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投资理财

重磅:政府喉舌发声,发展商被关注

标题党

社论:关注发展商抢地现象
2017年8月16日 星期三 03:30 AM
来自/联合早报

社论
2017年8月16日
在政府严厉的房地产降温措施下,本地私宅价格从2013年第三季开始下跌。根据市区重建局的私宅价格指数,本地私宅价格连续15个季度下跌,从2013年第三季至今年第二季,累积跌幅达11.8%。以数据而言,本地私宅市场尚未复苏。

不过,从最近政府售地招标以及私宅集体出售所获得的热烈反应显示,发展商显然认为,最坏的情况已经过去。实际上,他们对房地产市场的信心,显现亢奋的迹象。

根据一家房地产咨询公司的统计,在今年首四个月的政府售地计划中,发展商夺标的投标价,与过去五年相同地段的标价相比,高出29%。去年下半年,这个溢价只是13%。此外,政府售地计划的竞标人马也激增,平均每个项目有13.3组发展商投标,远比2015年下半年的8.25组高。其中一块政府地段在招标时,甚至获得24个竞标。

对土地需求殷切的发展商,也转向集体出售项目地段,并以高过卖方的出价竞购。今年以来,已有六个私宅项目通过集体出售的方式成交,而去年全年只有三个。房地产分析师指出,目前几乎每两个星期,就有至少一个私宅项目推出市场求售。

私宅价格指数持续下滑,但发展商却高价抢地,使房地产市场出现混乱的信号。不过,这也往往预示市场拐点的到来。私宅价格指数是过去的历史数据,而发展商的信心则反映他们对未来市场走势的判断。土地价格是房地产开发项目中最大的成本,因此发展商高价抢地的现象,对房地产市场的走势,有指标性的意义。

最近几个政府售地项目的投标价以及集体出售项目的成交价,节节上升,推高了房地产市场的价格标杆。在土地供不应求的压力下,发展商以最近的夺标价为标杆或底价,竞标下一个项目。因此,投标价格呈螺旋式上扬。此外,投标价上升,也带动邻近房地产的转售价,从而进一步鼓励发展商更大胆地竞标土地。

发展商以高价投标土地,最终将反映在私宅的卖价中。否则,他们就将面对盈利受到挤压或甚至亏损的风险。这是市场经济正常的运行规则。不过,最近的土地投标显示,竞标者财雄势大,有些来自海外,而本地的发展商则组成财团分担风险。因此,他们有更强的持守能力以及制订价格的优势,从而使房价维持在一个高水平。

此外,发展商将私宅单位的面积缩小,以确保买家负担得起,但也同时推高了私宅的尺价。集体出售项目获得发展商的青睐,其中一个原因是发展商通过更高的容积率,建盖更多更小的住宅单位。例如,最近成交的一个中等入息公寓集体出售项目,总共有330个单位,但发展商可在该地段建盖1399个面积是750平方英尺的私宅单位。其实,以尺价而言,随着发展商高价投标土地,私宅价格的标杆已显著上扬。

自2010年以来,政府推出了多轮的房地产降温措施,但是房价还是屡压不下。在2009年第一季至2013年第二季期间,私宅价格上涨约60%。政府接着提高额外买家印花税,并推出严厉的总偿债率框架后,才驯服了房地产市场。

然而,弹簧压得越紧,反弹的力度就越大。今年3月政府微调降温措施后,示范公寓再现人潮。上一个月,杨厝港的一个执行共管公寓项目,在一天内卖完531个单位。此外,有几个私宅项目在推出后,由于反应热烈,发展商暂停销售,以准备在下一个阶段,调高价格推出。虽然这可能是个别项目的特殊表现,但多几个类似的特殊项目,就组成了一个趋势。

房地产的供需是一个动态的关系。过多的供应可能导致房地产市场崩盘,而供应不足以及积压的需求,则将使土地投标价及房价暴涨。一旦标杆价格向上移动后,便很难下来。此外,房地产市场也深受投资情绪的左右。在一个动态的供需关系中,要确保房地产市场稳定及可持续,考验政策制订者的判断力和平衡术。


楼主说政府会有什么动静呢?


应该没有,静观其变。


解读一下


标题党


感觉政府的想法比较靠谱,房地产发展商有点急,政府是怕风险太大,来泼点凉水。


和国内比比就知道,新加坡地价涨太慢了。


和国内比比,就知道新加坡开发商多幸福了。国内目前很多大城市的政策是在往死里打压房价,又丧心病狂地拉抬地价。


国内的和新加坡的开发商共性是,全部产能过剩,明知拿高价地建房赚不到钱,但为了让企业有事做,应着头皮也要拿。


不买高价地没事做,企业马上就死。买高价地,万一自己开发时设计,施工,管理的好,还有不死的可能。是国内目前绝大多数开发商的真时写照。


开发商早就不是前些年的暴富的代名词。


新加坡地价仅仅算是微幅上涨,上涨的费用仅仅是压缩了开发商的利润,还没有达到让开发商亏本的程度。


国内很多城市推出的限房价,竞地价,那才是赤裸裸地往死里整开发商。


一个开发商手里没地就和农民手里没粮一样,心里就发慌。所以才会有时一些有国企背景的开发商开出匪夷所思的高价去抢地。地抢来以后,能否最终赚钱,那都是若干年以后的事情了。最少在开发建设的这几年,开发商里的管理人员可以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管它最后是亏是赚。


新加坡的开发商以私人企业为主,不考虑亏钱与否,单纯为了维持企业运转,养住企业员工的可能性不大,所以拿地价格还都比价理性。


如果国内大国企要是杀到新加坡拿地,那可就不得了。啥价格他们都敢拿。你们可以查查海航前几月在香港拿地,那才叫震撼价。


海航48天内砸142亿香港拿地,港5家地产巨头全部落败
2016-12-19 22:33:00 来源: 澎湃新闻网(上海) 举报

(原标题:海航48天内砸142亿香港拿地,港5家地产巨头全部落败)
继上月在香港成功拿地后,内资企业海航实业再度出手,以54亿港元的价格再得一幅住宅用地,短短48天内一共砸了142亿港元。
12月19日,香港地政总署发布了一则地块出让结果公告,海航实业旗下全资子公司德广置业有限公司以54.12亿港元(约合人民币48.43亿元)夺得位于香港启德发展区的1L区3号地盘的住宅用地(新九龙内地段第 6562 号),折合楼面地价为每平方米约146390港元(约合13.1万元/平方米),该价格再创区域新高。
值得一提的是,11月2日,海航刚以88亿港元拿下启德1K区3号住宅用地(新九龙内地段第6565号)后,此次是其第二次成功在香港拿地。据了解,上述两幅地块相连。
按照香港地政总署提供的信息,地块位于新九龙内地段第6562号,地块面积约为8,803平方米,地块性质为住宅用地。最低及最高的楼面面积分别为22,184平方米及36,972平方米。
资料显示,共有21家开发商参与此次地块的竞标,其中包括新鸿基地产、新世界发展、嘉华国际、长实地产、会德丰地产等香港地产商,以及保利置业、中国海外发展、万科置业(海外)、世茂房地产、华润置业等多家内地房地产企业。
不过,包括李嘉诚旗下的长实地产、以及郑裕彤旗下的新世界、郭氏兄弟的新鸿基在内,香港五家地产巨头均在此次竞争中落败。
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海航耗资142亿港元在香港拿地。
海航实业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对香港的经济前景和房地产市场、启德区域的长期发展前景非常有信心,我们有着成功改造旧机场用地的经验,希望能为启德发展区的建设出一份力。同时,发展香港房地产业务能提升公司的国际形象和品牌影响力,并且与海航集团旗下航空业和旅游酒店业等其他业务形成协同效应,对促进海航集团打造不动产金融集团的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据了解,该地块所在的启德发展区为香港新一代的城市中心,北邻启德港铁站,南面可以看到维港景色,西面是启德体育城,是启德发展区最有价值的地块之一。
根据香港政府的《启德发展计划》,前身为香港启德机场的启德发展区将会打造集商业、住宅、旅游及休闲为一体、更优于中环的香港新一代商住中心——CBD2,并按阶段兴建启德体育城、都会公园、邮轮码头、酒店、住宅、商业及娱乐等核心建筑项目,整体计划预期于2022年全面竣工。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以来,多家内地房企进军香港拿地,有着“澳门赌王”称号的嘉华国际主席吕志和此前表示,随着人民币贬值,在香港买地的内地开发商剧增,香港开发商无力较量大手笔的内地对手。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香港地政总署网站上看到,截至目前,香港今年共卖出32幅地块,尽管其中只有5幅土地由内地地产商购入,但这5幅地块涉资金额共计约216.91亿港元,占到了所有出让地块总额的27.6%。
今年2月3日,万科置业(香港)有限公司旗下的汇荣发展以约13.06亿港元的价格击败其他17家竞标房企拿下香港新九龙内地段第6534号地块。
2月12日,内资房企中国海外发展旗下国万投资成为出价最高的投标者,以21.3亿港元拿下新界大埔荔枝山山塘路地块。
8月3日,五矿地产则以超出预期上限41.4%的价格买下位于香港九龙油塘崇信街与仁宇交界内地段第44号住宅用地。
11月2日,海航集团以88亿港元拿下启德1K区3号住宅用地(新九龙内地段第6565号)。
(原标题:海航48天内砸142亿香港拿地,港5家地产巨头全部落败


幸好,中央已经注意到问题的严重性了。刚出政策,限制这种资金外流了


的确,房产公司市场好与不好都要拿地,只是拿多拿少而已。


开发商依然在“抢地” 楼面价已超过区域房价

摘要: 在不断“加码”的楼市调控下,一些开发商为了能继续“留在牌桌上”,“饿着肚子也要拿地”的心态明显,一些城市“地王”的楼面价已超过区域房价。 …
  在不断“加码”的楼市调控下,一些开发商为了能继续“留在牌桌上”,“饿着肚子也要拿地”的心态明显,一些城市“地王”的楼面价已超过区域房价。记者调研发现,除了一二线城市土地资源始终受追捧,部分三四线城市也开始成为土地市场的新亮点。

开发商依然在抢地
  业内认为,尽管房地产市场已经明显降温,但房企因为2016年销售乐观,补库存积极性依然非常高,对热点城市热门地块拼抢依然积极。业内专家建议,房地产企业高价拿地背后风险重重,不仅抬高周边房价,还将影响人们预期,加大调控压力,相关部门宜未雨绸缪。
  开发商依然在“抢地”
  “地方政府探索抑制地价的方法,而开发商依然在‘抢地’。”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表示,一二线城市土地资源始终受到开发商追捧。
  6月2日,石家庄正定新区迎来2017年第三次公开出让活动,活动涉及六宗住宅用地,出让面积323068.03平方米(约484.6亩),国内知名房企碧桂园、保利、万科和石家庄本土天山、润江等25家房企参与此次竞拍,最终由四家房企以总价42.33亿元成功竞得,其中楼面价最高达20923元/平方米,为近年石家庄“地王”。
  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石家庄“地王”为棉三棉四地块楼面地价8402元/平方米,而去年11月正定新区楼面价仅为2549元/平方米,本次土拍天山地产竞得的[2016]008号地楼面价高达20923元/平方米,创下石家庄楼面价新高。
  记者梳理发现,为控制地价,防止“地王”涌现,各热点城市采用“竞自持、竞配建、竞房价”,甚至摇号等方式,以期达到限制地价效果。北京在去年9月底出台新政严控地价,杭州等热点城市限定土拍溢价率,广州、佛山、南宁、福州等城市则提出“限地价+竞配建”的方式,抑制新“地王”。石家庄正定新区在本次土拍中,也是首次采用“限地价、竞配建人才安置房”规则。
  但多种调控措施仍难阻开发商拿地的高涨热情。如4月底,杭州调整土拍竞价规则后“首拍”的五宗地块触及“新规”,或须现房销售,或须自持面积,或须配建保障房。
  业内人士认为,虽然实施了“限地价、竞配建”的土地出让方式,但热点城市仍拍出高价地并不意外。
  河北省住宅与房地产业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北京调控收紧,价格绝对值相对较低的周边河北区域就成为投资购房的重要战场,导致市场供需结构紧张,这也是过去一年河北多地房价上涨一倍多的主要原因。此次正定新区成为房企眼中的“唐僧肉”,也主要是基于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的利好及石家庄政府搬迁至正定新区等多重因素。
  同策咨询研究部总监张宏伟等专家认为,土地拍卖熔断机制有利于抑制激进开发商的非理性拿地,设置最高限价可以避免地价过快上涨。但限地价降不了房价,因为对于房企来讲,其实际土地成本并没有降低,并不能起到遏制房价过快上涨或降房价的作用,反而会进一步推升未来住房的价格。
  “有了地就有未来”
  “对开发商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拿地,尤其是在热门城市,有了地就有未来,拿了高价地可能会死,但没有地一定会死,归根到底还是市场的预期。”一位开发商表示。
  从限购、限贷到限价、限售、限商,本轮调控步入“五限”时代。张大伟分析认为,目前楼市调控政策明显收紧,针对土地价格的调控也层出不穷,限价、增加持有等政策非常多,抑制了土地市场的溢价率,但房企因为2016年销售乐观,补库存积极性依然非常高,因此即便调控不断加剧,房企对部分热点城市热点地块的拼抢依然明显。
  有开发商表示,热门城市土地供应有限,高价拿地虽然难受,但这么多年来,很多高价拿地的企业并没死,这就使得开发商宁可冒风险也不愿意饿死,老百姓则是拼命要赶上买房“这班车”。
  同时“规模”给房企带来的最直接好处就是融资成本的降低。规模越大,评级越高,发债利率也越低。如绿地控股等“千亿级房企”的融资成本不足5%,而一家普通房企的融资利率则一般在7%以上,没有规模的中小房企很难生存。
  时代地产总裁助理康峰预计:“未来可能根据企业规模来拍地,市场是‘大鱼吃小鱼’。目前房地产企业有一万多家,最后能存活的或许只有排名前十的企业。”
  大中房企认为,政府“限地价”期间正是拿地好时机。
  老“地王”项目陷两难
  记者近期走访多地发现,在“限价”等最严楼市调控环境下,一些往年“地王”项目正在遭遇入市难:一些绷不住的,以最高限价入市;一些开发商能绷住的,则持观望态度,赌政策松绑的时刻。
  一些城市对新建商品住宅给出最高限价,如南京最高限价不能超过4.5万元。有关部门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一些实力较强、能挺住的企业持观望态度,一些挺不住的企业,就以指导价格入市了。
  记者在广州采访时也发现,2013年5月至2014年1月期间出让的10幅高价地块,其中有四幅单价超过了当时周边房价。在这10个项目中,有的项目销售金额尚不能覆盖拿地成本。楼面价高达3.5万元/平方米的2013年广州单价“地王”甚至目前尚无开发消息。
  在其他城市,目前高价地项目的销售情况也不乐观。蒋志生说:“我们在郑州买地成本单价1.2万元,但预售证只批1.6万元/平方米,而附近的二手房都卖1.8万元了。”
  拿下合肥总价“地王”的邱胜华亦表示,限价客观上使“地王”项目难以入市。“我们现在的应对策略只能是控制推盘节奏,‘地王’项目计划在三年左右开发完。”
  高价拿地背后风险重重
  当前,楼市调控政策不断收紧,开发商拿地赌未来、赌政策周期,尤其是拿下的“高价地”存在不小风险。
  业内专家表示,这种以“高总价、高单价、高溢价”为主要特征的“地王”项目,对周边房价和人们购房心理预期的影响非常明显,在过度透支房地产市场预期的同时,也增添了未来市场运行的不确定性,容易诱发市场恐慌性需求,加大调控压力。
  记者梳理发现,由于一线和二线城市土地资源稀缺及调控趋紧,部分三四线城市开始成为土地市场的新亮点,一些地方甚至地价屡破新高,高溢价地频出。多位专家认为,三四线城市高价地频出引发涨价预期,带动投机需求回潮,同时刺激地方政府高价供地冲动,容易带来库存反弹,值得警惕。
  研究显示,一二线城市土地市场成交相对平稳,但三四线成交量价上涨迅速。张大伟表示,上半年,佛山、温州、无锡、宁波、嘉兴、沧州、金华、阜阳、盐城、漳州、扬州等21个热点三四线城市的卖地收入超过百亿元,平均土拍溢价率超过40%,相比往年明显上升。
  多家房企投资负责人表示,随着一二线城市的拿地门槛越来越高,一些房企转到三四线城市补仓冲动强烈,房企资金外溢趋势越发明显。
  业内人士认为,三四线城市土地市场火爆,刺激开发商继续拿地,也加大地方政府高价供地冲动。一家金融机构高管告诉记者,三四线城市去库存难,一方面由于库存基数较大,另一方面则与新增土地供应有关,这与地方政府收入、债务压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些专家建议,目前对三四线城市的房地产调控需更精准地分类调控、因地施策。对一些强三四线城市进行适度控制,防止价格过度上涨,严厉遏制投机炒作;对多数库存高企的三四线城市仍需强化扶持,比如加大县级政府的财政支持,鼓励地方政府收购商品房转用于保障性用房等。
  目前国土资源部和住建部已明确通知要求,对消化周期在36个月以上的,应停止供地;36至18个月的,要减少供地;12至6个月的,要增加供地;6个月以下的,不仅要显著增加供地,还要加快供地节奏。多位业内人士建议,热门城市可建立住宅用地供应分类管理制度,适时调整住宅用地供应规模、结构和时序,结合本地土地出让情况,灵活确定竞价方式,严防高价地扰乱市场预期。


目前国内的房地产开发公司已经彻底践行了冒卖白粉的风险 挣卖白菜的钱。


国内的开发商要想赚钱,通常两条路,一是合理的拖延开发周期,晚几年上市,一直拖到市场行情大好。再一个就是偷偷摸摸增加容积率。这两条都要政府里有人才办得到。这也就是为啥房地产开发领域腐败案件特别多的原因。


没有可比性,地价推高大多因为国内房产商的原因,不一定是经济形势的考量,可能只是为了洗钱,让自己的钱从国内出来,不是短期目标,也不在乎损失。。。。


从某些程度讲,发展商就是政府的慢性药,吃多了会变成毒药的。
小坡确实不该让地价起太多,成本是竞争力的基础之一,地价又是很多行业的基础。
小坡确实做得不错,起码现在是。


中国跟新加坡没有可比性。 首先是发展阶段不一样,这个不用讨论了。其次卖地目的不一样,中国自从地税国税分家以后地方政府就很依赖房地产经济,可以极端点说没有卖地的收入就没有地方发展的资金。 新加坡卖地收入并非政府收入主要来源,其次新加坡发展房地产一方面为了未来可能的人口增量,另外为了养活一堆依赖房地产活着的供货商和新加坡人。

再次,新加坡人跟中国人面对的选择不一样。 中国人能自由迁徙的总量看起来很多,其实比例不高。有钱人扎根中国,拿了个外国绿卡又怎么样?还不是一样要回去建设社会主义,因为资本主义你没资格建设。而打工族迁移出中国,空缺立刻就被填上了。不存在政府害怕人立刻的可能性。  新加坡人不一样,身边比较澳洲,新加坡,加拿大日子的人不少吧? 现在新加坡日子已经远不如十年前,只是最近五年薪水大幅上涨,抵消了一部分生活成本上涨的压力。 如果房地产继续疯狂,新加坡政府就会面对新加坡人的一个选择:加拿大好还是澳洲好。 一个明智的,依赖选票的政府都知道应该怎么做。

当然,你要是说新加坡政府不靠选票,当我什么都没说。我讨厌MRT挂机的事情不是一天两天了。


blog

Share
Published by
blog

Recent Posts

中国全面禁止虚拟货币

炒币者极度深寒:不止凉了,还冻…

4年 ago

如果在六个月投资赚取超过1%的利息

银行每个月都打电话,问我借不借…

4年 ago

想买住院保险……

如题, 29岁SC. 你好,我…

4年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