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看了一下国内高考的新闻。一边是千军万马在高考,学生家长严阵以待。
一边呢,我却看到了大学毕业生难以找工作的新闻。
投入的精力时间,和回报天差地别。悲催!
还能不读嘛?
沿海地区建筑砖瓦工和木匠赚得比一般大学生多了^_^
不读大学,工作就好找了?
悲催也没有用,就像国内的股民只能投资A股一样!
另,现在的大学生偏地也是问题的根本,把以前不能入的都给入了,问题就来了!
现在大学录取率已经超过70%了,而社会没办法提供那么多响应的职位,所以现在的大学生很难找工作,同时民工,技工又大量缺乏
不管怎样,大学还是要读的
80年代以前,工程师也曾经是一个很响亮的头衔。后来一路贬值,现在谁还敢提自己是工程师?
大学生这个词也一样,过不了多久,就没人好意思说自己才大学毕业了
还真没想过,那个年龄段除了上大学,还有什么别的能投资的
学门手艺^_^ 前30%去读大学,其它的要有自知之明,不要瞎凑热闹。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能有多少阅历去自己判断自己未来怎么做,大部分要听父母的话吧,但是有几个父母会想到大学与孩子的未来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中国的家长一厢情愿的相信上大学才能改变命运,我们都知道这是不一定正确的,出人头地的路不多,而拿到高文凭看上去是最轻松的出人头地的方式,所以家长都有一种像皇帝的新衣的心理,政府也不会去戳破家长的梦。不讲现在,就算是我们将来又有多少人敢有勇气跟自己的儿女说上不上大学无所谓。
楼主说的太对了。前几天我们几个同事还在讨论类似问题。对无权无势又不是很优秀的孩子,与其花家里的钱读个水货大学然后出来找不到工作,还不如早早学门手艺。读了大学出来反而眼高手低,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做。
那样事情一群人一窝蜂去干,那样事情就肯定是最烂的投资。
把大学变成义务教育
把研究生作为就业门槛?
是不是这个趋势~~
人都有从众心理,大家一窝蜂都去读大学,跟着去是最不差的选择,就算是错也是大家一起错。如果大家都去你走别的路,如果错了,那反差就太大了。
而且自古以来就有万般皆下品只有读书高的传统,而且90年代初期以前大学毕业的,基本上都凭借文凭混得不错。所以。。。
其实我觉得读大学不应该完全被视为投资和回报的纯经济行为
至少可以过4年醉生梦死,无忧无虑,乱七八糟的好日子啊。后面就再也没有了
看什么大学了, 现在的大学能和以前比吗. 现在的大学生能和以前比吗?
俺大学生活乱七八糟,但没有无忧无虑,更无醉生梦死。。。。。。。。
考公务员需不需要大学文凭? 这是关键。没大学文凭, 关系再硬也白扯。
有很多没有门路的,通过大学走出农村,走向国际。。
最烂的投资只是相对来说,不能代表所有。。
收益率逐渐降低,九十年代中期之前毕业了留校,就算是土博,三十出头混成教授不成问题。晚上十年毕业,四十还是副教授。再晚上一段时间,哪怕就是美国名校毕业连门都进不去了。。。
是啊
换个角度想
有大学问凭都找不到
何况没文凭的
中国大学生分化太大了。
顶尖的很顶尖
垃圾的很垃圾
真有才的不可能找不到工作吧
浙江高校毕业生就业招聘会本月8日在杭州举行,求职毕业生在招聘大会上查看招聘信息。新华社报道,截至目前,中国各地为2013届毕业生举办的具有一定规模的现场和网络招聘活动约1万4000场,比去年同期增加1000余场,但还是不能满足大学生的就业需求。(新华社)
特稿
沈泽玮 simtw@sph.com.sg
中国今年大学毕业生699万,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社会提供的有效就业岗位数量无法跟上,加上经济增速放缓,各种大环境因素造成“就业难,年年难”的困境。
699万。这是中国今年创历史新高的大学生毕业生人数,比去年增加19万,但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增幅趋缓,部分企业招聘意愿降低,一下让中国迎来了“史上最难就业季”。
2001年高校毕业生为115万,2005年380万,四年内增加223万,到了2009年人数破600万,此后还持续攀升。中国高校毕业生的人数逐年增加,社会提供的有效就业岗位数量无法跟上,加上经济增速放缓,各种大环境因素造成“就业难,年年难”的困境。
就业难能演变成政治问题
大学生就业难往往不仅是经济和社会问题,形势若恶化可能导致社会不稳定,进而演变成政治问题。外界因此不难理解,为何中共领导人每到就业季,就对大学生就业问题深表关注。
5月中旬,中共总书记习近平到访天津市人力资源发展促进中心,表示要从“全局高度重视”就业问题,要把就业蛋糕做大。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也在一次会议上称,帮助高校毕业生就业是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当前面临的一个“空前挑战”。
挑战难度之高,可从一系列数据中窥知。中国媒体报道日前指出,高校云集的北京、上海等城市应届大学生与工作单位签约的签约率仅30%左右,同比大幅下滑。以北京市为例,2013年毕业生人数比往年有所增长,但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需求却比去年减少1.6万个。而且,大学生今年期望的月薪平均为3683.6元(人民币,下同,约755新元),比去年降低近1000元。
北京一所大学的传媒系毕业生林小丽(化名,23岁)告诉本报,因为错过了去年9月的觅职窗口,今年春节过后才开始找工作,她发出上百封简历,至今未找到理想工作,心里有些着急。
林小丽说,6月就正式毕业了,不排除骑驴找马,先在小规模的网站当编辑,再看看是否有机会跳槽到名气较大的媒体或大型企业去。她说:“要找到工作不难,要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很难”。星巴克最近大规模招聘,她并不排斥接受管理方面的培训,但当服务员是绝不会考虑,“毕竟跟自己的专业没有关系”。
学者认为,就业期待值过高及高校教育的设置与市场需求错位,两大因素导致结构性就业矛盾。
学者:大学招生太多
接受本报访问的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副院长刘尔铎就指出,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持续好几年了,“一直是个结构性问题,说白了,就是大学招生太多”。
刘尔铎分析,中国不是发达国家,目前正处在工业化中级阶段,对工人和技能工人的劳动力需求大于对专业人士或白领的需求,但现在看到的是,“一荒是民工荒,一荒是大学生就业难,需求和供给不一致”,“大学生不愿干杂活儿,高不成低不就的,但工程师、白领的职业没那么多。”
《21世纪经济报道》引述安徽一知名家电品牌人力资源部主管说,该企业仅合肥本部的一线工人就占总人数的80%左右,企业每年都要想办法招这类人才,但“这类人才本来就不好找,而且目前中专、技校每年输送的人才反而在减少,根本满足不了企业需求。”
以2011年为例,中国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学生数为662.67万人,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成人中等专业学校三类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数为543.75万人,技工学校毕业生118.92万人。刘尔铎认为,这一数字与每年600多万人的大学毕业生相比,数量偏少。
技工学校与职业中学的毕业人数减少与中国高等教育扩大规模息息相关。1997年起,高校开始扩招,隔年全中国普通高校招生108万人;到了2002年,普通高校计划招生275万人,增幅高达154.6%。
您这不是生错年代嘛。
像way版这么玉树临风风流倜傥,要是现在这个年代读大学何止醉生梦死,那肯定是欲罢不能鸟。
跟时代无关。俺上大学时,家道中落,靠借贷和打工过日子,哪可能醉生梦死。
换了当代,俺直接卖身求包养了。。。。
所以说什么都要赶走,读书要走,买房买车要走
以后的社会就会稳定了,从下往上升不是没有机会,而是机会很小.
以后大部分都得拼资源.
这个模式在发达国家已经运行很稳定了,中国有这个趋势,看看高考就知道了,清华北大现在只有10%的人来自农村,这个模式是否能够稳定运行不得而知,原因有二,中国有革命的传统,2000多年前就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第二个原因是中国没有给底层的人发泄的渠道,没有宗教来寄托希望,没有选票来发泄不满,现在政府采取的是把底层的人养起来,现在国内的福利好得很呢,有低保,有些农村还有医保.现在上海人40多岁很多人就不干了,吃低保,打打麻将,喝喝老酒,活得比原来舒服多了.以后中国要么底层的人要么有钱人,会活得很好,想通过高考来改变命运的人,非常困难.
象diploma在本地至少还找得到工作。但升职会比较辛苦。
好的大学还是很重要的。好的公司也很重要。基本未来跳槽大家更多看你在哪家公司工作过。
只能说天朝的投资环境恶劣。。不念大学更没什么出路
哪说啥?说自己是水泥工每天挣200元?
那是义务教育。
偷偷和您说,
您要是现在求包养,还是很抢手哒
所谓的福利好是对某些人群而言。比如在农村,比如退休的老人。
以前的人,吃过苦,对比之下,当代中国的生活比以前要很多。因此他们很满意。
现代的年轻人可不一样了。要求没那么低。
来不及了,俺已经开始长残了。。
现在的公务员考试,相等于古时候的科举
不是事实,别有用心
自从扩招之后,真的是贻害无穷。一方面降低门槛导致那些官富二代也很容易拿到大学文凭,堂而皇之的阻塞平民子弟向上流动,一方面普通人家本来不应该上大学的也忽悠进去,结果出来也算是大学生,这个不能干那个不能干的,反而束手束脚,还不如早点学门技术更好。
NO!现在的公务员考试远远不如古代的科举,那个时候科举是很严肃的事情,徇私舞弊那是要杀头的,现在的公务员考试,嘿嘿,官员和其子弟们的盛宴而已,平民子弟只是陪衬而已。
本来就不是人人都能上大学, 或者人人都适合这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