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资产超过李嘉诚和扎克伯格。
太阳能薄膜发电这么值钱?
可是为毛我看他的脸像是….咳咳
但这个规模的炒作也是要巨量资金啊。
有木有人详解一下?
跟李强好像,就长相
恕我愚昧,我实在看不出所谓的太阳能薄膜发电的企业为什么这么厉害的。我记得前几年还看得财经报道说太阳能行业产能过剩。没记错的话我还记得有个行业大头公司倒闭。转眼搞太阳能的就成了首富了?我得承认我落后了。
中國的太陽能發電產業為何暮氣沉沉?[size=1.4]2013年06月05日
No categories
TwitterFacebookLinkedInGoogle+EmailPrintComment[url=]Quote[/url]
[size=1em][size=1em]僅僅兩年前,尚德電力控股有限公司(Suntech Power Holdings Ltd.)曾是中國在全球經濟中異軍突起的象徵。尚德由企業家施正榮於2001年在無錫創辦。8年內,尚德就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太陽能電池公司。自從中國將太陽能產業列為重點產業之後,有約100家中國企業投身該產業,尚德是其中最成功的一家。[size=1em]但現在,尚德和中國的太陽能產業已經發生了戲劇性的轉變。受中國巨大產能(2009年和2011年之間翻了兩番)的推動,世界多晶矽太陽能面板的產能暴漲,但價格暴跌,然後又歷經了全球經濟衰退,歐洲主要買家的需求大幅收縮。由於無法償還其債務,今年3月份,尚德的可換股債券出現違約。無錫尚德,其主要單位,申請破產,且董事會罷免了作為首席執行官和董事長的施正榮。同時,中國太陽能電池行業的其他企業也是步履艱難,產能過剩,需求太少,還加上美國徵收的懲罰性貿易關稅,也許歐盟很快也會徵收類似關稅,這些嚴重困擾著中國的光伏產業。[size=1em]中國太陽能產業的發展,和中國許多目標行業(如鋼鐵和鋁業)的歷史發展模式類似。中國策略(China Strategies LLC,)(一家總部位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匹茲堡的諮詢公司,業務主要涉及中國的貿易和投資)總裁路易士·施瓦茨(Louis Schwartz)表示:“在中國有很多行業,其發展經歷了波峰和波谷,太陽能產業是這一長串名單中的新的例子。剛開始的階段,政府往往給予這些行業很大的激勵措施。在極短的期間內,行業的產能得到巨大發展,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銀行系統的説明,以及各省份、城鎮和村莊急於培育新的產業來解決就業問題的迫切願望。發展勢頭一旦開始,就變得難以停止。”[size=1em]研究這一現象的沃頓商學院管理學教授馬歇爾·邁爾(Marshall Meyer)特別強調了地方政府的作用。他說:“在中國,你看到的不只是增長驅動型投資,還有地方政府增長驅動型投資,這導致了許多重複建設和產能過剩。這樣的話,最後的結果只能是路越走越窄。因為到最後賺的錢還不夠支付資本成本,更不用說獲得盈利並創造更多的資本了。現在的問題是如何獲得可持續發展的有活力的市場,不僅在中國,而是全球範圍內。” [size=1em]是時候改變了[size=1em]北京資訊機構龍洲經訊(Dragonomics)的研究總監安德魯·巴特森(Andrew Batson)指出,儘管政府大力呼籲控制產能,但政府的這些主要目標產業還是受到產能過剩的困擾。目前,中國整體的工業利潤率已經和過去10年裡的利潤率持平。他指出:“相比經濟繁榮時期,經濟的疲弱使得產能過剩問題變得更為緊迫。” [size=1em]事實上,在過去,健康的國內和全球需求可以吸收許多中國的產能過剩。HIS(一家全球性的商業資訊和分析公司)派駐北京的中國經濟高級專家桑頓(Alistair Thornton)表示:“在其高增長的日子,由於中國的超前建設,使得在今天看來是過剩的產能,在兩年前,還貌似產能不足。但隨著國內和全球經濟增長放緩,局面已經改變。全球金融危機後,中國的經濟刺激支出措施加劇了情況的惡化。總部位於華盛頓特區的霍普金斯大學高級國際研究學院(SAIS)中國研究高級兼職教授伯特利(Pieter Bottelier)表示:“2008年底的信貸擴張,加速了產能的擴張,而這種產能擴張又恰逢國內經濟逐漸回歸到一個較低的增長路徑上。因此在未來12個月或24個月裡,中國的許多行業將經歷一個痛苦的階段。”[size=1em]專家表示,隨著中國經濟的增長率從過去十年的平均每年10%的增長率放緩至每年7%至7.5%,現在必須學會更多地依靠智慧,而不是蠻力,或信貸驅動型投資來維持經濟增長。投資導向型的產業政策,所帶來的好處是經濟的快速增長。中國策略的總裁施瓦茨表示:“在短期內,你可以創造一個行業,雇用很多人,並獲得行業技術和製造技術。但是副作用是資金使用上的浪費。這又牽扯到一個更大的問題,那就是在何種程度上,中國可以從一個模仿型經濟,過渡到創新型經濟。”[size=1em]HIS的桑頓表示:“這事關未來十年的經濟發展- 如何為將來30年的經濟增長建立一個更加可持續的基礎。在中國,尚未解決的最大問題是國家在經濟中扮演的角色。相比市場問題而言,中央和地方政府的信貸分配能力是個更為嚴重的問題,你會因此變得越來越低效。這勢必給經濟增長帶來不良後果。“ [size=1em]雖然新上任的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領導下的新一屆政府,在最初的三個月裡,對經濟改革問題沒有發表評論,但在5月24日,中國國務院宣佈了一系列以市場為導向的新政策,標誌著中國經濟發展方向的顯著轉變,其中包括引入增值稅,銀行利率自由化,促進民間資本,和國有企業的繼續改革。 [size=1em]但是,要走一條更加以市場為導向的道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啊。桑頓表示:“比如,雖然中央政府可能知道整合是必要的,但是讓企業倒閉,這卻是一個艱難的決定。因為從經濟和政治的角度來看,中國要穩定。你一旦讓這些公司倒閉,你不知道所引發的鏈式反應什麼時候才會結束。”再加上地方政府往往傾向於保護他們的就業基礎,因此行業整合的前景變得更加不確定。GTM Research(總部位於波士頓的清潔能源市場研究機構)太陽能市場高級分析師麥塔(Shyam Mehta)表示:“這將是一個混亂的過程,因為在中國境內,各種利益錯綜複雜。” [size=1em]地方政府將在多大程度上繼續營救當地的大企業,對這個問題,專家辯論激烈。當然,地方力量是很強大的。沃頓商學院的邁爾教授指出:“目前在中國,大約有120個大型央企,還有數千個地方政府的國有企業,這些都是受到政府偏袒的。”然而,霍普金斯大學高級國際研究學院(SAIS)的伯特利教授指出,許多地方政府都受到財政約束,中央政府可能不會讓他們透支自己。事實上,中國媒體的報導表明,許多中國高級官員都表示政府沒有設想利用更多的刺激措施,來抵消增長的放緩。[size=1em]用國內需求來救援中國的太陽能產業?[size=1em]麥塔表示,中國的太陽能電池行業的整合是不可避免的,但這個過程該如何展開,卻是不確定的。和中國很多出現產能過剩的其他行業不同,中國的太陽能電池行業的產品主要用於出口,而不是國內使用。他指出,中國的生產過剩已經對於世界市場有了顯著的影響,全球太陽能市場都十分關注中國是否能夠,或如何解決產能過剩的問題。[size=1em]現在,歐洲正在停止對太陽能的補貼,因此這個主要市場的需求正在枯竭,中國正在加強自己的國內需求。根據Lux Research(一家總部位於波士頓的市場研究公司)的太陽能產業分析師費思坦(Matthew Feinstein)的說法,中國目前正在採取激勵措施,鼓勵在西部地區建設太陽能電廠,還在建設從新疆到東部和西南部地區的電力輸電線。中國還積極鼓勵在東部地區推廣使用屋頂型太陽能產品。但GTM的麥塔認為,即使這樣,國內的需求還是趕不上巨大的產能。他說:“現在的太陽能企業,其利潤已經薄的驚人。就算能勉強維持生存,也別想繁榮壯大。”他還指出,這個行業的幾個領頭企業,如天合光能有限公司、晶科能源控股有限公司、和瑞能集團有限公司,它們為了生存,被迫朝著產業鏈的下流發展,從利潤率較低的模組製造,轉向了利潤率較高的太陽能系統和專案的開發。[size=1em]太陽能企業在為生存而戰,中央政府也已經發出了支援行業整合的信號。麥塔指出:“中國國家開發銀行,是中國太陽能產業的的主要貸款提供者。據說該銀行承諾給十幾家太陽能公司提供資金支援,包括天合光能,英利綠色能源控股有限公司和上海超日太陽能科技有限公司等,它是在“挑選”贏家。此外,Lux Research的分析師費思坦指出,中央還計畫制定行業標準,篩選出最強的企業,並確保更高品質的出口。從理論上講,只有規模最大,實力最強的企業才能生存下來。麥塔預測,最終的“贏家”可能包括英利、天合光能、晶科能源、昱輝陽光、晶澳太陽能控股有限公司等。[size=1em]但同時,有些地方政府的做法卻與中央的精神背道而馳。例如,無錫市政府,曾在尚德的創立和發展過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現在接管該公司的一部分。又如,江西新余市政府,曾數度給予本地的江西賽維LDK太陽能高科技有限公司財政支援,新餘市政府還大力支持了恒銳鑫能源,該公司20%的股份也投資在太陽能產業上。山東東營市政府控制的一家公司,購買了CNPV Solar Power SA(當地一家光伏企業)50.38%的股份。麥塔表示:“隨著更多的中國公司走向破產,你會看到更多的地方政府幫助他們擺脫困境。中央貸方和當局將對市政府和省級政府作出何種反應,目前還不清楚。”[size=1em]風力渦輪機製造商:在風中搖搖欲墜[size=1em]雖然太陽能電池板行業在中國的產能過剩是最極端的例子,還有不少其他重要行業也存在類似的問題。例如,在過去的十年中,中國的風力渦輪機製造業方興未艾,吸引了超過100家公司進入該產業。中國的金風科技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風力渦輪機生產商。去年,中國安裝的風力渦輪機總量,占到了全世界的三分之一。在中國,風能占全國發電量的5%以上,位居全國三大能源之一,僅次於煤炭和水力。華盛頓特區的喬治城大學的科學、技術和國際事務副教授路易斯(Joanna Lewis)(也是近期新書《綠色創新在中國:中國風電行業和全球過渡到低碳經濟》的作者)表示:“中國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成功地創造了一個國內風電行業。” [size=1em]由於風力發電成本低於太陽能,中國的規劃者們當初就把風力渦輪機主要用作國內使用,而太陽能電池板則不同,主要用於出口。因此,中國能夠更多的控制風輪機的需求。但是風電行業的發展卻受到電力並網問題的阻礙。 [size=1em]中國戰略公司的施瓦茨表示,現在,過剩風機製造產能使得小企業被迫退出該行業,即使是較大的企業,如金風科技和華銳風電,去年其利潤率也在下降。喬治城大學的路易斯指出,為鼓勵行業整合,政府正在引入技術認證和測試要求。她說:“自上而下的整合過程並不總是能夠最終選出最先進的技術生產商,但是,通過這個過程,可以使一些具有良好技術的小廠家擁有自己的生存空間。” [size=1em]支援汽車產業的時候,選錯了對象?[size=1em]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當代中國研究中心的博士後研究員Seung-Youn Oh表示,在汽車行業,產能過剩以另外一種形式呈現——行業割裂的形式,加之地方保護主義的因素,使得該行業的創新能力受到極大制約。目前,中國整體的汽車擁有率仍然很低,市場潛力巨大,似乎也需要有足夠的產能來滿足這種潛力。然而,Oh指出,中國汽車製造商的數量過多,阻礙了它們成為世界一流的汽車生產商。 [size=1em]Oh還指出,市場割裂的形成,有其歷史原因,毛澤東時期,曾要求各地方政府發展自己的汽車工廠,本著自力更生的精神。因此,中國的汽車廠商飽受缺乏規模經濟之苦。韓國,日本和美國,只有少數幾家汽車廠商,而在中國,汽車廠商約有120家之多。 [size=1em]要鼓勵整合,早在20世紀80年代初,中央政府就邀請外國投資者與中國國有企業(國企)創建合資企業,如上海通用和北京現代。當時的希望是:大的國有企業,與外國汽車製造商結盟,然後再收購規模較小的公司。但關閉汽車廠商,放在任何一個國家,都是一個挑戰。行業整合的努力失敗了。同時,那些合資汽車廠商,滿足于目前的利潤率,國有企業幾乎沒有生產積極性來進行模式創新,而他們的外國合作夥伴又都不願意轉讓技術。因此,在20世紀90年代後期和21世紀初,當獨立的汽車企業,如奇瑞汽車有限公司、長城汽車股份有限公司,推出它們自己的車型時,引起了業界的驚喜。 [size=1em]Oh表示,儘管中國中央政府採取政策支持獨立的汽車製造商,地方保護主義將繼續支援國有企業的合資企業。金融危機後的經濟刺激計畫,例如,消費者購買新的、更小排量的汽車(例如那些獨立汽車公司生產的車型)可以減稅,在2012年,政府採購條例規定,必須購買小排量汽車,這就有效地排除了那些合資車型。但是,外國合資夥伴,如通用汽車公司和現代,已經變得善於合作,為保持他們業務的持續強勁增長,紛紛與當地政府的重點企業合作。[size=1em]前進之路[size=1em]專家指出,如果中國想要忍辱負重,並使用更多的市場紀律來確定行業的贏家和輸家,那麼中國的企業就必須提高自己經營水準。傳統基金會(Heritage Foundation,總部位於華盛頓特區的一家智囊團公司)亞洲研究中心研究員席澤(Derek Scissors)表示:“那些調整最快的企業能生存下來,調整得慢的就死了。換句話說,如果你的公司依靠的是地方政府的扶持,而不是企業戰略來生存,那麼只能說你的公司很有門路,但不能說你的公司很有前景。” [size=1em]沃頓商學院的邁爾教授表示,事實上,中國的企業必須更好地學習如何在管理,效率和技術方面進行競爭。他指出:“你可以實施一個非常嚴格的管理系統,並告訴公司員工,在這家公司,除非你能創造利潤,否則你將無法生存。你必須要變得更聰明,更敏捷,提供更好的產品,同時還要創造利潤。”[size=1em]沃頓麥克科技創新中心(Mack Center for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主任麥克·湯姆齊克(Michael Tomczyk)認為:“從太陽能產業所學到的一個巨大教訓是,企業必須非常靈活,對市場變化非常敏感。這需要對市場規模、趨勢、競爭因素、稅收風險以及貿易戰等進行經常性的詳細分析。這些問題至關重要,因為很可能數千名工人的生活都要受這些行業因素變化的影響。”
全球太阳能电池产能过剩及其出路
已有 1593 次阅读 2013-1-25 17:07 |个人分类:科研笔记|系统分类:科研笔记|关键词:世界 太阳能电池 产能过剩 中国 太阳能企业 出路
全球太阳能电池市场规模为30吉瓦,而太阳能电池产能已经高达50吉瓦左右,明显处于供应过剩状态。2011年全球太阳能电池产量达32吉瓦,其中世界上排名前10位的主要太阳能企业太阳能电池产量所占比例合计为42.7%,各企业所占比例分别为:尚德电力(中国)6.4%、第一太阳能(美国/德国/马来西亚)6.2%、晶澳太阳能(中国)5.3%、英利绿色能源(中国)5.0%、天合光能(中国)4.7%、茂迪(中国/台湾地区)3.5%、阿特斯阳光电力(中国)3.3%、Sunpower (菲律宾/马来西亚)2.9%、昱晶能源(中国/台湾地区)2.7%与夏普(日本)2.7%。
产能过剩直接造成产量增加,从而导致供应过剩,进而造成太阳能电池价格下降。多晶硅模块现货价格2011年1月为每瓦约1.6美元,但在2012年11月已经低于0.7美元。虽然今后应该不会出现如此大幅度的降价,但只要多晶硅价格不暴涨,模块价格应该就不会超过1美元。
解决全球太阳能电池产能(产量)过剩只能通过调整生产,巩固已有市场及培育新兴市场,提高全球需求来解决。从市场动向来看,由于欧洲计划在2013 年调整固定价格收购制度等,因此2012年借助最后的临时需求,装机容量将基本持平。另外,中国、日本及美国市场开始形成。市场供求能否实现平衡,将取决于2013年欧洲市场减少部分能有多少被新市场所消化。
对于我国太阳能企业来说,要学会两条腿走路,一是巩固已有国外市场及开辟新的国外市场,二是培育与开拓国内市场,重点是抓住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契机,把目前太阳能生产与新兴市场需求有机结合起来,走出一条新兴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儘管景氣低迷 中國政府仍大力推動太陽能產業擴張產能
作者:Matthew Feinstein, Lux Research
由於太陽能市場需求的減緩,造成部份中國廠商像是無錫尚德(Suntech Power)凍結了產能擴張計劃。但有報導指出,中國政府仍大力推動其太陽能主要供應商加速擴張產能的動作,根據中國的十二五計劃,中國政府希望到2015年時,國內的多晶矽供應商能將產能擴大至年產5萬噸,而模組供應商則能達到5GW的產能水準,但此一規劃卻也得面臨著市場成長趨緩,以及美國對中國的模組廠商課徵反補貼進口關稅等重重考驗,而且歐洲市場若也仿傚美國徵收這類懲罰性關稅,則中國太陽能廠商的處境將雪上加霜。
正當美國和歐洲的製造業在縮緊褲腰帶準備過苦日子之時,中國政府所實施的第十二個五年計劃,其主要目標不僅是要增加在全球太陽能市場的市佔率,更希望能把整體規模推到具舉足輕重的地位,由於太陽能主要市場的需求持續下滑,因此除了增加中國內需市場外,中國廠商也打算從印度和其它新興市場尋找新商機,而在需求放緩和庫存上升的雙重壓力下,中國政府則以生產成本或低於成本價的方式購買模組廠商的產品,以此方式來支持廠商渡過難關,而且中國這樣的政策並不僅限於太陽能產業,同樣的作法也在海水淡化產業中正加速推動著薄膜法(membrane)技術商品化的進程,當然也同時擴張了自家廠商在中國市場的市佔率。
至於印度和中國以外的市場,如想看到市佔率有大幅成長的企業,日本廠商將是較有機會的一群,特別是Sharp、Panasonic、以及Solar Frontier這幾家日本太陽能供應商,而歐洲方面,REC、Q-Cells、SolarWorld這幾家大廠也有機會再創佳績,不過得先克服眼前財政困難和歐洲市場需求急劇下滑等困境。
尚德残梦:从传奇到千夫所指 施正荣只用了四年2013-04-09 10:41:57 来源: 环球企业家网站 [url]www.gemag.com.cn[/url](北京) 有3人参与
分享到
美国discovery频道2009年曾制作了一部名为《中国梦》的9集纪录片。在这部每集以一位当代中国人的奋斗经历作为拍摄主题的纪录片中,施正荣博士作为第6集的主角,向全球数以亿计的电视观众,讲述自己创立的新能源企业尚德电力“为世界和未来充电”、“让新能源之光普照世界”的伟大梦想。4年过去了,施正荣博士,这位曾经的“中国梦”先行者,却不得不为自己的梦想暂时打上一个休止符——2013年3月20日,在尚德最主要的生产基地同时也是其初创地无锡,当地法院正式宣布,由于尚德电力下属的无锡尚德无法按期偿还71亿元银行贷款,应债权银行的要求,无锡尚德进入破产重整阶段,并由当地国资背景企业无锡国联主导尚德此后的资产重组进程。不过对依旧是尚德电力最大股东的施正荣及其家族而言,麻烦并未随着无锡尚德的破产重整而终止。无锡尚德在美国上市的母公司尚德电力,依旧面临着5亿多美元可转债无法按期偿还的艰难局面。而有关施正荣以关联交易等形式转移掏空尚德电力资产的指控,迄今为止不仅未得以平息,甚至还传出国内有关部门也将对上述指控展开调查的消息。来自无锡当地的消息显示,尚德在无锡的主要工厂将会继续运转,并且极有可能被并入当地其他新能源企业。这意味着施正荣当年所研发出的新能源技术成果,将继续得以在规模化生产中被使用。对于曾表示将新能源技术研究视若毕生追求的施正荣来说,这或许是各种坏消息中唯一有所安慰的。另有消息指称,总部位于苏州的新能源企业保利协鑫或将成为无锡尚德资产的接盘者。从目前的业务布局上看,从事多晶硅及硅片这类上游业务和电站建设这类下游业务的保利协鑫,若真的并购从事电池等中游业务为主的尚德,确实能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但囿于保利协鑫本身所面临的巨额亏损,以及尚德接盘者需要一并承接的债务负担,这一消息的可信度受到广泛怀疑。“除非政府出面,为保利协鑫收购尚德,提供资金贷款支持,否则协鑫不大可能接受这样的交易安排。”一位业内人士表示。不过,至少在目前,破产重整这一形式本身,也为尚德作为一家企业留下了东山再起的可能。“破产重整和破产清算有着本质的不同。破产重整程序,是基于债权人/债务人的申请,人民法院经审查后启动的,旨在拯救陷入严重困境的债务人企业的司法保护程序。从这个角度来讲,此次启动破产重整的目的是拯救已经陷入严重危机的无锡尚德,以避免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和造成社会不稳定不和谐因素,同时也是尽量减少债权人或者其他利益相关方的利益损失。”全国律协破产与重组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炜衡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尹正友律师分析称。从一名科学家到中国首富、新能源产业英雄,施正荣花了9年时间,可是从传奇到千夫所指,施正荣却只用了4年。“他辜负了太多人的信任,甚至在尚德生死攸关之时,他的表现同样令人失望。”一位参与尚德破产重整事宜的无锡政府人士如此评价施正荣。而若仔细梳理相关各方此前围绕无锡尚德“善后问题”的博弈进程,目前无锡市政府重整尚德的基本思路,以及主要债权银行在重整过程中的微妙态度,或许可以总结出,在“尚德残梦”背后所透射出的新兴产业失败案例的发生机理,以及地方政府对产业政策亡羊补牢的宝贵经验。破产重整方案早在3月20日法院正式宣布无锡尚德进入破产重整阶段之前,无锡国联就已经制定完成了对无锡尚德的资产重整计划,而这一计划的基本思路则可概括为“自扫门前雪”,即最大程度维持尚德在无锡的主要工厂的正常运转,同时最大程度保留尚德在无锡本地就业岗位的稳定。在无锡尚德各项资产中,技术含量最高且产能较大的P4工厂可算是其核心资产。据接近无锡国联的消息人士表示,P4工厂在破产重整开始后,将保持正常运转,并在合适时与当地其他新能源企业进行整合。整合的具体路径有两种选项,其一是其他新能源企业入股重整后的无锡尚德,成为新无锡尚德的实际控制人,进而完成尚德生产线与其他新能源企业生产体系的协调整合;其二则是干脆将P4从无锡尚德中直接作价剥离,转入其他系能源企业,进而为重整过程中的无锡尚德换取宝贵的流动资金,以维持生产和清偿债务。与此同时,对于在无锡尚德工作的职工,无锡国联方面也基本不会采取下岗分流等强制手段。“主要是防止熟练工人的流失,虽然尚德经营出现了问题,但这个和尚德本身的技术人才队伍关系不大。加上现在用工成本提高得快,一旦分流,后面再招,费用会更高。”前述接近国联的消息人士指,但一部分的尚德职工分流也在所难免。而对无锡尚德破产重整前境外上市的母公司尚德电力,无锡国联虽采取不介入的措施,继续任由海外债权人及股东与施正荣家族进行角力,但也尽力防范针对尚德电力可能的索赔要求波及无锡尚德的核心资产。“在进入破产重整程序后,尚德电力和无锡尚德之间就不存在实质性联系了。国联也没有考虑过参与尚德电力决策,或者出售海外电站之类的计划。这些都不是无锡市的事情,我们还是做好我们自己的。”一位要求匿名的无锡国联内部人士表示。这位国联内部人士也坦言,之所以在尚德电力的问题上采取目前的谨慎立场,同样与此前爆出的所谓GSF欺诈丑闻以及施正荣“中饱私囊”的传闻有关。“在那些问题搞清楚之前,我们不可能介入尚德电力的资产处置中去。毕竟是国家的钱,如果尚德电力还有新的问题,会直接导致国有财产损失。”尽管此次破产重整令一度将尚德及施正荣视为本地骄傲的无锡市政府,颇有颜面无光之感,但在整个破产重整的过程中,无锡市政府却可算是从一开始就把握住主动。早在2012年年底,无锡市政府方面就已经直接通过无锡国联进驻尚德在无锡本地的核心工厂,取得了P4工厂等资产的实际控制权。而在进驻之后,无锡市政府则在施正荣与海外股东债权人的激烈博弈中成为左右胜负的关键力量,先是与海外股东债权人联手,将施正荣在尚德的影响力边缘化,尔后又在尚德电力可转债实质违约尚德电力随时可能在境外被判破产清算的紧迫关头与施正荣达成妥协,顺利对无锡尚德率先实现破产重整,为此后的资产保全创造了条件。据前述接近无锡国联的消息人士表示,在去年底对P4工厂等核心资产进行控制后,无锡国联亦对无锡尚德的实际负债状况和隐性债务风险进行了摸底。“只有在确定这些信息之后,后续的破产重整计划才能加以制定。”值得一提的是,在尚德破产重整的消息公布前,业界曾一度猜测无锡市政府或会参考江西省新余市出手救助新能源行业另一巨头赛维的模式,为尚德提供直接的资金支持,以避免其陷入违约及破产重整的境地。但最终,无锡市政府却是以一种对国有资金安全系数较高的方式,对尚德进行善后。一位要求匿名的无锡市政府内部人士表示,相比于新余,无锡有着更强的财政实力,但也有着更大的经济体量。“无锡不是离不开尚德,所以敢于让尚德进入破产重整程序。”“从财务金融角度上分析,无锡市到目前为止,对尚德的干预方案是成功的。政府并未因此背上沉重的债务负担,而且也比较好地恪守了市场与政府的边界。但从企业角度上看,尽管不是真的破产清算,而且仅仅是无锡尚德破产重整,可整个尚德的品牌却是毁得差不多了。”一位股份制商业银行投行部门人士表示。超然的债权人“尚德的事情不算什么大事,所以我们也介入的少……在整个破产重整的过程中,我们债权银行其实是最外围的参与者。”当被反复问及债权银行如何介入无锡尚德破产重整进程时,一家在尚德有大量贷款的国有大行内部人士做出了上述回应。而他的态度也几乎反映出了尚德“善后”过程中,最令人匪夷所思的一幕:本应最担心资产安全的贷款银行,却在破产重整开始后,保持着淡定超然的态度。根据此前无锡当地法院的确认结果,目前仍有贷款在尚德处未能收回的银行共有九家,总金额约为71亿元人民币。据一家债权银行的内部人士称,未收回贷款数额较大的银行主要为中国银行、国家开发银行等,而对尚德放贷数额最大的三家银行,其未收回贷款数额则占到全部未收回贷款数额的六成。“贷款数额最大的应该是中国银行,数额是20多亿元。”一位接近尚德财务部门的当地政府人士表示。中国银行高管在年报发布会上确认,中国银行银行对上的贷款金额约22亿人民币,并全部确认为不良贷款。此前,中国银行已经以一笔金额为10亿元的贷款违约为由,将尚德告上法庭。前述政府人士也指,在71亿元的未收回贷款中,大多数贷款均为无抵押的信用贷款,只有小部分是以尚德资产作抵押的抵押贷款。“大多数都是尚德发展的高峰期放的,像国开行的贷款,多数都是信用贷款。”可即便如此,多家债权银行江苏省分行或无锡支行的人士却均表示,不认为尚德的破产重整,会给当地银行业带来严重的坏账冲击,银行本身也没有积极介入破产重整事宜。而导致这一微妙态度的原因,颇为复杂。“首先是这些贷款其实相比于这些债权银行在整个无锡的放贷数额,占的比例都很小。”一位无锡当地银行业者称,从2012年年初开始,就有不少银行收紧了新能源、光伏企业的贷款,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甚至在2012年三季度前,就已经收回来在尚德的全部贷款,也没有再发放新贷款。因此现在留下的71亿元贷款,已经远低于尚德高峰期时的贷款数额。至于这些未收回贷款在各家银行无锡地区贷款总额中的占比,也远达不到让银行紧张的地步。与此同时,无锡市政府对债权银行的安抚与协调,则是债权银行如今无意介入尚德“善后”的另一原因。在2012年2季度末,尚德即已在资金链方面出现颓势,无锡市政府彼时即协调尚德债权银行不再对尚德抽贷,确保尚德贷款数额。而在年底无锡市国资进驻尚德核心资产后,部分债权银行也越来越多地将收回贷款的希望,寄托于无锡市政府的兜底上,而愿与无锡市政府展开合作。“债权银行自己也有过协调,希望统一行动,确保贷款安全。但是这个协调基本没有取得成功,所以到最后,大家还是同无锡市国资合作,毕竟是政府出面,还是有信誉的。”前述债权银行内部人士表示。当然,还有一个银行难言的因素在于,目前尚未收回的贷款,有较大比例是信用贷款,无论债权银行如何求偿,这部分贷款能够通过法律渠道全额收回的可能性也极其微弱。“信用贷款违约,即使告到法院去,法院判了也很难拿到钱。所以反正是不抱太大希望,也就不会太去强调在重整时,先偿还银行贷款。尚德也没钱。”这位债权银行内部人士表示。但也有无锡当地银行业者表示,无锡市当地政府也向债权银行做出了一些具有兜底性质的承诺。这些承诺,才是真正令债权银行“气定神闲”的原因。“现在重整期间,贷款基本是不会抽走的,只是按展期计息。但是这种展期不是无限制的。如果在一年之后,尚德资金链状况没有根本好转,而重整也没有失败的话,无锡市政府可能会协调本地城商行或省内的银行,以转贷的形式,把这些贷款接下来。”一位无锡当地银行业者称,“不过,现在无论是谁进场,肯定也是要优先获得来自政府或者国资的抵押。”但正如一位国有大行江苏省分行人士所反思的那样,在无锡尚德由行业巨头走向破产重整的过程中,过于宽松的信贷环境也是导致尚德一系列错误投资决定的诱因。“贷款放出去的时候,大家觉得没事。现在贷款收不回来,大家还是觉得不是大事,甚至认为之前已经收回来大部分,留个尾巴没什么。这个思路都是有问题的。”这位人士指,银行的“不上心”,令尚德敢于去做一些好大喜功或过度冒进的经营决策,并为此寻求贷款支持,而最终却是“害人害己”。余波不断尽管尚德的破产重整计划已经基本制定完成,无锡市政府也希望能实现中国版的“通用汽车重生”。但尚德破产重整本身所引致的一系列法律问题和对资本市场的连锁反应,却依旧持续发酵。这其中首当其冲的,仍是尚德的债权偿还顺序问题。“在债权偿还的顺序上,法律中有严格规定的。如果是有抵押财产的债权,可以就该抵押物的变现部分享受优先受偿的权利。职工债权优于其他债权,然后是税收债权,最后才是普通债权。”尹正友就表示,在无锡尚德的案例中,对广大供应商的负债和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负债,如果此前没有以特定财产设定担保,则都属于普通债权。但是,虽然法律上如此规定,真正进入重整环节,还是需要各利益相关方做出利益再平衡,给予适当让步,让陷入严重困境的无锡尚德有所喘息。按照法律规定,进入破产重整程序之后,需要在6个月之内,同时向法院和债权人会议提交《重整计划草案》。“这个草案需要充分考虑各利益相关方的利益诉求,经过沟通协商和必要的谈判,使得草案在各利益相关方之间能够得到理解和接受。”尹正友表示。而除了银行之外,以往尚德在产业方面所拥有的“影响力”已经转化为对上下游企业的“破坏力”。3月20日,A股上市公司西安隆基硅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隆基股份”)发布公告称,仍有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的应收账款约1.2亿元人民币(数据未经审计),正在积极采用多种措施催收。但是如果无锡尚德失去偿债能力,那么这笔款项很有可能成为坏账。“无锡尚德破产重组消息来得挺突然的。虽然此前我们已有所准备,但没有想到来得这么快。”隆基股份董秘办相关人士称。目前隆基股份仍然在对尚德的拖欠款项做进一步核算,并将在年报发布时进行更为详尽的披露。隆基股份并不是唯一一家被尚德拖欠债务的供应商。在A股市场上,受到拖累的上市公司不乏其人。
亚玛顿(002623),一直在为尚德扮演者“加工厂”的角色,核心业务是将光伏玻璃原片进行镀膜处理,以降低其反射损失,提高光电转化效率,已对无锡尚德进行起诉,要求支付所欠款项5924.34万元。中环股份(002129),提供单晶硅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的厂家,被拖欠的债务超过1亿元:截至3月25日尚有无锡尚德应收票据0.1亿元人民币,应付账款0.26亿元,关联公司洛阳尚德应收账款约0.3亿元,尚德太阳能电力(上海)应收账款约1.1亿元。除了这些上市公司,那些未上市的大大小小供应商更是不胜枚举。(本刊记者王思远对此文亦有贡献)
去年尚德和赛德都快破产了。
但这种天量级炒作用什么来支持呢?
李河君再次强调了汉能的“121计划”:到2020年实现销售收入1万亿,市值2万亿,盈利1千亿(人民币)。照此推算,5年内李河君可能超越比尔·盖茨(2015年财富值为792亿美元,约4,973亿人民币),问鼎“全球首富”。
靠政府啊:儘管景氣低迷 中國政府仍大力推動太陽能產業擴張產能
中国政府对太阳能行业的推广是非常莫名奇妙的事情,在我看来。
但他的股票在香港啊。
基本上脱离母体,股价很难恩泽的到了。 譬如美国的中概股就被打的稀里哗啦。
历史的魅力在于无时无刻都充斥着各种戏剧性情节。在登上首富宝座后的2008年,施正荣接受采访时称,在清理国有股退出尚德的时候,当时他已做好最坏打算:“他们不退我退,什么股票、公司都不要了。”现在来看,当初施正荣对尚德绝无留恋之心的表态,更像是在准确判断当时的市场环境、政府心态和自身对尚德的掌控力等情况之后,所选择的一种外交辞令。
2008年搞太阳能的某位也是首富。。。历史很有趣
but,按理说,新能源受油价打击是最大,比油企还大。
所以说俺看不懂啊。。。。。
这就是人家是富翁,我们只是小人物的原因。。。
赶脚李氏要再搞个银广夏。 画个天大的饼,再暗渡陈仓统统卖光跑路了。。
全球太陽能產值明年拚千億美元 刊登日期:2014/10/2
2015年全球才能拼千亿。 他一家2020收入就1万亿,比那时的全球销量都高吧。
这就像是银广夏事件里: .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教授朱慎林等专家指出,银广夏使用的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技术的设备即使24小时运转也无法达到其宣称的销售量
搜不到此人任何背景资料。
这种事情在中国毫不稀奇,之前那个说要做电动车的什么乐视,股价还不是也涨到天上去了。能做出来才是见鬼了。
总之我是不信的,谁信是谁的自由
挖到个2012的文章,可以读一读。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3/0103/19/1302411_258006265.shtml
没有强大的后台,能“说服”那么多地方政府?
你懂的。。。。
汉能薄膜是在香港上市的,按理说如此暴涨,可以考虑做空,但是我看雪球论坛上说借不到股票,股票全都在庄家手里
有没有可能我们都错了?——从特斯拉的剧本来看汉能 2015-03-06中信里昂港股那点事 导读:周四我们发了格隆汇能源行业资深专家Michael对汉能疑惑的系列分析之一:《奔向外太空,还是堕入地狱——汉能疑惑》,表达了市场对汉能的疑惑。本着兼听则明的态度,本期港股那点事分享一篇来自里昂的深度报告,这也是市场上为数不多的关于汉能的报告,供大家参考。 以下内容摘译自里昂的报告:《The 10th man on Hanergy 》 当大家意见都一致的时候,有没有可能我们都错了? 有着远大追求的薄膜太阳能设备制造商已经成功摆脱了媒体对其关于影子银行、与母公司签署的有争议合同的询问,市值扶摇直上已经大于CGN、华能、长城和联想。在我们去年12月份的报告中,我们其实没有真正抨击其股价过高,而在那之后,股价继续上升了70%。所以,有没有可能:我们都错了,而市场是对的? 明显的共识: 自从去年12月份我们发布汉能的报告(Global Solar (Are they really that good?))以来,我们了解到每个人—从投资者到记者到业内人士–似乎都认为股价严重高估,但是所有的这些观点,以我们来看,都没有考虑到基本面和我们对其估值的看法(即使最乐观的情况下,我们认为其估值还有2-3倍升值空间),而其股价自那以来继续上涨了70%,与去年相比上涨324%。 看到这种情况,作为一个投资者,我最大的疑问是:那又如何?大多数这些问题都是一年前的,或者更早时间。 根据Factset数据,80.5%的股份是由内部投资人(大多数是主席)持有,3.7%由机构持有,15.8%则由未知个人拿着。机构投资者持有的大多数是指数基金,李主席目前来看不太可能大规模抛售股票,那么,是什么原因让那16%的未知投资者来买呢? 有许多关于这部分未知投资者的推断,我就不重复了。现在让我们来聚焦一些市场没有的声音,那就是关于“第十人”的观点: 在僵尸电影《世界大战Z》中,以色列从僵尸大灾变中生存过来,原因是他们坚持的第十条教义:如果9个人看同样的信息得出同样的结论,那么第十个人必须站出来表达不同意见并积极寻找证据来证明。 从我了解到的,目前没有人持有这种观点:这支股票很便宜因为汉能将会不止在太阳能领域带来革命性变化,根据李河君的视野,也将在整个能源领域带来变化。 接下来我将证明以上论断是正确的,汉能是一家低估值的有远见的高科技企业。 这家企业到底有多大? 目前最接近汉能市值的是特斯拉。像汉能一样,特斯拉市盈率也非常高(176x 15CL)。2家公司在新能源领域都旨在改变目前根深蒂固的现状(汉能是化石能源发电;特斯拉是内燃机)。对特斯拉来说,只有你相信其电动车市场份额将继续扩大,马斯克是真正有远大而不是一个自大狂,其高估值才有意义。 同样对于汉能来说,也许你可以剔除它1-2年的盈利预测,投资者不应当仅局限于短期的盈利预期看待汉能,而应当放眼2020年的业务发展。 从特斯拉的剧本来看汉能 Considering this as a pure technology company, the sky is the limit.考虑到这是个纯技术的公司,天空才是极限。 在下面的4种情景中,按照传统业务来审视汉能的话,我也不能接受它的高估值。所以,让我们住在未来,而不去过去。 情景1——普通面板制造商(Plain vanilla panels)。到2020年,如果是单纯作为一个面板制造商,汉能的PE估值为13倍。 情景2——让关联方做建设和运营:太无聊(Build & flip: Too boring)。结果将是还不如选择情景1,做面板生产商。因其利润率不如做面板高,又需要更高的营运资金要求等。 情景3——自己做建设运营(Keep all projects on the books)。在这种情形下,汉能可以达到20年1.2倍PB的估值。如果超过20%ROE的话,那么公司将会是小于1倍PB。 情景4——未来在一个充满太阳能汽车、智能手机和集成太阳能屋顶的世界(iPads, iCars and the works)。汉能预计到2020年太阳能汽车市场将达到46GW,基于500-1000万的电动汽车用量。而个性化定制的面板将使每瓦面板的卖价更高。 以2美元/瓦卖出13.6GW 的面板,而成本为0.2美元/瓦,这将使得其利润达到160亿美元/1270亿港元。这将使得汉能在20年的PE估值在1.4倍。 这一次和以前不一样 我的这些观点并不是说汉能从Solibro, Alta Devices, Global Solar购买的太阳能技术没有吸引力或者无法正常工作。对于像我这样的愚笨的新能源爱好者,这些技术是难以置信令人兴奋的。尤其是MiaSolé and Alta Devices 以及潜在的革命性的东西。不仅如此,这些技术已经被更为聪明和更有资格的来自硅谷的主投资商和技术制造专家审视。 问题是,所有的这些人都没有投资,是什么原因让汉能捡到一个如此大的便宜。以“第十人”的精神,我们必须思考是什么让汉能获得成功,那些人失败在哪里? 没人走过的路 汉能打造他们以前缺乏技术的平台想干什么?——尤其是并购Miasole 首先,规模。除去Solar Frontier,没人曾经尝试过加强一个诱人的CIGS标准的薄膜技术以扩大规模,TSMC好像曾经缓慢的干过,而三星似乎一直在犹豫,solar frontier 实现这一过程可以说,代价非常大。汉能有两个300MW光伏工厂将在2015年运行。 第二、协同效应。对于这一点,我稍显犹豫,汉能购买的这一技术自使用以来有较大的分歧。然而,那些被并购的公司都很神秘,操作这些小作坊式的公司并不能有效的帮助公司的技术升级。 第三,争夺早期的终端市场。即使汉能设法达成目标,销售也会由于技术困难和成本上升导致困境,而汉能拥有强大的股东背景,母公司是一个相当大发电业务,能够为汉能提供强大的需求,以驱动汉能业务的增长。 鉴于汉能母公司的神秘,以及报表中不寻常的关联交易,公司的财务被怀很正常。这一现象在李主席宣布用其股权进行股权质押获得50亿贷款之后,更不用说在金融时报刊登的本集团的高息信托产品,另外,关于汉能和母公司的支付问题也在影响着投资者的信任。 尽管有较多的风险,但让我们思考积极的一些东西。当很少有人了解李河君,中国首富他的焦点和财富看上去都和再生能源有非常强的关联。因此,他大概会花35亿人民币在信托产品,3.45亿港元的股权质押贷款以及10亿美元的现金流到水电已经推动太阳能发展,而最终受益的是汉能的股东。 实际上,在缅甸的1.4GW的大坝建设充满争议,但是李河君和集团公司背负这些债务所得到的现金除了去购买这个大坝还能去干什么呢? 由于这个项目的缘故,我们假设李先生会用这些钱保证下游太阳设备,而随后会被以一个公平或者便宜的估值注入上市公司。投资者应该相信李主席能够精明和创造性的运用和掌控能够有效率推进薄膜项目的资本和债务。反过来说,如果你的公司估值已经高到那种程度,你会不去抵押股票吗? 最新的金融时报的文章 2月17日,金融时报发表了一篇能详细阐述了汉能主席李河君一直坚持高息的影子银行贷款的行为。考虑到汉能没能立即出来反驳,我们姑且认为金融时报的文章并非空穴来风,但我们没办法去验证这个事情。 根据彭博发表的文章,汉能集团在过去两年,已经通过信托产品获得35亿人民币资金,利息在7.5%-10.5%之间,表明加上费用之后,汉能的成本在8.5%-11.5%之间。 花钱如流水 根据金融时报的文章,大部分债务被绑定在汉能金安桥水电项目,李先生在接受CNBC专访上说,那是在那条小河上最大的一个,每年将提供10亿港币的现金流。鉴于缺乏评估数据,我们不能确切的说这是正确的。基于我们的估计,其母公司拥有40亿的现金流来由于6GW的水电资产,那么对于金安桥项目20亿人民币的是有可能的。 首先,汉能拥有多少水电资产?在其网站上,汉能说其有6GW的容量,尽管仅仅只有3.1GW被分解,(3GW在金安桥项目)。我们回到前面,即假设6GW的数据时正确的,我们估计这个税前现金流可能在40亿元人民币范围之内。 我们的关键假设在于,近乎没有真实的数据来计算,并且水电是比其他再能能源和热能源更为特别。对于税收、费用和效用的估计,我们以华电福新和CPI的全国平均水平为参考指标。 对于利息,我们更多的倾向于选择央行标准利率而非利率在6.5%以上信托产品的利率。总之,模糊意义上的ROE在10%左右基本上是比较合理的估算了。 但是,以上的计算式基于6GW的容量。仅就金安桥项目,这个数字大概是一半,或在20亿元的税前现金流PA,并且假设汉能拥有100%的股权。 我们并不完全肯定集团如何实现6GW的水电容量。除了3GW的金安桥项目,集团的网站上还披露了3个小水电项目,共计82MW 容量。集团同时运营着地处缅甸萨尔温江的坤龙大坝。公司更新于2010年,但没有给出更多的数据,当地媒体暗示其实一个在2007年动工容量达到1.4GW,并计划于2018年完工的项目。 然而,根据相关报告,这个工程一直有较大争议,在掸邦地区的北部的当地人强烈反对大坝修建(有时会放炸药阻碍进程)(这也许会转移到太阳能)。 李河君:中国的马斯克? 大多数评论都关注李河君的2件事:(1)我们对他了解的有多少?;(2)他有多富?然而,作为第十人,我们需要提醒的是,如果李首富不是富有远见的话,我们的论证是站不住的。想想没有乔布斯的苹果和没有马斯克的特斯拉。 作者:Charles Yonts ; Johnny Lau
密密麻麻,,,,编辑一下帖子吧。
手机上搞得,是有点乱
马斯克之前就搞成了两家公司了,好像solar city也是他搞出来的。李河君这种,岂能和马斯克相提并论?
密切关注这个股,我觉得有空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