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显龙总理2015国庆献词: 放眼未来 攀新高峰
李显龙总理在国庆献词中指出,新加坡建国金禧年是个里程碑,我国实现了独立当天建国总理李光耀的承诺,即“不分种族、言语、宗教,团结一致”,让大家享有更美好的生活。今年的国庆献词聚焦于国人的团结进取精神。李总理赞扬,国人在过去50年里,尽管面临国内市场、腹地、天然资源的缺乏,以及对柔佛水供的依赖性,却得以在各领域“把弱点转化为优势”。总理表示,全国上下一起努力,使新加坡从第三世界国家跻身第一世界。而所有人民,无论种族或社会阶层,也都从新加坡的繁荣进步中受惠,包括实现居者有其屋的梦想。总理说:“在新加坡庆祝独立50年的时刻,我们站在更高的起点,回首着这段艰辛的建国历程,我们要感激那些付出毕生心血,造就辉煌新加坡的建国前辈们。”“同时,我们要放眼未来,准备攀越新的高峰。我们不知道前方的路会带来什么挑战,可是我们必须勇往直前,为自己,也为我们的孩子争取更美好的未来。”众人同心 其利断金总理表示,相信新加坡一定能成功,大家会互相扶持,同心协力克服挑战。他说:“众人同心,其利断金。看到有人受困在大卡车底下,我们会合力把卡车抬起来,救出伤者;即使音乐突然中断,我们还是能满怀激情,一起高声把国歌唱完。”“我们为过去感到自豪,对将来充满信心。我们相信新加坡能办到!”李显龙总理的国庆献词今晚播出,有别于往年一般由部长代他念出华语和马来语版本的献词,李显龙总理今年亲自上阵,以英语、华语和马来语宣读献词。淡米尔语的献词则由总理公署部长兼内政部及贸工部第二部长易华仁代读。为小岛开辟一条生路1965年8月9日那场记者会,曾是建国总理李光耀“一个极度痛苦的时刻”。李总理在献词中回顾50年前独立日,表示是那极度痛苦的时刻,成就了李光耀一辈子的决心。总理回顾,50年前的今天,我国内阁已签署新马分家协议,政府印刷局工人在绝对保密的情况下赶印特别宪报,以刊登新马分家协议和《独立宣言》,警察总长和军队司令也接到指示,需接受新政府的指挥。“当天晚上,我们的先辈进入梦乡前,都还是马来西亚公民。他们根本无法想象即将发生的事情。”总理表示,隔天上午10时,随着广播员宣读《新加坡独立宣言》,大家才知道新加坡已脱离马来西亚,并且“永远是一个自主、独立与民主的国家”。建国总理李光耀也在当天下午举行了记者会。总理说:“在访谈中途,李先生悲从中来,情不自禁痛哭起来。他说,这是他一个极度痛苦的时刻。”“但是,那极度痛苦的时刻后来成了一辈子的决心,推动着李先生为这个小岛国开辟一条生路。”建国元勋打下厚实基础总理说:“从那个重要转捩点之后,我们开始建设国家。这一路走来,并不容易。早年,建国元勋带领着人民,他们怀着雄心壮志,不畏艰辛,以无比的毅力,为我国打下厚实的基础。在建国领袖和前辈退下之后,年轻一代就接手,继续推动新加坡前进。”“在建国路上,我们遇上了许多困难,例如1971年英军撤退、1973年的石油危机。此外,我们过去十多年来也经历了沙斯疫情,亚洲金融风暴和世界金融危机,所幸的是我们都一一克服了这些挑战。我们发展了经济,为国人创造了就业机会、提供了良好的教育、建造了医疗和休闲设施、为人民打造了温馨的家园。”维多利亚音乐厅录制国庆献词曾见证我国多个重大历史事件的维多利亚音乐厅,今年被选为录制国庆献词的地点。总理在献词中,形容维多利亚音乐厅为“新加坡历史上一个意义非凡的地方”。他表示,李光耀1954年在这里创建了人民行动党,“展开了建设一个公正平等社会的长期斗争”。1958年,“Majulah Singapura”首次奏响,也是在维多利亚音乐厅内。总理说:“50年过去了,今年我们再次来到这里,庆祝50周年国庆;高唱国歌,宣读信约。”“我们将欢庆这50年的卓越成就,并再次誓愿:不分种族、言语、宗教,团结一致,为实现国家之幸福、繁荣与进步,共同努力。”
李显龙总理国庆华语致辞视频:
李显龙总理英语献词
My Fellow Singaporeans
1. 50 years ago, on this very night, Singapore was on the eve of a momentous change. The Cabinet had already signed the Separation Agreement. The Government Printers were busy printing the Separation Agreement and the Proclamation of Independence in a special Government Gazette. The Commissioner of Police and the Commander of the army units had been told by the Malaysian Government to take orders from the new government the next day. But all this happened in strict secrecy. Our forefathers went to bed oblivious of what was about to happen, still for the time being citizens of Malaysia.
2. Then morning came. The 9th of August 1965. Our world changed. At 10 a.m., a radio announcer read the Proclamation. Singapore had left Malaysia and would “forever be a sovereign, democratic and independent nation”. The Republic of Singapore was born.
3. People were apprehensive. No one knew if we could make it on our own. Our economy was not yet viable, much less vibrant. We had practically no resources, and no independent armed forces. Around noon on that first day, Mr Lee Kuan Yew gave a press conference on TV. He broke down halfway, unable to contain his emotions. It was, he said, “a moment of anguish”.
4. But that moment of anguish turned into a lifetime of determination to forge a path for this island nation. At the end of the press conference, Mr Lee made a promise to Singaporeans. He said: “We are going to be a multi-racial nation in Singapore. We will set an example. This is not a Malay nation; this is not a Chinese nation; this is not an Indian nation. Everyone will have his place, equal: language, culture, religion.”
5. From that break, we began building a nation. And what a journey it has been. It started with the first generation of leaders convincing our pioneer generation that Singapore could succeed as a sovereign country. Together, leaders and the people – the lions and the lion-hearted – fought with unwavering determination to secure our foundations. After them, younger generations picked up the baton and took Singapore further.
6. Year after year, Singapore progressed. Along the way we overcame many problems – the British withdrawal in 1971, the Oil Crisis in 1973, SARS, the Asian Financial Crisis, and then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We grew our economy and created jobs, built homes, schools, hospitals and parks. We built a nation.
7. Year after year, we have kept the promises that Mr Lee Kuan Yew made on the 9th of August 1965: that we will be “one united people, regardless of race, language or religion”; that we will always have a bright future ahead of us.
8. Therefore on our 50th birthday, we have ample reason to celebrate.
9. Let us celebrate 50 years of peace and security, underwritten by the blood and sweat of generations of NSmen.
10. Let us celebrate how we turned vulnerabilities into strengths. How a struggling economy with no domestic market made the world our market and created jobs for our people. How without any domestic hinterland, we made PSA and Changi Airport the best in the world. How from being utterly dependent on Johor for water, we turned the whole island into one catchment area, and developed NEWater. How while we had no natural resources, we educated every Singaporean and created opportunities for their talents to thrive. We have proven that together, we are greater than the sum of our parts.
11. Most of all let us celebrate how we journeyed from Third World to First, as one united people, leaving no one behind. Every citizen has benefitted from Singapore’s progress. Life has improved for all – for Chinese, Malays, Indians and Eurasians; for blue collar as well as white collar workers; for HDB as well as condominium dwellers. We are a nation of home owners. Everyone has opportunities to improve themselves. Everyone can look forward to a brighter future.
12. At 50 years, as we stand at a high base camp, we look back and marvel how far we have come. We are grateful to those who made it happen.
13. From this base camp, we can also look forward to new peaks ahead. The journey ahead is uncharted. But we must press on, because we aspire to do better for ourselves and our children.
14. We know that we will get there, because we will always be there for one another. We are stronger as one people. For example, we instinctively gather to lift a truck to save someone trapped underneath. Even if the music fails, we go on singing the National Anthem with gusto. We are proud of our past and confident of our future. Together we believe in Singapore; together we belong to Singapore; together, we are Singapore.
15. I am speaking to you from Victoria Concert Hall, a place that holds special significance in Singapore’s history. In 1954, this was called the Victoria Memorial Hall. It was here that Mr Lee Kuan Yew launched the People’s Action Party, and inaugurated the long struggle for a fair and just society. It was here in 1958 that “Majulah Singapura” was first performed. It was at the Padang nearby, after independence, that we held our National Day Parades, and sang “Majulah Singapura” together as a nation.
16. 50 years on, on our Golden Jubilee, we will gather again at the Padang. We will sing “Majulah Singapura” proudly, and recite the National Pledge. We will rejoice in the success of our last five decades, and commit ourselves anew to work together as one united people, regardless of race, language or religion, to build Singapore, so as to achieve happiness, prosperity, and progress for our nation.
17. Happy 50th National Day!
李显龙总理华文献词全文
各位同胞:
50年前,在8月8日这天晚上,新加坡正面临着一个重大的改变。内阁已经签署了新马分家协议;政府印刷局的工人,赶着印制特别宪报,以刊登新马分家协议和《独立宣言》;警察总长和军队司令也已经接到马来西亚中央政府的指示,隔天就必须接受新政府的指挥。
这一切都在绝对保密的情况下进行,当天晚上,我们的先辈进入梦乡前,都还是马来西亚公民。他们根本无法想象即将发生的事情。
8月9日早上,大家的世界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上午10时,广播员宣读了《新加坡独立宣言》。这时,大家才知道,新加坡已经脱离马来西亚,并且“永远是一个自主、独立与民主的国家”。新加坡共和国就这样诞生了。
很多人都感到惶恐不安,担心我们能不能生存下来。当时我国的经济还没有走上正轨,更谈不上蓬勃发展。我们几乎没有任何资源,也没有属于自己的军队。当天中午,建国总理李光耀先生在电视台举行记者会。在访谈中途,李先生悲从中来,情不自禁痛哭起来。他说,这是他一个极度痛苦的时刻。
但是,那极度痛苦的时刻后来成了一辈子的决心,推动着李先生为这个小岛国开辟一条生路。总结访谈时,李先生向人民承诺:“新加坡将成为一个多元种族的国家。我们会树立榜样;这不是马来人的国家,不是华人的国家,也不是印度人的国家,而是属于每个人的家园,不论语言、文化、宗教,一个人人平等的地方。
从那个重要转捩点之后,我们开始建设国家。这一路走来,并不容易。早年,建国元勋带领着人民,他们怀着雄心壮志,不畏艰辛,以无比的毅力,为我国打下厚实的基础。在建国领袖和前辈退下之后,年轻一代就接手,继续推动新加坡前进。
年复一年,新加坡不断地发展和进步。在建国路上,我们遇上了许多困难,例如1971年英军撤退、1973年的石油危机。此外,我们过去十多年来也经历了沙斯疫情,亚洲金融风暴和世界金融危机,所幸的是我们都一一克服了这些挑战。
我们发展了经济,为国人创造了就业机会、提供了良好的教育、建造了医疗和休闲设施、为人民打造了温馨的家园。
我们实现了独立那一天李光耀先生的承诺,“不分种族、言语、宗教,团结一致”,让大家都有更美好的生活。
所以,在新加坡建国金禧年,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庆祝这个里程碑。
50年来,我们享有和平与稳定,这是一代代国民服役人员用血汗换回来的。
我们把弱点转化为优势。当初,我们没有国内市场,所以就把全球做为市场,为人民制造了就业机会;我们没有腹地,但我们成功地打造了世界数一数二的新加坡海港和樟宜机场;虽然当年水源只靠柔佛供应,但我们把全岛转化成一个大型集水区,同时研发新生水,在水供方面取得了突破;虽然没有天然资源,我们让所有国人受教育,并制造机会,做到了人尽其才。我们证明了,团结就是力量!
全国上下一起努力,使新加坡从第三世界国家跻身第一世界。所有人民都从新加坡的繁荣进步中受惠,无论是华人、马来人、印度人,还是欧亚裔同胞,蓝领或是白领人士,住组屋还是住公寓的国人,大家的日子都过得更好。我们实现居者有其屋的梦想。大家都有机会提升自己。大家都能够憧憬更美好的未来,也能够期待我们的子女的前途更加光明。
在新加坡庆祝独立50年的时刻,我们站在更高的起点,回首着这段艰辛的建国历程,我们要感激那些付出毕生心血,造就辉煌新加坡的建国前辈们。
同时,我们要放眼未来,准备攀越新的高峰。我们不知道前方的路会带来什么挑战,可是我们必须勇往直前,为自己,也为我们的孩子争取更美好的未来。
我们相信,我们一定能成功,因为大家会互相扶持,同心协力克服挑战。众人同心,其利断金。看到有人受困在大卡车底下,我们会合力把卡车抬起来,救出伤者;即使音乐突然中断,我们还是能满怀激情,一起高声把国歌唱完。我们为过去感到自豪,对将来充满信心。我们相信新加坡能办到!我们都是新加坡的一分子,新加坡是由大家共同打造的!
我现在就在维多利亚音乐厅,这是新加坡历史上一个意义非凡的地方。在1954年,这座楼的名称是维多利亚纪念堂,当年,李光耀先生就是在这里创建了人民行动党,展开了建设一个公正平等社会的长期斗争。1958年,“Majulah Singapura”(前进吧,新加坡)第一次在这里奏响。独立后,我们经常在政府大厦前大草场举行国庆庆典,庆祝国家的繁荣进步,一起唱国歌“Majulah Singapura”。
50年过去了,今年我们再次来到这里,庆祝50周年国庆;高唱国歌,宣读信约。我们将欢庆这50年的卓越成就,并再次誓愿:不分种族、言语、宗教,团结一致,为实现国家之幸福、繁荣与进步,共同努力。
祝大家国庆日快乐!
关于新加坡是如何独立的, 还是要多看看不同的历史材料, 不能光听大公子那边所讲。
前进吧, 新加坡! 人口定要上一千万, 人人能过上好生活! 呕咽!
我知道一个版本和华人政党有关。
年轻高素质人口是发展关键, 能吸引就尽早。
鼓舞人心,加油吧!
一直不明白为什么不把国歌改成英文的。要是英文的我可能会有兴趣学一下
不止,新加坡的国语是马来语。国歌是马来歌。马来族还有保留很多优惠。
老毛曾经说后悔改了国号国歌和国旗,要不台湾根本就不会是个问题。
可以用以理解为什么新加坡这么做。
恋旧?归属感?
摇着正统这面大旗,同化统战统一不要太方便哦
永攀高峰? 什么高峰? 部长高官们的薪金还是与老百姓无关的人均GDP? 组屋高度还是地铁线长度? 是公鸡斤的最低存款额还是COE? 是班级学生人数还是私人补课市场总产值? 能量化一点吗精英们? 我想一定是人口高峰! 对不对! 哈哈, 真是没有最高, 只有更高!
一个国家需要一个好的团队和好的领袖。新加坡做得不错。
吕氏春秋里面指出国家是天下人的国家,当年的嬴政不明白。
金兄的回答总是让人清醒
祝贺新加坡过去50年取得的伟大成就,祝愿也坚信新加坡在接下来的50年里取得更大的辉煌! :victory::victory::victory:
从外部条件将,如果说新加坡过去50年的成就主要依赖于西方,特别是美国,未来的50年要多根基于亚洲,特别是中国。
因为正如罗杰斯常说的:19世纪是英国的世纪,20世纪是美国的世纪,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
[lol]
呵呵,你是说总理比赢正厉害…
赞同。
不断吸引年轻高素质人才,在人才上把拿来主义做到极致,且用过即弃。虽然有些残忍,但却是新加坡永保活力,不背包袱的有效方法。人才资源是新加坡得以永续的不二法宝。
赢正灭六国,平定天下…那总理呢?
呵呵,又让我想起了金星的话…
肺话不用多讲。。。。。
SG50 一个小愿望 国泰民安 新币回到5 [lol]
90年代,新币曾经是6
新加坡的精神就是自强不息。几乎一无所有的弹丸之地,从第3世界变成第1世界。这种成绩是全世界都有目共睹的。
新加坡固然有很多缺点,老李和其领导的PAP当然也不是完美。从我还没有来新加坡之前就看到香港报道对新加坡和老李诸多非议。但新加坡从来不怕别人的非议,坚持走自己的路。
没有一个国家和领袖人物是完美的。新加坡可以被批评吗?当然可以。但批评总有个底线。
1是要时间点。正如再怎么不喜欢某个人,你也不该在人家喜庆的日子去骂人,这叫搞乱。
2.是不能祥林嫂。就事论事,提出有建议性的观点这叫批评,不断重复没有任何意义的牢骚这就是祥林嫂。
楼上某位祥林嫂就是这种毫无底线的人。凡是说到新加坡如何的帖子,总会跑出来泼脏水。翻翻过去他/她的帖子,满腹对新加坡的不满和牢骚。
偶尔发牢骚,这是人之常情。客观指出新加坡的不足,这是爱新加坡。动不动就发牢骚,甚至在庆祝新加坡50周年的帖子里面跑来发牢骚泼冷水,这叫泼妇骂街。
新加坡左右逢源,不会错过中国和美国的。化劣势为优势。
稳定的ZF是长远政策的保证,急功进利都是有害的。
威版,一忍再忍,你过分了
只在投资版发过一次帖子,在帖子里,我是提出新加坡未来的不确定性及担心,也提出过建议,来跟大家讨论,但没有牢骚,我不懂你从哪里看出我的牢骚,而且还看出多次牢骚,一篇帖子就看出我再而三的发牢骚,你真厉害。
大家可以翻开我上一篇帖子来看,谁过分,一目了然。你的思想太过偏激,非黑即白,好像小布什。其他的网友也提出你的错误,你敢说吗,你看我是新人,好欺负对吗?
就像有的网友说的,你这种专一思想的人,是金正恩的大爱。
我是一个不愿意动怒的人,大家都是成年人,有理讲理,对事不对人,但你违背了君子的原则,看得出你是一个心胸狭窄的人。
再次,对你,无语
PS,你改变了我对你的看法
哈哈, 老兄, 你搞错了。他指的另有其人。
人人都有说话的权利。他说他的, 你说你的, 我说我的, 这不是论坛的基本宗旨吗? 说不到一起去, 就不互相说呗。
我说出了真相, 某人不爽了, 真对不起, 这大过节的让某人不爽了。
哈哈,女人和政治果然不连线。
说的对。
论坛就是百花齐放,不同的观点互相碰撞,产生火花,才会彼此吸引。观点相同则谈,不相同可以不谈。不需要强迫每个人的观点都要一致吧,威版?
PS, 顺哥,不是老兄,俺是女生。
哈哈
顺哥 一路走来 始终如一。。。
🙂
啊? 还有这么喜欢政治的女生。
过奖了,呵呵
忧国忧民, 我难啊…
能像东哥置身度外, 只理财, 不问政, 多逍遥。
哈哈,深有同感阿!!
版上真的有个人简直就是那个什么嫂,
凡是跟zf相关的总是一边倒的批评,根本没有建设性的意见。不管什么都要提那人口问题,人家zf这两年态度已经妥协很多了
我不知道那个人是新移民呢还是土生土长的,真搞不明白为什么有那么多不满
多有得罪了, 妹子。
请认真读贴,理清来龙去脉再谈
不怪不怪
对政治感兴趣的女生不多,俺是那只丑小鸭
谢谢你这么含蓄的批评, 希望兄弟你别像某人一样扣帽子。
我亲眼看到的, 现在连收硬纸盒的, 卖餐巾纸的, Alonguni, 开出租车的, 这些传统本地人的行业, 都有外来人才了, 想一想我将来干这些好工作都要与外来人才竟争, 与某国某省某县某乡的人强硬纸盒, 我能不急吗我。更何况那些PMET了。
政府是不可能妥协的。 人口问题事关新加坡存亡。
但是政府发现民众是无法站在政府的高度看问题,所以把人口话题隐藏了。
不用本版才子,咖啡店随便抓个老伯伯都能说出人口增长住房啊,交通啊,物价啊,房价啊,学校啊,这些问题。
不止这些,经济降温或倒退后这么大人口的就业才是大挑战。
那么这些人是否想过,阿公阿婆都知道的问题精英们不知道?
路人都知道的东西不要来这里讲了。
不如说说,政府又是为了什么把人口目标提升到白皮书的高度?
我想政府大量增加人口的主要目的,一是为了引进人才,二是希望增加人口的数量,扩大内需,拉抬GDP。但可能是经验不足,或者是心太急,没有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就大肆放人,所以造成交通等的一系列问题。但现在政府已经有经验,根据它以往的行事风格,政府在做好一切准备工作后,肯定还会大肆放人。可以预见,未来若干年后的新加坡,各种竞争都将会异常激烈,新加坡将会把适者生存发挥到淋漓尽致。这对于人的感情是残忍的,但对新加坡社会永续来讲,政府别无选择,这是必须要做的。人,是新加坡最重要资源。
经济降温,倒不必过于担心。鱼逐水草而居,鸟择良木而栖,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自会有人离去。
很好,但这些也是表象。仅此这些,不需要上白皮书,人才政策早已是既定政策,照着原来的做就行了。
内需对新加坡经济的作用不太大,新加坡也不是新开放的中国,GDP高速发展新加坡早已经历过。相信对GDP的迫切程度并没有那么的高。
另外,人口本身并不会刺激GDP。人口大国很多都还很贫穷。
对国家来说,不能一味追求这部大机器跑的越快越好。 它能否协调运作,保持高效才是重要的。
引申来说,在治国理念上新加坡和中国的最大区别。中国是旨在宏观调控,粗放式管理。新加坡是精细式管理,外国称之谓保姆式国家。中国是设立一个目标,各级政府要想方设法去完成它。至于产生的问题可以先不计较,自上而下式。
新加坡是制定很精细的规范,你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怎么做,都规范好了。然后再紧密运作下产生效能,自下而上式。
古人说治大国如烹小鲜,这道理在新加坡的体现要远远强于中国。
一看你就是新來的吧?
哈哈,他說的是誰,老版友都知道!!!!!!!!!!!!!!!!!!!!!!!!
太歡樂了。
先肯定一下。
喜欢顺哥,金星,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而不是粗暴式的批评别人,乱扣帽子,连祥林嫂都出来了,让人不佩服。
义顺那货就是个祥林嫂,整天逼逼叨叨的,被人摸一下她能念你一辈子。
本版的新加坡怨妇三人组之一,一个最近不常说话了,一个被封了,就只剩下这个了。
呵呵,对的,新人报道,向诸位老版友问好
理财版是个高深的地方,整版皆君子。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呵呵。
哈哈,谁被封了? 青蛙吗?
人口问题是个大问题, 新加坡需要自生人口和外来人口相结合的政策, 大方向没错, 可是, 有泥沙聚下的感觉。
政府把本国人人口自然争长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了吗? 我看未必, 政策上力度还远远不够。人口是人的问题, 是最重要的民生问题。新加坡人为什么不愿生育? 有什么后顾之忧? 说白了, 还不是民生的问题。不展开谈了。
那么避重就轻, 大式引进外来人才。外来人口政策就成功了吗? 我身边多少奖学金获得者, 本科硕士博士毕业的, 或者EP过来的, 身份拿了, 拍拍屁股远走高飞。那些没走的, 又有多少原意留下来的? 本版动不动讨论去上海去硅谷的, 有多少把这里当最终的目的地? 是的, 也有很多原意留下来的, 尤其是前几年”大赦”时海量拿到身份的, 没多少活动能力的, 当然就留下来。他们是新加坡需要的人才吗? 如杨大侠等人才。
拿来都容易, 而生不生根是不容易的。
还是要把重点放在自生人口上, 难也要办, 也要坚持, 决不能知难而下, 避重就轻。
义顺是个悲观主义者,就像你炒股一样很难看到事物的本质!
说得再直白一些, 现在的问题就是资源或财富分配的问题。有人认为合理, 有人认为不合理。
这届大选就是大考, 只要看大选的结果, 就能看出宏观的民意了。
还有一个月, 拭目以待吧。
谢谢姐的点悟啊! 好长时间没见您了, 老想姐了。
姐没有你那么觉悟高!忧国忧民!姐就看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你继续!
姐虽是大地主了, 但也是在这个国里。姐每天出门, 也都是在国里, 碰到的不也是国民和到处都是的外来人才吗。国和民不与姐有关吗? 那姐希望这个国(也许还不是姐的国或曾经是姐的国)未来是个什么样啊?
这个版能人精英多了去了, 有张嘴就骂人损人的, 有喜欢给别人扣大帽子的侮辱人格的, 都是他们的特权, 我惹不起啊, 妹子也千万小心啊。
所有政策都是有两面性,只是平衡它所要解决的问题和制造出的新问题那个更重要。
首先你在批评一个政策产生的问题时,先要看它是在解决什么问题。
你认为6.9mil是为了增加人口? 那可以说你错了。我之所以支持,在我看来是为了拯救我们自己和我们的孩子。
来看一组数据。
根据2010年所作新加坡人口普查报告(推进数据),
每年龄总人口人数6.x万的年龄层为38岁的6.2万到57岁的6.1万,区内峰值为2年达到6.66万。每年龄总人口人数5.x万的年龄层为18岁的5.02万到37岁的5.95万。每年龄总人口人数4.x万的年龄层为7岁的4.16万到17岁的5.14万。7岁以下均只有3.x万。 婴儿潮的一代人就要开始进入60岁了。这20年的人口有100多万人,靠自然人口,未来6.x / 3.x 年对比在我们孩子这代人身上是1个成年人负担2个老人,这里说的是整个国家! 你所看到上面的数据,已经是政府每年往年轻阶层不断塞入大量移民和强制出生地公民(单公民家庭)后的成果。即使这样,仍然无法赶上上层老龄化的人口。更不消说最底下自然补充的数字。如果把已严重消退的自然生产人口细分到种族,那是更严重的问题,这里是犯禁话题,不讨论。 数据上,6.x万人的中位数是48岁。按照经济学模型,45岁左右是家庭支出最大的时候。需要大房子,车,孩子们在青春期。往后推移到50岁之后,随着孩子离家上大学,成家。原有的家庭开支住房需求等会急剧萎缩,不需要大房子大车。如果新生代人口少过老龄化的一代,这会变成不断扩大的黑洞,就像90年后的日本。这点上很你房价将暴涨的“真相”不苟同。 这里可以点评你说的提高人口自然增长率。新加坡已经是世界最努力提高自然增长率的几个国家之一。但是随着最大基数的人口组退出生育年龄层,自然增长已经不可能产生足够替代人口。提高自然增长也会产生新问题,例如对各族群的刺激作用各不同,华人最难受刺激。禁忌话题,不讨论。 你所诟病的人才政策,我倒认为非常必要。人才政策不仅关乎经济,其实牵连很深广的层面。只要你试想解除人才政策,随意接纳移民什么人会进来最快?一方面是地缘问题,更严重是很快新加坡将遭遇底特律式衰退,这个也是禁忌话题。
至于为什么前十年新加坡为何突然大幅开放移民,相信精算著称的新加坡政府,早已算过,随着时间推移,新加坡对目标国的吸引力将大大消退,一方面是一孩政策对他们自己的影响,另外国力增强后更难以吸引人才。当然还有经济和其他考量。 但配套部门的工作确实失职,这点小李也承认了。
我们这里大部份人之所以在这里,就是拜这些政策所赐。然后一转身又来嘲笑这政策,难怪其他人看不惯。
说到问题的本质了,太好了。再不明白的人,看看总理最近的访谈。
顺哥估计是完全融入了小坡。。
他是用本地人的思维想问题。。
无可厚非啊。。:)
哎油 说点什么好啊 满肚子话想说 又鸭梨山大
借帖子说说,小吕引退了。。。
想说啥就说啥呗, 我都真名实像都不怕。撕完还是有可能做好朋友的, 哈哈。
部长里做得悲催的就是他了。
Hehe, 不是惧怕开撕,怕007 大内密探。
长期潜伏各种记者,我怕事
借胆子也说一下 马也悲催
Sigh
吕德耀说:“我想我在(给总理的)信中都写得很清楚了。众所周知,尤其是在交通这一领域,它很花费时间,精力,因此这是我一个卸任和从政治引退的最佳时候。”
呵呵。。
不造谣,不涉及种族宗教,其他好像都可以说吧
讨厌狼,你弄的我也怕怕,
但还是忍不住小声说,因为高速公路,吕曾经来做过家访,感觉他是一个做事果断,雷厉风行的人,印象蛮不错,这次他的选区被拆分,一直在关注他的去向,今天在金兄那里听到不幸的消息,真有点惋惜。不过还是佩服,一个敢于承担责任的人,对权利不留恋,是真正的男人。当然,这是我的妇人之言,不一定正确,但确是真正感受。
金兄, 多谢你的数据和观点。
关于人口萎缩, 是不是”两个就好”政策带来的恶果?
关于刺激自然人口多生, 政府可以做得更多。比如, 能不能把COE算进去? 比如生2个孩, 10年后COE全退?第2个孩上大学费用全免? 买新组屋后生2个孩的印花税GST可以全退? 可不可建更多的托儿所幼儿园而不是Shopping Mall? 可不可以让小学每个班30个孩子而不是现在的40个? 可不可以用EduSave支付很多学校的费用比如所有的CCA校车等等活动? 政府有实力办到, 可是……
我并不是完全反对外来人才政策, 但现在的局面是不是泥沙聚下? 什么”人才”都进来了, 什么都强本地人的工作? 昂贵的政府不应该犯这些低级错误。我那天碰到印度阿三开出租车, 连这种人才也引进来了。为什么本地人不愿做服务业? 1个小时6块钱, 怎么能让他们买昂贵的组屋结婚生子? 不是所有国人都能坐办公室当白领的, 无论他们怎么努力。
之所以我们来这里, 留在这里, 因为这里的人, 本地人, 南洋的人。如果有一天这里变成小印度, 小中国, 小菲国, 我们还能留在这里吗?
有金星的话,就放心了
吕是挡枪的, 人口激增的牺牲品, 为了党和大选, 不得不下。他本人也有问题。在车费提高方面, 他可以做得更好。
赞,金兄的回答,总是条理清晰
关于人口老化问题,确实是一个重要课题,这也是一个我忽略的问题,呵呵,还没有想道到养老的问题,谢谢金兄的提醒,再赞一个
看得出,做部长的也是亚历山大 [lol]
精打细算、精益求精
是过去50年取得辉煌的基础
但要是太过了,也可能会影响未来的发展
整个社会变得象小学生
怕犯错
是不行的 [lol]
宽容、一定的容错性
才会有创新的精神
在西方
追求完美被看作是病
得治 [lol][lol]
顺哥提到的,确实也是一个问题。关于人口问题,政府当年”两个就好,”政策确实需要负一定责任。前几年大量引进所谓的人才,当然就像金兄所说,政府有他的原因,但不可否认的由于步伐太快,的确黑猫白猫涌进的太多,就像顺哥所说,堆积了很多泥沙,造成了很多社会问题。但也不必过于担心,随着政府逐渐成熟,经验丰富以后,会让泥沙会慢慢退去的。
关于人口自然生育的刺激政策,就像金星所说,政府或许也有难言的苦衷,一旦福利过多,没有刺激到我们,万一刺激到那个人口第二多的种族怎么办,呵呵。嘘,这个话题不可以多讲,怕怕
把楼正一下
除了人口数量提升政策来维持繁荣和国库充裕,想不出别的办法
理财版块人才济济 有高人能说说还有其他办法来保持新加坡经济地位的达达吗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国家好,家就好,姐的一亩三分地就好,呵呵,姐想一想,是不是这个理?
妹子请仔细看我的建议, 老二可能占不了多少便宜。而且现在老二的生育率也很低。
提高生产力和生产效率,加大出口,也是拉抬GDP的一个方法。
人多多 才会钱多多。。。
狼姐就辛苦几年 多生几个吧。。。。。。。。。。。。
还是提高人口数量政策
东姐,来个创新的ideal
赞!说到点子上 提高生产力
小国家如何做经济强国? 两种模式, 一是靠自然资源, 如中东等国; 二是靠人力资源, 如瑞士丹麦韩国台湾等。新加坡别无选择, 只有人力资源, 就要学瑞士丹麦韩国。
看瑞士, 全世界的成年人都买她的手表; 丹麦, 全世界的孩子都买她的Lego, 成年人买她的Carlsburg啤酒; 看韩国, 全世界的人买她的三星手机, 开她的现代汽车。共同点: 制造业。离你千里之外, 就把你的钱包掏了, 你还挺高兴。这就是实力!
新加坡别无选择, 只有靠制造业。我说的不是富士康那种劳动密集型的电子或机械制造业, 而是高附加值高度自动化的精密制造业, 比如制药, 医疗(如人造关节, 器官, 骨骼, 精密器械), 无人飞机, 航空航天, 机器人, 电子IT高端元器件, 等等, 而且是新加坡自己的品牌。一定要拥有一流的研发团队, 一流的蓝领工人, 一流的产品管理和市场开发。政府大学Astar等一定要往这个方向给与政策鼓励技术支持。一定要市面上没有的新产品, 或者老产品但技术要强几倍。
唉,这帖子最终还是演变成了一个政治帖。
部长精英好像也察觉了,大学和研究所出paper 而不带来效益,浪费很多资源
科研需带来成果,科研需要和工业界合作
小东一说 马上看看,哎油 想哭哦
晚上,看了新闻,难过。吕确实是牺牲品,为了选票,不得不牺牲他。政策的失误,让他一人承担,真为他痛苦。祝福他以后有更好的发展。
关于SMRT, 这都是那个马来亚姓苏的留下的巨债, 大家一起还, 包括吕本人。后来任命姓郭的那个纸将军, 也可能非吕的意思。但无论如何, 交通搞到这个糟糕地步, 行动党脱不了干系,无论吕下不下台, 反对党还会穷追猛打。
关于COE, ERP 和车资, 吕应该做得更好, 可是他没有做到, 他要负更多的责任。
新加坡的研究院和业界已经合作非常密切了。不只是出Paper而已。
培养研究能力开发IP就像培养孩子,不能说浪费钱就不让孩子去读书的。
什么才算最好?COE, ERP都取消, 车资越便宜越好, 但是钱从哪里来。小新当然不完美, 但能做到今天这样已经很不错了,提出要求很简单, 但做到则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