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实行精英教育,在这里,学历的高低往往意味着人生际遇的大不同。实际上,从学生时代,往往就开始人才分流,考试竞争的激烈程度丝毫不亚于国内,那么第一次的分流来自于哪里呢?很多人都认为是从小六会考(PSLE)开始!
PSLE考试,即新加坡的小学毕业考试。大部分小学毕业生凭借小六会考的成绩填报志愿,然后由教育部结合成绩和志愿分配。原则上根据成绩高低排序,依照第一、第二、第三志愿依次排列入学。PSLE成绩优秀的学生能入读名校,特别是直通车计划。而那些不及格的小六学生,将被教育部分配到两所特别学校留级,重新参加PSLE考试。
这项考试相当于国内的小升初,重要性也跟国内小升初差不多——更高的PSLE的成绩意味着升入更好的中学,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更多的教育资源,因此竞争激烈。
竞争太过激烈带来了家长和学生对PSLE考试的热切关注,从按照PSLE考试成绩进行小学的排名分级,到对最高分的追捧,PSLE考试俨然成为“跨进名校大门的第一道门槛”,而小六毕业生面临的压力也是越来越大。教育部从2013年起,就停止公布最高分和最低分,以防止大家过度关注学术成绩。新加坡总理也在2013年的国庆群众大会上宣布将从T-score分数,转为使用与O水准和A水准相似的等级制,这在当时获得普遍支持并被认为可减轻竞争带来的压力。
现在,这项改革制度终于即将出台,教育部代部长黄志明(学校)在部门开支预算辩论时表示,教育部将避免过度重视学业成绩,从2021年,改革小六会考(PSLE)的评分制度,从总积分制改为等级制。今年的小一学生将是首批在新会考制度下受影响的学生。黄志明表示,更多详情将在接下来几个月宣布。
虽然更多详情还没有公布,但是可以看出教育部的决心。政策决定风向,相信在新的政策影响下,“分分分,是学生的命根”这一畸形的PSLE过度关注现象,将渐渐消失。
(信息来源:综合整理)
我决定再给小瓜添一个课外活动, CMA要停了。
还是等详情公布后再看情况吧。我觉得新制度下家长会更费心了。
其实,家长和小学生对PSLE的压力主要是由于名校的初中部以及IP program。不改变这两项,怎么改PSLE的考试形式都没用。
如果不是想去四大,其实等级制也不会太重要。
很正确。
如果MOE取消四大的初中部,取消IP program。PSLE考试怎么改都没关系了
这样就把升学的压力向后推三年,到初升高考试了。
取消IP program? 你这是和大趋势唱反调呢.
以前根本没有IP, 所有人都要考O-level, 后来推出直通车计划, 先几所学校试点, 然后范围越来越扩大. 小六会考改革以后还要更加扩大直通车计划.
所以, 别指望取消IP.
只要有IP,尤其是那几所名校的IP,就别指望小六升学的压力降低。怎么改都没用。对于新移民来说,也许现在的PSLE Tscore制度是最好,也最公平的了。
中国从2001年9月起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的“新教改”(改革方向是由应试教育改为素质教育),无论意义有多么重大,出发点是多么的良好,15年来得到的公认结果是“失败”。公立教育在内容上缩水,在质量上下降,很多城市里民办学校打败了百年公立名校或者公立名校衍生出联合办学的民办学校就是明证。新教改前的中国教育体制是平民子弟向上流动的阶梯,平民子弟通过更自律更吃苦从底层向上攀登。教改后,公立学校只提供基本的、有限的教育,学习才艺、参加社会活动、补充教育等都必须从市场上另行购买。无力承担费用的孩子则难以通过校内的勤奋来弥补课外这些由于“钱包”的差距而导致的“素质的不同”,久而久之,学生与学生的差距变成了“资本的对决”。
反观日本和韩国,作为亚洲公认的取得经济社会发展各项成就的发达国家,最引人瞩目的教育体制恰恰是以“应试”为鲜明特征的。至于这个特征到底有多鲜明,请在日本和韩国的中考和高考日,打开电视机锁定新闻频道就知道了。
回到新加坡的小六会考改革。以分级制取代总积分制,出发肯定是美好的,我并不否认分级制的意义。在分级制下孩子们可能会有更多的时间、更少的顾虑、更轻松的心情去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各项竞赛活动、各种特长培养,但是这些并不适合基础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应试是最基本的素质!
小一至小六,是铸造知识大厦的基础阶段,牢固扎实的基础是这个阶段教育的首要目标。而要衡量这个目标的达成,没有比分数更公平更客观的了。在任何一个文明传承的国家,基础教育的首要目标,都不是为了让孩子们有更少的顾虑、更轻松的心情。恰恰相反,孩子们必须全力以赴地构筑知识大厦的坚实基础!这是新加坡持续创新、持续发展的教育源泉。若根基不牢,何以为继?
建国不过刚刚50周年的新加坡,教育经验仅仅两三代人的新加坡,教育政策的制定者们真的这么有把握吗?分级制比总积分制更适合新加坡的基础教育?还是又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实验?怎们样才能避免重蹈中国教改失败的覆辙?
我相信教育政策的制定者们比我更加煎熬,他们要对新加坡的子孙后代负责。既然黄志明代部长已经宣布了小六会考改革,取消是不太可能了。唯有希望具体政策的制定者们在制定实施方案时,考量全面、思虑周详,未来实施的效果真正能达成教改的本意。
个人观点而已,有砖随便拍。
韩国不清楚,日本公立小学很差,表妹小学6年都在日本上学,优点是免费,缺点是数学回国后完全跟不上。
孩子今年小一,要当第一批小白鼠了。现在最大的疑问就是考同样等级的孩子要怎么分高低?拼才艺或社会活动的背后都是拼家长,靠钱和人脉堆出来的。
和我想说的完全一样.
阻塞寒门子弟向上的阶梯, 固化阶级分层. 最有利于既得利益者.
在推崇素质教育的人群里面, 很大一部分就是这些既得利益者. 遗憾的是, 由于他们掌握着舆论的工具, 使很多普通老百姓也不加思考的跟着鼓噪.
我一直很推崇新加坡的公平和”任人唯贤”, 希望新的领导人能坚持这一原则, 否则, 新加坡衰败也是一代人的事情.
我最不爽分级制的是对于有点儿偏科的孩子来说很不公平,很不公平,很不公平(重要的事说三遍)。
我家的小朋友毕业早当然碰不上这个问题,但我相信一定不止我家小朋友一个人有这样的情况。
科学数学无限接近满分,但英文和中文绝对上不了九十,论总分未必比门门都是九十巴边的4A*差,但分级制度下实打实只是2A*2A而已。偏科的确不好,但全A*的未必就更有潜力
对了,关于AA*,是按A水准那样按比例算还是现在小学这种绝对分数?
分级制中,A会不会有A1,A2,…An之分? 这样可以照顾到各个A中的分数之差,同时也不必精确到每一分。
很对。四大和IP未来绝对都不会取消。政府还要靠它们收割治理国家的精英,怎么可以随便取消呢?精英制,永远都是坡县的立国之本,这一点政府是绝对不会动摇的。
但是,现在的教改来了。问题就更加明确。以后的孩子,要截然分成两条不同的路了。第一种,父母希望成为精英,而且也有绝对潜质成为精英的孩子,还要继续走以前的老路,拼成绩,拼才能,拼父母的钱包和人脉,一路四大,名牌大学专业下去,而且可能比以前拼的还要厉害,因为现在要的是完人。另一种,就是普通的孩子,父母读书要求也普通,我想这批孩子可能是这次教改的最大受益人。他们的人生可能真的会在相对宽松的环境中,按着自己的兴趣,来选择自己的未来的道路,他们所面临的成绩和社会压力,会比教改之前来的相对少。
至于,教改后寒门的孩子,向上爬的路就更不易了,的确是。我想,这也许是政府没有注意到的,他们忽视了才能的背后,是金钱的堆砌。但这不能愿黄部长,总理提出来,他也只能跟进。一个政策的制定,是集体的讨论,黄部长的政治经验还浅,或许看的不够透彻。现在,只能寄希望的就是,政府如何制定细节,让这不以成绩为重点的全面竞争来的更加公平。
我自己能做的就是帮孩子争取时间,让他有多一点时间去来的及成熟。 多攒点钱,万一有必要,可以读完大学。还有自己站的高点,当孩子需要站在我的肩上时,可以翻过一些必要的山。不过18岁以后,我就要把他们赶出去,强迫长大。我怎么觉得最苦的是父母呢?
按照道理来说,既然O LEVEL也是以ABCD来算分和分配学校, 没有任何人觉得不公平。那么PSLE用分级制来分配学校应该差别不会太大的。
仔细一想,区别在于,O LEVEL考8科,选择最好的6科积分。而PSLE 的四科全部纳入积分,只要学生偏科,尤其是严重偏科的孩就非常吃亏。
以后家长可能会在孩子弱科上分配更多时间来平衡了。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最后,努力的学生机会还是一样的。
从国内高年级转学来的孩子,一般是英文差一些,以前的PSLE总分制,可以靠华文和数学把分数拉上去。
分级制,英文肯定不可能拿A*。
赶脚偏科后果没那么严重,新加坡中学挺齐全,偏艺术的去艺术学校,偏体育的去体育学校,偏数学的有数理中学,反倒是偏文科的没有对口中学。新加坡艺术学校的IB成绩还非常耀眼,大大出乎我的意料
我想有些家长希望偏科的孩子还可以去不偏科的学校,而不是偏科就放弃那些已经薄弱的科目吧? 我觉得美国的教育给这样的孩子空间。但是不管奖学金还是自家掏钱,你需要解决学费。有时觉得偏科的孩子在某一科是蛮有天赋的,但是如果不能DSA的话,考PSLE很吃亏。
是的。只要不是非四大不可,新加坡的好中学挺多的。除了偏数理的可以去国大数理,IP学校就有不少啊。
少一个A*,如果3A*A, 有相当一部分可以上四大,上不了四大,去德明政府,国初,英华,淡马锡,立化等等都相当好。
在这些学校TOP 15%, 一点也不比在四大混个中等差。而在四大混个中等也不容易呢。
德明政府和国初是公立中学,学费非常便宜。也是直通车学校。不偏科。
每年PSLE录取线比莱福士少3分左右。
考得上这样的中学,哪里就差呢?
再低几分的立化也是政府中学和IP。
德明立化当然不差。但是你跑偏了。
以前按分数, 261就上四大。258就上德明立化, 这是确定性。
而如果按照等级来分, 3A*1A能不能上四大。2A*2A能不能上德明立化, 这都成了不确定性。因为同一等级的人数肯定是很多的。会不会造成同样等级, 有的去了四大, 有的去了德明立化, 有的德明立化都进不去?
总之, 这是家长们的担心, 让我们等着看教育部的具体实施细则有多么的严谨和完美吧。
各种课外培训,才艺班,如果孩子喜欢还好,不喜欢太折磨孩子了。并且学了如果天生不是那块料也没用。我就打算顺其自然了,喜欢就学,不喜欢就把钱留给孩子将来出国读书。
怎么说呢,赶脚未来的坡县,教育会向西方倾斜。不想当精英的呢,童年会相对快乐,孩子有什么特长和喜好,都有更多的时间去enjoy。相当精英的呢,仍旧要继续各种拼。不过,想一想,在哪个国家,想要成为精英,孩子和家长不都要拼的很厉害?而政府所要做的,就是要通过政策来保证社会的公平。
说的很好。。顶一个。
新加坡教育改革的问题,是打着左灯向右拐。目的是想让不同的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出路,但结果可能是阶层职业分化更严重。想让孩子负担减轻,但结果可能是孩子和家长的负担更多更重。
基础教育要包括小学和初中。孩子得把各科的基础打好,再决定往哪条路走。但现在不但继续原来的按学习成绩来分流孩子,还按课外活动来分流孩子。那么小的孩子,早早就让每个人决定做什么,然后把不同能力和兴趣的孩子分开。可除了一些早熟的天才以外,大部分孩子的兴趣和能力都还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充分的尝试和开发,孩子就得在这有限的时间内决定以后走一条什么样的路。这么做完全不符合孩子自然发展的规律。大部分孩子只有到高中的时候才基本想好自己未来的方向,同时积累够足够的基础知识,向自己的目标前进。
这么早就把孩子学术和兴趣上来分流,会影响到孩子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缺少对其它领域的接触。不利于孩子的发展和,创造真正多样性社会。
对的,细则方面,我觉得教育部应该会有一些调整,而不是一刀切的靠CCA什么的做补充。
以前A的分数范围大了些,75~89 (好像?),如果调整为80~89是A,那么3A*1A的人数就少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