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投资理财

(原创)新交所的傲慢与偏见

其实不想写的,人微言轻,说了也白说。但不说出来,总是憋一口气。

今年是SG50。在这个值得纪念的年份,曾经被李光耀先生认为是新加坡其中一个经济奇迹的新加坡股市,交出来极其尴尬的成绩单: 今年以来,没有一家公司在主板上市,只有三家在凯利板,同时被除牌的公司高达10几间。

本地股市到底出了什么问题?今天(6月22日)联合早报财经版块文章《谁来救市》对此做了分析。我看了,实在不能苟同文中说法。

记者把矛头指向中国在新加坡上市的公司,也就是俗称的龙筹股。认为“新交所没有好好的把关,引进了不少素质低劣的龙筹股,导致投资者对本地意兴阑珊”,又称“龙筹股丑闻及小股风暴,重矬小投资者的信心,使本地股市一蹶不振”。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龙筹股占新交所全部上市公司,无论从数量和市值来说,都是很小一部分。
一个股市的兴旺,不是少数的丑闻和风波就能决定的。说到丑闻,美国股市难道就没有上市公司丑闻?全球最有名的安龙事件是哪个股市发生的?美国纳斯达克在1999的科技泡沫重创美国股市。然而,至今美国股市依然是全世界最大的。不论是纳斯达克或者纽约交易所都没有因为这些丑闻和泡沫,而因噎废食,拒绝科技股上市。相反,比如facebook,阿里巴巴等都在美国上市。

所谓的龙筹股丑闻不过是替罪羔羊。导致新加坡股市一片惨淡的,罪魁祸首其实就是新交所本身。

对一个打算上市的公司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估值。多年来新加坡上市公司的估值都低于美国,香港股市,这使得吸引在新加坡上市没有竞争力。新交所在面对如此的劣势,本应在其他地方下手给自己加分,比如,更快速的上市渠道,更好的宣传,更活跃的二手市场。但实际上,新交所反其道而行,二手市场低迷,交易量低得可怜。美国纳斯达克上市,交易所往往配合上市公司做各种路演和宣传活动。新加坡?谁看到新交所搞过什么活动?

联合早报文章认为:要扭转劣势,本地股市极需吸引多家大型的优质公司上市。并呼吁淡马锡控股和新加坡政府将旗下的投资推向本地股市。

股市的存在从来就不是为了吸引优质公司,而是培养小公司成为成功的大公司。指望吸引优质大公司来新加坡上市,等于当父母的,不想着用心培养自己的亲生孩子成为人才,反而想着怎么把别人家已经成才的孩子抢过来当干儿子/女儿。

作为一个国家的交易所,不能帮助国家促进经济繁荣,还要国家出手帮忙,新交所可谓奇葩了。企图通过大型的优质公司来挽救,更是脱离股市存在的意义。股市诞生的背景和目的,是为了新兴企业融资,培养成功的企业。这点,美国股市做得非常成功。IBM,微软,苹果等等美国股市培育出来的公司,成功地改变了世界,也为美国到来极大的价值。哪怕美国股市历史也出现过多场股灾,丑闻,但不可否认的说,美国股市成功地培育了无数影响世界的企业。

百花开放才是春天。因为害怕失败和丑闻,对新兴企业关上上市的大门,一味追求所谓的大型优质公司,这种策略完全是不应该的。企图通过淡马锡控股和政府投资公司,强制性地逼迫他们投资的企业来新加坡上市,更是愚蠢荒唐的。


可以去投稿早报了。很不错的论点。


人微言轻。
不敢奢求有什么回应。自己写来出口气罢了。


威版认为SGX该怎样改变现状?


等7月15日新官上任吧,希望明天会更好咯。 :L


写的好!先把这手续费降下来吧!老是大家长作风不好


谁来救市

转自早报

在上海及香港股市一片红火之际,萎靡不振的本地股市更显得凄凉与孤单。小投资者对本地股市意兴阑珊,股票经纪叫苦连天,而新交所则成为众矢之的。当人们陷入困境而无所适从的时候,总是期望救星的出现。因此,新交所在下个月更换掌舵人的消息宣布后,市场对即将出任新执行长的罗文才,寄以厚望。
虽然罗文才在资本市场翻腾了26年,但在竞争剧烈的市场及科技急速变迁的环境下,他要为本地股市扭转乾坤,可能需要克服多重的挑战。这包括重拾小投资者对本地股市的信心、鼓励股票经纪转型,以及吸引更多优质企业在本地股市上市。
本地股市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导致交投持续淡静?这些问题是周期性的,还是结构性的?
股票经纪将矛头指向新交所,埋怨它没有好好的把关,引进了不少素质低劣的龙筹股,导致投资者对本地股市意兴阑珊。他们也批评新交所实施的一系列新措施,包括全天不间断交易、主板股票最低价格要求提高至0.20元,以及股票最低整数从1000股降为100股,不但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使小投资者却步。
新交所则表示,它推出的一系列措施,都是为了提高股市的流通性,以鼓励更多散户进场。它也提出数据,说明本地股市在低波动率下还是取得不错的回报。此外,新交所也辩称,它引进了做市商为市场提供流通性,并开办不少投资教育课程,以吸引更多投资者进场。针对股票经纪对佣金收入减少的投诉,新交所认为,网上交易的普及化导致股票经纪必须自我转型,为客户提供增值。
新交所的困境:
做也不是,不做也不是
从股票经纪与新交所的交锋显示,新交所处于“做也不是,不做也不是”的困境。
以股票最低价格要求为例,在新交所的770家上市公司中,多达46%的股价少过0.20元。在2013年小股风暴后,新交所从今年3月开始,要求主板上市的公司,通过并股或重组的方式,确保股价不低过0.20元。新交所表示,此举是要改善股票市场的素质,并降低投资者的交易成本。此外,通过这措施,新交所要迫使上市公司改善它们的财务表现。
但股票经纪协会会长何国雄指出,新交所实施股票最低价格要求以来,并股后的股票,平均股价下跌了19.4%。言外之意,新交所使小投资者受到二次伤害。
实际上,本地股市面对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的双重问题。本地股市不像香港或上海那样幸运,有庞大的经济腹地为后盾。此外,龙筹股丑闻及小股风暴,重挫小投资者的信心,使本地股市一蹶不振。在这情况下,新加坡更难吸引优质的企业到本地股市上市。
今年以来,在本地股市新上市的公司只有三家,而且全部是在凯利板上市的小公司。与此同时,从本地股市除牌的公司则多达10家,包括大市值的公司如吉宝置业。如果这趋势持续,本地股市将更难摆脱困境。
要扭转劣势,本地股市急需吸引多家大型的优质公司上市,以加强本地股市的规模及深度。然而,对外国大型的优质公司而言,目前本地股市并不具有足够的吸引力。因此,淡马锡控股及新加坡政府或许可扮演领头羊的角色,将旗下的一些投资推向本地股市上市,以制造群集效应,从而引进更多高素质的公司及机构投资者。
在淡马锡控股的投资组合中,PSA国际港务集团、新加坡能源(Singapore Power)及丰树产业(Mapletree Investments)的规模及盈利记录,都符合上市的条件, 并可成为本地股市的巨无霸。此外,新加坡政府直接拥有的樟宜机场集团(Changi Airport Group),也是一个可能性。另一方面,淡马锡控股及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在海外有不少投资,其中有一些投资也可符合本地上市的条件。新加坡是个金融中心,股市应该具有一定的规模及交易量。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本地股市必须让投资者有利可图,才可重拾市场的信心。


山不过来,你就过去,活人岂能被尿憋死。开美股账户投资美股呀


这文章谁写的啊?很好。


但股票经纪协会会长何国雄指出,新交所实施股票最低价格要求以来,并股后的股票,平均股价下跌了19.4%。言外之意,新交所使小投资者受到二次伤害。
并股是脑残的做法。。:@


新加坡本来人口基数就太少,过高的佣金和最低佣金,股票的最低交易单位不合理,都极大限制了股票的活跃程度。也不知道这些白痴怎么想的,似乎根本就不希望这是一个活跃的市场。或许是政府的意思?象对待赌场一样,让频繁交易的代价高点,小散户尽量远离股市,不赌不输


要知道强悍的家族企业对上市一点都没兴趣的..我那么有钱,想干嘛就干嘛,我还要上市?到头来还要被人牵肘着,除非脑子坏了,才去上市..


好文,威版威武!


所以呢?
投资者都抽银根去其他股市玩了,或者干脆去金沙算了。
这就SGX想要的结果?


所以大家都从新加坡股市抽身,去其他股市玩玩,或者干脆去金沙算了。

这是大家都想得到的结果。sgx那群大爷们就想不到?

什么吸引优质公司,这是个天大的笑话。股市的存在从来就不是为了吸引优质公司,而是培养小公司成为成功的大公司。
指望吸引优质大公司来新加坡上市,等于当父母的,不想着用心培养自己的亲生孩子成为人才,反而想着怎么把别人家已经成才的孩子抢过来当干儿子/女儿。


停止现行的愚蠢之极的策略和政策。开发新板块,和政府鼓励支持的中小型新兴企业结合,推动优质的中小型企业上市。

重复一遍我上面说过的话:
“股市的存在从来就不是为了吸引优质公司,而是培养小公司成为成功的大公司。
指望吸引优质大公司来新加坡上市,等于当父母的,不想着用心培养自己的亲生孩子成为人才,反而想着怎么把别人家已经成才的孩子抢过来当干儿子/女儿。”

别成天想着别人的孩子,培养自己的孩子才是王道!


“似乎根本就不希望这是一个活跃的市场。”

是的。虽然SGX口口声声说是为了股民,但实际上SGX推行的政策,都是在打击股市。给人的感觉,就是最终把新加坡股市变成死水一谭。

必须说明的是,股市和房市是不同的。房子既可以是作为投资品,也是必须品(自住)。而股市纯粹是作为投资目的。
为了照顾许多本地人的自住的要求,可以对房市进行冷却,但以此思想来处理股市,就是可笑的。股市交易冷淡的结果,就是投资者把资金抽离新加坡市场,转而投资其他股市。甚至直接去金沙,买4D。而二手市场的冷淡,则会影响到一手,也就是IPO市场的。最终影响到新加坡所有的资产市场。


任何一个有脑子的人都不会把本来准备投资股市的钱投到金莎或者4d去吧。


同意SGX愚蠢至极的政策,特别是并股。

但不同意股市有培育企业的责任。除了券商股,其他行业也不是交易所能够培育的来的。

那篇文章还是有点可读性,拉优质公司进SGX。开窑子的里面坐着一群大妈,也就能吸引到三两个民工。

但这只是其一。还要降低交易成本,联通各个市场。引水入渠。你每天就来两个农民工,再靓的菇凉都坐不住的啊。

股市终究只是个平台,天平的两方,企业–投资人,要一同做大的。


不是培养企业的责任,而是存在的意义和发展的途径。

股市只是一个平台,只要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不需要也不必刻意去培养企业,好的企业自然会脱颖而出。SGX现在的做法正好是相反。


楼主的原创帖是我的必读… 顺便再膜拜一下


谢谢转的报道原文。

“新交所做也不是,不做也不是”。新交所越做越错的根本原因,就是其管理层的指导思想完全是错误的。总想着借用政府或者淡马锡控股,把别人的优质公司拿过来,而不是怎么想着培育新兴企业。心胸狭隘,容纳不了犯错的新兴企业和外来企业。


这个市场的萎靡不能单纯归罪于SGX,实质还是经济体的活力和吸引力不行,如果说新加坡甚至东南亚地区没有太多让人瞩目的创新企业,经济新增长点的话,那即使SGX再把二级市场交易佣金降低,交易门槛减小,也是没有办法吸引包括海外机构投资者的注意。


很赞同楼主的意见。顶一个,不要在意早报的那个文章,每个人有自己的利益述求,短期利益跟长期利益本身就是有冲突的。新交所换老板以后可能会好起来。果断满仓吧,骚年。再差也差不到哪里,换了老板以后也许会很好呢:L


现在满仓???这么高。。。别逗啦~~


新交所之所以现在还活着,说明还不够死,还有人在玩,等不满意的人太多了用钱投票的时候,自然就会改了。


支持原创 :victory:

也多说几句,新加坡股市清淡有多方面的因素,首先政府是提倡投资,而不是投机,特别是普通大众投资者,所以也才允许有那么高的交易费用。没有一定的投机,市场没有一定的波动性,当然就清淡。新交所应该也认识到这个问题,所以前段时间才有要引入高频交易作市商的传言。最近的几个动作:仙股并股,缩小交易单位至100股。名义上是为了照顾普通大众投资者,其实显然是对着机构投资者来得。一般机构对股价是有选择的,并股后可能会增加机构的选择;缩小交易单位后机构刷屏的成本会降低,特别是高频交易者。

当前市场的清淡更主要的在于投资活动的周期规律决定的,在楼市如此牛的周期中,股市是很难火起来的。新加坡股市不是没有机会,只是时候未到而已。


股票佣金一降低
满街经纪驾德士

:):)


为什么骂德士?


新加坡政府就是有快餐和招蜂引蝶心态。
  基本就是不喜欢花时间、金钱并承受风险去培养、栽培。
  就希望能挑现成的。

  这怕死又怕输,不敢承受风险只想发财种心态,自然是一潭死水。
  SGX在这么玩下去,迟早倒闭。


“降低交易成本,联通各个市场”,想做大市场这两条太重要了,不过可能他们也担心,从A股市场转个零头过来就可能把本地市场弄个天翻地覆,哈哈


股票现在还需要经纪?难道有人还是打电话给经纪来下单的?


就是这样咯。不经他们下单,一旦有时打电话想要问他们一点行情,态度都很傲慢。


说得太对了,去年6月份之前的A股也是冷清到被骂翻了。再看看现在。。。。


我觉得还是那些经纪太懒。我现在的这个股票经纪是在FB上认识的,小年轻脑子很活络也很勤快,常常定期组织免费讲座,也收付费会员带着一起炒股,还常常上电台电视接收访问。现在赚的风声水起


股市固然有牛市有熊市,但SGX多年来的上市估值比其他股市低的事情怎么说?

所谓的“政府是提倡投资,而不是投机”更是一个笑话。股市不同于房市。房市怕泡沫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会影响到本地人买不起房子。而且因为各国的情况不同,到投资外国房地产并不是那么简单。
股市,除了新加坡股市,股民还可以去其他股市投资。如果其他股市是“投机”的,只有新加坡股市是“投资”的,喜欢“投机”的股民岂不是都买外国股票?
按照“政府是提倡投资,而不是投机”的说法,政府干脆直接禁止新加坡人买外国股票算了。


SGX在吸引外国企业上市这点,犯了和政府吸引外国移民一样的错误。

政府某些时期大量引进移民,门槛非常的低,引起了一系列的不良反映,遭到了批评。现在对各种准证PR的要求变得非常的高。这是矫枉过正。

SGX也是一样。某些时段大量引进中国企业来新加坡上市,也就是龙筹股,门槛很低。结果出现了丑闻。现在呢,矫枉过正,几乎是看到中国企业就拒绝。


“基本就是不喜欢花时间、金钱并承受风险去培养、栽培。
  就希望能挑现成的。

  这怕死又怕输,不敢承受风险只想发财种心态,自然是一潭死水。”

-------所以同意这种说法,就是这么个心态。。。所以才有现有的SGX,其实新加坡其他行业也有这种趋势,以前还行,现在和以后这种模式会有很大的危险。。。


上市公司的估值一般是用相对值,市盈率来比较,既 P/E,股票价格比每股的盈利,在基本面,公司的盈利能力没有很大的变化的情况,股价越高,市盈率也越大。股价的变化当然主要是市场供需关系的影响。 市场的那只大手最关键。新加坡市场的市盈率不高,我认为还是在当前这个楼市超牛的周期里,股市缺少足够的资金推动。交易所能做的,应该是很有限。比如,去年开始A股开始大火。市盈率都变成梦盈率了,是证券交易所的功劳大还是市场的作用大?


按照你的说法,一个人成功了,是个人因素还是社会的因素大?一个人犯错了,是个人责任还是社会的责任?

纠结于谁的功劳大或者责任,这点永远争吵不完。简单点,在其位,谋其职。一个学生好不好,我们不去纠结究竟是父母教得好,还是学校老师教得好。一个学生做好学生本份,父母做法父母的本分,老师做好老师的本分,这是基本的。从这个角度,新交所做好其本分了吗?

退一步说,新加坡股市冷淡,究竟算不算新交所的责任,这点我们先搁置。我倒是问问,新加坡股市冷淡怎么就成了龙筹股的责任? 一个学校的高考表现很差,怎么能归罪到少数学习差的学生上面?这不是可笑之极吗?如果一个学校把责任都推给少数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这种做法本身就该被谴责。


赞原创


是的,不要撤太远。看看记者提出的问题:本地股市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导致交投持续淡静?这些问题是周期性的,还是结构性的?

原报道中没有再提及周期性这个问题,而我认为当前股市的淡静更主要的是周期性问题。当然与龙筹股更没有太大的关系。


过去几年新加坡股市流动性不足,听起来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这几年美欧日等主要经济体不断量化宽松,危机不断。 当地资本大逃亡。 新加坡作为稳定性新兴市场,加之新元稳定向上,应该是流资愿意进入保值之地。

通常对于热钱,股市相较于楼市是更热衷的地方。 债券和股票变现快。 我是怀疑SGX到底和多少海外市场自由相通了? 怎么钱不往这里流呢?

历史性的流动性舞会已经谢幕了。


资本是逐利的。西方先是有美国,再是有欧洲;东方先是有日本,再是现在的香港。有钱图的市场,才是好市场。
新加坡的资金大都在楼市里,把股市炒起来,谁做接盘虾?;P

看看97年那波牛市,股市上涨幅度也明显没有楼市高吧


你强调周期性,这个我先搁置。就算排除周期性影响,难道SGX过去的各种所为就对股市没有影响?
很明显的一点,今年一个主板IPO都没有,直接原因不是去年新实行的政策?

过去几年SGX搞的最大的事情,难道不是这个:试图吐并澳洲交易所?这个事情已经证明了是一个浪费金钱浪费时间的笑话。

我还是之前的话:新交所你做好你该做的事情了吗?别到处到替罪羔羊,又是什么龙筹股,又是什么新加坡小,又是什么钱都在房市里面,又是什么周期性调整。
客观原因占多少比例我们不去纠结。就看一个人,他父母没有钱,他不是天才,他没有遇上一个有钱的干爹,所以就是他就自甘堕落?

新加坡股市也许有天生的不足。但请别拿不足但借口。如果有天生的不足就是新加坡烂的原因,那么那些拿着高薪的高管们,我们要你干吗?花钱请个泥菩萨都比他们有用吧。


搁置周期性,单说说新交所。也不能说新交所就没有正能量,从有报道说新交所企图引入高频交易商看,有准备增加流动性,来活跃市场,后来的两项措施,并股和降低最低交易单位,都可能是相应的招商配套措施。没有新的IPO,不能和这两项新政挂钩。资本是逐利的,要在股市圈钱,需要投资机构的认购;好的上市公司也是择木而息,没钱图的市场就没有吸引力。在现在市场相对低迷的情况,新交所不太可能有傲慢与偏见的资本。

在新交所新旧舵主交替之际,早报的这篇报道有点调查报告的味道,显然对当前的现状是不满的,我们投资者应该对最后部分的感兴趣,寻找一下预示接下来的投资机会有木有?

“谁来救市?”
当然是政府。任何国家的交易所都不可能担当次重任吧

“淡马锡控股及新加坡政府或许可扮演领头羊的角色,将旗下的一些投资推向本地股市上市,以制造群集效应,从而引进更多高素质的公司及机构投资者。
在淡马锡控股的投资组合中,PSA国际港务集团、新加坡能源(Singapore Power)及丰树产业(Mapletree Investments)的规模及盈利记录,都符合上市的条件, 并可成为本地股市的巨无霸。此外,新加坡政府直接拥有的樟宜机场集团(Changi Airport Group),也是一个可能性。另一方面,淡马锡控股及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在海外有不少投资,其中有一些投资也可符合本地上市的条件。新加坡是个金融中心,股市应该具有一定的规模及交易量。”

有政府资金的推动,2020年,海峡指数5000点还会远吗 :lol:lol;P


新加坡上市公司主要问题不是估值低,是交易量太小。

感觉未必有什么大刀阔斧的改革。 金管局和sgx总体来说太照顾投资者特别是小投资者。有点放不开。

其实引进的力量越多,各方相互制约和平衡的拉锯力量就越大,被操纵性就越小。 市场力量反而能保护投资者。

你看香港和新加坡经济体量差不多,但是股市差距辣妈大。说明香港也不是仅靠本港企业来吸引。

主要还是资本自由度。


香港不一样,亚洲金融中心,用的是英国佬那套管理,新加坡想做但现在已经没有这种人才了,太安逸了这边


我就关心新交所的股票什么时候时候可以下手买?
:)


“没有新的IPO,不能和这两项新政挂钩。”

很明显,你不明白我说的导致今年IPO的惨淡的去年SGX的政策是什么。和你说的高频交易商根本不是一回事。


交易量小是很重要的因素。特别是对股民和股票中介来说,是最重要的。

但对IPO来说,最主要的还是估值。IPO考虑的因素不是一个,二手市场当然也是其中一个因素,但作为一个公司要上市,该公司的老板首先要考虑的就是估值。


“现在市场相对低迷的情况,新交所不太可能有傲慢与偏见的资本。”

没有傲慢与偏见的资本,偏偏就是要傲慢与偏见。所以SGX才是奇葩。市场低迷了,SGX采用的策略不是活跃市场,而是打击市场,这就是我为什么对SGX感到愤怒的原因。


坡国的股票真是越整越死啊,XXX老总却拿着大把大把的薪水,但是政绩和市场却相差万里, 政绩和薪水不挂钩,谁会去在意市场,在意小股民。 XXX 应该退市 收归国有,拿政府的钱,做政府的事情,而不是只顾着自己公司的盈利,为利而已。 还有那些经纪人之类的 也不要怪这怪那的,证券公司佣金都从来是调高不调低,最低佣金那么贵,怎么和美国,之类的比阿?这么人都投资国外的股票去了。 还有你们的分析师的报告更会火上浇油,他们都看不好上市公司的股票 谁乐意去买呢。人气不够的市场,容易被大炒家,大的卖空者,机构,证券公司 控制的市场,注定是小投资的坟墓。。。。


blog

Share
Published by
blog

Recent Posts

中国全面禁止虚拟货币

炒币者极度深寒:不止凉了,还冻…

4年 ago

如果在六个月投资赚取超过1%的利息

银行每个月都打电话,问我借不借…

4年 ago

想买住院保险……

如题, 29岁SC. 你好,我…

4年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