生关系,对之毫无帮助。地产开发本身对经济基本面有贡献,但地产投资没有。
  2:股市能刺激经济带动基本面发展来消化泡沫,但这需要时间。企业发展跟不上泡沫膨胀,股市就会崩溃。楼市是必需借助企业的发展来帮它消化泡沫,本身毫无消化力。
  3:股市亏盈,基本都只影响投资者。就算他自杀也是他自己的事。楼市投资影响他人,害想买房子住的人没不起房。
  4:股市只有在跌的时候有人受不了,除了卖空者外,股市涨时基本没人不满意。楼市不同,基本上楼市跌时虽然很多人不满,但欢天喜地的人也会很多。楼市涨时,叫苦连天的人也不少。股市是用有钱人的钱去融资企业来制造就业给穷人。楼市是用有钱人的钱来剥夺穷人。那一个对社会比较有贡献?
  5:美国的经济大萧条是大量傻B乱抛售的结果,没人乱抛售就不会有问题。
  6:日本的股市崩溃後,其实是能复述的。是日本的央行犯傻20年印刷货币不足造成通货紧缩故有20年的经济萧条。基本上,股市出了问题,大部分情况只要政府印钱就能解决的。日本没解决问题是因为央行不印钱。
  7:科技股当年的崩溃,也只影响了投资者,对其他人没影响。
  8:楼市对投资者的打击小但对社会的打击大。股市对投资者打击大但对社会打击小。

  简单的说,买股票是不会造成社会问题的,卖股票方会造成问题。
  房子不同,只有买来自己住的不会造成问题。一旦买来投资就肯定会造成问题,後来卖了也会造成问题。

  基本上,股市怕跌不怕涨。股市涨的时候是不会造成问题的。
  楼市是怕涨也怕跌;故此最好就永远一潭死水不动。因为涨後必跌,而且跌时会影响银行,捣乱金融习题。而涨的时候更恐怖,直接压抑经济发展、提高企业成本、降低年轻人的生活素质。把整个经济往死路上赶。
  故此,一个英明的政府应该不折手段打压楼市,让房价万年不涨。如此一来,就是人民最大的福气了。

  至于股市,基本上重要的就是买对股票然後长期持有,收股息。就行了。


一家人有地方住的话,不考虑通货膨胀,一个月有800新币就够了。更多一些当然能锦上添花。一家人退休基本生活开销800新币足够了。


blog

Share
Published by
blog

Recent Posts

中国全面禁止虚拟货币

炒币者极度深寒:不止凉了,还冻…

4年 ago

如果在六个月投资赚取超过1%的利息

银行每个月都打电话,问我借不借…

4年 ago

想买住院保险……

如题, 29岁SC. 你好,我…

4年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