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一报名世袭制(父亲、母亲或兄姐曾在该校就读)的结果就是好学校在2B和2C阶段名额稀缺,随着历史渐长,所有名额必然会被校友子女全部占有。而只有好学校才会发生这种事情。普通的学校和较差学校是很少会有家长去抢着传承的,他们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进入好学校,报名的时候他们才不会去管什么为自己母校而自豪呢。
所以小一报名世袭制就是给好学校设计的,只有好学校才用得着,其他学校这就是个摆设。
总理在国庆演讲上提到让校友子女在小一报名享有报名优先权有助每所学校塑造校风和传承文化,值得保留。这就是给教育部提出的“所有小学都是好学校”口号一个大巴掌。既然都认识到了世袭制带给好学校的结果是2B和2C名额越来越少,要强制留给2B和2C各20个名额,不如考虑逐步取消小一报名世袭制。还继续坚持小一报名世袭制,说明上层在骨子里对学校还是有好坏之分的。
沙发。说得好!
对!楼主揭露了真相!LXL自己说:我是南洋小学的校友!给南洋打广告!
新加坡神马不是世袭制啊? 治国之本啊。
听了演讲后的感觉–他很想回到他儿时的那个时代。。。
不用比成绩,也不用拼全能,拼爹就好,哈哈。。。
‘每个学校都是好学校’,
那就是个美好的饼,
什么叫画饼xx啊。。。
这句话的目的是好意的,也不一定是画饼充饥。但要想真正实现这个目标,政府实施的政策得向这个目标努力,而不是背道而驰啊。行动和口号不一致,那就不只是画饼充饥了,而是口是心非,让人们质疑政府的诚意了。
教育部提出的“每所学校都是好学校”,我想这是教育部针对师资力量和学校硬件提出来的,但是最后一间学校的好坏,大家通常是看学生成绩的,哪些学校的学苗好、成绩好,自然就会成为好学校,招生时就会有更多的好学生报名,就有了良性循环。而普通邻里学校,因为招不到高分学生,怎么可能翻身呢?
例如,我家楼下一间小学,每年小一招生,都会剩余几十个名额,听说每班20个学生,二分之一是马来学生,三分之一是外国人,其余是华人和印度人,两个老师在里面教课。而且下午还有托管班,可以说是尽心尽力为学生着想,可是每年成绩都很一般。因此,每年也招不满。
我所任教的学校是一间邻里中学,我的同事们都很认真负责,经常看到老师们下午义务为学生补习,早晨六点半就有老师上班了,晚上六点多还有同事在负责CCA,每个老师下班时都大包小包带着作业回家。
但是我们的学生学习能力就在那里,经常教了很多次,他们还是记不住,我们这样的学校,怎么能变成家长眼中的好学校呢?
教育部的确是画了一个美好的“饼”,但是没法改变现实,在家长的眼中,学校永远都是有好有坏的。
看问题的角度不同,需求不同。
这就是理想和现实的差别。理想的情况是让小学扁平化, 真真地做到每所小学都是好学校,家长就不用在孩子还那么小的时候就纠结为他们报读名校了。现实的情况是小一报名,家长就各显神通(应该是有资源的家长),积极争取给孩子报读名校。万一没有报上,就开始想后路,拼命地往GEP挤,能挤进最好,挤不进也要争取过第一轮,因为对于大多数孩子这是转入名校的最后一次机会了。所以名校一般拥有好的生源,成绩想不好都不可能,典型的马太效应,好的更好,差的更差,教育部提出的“所有小学都是好学校”也就沦为一纸空谈罢了。有时会有教育部的领导在视察邻里小学时可以给出很多天花乱坠的赞美,但是他们绝不会让他们的孩子报这样优秀的邻里小学,因为他们的孩子要肩负起历史传承,在他们小时候上的名校学习。
既然政府说所有的小学都是好学校,就让GEP班在所有小学轮流办吧,不固定学校。
这倒真可以.
因为GEP的老师是由教育部派的, 和在哪所学校还真是关系不大.
是个思路啊.
这个思路挺新的。
分析的到位,硬件,师资,学生和家庭的投入,都很重要,好的学校这些都有优势,而所谓差的学校,学生素质和学生家长的投入可能也要差很多,例如本身教育程度就低很多,没有时间关心孩子等等,我想大部分老师都是想把学生教好的
小学和中学还是有区别的毕竟小一学生是没有筛选的
“每所学校都是好学校”
对于小学来说还是有可能实现的。
但对中学就是瞎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