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投资理财

拥车证竞拍及家庭收入历史数据

上图:2004年1月-2015年2月CAT A COE历史数据,包括quota, bids received, 成交价,及过去十年的per bid COE供应量平均值(1410)。
下图:2004年-2014年50th to 100th percentile家庭收入走势。

我个人对这些数据的拙见:
1. 按照现在政府的政策,整体机动车数量是不怎么增加的。那么过去十年的per bid COE供应量平均值1410就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指标。2月两次bid每次供应量距离1410还差400多张。而十年前同期供应量则是3000多张。政府现在明显不是执行杀一辆补一辆的政策,而可能是故意地平缓10年周期里的供应量巨幅波动。但即便如此,从300多张增加到900多张已经让COE下降了两万,如果再增加400张,再降两万虽然比较渺茫但是一万个人觉得还是几率很高。
2. 关于投标数量和供应量的比例,看历史数据并非比例大价格就上涨,有多次竞标出现2:1的比例,但价格并未明显上涨,甚至还有多次价格大幅下降。
3. 整体看,家庭收入情况和拥车证价格在十年周期内关系并不紧密。COE价格在家庭收入走势比较稳定的前提下,很大程度上还是由政策左右。

个人感觉下面几个月的COE走势非常难判断。理论上杀了车的家庭应该还是想再买车,但是年前我去几家车行转了一下感觉生意比较冷清。不知道是因为过年休假还是大家认为价格仍然偏高持观望态度?

个人观察能力有限,以此抛砖引玉,望大家尤其业内人士集思广益。大家新年年快乐洋洋得意!


我不太懂分析,不过这种竞标不就是一种博弈么。人人都希望价格低,可为什么coe还越来越贵甚至到了九万,就是,只有几百个名额,那几百个还是负担得起,所以在担心别人抢走名额的时候,根据往期价格往上加,所以就基本上是一直走高。还有就是对于价格上涨的共识,他们会去抢名额。
现在名额调高,是不是就对应着负担能力的下调?一群竞标者,可中标的比例高,假设是最有钱者得,那就所得者对应的收入水平就低了。最重要还是对价格的预期,预期价格会低,那么出标的人会根据之前价格往下减价,所以造成下跌的趋势。

-4000,-6000,看来跌势是一定会延续的。没法预测很未来的人心,但是可以大概猜测下一次投标者的心理,肯定是赌跌,估计又是几千。


请问楼主的图有没有数据,俺也想画一下图看看价格和各个参数有什么相关性不。


有 都是sgcarmart上拉出来的数据


这个家庭收入数据准吗? 50to60th percentile的家庭收入还不足3000块,也就是说至少有一半在2014年买车的家庭收入都不足3000块?


这个是所有家庭的统计数据 官方的啊 每年都公布的那个household income trends

根据数据 新加坡养车的大多是前30%的人群 所以别看50-60th了


十年前3000张到期作废, 而现在只有1000张, 就是说, 不考虑 第一次购车的人, 光是到期换车的人都会僧多肉少, 供不应求, 这价格怎么会降呢?


图不错。 少干货。


我周边的几个同事,都是之前车没那么贵的时候买的,这一两年就要到期,都说到期了不准备换车了。当然,区区几个样本还是太少了。


高拥车证飙涨是近10几年来新加坡人口暴涨与拥车证投标制度本身造成的, 跟家庭收入关系不大。人口暴涨就不说了, 据说将来700万。制度本身是允许车商投标, 这种集团式的批量采购, 必然导致飞涨。

其实, 政府有很多办法使拥车证价格降下来, 为什么不采纳, 我们只有哈哈了。


拥车证是看当期最低成功标价,如果我们假设每期想买车的人分布差不多,当配额是300张时,出价最低的可能都是9万,但再往后数700个,第1000个人的心理价位可能会降到4万,这样当期的价格就很容易降下来,因为不再是top income那些人在买车了。


这个分析的透彻了 本来寻思这几天赶着农历年促销换车来着 刚才看了您这番话 决定冷静三思一下


新加坡什么都贵,物价起,起得蛮快,榨菜饭都起了二倍有找。

都因这居高不下的房价。导致全岛什么都开始起价,生活成本贵了好多。

每每这样说,有些同学就会说:既然这么不喜欢新加坡,就回去吧。这儿又没绑架你。

我也只能:呵呵

今天看到有网友夫妻收入12k 来新四年被剧pr,想不通现在的政策了。

开车到处走走,到处都在大肆开发,到处都是在建工程。

好的人才不纳入,08年的时候陪读妈妈都发green card ,ica,你到底在任性闹那样呢

身边一些朋友迟迟拿不到pr,对他们家庭生活影响真大。移民政策说松就松,说紧就马上紧。

造成好多困扰,我朋友nus 博士后,拿的是sp sp (就是比外老好一点点那个签证了)


nus 博士后拿着sp上岗,我也是醉得不清。ep都没有申请到,导师你给的什么待遇,我也是醉了


博士有个p用,收入高有个p用,本版某位傲娇的老太太一家,李光耀请吃饭,移民厅送公民上门,人家还不是拍拍屁股走人?连孩子的兵役都不愿服,这只是交易,谁也不欠谁的。那位一向在人前表现的慈眉善目的老太太这么说。

移民厅吃亏多了,政策调整再不调整,那才是真傻了。现在的移民条件,不再只考虑学历和收入,居住时间和融入程度应该占很大比例了吧。


我的看法是之前胡乱放水,现在紧急刹车,然后又搞个融入性这种莫须有拍脑袋的优先级,ica一直在犯错,就像一辆车,在路上蛇型前进。


总得有个标准,不然让审批官员自由发挥?融入性可以从居住时间,家庭结构,文化背景,社区参与程度等等里面多少了解一点,怎么会是莫须有?
光看学历和收入,太肤浅太肤浅。。。


我的意思是学历收入和融入性都要考虑,融入性占的比例不应该那么大。引入移民的目的就是提高整体国民的素质,填补国家发展必须但是本国人才缺乏的领域,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在这个大前提下,学历和收入的因素应该是首要的。否则光有融入性,天天说着singlish,热衷社区活动,大爱海南鸡饭,月入却在平均收入之下,等于拖后腿,要这样的移民何用?


收入高对申请帮助是决定性的。


具体比例有多少我不知道,只是感觉学历收入的比例要比以前的减少了。这个我是赞成的,引进一大堆心不在焉,好高骛远的高学历高收入者,并没有什么好处。
当然了,那个傲娇的老太太,那个pdmm,那个郁闷的12k夫妻,都只是个例,其实不足以用来评论和指责移民政策有什么大错。我们这里说说,发发牢骚调侃一下而已。


过去二十年本地政府的确是做了很多这种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的事儿 移民政策对本地居民的影响还算小的

单房和车这两个大事 政府的政策就一直在胡搞

HDB先是过度供应卖不出去 于是就极端收紧供应导致后面十年供不应求房价飞涨

车也是 神经病一样地狂发拥车证 发了几年忽然发现我勒个去路上车太多了于是供应量减到十分之一

有时候真是不知道这些奖学金生出身的政府高官们平时都把聪明劲儿用哪去了 一点大局观和长远眼光都没有


啥时多了新标准“融入性”?
杨导游融入性够强吧?很快就融入基层领袖圈。
这ICA还真是。。。。。。


别说的跟自己是移民厅官员似的。考虑的因素很多,什么都可能是决定性的。


你知道标准有哪些吗?
那货什么时候进基层了?他自己吹的吧。


什么人能一生不犯错?做错了及时纠正就行了。当然一直做错的,那就得下台了。

我一直觉得屁民的思路都太粗鲁,一旦有什么事碍着他的个人利益了,车也好房也好移民也好学校也好公积金也好,立马就开始攻击之,一旦符合他的个人利益了,马上就表扬之。小市民的这点心思,也不能太过强求什么,连傲娇的老太太家的专家都不能免俗。但是以这点小心思去衡量这个政府的大局观,就实在有点可笑乐.


他有照片为证呀,如果没有出事,他应该在“融入性”上能拿高分。
真正能干事,为新加坡做贡献的人,没他那么闲的。


看新闻不仔细,参加什么活动跟什么议员拍了张照,以及自编了个什么理事的名片吧?


问题就是纠正的不及时

说话跟ICA官员一样? 说话像总理一样? 其实总理都不这么说话 总理的水平很高 部长们的水平参差不齐


这个社会没那么容易混,学历再高,高薪的工作也不是唾手可得,能够朝秦暮楚的毕竟是个例。如果能够在本地有一份高薪的工作并且持续一段时间,同时家人也都在这里,这种情况下,跑路的可能性没那么大,现在欧美的经济也不景气,去就业的门槛也不低。何况本地大学毕业的,跑路的也有啊,我身边就有几个呢,这都还有bond呢。
归根结底,还是要考虑对新加坡自身有利的,而不是首选新加坡的fans。


是吗?我看过大概十多人的饭桌照片,不是在大场合。
如果照片不够分量,相关议员无需出来撇清关系的。


至于政府的高官,号称精英治国,大家也就这么一听。能够在中国上个不错的大学,你在同龄人中的比例,放到这边来绝对算是精英,但是看看自己,还不是泯然众人矣。所以,你怎么能指望这些人都是精英呢。


有人问起,自然要回应的。合照中的某人,不被别人指出,自己都不会记得。


不要好高骛远,新加坡这些技术官僚,学识怎么样不说,大局观要比你我强得多。别拿一些小错来否定之,新一代的技术官僚能在最近20年内把产业结构调整2遍,把GDP翻一番,把人均GDP翻2番,你念中国名牌大学的人做不到。


移民政策混乱,这可不是什么小错。至于什么GDP翻番啥的,在那个位置上,真的不难,ntu里面那些满脑肥肠的市长班官员回去,照样也能翻,可能翻的更多。


能上饭桌,不需要彼此认识,只证明已是圈内人就行,就算只是跟班的,也融进去了呀。


这个也不一定吧,例如全球CEO来公司视察,刚好碰到了一起合个影,我认得他,他不认得我,合影只是出于礼貌,不能说明啥问题吧。


不是合影,是私会饭桌。
当然,司机有时也会在饭桌上。
我也不认为杨就是基层领袖了,只是在讨论“融入性”问题。担心ICA从引进精英转入引进杨导二世,杨导三世的轨道。
希望只是我杞人忧天。


中国的官员只看得到自己任期内的规划,跟大局观扯不上半点关系。
看过非正式的报告,中国 gdp 中 40% 跟水泥有关,拆了又建,建了再拆,这是政府增加 gdp ,老百姓傻富的绝妙手段。

移民政策究竟有哪些,谁也不知道,只有各种民间版本。看了你的朋友你的邻居你的同学的片面事例就开始总结移民政策的对错?


严重跑题了,我觉得吧,要是仅仅看在“拥车”这个概念,那真的是心里不爽。但是拥车证其实本质上是购买的路权,买的是路而不是车,这样想,大家平衡了点吧。


你有更好的建议,可以不付高额费用而买车,那就听你的。但是千万别学某些人,不停的在抱怨这个那个,但是又说不出理由来。


新加坡这边钢筋水泥占得比例不见得小,五十步和百步而已。虽然ica说每个移民都是case by case,其实每个case背后代表了一类人的批准或者拒绝,所以,不能仅仅说是个例。


别信口开河。


车这个我觉得真没办法,现有的政策改进余地不大,要说改进,那就是需要把收到的coe全部投入公共交通建设上。

有人说可以对家庭第一辆车优惠,但是车不是房子,如果实施,很有可能就是从别人那里买个指标来,导致政策形同虚设。


你去看看新加坡股市有多少地产方面的公司,你再看看美国股市类似方面的公司的数量。地产绝对是新加坡重要行业之一。


经济数据都是可以查到的。你自己去查查新加坡的建筑业对gdp的贡献有多少。我印象中大概 5%.


我查到了一个2010年的,construction的确是5%,这已经很多了,finance加insurance也才11%,这还是新加坡政府大力提倡的行业。何况,房地产行业不光是construction吧,房地产还是基础行业,很多行业都被它影响,5%这个数据,我觉得还是有点问题。


建筑业不等于房地产。建筑业算是第二产业之一,算在GDP总量里,房地产不算。房地产包括了融资,贷款,利息,策划,提成,租金。。。而不仅仅是买地造房子,包括了很多跟其它产业的重复计算。

所以房地产是商业活动,而不是产业。
房子造好了,建筑业那块就结束了,接下来是房地产使劲折腾的时候。不管那房子卖得有多天价,建筑业贡献的价值就那么一点。
所以建筑业的贡献,不可能像卖房子那样卖天价,只能多开工地。没那么多地怎么办?中国人有办法,建好了?拆掉,原地再建一遍。一块地可以让 GDP 翻一倍翻几倍都行。


对啊,我的意思就是房地产这东西在各行各业的成本上占了很大的比例,开个饭馆,开个公司啥的,房租绝对是大头,一个家庭,房贷基本上要超过一个月的生活开销,除非是低点买的hdb。这其实就是房地产绑架了其他行业,导致了啥都不值钱,就是房子值钱。


香港建筑业的GDP贡献才 0.1%我记得,那么低的成本建的房子卖多少钱?那里的房地产才是暴利。
本地的房价还好了,政府控制 HDB 房价是年收入的4-5倍,很合理的价格。


和香港相比,新加坡在地产方面那是合理多了。


大过年的人也大了一岁,一句话都说不好,或者一句话都不能好好说的人,够幼稚的,你以为你口头赢了,很巴比,其实只有大度的人才会不愿意去理会你的无理。


在车行现场直播 太热闹了 马自达西边这一家现在就有十几个家庭同时在看车。。。需求量还是大


自己去照照镜子


我只能说:呵呵


马5现在多少银子?


楼都歪成什么样了

还是继续讨论 coe吧

coe成交价主要还是看供应量,供应量大的话成交价必然地。
从历史数据看,供应量超过2000的,coe几乎没有高过2w的,那时候需求量也是巨大的。而且随供应量增加,coe就一直掉,毕竟肯出7w8w 的是少数,很多有钱人也不愿意出那么多。

coe供应量这两年肯定会剧烈增加,coe必然下跌。


引用: 根据数据 新加坡养车的大多是前30%的人群 所以别看50-60th了
你这数据哪来的?好像不太对。
没钱的养车的多的是,最有钱的10%家庭用车率也就70%,中等收入拥车比例也不低
令人惊讶的是最低收入的10%,拥车率居然也有 15.5%

给你个链接,看Table 7,如果我的理解没有错的话
http://www.singstat.gov.sg/docs/default-source/default-document-library/publications/publications_and_papers/household_income_and_expenditure/pp-s21t.xls

Household CharacteristicsResident HouseholdsHouseholds With No Working PersonResident Employed  HouseholdsTotal1st  – 10th11th  – 20th21st  – 30th31st  – 40th[/td]  [td]41st  – 50th[/td]  [td]51st  – 60th[/td]  [td]61st  – 70th[/td]  [td]71st  – 80th[/td]  [td]81st  – 90th[/td]  [td]91st  – 100th[/td] [/tr]With At  Least 1 Maid (%)13.29.8      13.6     6.1    9.611.512.012.616.014.817.3 17.419.3With At Least 1 Car (%)40.216.0      43.0     15.5    21.727.436.039.546.452.558.5 63.569.2


这是从宏观来看。我从身边朋友的例子来看,好几个都是之前花了三万左右买个开了五年左右的旧车,或者是早早的买了新车的,即将在今明两年到期,基本上都是觉得7w左右的coe实在是太离谱,如果还是这个价,那就不换车了,等着看看。


说是一回事, 做是另一回事.
我也经常跟同事朋友们抱怨, “COE这么贵, 买不起了, 到期只好不开车了”
但是实际上, 再贵还是要买, 对一个开惯了车的人来说, 突然没车了根本无法想象.

你如果真遇到开车的改不开车了, 那一定是有特殊原因, 例如经济上遇到困难, 等等.
只要经济上没有变化, 再贵也还会换车的.


这个就是case by case了,我肯定理解开惯了车突然没车的感觉,只要能继续负担,咬牙都要买。但是如果coe还是这个价格,当年买得起车的,现在就不一定买得起了,首付那50%,如果咬牙都拿不出,那就没得选择了,只能放弃了。


看的马三 没注意5 不过最近他们家很多special discounts 马三算下来比之前便宜了近三万 总价不到十万了


不到10w了,哈哈哈哈,看来要准备银子准备入手了。

马三马六我熟悉,马五是个啥,suv?


马5 七座商旅车 不是suv


人家都大明康熙年制了,你就别跟他计较了。


淘宝货。有啥不满意?小心一大堆人喷死你。


如果折扣给的大,通常说明车商对coe是看跌的,


引用: 根据数据 新加坡养车的大多是前30%的人群 所以别看50-60th了
早上发的还没出来 重新再发

新加坡养车的比例和收入关系并没有那么大
家庭收入最高的 91..100 %, 拥车率是 69%
81-90% 拥车率63.5%
71-80%    58.5%
61-70%    52.5%
51-60%    46.4%
41-50%    39.5%
31-40%    36 %
21-30%    27.4 %
11-20%    21.7 %
0-10  %    15.5 %

收入前30%家庭, 拥车比例63.7%
当中30%家庭,拥车比例46.1%
最低40%家庭  拥车比例25.2%


这个有点出乎意料


总价不到10万!
年前才买的11万啊~
让我去哭一会儿。。。55555555555555


要做好coe再掉两万的心理准备


年前买的肯定是有钱人了,


坏人!伤口上撒盐!
5555555555


话说COE掉了,旧车卖出的价格也会受影响。
至少旧车卖了个好价钱,算了!当破财消灾吧~


话是这么说 但其实仔细算一下帐 还是COE跌了再买新车划算

毕竟旧车你卖的时候少赚的那部分少 举个例子 5年的旧车 你少卖的也就是5年的钱 但是你省的是10年的钱 COE这部分就是差一倍哦


这个价是standard款的吧,1.5 sedan delux 现在卖多少啊? 准备在这款和 altis Elegance 里面选一款


我买的是经典色deluxe 11万,外貌协会的选择马自达


也提前进坑了啊 我觉得coe还能掉一两万


cevs rebate要减了, 貌似涨价都说不定


不是cevs延迟两年么 减cevs rebate是啥情况


比如马3,  co2 135g, 从10000 rebate, 会减少到5000


但是ARF会相应增加,算上刹车后的rebate,等于涨价50%?


鞋子是年会才进坑的吧,敢问最后成交价多少米啊


是的 年后 9万5 低配 高配的没喜欢的颜色了 高配的应该是贵7千
像我这个情况是按照以前的rebate算法还是新算法呢 车还没拿到呢


嗯 马三颜值高


你买的是现车不用等啊?是不是前两天卖的都是存货所以颜色选择不多也稍微便宜一些啊,今天问了sales,他报价deluxe 10.5w比你说的价还贵3k。
如果已经签了contract那应该肯定是旧的rebate了,不用担心


是滴 正好库存有我喜欢的颜色 还有额外四千的折扣 所以觉得挺划算 当然要是coe再掉个两万这四千折扣也就不算事儿了。。。


车行的人又来推销 顺便聊了一下 全坡车行上周日开年营业第一天 卖了800多辆车 车行觉得COE会企稳在五万左右 所以全部提前降价为五万做准备


看来大家都很喜欢马三啊


颜值高 而且各方面很均衡 内饰做工用料漂亮 发动机省油又够劲儿 轮子好像18’的

车神来帮忙泼一下冷水吧


我买车的想法是路上啥车多就买啥车,维修保养啥的,都很方便。所以现在考虑马三和civic或者honda CRV。Toyota有点丑,先不考虑了。


这道理不完全对 前几年大众高尔夫卖的可好了 结果车友论坛上大批抱怨车子维护还得排队 车商车子卖的太好结果售后跟不上
不过您说的这仨车的确是中档家用车里的极品

丰田车真是不理解为啥外观不能做好看点。。。。


18寸轮胎。估计不是。不然你下次换轮胎就要破财了。可惜只有2粒气球。


大众还是算了,这货是德国企业中的异类,各种各样的问题层出不穷。坡上似乎高尔夫有一定数量,但不是像国内那么多。


我买车的第一个criteria 就是安全性,什么省油,保养便宜都是浮云,如果安全配备不行的话。


高配4个气球 标配的确是2个 高配贵7千
仔细看了一下 1.5L的是16’ 2L的才是18′


也是一直没搞懂大众在坡为啥这么火 这边的高尔夫变速箱问题 国内的是什么转向轴问题?


花这么多钱、买到这么少保护、真不值得。


四个气球算是保护比较好了么 还是说还有更多气球的?


我一直在关注M3,打算在altis和M3之间选择,本来也很喜欢M3的,但是现在越来越有点偏向altis了。M3优点确实很多,但是很多人评价1.5的动力确实有点不太够,所以设计的时候是要靠拉高转速来压榨发动机的,很多人讲要买就买2.0,确实不错。上次试驾的时候也觉得动力其实不如altis,也没太留意噪音问题,不知道能压榨发动机到多响。另外就是后排空间小一些,后期维护一定贵过altis,因为发动机技术比较新,你也不敢随便去外面维修和维护,AD要多少就得给多少啊,只是不知道具体会高出来多少。

altis没啥好讲的,标准的家用车,外观个人觉得还过得去吧。


至少要有6个,4个气球也只是保护前面2个人而已。

其实新加坡应该强制车子的安全性,车子卖到这么贵,竟然还有2个气球的,甚至很多连球都没有的


看得出你真的很关注。


call, 半天搞不上来,一上来就来了3次 :L


大众在坡不算是火,十辆车有一辆是大众的就不错了。在国内才叫火。变速箱问题就是DSG双离合问题,有些时候突然无动力,这是全世界范围内的问题。国内的是断轴,大众的解决方案是用钢板加固,消费者很不满意。


系统好像这几天有点不对头


DSG 的死亡闪光,我也是见识过的。 新加坡VW的车子算很多了。 国内的基本都是国产的,用料根本跟国外进口不同。


honda的CRV比马三,civic都要贵好多呀,16w,这价钱可以买个入门级的奔驰了。


不过多一点钱,就能买到Prius C了,安全性大大提升了。缺点就是车子小了些


现在还这么贵? 到处都在降价呢


我定了一辆Sylphy。空间大,安静又好开。但看起来大家不是很喜欢啊。


借贴问一下:

1. 每月报废的车辆数据哪里查得到?

2. COE quota 具体是怎么计算的?听说每3个月算一次,不知道每个月的quota都是前三个月算出来的呢,还是每个季度才算一次然后keep三个月啊


blog

Share
Published by
blog

Recent Posts

中国全面禁止虚拟货币

炒币者极度深寒:不止凉了,还冻…

4年 ago

如果在六个月投资赚取超过1%的利息

银行每个月都打电话,问我借不借…

4年 ago

想买住院保险……

如题, 29岁SC. 你好,我…

4年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