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妈妈一贯强压是导致杯具的主因。五年级考试难度突然加大也是外因之一。
可怜的小生命,考jing试ying制度下的牺牲品。
http://news.asiaone.com/news/singapore/primary-5-boy-falls-death-after-failing-exams
:)明明孩子不是读书的料还祈求什么?
孩子没了大家都难受,但是2科不及格也是件不容易的事
有些父母不是最好的父母,你要不建议一下干脆别当父母了? 本来是遇事解决问题,碰到别人的经历吸取经验。
让人担忧的是受教育有限的父母,她们倾向于向自身水准差不多的人取经,接受符合自身背景的教育经验。不去寻找多方教育经验,对孩子的教育有时简单粗暴,有时交给家教。孩子想蒙他们,基本成功。 所以多以分数做基准。什么小五成绩大幅下降,类似的问题知之甚少。
而受教育比较多的父母会尝试吸取不同经验, 寻找更多资源。提前预见问题,准备好应对方针。
其实看看孩子所受的三观教育,这几年没有提到爱自己,珍惜生命。连自己都不爱,不珍惜的人,如何爱别人呢?没有小爱,大爱太虚无缥缈了。
其实无论受没受过教育,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都很难拿捏准这个度。如果我的孩子两门考试成绩这么差,我也是会发脾气的吧。很多时候真的不能完全了解自己孩子的承受能力。也不完全是家长的错。
我也认为了解自己孩子不是容易的事。不过在孩子未成年之前,父母和监护人都是责任承担着。我不能说是唯一责任者,但至少是主要责任者。
养育是一个长久,沉重的责任。打藤条是下策了。
关键不要对孩子期望过高,孩子如果自觉达不到要求就容易胡思乱想。
可以跟孩子讨论一下这件事,让孩子明白无论发生什么,爸爸妈妈都是爱他们的。
只怕孩子觉的父母爱的那个孩子不是我。父母生气吵架多数和“我”有关,如果“我”不在了,他们会更幸福。 也不用烦恼那么差的成绩了。 孩子的思考和成人的思考不一样。 。
孩子平均成绩70分,怎么可以选高级华文呢?以前都是要求华文85分以上, 才可以选高级华文。
或者华文80分,家长可以向老师申请学高级华文。
另外,孩子的学习有困难,家长为什么还要孩子多学一门高级华文?
这个妈妈真的很有问题。
有些学校要求小五都选高级华文。 象上次自杀的孩子学校。
技术角度上来说,家长最重要的责任是评估孩子的能力(包括心理承受能力),设定合理的期望。
培养目标上来说,教育最终目标是让孩子能够快乐,相信孩子,在守住道德底线的前提下,孩子自己能够掌握自己的命运。
过分的控制任何人都受不了。
母亲说“我只是要求70分”。70分不是一个高目标。
但是,家长不应该只是给孩子定标准。达到就奖励, 达不到惩罚。
而是要去了解孩子为什么达不到要求。找出问题去解决,帮助孩子进步。
孩子数学20来分, 高华12分。其它科目50来分。每所学校在考试前都会做几套模拟试卷。
孩子的模拟成绩应该就很不好看了。老师也会要求家长签字。特别差或表现异常的孩子,老师会电话家长。
所以,家长早就有心理准备。要么亲历亲为给孩子辅导, 要么请家教来辅导。
而不是给孩子定一个死标准。逼他去达到。
考学校也是一样。孩子和家长尽力就好。不是非某某学校不可。
我同意。孩子数学考20分,之前应该有迹象,不可能突然从70掉到20。有些孩子确实学某些科目有障碍,如果家长能直面现实就不会设一个不现实的目标。其实70分真不是人人可以拿到的。
有道理,觉得发生这类不幸的孩子大多数是小五,小六。会不会这个时期是青春期的开始,孩子容易情绪失控。这段时间有时小学最难的时候,大量新的内容扑面而来。有面对小六会考的忧虑。所以小五小六的父母真是不容易。
至于教育, 多数不会快乐,只要面对层层淘汰,学习的过程必然面对失败的锤炼。高级华文那三分,如果孩子已经觉得满了,就应该果断放弃。
1.其母亲的监督学业方式不可取,鸭梨山大!
2.其家长没具体入介入孩子学习,只管提要求,没有具体可行的方法,忽视过程算总账,没有预警措施;
3.校方老师有没有责任? 如果CA1的成绩没这么糟糕,为何SA1成绩突然失控自由落体? 家长会是如何沟通的? 这么差成绩出来,老师有没有与家长再沟通? 也许老师们都太忙了,要教那么多学生那么多科……
虽然是个例,反应出社会学校家长共同的失败。
学校改变了教学和考试格式,如果男孩子上课不认真,课后又没有及时补课。真的就会跟不上。
这个孩子还不算学习有障碍的孩子。主要是家长没有对孩子具体指导和不了孩子学校的教育进度。
小五小六不是青春期。学校和家长因为PSLE的压力,施加在孩子们身上了。
说实话,我一直都不那么在乎PSLE的,上了子女教育论坛和入小五小六群,也被严重影响了。
不知不觉的感觉很大的压力。何况10来岁的小孩子呢。
是的。我也怀疑学校是否及时和家长们沟通。
学校突然改变教学和考试格式,必须先在家长会上告知家长,也希望家长理解孩子成绩的下降,并配合学校帮助孩子跟上学业。
学生平时的表现心理以及作业有大幅度下降的情况,应该及时电话知会家长,共同找原因想办法解决。
快班的老师一般是比较负责的,由问题都会和家长沟通。
这个孩子成绩一般,是普通班的学生。老师是不是都放任他们不管呢?不得而知。
不管如何,发生这样的悲剧,学校是有一定的责任的。
学校要求小五都学高级华文,非常不合理,也不符合教育部的规定。
很多学生普通华文都学得很吃力,勉强学高华不但对华文没有促进作用,反而激起他们的厌烦,且浪费其它科目的学习时间。
G
应该说更认识到PSLE的重要性了。
一件事,从不同的范围来看,重要性不一样。自己想清楚,自己不后悔,孩子也高兴就行。做到抢到也高兴,抢不到也高兴,不抢也高兴。这样修行才算到家了。
每个阶段都重要,小二分班,PSLE,O Level, A Level。
但是没有重要到那种程度。
我看重孩子的态度,对学习知识保持兴趣,努力认真。心理健康。
比如我儿子,我当然会对他有要求,也会具体指导和帮助他。
但是,我不会硬性规定必须要考上四大。
在我眼里有很多学校都是相当不错的。
你有明确的要求,但不是硬性的。这点得完整全面地传递给娃娃。
这件事情的一个原因,我估计是,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和底线,同孩子理解父母对自己的要求和底线不匹配,中间缺乏了充分的交流。孩子放大了父母对自己的压力。毕竟从一般的理解,没有一个家长会真地让孩子考不好跳楼去,最多嘴上说说,压下孩子。
首先学校和家庭从小就应该教育孩子对生命的敬畏。第二应该多关爱孩子,了解他的内心感受与需求,为他解惑与提供帮助,而不是要求或出了问题发脾气责怪孩子。第三父母对孩子的期待要切合实际,千万不能过高。第四培养孩子的抗挫力之前,父母内心够强大,真正认识到孩子对学习发自内心的爱远比成绩更重要。不幸的小男生在离世前经历了怎样的痛苦,想起都会令人痛心、深思!
不怨孩子,不怨家长,是所谓的精英制度和怕输心里害了妈妈,然后妈妈害了孩子。急功近利的社会,造成了可悲的社会问题!!!
怕输和精英制并不必然等同。怕输更多的是从众,一只绵羊得跟上一大群绵羊才觉得安全。
转一篇文章给大家思考思考
##### 为什么可以接受别人的不完美,却不能接受自己孩子的不完美,
##### 鼓励学生自发自动,根据自己的兴趣去翻资料,动手实验,享受探索的乐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天生我才必有用,所以学习的过程格外轻松,反而能够举一反三。
##### 去年的10岁至19岁年龄层的青少年有共27人自杀,这是过去15年来最高的记录。
##### 拨个电话给SOS可能可以救亲人朋友一命。电话号码:1800 221 4444。
————————————————————————
小孩不笨 – 从小学生自杀谈起
11岁的小五男生考试成绩不理想,两科不及格,其他三科侥幸及格,平均分数45.5%,成绩无法达到母亲设下的70分。到学校取回考卷那天,他从住家组屋17楼坠下身亡。
男生的母亲发现儿子坠楼后跑下楼,歇斯底里地喊道:“我只是要70分,并没有期望你拿80分。”事发后父亲跪在儿子的尸体旁频频道歉。
这起不幸事件发生在今年5月18日早上6时许。
10月20日法庭开庭研讯,验尸官马文德于隔日作出总结,认为男生意外坠楼理论上有可能,但非常不合情理。男生坠楼是蓄意自杀。
验尸官认为,种种证据显示,男生当天要取回年中考试的考卷给父母签名,心里承受压力。他之前曾告诉父母他的成绩跟过去一样中等,事实是他的成绩跟过去相差太远。事发前两天,当男生取回高级华文考卷时,脸上流露出难过的样子。他甚至因控制不了脾气而用水壶丢同学。
验尸官说,考试和学习压力会导致年轻人产生自杀的念头。很不幸的男生害怕把成绩告诉父母,或不明白或无法向父母解释之所以成绩差,是因为学校为了帮学生准备小学离校考试,而改变考试形式,成绩下降是预料中事。也因为这样,领取成绩的日子越来越接近,男生感到焦虑,最后选择自杀。
根据警方的调查报告,男生母亲期望男生每科得70分,只要达不到要求,便会用藤条轻轻打男生。每次被打,男生便哭。有时母亲会先检查考卷,若题目确实困难,便不会打他。男生的母亲说,她今年没有打过儿子。
男生母亲也奖励儿子,如果儿子考到70分,便买礼物给他。今年的年中考试,男生要一个风筝,她在成绩公布之前就买了一个给他。男生的父亲对儿子也有同样的期望,但他不会打骂儿子,只会提醒他专心读书。这让男生感到内疚。
验尸官吁请父母和教育工作者必须提醒孩子,他们的努力未必与成绩成正比。
男生的父母因为疼爱,反而失去了孩子,白头人送黑头人的悲痛叫人心酸,希望男生的父母节哀顺变。坊间认为这起事件反映新加坡社会的高压文化和生活方式,是严重而且痛苦的控诉。
这不是第一起,也不会是最后一起类似的事件。
多年来重复着的梦魇
在本地学校读书,学生的压力到底有多大?先将话题扯远。
我离开中学的日子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屈指一算已约40年。中学毕业后在新加坡理工学院读书时“不务正业”,搞学生活动与兼职赚学费多过上课时间,换言之就是经常旷课。当时一年有两个学期测验(term test)和年终考试,两个学期测验的比重分别为5%和10%。由于测验占总分不高,所以不怎么注重,一年下来等到最后六个星期才来苦拼那场比重85%的考试,专心温课之下才发觉突然间增长了许多知识。由于平时不烧香,华校生的英文底子又不强,上考场时总是战战兢兢。这些年来多次午夜梦回,依然飙出一身冷汗。
离开工院工作数年后,有机会踏入南洋理工大学的门槛,虽然此南大非华校时期的彼南大,但当时校园还是相当淳朴,除了多了一列飞机楼外,还保留着许多旧建筑,五十年代的旧宿舍、缔造姻缘的南大湖、古色古香的行政楼等都足以让人感染过去全民创校,热火朝天的氛围。Jalan Bahar 进入校园的小路两旁还有偌大的末代菜园,农家心肠好,花一元几角就可以买一大袋菜心番薯,不够的话可以自己挖土采摘。
浓浓的田园气息,浓浓的乡土情。
多年以后,那三年西部村落般的校园生活竟然同样是入眠时分的梦魇!
原来深藏在脑细胞某个隐秘处的不是跟同学相处的日子,不是宿舍里互助的美好时光,也不是沿着陡峻的山坡边跑步边欣赏远近翠绿山峦的黄昏,而是该做的作业没有做,考题看起来非常陌生。怪就怪在会在梦中下意识地告诉自己,现在已经是多年以后,连孩子都成年了,这只是虚梦一场而已。饶是如此,情节还在升温,直到终于按捺不住,睁开眼睛为止。
尝试分析这个梦,觉得最大的压力来自放弃工作,以穷学生的身份回到校园。当时作出这样的决定,也不晓得付出的代价有多大,唯一能做的就是一步步地走下去。而学校的填鸭式教育比起工院有过之而无不及,学习变得有点行尸走肉的感觉,只希望快快毕业,脱离苦海。
这样的学习心态是我日后到伦敦读书所没有的,因此伦敦读书的回忆并没有出现在可怕的梦境里。那时获得国防部的青睐,资助到外国升学,同时见见世面,感染开放社会的气息。当地的大专院校一般上老师只传授最基本的概念,鼓励学生自发自动,根据自己的兴趣去翻资料,动手实验,享受探索的乐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天生我才必有用,所以学习的过程格外轻松,反而能够举一反三。
因为有得比较,真的觉得在本地读书的压迫感很大,很大。这则男生跳楼自杀的新闻,使我想起十多年前我家小孩读小学的时候的切身经验。当时我几乎一手制造另一场梦魇,幸亏临崖勒马,才不至于酿成大错。
逆向的挑战
那时候小学的数学解题方式所使用的是“建模法”(modelling)。由于多年来已经习惯代数(algebra),为了教孩子应付测验考试,我刻意拨出时间,深入钻研了建模法,发觉到原来我的没读过几年书的父亲所使用的就是这套法子,小贩中心卖菜摊的大婶心算奇快,也是使用此法。
不过不是每个人的脑力思维都适合这套方法,我的儿子就不行。为了让他熟悉建模,我要他不断重复练习。到了某个夜凉如水,但心情并不如水的一刻,火山终于爆发了。他边对着窗口高喊“police”边痛哭,说我“bullying”,强权欺负小孩。
我明明是爱着他,帮着他啊,为什么他反而不领情,说我欺负他了?
转念一想,我原本冒起的情绪平复了。每个人都有他擅长的一面,也有他的短处。我也学习过人脑的结构与不同脑袋的思考模式,为什么可以接受别人的不完美,却不能接受自己孩子的不完美,非要他样样都行?我们是一家人,不就是应该互相爱护,互相扶持,互补对方的长短处吗?为什么我非得受社会、大众、学校、其他家长、其他学生的影响,而不可以让自己,让孩子走一条属于我们的路,让孩子寻找属于他们的天空呢?我在国外的学习体验丢到哪儿去了?
小六会考前的学校期考到了,然后匆匆过去了,数学成绩26分,打破学校的记录。小六会考后他继续升学,完成了我作为现代父亲所应该支持他的学校教育。我更希望的是他能够面对未来,而不是成为社会的负担。
有了前车之鉴,我调整了对小女儿的学习要求。学习之路何其漫漫,不需要计较一时的得失。不过要这样做,就必须彻底改变自己的思维,付出莫大的勇气,顶得住身为父母的压力,因为那是一条本地社会的逆流之路。但救救孩子,让孩子学习面对未来的世界,而不是我们想像中的过去的世界,那是值得的。
压迫的故事正在燃烧,并没有因为教育部长口中的“每间学校都是好学校”而平息,也没有以ABC等级来取代小学会考的T-score而降压。我的小姨子和她的孩子正在延续着老掉牙的情节。
学校考试的季节过去了,她孩子的老师拨电给她,说她女儿的成绩退步了,目标是拿A的,却拿了接近下限的B,班上拿B和C的只有七个学生,她的女儿是其中之一,真是言简意赅。小姨子正在考虑如何软硬兼施,要她的女儿争气些。
我读小学读中学的时候都没有这种压力。因此没有相关的梦魇。
考试并不是学习的终点,不应该是学习的障碍,因此也不应该是学习的衡量。为了孩子的将来,或许更应该做的是大刀阔斧,取消考试制度,让孩子有个真正的趣味学习的空间,还他们属于那个年龄的童年。
青少年自寻短见的情况有多严重?
根据2016年7月26日海峡时报的报道,去年的10岁至19岁年龄层的青少年有共27人自杀,这是过去15年来最高的记录。相信这群自寻短见的青少年多数是在籍学生。
2002年到2014年,每年这个年龄层的自杀人数在10到22人之间。
新加坡防止自杀志愿组织“援人协会”(Samaritans of Singapore,SOS)透露,这个年纪的青少年处于叛逆期,青春期的心理压力、学业上的困难、家庭和学校里的人际关系是青少年面对的主要压力。这些综合的问题导致青少年遇到难题时,无法与家人沟通,感到孤立无援。尤其是当青少年本身就患有精神疾病的时候,突然加大的压力往往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导致他们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我在国防部工作时,曾经自愿接受训练,当过数年的义务辅导员(paracounsellor),从中学习到聆听的重要性,通过仔细的聆听来协助对方找寻生命的动力。否则人的脑子就只会在那里恶性循环,越陷越深,无法自拔。
很多时候家人会过早定下标签,反而不能心平气和地聆听,因此无法为有需要的亲人提供有效的安全网。拨个电话给SOS可能可以救亲人一命。电话号码:1800 221 4444。
现在的小孩也是太草莓了,我们那时考不好,打就打咯。
有些学校小一直接高华,岂不是更不合理。
所以我说过,有些时候,心理精神上的压力比肉体上惩罚还严重。
嗯,拎着棍子打~
也被打得老老实实的。
那时候都是拎着棍子打。 偶然只有几个家长知道要素质教育,或者爱的教育, 少数人而已。孩子初中毕业也就上班挣钱,大家也没觉不好。初中当兵也是一条出路。现在不止65分的去补习,85分的也去补习,当所有的人父母不能平心静气的看待教育,在这个环境下,每个人觉得不平心静气就是正常的。
在这个环境下, 孩子没有选择的权利,他们只能跟着父母的步伐踉踉跄跄的跑,没有时间思考生命和考试以外的东西。 当人们提到精英时,难免就有非精英的存在。
理想的状态就是不要有分班,不要有GEP, 让孩子慢慢长到一定岁数, 可以看到学习没那么好的人也有快乐的时候,也有自己的事业。可惜,孩子看到的都是,去普通班的同学, 去普通中学的孩子,没有考上大学的孩子。 在恐惧失败的情况下成长,更不愿意面临失败,甚至害怕死亡本身。
需要一个包容的教育, 才能培养各色各样的孩子。过于严厉的家庭,孩子要么唯唯诺诺,要么格外叛逆。
很幸运碰到以前的英文老师,在聊天的时候获得更多心理咨询的机构。 在非官方的的心理机构, 对心里压力而寻求帮助的的人, 不在担心会有记录,影响以后的求职当兵。 等整理出来, 作为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