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教育

王瑞杰:小六会考制度将作出调整

王瑞杰:小六会考制度将作出调整
2013年08月10日 1832
   
(联合早报网讯)教育部长王瑞杰日前为“我们的新加坡对话会”做总结时证实,参考全国对话收集到的意见,教育部将对现行的小六会考制度作出调整。
王瑞杰说,这些调整是否被视为“激进”(radical)可由外界判断,但他身为教育部长更关注的是如何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做出“有意义”的政策改变。
另外,针对另一个热门课题——小一报名,王瑞杰也指出,从公众在媒体上发表的观点,可以看出社会在这个课题上意见分歧。他没有进一步说明小一报名是否在政策调整的范围内。

到底怎么调整啊?拭目以待!

只是希望不要轮在第一轮,此外,DSA少些。

我如果是教育部长, 我的调整办法是取消PSLE, 扩大DSA的范围。
各校一半学额通过DSA自主招生, 另一半学额通过就近入学的原则报名录取。
这样一来, 那些主张取消 PSLE, 主张不给孩子压力的家长无话可说了, 就近入学,
那些还是希望孩子上名校的家长也无话可说, 还是可以通过 DSA进名校嘛
这办法是不是有点面熟?

这样做直接导致:

这样做直接导致:     小学老师眉开眼笑,中学老师苦不堪言。幼小补习门可罗雀,中学补习门庭若市。才艺体育奥数热火朝天,教练指导收入翻倍。家长拉关系,托校董,充分利用人脉关系。校方私收赞助,大失水准,但名校还是热门。学区房火箭升天,穷人的孩子出头无望。家长投入更多,孩子一样遭罪。公民照旧优先。                                          

不想看到这样的情形啊!

这样改的话对国际生绝对不利,这样来新加坡学习就不对了。希望不会很快开始实行。

谁也不知道教育部将来的举措!我是针对楼上男人如树的想法。大家不要恐慌,个人想法而已,也许偏激了。

支持你去竞选部长

     这个除了最后一条,与瓷国现状一样啊。在瓷国是公务员和大亨优先

不是听见风就是雨,整天调整过来调整过去的,才能显示有做工,有才干!
哪天管道工,工程师和项目经理的薪水差不多了,小孩还会有这么大压力?
很讨厌本末倒置的作秀。

再等一个星期,就有答案了。

别改了、考试对我们这些新移民的孩子挺公平,难道也要改成校友孩子优先进中学?

听部长的口气,凶多吉少!

其实我是极不赞成改革的. 很显然, 那样改的话,就跟中国一样了.
我是真心希望新加坡的部长们比你我都要智慧得多, 这才是新加坡维持成功的根本.

取消是不可能的,他已经说了是调整(RADICAL)了。我猜测其中的一个改革是:升入名中学的COP对公民,PR和外国学生会不一样。

据说是因为反对“小六一考定终生”,那言下之意是喜欢多考了,但我认为其实也许未必。所以反对者要自问的是:究竟反对的是一考还是考试制度?难道真的象有些版亲所言要抽签就是所谓的公平原则吗?有多少学生是在小六会考中失常的,没有做过统计,可能少于1%吧?那我们还有O水准会考啊,完全不是一考决定啊!老大在RI读J1,是从邻里小学女校考进GEP名校,DSA进RGS,J1也在所谓的RA班,绝大部分是小学GEP源流通过RGS/RI进的,但这次CT表现最好的却是通过O水准会考的学生,让女儿和她的同学又惊讶又敬佩!所以说真心话我倒是反对直通车制度,应该说亲眼目睹很多小学GEP,PSLE280分以上的优秀同学们有相当比例在整个中学四年是混的,因为只要不是太差,进RIJC是容易的,涣散的四年到了JC完全不适应,反倒是经过O水准脚踏实地磨炼的学生稳扎稳打。所以鼠版的小老鼠J1CT成绩退步应该决不是个别现象,所以曾让我也纠结的小一入学,让我欣喜的小三GEP/小六PSLE都不需要放的太大,最重要的是孩子能否在小学养成自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坚韧不拔的毅力,这是他们以后无论在哪里和干什么都需要的吧。

看到具体的措施再来谈吧!

等着看如何调。。

谢谢支持,还在J1的黑暗中挣扎摸索,找到出路马上分享,汇报。

王瑞杰:长短期利益平衡须是我国领导特色
政策制定绝不能走民粹路线
洪奕婷
2013年08月15日
王瑞杰专访
王瑞杰说,政府在了解民众的诉求后,不可忽视长期的战略以及政策的长远持续性,一味满足每一个要求。“如果这么做,将变成只忙着解决眼前的问题,结果你会发现自己自相矛盾,甚至陷入一个无法持续的处境。”
全国对话会不是协助整理出一份愿望清单,让政府逐一回应的活动。一个国家的领导层必须在向前看,作战略决定的同时,也抱持同理心体恤人民,时时平衡这两个层面的需求。
王瑞杰说,政府在了解民众的诉求后,不可忽视长期的战略以及政策的长远持续性,一味满足每一个要求。“如果这么做,将变成只忙着解决眼前的问题,结果你会发现自己自相矛盾,甚至陷入一个无法持续的处境。”
“但如果眼前有问题迫切需要解决,我们也不能只一味向前看。因此短期的解决方案与长期制定的方向必须融合,而两者必须在10年、20年后带领我们迈向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过去一年,超过4万7000人参加了“我们的新加坡对话会”(Our Singapore Conversation)。这项大规模的政策检讨和协商活动去年10月启动,分成两个阶段展开,并通过三个平台进行。首阶段着重讨论较广泛的课题以形成愿景,另一阶段进入更具体的方案探讨。在平台方面,委员会借助网络媒体、一系列公民对话以及一项全国调查,向全国民众伸出触角。
王瑞杰以“短期与长期利益之间的平衡必须是新加坡领导的特色”概括了政府制定政策的原则。他指出,政策制定的首要考量是认清国家所要的未来,然后了解背后的核心问题再果断应对,绝不能走民粹(populist)路线。“例如教育,我们可以很轻易地说,既然每个人都觉得现在的教育制度带来很大的压力,我们把它变得很容易,明天我废除小六会考,让大家开心。但这个后果将是长期的,我们必须小心……其他国家的政府很多时候在公众压力下降低教育水平,但他们发现一旦退步,就很难再提升了。像英国教育部长戈夫(Michael Gove)目前就在很努力地尝试扭转这些年来教育水平的下降。”
社会广泛将小六会考视为“一考定终生”的门槛,在这个大背景下,王瑞杰日前证实教育部将调整小六会考,受到民间的关注。总理将在星期天的国庆群众大会宣布小六会考改革的细节。对此王瑞杰只说:“我希望我们作的调整既有战略性又包含同理心。”
领导人须坚持对的战略
并说服人民接纳与依循
王瑞杰坚信,领导人不应走上迎合民众的捷径,如果认为某个战略做法是对的,领导人必须勇于坚持,并说服人民接纳及依循。
“如果我们走上以民意调查来决定治理方案,国人将对我们失去信任,因为我们已变得软弱且毫无准备。因此,在作战略决定与体恤人民之间谨慎维持平衡,将是维持信任的关键。”
政府回应对话会诉求
只是在多变的大环境持续作调整
政府回应民众通过全国对话会提出的诉求,在一些方面扩大所扮演的角色,王瑞杰不认为是意识形态转变(ideological shift),只是在一个多变的大环境里顺应时局持续作出调整。
继之前在经济学会常年晚宴的演讲中提出“增长需要公平,公平也需要增长”,并指出新加坡一直兼顾增长与公平后,王瑞杰也在专访中重申,政府将进行的政策调整,与它向来关注国人福祉的做法一致。
“如果我们追溯新加坡早期的决策历史,建国领导人当时已清楚我们需要兼顾增长与公平。在经济增长的同时,房子快速增值,而国人又能广泛分享这份财富,我们大概是少数,甚至是唯一如此的国家。因此,与许多发展中经济体相比,我们的富豪人数显著比它们少,因为这份财富是广泛共享的。”
王瑞杰指出:“政府向来关心国人的福祉,至于需要哪些措施来应对,必须顺着我们外在环境的转变,以及内部人口与资源的改变与时并进。”
然而,王瑞杰不愿将政策的调整单纯定义为政府针对全国对话的反应。他说:“对话会所收集到的看法和观点有助于政策制定和丰富讨论。”
他说:“我不想人们有错误的印象,以为我们开始这个全国对话会,然后突然说:‘我们得到了这些反馈,那就让我们检讨,尝试作出相关调整’。政府制定政策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我们不可能全面暂停所有的工作,然后去谈论人们的顾虑,况且政府部门这些年来也不乏反馈。”
“事实上,政府一直不断作出改变,这向来是个反复的过程。只不过因为有了全国对话会,能够以更集中和专注的方式收集意见,它推动了人们对一些常青课题进行集中和专注的讨论,同时提供一个反思与展望未来的机会。”
王瑞杰不愿将政策的调整单纯定义为政府针对全国对话的反应。他说:“对话会所收集到的看法和观点有助于政策制定和丰富讨论。”

从今天的报道看到了正能量。

只是希望能更公平,公正的实行小六会考制度的改革!

拭目以待~~~

我的孩子还小,所以不太清楚小六考试,我觉得既然是全/国/统/一考试,那为什么觉得不公平呢

也加入竞猜一下: 取消DSA,  小一入校规定更改。

相反的,我觉得不仅不会取消dsa,反而可能提高比例,各路精英大展拳脚,不用死死学习,降低小六会考压力。
ip中学要不取消,要不增加学额,从另一方面降低小六会考压力

明天答案揭晓

这几年DSA的名额不断上升,虽然我很希望能少些,但估计不可能。

很可能‘好的’学校逐步向NUSH看齐,DSA90%,10%PSLE。普通的没人(少人)DSA的就近入学。。。

我也来猜一下。废除PSLE T-Score, 像O/A 水准一样,只给等级,比如,A, A*, B, B*, C, C* 之类。

这个可能是存在的, 这样一来, 由于中学在收生时无法分得很细, 造成CCA,竞赛成绩更加重要了
同样4个A, 有竞赛成绩的肯定优先。因此, 外面的奥数补习班生意更好了。
坦白说, 这也不是好的改革

我也猜改用等级制~

今天的总理讲话会牵动很多家长的心,大家也猜一下从哪一年开始改革。我猜是从2017年PSLE。

我非常反对这个!

我的感觉,怎么改,对普通老百姓都不会有益。
那些政策对制定政策有利益的,不会轻易改掉,
而对当权者不利的,会修改。
比如,英文家庭的华文被改了几次,华文内容越来越简单。
再比如,小一报名世袭制,就是不能动。
所以,我对这些所谓的重大改变不抱什么希望, 围观吧。
其实,小一报名世袭制, 很容易改的。
保留有兄弟姐妹在学校读书的优先权,作为第一阶段的报名制度。
接下来,就应该是以地段为最优先报名,
一公里以内的学生,
按照父母兄弟姐妹校友校董学校职工等等优先,
义工基层领袖优先,
其他学生。
再按照1~2公里来排,
还是按照
父母兄弟姐妹校友,校董,学校职工等等优先,
义工,基层领袖优先,
其他学生。
这样是在同样距离的条件下,照顾世袭制度下的学生。

这样一来,更得挤破头上名校了,
竞赛,CCA,名校的优势太明显了。

听话是几所学校打包为一批分数录取,录取后学校报名超额,抽签录取

是说以后会考25O分和280分没区别,入围后抽签决定进那所学校,其实就是结合大学和小一2种录取机制改革

那还有没有DSA呢?

听说中小学教育要学美国,高中之前不管你了,高中之后有能力的去好学校,没能力的就近入学。
“能力”如何不再完全以 plse 成绩鉴定。

预测这个帖子今明两天还很红,牵动了太多人的神经了!

果然是扩大DSA的范围了。但是最终的决定权还是在各个学校手里。目前很多TOP学校允许50%的DSA名额,有些学校DSA的比例却少于这个标准。

神一样准啊!

世界冠军的妈妈嘛!猜得当然神准!

看起来只成绩好,没有特长进不去顶尖中学了。

所以啊!要拼的更多了,反对"一考"就来18般武艺"十项全能",呵呵!

今年PSLE的TScore不会有变化,新的计分方法是否会从明年开始?

今年不会变。政府说几年才变。问题是这几年可长可短。

就向北京上海一样

你预测得很准, 但我只能失望的说, 政府显然没有预料到, 这样做,孩子们的压力更加大了.
从单纯的拼学术成绩, 到十八般武艺, 样样都要拼.

牛妈就是牛妈!厉害就是厉害!
但政府这样模糊焦点,让大家心里更没有底,只能更让大家把竞争扩大化到DSA!

小一报名将更开放 小六会考将改为等级制
陈能端 2013年08月19日
从明年起,和学校没有直系关系者报读小一时争取到学额的机会将提高,而小六离校考试多年来鉴定考生成绩所使用的总积分制数年后将改由等级制取代。
小一报名制度和小六会考是国人密切关注的课题,过去一年频频成为“我们的新加坡对话会”热门讨论的事项。李显龙总理昨晚在国庆群众大会上宣布了相关政策的调整。从2014年开始,每所小学必须为和学校没有关系的申请者,保留至少40个学额(占全国总新生学额的10%至15%)。另外,为了降低小六会考造成的压力和过度竞争,未来会采纳类似O水准和A水准的成绩等级制,不再以分数细分考生成绩的优劣。
李总理解释,小一报名让在籍学生的弟妹和校友的子女拥有申请优先权,有助学校塑造校风和传承文化,值得保留。但与此同时,小学不能是封闭的。以往,学校一般有足够学额给学校关系圈以外的报名者,但近年来一些热门学校到了报名后期,所剩学额已不多,因此有必要做出调整,避免这种情况恶化。
他说:“如此一来,每个儿童都有进入心仪小学的机会。虽然这并不代表我们能实现每个人的愿望,而且可能终究还是要以抽签分配学额,但至少学校会保持相对的开放,不会完全封闭。”
教育部今天会公布
小一报名调整详情
小一报名目前以七个阶段进行,前几个阶段优先开放给与学校有特定关系的申请者报名。以今年为例,一些学校让在籍生的弟妹、校友、在校执教的教师和咨询委员会成员的子女优先报名后,所剩学额不到5%。这项新宣布或意味这几个阶段的学额日后将受限。据了解,教育部今天会公布政策调整详情。
小六会考普遍被视为“一考定终生”,学生之间成绩的微差,直接影响他们进入哪所中学就读。李总理认为这样的区分过于细致,即便一个小六生在会考中比另一名考生取得多一分,也不代表前者长大后会更有成就。
他说:“以等级制取代积分制会减少为追逐每一分的过度竞争。如果你获得A*,无论是91分或99分,都同样是A*,都是优异的
表现。”
国庆群众大会结束后,教育部长王瑞杰在他的面簿网页上留言说,小六会考成绩鉴定的改革要几年后才能执行,并不会影响接下来几届的小六生。会考成绩鉴定和选择进入哪所中学息息相关,教育部接下来会和学校领袖、教师、家长和学生等进一步协商,日后再公布执行细节。
为了进一步开放中学制度,确保顶尖学校不成为封闭的圈子,李总理也宣布教育部会继续扩大直接收生计划。除了引进有不同才艺的学生,学校也可以在计划下录取有良好性格特质,如品行端正、有韧性、魄力和领袖潜质的小学毕业生。一方面,教育部会鼓励顶尖中学更积极寻找这类学生,另一方面,小学也可以向中学推荐这些优异生。
教育部也会显著加强顶尖中学提供的经济援助和助学金计划,让经济条件欠佳但有能力的学生,可以更自信选择入读这些中学。
中学教育的另一项调整是,若小六生在某个科目的表现突出,在会考中取得良好成绩,他们升上中学后可以选修相应科目的高级课程。李总理指出,这是为了确保中学教育保持灵活,学生可以根据兴趣和长处发掘最大潜能。

升学管道将为所有人敞开
王珏琪 , 陈秋华 2013年08月19日
我个人认为,应该把每所学校都打造成好学校。为了达到目标,我们做了很多努力,确保每所学校都能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国庆群众大会2013总理演讲全文
教育
我们一定要维持一个开放的系统、有多条升学管道,让学生可以进入;即使不适应时出去了,以后还能根据他们的表现和能力再回来。
我们即将做出的第三个改变是,为所有人敞开升学管道。提供开放的管道一直是新加坡的基本原则,是我们增强人力资源,为所有国人提供希望的方式。
教育特别是如此。因此我们投资学前教育,未来五年将增加多2万个学额。这也是为什么,政府将填补每个7岁至16岁孩子的教育储蓄户头,包括在家受教育、回教学校和出国留学的孩子。这显示我们珍惜每个孩子,要提供每个人最佳的人生起点。
教育是家长和学生非常关注的课题,因为它在塑造一个人的潜能和机遇方面,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家长都知道,他们都希望给孩子最好的。因此在一些重要阶段,全家人会感到非常有压力,无论是小一报名或小六离校考试时,全家都会参与其中。
人们对教育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教育部的观点是“每所学校均是好学校”。无论你到哪所学校、哪个班级,你都能获得优质的教育。我们给予每所学校资源和师资来发展学校的专长项目。我们确保整个教育系统维持在高水平,每所学校均是好学校。
不过,家长和学生的观点不一样。他们虽然接受教育部的观点,但还是比较喜欢某些学校,尽管两所学校位于同一个社区,仅距离几百米,但是家长会千方百计把孩子送到其中一所。每年小六离校考试、学校报名时,我都看到同样的情况。人们会很努力争取进入一所好学校,一所他们认为会比较适合孩子的学校。有时候他们会成功,有时则不然。不过,这个想法根深蒂固。
由于我国中学是根据学生的学术成绩来录取,因此全国的情况如此。这是家长追求他们认为是最好的学校,和咨询如“怕输家长网站”(www.kiasuparents.com)的结果。我已经不需要做这样的事了,也还未达到要咨询“怕输祖父母网站”的时候。结果是,有的顶尖中学集中了很多很优秀、成绩很好的学生。这些学校的水平很高,要报读这些学校竞争激烈,大家都感到莫大的压力。
我个人认为,应该把每所学校都打造成好学校。为了达到目标,我们做了很多努力,确保每所学校都能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我们提供学校资源、优质的教师和注重价值观。针对这个目标,我们取得了不少进步。例如,位于武吉巴督的百德小学就通过戏剧来增强孩子的信心,育林中学的专长则是飞行和宇航教育。
因此,每所学校均是好学校。我要求教育部提供学校资源,让校长有自主权,根据学生的需求灵活教学,进而让这个系统能顺利运作。不仅在中小学和初级学院,中学后教育也如此,例如这个工艺教育学院校园耗资5亿元建造,有充满热忱的讲师和高素质的课程,因此学生能为学校感到自豪,对毕业后的人生有信心。
每所学校均是好学校。不过,我是务实的,我能理解家长和学生会谨慎选择要报读的学校。我也认为,家长能比较和选学校是好的,因为当学校知道家长在观察它们的成绩时,这会给学校带来压力。不过,家长做选择时要根据正确的因素,不单是按照考试成绩,还要按照学校如何教育学生。你的孩子可能本来就很聪明,因此获得好成绩,学校可能对他们没什么影响,学生只是在自己学习。你的孩子可能不是很有天赋,不过学校改变了他们的表现,对他们起了很大的影响。因此家长在选学校时候,若是根据学校的素质、学术、品格教育、公民教育和培养学生兴趣方面的表现来选择,那么这就是一个可行的系统。
顶尖学府呢?只要我们能维持开放的系统,我们全国有一些公认的优异学校,是好的。这意味,学生入学没有限制,优秀的学生能往高处爬,进入这些顶尖学府,那么我们就没有封闭、世袭的精英群体。有的社会是那样的,我们永远也不能变成像他们那样。
我们一定要维持一个开放的系统、有多条升学管道,让学生可以进入;即使不适应时出去了,以后还能根据他们的表现和能力再回来。
如果我们有一个基础高、群峰连绵的教育系统,又有一起提高水平的压力,就能为所有孩子提供优质的教育,我们就能提升我们整个教育系统。如果我们的系统是完全平坦和没有特征的,每所学校完全一样、没有特点,那么我们是平庸,而不是卓越的。以前的中国,有第37中、38中。它们只差一个数目字,其余的都一样,没人会付出努力。现在的中国,系统很复杂,有实验学校、顶级学府。虽然是社会主义社会,但还是会有竞争。我们要确保所有学校都是好学校,但要不断竞争取得进步。
我们有一个优质的教育系统,但我们的社会越来越分层化,学生之间竞争越来越激烈,过于注重考试成绩而不够注重学习。这些因素难以消除,因为家长都希望给孩子最好的,他们认为考试成绩才重要。不过,我认为我们要重新调整,维持开放的系统和把重点放在比考试成绩更重要的部分。
教育系统是很复杂又脆弱的,你可以各说各话,但不应强求它一下子改变。你要稍微调整,再谨慎观察结果,因此我提议要作出以下四项调整。
每所小学素质将继续获提升
小一报名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我们有第一阶段、2A、2B和2C等阶段,并且给予兄姐及家长为校友的申请者优先权,因为我们要每一所学校发展出自己的传统、历史和校风,我们要每一所学校有一个关心它的社群,我们要学校为自己感到自豪,学生在穿上校服那刻可以感受到,那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学校。我毕业自南洋小学和公教中学,两所学校都有悠远的历史,很多学校都是如此,因此我们应该保留(校友优先的制度)。但与此同时,我们不要我们的小学是封闭的,只有在你的家长是校友的情况下才可以进入。
从前,受欢迎的小学通常还会有剩余学额给那些与学校没有关系的申请者。但近年来,这些学额减少了,这从今年的小一报名活动中可以看出,好些学校在较早阶段就需要抽签,意味着它们到了稍迟阶段已没有剩下多少学额。如果我们坐视不理,总有一天这些学校将没有任何学额留给与学校没有关系的申请者,我认为这是不妙的。
因此我们要取得平衡。校友会希望我们能够保留现在的制度,公众则持不同意见。我们的新加坡对话会探讨了这个课题,与会者提出了建议,一个说让住在学校附近的申请者享有绝对优先权,所以如果住在心仪学校附近,或是有能力在学校附近置屋(就能提高入学机会)。但这样的想法如果要全岛推行并不实际。
另一人说,取消所有的制度,实行100%抽签制,按种族比例进行抽签,分配学额。那我们就会(像中国以往的体制一样),回到有第37中、第38中、第99中的情况,甚至得在校服上挂上学校的编号。我不认为这些极端的做法会有效。
况且,无论你采取什么措施,家长都会找到各种妙招来提高他们孩子的入学机会,例如一名母亲为了增加长子进入他们心仪学校的机会,前后搬了四次家。华人所说的“孟母三迁”,孟母因为觉得邻居素质欠佳会影响孩子的成长,前后搬了三次家,但我们的情况是,邻居的素质完全没有问题,家长是为了进入心仪的学校而搬四次家,更胜孟母!
另外有一些夫妇随身携带手机,兵分两路到不同学校排队,你到学校A,我到学校B, 并在第一时间向彼此汇报自己所在的学校有多少人报名、是否需要抽签以及自己成功报读的机会有多高,行事犹如一项军事行动。
因此,我认为我们应该争取更好的平衡。从明年起,每一所小学在小一报名都会保留至少40个学额(全国总学额的10%至15%)给那些与学校没有关系的申请者。如此一来,每个儿童都有进入心仪小学的机会。虽然这并不代表我们能实现每个人的愿望,而且可能终究还是要以抽签分配学额,但至少学校会保持相对的开放,不会完全封闭。
与此同时,我们也将继续提升每一所小学的素质,教育部让我在此重复,而我也坚定地跟大家说,这我们已经在做了,你们可以相信我们会为每一所学校注入资源,无论你的孩子进入哪所学校,我们都会尽可能为每个人提供最好的。
修改小六离校考试积分制
我要做的第二项调整与小六离校考试的积分制度有关。小六离校考试是我们最重要的一项考试,至少许多家长将之视为最重要的一项考试,因为它不仅是学生小学表现的一份报告,家长更认为它决定了孩子的前途。
我刚收到一封电邮,请我在谈到小六会考时务必要特别小心,因为问题不在考试上,问题在于家长认为这项考试代表了一切,孩子进入个别的源流就决定了他的一生。我回复他说,我并不赞成这是我们教育制度的运作方式,不过我会非常小心。他回复我说,‘我也不赞同,但这是家长的想法’,因此我们必须将之考虑在内。
无论怎样,因为家长持有的想法,小六会考带来了巨大压力,全家人跟着孩子一起应考。我知道有人为了孩子参加小六会考而请假。我最近在新传媒看到一段片子,这名母亲说,她为了陪女儿参加小六会考而停职一年。
针对小六会考,我问我们的新加坡对话会的与会者说了什么?其中一组成员说,他们的小组探讨了各种其他的可能性,但对于什么制度能最好地给孩子分配中学,始终莫衷一是。因此他们最终建议:请不要改变小六会考制度。
但我认为针对小六会考,我们可以谨慎地做一些调整。
时至今日,我都不知道我的小六会考积分是什么。我想你们当中跟我年龄相仿的,很多也不知道你自己的小六会考分数。因为我在50年前,就是1963年,参加小六会考时,考试积分是保密的,教育部并没有告知学生他们的成绩。学生只被告知他们及格与否,以及他们被分配到的学校。
(我记得)我们每个人心急地集合在南洋小学的停车场,在等候多时后,教师终于走出来,从名单中念出谁及格谁不及格,幸好我及格了。
但是今日的情况不同了,每个人都知道他们的积分。他们不仅知道自己的积分,也知道朋友的积分,还知道朋友的儿子和女儿的积分,在必要时还会相互比较。看到拿230分的会说,哇不错,可以进这所中学,看到另一个拿到180分的会问:“哇!发生了什么事?”
这些分数对进入哪所中学确实至关重要,但是孩子不过12岁,就要用这么多个小数点来评估他,这是没有意义的区分,在我看来是过分细致的区分。
谁长大后会更有能力、更加成功,对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在12岁之际,你可以猜到,但绝对没法断定,更加不可能从一分之差来评定。因此我认为我们不应该以如此细致的区分来决定学生的中学分配。
我们将采用像O水准及A水准成绩鉴别制度那样更为宽松的等级式评分制。在O水准会考,我们有A1到F9,F9是不及格,A水准会考我不太确定,应该也是分为A、B、C、D的等级。我想以等级制取代积分制会减少为追逐每一分的过度竞争。如果你获得A*,无论是91分或99分,都同样是A*,都是优异的表现。
这就能腾出更多空间来全面地教育和培养学生。
不过我所说的是我们打算做的,会需要好几年来实现,因此如果你将在几个月内参加小六会考,或是你的儿子或孙子将要应考,请不要惊慌,我们不会在今年改变小六会考积分制,这需要好几年的时间来落实。

估计以后进TOP 中学就像现在进 NUS 的医学院或法律学院一样,要面试了!

量身规划 中学教育
2013年08月19日
我们要创造灵活的中学教育,让学校根据学生的能力与发展为他们量身规划教育。有些学生的学习进展较快,有些对某些科目有较大的兴趣;有些在多个科目的表现皆强,一些则在许多科目的表现皆弱。我们需要的是一套适合各类学习需要的制度。
目前的教育体系已提供一些灵活度,成绩优越的学生能转换到不同源流的课程。学生不一定得局限在一种源流或课程,我们当中有几个成功例子。
其中的例子林志祥,他小学被编入EM3源流,之后在士林中学就读普通学术源流班。他中学毕业后到义顺初级学院念书,并顺利报读新加坡国立大学,他在服完兵役后将到国大修读物理学。现有的教育制度让他有这个机会与时间,做有效的学习与发展。
另一名学生阿莫穆哈玛(Ahmad Muhammad bin Rosman)的家境艰辛,他从小学EM3源流毕业,被编入普通工艺源流,普通工艺源流是许多人抗拒的。他之后到工艺教育学院升学,获得工教院良好的栽培。他的成绩优越,豁免修高级国家工教局证书(Higher Nitec)课程,而到新加坡理工学院修读视觉效果与动态影像专业文凭。我国需要更多这样的例子,因此政府将在中学逐步推出更灵活的项目。
接下来,教育部将允许各源流中一学生修读高级科目,可选读的高级科目将是学生在小六会考中有优异成绩的。打个比方,一名普通学术源流的学生若小六会考的数学成绩很优越,也能在中学时修读O水准数学。如果一名普通工艺源流学生的语文能力很强,也可修读N水准或O水准语文。因此,中学生将能根据适合自己的步伐,学习各科目,发挥所长并建立自信。这项改变是我国教育制度朝更开放、更灵活的方向迈前一步。
拥有顶尖学校是件好事
我们要打造每所学校均是好学校,那新加坡为何还需要这些顶尖学校?
我们的教育体系里拥有顶尖学校,这是件好事。学校保持高水平,这是对教师、学生与整个教育制度的肯定。许多学校拥有很长的历史,一些甚至比新加坡历史还悠久。过去以来,学校为国家培养出许多领袖,他们投身在私人领域、社会服务与政府部门等。学校所培养的不仅是成功人士,也是社会的
栋梁。
因此,我国更有必要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发展、以全面的方式录取学生。学校须向学生灌输正确的价值观与精神,让他们接触多元的背景、建立对他人的同理心与谅解。我们要确保学生在给予他们栽培、寄予他们希望的社会扎根。
更重要的是,确保顶尖学校的录取方式保持开放,不让学校成为“封闭的圈子”——“封闭”不是因为学生的家庭背景关系,而是因为只录取“完美成绩”的学生。
校方不单要录取学业成绩杰出的学生,也应包括那些有领导能力、坚韧、冲劲等特质的学生。这些顶尖学校必须确保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孩子不会因担心无法融入,或经济上无法负担,而对这些学校却步。学生或许担心无法参与朋友的话题,因所讨论的是他们未必负担得起的物品,这是不健康且不应出现的情况。因此,政府要确保顶尖学校的录取方式继续保持开放,为有能力的学生提供多元的机会。
教育部将继续扩大直接收生计划的范围,让学校录取有特别才能的学生。我们要确保这些顶尖中学主动联系与寻找出色的学生,也可邀请小学推荐优秀生。我们要确保机会的大门永敞开。
另外,政府也将大幅度提升这些学校的经济援助与助学金计划,让那些有资格并想报读的学生有信心入读。这样一来,我国可确保顶尖学校继续开放给各背景的人才,所栽培的毕业生能为社会作贡献,并与他们的社区紧密联系。

模 糊一二份的界限是好事,但DSA成绩不公布,没标准, 如何确保它是公平的?PSLE的好处就在于透明,明确的界限,一旦公布,很难做undertable的事, 但各校DSA就难说了。只能寄希望于人治。等级制说白了不是为了给学生减压, 而是有更多的空间做undertable事, 比如调整新移民或外国学生进入名校的比例等等。

教育部网张上是这样写的:
How much discretion will the secondary schools have for 2013 DSA-Sec Exercise?                                                                                                                                            Type of SchoolsDiscretionary PlacesSchools with Integrated Programme (IP) or Specialised Independent Schools (viz. NUSHS, SOTA, SST)Up to 100%Independent Schools (without IP)20%Autonomous Schools (without IP)10%Niche Schools5%
Last year, all the IP schools, with the exception of NUS High School, School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School of the Arts, admitted up to only 50% of the Secondary One intake through the DSA-Sec Exercise. This year, we expect a similar proportion of places to be available for centralised Secondary One Posting Exercise.

感觉是从公平到不那么公平。

预测精准,鼓掌!

同感,这也是昨晚边听边感到五味杂陈的地方,个人并不担忧自己的孩子,因为一直秉承要求孩子学做学问,更要学做人的宗旨,但也感到现在酝酿并开始的变革是从原本的透明公平逐渐变得更加人为操作,就像上面很多版亲所言“人治”,这是软性的,因为这样产生的偏差更多,各个名校手中握的权力更大,如何体现公平原则?这应该是大部分中国新移民一致的担忧。曾经有人说“感谢高考”是啊!现在似乎有相似的感觉了呵呵!

大方向已经确定了,但还有很多细节问题需要政府澄清:-高级华文的问题。 如是否和O-level一样, 在该科目和英语同时取得C6及以上成绩(及格)可以减两分?是否可以用高级华文成绩来代替英文成绩.是不是和L1R5一样, CCA拿到 Grade A1或A2(CCA points 20分)可以减两分?在现有的PSLE评分系统下,如果孩子偏科或者在某一课出现失误依然有机会进入名校,因为可以用优势科目的成绩拉高整体成绩;改成O-level系统后,95分和80分可能在同一个等级,偏科的孩子肯定会吃大亏。另一方面, 今后PSLE的压力可能因此而加大, 因为考试时如果在任何一课出现失误都将导致整体成绩大幅度下降。不知教育部会如何应对这个问题。

总理说: “以前的中国,有第37中、38中。它们只差一个数目字,其余的都一样,没人会付出努力”
是这样吗?

最关键的是现在是电脑按PSLE 分数分配中学,太公平了。 以后很多孩子拿到同样的AAAA, 第一选择是同一中学,比如200个人竞争100个学位,不知MOE 怎样选择? 另外我觉得现在190多所小学的 head prefect 以后很可能都能靠小学校长推荐进入顶尖中学。

讲得是文革时期吧!

如果没有直通车,我们还可以接受这样的改革。反正大家都考O 水准,还在统一标准上竞争。现在这样一改,很多不是靠成绩,而通过其他人为的标准进入直通车中学,对其他人很不公平。

感觉还是按分数来更加公平. 以后如果大把的同分出现, 如何选择呢?

感觉政府也没有一个很成熟的想法,抛出一个框架,还在看民意。如此,大家心惴惴,无所适从。

真是神准啊赞一个~~~

引用: 接下来,教育部将允许各源流中一学生修读高级科目,可选读的高级科目将是学生在小六会考中有优异成绩的。打个比方,一名普通学术源流的学生若小六会考的数学成绩很优越,也能在中学时修读O水准数学。如果一名普通工艺源流学生的语文能力很强,也可修读N水准或O水准语文。因此,中学生将能根据适合自己的步伐,学习各科目,发挥所长并建立自信。这项改变是我国教育制度朝更开放、更灵活的方向迈前一步。真是奇怪
这个现在一直都有的啊
一些NA学生,修读O水准的华文或数学
一些NT的学生修读NA的某些课程
还有一些中三中四的学生
在修读理工学院的课程
我们学校都实施好多年了~~~

到达某一段位
大家继续抽签?
比如250分以上
抽签决定进入有直通车的学校??
太复杂了~~~~

PSLE 分数还是有的,只不过不让学生知道罢了。如果真出现2个同等级的学生争一个学额而又无法增加名额,那大概还是要考虑分数的。
这个政策还不错,让学生和家长不必为了几分而去斤斤计较耿耿于怀。不过 PSLE 取消 t score 只是个降压的小动作,真正让学生减压的,应该是直通车扩招,变相的弱化 PSLE,让有能力的,平时表现一直不错的孩子 不会因为 PSLE 的失常而懊悔。我不明白为什么会怀疑由此而不透明,大家又不是第一天来新加坡,天朝的不信任感这里应该不存在啊。
华人家长大概都喜欢拿分数来比较,不过那些都是12岁的孩子啊,有必要吗?

我们小时候就是小六会考中考高考,考几分进什么学校,家里再穷只要你努力看成绩进学校。现在国内的小升初,可以背地里找班主任改平时成绩,找校友通关系,交大附中的女儿也进交大附中,复旦附中的儿子也进复旦附中。现在校友群特别火,终于明白为什么了,可以找留校的老同学安排儿女进母校。
小六会考虽然压力大辛苦,可是公平看得见,来个等级制度面试也得看面试官当天心情,学国内背地里通通关系,叫这些没有扎实人脉的移民怎么办?心痛啊!

现在大家担心的是
比如250和280
谁去来服侍,谁去立华?
抽签呢,还是按分数?
还是全部参加各校的面试?
若还是按分数
这个改变的意义是什么?

应该是类似大学入学自己选学校填报?只能报一所?

这个政策对平时综合能力比较好的学生或者有特长的学生是利好的,12岁的孩子潜力无限,不应该因为1分或者几分之差失去进名校的机会

会有细节的,到时候看才知道。我只能说这样的改变,大方向是好的,对孩子的身心健康绝对是有益的。

“中三中四的学生, 在修读理工学院的课程”, 这有什么好处?以后进理工学院可以少修课?

政府期望的精英应该是各个领域全方位的,读书是一个方面

嗯, 希望是如此
千万别搞得跟北京、上海一样
说是减负,废除小生初的考试
结果,为了进好的小学
孩子们不光要拼成绩
还要拼十八般武艺~~~

真是不可思议。出来了,还是在怀疑一切,对谁都不信任,看不到的东西就认为有猫腻。。。

唉,我的学校真有啊
细节不多说
反正负责老师苦不堪言~~~

从另一方面来说,会18般武艺比只会考试要好得多。

有特长的学生现在也能dsa,现行的制度没有阻挡他们的步伐。
对综合能力较好的学生是利好,我不敢苟同,我觉得十八般武艺样样都行的小孩真不多,操练成十八般武艺的占大多数,但累的都是家长孩子。

等级制不是这样的呀。我猜想哈,
1),4A*, 基本上就是T-SCORE 的270以上的,如果报读RGS,RI, NYGS, HCH, 绝对是第一批都录取了。
2),3A*+1A, 相当于265分, 第一梯队的4所中学,一般也能录取。
3),2A*+2A, 相当于260分以上, 这些学生就需要看报读第一梯队的4所中学的人数,
超过录取人数的,估计需要面试?看CCA,领导才华?华校需要看高级华文?这些成绩以外的东西来录取吧。
4),还有一些1A*+3A, 250分以上的,少数其他方面优秀的学生,估计也可以去竞争一下第一梯队的中学。
没有被第一梯队录取的 3),4),应该都是可以进德明,立化,新加坡女子,英华这些第二梯队的中学。
所以,和以前的制度差别倒是不太大。

问题是,录取是在成绩好的基础上,参考“18般武艺”,
那么,家长怕输的话,会为了升学让孩子学这学那,
孩子的压力会更大的。

哈哈,那是
从大方向上来说
这是肯定的~~~
希望教育部最后的评估方式能跟上
力求做到公平公正,客观全面
使政策能够有效运行~~~

有什么不可思议的?正因为来了15年,看到身边小学转名校真的有猫腻,才有权利这么说。
新加坡比天朝好一点,但也别忘了,这里也不是没有贪腐。

我猜也是差不多,不会把相差很大的分数归在一个级别里。所以说这只是个小改革。

很有道理~~~
可是这样
还是要看学生的PSLE分数做参考的啊
没法达到O水准只看等级就能搞定要去的学校~~~

何止好一点。
与其在那里猜测人家有猫腻,还不如检讨一下自己,比如,人家说不定真有什么特长。

对于新家坡落实政策公平、公正和透明度方面
我觉得我们应该有信心~~~
因为这事关所有的家里有孩子的家庭
政府不会马虎~~~

但只会考试的 学生 也不是政府喜闻乐见的吧

这个地球那个国家都有贪腐,多少罢了,难道咱还能搬到火星么? 其实我也想知道怎么个猫腻能转进名校,某斯的女儿也是父母做义工进去的南洋,某著名演员做了义工儿子也没进去,,,,,,,,

“2A*+2A, 相当于260分以上”, 这个过于乐观了, 我觉得245 到260 都有可能,按照现在的体制,还能区分,将来的体制,不知如何区分, 这可关系到直通车和非直通车的问题。
“一些1A*+3A, 250分以上的”,  也太乐观了。 我估计220 到250 都有可能,按照现在的体制,也还能区分,将来的体制,不知如何区分,如何分配中学。

真是对牛弹琴!检讨什么?跟你意见不一致啊?一定要说这个政策好啊?有空!
我只是担心会由一个公平的竞争变得不公平,前面的回复这样的担心多了去了。你可以说,同胞,你们狭隘了!
我的天!你以为你生活的是净土啊?没腐败没台底钱。何止好一点什么意思?好一点等于没有啊?笑死我咧!

我以为小学的A*和A和中学不一样啊。90分以上是A*,80分~90分是A?
那2A*+2A,最少是90+80*2=260分呢

别人回复你了。你如果非得拿个放大镜在地上找灰尘以此来证明这里那里也不是完全干净的,那你真得很狭隘。

我希望部长花更多时间去考虑这个改变,制定一个较公平的体制,不要为了改变而改变。

blog

Share
Published by
blog

Recent Posts

中国全面禁止虚拟货币

炒币者极度深寒:不止凉了,还冻…

4年 ago

如果在六个月投资赚取超过1%的利息

银行每个月都打电话,问我借不借…

4年 ago

想买住院保险……

如题, 29岁SC. 你好,我…

4年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