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个说不尽的话题,它最深刻的隐意便是时光.
芸芸众生都是茫然四散分落在河流中的人,出生即奔向死亡。
我们濯足涣洗尘缨,试图阻止水流的去向,但无论是俯身轻掬,还是逆流而上,甚至抱朴归真默然不动,时光的河流还是一样会泊泊向前。于是,在有限的生命里,被动或者主动的追求,幻灭,再追求,再幻灭,像个陀螺永无至尽,永不能停歇。
这是生的苦痛。为了消解这种苦痛,无数人提出过无数的解决方案。儒家,道家,释家,法家,墨家,就算是所谓的诸子百家,到了今天,仍能发挥影响并且于历史中仍有一席之地的,也不多了。
这里就涉及到一个人的本性问题。
儒家讲究修身以养性,人的良好品性不是先天就有的,必须时时警觉一日三省,申仁义之道为仁义之人,不避激烈的现实,于直面中既实现自己的价值又帮助别人实现他们的价值;这不能说没有道理,它的积极处仍是显而易见的。
只是它不是根本的解治之道。有人觉得法家是它的反面。我却觉得,法家和儒家有点一体两面的意味。法家常是乱世时被擎出的法宝,儒家则是定世时压住流尘的镇石。但这两味药,几千年来交替着服用,换了无数辈人,亦不知换了几朝几代,乱仍自上作,老百姓仍然在吃黄连,人们仍然在追问幸福的终极意义到底是什么?
比起来,道家和释家的确更高明。但也更玄远更渺不可及。释家乃是明心见性以达涅磐。人生而具备佛性,只是自迷而不自知。如何拨开云雾见丽阳?如何拈花微笑即证菩提?有八万四千法门,但也可说只有一种。就是悟了。
道家与它平分秋色,则讲究修真炼性,以主无为;不用世俗的东西来污染人的天性,自然而然就是天道就是本原。无为不是不为,而是不强为,不逆势而为,犹如万川奔海依地势而行,不可人工强行筑堤筑坝围追堵截。
令狐冲的确算是一个道家之侠,更为可贵的是,他体现了道身上的最本质的精神,—-自然而然。他的一举一动均发自天性,不为外物所拘,他并没意识到自己体现了道,但他恰恰歪打正着入了道。所以他才能练独孤九剑。换了一个人,即使练了,大概也发挥不到他的那种威力。如果是左冷禅,也许反而会把独孤九剑练成阴恻恻的辟邪剑法。
气味相投的缘故,金庸笔下如此多的人物,我最钟爱他和盈盈。尤其爱他苦恋小师妹,相思入骨感怀身世,大哭以泄胸中块垒的至情。“男儿有泪不轻弹”,这种古训实在是很类似儒家治国齐家平天下的老孰师的念叨。岂知哭同笑一样,当是人自然而发的本能。情之所动,物之所感,发之与声,就和天地间有阴晴变幻春夏更替有朗照就必有雷雨一样,只要当哭即哭,当止则止,哭时酣畅,止亦痛快,就是大丈夫本色。如果扭扭捏捏勉强压抑反而造作。
造作的人,往往是在世俗的条规中耽溺了本性的人。以哭为例,可见后天的人还不如刚出生的婴儿。从什么时候,我们说话已经习惯半真半假,甚至以假为真,这既是我们迫于压力不能自守本心,更是复杂的世俗人事将我们层层染色的缘故。
人,若是能宛如初生婴儿般纯真,冷了哭,饿了吃,见了喜欢的人就笑,不喜欢的就不要他抱,没有过多的要求,也不希求无妄的逸乐。就如老子说,得见本性,安于本性,与天地共呼吸,才能够抛弃这与生俱来的孤独感吧。
扯回正题,可惜令狐冲只有一个,这个世界里左冷禅岳不群却有很多很多。甚至往往到了最后,我们自己或自觉或不自觉的也变成了半个左冷禅半个岳不群。小师妹遇上很多,盈盈却没有半个。于是乎,我们偏离自己的本心越来越远,违心的事做很多很多。多到,我们以为自己所做的,就是自己想做的。
令狐冲最大的痛苦是他永远得不到小师妹,我们最大的痛苦是我们永远都做不了令狐冲。
有的时候,我真的觉得老金很偏爱他。他是明知这世上难有令狐冲,却始终还是排除万难制造了这个一个横空出世的家伙。选择小师妹就代表着他得放下手中的独孤九剑,收敛心中做自我的狂念,老老实实练华山正宗的紫霞神功,规规矩矩做上岳不群的女婿兼华山掌门。如果他可以选,他定会这么选。只是事与愿违,小师妹虽活泼可爱却仍是世中人,所以不能欣赏他这种脱世的性情,而只会爱上历经劫难修身养性的林平之。相反,隐居在绿竹巷的盈盈,便是感应到了他这种卓尔不群的气质。
可是,只在世事俗人,全都逼他往所谓的邪路(回复自我)上走时,令狐冲才有可能成就为令狐冲。相较于营营苟苟的我们,在全都被世事逼着一气往所谓的正路(弃绝本心服从命令)上奔的景况下,境界何异于天与地。可见老金也知世界上要出一个令狐冲是多么的难。而更可笑的是,世上正道正人所谓的邪路邪人,恰恰是保持本性最多最接近天然的自然人。
呜呼!以正为邪,以邪为正,非正非邪,亦邪亦正。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又不能弃世而独立。正如陈子昂君所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知音难觅,好曲复求。欢会苦短,斜阳独立。人生正是寻梦之秋矣。今日我发此感慨,他朝不知何人见之,又不知见者是否如我般有此寂寂切肤之痛。
人生,果若雪泥鸿瓜耶?飞之东,飞之西,飞之南,飞之北,雪地皆空余风声琴声云声啸声,终至无声,这一万古初来的自然声而已。
网上写令狐冲的文章很多
这一篇特别的地方是
作者是我在网上认识的一个朋友
网络真是奇妙
可以在没有见过面
很可能以后也不会见面的人身上
忽然找到知音的感觉
纵使后来相忘于江湖
也因为那一刻的心意相通
觉得少了很多人生的寂寞
写的好
其实最天然最本色最不拘于理法的是桃谷六仙. 他们本领也不差,可在人们眼中却永远了插坷打诨的小丑. . . 令狐冲和他们不同,他年轻英武豪迈健谈,他热心助人懂得尊师重道投桃报李,他不以强凌弱还经常打抱不平,他用情专一有始有终…这些不都是传统思想所推崇的优良品质吗? 令狐冲之所以成功在于他做到了”卓”而不是”不群”,他只是抛弃了一小群而迎合了一大群,尺度拿捏得刚刚好,以至于他能通吃黑白两道,游刃于正邪之间. 这是他和桃谷六仙最大的不同,也是一个吊丝成功逆袭的必要条件.
这些不都是传统思想所推崇的优良品质吗?
—————————————————
令狐冲并非反传统,相反像令狐冲这样的人物原型是很多的,例如魏晋人物。
郭靖代表的是儒家正统,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理想。郭靖守襄阳,为国为民,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虽千万人吾往以,非常让人钦佩。如你和友好同学所说,相比之下,他对黄蓉的影响更大,而反过来说,黄蓉为他所做的牺牲也更大,因为为国为民并非黄蓉的理想,郭靖是为国为民,她是为郭靖守襄阳。
令狐冲就像我的朋友所写,代表的是一种道家的理想,追求人生的自在自适。《拯救与逍遥》是我喜欢的另外一篇金庸书评,我贴在下一楼。
现在的我们,郭靖式的理想已经遥远到不可思议,令狐冲可以归隐,我们有何处可去?也只能游于世俗,追求一时的自在与超脱了。
拯救与逍遥──杨过令狐冲的精神差异
作者:碧海潮生
金庸自谓生平最钦服二人,古人范蠡,今人吴清源,范吴之为人出世,都不脱道家气,足见金庸本人对于道家处世哲学颇有好感。金庸的小说之中,对于儒释道三家均有所涉及,以道家而言,论者多举杨过令狐冲为例。杨过是遗腹之子,少年丧母,其后蒙郭黄夫妇收养,先后于桃花岛全真教学艺,其身世与令狐冲颇多相似之处,最后也同以归隐而结尾。笔者细加考察杨过与令狐冲之精神气质,复觉二人其实质差异极大,不可一概而论,于是试申此论,以此就教于方家。
一
马克思主义把哲学归结为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然而立论似乎有些空洞,不脱庸俗。西哲诺瓦利斯所谓”哲学是怀着永恒的乡愁寻找家园”,此一极富诗意兼以深刻的洞见,令我十分叹服,并且从此喜欢上了这位短命天才。人生的本质是不断的认识发觉自我,杨过三十余年的经历其实是一个不断寻找,从模仿到自觉的过程,姑且称之为”乡愁的冲动”。
杨过虽然自幼丧父,但从来都在坚持着一个信念,那便是自己的父亲是一个英雄,杨过从少年到青年的成长便是不断寻找父亲和自我的过程,也正是这种信念,阻止了他在人世的冷漠中滑入人性的深渊。所幸他遇到了郭靖,郭靖之于杨过,正是一个精神导师(父亲)的作用。郭靖身上的儒家式的道德和责任挽救了杨过的人生。
郭靖是金庸笔下的完人,他所笃信的正是儒家式的王道理想,”天下无道也久矣,天之将以夫子为木铎”,而杨过的迷失恰恰是人性恶对于理想的侵蚀,杨过自小失去了父母的关怀,饱偿了生存的艰难与人世的冷漠,自我的迷失使他养成偏执轻狂的性格。而在全真教遇到彭连虎等人之后逃离全真教恰恰是杨过旧的信念崩溃之时,此时他了解父亲的真相,知道父亲并非如自己所想象的那样,兼之偏执的性格,便萌生了为父亲报仇的念头,这种自我迷失需要他者的临恩和救赎。杨过和小龙女离开绝情谷,回到襄阳,正好遇到蒙古军来犯,郭靖的道德自觉开启了杨过新的人生信念,流浪的游子寻找精神的归依,杨过的身上也开始浸润了郭靖式的人格,也终于成就了神雕大侠。
杨过最后的归隐是大多数侠客的共同命运,但我更加愿意相信成长了的杨过其人格特质是儒家式的,之所以如此,更多的是因为恶尚不足以完全吞噬善,杨过所以没有成为游坦之,正是不断的追寻父亲(从想象中的杨康到现实的郭靖)的信念支撑所至。杨过的精神之路核心是”拯救”,是善对于恶的救赎,是不断发现善并且自觉追逐善的过程,这种乡愁冲动也伴随着精神自觉的完成而为王道理想所消除。杨过的后期也如郭靖一样,获得了精神自足。
二
当令狐冲出场时,杨过的时代已经过去,令狐冲走上了一条与杨过截然不同的道路。正如前文所言,人生的本质是不断的寻找发现自我,这种乡愁冲动将伴随着人的精神丰富,并且随着精神自足而告结束,但有些人注定成为了无根的浪子,迷失了的家是无法找到的,便转而寻求自我的安慰,这是令狐冲的核心气质,是之为”逍遥”。
令狐冲身世不明,由岳不群父母抚养长大,岳不群之于华山时的令狐冲,同样承负着父亲的角色,令狐冲尽管与岳不群式的君子人格有所隔阂,但内心至少是不抵触的,倘若循着这条道路,那么令狐冲日后大概也会是另一个岳不群式的人物。
在儒家的人格之中,最高的追求是”内圣外王”的理想。孟子思想的根基是人性本善,正是由于这一根基的存在,才使的君子人格的自足成为可能。令狐冲对于精神上父亲—-岳不群的悖逆也恰恰是这一根基在现实中失去了效能。令狐冲眼中的江湖,名门正派的余沧海可以公然的劫掠福威镖局,嵩山派可以依恃着正义公然杀害刘正风一家。而原本清楚的”正义”与”邪恶”的分野恰恰在这种种的诡计阴谋的涂抹之中失去了对于人的感召,令狐冲对于人性的信仰就此坍塌,他敏锐的看到王道理想背后的丑陋。与曲洋刘正风的邂逅为他的精神提供了另外一种归宿,道家的逍遥自适给予处于信仰危机之中的令狐冲以安慰,当人无法在人生之中寻找到归途时,便转而自我安慰,也恰恰就是自我安慰的歌唱。这种逍遥自适放弃了对于理想的追寻,因为世间原本就是恶的,郭靖的君子人格被现实所无情的嘲弄,令狐冲的精神之父君子剑岳不群最后被证明也不过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伪君子。
笑傲江湖之中的金庸是清醒的,朱子曾经叹息尧舜之道未尝一日真正行于天地之间,而金庸也在书中揭示出”政治上大多数时期中是坏人当权”,也惟起如此,笑傲江湖一书才不愧是伟大的政治寓言,笑傲江湖的基调是恶的,是人性中的恶遮蔽了一切,欲望贯穿着每一个人,王道理想已经不足以给予令狐冲们以精神自足,后者便放弃了对于家园的寻找,选择了以退出来获取逍遥自适,不能说是一种悲哀。
逍遥不能够消弭恶,只是遮蔽了恶,或者说以自我的精神隔绝了外界的恶,世界依旧充满了邪恶与丑陋,这是笑傲江湖最大悲哀,令狐冲并不曾获得真正意义的救赎,充斥着阴谋和邪恶的江湖毁灭了郭靖式的君子王道梦想,善良注定如令狐冲一样无家可归。
三
和令狐冲有着相似的出身,但是人生的精神之旅却判然两途,两者最大的差异可以归结为”拯救”与”逍遥”。郭靖的君子人格挽救了处于沉沦边缘丧失了信念的杨过,后者也在这种王道信念中或者了精神自足,最终与郭靖殊途同归。而岳不群伪君子面目的暴露标志着令狐冲信念的彻底崩塌,江湖和人性的善已经无法支撑令狐冲,或者走向沉沦,成为岳不群任我行式的人物,或者自我隔绝,以孤独为代价支撑着人性。(包括风青杨,曲洋等人)式的逍遥为令狐冲的精神之旅提供了新的路径,家已经无可归依,流浪的令狐冲可以歌唱着自我安慰。
弱弱的问下
主贴这篇写得好么~~
我肯定看过比这个好的
但是找不回来啊~~
我没说写得最好
前面我说啦
特别之处在于我认识作者
你写一篇
我也给你转帖下
唉,老了情节都记不起了
还写啥~~~
看武侠的时候青春年少
现在儿子都青春年少了~~
令狐冲反的不是传统, 而是他的命运。可是作者似乎没有看到这点,没看到令狐冲的原则,信仰以及挣扎,只看到了”道法自然“。
“他的一举一动均发自天性,不为外物所拘”
“世事俗人,全都逼他往所谓的邪路(回复自我)上走””世上正道正人所谓的邪路邪人,恰恰是保持本性最多最接近天然的自然人。“
作者这样写,其实已经是认定了令狐冲是反传统的,反世俗的。
贴一个另类的:令狐冲的真正身世作者:新垣平 当令狐冲和任我行在西湖梅庄第一次见面的时候,任我行便对岳不群十分鄙视,但是却对宁中则颇有好感:“华山门中,我瞧得起的人当然也有。风老是一个,小朋友你是一个。还有一个你的后辈,叫甚么‘华山玉女’宁……宁甚么的。啊,是了,叫作宁中则。这个小姑娘倒也慷慨豪迈,是个人物,只可惜嫁了岳不群,一朵鲜花插在牛粪上了。”后来,在少林寺三战之时,任我行又有类似的说法:“华山派宁女侠我是知道的,岳甚么先生,可没听见过。”可以说,任我行在华山派有好感的人,只有三个:风清扬,令狐冲和宁中则。风清扬武功卓绝,令狐冲和他结下了特别的渊源,都很好理解。但是宁中则为何给他如此深刻的印象?这一点殊不可解。
虽然说宁中则“慷慨豪迈”,但这样的人物在武林中没有一万,也有八千,实在算不上什么好的理由。所以任我行对宁中则有特别印象,想必还有其他的理由。论武功,宁中则的那点功夫任我行根本看不上,论见识,宁中则也很平平,论事迹,宁中则成名较晚,而且一大半是借岳不群的名头。论容貌,宁中则虽然长得不错,但任大教主是何等人物,见过不知多少美女,也不至于因此就抬高她。那么莫非是宁中则和他有特别的关系?但是一开始任我行连她的名字都想不起来,看来不会是这么直接的交往。那么剩下的可能只有一个:宁中则和风清扬有关系!通过风清扬,任我行才对宁中则有一定的了解。 这事听起来不可思议,其实仔细想想,却是非常合理。回到二十多年前,华山派玉女峰大比剑,剑宗气宗自相残杀,最后因为岳不群的师父武功卓绝,连败剑宗十几个高手,才取得了最后胜利。但是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当时剑宗第一高手风清扬被以娶亲的骗局调虎离山,没有参加决战,否则胜负早已倒转。按冲虚的说法:华山两宗火并之时,风老前辈刚好在江南娶亲,得讯之后赶回华山,剑宗好手已然伤亡殆尽,一败涂地。否则以他剑法之精,倘若参与斗剑,气宗无论如何不能占到上风。风老前辈随即发觉,江南娶亲云云,原来是一场大骗局,他那岳丈暗中受了华山气宗之托,买了个Ji~NV来冒充小姐,将他羁绊在江南。风老前辈重回江南岳家,他的假岳丈全家早已逃得不知去向。江湖上都说,风老前辈恼怒羞愧,就此自刎而死。 实际上,风清扬当然没有死,但是从此隐居也不合人情。要知道他许多同门师兄弟都死在气宗手下,而且气宗中人还使了卑鄙的手段骗走他,并非公平比试。他怎能不大举报复?而且既然风清扬“得讯之后赶回华山”,可见他也并非无意参与决斗。以当时的武林公道而论,最合乎情理的举动是对气宗展开血腥复仇,至少要诛其首恶,如岳不群的师父等,同时和成不忧,封不平等剑宗残部联系,夺回华山正统。气宗方面,应该也做好了应对的准备,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可是最后,气宗毫发无损,风清扬也没事,但是却发誓以后再也不和人动手,这是怎么回事? 当日恒山飞桥上,当冲虚述说往事的时候,方证连使眼色,要他住口,这又是为什么?要知道说的不过是风清扬被人欺骗的事情,并不是什么败德丑行,而且是“江湖传说”,显然很多人都知道,为什么不能说?唯一的解释是,如果说下去,可能会触及到某个不能说破的大秘密!这个秘密一般人不知道,而方证冲虚这等武林最高领袖,自然掌握了许多秘辛,但是了解到什么程度,也很难说。 因此,一个假设已经呼之欲出:风清扬回到华山,要展开报复的时候,忽然遇到气宗传人,初出江湖的幼齿侠女宁中则,于是将其掳走报复,结果在这过程中,双方结下孽缘(具体过程可参考夏雪宜和温仪,或杨逍和纪晓芙等爱情故事),一个是十六七岁,情窦初开的魅力少女,一个是三四十岁,武功卓绝的壮年男子,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在长约一年的时间里,二人缠绵恩爱,侠踪遍及江湖,也和任我行等有秘密的来往。一年后,宁女侠诞下一个麟儿,这个孩子正是令狐冲。 由此一来,一系列问题就迎刃而解,首先是令狐冲的年龄问题。岳不群在华山思过崖上告知令狐冲二宗火并时说是“二十五年前”,此时当是年底(“如此过了两个多月,华山顶上一日冷似一日”)。几个月后,在五霸冈,令狐冲对黄伯流说他今年二十六岁,当是第二年初春,所以令狐冲在年前当是二十五岁,因为是虚岁,所以比实际年龄应该小一两岁,这样算来,令狐冲出生时当是在玉女峰斗剑后一年左右。这正符合我们所推理的宁中则和风清扬恋爱的时间!
其次是宁中则为什么强烈反对令狐冲和岳灵珊的婚姻,表面理由是令狐冲“胡闹任性、轻浮好酒,珊儿倘若嫁了他,势必给他误了终身”,这连令狐冲自己都不服气,其实真正的原因是二人是同母异父的亲兄妹,当然不能结合。 第三是为什么风清扬传独孤九剑给令狐冲。实际上田伯光不过要让令狐冲下山去见仪琳,对令狐冲本身没有伤害,没有传剑的必要。而且令狐冲因为岳不群的缘故,也表现得十分傲兀,一副爱教不教的样子,连风清扬都自嘲说:“倒是我来求你学艺了。”但是饶是如此,还是把独孤九剑全部传授给了令狐冲。看起来风清扬十分屈尊,但是如果当二人是父子关系,就很好理解了。所以令狐冲对风清扬“不但钦仰敬佩,更是觉得亲近之极,说不出的投机”,“比之恩师岳不群,似乎反而亲切得多”。表面上只是因为性格的接近,实际上性格的相似正是出于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 第四是为什么宁中则从来不怀疑令狐冲的剑法。当时华山派上下都觉得是令狐冲偷了林家的辟邪剑谱,但宁中则却处处为他说话,这自然是因为她早已知道其中原委。只是虽然知道,却也不能说破。 第五,宁中则武功平平,资质中等,怎么能有“宁氏一剑”这样高明的剑术发明,显然是从风清扬那样学来了一点上乘剑术的皮毛,如五岳派失传的剑术等,再和自己的武功融合,就形成了所谓“宁氏一剑”。 第六,为什么风清扬隐居起来,不是和自己的剑宗子弟在一起,而要在华山后山,那当然是为了看到自己永远的恋人,已经嫁给他人的宁中则之故了。 其他证据尚多,如风清扬对岳不群的仇恨,宁中则对令狐冲的母爱等,余不一一。 但问题是,为什么风清扬最后不能和宁中则厮守,而令狐冲又成了岳不群的弟子?这一点,可以做合理的推断:宁中则生下儿子后不久,她的师父即找来算帐(可能还有长青子等帮凶),风清扬本来武功较高,但因为要顾及娇妻幼子而不敌,虽然自己脱身不难,但是如此一来,妻子肯定被擒,儿子也会被盛怒的岳不群师父杀死,二人各有顾忌,最后达成妥协:风清扬允诺从此隐居,不再跟人动手,宁中则承诺和华山首徒岳不群结婚,岳不群师父允诺在顾全华山派颜面的条件下,让他们的儿子以孤儿的身份被收养,让宁中则仍然可以关心照顾他,并将他培养成华山派的新一代掌门人,以及风清扬在适当的时候可以传授给他武功等。一代大侠令狐冲的人生道路从此开始! 但是,岳不群在其中起了什么样的作用呢?按照岳不群自己的说法,当年比剑的时候,他是胸口中剑,性命垂危(“只见他胸口横过一条两尺来长的伤疤。自左肩斜伸右胸,伤疤虽然愈合己久,仍作淡红之色,想见当年受伤极重,只怕差一点便送了性命”)。这样重的伤,要修养好就得至少半年,加上武功必然大减,要恢复功力也需要长时间的苦练,所以当是岳不群当是在华山上养伤练功,对外面的一切毫不知情。所以几年后,才高高兴兴和宁中则结婚,而不知道这时候宁中则的儿子已经好几岁了。后来令狐冲拜入岳不群门下,肯定也是他的师祖安排的,此人在令狐冲记事的时候才去世。而岳不群对令狐冲的来历肯定一无所知,因为令狐冲从未询问,寻访自己的家人,当是孩子是师祖带来,岳不群自己也不知情的缘故。“令狐冲”当然也不是真名,“令狐冲”者,“宁和风”是也。“冲”字即风清扬之“清”的三点水加宁中则之“中”字,古字“冲”似乎也有写成三点水的。其实金大侠似乎也暗示过了,令狐冲不是曾化名风二中嘛,风二中,风二中,意思是风清扬和宁中则的第二代的意思。 岳灵珊比令狐冲小八九岁左右,可见岳不群夫妇的夫妻生活一开始并不顺利:古人不懂得云雨之事的排卵期原理,所以如果“云雨”频率低就很难怀孕。可见最初宁中则一定不愿意和岳不群过夫妻生活,但是岳不群对她一直不错,直到岳灵珊诞生后,二人有了共同的女儿,才逐渐恩爱起来。 由此可以解开笑傲江湖中最后一个大谜团:为何岳不群后来性情大变?固然有他野心的原因,也有他发现真相后的疯狂仇恨所致,令狐冲在五霸冈被岳不群开除出华山派,风清扬在华山隐居,当然毫不知情,后来发现后,自然认为自己和令狐冲师祖的约定已经被破坏,因此约宁中则见面,要带她离开,宁中则此时当然舍不下丈夫女儿,表示拒绝。结果这一过程被岳不群发现(顺便还发现了后山的石洞,学到了很多失传武功),岳不群愤懑之极,又畏惧风清扬的武功,不敢声张,于是一怒之下修炼辟邪剑谱,要成为天下武功第一后再报复,终于从一个道德君子,蜕变成为一个心理变态的杀人狂魔。 在《笑傲》中,风清扬还说过:“世上最厉害的招数,不在武功之中,而是阴谋诡计,机关陷阱。倘若落入了别人巧妙安排的陷阱,凭你多高明的武功招数,那也全然用不着了。别人控制了你的亲人,你的武功再高,还不是一样任人宰割。”可见,当年华山之巅,正直宁中则产子后虚弱,气宗掌门等前来突袭,并不是简单的救回宁中则,而是以她和幼小的令狐冲为人质,逼迫风清扬归隐,并承诺宁中则另嫁后扶养令狐冲长大,培养成下一代掌门。至于宁中则一开始不反对令狐冲与岳灵珊,是因为仅仅以为他们是兄妹之情,当发现不对头的时候就马上撮合灵珊和小林子的婚事。 岳不群最后的疯狂,宁中则最后的自尽,都是因为这个秘密泄漏的缘故。
哈哈,类似的帖子挺多的
金庸的魅力真大呀
在我看来,金庸也不输鲁迅、张爱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