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题, 孩子后年上小学, 我只在这里读过理工学院, 想请教上小学,中学孩子的妈妈们分享一下这里的教育, 和国内有哪些不同? 先谢谢啦
哈哈,“我只在这里读过理工学院”满有意思。
这里应该没有谁“亲自”在新加坡读过小学中学的~~
sorry我对新加坡小学目前还没什么了解,还不能发表任何意见。
回复 1# 书香满屋
我也想知道,帮LZ顶顶
我在这里上过中学,感觉比国内轻松很多,但是分快慢班,也就是5年制与4年制,咱中国的小孩聪明,大多是快班的,可以直接考o level。5年制的就是腰多考一个n level,而且好像不可以报读jc,只可以去poly或ite。而且一定要选cca(课外活动),如果cca也拿到a1的话,可以减掉o level的1分。相对比中国读的太轻松了
我说说小学,中国的就不讲了,大家都经历过,重点讲新加坡
首先是入学,小一入学不需要考试,基本原则是就近入学。以1公里,2公里……为界限划分。买房租房都可以,地址以家长IC卡上的地址为准。
新加坡小学一年级入学程序比较复杂,分好几个阶段
1 在校生的弟/妹,无条件入学,就算住在20公里之外也照收 (7月底)
2a 家长是校友会成员,
2b 家长做满规定时间的义工,或是社区/宗教领袖,或是学校教职员工。本阶段如果申请人数大于学额的一半,将抽签
2c 前几阶段没能入学的,如果申请人数大于学额,将抽签 (整个2阶段在8月上、中旬完成)
1-2阶段仅限公民及PR
3 前几阶段没能入学的孩子,包括外国人。
学习中最大的区别就是语言。新加坡小学以英文为第一语言。除华文课和公民道德教育课外,其他都是英文授课。
课时安排不同。
一般早上7:30左右到校,晨读,升旗。8点开始上课,每半小时为一节课,几节课连在一起上,只在9点多10点左右休息30分钟,可以吃东西或玩。再上几节课,1点半左右放学。也有学校按年级不同分上、下午上课
学期、假期与中国不同。
新加坡是每年1月2日开学。3月初有一周假期,5月底到6月中有一个月假期,9月初一周假期,11月到12月有1个半月到2个月假期。
通常从3年级起按考试成绩排名次,分好、坏班
恩恩,中学的课时安排也和斑竹说的差不多,如果华文好的还可以拿一颗高级华文(校外授课,每星期2次,自去)。到时候o level 的时候如果你的英文考及格了,可以拿高级华文代替英文(中国人当然华文比较好,自然考的比英文好很多)。
天鹅住在哪栋楼啊?如果是2号楼的话算是淡马锡小学一公里范围内的,可以打打那所学校的主意:loveliness:
我住的是1号楼啊
看来明年要申请去做义工了:Q
回复 4# 王八蛋蛋
可以减掉o level的1分--是什么意思?
我的孩子在国内上的是国际学校,4年级回来新加坡直接再上4年级,没有遇到什么适应的问题,还算很顺利地衔接上了。
虽然在国内没上过当地的小学,但邻居的孩子上当地小学的情况也是多少有点了解的。我感觉主要的差别是(与新加坡小学的比较),国内孩子学的东西很多,也比较深,特别是中文、数学方面,但感觉学得比较死,还是属于应试学习的方式,课外活动也非常的少。而且不少学生可能由于老师的影响,有的变得相当的势力,比较成 人化,反而是新加坡的小学生比较天真,纯真一些。
我曾经在我的博客里介绍过一本书:《体验新加坡——27位留学生眼中的中新教育差异》,强烈建议对有兴趣了解新中教育差异,特别是中学教育差异的朋友读一读,我就是读了这本书才真正对新加坡的教育制度、教育方式等有了个全面的了解,觉得是好书,非常值得一读(以后有时间的话,我可以摘录一些部份贴上来)。这本书可以在图书馆借到。
详情请看我的博客,我就不在这儿再贴了。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d706ff0100ejin.html
回复 12# 真烦人
金花妈终于出现啦!谢谢分享啊!你的博客真不错呢(以前我怎么没发现呢,哎!)里面写的真详细,赞一个!
[quote]回复 王八蛋蛋
可以减掉o level的1分--是什么意思?
书香满屋 发表于 1-11-2009 22:44 [/quote
o level 分数越低越好,举例如果你所有科目的总分是12分,cca拿a1就可以直接在总成绩里面减掉1分,那么你就是11分了
这个来学习一下,太多讲究了
1、几节课连着上:因为一节课是30分钟,通常就是数学三节课连上或英文两节课连上,是相同的科目。
2、我儿子的学校从二年级就开始分班了,根据前一年考试成绩(其中年中考试占30%,年底考试占70%),全年级400个学生,小三开始分10个班(小二是13个班),其中前三个是好班(三个好班又以英文好、数学好、科学好来侧重分班)。所以从小一到小三,同班同学大部分不同,所有的老师也年年换。分班时华文不占考虑因素,据说是因为马来文很容易学,华文难学,所以母语在分班时不占分数。
3、英文、数学所占课时最多,华文和科学差不多(小三是这样,不知道小四以上会不会调整了,因为科学也是一样重要的科目)。其它就是公民道德教育、音乐、美术、体育等科目了。
我来说几句吧!
大女儿是在国内读到四年级时才转来新加坡的.对于国内和这儿的教育,我略微了解一点儿.
国内主要是应试教育,教师也比较负责,尤其是班主任,对每一个孩子都非常了解,每一科都由专门的教师教.而新加坡不是,女儿小学时,华文和好公民教育是一个教师,数学,英文,科学全由另一位老师教了,(教师是全科的),这儿没有早操,没有课间操,自然也没有眼保健操了,课间不休息,只是一个上午中间休息半小时,用来吃饭之类的. 一节课接一节课,如果是不同老师,就是换老师而矣,学生都呆在教室里,如果要上厕所,可以直接去,不过,不允许两个人一起去. (所以,新加坡孩子近视眼的特别多)
教授的内容,不安全按照书本,各科老师都会给很多paper,(感觉这儿没全国都需要遵守的教学大纲),作业也是,不是书上的. 因此,上名校,或是请家教,就变得非常重要了.
这儿课外活动比国内多,除了体育课,音乐课,美术课外,还有许多兴趣小组,要孩子们动手参与.
每一年,都会给学生排名次,成绩不好的,慢慢就会换到差班去.三年级时,全国范围内有一次选拔,成绩特别好的,就上特别课程.以前,小学四年级还会分流(就是按照成绩好坏,会快慢班,教学内容也不同的)现在,取消了.六年级时,参加离校考试,按成绩,分快捷,和普通课程,前者学四年,后者学五年,(当然所学内容也不同). 中学的教育也差不太多,每年都排名,中二时,又分快慢班的.
新加坡的教育,我感触最深的是,真的是所谓的”精英”教育,孩子从很小,就被分成三六九等了,如果孩子开化的晚,如大器晚成类的,在新加坡就被断送掉了.当然,如果孩子是精英,这儿还是不错的,政府提供的机会很多.(如特选课程之类的)
连堂不以科目分
比如休息时间在10:00-10:30的话(各年级休息时间不同,基本上从9:00——10:30几个年级轮休)
8:00-10:00有4节课,可能是英文三节,音乐一节,也可能数学两节,母语两节,全部连在一起上。10:30-13:30有6节课,连在一起上,不同科目只换老师,学生不许出教室。除非上体育课。或是音乐课、电脑课需要换教室。
这就是为什么有人说新加坡教育制度不好,有人却鼓掌叫好的原因。
聪明好学的孩子可以充分享受新加坡精英教育的好处,所以他们的妈妈由衷地称赞新加坡的教育。
但像我儿子这样不开窍的,早早就要被大浪淘沙了。所以我厌恶新加坡的教育。
所以单独讨论新加坡的教育制度是好是坏没有意义。关键在于孩子本身是什么样的人,能不能适应这种教育制度。
另外,我觉得北京、上海的小学里也有很多不同的课外活动,不懂大家为什么都说中国小学课外活动少。
也许是不同城市、不同学校的情况差别太大吧。
最近接触了不少这里的中学生,体会深刻,如果大家有兴趣,我下次来具体讲讲。
金花妈推荐的那本书我也看过。那27位留学生都是在名校念书的。
进入中学名校,无论硬环境还是软环境都非常棒,有出色的老师和同学。
但从我的几位在邻里中学教书的朋友口中听到的新加坡中学教育却是另一番景象。在那些学校里想不沉沦下去,孩子和家长必须付出极其艰苦的努力。
这也是新加坡家长们那么怕输,那么拼命挤名校的原因。
应该说那本书恰恰印证了新加坡的精英教育制度。
努力把孩子培养进新加坡中学名校,他就有可能拥有灿烂光明的前途。
好贴,好贴—
欢迎欢迎,多讲讲
现在新加坡是不是很注重华文啊,我帮我妹转学,她说育英中学很多是华文的,很少看到英文的,但她的英文不怎么好,
我觉得这里的学生动不动就放假,一年的假期加起来,
3月1周,
6月4周,
9月1周,
年底6–8周.
加起来有12周——14周之多吧.
中国的学生每年有这么多假期吗?
还每天都是半天,看来他们是注重质量教学吧,学生要是那里没听明白,老师也不会再重复讲的吧.
还有6年级统考的时候,1-5年级累计休7天
老师下了课就找不到了,学生不许进办公室,而且没有课间,也没时间找。
有问题找补习老师喽
没错,感觉这里小六会考跟中国的高考有得拼。主要是家长,都想孩子能上名校(初中),再到高中,这里高中(初院)升大学的比例很高(70%多),这是主要原因。还有一点就是,孩子到初中的时候,叛逆心理比较强,这时候所处的学习环境,所结交的朋友带给孩子的影响,可能比家长还多,所以,家长都希望孩子能有一个好读书环境(至少不会结交一些损友而学坏)。见过不少不太好的邻里学校的初中生,很散慢,放学不回家,成群在组屋楼下打闹,甚至吸烟。看到这样的情况,怎么敢让自己的孩子读这样的学校,所以也更不敢放松孩子的学习了。
但是大多数孩子在小学的时候还没开窍,尤其是男孩子,只知道玩,根本没有学习的压力,所以家长真辛苦,我们没有请补习,每次考试都跟一场战争一样,提前一个月就带孩子开始复习,做考题。一考完试,每个人都解放了!累啊!
回复 28# legilimens
上次有机会去某某女中,教师的办公室玻璃上有写:
某某某老师在这里,
某某某老师在这里—-
是写给学生的,方便学生课后联络老师的?
如果是这样的话,难道下课后学生只能通过窗口和老师见面?
上了名校也不消停,继续分班,分流。我儿子刚进华中的时候我并不知道中二上完了还要分班的。中学分普通和快捷源流,IP源流的学生就是特快了。他们的科目和所学的课程的深度跟O水准的学校完全不同,上了中学我已经没有办法给他从书局买到参考书了。全凭他自己跟上老师的进度,这两年,陆续有几个同学因为跟不上华中的进度而主动转校了,有的转到了公教,上得挺开心。中二上完,根据考试成绩进行一次分班。跟不上进度的有一个O水准班可以去准备O水准的考试。成绩好的学生说明还有能力,有文科和理科的特选课程可供选修,程度一般的可以继续六年的直通车IP课程。无论是哪个源流,根据学生的能力设计,课程绝不轻松。据有的上了理科特选课程实验班的小孩子说,那日子简直是昏天黑地。
RI没有O水准班,考不及格的学生可以留级,这是我在新加坡第一次听说留级。有朋友的小孩是在RGS的女生,学习一样很紧张。所以在新加坡的中学生普遍早恋的风气下,名校的小孩子很少有谈恋爱的,因为实在是没有时间。
我儿子在华中的成绩普通,我对他的要求是跟上大家的进度,顺利地上完六年的直通车就行了,具体的情况可以去我的博客去看 。
新加坡小学的学习时间安排对小孩来说真的很辛苦,一连上2个小时的课后才有半小时的休息,那半小时可能还会被老师留下来做功课,通常母语课要打乱课室进行,有时候老师拖堂,会印象其他课的进度,学生上下来真的很累,是大人都觉得难受,不要说小孩了。而且三年级开始就算读半天,其余放学时间还有可能被老师用来补课或者CCA,新加坡孩子的负担不比国内轻
这是我教书近2年的感受~~~~~
多谢开辟了此话题,从各位妈妈的讨论中受益良多。我没有什么亲身经历,只有点胡思乱想与大家分享。这些东西本应该放在博客之类的地方的,可惜我没那玩意儿,所以就贴这儿了。
如果说新加坡有什么意识形态的话,那就是所谓的meritocracy。在这一点上,就象我党宣传“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样,新加坡政府不遗余力地在各级教育体制、各种传媒途径中反反复复地灌输。而且做得还真有效率,你问新加坡的学生,新加坡是不有meritocracy,十之八九会深信不疑。我此前因为不大了解新加坡的初等教育,虽然对这个meritocracy的神话不买帐,但也不知问题在何处。各位可能要说了,meritocracy 有什么不好,总比任人唯亲、裙带关系好吧!而且,新加坡的制度难道不是meritocratic吗?你不见什么都是要考试、什么都是要看成绩的吗?Meritocracy是很好,新加坡也确实是什么都要看文凭、看成绩,但是文凭的获得与成绩的优劣,就全然是个人能力决定的、是个人能力的反映吗?那就且以新加坡的中小学教育来看看,有哪些非个人能力的因素在影响每个学生merit的获得。
首先,学生择校的问题。父母是校友能加分——于是,处于社会上层的家庭,因为父母更可能是好学校出来的,子女也更容易上好学校。住一公里以内机率大——于是好学校与好住宅、高收入又联系在一起,社会上层的家庭又得先机。能到学校做义工的、成为社区领域的又可加分——工薪阶层的家庭,父母都要工作,也难得有什么吹拉弹唱的特长,更难成什么社区领袖,做义工的机会又要少一些。
再看入学之后。新加坡小学的课程安排居然没有个全国统一的教学大纲,这实在令人费解,不知其历史缘由何在。偌大个中国原来都可以做到,今日之法国仍然如是,而新加坡这么个弹丸之地,却不搞全国统一?而这对谁有利呢?没有统一的教程,不同档次的学校之间,教学质量的差异就被放大。因为有了教学大纲,差一点的学校,别的花里忽哨的不会,起码能集中力量把大纲上的那点东西,死记硬背也给它练好了——这就如同在中国,内陆省份搞不来北京上海的那些素质教育,但只要咱们是按同一个教学大纲参加统一考试,分数上称王的反倒是黄冈一中这些学校。
还有一点,正如上面妈妈们说到,各个学校自行其道,很多学的练的可能跟考试并无太大关系。那要想考得好该怎么办?请家教。据我听说的是,新加坡的学生几乎一律是要在课外请家教的。如果学校在入学上还多少有点与家庭收入无关的公平,而在自由市场上请家教,就基本上是一分钱一分货了,对谁有利对谁不利,再明白不过了。所以,我想几乎可以这样说,在正式的学校教育上不管有多少的公平,在升学这一点上,可能反倒是非正式的、完全市场化、由家庭收入决定的家教影响更大。更重要的是,这样造成的教育不公,老百姓还不怪到政府头上——政府搞的是 “meritocracy”,可谁教你没钱请好的家教,让你小孩多得点merit呢?
再有就是学校里的分流,居然从小学就开始,而且搞得如此的不可逆转。我本来觉得在中国学校里一到期末就把考试成绩公布,搞排名,已经对学生很残酷了,但起码现在国内很多地方还在禁止分快慢班。可在新加坡呢,从小学就开始分流;不仅分流,还给小孩贴标签,简直恨不得是盖棺定论、让人再不得翻身。有人说,分班没关系呀,你多努力,把成绩弄好、再考回快班不就是了,这还是meritocracy呀?这就好像是对错过一班快车的人说,没关系,你坐下一班慢车就是,你自己在慢车里使劲快跑呀!快慢班一分,且不说师资及其他资源的分配,光是慢班、坏学生、脑子笨这一大堆标签就可以让小孩子们再无翻身的指望。这一点在梁智强的《小孩不笨》里表现得很好。而这种标签作为一个“self-fulfilling prophecy”——你说我坏,我本来不坏,也慢慢会变坏——的巨大力量,在教育学、社会学方面有汗牛充栋的文献。更有甚者,小学毕业之后居然就分成四年、五年这样两条不可逆转的轨道。在小学时稍微顽皮一点,一不小心,一场考试考砸,竟再无出头之日!而什么样的学生更容易出这些差错呢?父母无暇管教、启蒙教育晚、所生活的社区环境差、家中不以英语为母语,等等——还是跟家庭在社会分层中的位置相关。
所有这些,如果只是为了培养精英,实在说不过去。第一、新加坡社会根本用不了多少精英,莱佛士、华中这两所学校培养培养也就够了。第二、其他这些学校即使是快班也没培养出多少精英来。第三、不分快慢班、更平均地分配教育资源、给更多起步慢、或犯过小错误的学生以机会,培养出精英的机会更多。第四、新加坡如果真想培养更多精英,就不会建国四十年里了,却只有三所本地的大学(香港人口是新加坡的两倍,大学得有二十来所)。新加坡如果真是精英治国,教育学上这么简单的道理,这些精英不会不知道。但为什么还要搞这一套呢?
从以上种种的罗列,似乎已经可以看出,这样的教育制度似乎是使着劲地要跟成绩不好、家境不好的学生过不去。恨不得把你一捧子打倒,再别爬起来才好。这好像不合情理,为什么对社会的弱者如此残酷、为什么不多给他们些机会呢?
大家往往觉得教育是为了选拔“好”的人到“好”的位置上(所谓“择优录取”者也),但其实,教育也是——或者说更加是——为了安排“不行”的人到“不好”的位置上。所以,教育不光是要制造 “merit”, 更需要制造“demerit”;不光是要制造“成功”,更需要制造“失败”。而且,制造成功很容易,考试考容易点就行了,大家都高兴。但社会容纳不了如此多的“成功”。社会需要失败者,要不然谁来给你炒粿条。但谁都不愿意当失败者,所以,难就难在如何既制造“失败”,又让失败者对社会、对党和政府无话可说,而只能怪自己没本事。
换了这个角度再看新加坡的中小学教育,就发现,其更大的用意是在如何制造驯良、顺服的失败者上。以上说到的种种不合理,都是在致力于让一部分学生被尽快地安排在“失败者”的位置上,且再无翻盘的希望,在十几年的教育经历中,被一次次地说服:你就是不行,谁都别埋怨,安分守已地去炒你的粿条!哦,另外,生活还是有希望的吗,你不是还可以买买Toto吗?说不定哪天就中了。
这样的教育体制是好是坏?这要看对谁说了。对新加坡政府而言,这或许是好的——它维持了社会的稳定,更重要的是,也维持了党和政府的合法性(legitimacy)。对于好学生和他们的家庭来说,看起来也是个好事,起码一步步下来,竞争者越来越少。但对于被安排在“失败者”轨道上的学生和他们的家庭来说,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而对比中国的教育制度呢。起码在建国的前四十年里(不包括文革期间),对弱势群体比这肯定是要更公平一些的。但这十几年来,每况愈下。
最后补充一句,尽管有以上的这些批评,新加坡对精英还是重视的、即便是象咱们这号外来的、也没多少真本事的。不过,从新加坡政府要如此致力吸纳外来精英这一点上,亦可看出,其本身的“精英培养”并不成功。光是莱佛士学院里,一届就一百多号国内来的学生,而且还拿全奖、毕业之后去留随意。如果他自己的中小学能成功地培养足够的“精英”,凭什么要把这些机会给中国学生呀?
还忘了这一点:放假多也是有利于家境好的学生。家境好的学生在假期不仅有人监督学习,还可以花钱参加各种学习班、兴趣课,以及出去见世面。而家境不好的呢,帮父母在咖啡店里端盘子!这一点上也有很多研究证实:学生成绩的差异其实主要是在假期拉开的。
在美国,越是好的私立学校,假期越长。为什么?跟素质教育关系不大,而是让家庭背景充分发挥其作用,以拉开学生之间的差距,制造失败者。
其实国内的情况不同吗?在国内如果孩子不思进取,家长也同样要付出艰苦的努力的,而且有时付出了,孩子上完了大学,没有背景一样还是找不到好工作。我国内的亲友中就有这种情况的,孩子不开窍,整天赔太子读书外,还得时不时给老师进贡,不然老师要么忽略孩子、要么给孩子穿小鞋。至少在新加坡,老师不功利,孩子如果功课不好,还可以去读个poly出来,找工作不是个问题。
另外,我不觉得新加坡的家长选名校是为了学校的升学率(在中国这一般是定率,比如黄岗一中这样的学校),许多新加坡的家长选名校是因为名校注重的教育方式、家长认同学校的所要教导的价值观。特别是在小学入学时是这样的。
社会的不公平哪都有啊,不能只说是新加坡吧,中国、美国哪里都是。炒棵条的人你也不能说他就是失败者,因为成功与失败的定义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是不一样的。
国内的淘汰大抵从初中毕业开始,考不上好高中就没希望上大学。小时候没有好好念,到初中翻然醒悟还来得及,而很多懂事晚的孩子也的确是从小学毕业前后开始积极上进的。
新加坡的淘汰从小学开始,在孩子还不太懂事的时候就开始贴标签。
我同意laksa的看法,新加坡的教育除了挑出一部分精英外,对其他孩子所做的就是贴标签,让他们从小就相信自己不行,让他们安于现状,接受自己不行的事实,不做非分之想。
laksa写得真不错。在新加坡,穷人家的孩子是比较难读好书,因为没有钱请家教。
那为什么要请家教呢?因为学校的老师不好好教。
那为什么学校的老师不好好教?因为一个老师教太多班。
为什么一个老师教那么多班,不能多请几个老师呢?大家想想,不是很明确吗?$$$$$$$$$$$$$
至于分流问题,社会是需要不同人分担不同的工作,分流是必然的,但是在哪个阶段分流很重要,有必要小学里中学里就开始分班吗?中小学可都是基础教育啊!有些小孩开窍晚,有些小孩开窍早, 难道开窍晚的孩子就要被剥夺一些学习的机会吗? 开窍晚的男孩子在这个教育体系中不是非常弱势吗?
还有课外活动,那是个非常好的东西,培养孩子学习以外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许多学生在一起完成一件工作的能力……所有的想法都很好。每个老师都带课外活动组,还有不同的比赛活动,老师因此在课外活动上花的心思更多,是不是有点本末倒置?一个人的精力有限,老师不能兼顾,也不是老师的错,就是一个客观的现实。
其实教育的初衷是好的,结果却不好,就是执行的时候有问题。好像蒙氏教育,多好的东西啊,可是不是每个蒙氏学校都好,因为这东西对老师的要求非常高,否则效果相反。
一会儿说说他们教学安排上的一些问题。。。
不止是新加坡分流,德国也早早分流。分读书的和工艺的(就是技术工人)。而且分流了就定前途了,不能再被分回了。不同的是他们做技术工人的薪水也很高。
哇,这个贴好有教育意义,收藏先,慢慢消化
哪里的人都有高低不同,到最后还是会分出精英的,所以新加坡的分流制度也不能说不好,相对来说新加坡还是个公平的社会,机会相对于每个孩子来说都差不多,就看孩子自己努力不努力了。
三岁去学一个乐器或者一项运动,三年级再考进高才班,你就可以充分享受新加坡最优质的教育资源了。
回复 45# 若雷
进了高才班,就踏入精英门槛了。可以享受精英教育了。~~小三以下的家长和孩子们朝着高才班努力吧,:P。
那也不一定,孩子的人生还长着呢,一个小三高才班就定精英了?:)你不要给这里的妈妈们这么大的压力。;P
新加坡的教育很功利,就是尽早发现“精英”,并大力培养。精英们也要被分成三六九等。如果以后能进行基因检测,那个孩子将来能成为人才,那个是庸才或蠢材,新加坡政府一定第一个花钱引进,以后的婴二花红多少按每个孩子的检测结果分类…
孩子进了中学才发现,原来很多项目是冲着高才班或者是有才艺、运动特长的学生而设的,普通源流的孩子想进,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奉劝各位“怕输”妈妈们早做准备。进了高才班肯定不等于就是“精英”,但是一定是享受最优质的教育资源,而且不花钱。
好帖,收藏了。
回复 47# 一家四口
新加坡就拿他们当精英培养的。你以为?当然有少数被淘汰的。其他小朋友也有第二次机会,就是小六会考喽。像楼上说的 ,怕输的家长早准备吧。
对我来说,孩子都是自己的精英
laksa你的某些观点我不赞同,可是我也懒得写那么多了。一个相对公平的制度在你的解读下也可以变得不公平,而中国整个的一个功利主义大染缸大家倒视而不见,习惯了。
如果你以家境的好坏,能不能给孩子好的补习来提高成绩的话来评价教育制度是否公平的话,也太牵强了。这已经不在制度的范畴里面了,起码新加坡政府给对贫穷家庭的孩子了平等的机会,如果他们肯读书的话,他们可以在政府的资助下一直读到医科毕业,这在中国可以做到吗?事实也的却如此,新加坡的名校不是贵族学校,是人人都可以上的学校,家境不好的小孩上学费昂贵的自主学校的时候可以拿到政府全额的资助,如果他们的成绩好,考上本地大学的话,可以拿到政府的贷款完成学业以后慢慢还。在今天中国,整个教育系统和这个社会一样是非常浮躁和金钱至上,而且一切都摆在台面上赤裸裸,恐怕孩子在上学的过程中早把各种潜规则也潜移默化地学会了,所以中国以后社会形态怕是会变本加厉。
新加坡有钱的人不少,如果名校的名额可以花钱买的话,恐怕早就没有我们的孩子的份了。新加坡的官员的权也不是跟中国的权一样用的。如果说新加坡这些有钱有权的人也像我们一样紧张孩子的学习,有条件请好的补习老师来教导他们的孩子,那我没什么意见,起码差别在这里公平得多。
我什么时候说过今日中国的教育制度比新加坡好了?我还特地说到,中国这十几年来“每况愈下”。我说的是中国在建国前四十年里,教育制度中对弱势群体是相对更公平的。
分析新加坡教育制度的特征及问题,并不是说新加坡的教育制度比别处的差。而新加坡的制度再好,也不意味着就不能批评,就没有问题。
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教育制度是非常完美百分百公平的,相对而言新加坡的教育制度是很不错的。最近我的菲律宾女佣总是犯错,我和她好好聊了一下,这才了解了菲律宾的教育, 我当时选她的重要原因是她是菲律宾国立师范大学生物系毕业,通过了国家考试,当了三年中学老师。我以前的两个女佣都是中学毕业,我以为她一定智商不错,没想到恰恰相反,远远不如前两个,给她交待的事情总是理解有误,后来我随便考她分数, 1/2+1/3都不会算,你们能想象这种水准的中学老师吗?她告诉我,菲律宾有钱有势的上私立大学,学费很高,出来占据重要岗位,一般人上免费的国立大学,其他好多人上不了学就要外出工作。这样贫穷聪明的学生永远出不了头。Social Mobility 新加坡和中国要好太多了。
非常赞同寂寞的看法!
国内的家长照样给孩子补习,比如我一亲戚的孩子,每个周末的日程都是排得满满的,从小一直到初三,我都为他觉得累和苦,而可怕的是,孩子自己不觉得,因为这已经成了在国内学习生活的常态,孩子都不知道什么是快乐的学习生活,因为没有比较。现在初三毕业,中考成绩不理想,进不了好中学,只好每年花上3万上民办的高中,家长精力和钱财上也没少付出。
另外楼上说得也不错,这世界是本就没有完美教育制度,虽然这儿的华文程度跟国内相差很远,但相对于欧美还是不错的,至少孩子还是能接受到最基本的中文教育,天资好的孩子将来长大了,华文也不会差到哪里去,所以我一直认为,对华人来说,新加坡是最适合教育孩子的地方。
从对菲律宾的讨论怎么就得出“social mobility新加坡比中国要好得多”的结论?这哪跟哪儿的逻辑。
如何评判两个国家的social mobility孰多孰少呢?最好是有大规模的统计数据。研究中国的学者很多,这方面的数据也很多。基本发现就是,中国的社会流动性相比很多国家来说,其实是相当高的,尤其是在教育方面。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参考University of Wisconsin 的James Lee教授近期做的一个对北大和苏州大学近四五十年来入学学生家庭背景的研究。进入北大的学生的家庭背景远比在美国进入哈佛跟耶鲁的学生的家庭背景要多样化。
而新加坡呢。这方面的研究很少,一方面因为没谁在乎新加坡,另一方面还因为数据的缺乏。所以说,要科学地比较新中两国还比较难。
既然没有科学的比较,大家就都是靠自己所看到的局部的、小规模的、无代表性的样本在说事了。这自然是就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我也看到一个小样本:在中国,锦涛同志和家宝同志这样出身普通家庭的孩子有机会成为国家的最高领导人,而在新加坡,谁在做总理、谁是淡马锡的头?在今日之中国,随便哪个富豪榜,里头的富豪有几个是出身富贵的?而新加坡呢?
新加坡社会肯定是比中国社会更公正。这没什么争议。但秩序公正的社会未必就有更大的社会流动性。
回复 55# ues10021
不要总和第三世界比吗。我们新加坡都是第一世界喽:lol
我倒有些不解,为什么对华人来说,新加坡是最适合教育孩子的地方。首先,华人是个族群概念,每个华人同时还是某个国家的公民。比如说,不少华人是美国人。在美国的很多华人子女学习都十分好,所以常青藤学校里满地都是华人学生。我对新加坡和美国的大学还都算有所了解。我还没听说过有谁敢说新加坡的大学比哈佛、耶鲁要好。那对于进入常青藤名校如家常便饭的很多美国华人家庭,为什么在新加坡受教育会更好呢?而新加坡中学最好的毕业生,一毕业不还是都赤着脚往英美的这些学校里赶?
最大多数的华人还是中国人。很多中国孩子受不到好的教育。当然他们也来不了新加坡。在中国也有很多孩子受了很好的教育。中国教育体系培养出来的精英,比新加坡的精英只有好、不会差。对他们来说,也完全用不着到新加坡来受什么更好的教育。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中国的精英选择去了常青藤名校,而不是来国大或南大(no offense to NUS or NTU, but again, you’re no Harvard.)
当然,也的确有很多中国学生到新加坡来受到了更好的教育。但对有些中国父母来说——比如说鄙人——如果想让自己的子女成长为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人(而不是新加坡人), 在新加坡受教育有它很大的问题:在知识结构上、在语言能力上、在性格培养上、在身份认同上,都会有问题。我现在还不明确该如何解决。困惑ing…
这倒不是说新加坡的教育制度不好,而是看对谁而言。对新加坡人来说(论坛里的很多妈妈及孩子们都是),这是个挺好的体系,但对中国人来说(比如说我和我的孩子),就未必是了。
所以,说到底,还是个养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什么人的问题。首要的问题是,让孩子作新加坡人还是中国人。都挺好,但培养方式会不一样。
对新加坡任何体制都失望加绝望,准备逼迫老公去移民。。。跑题了
哦,是我没讲明白让你误解了,我只是针对华文学习方面,相对于国内而言(比如说上政府的公立学校)与在欧美的华人子弟而言,想学双语,那新加坡是个好地方。当然就大学而言,新加坡的大学,国内的北大、清华要跟欧美顶尖大学相比,差距当然不少了。
每个国家的教育系统都能培养出精英来,只是相对于人口比例而言,在国内想当这个精英可得是聪明又聪明的孩子(全国每年有几个孩子可以考上北大、清华呀,一个专业可能一个省就只收一个),相反在新加坡,由于人相对地少了,竞争也就少了,有些不是特别聪明的孩子,如果自身肯努力,也能挤上精英的“列车”,对比于国内,这边出头的机会就相对的多一些。
我赞同寂寞的方面,也是觉得新加坡相对于国内,在接受教育的机会上每个孩子还是挺公平的(不论贫富),而反观国内,有钱的给孩子补习的也不一定能跟有势、有权的人的孩子竞争,更别说那些既没钱也没权的,不公平的现象就更多了。
最后说到底,教育系统好不好,百种人有百样的感受,只要是适合自己的孩子的,就是好的。
我所接触的新加坡的大学毕业生,在语主能力上我不觉得他们有什么问题,倒是觉得他们的知识面相对于国内来的要窄,这倒是真的。
谈到性格培养这跟家庭教育的有更多关系吧,至于身份认同,只要不是在国内长大的孩子,都会面临这个问题,而不单单只是在新加坡受教育才会面对的。
Laksa 同学,我是说“Social Mobility 新加坡和中国要好太多了”,是指新加坡和中国都比菲律宾要好太多,并不是新加坡比中国要好得多。中国建国前几十年社会流动性是相当高的,但近几年来贫穷子弟辍学,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比比皆是,既得利益者把持了太多资源。
“在新加坡受教育有它很大的问题:在知识结构上、在语言能力上、在性格培养上、在身份认同上,都会有问题。”是这回事,如果想让自己的子女成长为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人,最好在中国,在新加坡受教育孩子会认同新加坡身份,如果他和他的伙伴同学爱国观,价值观格格不入的话,他会非常困惑的,第一代移民的孩子已经不容易了。同样在美国受教育就要接受美国的爱国主义教育。所以只能潜移默化灌输孩子一些中国的观念。所以没有一个国家一个教育制度是完美的,只有最适合的,衡量什么对你是最重要的,最不能割舍的。
说到补习,我个人观念上还是不能接受,偶同事还说要小孩成绩好,妈妈要put effort, 我还是不能接受,小孩子读书,主要是学校老师教,小孩子自己学,父母最多督促督促,难道真的要坐在一旁监管??我可是真地做不来了。
为此受到同事的严重教育,说在中国在其他国家请补习是怕输,在新加坡请补习是无奈的必须,因为学校老师不教。。。说话的可不是新加坡人,也不是中国人,一个女儿在莱佛士女中的妈妈。。。
这里的补习真是什么层次都有,连U level的也不少,不知道工作以后还要不要补习?
我的一个女儿在爱同小4的朋友也是这么说的,很多考试内容老师上课都没讲过,要靠补习,或者父母自己找参考书/试题集来教孩子。还有,忘了在哪里看到过的一个统计,说是每年PSLE的TOP10学生的母亲大多数是全职妈妈。
在中国,好象成绩好的孩子找补习的还不多,家里有几个人在各级学校里,相信看到的还是比较普遍的想象吧。
回复 64# rosemaryyr
以前我和你想法一样,现在发现自己要与时俱进~~
我观察在这边如果要想成绩好(可以考上高才班或者直通车),又不想补习,家长也不辅导。小孩要特别聪明,自学能力特别强,还要特别自觉,三个特别缺一不可,这样家长就可以基本不管了。
这个很有同感,认识的中国第二代移民,有10来个上中学的,除了一个在华中,其余的都在莱佛士,难道我认识了天才群:o 。。。
回复 67# 5095
我们中国家长比较重视教育嘛,父母又都是国内大学毕业的,孩子基因也不错,。
我也很想移民,但是不能用逼迫的方法吧
我跟老公商量了很久,最终的结论是顺其自然。
对当前生活再不满意,对未来生活再有憧憬也应该量力而行。
嘿嘿,要说大学,论教育质量,我倒是觉得新加坡的大学比北大、清华好。只不过北大、清华的生源素质更好,而对大学生来说,从同学身上得到的反倒比从老师那儿得到的重要。
移民何处呢?
在我看来,在本地学校读书,就象上面说到的,会有个身份认同的问题,而送回国读书,父母不在身边也不行,所以只剩下一个选择:在这儿读国际学校。有哪位知不知道象汉合这样的国际学校怎么样呀?
身份认同是个毛啊,我儿子三岁来新,到现在还很爱国(中国)。这跟他读新加坡的学校,拿新加坡的护照有什么关系啊。培养孩子,首先要培养孩子的人格,做一个正直善良有责任感的人,其次是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在新加坡这样的一个国际化的都市,孩子的视野比较开阔,他以后的发展可以在新加坡或者在西方或者中国,他还需要什么样的身份认同呢?
读国际学校就更可笑了,在国际学校能有什么样的身份认同呢?有中国开的国际学校吗?
拿着新加坡的护照,作着新加坡的公民,好像应该先爱新加坡才是吧。而这也正是新加坡的学校里所教育的。
作为一个不想做新加坡人、而想保留自己作为中国人的身份认同的孩子,成长在一个周围全是新加坡人、且有着各种方式的爱国教育的学校,要保留身份认同,当然比在身份多元化、且同化压力较小的国际学校里难。这有什么可笑呢?
汉合国际学校就是中国人办的。
看来你是想培养个世界公民,不需要狭隘的身份认同。我的志向不一样,就想让我的孩子做个好好的中国人。而且做个中国人何尝又会影响他在西方或新加坡的发展呢?中国人在国外发展成功而同时又保持中国人的身份认同的多的是。不才我虽然不算成功,但这一点也是做到了的。再者说了,你真想让他没有任何身份认同也多半是办不到的。
新加坡的城市论规模只相当于中国的一个中型城市。它的最好的JC(相当于高中)所输出的A水准的考生中最好的20-30%的学生都可以选择上欧美的顶尖的名校,这些学生的总数也相当于中国每年输出去这些学校的学生的数目。这是怎样的一个比率啊。
中国的高中名校都以每年能考上清华和北大之类中国名校的学生来衡量一个学校的教学质量。而对于新加坡的优秀学生,供他们选择全世界排名最前的众多名校。我不否认清华和北大的学生的都是万里挑一的聪明人(我老公就是清华的),某些方面的素质比新加坡的学生强很多,可这两校的世界排名还是在100名以外或左右。
就是说在新加坡读书的竞争和能取得的成果的比率比起中国来不知要合算多少倍。
说的有道理。所以,如果选择是回国到甘肃张掖或安徽阜阳之类的地方、还是留在新加坡,那绝对不用想,肯定留这儿。
但如果回国是到上海北京这样的城市,选择就不那么容易了。我前面也说了,新加坡大学的教学质量肯定比北大清华复旦什么的要好,但学生质量就不一定了,而对大学生来说,跟什么人同学可能比谁是你老师更重要。
在国际学校最大的问题是学生流动性太高,不停有人来又有人走,我觉得在一个国家就上这个国家的当地学校,有一帮一起玩一起长大的朋友,小孩心里会很强大有安全感,国际学校反倒会有一种边缘化的倾向。我感觉国际学校的孩子总给人一种另类的印象,教养条件都很好,可是太孤单。
哇, 一石激起千层浪,讨论得真热烈(不好意思, 发帖后忙着考驾照-没过,却轻松了不少),一直以为这里是小宝宝的天下, 原来大宝也不少啊,谢谢大家的无私的分享,继续学习。。欢迎踊跃发言!
这个还是体制决定的,国家的性质决定的,一切都看在钱的份上
不尽职的老师为新加坡造就了一个稳定的职业:tutor.
是,醒得早就好,我的一些个老板同事到孩子考o level才意识到这一点,已经太晚了。。。。。
当然了,小地方容易出头嘛!可是文化呢?人内部潜在的气质呢!和洋人相处久了,渐渐觉得被五四推翻的孔孟之道实在是好东西。。。
不少从这里长大的中国孩子都不愿意放弃中国的国籍,本身很本地化了,看不出是中国孩子,似乎内心的情结还在,很难得,有点难解。。。
说说我最不喜欢的事儿,就是计算器,功能超强大的计算器把孩子的反应弄得慢慢的,本来一眼就能看出的东西,偏偏要端个计算器算,什么都拿计算器算……整个思维都是被打断的。。。。。
邻居小孩在那儿念书,他爸爸觉得不好,说没有美国学校正规。
国内孩子要上补习吗?我怎么听说大家都是在上兴趣班呢?学习琴棋书画什么的。
即便学英文和数学也是超出课堂水平的高级英语、奥数之类的
在新加坡参加补习却是为了赶上学习进度,考试拿好成绩的。补的是本应在课堂上学习的内容。
同意!
运算能力是智力的一部分,应该从小训练,充分开发。
基本运算都要依赖机器,不动脑子,人不笨才怪
我不知道这儿的国际学校怎么样。我家老大在上海上过国际学校,多少了解一点国际学校的情况。
不要以为国际学校就一定好,国际学校也有国际学校的问题。比如学生来源不一,层次程度不一,语言能力也不一,在学校的层面就不是那么好教了。而且学生和老师的流动性很高,这也是不太有利的一面。当然,在国际学校学习的孩子的国际视野当然要比一般的学校的孩子要好一些,毕竟同学来自五湖四海,不过家长付出的经济上的代价也不小(如果学费不能报销的话)。
说个冷笑话,其实不是笑话,是一新加坡中学生说的:“今天我又浪费了一天。”猜猜这句话什么意思。
…..
答案揭晓:今天我又去了学校一天。。。。
原来考试前,很多同学都自动停学了,为了抓紧时间,不浪费时间。。。
北京、上海现在比多年前比可说是相当的国际化了,单是国际学校光上海就不下20所,不过如果孩子要上这样的学校,家长的经济上的负担是相当的重的(一年光学费就可以10多万),若有两、三个孩子那更是“雪上加霜”,在国内上国际学校的孩子的家长们大都还属于外派人员为多(也就是说学费由公司负担),以前我的日本邻居们,公司的福利与欧美公司相比差点,自己还得负担一部份。当然也有部份学生是家长自己出钱供的,所以以工薪阶层来说上这种学校是很吃力的。
而教育成果到底如何,以我女儿的学校为例,听说学校最好的小六毕业生回到新加坡考psle也只考了250多分(当然教育成果不能单以成绩来衡量),他们学校的一个部门头头私下也承认学校与新加坡的本地学校相比,也就相当于邻里学校的程度。不过,也许这一、两年有进步?
儿子刚上小学的时候,不像现在那么信息网络发达,我做家长的也是什么也不懂。听到“补习”这两个字就抵触,认为是给坏学生上的。一直没给孩子上,到了三年级,英文还是没有起色才开始找补习,慢慢了解了各种补习,到六年级换了有5-6家补习,终于懂了补习不是给坏学生上的。
不用上补习也很好的学生也见过不少,不过真的要想上面某位说的三点缺一不可,我儿子三样都缺,绝对不行。
我的外甥在国内,每天放学后都要补习, 晚上10点多才到家, 上奥数纯粹是为了升学加分, 全班同学都这样, 只有周六半天才去游泳,在国内不补习就跟不上进度,老师上课不好好讲,学校假期就学下个学期的课程了,谁敢不补啊, 都害怕落在后面。。。 补习班都是学校开的。
我相信这是一定的,毕竟美国学校的财力、师资和办学经验和年限摆在那儿。
上海的美国学校就是如此,是上海历史最悠久的国际学校。虽然是非营业组织,但学费可说是所有国际学校里最贵的,但每年排队去上学的学生还是很多。我的朋友的孩子在那儿上过三年,对学校的教育方式很赞赏,她的孩子在刚去上学时是个很典型的亚洲女孩子:内向、羞涩,上了三年,完全变了一个人,很外向、独立。
但我也听说有朋友的朋友把孩子转到我女儿的学校的,因为认为美国学校没功课,放羊,所以学校就象教育制度一样,没有最好的,只有合适的。
上海似乎有一所这样的新加坡学校,我有几个邻居在那里上学,不知道好不好。。。小学的话,还是比较推崇市区的老学校,记得以前的静安区一师附小,送出过多少好学生啊!
确实是。而且有些不好的老师,上课不讲最重要、关键的,都放在补习课上讲,想听就得上他的补习课!
我女儿在上海时给她补中文的老师就是学校里教书的,每个星期不知要跑不知多少家,人的精力毕竟有限,这样在外赚钱,回到学校还有精力和意愿教好书?(在外一小时可能顶她在学校教育一天的薪水)我实在有点怀疑!
至少新加坡老师不至于如此。
据我所知,新加坡学校里教得少跟几年前教育部强调“少教多学”的教育政策有关,意愿是好的,但实际执行上多少有点变了味。不过,在新加坡当个老师也确实不容易,也不能怪老师不教,他们身上的负担太重,不光一人教多门课,还得搞行政方面的工作,跟中国的老师就只管一门,行政由行政、总务部门老师管相比,压力很大。
老师要教的东西学生在补习班早就学过了,老师还教什么?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少教多学: 比较适合大孩子, 发挥学习的主动性而不是填鸭式的教学--非常好,我们在理工学院的时候,有些课程老师不讲, 自己去找资料, 小组讨论,做项目或呈献给大家, 获益匪浅--老师再总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但对于小孩子来说-却存在很多的问题, 他们需要适当的引导方式,不断的督促和正确的学习方法, 还有最关键的--孩子本身对学习有兴趣!
回复 90# 寂寞有害
有的不出去补,家长自己在家給补,我说的不补习,指的是就靠在学校学,家里小灶也没有。这样学生我没看到几个。
一直跟着此贴,看了后最大的感受是上了学的孩子真累啊!做父母的也不容易,还得前瞻远瞩,放眼世界。很赏识很多妈妈的观点和视角。
我家小女两岁(中英混血),在英国居住,我们面对的教育选择是英国,澳大利亚,中国,还有新加坡。(前几天在此发了贴,很多热心的姐妹给了很多建议)想去去新加坡是想既不想放弃中文也不想丢下英语,既不想让孩子在英国放羊也不想让孩子在中国背负太多,希望她在中国或新加坡接受基础教育(小学,初中最晚到高中,然后在英国或美国上大学,能不能上欧美顶尖大学到时看孩子的造化了)。基于每个国家都有好的一面,坏的一面,还在纠结中,每天刻苦学习了解各国教育发展,包括看姐妹的帖子。现在的计划是近期先去新加坡旅游一次,全家人都没去过,首先从外部(天气,居住等)了解一下是不是能喜欢和接受。
如果回中国或去新加坡,可能性大的是上国际学校(因为她是英国籍和澳大利亚籍),关于上国际学校和当地学校,我们的想法是主要看哪个更适合她更好些。在中国,她可能只能上国际学校,不知道中国的国际学校是不是也是双语授课。在新加坡不知道能不能上当地学校,通过看姐妹们的贴好象也可以上当地的学校,最好能上名校,不知道我们这样的情况上名校排上的可能性有多大,从网上了解了新加坡的国际学校,比较倾向汉合,主要是想侧重汉语的学习。
对于可以上名校也可以上国际学校的来说,哪个更好呢?想借楼主的地听听大家谈谈新加坡或中国的国际学校和当地学校的优势劣势(主要从教育本身)
不错,少教多学特别不适合孩子,特别是这些完全没有培养起学习习惯,和学习逻辑的孩子。。。
这点我和班长的看法一样。也许不同地方/学校的做法不一样吧。我在国内读小学5年级的外甥是班里前2名,从没找过补习,家里也不补的,不过每天完成老师的作业也要1。5~2个小时。周末上游泳,乒乓球兴趣班。家里亲戚有中小学老师,收到过的补习学生基本都是成绩比较差的,偶尔有好学生,都只要考前2,3小时的答疑,一次性的。
非也,现在我的老大上完的小学的一个流程我终于明白补习是什么了。这里教英文连课本都没有,更不像中国那样有课文,单词表。这里学英文就是在一定的年龄段要达到某一个水准,这里面包括比较死的是语法,其他的单词量,阅读和理解的能力这都需要日积月累。如何积累呢,应该大量的阅读,可是现在的小孩都爱玩电脑不喜欢读书,所以补习就是一个积累的过程,老师上学教了一部分,补习老师会教到另外的词汇,反正学习词汇和阅读能力就是需要重复才能熟悉和牢记。久而久之有补习的小孩肯定会掌握得更多。所以我现在教老二的时候有了一点心得,不必给她上多昂贵的阿毛教的英文班,只要找一个比较有经验的补习中心上着,多上几节课,日积月累,自然会有成效。
回复 101# 寂寞有害
是这样啊??我还以为越贵越好,真的学习了!!在阿毛那里补,是不是口语可以提高几分啊?
我的表妹嫁给了德国人,前两年公司派她的老公来新加坡工作,掌管亚洲区域的销售。他们两个人还很犹豫要不要来新加坡这么小的地方来生活,还专门来考察了一次。他们来了以后就租了华中后面的公寓住,德国人先是爱上了这里的天气,然后是爱上了这里的食物,后来他们去看华中和南洋女中的开放日又爱上了这里的教育。阿毛很可爱,很快学会了新加坡的怕输哲学,因为他的新加坡员工都会在PSLE期间请假陪孩子读书,他很快跟他们学会了数出新加坡的名校,要考多少分什么的。期间他们生了一个女儿,他们更高兴,开始规划让女儿上南洋幼儿园–南洋小学及南洋女中。可惜他的工作没有那么稳定,去年被派驻日本了。不过他还是一直想着能在女儿上幼儿园的时候调回来。
你们的选择余地其实很大。
因为孩子只准备读到高中,所以可以读国际学校,好处是孩子比较小的时候学习比较快乐,不用承受新加坡教育体制的层层压力,对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很有利。但对家长的钱包要求很高。
如果你觉得孩子能承受压力,也愿意让孩子经受这种锻炼,并且希望她从小多学一些,可以选择本地学校,便于孩子融入本地社会。
如果想上名校就要尽快拿PR,然后住到名校附近申请做义工。这样把握比较大些。
这样的孩子我还没有看过呢,那还是孩子吗?呵呵
工作中还真遇到过两次这样的事,我心算都算出来了,那个人用计算器还没算明白呢,而且他们用计算器的算法很奇怪啊,好象把简单的弄得很复杂,真是晕啊!
寂寞妈妈,我儿子上学一直都是有课本的啊,也有听写表,每个星期固定的听写。
不过感觉这里的老师课本的内容都没有讲透,尤其是数学,课本上都有基本随堂习题都空着,老师在讲的时候让学生做了不是可以更加深理解吗。
最不喜欢的是这里一个老师教好几个不同的科目。一个普通的老师不可能科科都深入的研究,教透。
Luck妈妈你可以问问,大多数学校都没有英文课本,听写是有的,可是你如果就会听写表上的单词根本不行。差得远啊。
国内的情况好许多,说说上海吧,不同的区是不同的,比如中部的静安区一向奉行愉快教育,也有北部的杨浦区,比较应试的,总体不至于向新加坡那么糟糕。总能找到适合自己的。。。
经常遇到这样的事,几分钟解决的事,谈几个小时最后还是我一开始的结论。
我心急,非常想抢过来自己做了完事,可是有碍于要给别人颜面。。。。
我觉得他们的理论是,用这点钱你一个老师就得教这么多课,否则对不起那些工钱了,根本不是从孩子或者是教育的角度去想的。。。
说句题外的玩笑话:德国人会喜欢德国以外任何地方的食物的。
因为我的孩子是一直有课本的,每年都有去学校买:course book 和 activity book,所以还真是第一次听说没有课本的呢,那老师拿什么来教学生呢?
我孩子很多学校里没有教的词大多是通过看课外书得来了,尤其是他感兴趣的内容。他也非常喜欢看discovery频道,可以学会不少词汇。
所以有些人总是貌似很忙,其实在做无用功,呵呵,跑题了……
是,是,是,
这点还真得聪明人才看得出来。。。
言归正传,说说教材的问题
我一直很推崇这里的教材安排,每年学的东西都很广,明天再重复一遍,逐步加深。。。
如果有一个好的老师,每次教的时候联系旧的知识,引出深一步的内容,对学生的理解和掌握肯定非常有益,这也不是对老师的要求特别高,似乎这里的老师都做不到,结果这样的教材安排的效果适得其反,让孩子们养成不求甚解的学习习惯。
归根究底,还不是教材的问题,而是教师的问题,体制的问题。
好贴留名先,以后有孩子了再来看看
所以我现在教老二的时候有了一点心得,不必给她上多昂贵的阿毛教的英文班,只要找一个比较有经验的补习中心上着,多上几节课,日积月累,自然会有成效。
转载请注明出自新加坡狮城论坛 http://bbs.sgchinese.com/,本贴地址:http://bbs.sgchinese.com/viewthread.php?tid=2516879
这样不会对补习产生依赖吗?
我的孩子还小, 不需要补习, 不过我倒是做过补习老师, 如果孩子学习自觉, 家长也能督促辅导的话,就不需要补习
又想到个问题,就是关于小学入学前做义工和每年是否排名分班, 请各位指教,谢谢!
中国来的啊,假期不一样,短期中学生的课程还真是不太清楚,看看别的妈妈有没有什么建议啊。
总觉得孩子自己喜欢读书的话,不请补习也能考出好成绩,孩子不喜欢读书的话,请了补习也没有用。
因材施教
简单几句话,说出实际了。其实讨论国家的教育制度没什么意思,我们都是平常老百姓,还是想想怎样教自己的孩子,来适应教育制度来的更实际些。
gep最起码在孩子学习的这段人生里标志着是精英了,至于人生的精英呢,那还要看大学。
正解,中学的高材班,普通源流的孩子,psle没有接近280的成绩,想进很难。因为他们是先录取小学gep学生后剩下的才给普通考psle的学生,而且是按分数高低取。
对,这话道出了2国大学的差距。这个道理还可以用在2国的医院。
我也不喜欢,这里从小5就可以用计算器了,高科技的东西,教处一群笨蛋。记得以前有个理工学院的老师,问学生5/0等于多少?学生想了半天,说等于5,那个老师和我说:“这要是我自己的孩子,我上去就给他一巴掌。学生呢,我只好和他说,你拿出计算器算算。。。”看,这个老师当的多郁闷
看到几位妈妈谈到西方一些国家的教育,其他的国家的教育我不太了解,美国的倒是了解一些,不要以为这些国家的教育就是“放羊”,美国的精英教育更早,从小学2年级就开始,而且不是普遍的,真的符合“精英”这个词,孩子上小学1年后,老师在这一年里具体观察孩子,然后推荐给学校(通常就几个孩子)然后学校派出10位老师,对这个学生面试,而且采取1票否决制,就是说只要10个老师里1位老师对这个孩子有不合适的看法,那这个孩子就会被淘汰,(这点上新加坡的高材班要比美国仁慈多了)。选中的精英学生有专门的老师教导,一般上2到3个孩子是一组老师教。不过,也不要太迷信老美的高材班,前几年2个朋友移民去美国,他们的孩子在这里连gep都没考上,到了美国反而进了高材班了。
请问什么是“GEP”啊?
就是俗称的天才班, 好象是小3毕业后考的, 具体就要这里的几位天才班孩子妈妈来回答了, 你楼上的AUG就是. 我女儿才要4岁, 也是来学习的…看置顶的帖子里的’新加坡小学名校参考’, 只有9个名校有天才班.
是否做义工要看家长的需要和学校的情况而定
如果家长对目标学校志在必得,而且学校学额紧张,报名的人很多,必须抽签,中签率又低,那即便是邻里学校也有必要去做义工。
我女儿今年小三,我根本不知道还有天才班,我真是好惭愧啊。请有经验的妈妈介绍一下去哪里报名考,和考些什么呢?我女儿不是名校是不是不能考天才班呀。
还有一点想不通,好像大部分会考状元并不是来自天才班啊。
回复 144# dephyne
高才班主要目的是选拔超常儿童,早发现早培养。
每个小三生都可以考第一轮。
每年的p3的学生都可以去考,学校会通知。大概8月的第3个星期考第1次,10月的第3个星期第2次。去陪读板块挖挖贴,大概是去年10或11月的贴吧,就是有关gep的,那里好几个gep的家长发表了一些看法和心得,
gep的学生才是整体同届学生的1%,本来人就少,所以不会出现大部分。去年的gep靠的不好,前年全国前4名都是南洋gep的。
好历害啊,GEP的学生平时是不是都玩命的学啊,还是天姿就这么聪明。你孩子小几?有没有给他学乐器或者休育等项目?
西方的教育不太重视理工科吧
哈。。。。我的孩子可不是玩命学习,(这种想法太传统了,其实早期我也这么认为),我儿子今年p6了,从小1开始到现在,我们一直保持着太阳下山后就不学习的习惯,我儿子做事特磨:L,算上磨的时间,每天在家学习也就2个小时,儿子考上gep后,接触了一些gep的家长,我发现这些高材班的学生多数都是我儿子这样的,尤其是男孩子(他们脑袋想玩得时间多过学习,有时我觉得他们头脑里不到课题摆在面前都不会想学习),女孩子还好点(毕竟懂事早)。还有一个传统观念要改变,就是gep的就知道学习这个理念,其实gep里的学生各项活动都有很出色的表现,儿子的同学里,钢琴,小提琴,跳舞,唱歌都好的,记得儿子刚上gep时,班里就有个小女孩子,钢琴过了8级了。还有跑步,网球,围棋,国际象棋,篮球。。。我说的好呢,不是一般的会,都是在高级的水平。去年和我儿子一起去参加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的一个gep男孩子更厉害,在全国的乒乓球比赛中获得第5。
我儿子还有好多课外的活动,我给他学了钢琴(汗,才5级,因为我的儿子是左手写字,所以才学钢琴的),他还在学拉大提琴(这个没考级,当初参加华乐团,老师让他拉大提琴,现在换学校了,没参加了,孩子还要继续学,我就请了个老师教他,也不打算考级,就让他玩玩),围棋(学校cca,参加过比赛 ,最好是第2名)国际象棋(这个也是孩子自己比较喜欢),我儿子的课外活动呢,我的原则是:只要他喜欢,我就出钱给他学。这些课外活动参加比赛呢,我儿子总是本着“贼不走空”的原则:lol,每次都小有收获。体育方面呢:L,我儿子真的没那个天赋,就是勉强学了个游泳,学了3年才考到银牌,还是考试时最后一个上岸的,唉。。。。。
你家公子好厉害啊,一般会学习的孩子也是会玩的孩子。
果然是天材啊,佩服!要好好像你学习。要是让我的孩子进了GEP肯定得垫底,那是不是意味着还不如让她在邻里小学拿第一好些?
小三学校会组织考试的,这个东西不用刻意去追求,能上固然好,说明孩子比较早慧,不能上也不说明你的孩子就不好,放轻松点。
回复 155# 一家四口
那倒是。。
:loveliness:有人知道特殊才艺的标准是什么?如:钢琴级别,游泳成绩都有什么具体要求?我家孩子对这两项感兴趣
呵呵,对于身份认同。也在矛盾ING
不过同意
“拿着新加坡的护照,作着新加坡的公民,好像应该先爱新加坡才是吧。而这也正是新加坡的学校里所教育的。”
这个观点。总不能从小就教小孩身在曹营心在汉吧,呵呵。寂寞别拍我
儿子在邻里小学读萧三,小二分班后,他被分到最好一个班。小二小三每次考试都考年级第一,看他每天都很轻松,开心。用15分钟做功课,用15分钟练小提琴,剩下的时间就看课外书。我就问他,今年的gep我们要不要考?(我和先生都觉得孩子的压力越少越好,压根就反对排名制度)我问儿子“鸡头”或是“牛尾”,你要选择哪一个?儿子回答我:“要,我一定要考,我要试试自己的能力,再说,我不一定会考上,我只是聪明,不是天才!如果这次不试一试,以后就没有机会了。而且你就认定我牛尾吗?如果我努力,说不定,我可以做”牛头“哦!”一番话说得我和先生都很欣慰,让我们看到九岁的儿子的另一面,虽然他还常常撒娇要抱抱,为了多打半个小时的psp根你缠个老半天。可是他已经有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对自己的将来已经有要求。gep予否不再重要,孩子人格的发展,快乐的成长才是身为我们父母最大的愿望。以前有人说:儿孙自有儿孙福!天地很广阔,让孩子们自由自在的成长吧!天才也好,平庸也好,都是我们最亲爱的宝贝,
非常同意楼上的
刚看到这帖,从头到尾,读一遍。写的都有道理。角度不同,看问题就不同。我比较没有大志。孩子健康,快乐就好。现在忙,等小6出成绩后,有时间,再上来开帖写这几年的心得。
;P我的个人看法,宁可给好汉牵马蕞蹬,也不给赖汉当祖宗。
钢琴8级都不算特别。游泳也要拿到全新加坡的前几名才有资格DSA吧。
回复 163# 寂寞有害 那就是凤毛麟角咯。。
说句实话,虽然是做教书这一行的,但对新加坡的教育体制,确实没诸位了解。
我只对PSLE,O Level这些考试有所研究。
远的不说,说近的:
06年PSLE全国第二名的是我的学生,道南的,当年是挺着一个大肚子给她们上课的。
07年一个班就有3个女孩上了南洋,一个男孩上了华侨。
08年带 O Level 的班,在中间断断续续回国,耽误了一些时间,但5月底的考试也有几个拿了A1.
09年是自己开始做后的第一批学生,PSLE最高分是考到273,上了莱佛士,本来小姑娘自己是要上四德女中的。其他的德明ZF,圣公会,维多利亚,圣约翰,立化都有学生进。
今年的,上个拜五考完了PSLE的华文,拜六高级华文的学生回来上课,很开心地说,看图和命题两篇作文都写到过了。其中已经有几个DSA到莱佛士和德明ZF了。现在很期待明天的高级华文考试,看看能否压对题目。
不是我很厉害,而是这些学生本身就是“精英”。 都是一些最好班的。
很多学生不是差才来补习的,是来积累知识的。
我现在已经被家人批得 忙着赚钱,连自己孩子的教育都忽略了,所以是上来学习的。
很棒的帖子,谢谢jialuma把它挖了出来。
关于通过才艺DSA,我知道的是现在一些名校开设了MEP课程Music Elective Programme,招收有音乐特长的学生,基本要求好像是要通过ABRSM五级的弹奏和乐理考试,但学生需要面试,所以不仅是有**,临场表现才更重要。最后录取的学生大部分都是通过了8级,有的甚至有diploma。目前开设MEP的学校有:
英华自主 ACSI
公教 Catholic High School
圣尼格拉
Crescent Girls’ School
德明 Dunman High School
美以美 Methodist Girls’ School (Secondary)
莱佛士女中 RGS
莱佛士书院 RI
Tanjong Katong Girls’ School
游泳的话,基本要求是:
在每年一次的inter-school比赛中进入前8名,最好是前4名,这样比较有把握。
当然要DSA的话,先要通过GAT考试,然后还要面试,反正环节不少。
回复 166# DearDemi
谢谢deardemi 的回复, 很详细, 至少知道孩子要往什么方向栽培了, 当然结果不在我, 不过至少尽力了:lol
厉害~
你自己开补习学校的?
[ 关于通过才艺DSA,我知道的是现在一些名校开设了MEP课程Music Elective Programme,招收有音乐特长的学生,基本要求好像是要通过ABRSM五级的弹奏和乐理考试,但学生需要面试,所以不仅是有**,临场表现才更重要。最后录取的学生大部分都是通过了8级,有的甚至有diploma。
DearDemi 发表于 12-10-2010 09:45 [/quote]
deardemi很有经验.想问下,我儿子过了四级,现在学六级,原来想明年要PSLE就不考了.现在看了你的帖好像还有点机会(不过离八级还远着呢),不知道明年要不要考个六级来试试DSA?
说实话,我觉得用6级DSA直通车学校很难。其他学校也许可以,我看到有的学校要5级以上,但通常是两种乐器。
明白,这样就不去折腾了.谢谢
请问除了音乐、游泳,还有别的项目可用吗?
我们家几乎没有任何特长,DSA难度很大
现在比较紧张分班
回复 172# legilimens
当然还有很多特长可以申请DSA,学术方面、艺术方面、体育方面成绩突出的,**等。还有一些学校的制服团体也有机会,但这些学校通常比较普通。
每所学校每年的要求都不同,要看这一年学校缺哪方面的人才。具体的可以到MOE的网站去看。
虫虫把围棋下好了,试试华中啊。不过肯定要拿到全国的前几名的,好在新加坡的国很小。
回复 169# yibei
我听说有考了钢琴八号特优的,也没dsa上华中的,后来去新加坡新开的艺术学校了。我感觉靠乐器进直通车学校很难。
算了,他哪进得了华中啊,能上到他现在的学校我就满意了
名校的学生很多精通一门乐器,太多了。有的都没进乐队。有活动要唱歌的时候老师就在班里把有钢琴7-8级的叫出来几个去伴奏,方便得很。
看这个贴子看得我心冰凉,男孩子开化晚,小学基本上是只知道玩。我俩儿子,到时候还不得把人愁死。我恨不得现在就收拾收拾带俩孩子回国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