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ICA发出通知,我的PR获得最终批准,准PR也随之成为新PR了。
之后,我准备参考今年的小一入学抽签数据,确定住所,然后携全家赴新。相信以后会有更多的机会向先进们学习了。
之前曾发一帖,准PR,想了解下武吉知马学区的小一入学及日常生活取经http://bbs.sgchinese.net/forum.php?mod=viewthread&tid=4420653&fromuid=641721 ,其间得到了很多热心版亲的真诚帮助,令我学到了很多。其中,不少先进将自己当初走过的弯路一一告诫,本人甚为感动,再次真诚致谢!
现在全家准备赴新,随后肯定会遇到很多问题。所以很想了解新国和国内在各个方面的差异,比如学校和幼稚园的教学特点、学习方法、学习氛围、生活习惯、休闲娱乐、饮食起居、看病买药、交朋会友、假日假期、两国往返等等等等,希望先进版亲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多多指点生活中需要关注的细节问题,以期让后进们能尽量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做好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准备,以便进行切换。
现诚意搭台取经,盼各位先进不拘话题,随意挥墨,点点滴滴,不吝赐教!所有嘱正,定当牢记!
先行谢过。
恭喜先。
把对你上个长帖的回复放到这里吧。
对女儿在舞蹈方面没太多想法,就是孩子喜欢,所以象现在这样也挺好的,至少离家近,接送方便,时间也合适。南洋艺术学校在市区,Bencoolen St. 好像要5岁以上才可以上。据说南洋教得正规些。
也在考虑让女儿去学围棋,围棋协会上课点只有碧山,市区和bukit panjang三个地方,市区的点靠近南艺。所以可能会考虑加入私人教练的班,主要要看时间能否凑上。
是呀,您说得很对,算是一种告诫,我收下了。新加坡,也不可能没有阴暗面不是?
开这帖,就是想多兼听正面和负面的东西。先进们作为“来了”的人,肯定有一些是符合自己当初的期望,也会有很多不是当初的想象吧。
我就是想做好这方面的心理准备,特想听听各位先行者的“故事”。
在新加坡,有钱挺重要的,很多人只认衣衫。。。你已经把这个问题解决了,听到,碰到负面的东西的机会会少很多。
心安宁处, 是身安宁处!
非常欣赏这句和喜欢,我“偷”走了,谢谢。
点评 jjrchome 不错! 也可以改成这样:“You are always eager to imbibe all the knowledge as if (you are) a bee hungering for the floral fragrances.” 发表于 20 分钟前
Thank you for lighting my rejoice in English in the post initiated by 狮城北京
生活, 就是过日子吧, 久了也就惯了, 6-12个月比较重要吧 -头6个月,可能在兴奋期, 过了之后, 应该会有点失落–在中国条件不错的人, 到哪都会觉得不如北京, 上海, 广州。。。。。
国外和中国最大的不同, 就是 平淡, 寂寞。。。。 哈哈, 不是吓你啊
没错没错
还是另开个帖比较好啊,原来那个有点不堪重负了。
恭喜你拿到PR啊。
恭喜你,慢慢你会喜欢上这个国家,除了周末闷点,其他都挺好的!
先恭喜楼主!
安定下来之后,还可以考虑给父母申请long term social visa,所谓长期社交准证,以后常住或常来常往都方便,尤其是南来避冬。
关于假期,您孩子现在还小,好办。我是自从孩子上学后,假期基本跟着学校假期走。通常6月暑假回国,12月假期去别处,中间春假和秋假各一周,走不远。
所以,要耐得住寂寞?不可以自己安排得充实一些吗?还是指朋友少的缘故?
这不前一帖最后一条实录发完后,还是听您的新开个帖吗。
也多谢您的关心!多指教哦!
谢过007!
我们一家先安定下来后,就是考虑父母的养老了,只是目前难以评估父母在这边的生活是否可以适应,主要担心他们离开故土和老朋友后,是否会觉孤寂。还有他们已然习惯的医疗方式发生改变后的状况。
您家假期的享用方式我觉得挺合理的,我以后会拿来借鉴的。
多多指教!
点评
jjrchome 也可以这样说:“Thank you for illuminating my joy in English in the post authored by 狮城北京.” 发表于 5 分钟前
狮城北京 Why by me? 发表于 20 分钟前
我说jjrchome,想跟你学英语呢!
狮城北京,那句话“Thank you for lighting my rejoice in English in the post initiated by 狮城北京。。。”请允许我解释下哈:
nitiated by 狮城北京,是修饰post,说这个帖子是你始发的。
是感谢jjrchome在你始发的帖子里面illuminating my joy in English。
本来 in the post initiated by 狮城北京,不说也罢,但因为我的原则是,跟帖回帖,必定先看自己是在谁的楼里面发帖,一句话:尽量尊重贴主!尽管自己老歪楼,嘻嘻
恭喜拿到PR.
现恭喜你拿到PR!
回复“大地回春”的点评“恭喜楼主拿到PR并即将开始新的生活。春节前后是新加坡比较凉爽的季节,可以考虑请老人来体验这里的春节,”
多谢“大地回春”,还有你的介绍和建议,非常适用。
回复“jjrchome”的点评“As Gandhi said: “Live as if you would die tomorrow, learn as if you would live forever”. 另外,为什么俺们用英文交流了,肿莫回事?。。。”
Got Gandhi’s,nice sentence!
至于为什么搞起英文来了,刚到楼上看了看,敢情“祸”起版亲“明年PSLE”,哈哈。她想和你交流学习英文呢,我也想多个机会学习练习,所以就凑个热闹了。。。还是中文表达的痛快。
有钱哪过都好……
恭喜,加欢迎落户狮城!!!
哈~
几天不见,准PR 变 新PR 啦~
放鞭放鞭~
体验不一样的活法
愿全家在本地生活快乐!
P.S :
看到标题“先进”二字,笑歪了……;P
就像”芝麻开花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一样
不过这里的“先进”该是“先进来的”哈~
本坛,人气最旺贴:victory:
恭喜楼主从准PR转正为新PR,开始狮城新生活。
点评不了自己的帖子,真难受。
xue版‘捣乱’的功力也一流啊啊啊啊。。。
谢谢好心的fangping,地址给的这么详细,甚至还要弯去查看。
看来儿童的足球俱乐部真不太普遍呢,一直没听到这方面的情况。
谢谢你介绍的这些。fangping还知道哪些不错的芭蕾培训中心吗?
我也觉得女孩子学这个就是为个玩好了,顺便修修身养养女性的气质。没必要练得太过了,受伤就更不值得了,又不是搞什么专业的。
也想多听听有经验的父母们的孩子的“故事”。
“先进”二字台湾同胞们最爱使用, 如:“请各位先进同好指点一二”。
“先进”出自《论语.先进第十一》第一章, 子曰: “先进於礼乐,野人也;后进於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朱熹加注:“先进后进,犹言前辈后辈”)。成语“过犹不及”也是出于《先进第十一》。后来“先进”添加了“首先仕进”之意。
楼主文学功力不浅,书一定没少读。
恭喜楼主!
老人家来新加坡养老,比起其他欧美国家还是好多了。环境容易适应,也能交到朋友。我家爸妈和公公婆婆都来新加坡住过一段时间,朋友很多,还积极参加这边社区的活动,一到周末比我们都忙。
不过要选择中国人比较多的地方,一般在东部或西部吧。另外组屋区比较容易交朋友,如果住公寓,红毛韩国日本人多,老人家会比较寂寞。
老人在身体尚好的时候愿意在国外住,等到年纪大了经常生病。因为医保福利什么的在国内,反而都回去了。
在新加坡生病住院比较贵,要考虑给老人家买保险。
哈哈哈,xue版呀,每次见你都是乐呵呵的,好开心!
感谢您的欢迎和祝福!本版内以xue版为首的版亲们真热情,又好心!总觉得身在新加坡,好热好热!(记得老帖里还有个新加坡天气对人影响的问题还没有答案,哪位知道的烦请告知呀,谢了。)
BTW,先进就是先进,后进即为后进,版内相对我当然都是先进。
呵呵,能让您和明年PSLE “笑点”如此之高的人笑歪了也实属不易了。
恭喜狮城北京,一直关注你的贴子,太有价值了,我也是准PR ,4月底面试的,目前还没收到最终通知,你的帖子给了我巨大的帮助,在次一并谢谢先进们的热心指教,目前还没计划到新,会一直关注你的帖子,谢谢!
女儿在国内学过几年舞蹈。也短时间学过芭蕾。舞蹈老师都是大学的专业老师业余自己开的班。她那时候一开始学就是练基本功的。基本上每节课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基本功。脚尖站立比劈腿略晚了一段时间。
谢谢NIUDY!等你成为新PR的时候,通知我一声,我也要道贺一番喽。大家一起学吧。
还没计划到新?呵呵,那我可“先进”了?!
祝你后面的程序一切顺利!
山谷,这个我还要请教下:
孩子运动,绝不乖乖用防晒霜的。我们是听之任之,你怎么看呢?
我家那三位都不肯用防晒得。都已经吃过苦头了。可气的是现在还是不肯用。一般就只能太阳落下去再出门了。
谢谢CD88,谢谢一贯的支持!
你给的关于老人养老方面的提示和你的经验,让我非常受启发。
有活动参加,老人就不会没有自己的空间和生活了。有没有老人的兴趣俱乐部呢?比如书法、唱歌、出游等等。
看来如果以后考虑老人的住房,组屋会更加合适?
紧跟你的步伐!家庭情况和你相差不多,有小三和幼中班的两个孩子,呵呵,自己在纠结中。在这里学到了许多,成为新PR 及决定到新时,一定告诉你,希望你在新一切顺利!
也可以考虑排屋。我觉得老人可能会更喜欢排屋。而且,周边邻居的氛围也很不错。大家庭比较多。很多上了年纪的华人还有一些国内的传统,很亲切。
:victory:
可怜天下父母心!介绍一个比较直接的方法给你,让你的孩子在这里认一个干姐姐或者干哥哥,也或者认个干爸干妈,只要他们在那些名校读过书,你孩子就基本保证可以读的了,只是孩子需要干出去了!
再有就是努力读书三年,争取小三通过GEP选拔,那时候一样名校任你选。我女儿就是如此进了RGPS的。
啊?还有这招。如何叫做“干出去”?albertfengsg不是开玩笑吧?
你说的通过小三GEP,应该是教育孩子靠实力的好办法了。你女儿很棒!
我认识一位本地人“更狠”,直接把两个孩子过继给了他的姐姐,只是为了进南洋小学。他自己则携妻去中国发展,计划赚够钱后再回新加坡养老。
谢谢。
也建议你暑期带上孩子玩一圈,全家过去实地感受一下,也许就不纠结了。哪边都好,看自己的适合了。
有道理。
只是排屋区会不会居民较少,相对安静而且活动少呢?
我家老人还是比较喜欢群居的。
其实,依靠实力选学校是最可靠的。女儿许多中国来的同学就是中途转学去RGPS的,但是只能去主流班,不可以进GEP的。其实在新加坡,只要学习成绩足够好,机会就一直存在着。只是需要父母劳累点,去帮孩子联系学校。
2009的状元就是如此经历,从中国过来就先读了一个普通学校,然后依靠成绩转学进南洋小学,小六会考荣获新加坡状元。现在RGS读GEP课程。才刚与我女儿一起去吉隆坡参加WSC,是获奖最多的个人。可惜她的两个伙伴实力有限,最后她的小组只是获得第三,前两名都是南洋女中的。是人才,总是可以发光的!
关于天气热,白天除了去有冷气的地方,一般出门都是苦差事。总是大汗淋漓的,出门一趟没干什么,回来就特别累。只有傍晚出门还行。
一般来说天气热代谢快,很明显的是清理耳朵的频率要比国内高。(所以这边的人老是“听出耳油”?虽然是夸奖好听,我觉得恶心)
代谢快人的寿命短,所以报纸上的讣告大多60多就玩完了,这个是很让人担心的。
不过热天气有利于血管扩张,我爸爸在国内有高血压,来新加坡就没有了。
对,所以说老人冬天说来避寒是很好的,如果不习惯常住的话。
原来“听出耳油”还有这种典故的,哈哈哈…笑死我了:D
儿孙自有儿孙福是不错的,不过,做父母的想尽力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提供一个较高的起点,少走点人生的弯路,也是人之常情不是?我想,这也这个子女教育版创立的目的和存在的意义吧。
是呀,依靠实力也是对孩子的一种鞭策和激励。没有那个金刚钻,揽来瓷器活也得搞砸了。
还是一步一步慢慢来吧,该哪就哪,落得个踏实!
看你女儿的和她身旁的故事,也可算是给我们指明方向的灯塔了!谢谢。
CD88的随笔与jjrchome的点评都很实用,让我了解很多。
而且非常生动好玩,还学到了一点方言。
那边天气果真如此有利于老人的高血压吗,不治自愈?
刚想复您的帖,看到63#sgcn007先进的回帖,正是我想表达的意思了。
只是希望在适度的条件下尽力帮助孩子就高不就低吧。
也知道关键的还是“修行在个人”的,我现在觉得,决定每个人“命运”的大概就是“悟性”了。所以,环境是一方面,孩子自己能不能悟得出来,就是另一方面了。“悟性”也算是包括了学习能力吧?
嗯,李玉和还说过,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呢,可是,有多少父母愿意为孩子有早当家磨练意志的机会而去受穷呢?以我这小百姓的鼠目寸光,并不奢望孩子做神马伟男伟女,只不过在孩子人生的起点上,做家长的尽力把他们扶上马,送一程,总好过眼巴巴看着自己孩子赤着脚与人家骑马的孩子赛跑吧,仅此而已。以后的前程,自然靠孩子的努力和造化了。
话说回来,其实山谷桑的一些教育理念,我也是认同的,只是觉得,适当的规划与随意放任之间,多少还是该有所平衡,所谓两相利害取其轻。只是如何权衡,是家长们头痛的问题。这里的交流切磋,不就是大家自己想得脑袋疼,上来吐槽或寻求良方嘛。
其实,山谷先生的很多观点,我也是认同的,他最近说话方式很有长进,我就比较愿意跟他互动。以前对他有意见,不是在于他的观点,而是在于他陈述的方式,强调自己正确如果是依赖于打击别人做法的错误,这种方法很不明智。我不知道他到底在论坛做了多少调查,敢于肆意批评别的家长把自己无法实现的愿望强加于孩子身上。BTW, 任何人都有坚持自己想法正确的自由,也应该尊重别人想法的自由,只要山谷先生以一颗包容的心态,不抨击别的家长,还是很可爱的,嘻嘻。
在这里讨论的父母有几个‘把一切希望寄予孩子’的?大家只是讨论孩子的教育问题,不需要把自己的成就拿出来谈吧。
大侠发言就是水平高,学习了。
最终结果的好坏的确是要靠孩子自己的,“造化”这东西任何人给不了的。您所提到的几乎令所有家长头疼的“平衡”可能才真正是教育方法的真谛吧。
其实,各位大家在教育方面都有自己的谱儿和成就,各成风格、各有所长,我辈后进向大家取长补短、定期修葺、假以时日,可能才会形成自己的定式吧。各位随笔不断,我等学习不辍!幸甚幸甚!
山谷先生的一些教育理念我也非常认同,他确实如jjrchome所言,性情中人!非常直接!
我觉得,山谷先生的风格很有些差异化,可能有时听者会觉得不爽,但如果理不差,就算是一种风格的吧。
这里也像是江湖,各路英雄”好汉”各有所属、各成一派!方才有所论、有所学,得以切磋、得以交流!
瞎拽几句,其实觉得各位都挺可爱的!
sgcn007 山谷桑有时蛮可爱,有时不那么可爱。不可爱的时候,让人有拍砖的冲动,有木有! 发表于 14 分钟前
有,有,有,我算一个,曾经很想把山谷先生扁一顿.
啊呀呀山谷桑,你上面这句话,俺对你憋了好久了哎~ :lol
也不是说谁对谁错。打个比方,一堆人正在兴高采烈谈论医疗保健延年益寿吃补药啥滴,你偏生生踱过来嚷嚷:“补啥补呀,是人早晚都得死!”话是木错滴,可是,咳、咳、咳… 不由想起鲁迅笔下那个去吃人家孩子满月酒的家伙 ;P
引用: 明年PSLE 哎呀,帽子又开始乱扣了,成熟之人会这么做吗? 发表于 3 分钟前
你今天表扬他的次数比较多,山谷桑伤不起啊,有木有!!!:lol:lol:lol
[不好意思,这楼被我们几个歪掉了:loveliness:]
:lol你们不觉得山谷先生是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人吗?:P:o
这种思维方式是新加坡推崇的呀,GEP不就是教这个的吗?
嘻嘻,山谷,我挺你啦!:lol
其实山谷的理念挺正确的,所谓忠言逆耳!:lol:lol
今天小忙,大半天的时间没看帖,这里面已经“嘻哈”的厉害,大佬儿都跟这儿逗上了,哈哈。“刀枪剑影”!口才学堂!精彩绝伦!
待会我料理好了赶紧回来仔细学习,不容错过的周末“江湖”,非看不可的教育理念大辩论!长见识。
我很想听的是山谷的孩子们对他的教育理念如何评价?
谁又能说山谷的这种教育方法不是把自己的希望放在孩子身上呢?
回狮城:山谷说:“俺还是坚持把一切希望寄予孩子的, 都是loser!;P” 所以按他的眼光,是贬义的吧。
踢足球还有遮荫的,简单太享受了。
刚想到会不会“业余”和“专业”的区别呢?
估计这类培训中心是按照业余“玩”的方式安排课程吧,所以并非马上注重基本功,更多可能着重在提高孩子的兴趣了。
我儿子周末在北京的一家儿童足球俱乐部踢球,英国人搞的,没有任何基本功,甚至谈不上训练,整个儿一“纯玩”!be told:兴趣培养!对面场地,是北京本地的一家儿童足球俱乐部,着重基本功训练,比老外教的用心多了,曰:瞎玩不成!
估计这种情况和各位说的芭蕾的学习大同小异了。我是觉得:专业要有专业的练法,业余要有作为兴趣的玩法。
太感谢了,fangping9999。
这么快就有照片上传了,看得很清楚,回头我去看看了解一下是否适合我儿子参加。
对了,你看到现场一般都是多大的小朋友呀?看相片中的教练好像是马来人?
能不能聊聊新加坡的海鲜同国内沿海城市的区别?
先生,这个辩题是不是修改下会更好些?
觉得植物与动物比的话,比较难讲的吧。
在新加坡吃海鲜挺便宜的. 上个月一个中学校友过来, 刚刚对比过, 温哥华蟹, 龙虾, 象拔蚌, 干鲍等, 在我们那儿的酒店里的价格至少是这里的2倍. 不过我们那儿有很多小海鲜, 是这里没有的. 有些同样名字的鱼, 比如白鲳, 带鱼等, 我觉得我们那的比这里的好吃.
回下面狮城的点评, 帝皇蟹比温哥华蟹贵多了, 温哥华蟹和石蟹比较象, 帝皇蟹有很长的腿, 主要就吃腿.
这几天跟着女儿的比赛当司机加女佣,没时间上来,原来LZ已经成了本论坛的大红人。
说一下跳芭蕾,这边学芭蕾有两个系统,一个是联络所的(是不是美国的标准),最高到8级;一个是Crestar澳洲系统的,到6级,上面还有专业的级别。我家小女从4岁开始在Crestar学芭蕾,上学前考得是初级,从一年级开始,每年考一级,今年是4级,计划坚持到6年级考完6级,反正不花什么时间,每个星期去跳一次,也是在家楼下,她平时也不练的。
我觉得在这里学芭蕾跟别的东西一样,就是学个大概样子,要学到专业些的要专门去南艺。话又说回来,我也不指望她专业跳芭蕾,女孩子学一些芭蕾基础对身形身姿气质非常有益,应该有条件的父母都应该送女儿去学习。
游泳。
公寓的泳池跟楼盘大小有关,不过都要有,所以就出现了有的小型公寓的泳池比澡盆大不了多少。也有超大的,兀兰附近的一家公寓就拥有70米的超长泳池。各个市镇都有标准的公共泳池(通常是跟社区的体育中心在一起),一般是有一个50米的标准池,一个浅池,一个带滑梯的孩子嬉戏池,入场便宜。通常泳池里面都有常驻的游泳教练,教小孩游泳,多数家长都在孩子上小学的时候送孩子去学游泳,家长也可以在周末一起去运动一下,所以新加坡的小孩基本上在小学期间就把游泳都学会了。不过这种游泳课程是叫做水上求生的课程,培养孩子的水性,基本游泳技能,水上求生,救生的技能,反正掉在水里面绝对不会溺水,可是除了蛙泳以外,别的游泳姿势就不一定教,或者水平参差不齐了。
新加坡有三家比较大的专业游泳俱乐部,教授比较专业的游泳,从基础教起,到四种标准的泳姿,学好了还可以接着练气,这样孩子游长距离好似闲庭信步,这才算真正掌握了游泳技能。如果孩子还有兴趣和天赋可以接着学竞技游泳,花样游泳和打水球,这三家俱乐部都设有相似的项目,中学课外活动的游泳训练也是承包给俱乐部的。在新加坡游泳是一种很好的运动,也少有受到运动伤害的可能。
呵呵,先进原来先进来的意思~~~
刚从上海回来
见识了朋友正在初三备考
明年准备升高中的孩子的学习生活~~~
除了学习,学习还是学习
由衷的庆幸,在新加坡的孩子,虽然也是要学习学习
起码还有体制内的CCA、CIP、Project之类~~~
恭喜楼主,顺利移民新加坡,
老的不说了,无论如何
孩子都会比在中国国内教育体制下活的快乐,开心~~~
想给贴子加个高亮,
系统居然还没调整好
楼主稍安勿躁哈~~~
这贴好精彩,楼主赚到了,我们也赚到了!
这里的大闸蟹,是从中国运过来的,以前只有裕华国货等少数几家有卖,由于国人来此工作居住的日多,裕华的价钱从十几年前$45左右一公斤涨到现在$120以上一公斤,虽然现在超市里有时也能见到比较便宜的,但个头小多了。有时回国季节正对,我多半会多背些回来。新加坡的一大好处是,除了烟酒毒品,机场基本不管你带吃的,不象澳美机场全给你丢出去,呵呵。
小学报名好像马上就要开始了,大概7月27,28号吧,好像通告已经出来了,你哪里来的赢了,而买房至少是两三个月的事情
浏览您的博客知道您的女儿在忙着比赛。逸平也真是多才多艺,花样游泳这么棒,没想到芭蕾也优秀,怪不得身姿气质不凡!
看了您的回帖,再参考其他版亲给的经验,我基本知道该去哪看看了,很清楚的指导,谢谢寂寞斑竹!希望以后多给我上几课吧。
对了,新加坡的联络所具体是干什么的呢?
BTW,不是“大红人”,而是“被扶贫”!一直庆幸能够结识版内众亲!真的帮我建立很多概念,学到很多!
fangping太客气了。我终于从您这听到并且看到儿童足球俱乐部的信息。帮了我大忙还说只做一半抱歉,折杀我也。。。
原本就应该我自己根据孩子的需要去咨询的啦。非常感谢了!
果然又是一课,太好了,又让我系统了解了当地游泳的情况。
您所提及的三家比较大的专业游泳俱乐部能具体告知吗?
游泳确实是非常好的运动项目,对关节压力最小,不易受伤,不受人员限制,又方便快捷,还能作为防身救人的本领,的确好处不少!
寂寞斑竹,我已手背后坐在好的椅凳上,洗耳ing.
长见识!头回知道大闸蟹还能背过去的,还有其他的吃食等。
上次去新加坡之前,看到寂寞斑竹博客中提到“谁能帮带一斤茴香”,我当时就想给捎点过去,可后来还是没敢带,怕查找麻烦!因为就如您说的,以前很多国家连咸菜等都会给你挑出来的!
多谢先生如此热心,不嫌麻烦,手把手的教。
善哉善哉!
今日中午见新回帖不少,逐一学习并回复。也想要复山谷先生此帖,但时间不够了暂未回复。因觉此帖辩题有些意思,现与先生交流以下看法,观点略有不同,但提前说明本人并非辩才,只算是如实表达自己的一种想法而已,尊听先生教诲。
首先,个人认为:此题亦有几个类同,
温室中的花朵 VS 丛林中的草木—-植物间之比较
动物园的动物 VS 森林中的动物—-动物间之比较
皇室贵族 VS 布衣平民—-人之比较
发达国家 VS 发展国家—-国之比较
其中,温室中的花朵,艳,但娇,
丛林中的草木,杂,却坚;
动物园的动物,顺,但安,
森林中的动物,悍,却危;
皇室贵族,虚,但雅,
布衣平民,实,却俗;
发达国家,滞,但治,
发展国家,长,却乱。
既然,凡物或人或国皆有两面,则理应按需索求、泰然处之、兼知兼容、相互尊重,方为智!如若只见其一,不得其二,则难免会左倾右顾,是为狭也!
引申到教育上,本人也认同007观点如下,
引用: sgcn007 适当的规划与随意放任之间,多少还是该有所平衡,所谓两相利害取其轻。只是如何权衡,是家长们头痛的问题。
同时,山谷先生此言,我亦为然,
引用: 山谷无回声 发表于 25-6-2011 14:57 相对困难的环境中的人, 思考能力, 承受能力, 创新能力, 生存能力,适应能力都要好些–环境所逼, 人不可能保证自己一直都一帆风顺的, 在比较好的环境中, 忧患意识是必要的!
综上,本人以为,还是各取精华、掌握尺度、力求平衡为好吧?!
看来大家都有实际经验携带过,但本人不解各位以何种包装方式携带相关食品的呢?如蔬菜,尤其涉及到大闸蟹等生鲜。
再提个问题,大家一般在哪里买书(除了大众书局)?当地是否有类似当当网的书城?
还有,Bukit Timah附近有没有图书馆?或是儿童图书馆?我上次去曾参观过国立图书馆,借还书籍还都很方便的。
虾蟹之类的河鲜,怕时间久了死掉不能吃,我是煮熟了带过来的。我朋友比较生猛,把活的大闸蟹放在塑料泡沫盒子里,上下填了冰块,直接托运。
水果的话,我就手提,盒子上明晃晃写着某某水蜜桃之类,海关根本不拦的。
其他软包装食品,风鸡板鸭火腿咸肉,就装在箱子里拖着走。
也许是因为华人国家,大家都是吃货,比较宽容了?
今天去参观了金文泰的图书馆, 也挺近的, 里面的书有点少, 但很新.
没怎么买过书, 都是图书馆借的, 从国内带过来的几本中文书孩子就看得少, 书非借不能读也. :L
感谢山谷先生提供了游泳俱乐部的信息,不过还漏了一个相当重要的一个俱乐部。就是小女在此训练的Speedswim 这个俱乐部。这间俱乐部这几年的发展很快,是向体育学校租借的学校的泳池进行训练,是新加坡唯一的一块有盖的泳池场地,非常难得。新加坡的游泳池多得数不过来,可是室内的却几乎没有,体育学校这个场地是唯一的一个有盖的标准场地,所以新加坡的游泳比赛,包括青奥会都是在这里举行,实在的有点寒酸。
跟APSC相比,Speediswim的花样游泳和水球比较强,竞技游泳相对弱些。这两间俱乐部现今是新加坡最有实力的两间。Speediswim在北部兀兰的体育学校,离我家近,而且孩子不会晒黑,所以去学花样游泳去玩玩,不然好好的女孩子晒得又黑又出斑,真是得不偿失了。
www.speediswim.com
hotline:91703765
office:64655668
不知怎么回事,昨晚到刚才,页面下方的点评和回复都消失了,发消息还要求更新新头像,上传了头像也是发不了。
感觉就是被“制裁”了一样,不能讲话了,呵呵,我应该没犯什么错误吧?还是服务器又闹别的什么毛病了?
试下,现在好像又行了。
哪位先进能帮给介绍下小一2C阶段Ballot学校是怎样操作的呢?
报名是三天的时间,三天之后呢?是就等着看结果公布了还是在规定的时间有个规定的现场“仪式”什么的?
承担 (转,我朋友写的亲身经历)
阴天。
今天是小宝小学抽签的日子。
象往常一样,他起来,牛似滴喝了一杯水,然后靠在沙发上开心地读书。我和大宝相视一笑,也许两个人都很感慨,都要上小学的小宝了。听他口水哈啦地念,叽叽嘎嘎的,神情专注,觉得小同学真是长大了。
出门前,我把小宝抓过来祈祷。小同学一开口,说的是外公。他祈祷外公一定要好起来,我的眼睛红了,接着他才为自己入学的事祈祷。
他对自己入学的事,似乎还有点懵懂。当然,他也是很希望进南侨小学的,主要是我的影响,我说那个学校最好,这是实话,它们的校训是:“以诚待人,以毅处事。”
而且,我看中他们的乐团,小宝喜欢音乐,如果能进去,是很好的事。
而且,南侨距离我家,就是过马路再过一个红绿灯的距离。我买房子的时候,就考虑了学校的问题。
我们对即将到来的抽签,其实忐忑不安。
205个人参加抽签,只有67个名额。能够抽中的,实在是幸运。
我当然很期待小宝是幸运的。
在路上,小同学问,“马麻,如果没有抽到南侨,怎么办?”
我笑。“就去其他的学校好了,没什么大不了。”
小宝也笑,他比我还淡定。
看小宝进了幼儿园的大门,大大咧咧推门进去的。我和大宝十指紧扣,去参加抽签。
那心情,多少是有点悲壮的。
进到学校礼堂,就感到气氛庄严肃穆,我有点紧张,看见了记者在准备采访拍照,哎,年年如此,今年的竞争尤其激烈。
假装镇定,落坐。
副校长讲话。女滴,没有笑脸滴。大致是感谢各位家长对学校的信任,然后简单介绍了抽签的程序。
我后来想,大概学校有点名气,校长都得端着点架子吧?
开始,先是把205个人的名字和号码逐一念过,5个一组,念完就折好丢在一个透明的玻璃箱里。
然后,校长开始抽出第一个幸运号码。校长是男滴,不帅,我看着还有点萎琐。各位,别笑话我哈,这个时候还管人家校长帅不帅,实在太色了。
下来是被校长抽中的家长来抽,他可以抽5个名额,之后,他抽到的第一个号码的家长上去抽。也是抽5个,如此循环。
大宝面无表情,我其实很紧张,越到后面越紧张,被抽到的号码,都要念名字,每一个都不是小宝的。心里那个急呀。
亲眼看见一个被念到号码的妈妈,幸福得眼泪叭哒扒哒,我羡慕得巴巴地希望那个流眼泪的人是本人,最终还是舔舔舌头,心里默念小宝的号码和名字。
时间过得很快。最后一个幸运号码都出来了,小宝的名字也没念出来。
其实,到后面,我觉得自己象个木头了,那么无奈地等待命运的安排。
当然,嘿嘿,我承认,有一瞬间,我很幻灭地希望自己是个超人或者巫婆,用我超级无敌滴法力,跳上去把小宝同学的名字给抽出来。
可是这完全不是我这个常人可以左右的,就那么个玻璃箱,一堆小纸条,摸到了就是幸运的。小宝的一个同学是102号,和他5个号码之隔,被抽中了。
最后的希望都破灭了,我震了下,稳住了,心想,终于有结果了。我也不用担心什么了。
起身。
幸运的家长都留下来,正式注册。
很大一部分人,和我一样,失望离开。
我在出门的时候,看见一个爸爸,是小宝班上一个小女孩的爸爸,哭了。三十好几的大男人呀,高高大大的一条汉子,就那么众目睽睽之下,两行泪滂沱飞溅。他的太太眼睛也红红的,抱着他们家的老二,表情痴呆地站在旁边。我心里酸酸的。
突然觉得触底了。
真是残酷啊。
天底下,哪一个父母不想给孩子最好的呢?
可是谁可以真正左右生活呢?有些事情,是你左右不了滴。
我实在很羡慕那些被抽中的孩子,这样的比例能抽出来,实在是幸运啊。我祝福他们。
我想想小宝那张可爱的脸,眼睛也红了。不过,我没哭。
深呼吸一下。
我没觉得不公平,这就是生活的常态,就是生活本身。反倒不慌不乱了。我也不知道这种心态是坚强还是衰老,是乐观还是别的什么。嘿嘿~
人生无处不遗憾啊!我想到了这句话。
大宝同学很识相地握紧了我的手,“老婆,没什么大不了的,你不要难过哈。”
嘿嘿,我能不难过吗?
我肯定难过。
但是难过不是也得接受现实嘛。
我大概,是心理调整非常迅速的一个人。
有些事,不是你自己的努力可以达到的,那就得接受,就得认命啊。
当然,我也悲愤,甚至悲愤得都想去剪个五四青年的短发。NND,终于有结果了,而且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这结果,还不是你不想要就可以不要的,既定事实。
我想,亲爱的小宝,关于生活,你要开始承担了。是的,生活是他自己的,他应该有他自己应该承担的部分。比如这次的没有被抽中。
我想到那个流泪的爸爸,再看看若无其事的大宝,酸酸地问,“你不难过啊?”
人家瞥我一眼,没吱声。
我很识相地闭嘴了。
这问题好愚蠢,能不难过嘛。
“我其实并不看好传统意义的所谓的好学校。“好半天大宝同学冒出这一句。
哼,典型滴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
我没搭理他。
“真的,你看看,刚才我们看见的孩子,我就没觉得他们天真活泼,通常传统意义的好学校的孩子,都这个表情。“
哼哼。
哄我啊。
“小学根本不重要,就让小宝开开心心就好。“
我没吭声。能说什么呀。
“学习是一方面,做人也很重要,别太在意学校的好坏了。”大宝很认真。
这句话我很服气。
内心开始平静。
接了个电话,心平气和地报告了结果。
还是很平静。
我都服了我了。
大宝说,“老婆,你真成熟了。”
哎呀呀。
人这辈子是均衡的,早不分担晚分担,顺利不顺利都是相对的,你想事事顺利,没门。
刚才不是感觉触底了吗?人生就是不断突破底线的过程。
哀乐中年,昨天还跟橙姐姐讨论这话题。
真是哀乐中年呀。
我现在明白了橙姐姐的话,哀乐中年是一个偏正词组,哀”是对“乐”的强大修饰。
大宝不是说我成熟了吗?
嘿嘿,成熟,对于一个精神正常的中年人,是责无旁贷滴。
反正,我是打算钢铁一样地好好做个中年人了。
我娘以前老爱说的一句话是,“女人就得有女人的样子。”
我还算有点女人的样子吧?没辜负我娘。
我现在觉得这话应该改改,“中年人就得有中年人的样子。”
哈哈~
忽然就很松弛了。反正,有一点很肯定,小宝同学肯定不会因为进了好学校就可以高枕无忧,也肯定不会因为没进好学校就一锤定音。
小M在MSN上安慰我,“你别想不开哈。是金子,到哪都会发光的。”
我狂笑。
“请乡亲们放心,接受事实,摆正心态,好好加油!”
我冷静地想,我的想法是对的,就是让小宝分担生活,残酷的和不美好的,都讲出来,生活不只有索取和享受,更多的是承担。世界不是一座大花园,肯定有很多不美好,小宝准备好承担了吗?
无论如何,我知道,小宝长大以后,会成为一个有担当的男子汉,这个我有信心。这个和他进不进好学校,无关。
只是以后我要多费心了。
我还是希望小宝同学长成栋梁滴。嘿嘿~
敲完了这些字,心里舒坦了很多。心无旁鹜。
看见小宝早上读的那本书躺在沙发上,竟然是“小王子“。
我拿起来安宁地看那几行字:“
小王子说:“人们眼里的星星,并不是一样的。对旅行的人来说,星星是向导。对有些人来说,它们只不过是微弱的亮光。对另一些学者来说,它们就是要探讨的问题…”
醍醐灌顶。
我第一次,真正读懂了“小王子”。
难得涂脂抹粉了一回,开开心心接小宝去。
世界,对小宝,依然是精彩滴!
明天,又是一个有希望的早晨。
加油宝贝!!!
07/08/2008
http://www.bachinese.com/forum/r … =%E6%8A%BD%E7%AD%BE
[ 此贴被盛夏在08-07-2008 03:20重新编辑 ]
点评不能太长啊。。。这是我朋友写的。
小学报名在2B阶段,和之后,才有名额限制的;之前阶段的报名,差不多都是报多少,收多少的。在2A2阶段报名结束后,学校小一的总学额,减去到2A2阶段为止累计的合格报名学生人数,再除以2,一半分给2B,另一半分给2C。
现在新加坡公民有两次抽签的机会。就是新加坡公民小孩的名字,写两张字条,PR的孩子一张字条,然后混在一起抽签的。
在这种情况下,有的孩子会被抽来两次呢。
我还有一个月也要经历这个了,心有戚戚!虽然有两次机会,可是一贯运气不好的我们,万一抽不中还是很受打击的
报名结束后,在Announcement of Results,学校会公布那个阶段的报名情况。如果合格的报名人数是在学额之内,所有报名的孩子都可以到学校注册。如果合格的报名人数超过学校所提供的学额,就需要举行抽签仪式了。
报名时,家长会填写很多表格,上面需要填写你的联络方式,电话,Email,地址等。学校会告知你以何种方式,得知报名结果的。
明年的这个时候,我们也将经历这“惊心动魄”的场面。
明白你的感受。
很多家长选择报名去心仪的学校做义工,就是为了增加录取机会的。如果在2B阶段报名,抽签不成功,还是可以在2C阶段再报一次名的。
如果你的家,距离学校一公里之内,你又是完成学校规定时数的义工的话,2B不成功,可以直接顺延到2C获得学额。
不过,很多位于密集住宅区的热门小学,做义工的家长,而家又是在一公里之内的,其总合人数也超过2C的学额时,还是需要举行抽签仪式的。而这种情况,家在一公里之外的,根本都没有抽签的机会了。
谢谢你的安慰,可是我们申请义工也是悲剧的,还好家刚好在一公里之内,所以只能寄希望于运气了:dizzy:
是的。学校可以控制招收做义工家长的人数。但没办法掌控2A2,和之前阶段报名的孩子的人数。所以每年剩给2B,2C阶段的学额时而多,时而少的。
最近几年,热门学校的2B,2C学额有越剩越少的趋势。
大部分学校都会照顾义工家长的。
你可以打电话去问一下的。
小学报名优先权的划分,不就是根据家长,或孩子跟学校关系的亲密来的嘛,呵呵。。。
MOE网站上,会同步上载所有小学报名情况的。每个阶段的学额,和报名人数都会及时更新的,你可以在网上全程跟着的。
是这样,我们旁边的小学做了义工抽签不中,如果家在一公里内,2C阶段还要再抽,如果在一公里外,2C就没有抽签机会了。
真的是很惨烈,虽然心里都知道小学在哪里上没有太大关系,但大家还是对好学校驱之若骛。记得去年报名的时候,儿子幼稚园班上所有华族的孩子只有他一个没有哥哥姐姐的,我差不多痛苦了一个月心惊肉跳地看着1A和2A比往年多出好些报名的人,最后2B剩30多个名额,有40多个义工,还冒出好些社区领袖……心里那种滋味真难形容。幸好我们住一公里以内,最后没有抽签。
来说一下孩子的足球俱乐部。
比较正式的,在足协下面注册的足球学校可以参见足协的网页:
http://www.fas.org.sg/youth/get-involved
很多民众联络所也开设足球班或街头足球队,但我在one.pa.gov.sg的网上没有查到。可能得到联络所问。
是的。所以说,做义工,和家在学校一公里这内,是个双保险措施呢。
只不过,现在采用双保险的人越来越多了。
上好小学的代价太大了,如果辛苦做了义工,特意买了一公里以内的房子还是没进,是蛮打击人的。但我听说,有的孩子上了名校,因为跟不上或压力太大而转校的。
既然这么麻烦为什么不在二年级或三年级转校呢?那时凭实力上,孩子也有信心。
还有除了那几家最好的名校从硬件上看的确非常不错,我看邻里名校和普通小学硬件就差别不大了,可能就是学习方面老师管得严一些,可如果打算2,3年纪转,1年纪呆在普通小学损失也不大啊,究竟邻里名校和普通小学差距在哪里?烦有经验的请解惑下。
还有一点不明,请释疑,
以今年来讲,MOE网站说明,2C阶段,7月27、28、29三天报名,8月5日公布结果。
那么,这个公布结果的日子就是上面转帖中“抽签仪式”的日子吗?
笔者认为,新加坡的父母大必过于计较孩子在什么样的学校读书,其实父母的言传身教,家庭的熏陶,培养起小孩子自律、奋进、刻苦的精神,那么哪怕他是在三流的小学读书,最后必然也能够考出一流的成绩。”
进去看了下,这个精彩!我们是稀里糊涂地走到了P6,以前一点也没有花心思,是很不及格的父母。看看这些,压力不是一般大啊!
是公布报名结果,不是抽签日,抽签日,学校自定。其实抽签时,不是要求参与抽签的家长必须到场.
你好,我爱兔兔,还记得你最初曾给我提供的帮助!好久没见,再次感谢!
如果你认为“一贯运气不好”的话,现在就到了运气好的时候了!
放宽心,估计问题不大。
还有,我一般也会帮人带来好运的,哈哈!
。。。。。。。。。。。。。。。。。。。。。。。。。。。。。。。。。中!
艾薇也请放宽心啦,好运与你们相伴!
。。。。。。。。。。。。。。。。。。。。。。。。。。。。。。。。。中!
狮城北京 转学肯定是条好路,但是如果能入名校不折腾,不是更好吗。
惭愧惭愧,你们都是好父母,我们比较懒,就让孩子折腾了。
如果出出力能争取南洋啥的,我觉得还值得。如果只是邻里名校,真觉得没必要。除了学校抓紧点,我真看不出邻里名校和普通名校的其他区别。
这下明白了透了,之前一直不理解这个环节是怎样进行的。多谢pingan在这个问题上的连续介绍说明,终于搞清楚了。
这两天有想法再过去参观下抽签的盛况呢,顺便再看看房子什么的。
是不是一般学校都会安排在8月初呀。
我跑进去看了下,你的朋友挺乐观开朗的。那是2008年的事了,她孩子想必已经转到好学校了吧。
谢谢你介绍的网,竟然看到六六啦:)她是在新加坡成名的吧。文笔很不错,非常喜欢。
她儿子没有转学,她也没打算给孩子转的。
是的,那里算是六六的老家吧。
欧
如果是2B阶段的抽签,学校会在2C阶段报名日之前,举行抽签的。一般学校都会选个星期六的上午举行的。2C阶段的抽签,会在2C附加阶段之前举行的。
把孩子送入名校,对于家长来说,我觉得是担子更重了。
南小的要求,真的很高。
下面是我儿子这个学期(小一)的听写练习。对号,和分数是我给的,呵呵。
谢谢艾薇,jjrchome。
我儿子生性是个完美主义者,写字时,很喜欢写得整齐,美观的。如果写得不好,就会生他自己的气的,老是擦了重写。他刚开始学写字时,不能把字写得像现在这样小,他气得每次都擦掉重写得。
所以,我和先生总是给他很多心理建设。反复讲解人得学习过程,都是由不会,或不好,到会,好的。没有人一生下来,就什么都会,什么都能做的很好的。
同理,接人待物,礼貌,勤劳,爱看书;学习时,就专心学习,玩耍时,就尽情玩耍等等,我们做父母的都需要时常进行言传身教,并以身作则的。累S个人啊,呵呵。
再感叹一下,孩子的个性真的相差很大。我,和我女儿的handwriting,到现在都没有我儿子的好。
不好意思,记错了,你家是儿子的呀,之前还记成了是女儿。
可能和你的网名有关系,sorry.
你儿子的听写,不是一般的强. 相信其他的功课,也一定很强.
楼主的人缘真够好,呵呵,这么旺的人气.
也不是的。
我儿子是个完美主义者,做什么都喜欢做到完美,漂亮。一旦他觉得自己不会,或者没有把握做到完美的话,要么生他自己的气,要么就拒绝做,要么会找借口逃避等等。
第一学期小考时,我儿子遇到不会做的题目,就卡克在那了,下面的题目,全答乱套了。他应该会的题目,也答错。成绩起伏相当的大,如果是后面才遇到不会的题,他成绩就很好,如果前面就遇到,那简直就是惨不忍睹啊~~~
所以,这个六月假期,我们特别讲解,加训练他这方面的答题技能。不会做的,画个圈,接着往下做,都做完了,再回头看你画圈不会做的题。如果还是不会做,就看着猜一个,呵呵。
现在的他,倒是理解,和体验到做完的重要性了。这种提示,或训练,我们还需坚持下去。
哎,我儿子写作业,或是答卷,都有洁癖的。对于不好,不会的容忍度很小。
这个我们从现在起,都需要不停得做他的心里建设的。
每次看到用心良苦的父母,就会感到佩服和惭愧,自己在儿子身上下的功夫太少了.
我儿子和你儿子同年,很好奇想问下,你是怎么把孩子送到南洋的呢?
现在我儿子的华文字儿,没有时间专门练习,也就没有英文字儿写得这么好。他每次如果写得不好看,都会哀叹一下的。我回他说,我觉得挺好看啊。写得多了,就会越来越好看的,呵呵。
是靠我女儿的。我女儿是2002年,从南小毕业的。所以,我儿子2A2阶段报名,进入南小的。
怪不得呢,成功的哦妈妈啊,
作为第一代移民,进入南小的,除了个别运气好靠抽签进的,大部分就是GEP的了,原来你的女儿已经那么优秀了.
我女儿不是GEP。我女儿小二时,才来新加坡的,当时只能进入最普通的邻里小学。二年之后,凭成绩,小四转入南华小学,小五时,再转入南洋的。
当然,其中的艰辛与汗水,是不言而喻的。
这样的艰辛和汗水,相信作为父母的同样付出了很多.
能有这样的收获,也是非常值得的.
明年PSLE 这样的孩子,对自己要求很高,可能会有点辛苦,但只要是孩子愿意投入的,他自己倒也不会觉得辛苦。
回明年PSLE :
是的,这样的孩子是很辛苦的,爱操心,不怕累,但很要面子,自尊心太强。
上个学期,因他太注重字儿写得好不好看,就老是擦掉重写。结果是常常在课堂上最后一个才写完作业的。
我们现在很重视对他这方面的心理建设的。告诉他对自己,别人,周围的环境等等,宽容度要多一些。
人会犯错误,是正常的事,爸爸,妈妈现在也会犯错的。知错能改,就是好孩子。人都是从错误当中学习的等等。
常常劝导他,要自己学会开导自己,不能老等着别人劝你。凡是尽自己的努力,然后接受结果等等。
从现在起,就慢慢地增加他的抗压性。所谓佼佼者易折,应该指得就是这类理想的完美主义者吧。
谢谢版亲码字,小时候的我跟你儿子相似,所以很喜欢他。
中学时候每次全校第二名总分跟我的差距都是50-60分,有一次第二名成绩跟我只是差别30分,那天晚上睡觉想着就听到自己的心扑腾腾直跳,那种自己给自己施加的压力,你懂的。
慢慢锻炼孩子,只要他可以抗压,没有一切可以难倒他,因为他是那样的孩子,我懂的。
明白了。惺惺相惜呀,你这是,呵呵。
其实,我儿子不但是个完美主义者,他的生性还很敏感。因此,他在乎的东西有点多的。
老实说,他这两样个性,分别传自我,和我家先生。只不过,这两样特性,同时在他身上显现时,其特点就被放大N倍了。
是的,就像你说那样。任何事儿,如果孩子自我感觉能抗得住,就会表现得很完美;也会给你个很大的惊喜。但是,他现在还很小,抗压性也很小,掌控自己情绪的能力也很小。在日常生活中,就显得他的情绪起伏很大;太注重细节,很龜毛的。
对于我儿子来说,我觉得帮助他提高抗压性,学会自我情绪管理,比其学习成绩还重要些。
你说对么?
是的。整体来说,小学的学额很充足。
抽签越演越烈的是那么几十所名校。其它的非热门小学的学额足够的。
狮城北京:
你真是个好爸爸,认真,负责,用心,细致等等。你现在为你的一儿一女所做的一切,都非常令人感动的。
是的,对新生活的信息了解的越透彻,越全面,就越容易适应新的生活。
我想,对于自己孩子本身个性的了解,应该和对于外部大环境的了解,是同等重要的吧。外因还是需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因才施教,应该包括针对孩子的特性,你说是吧,呵呵。
嗯,她已经在美国读完大二了。
对肯定是对的,但是我觉得孩子性格(个性)的东西很难改变的,努力半天可能也是收效甚微,孩子还有可能逆反吧?
我是觉得你儿子这样的性格会成大事的,自尊心强、注重细节、追求完美,意味着自己会自觉学习或做事,累肯定会累点了,可是想成事又怎么可能会不累呢?他以后的成就或许会成为化解“累”的最好催化剂吧。
不过,您实际也已经有意识地在加强孩子的挫折教育、情绪管理了,反映出您教育方式的高明,应该不会错吧。
相信您的孩子们一定会有所成的,您的用心即将得到回馈。
谢谢您的夸奖与提示。
您提示的很对的,内因自然要强于外因,主观有问题,客观再怎样也是徒劳呢。
我会记住您的提示,针对孩子的特性考虑因才施教的。
个人认为,这才是父母最最主要该做的事情吧。
嗯,同感。
做父母的,是可以成为孩子第一个贵人的。
再说,人都是有盲点的,所以我们需要和其他父母交流。这样可以不断得缩小自己盲区,开拓自己的眼界,学会多角度看问题,兼收并蓄~~~
您讲得太对了,这就是我为什么这阶段花大量的时间精力在本版浸的原因。
每位父母都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方式方法,有的真的是根本想不到的!
于我而言,现阶段与大家“交流”还提不上,无论实践和理论都不够格,所以更多地还是先向各位版亲学习了。很感谢大家,在我讨教的时候,很多版亲都知无不言,不吝赐教,让我学习了解很多。有时想想,真的很庆幸当初进入这里。
等我的盲点少些了,可能就有的交流了。
回—jjrchome
是的。不过她的艺术天分还真不是遗传自我们。我们双方家庭,到目前为止,也就出我女儿一个喜欢艺术的。
我想,她这部分的天分是变异的吧,呵呵。
不过,她是真的喜欢画画的。去大学之后,如鱼得水似的,上个学期,还获得学校颁发的honor student的证书,也获得大一教授的青睐,从上个学期开始,就成为大一教授的teacher assistant了。就是说,她在学校打TA的工呢。不过,她自己的课业很多,所以,每个星期只做一次,四个小时的。
一路爬楼,一路学习
这贴真好!是我的每日网上课堂
向贴师们致敬!
我觉得,这艺术天分不一定是“变异”的,也不能就肯定不是遗传的吧?
也许只是父母一辈没有机会激发出来而已,如今时代适应了终于被女儿给发扬光大了,呵呵。
大一就成为教授的teacher assistant了,果然凤女!
太感谢你了,磐。
你这个链接给了,我估计就基本能解决孩子学球的问题了。
看来Turf Club Road上的Brazilian Soccer School 算是离Bukit Timah最近的了。
我以后会带孩子过去实地体验一下。
高兴,又解决一个问题。你不愧以前是做足记的,搞来在足协注册的俱乐部信息汇总!
我女儿现在刚刚读完大二。她是在大二的下学期,正式成为教她大一下学期教授的助教,协助他教大一的学弟,学妹。
说到遗传,我想,我和我家先生的基因里,一定有着艺术方面东东的。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我们俩个带着的是隐性基因。到我女儿身上,就变成显性得啦,呵呵。
其实,丫头上了大学之后,她和她的同学们,就都站在同一起跑线。她需要再次适应从新加坡到美国,不同教育体系的转换。快速接受生活习惯,环境,甚至天气的大不同。这一过渡过程,对丫头来说,小波小折,是避免不了得。总的来说还算比较平稳,和顺滑的。
我儿子的知音,跟你说一点题外话哈,呵呵。
我记得你曾经说想换换你的网名(ID)。我也觉得“明年PSLE” 很有时效性。今年就过期了的,有木有,呵呵。
如果只想换ID,其它的信息都保留的话,可以请狮城网的管理员,就是有数据库管理权限的人,帮你在后台的数据库(DATABASE)里,用你喜欢的新网名,替代(REPLACE)你现在这个。
当然,改动DATABASE,是件风险很高的事儿呢,其他人都没有这个权限的。
哈哈哈,你动作还真快。。。
不过,你第一顺序新ID,还真好玩儿呢。
进RISD比进藤校还难!您的女儿真棒,有天分有热情,学习还这么好,真让人羡慕。艺术和文理只能二选一的情况下,您一定也曾两难吧。
我家儿子在语言文学上有天分,我也想让他朝着这方面发展。可偏偏他喜爱音乐,投入了很多热情和汗水。但我总觉得他不是这块料,而且也没有表演天分,老师也说他乐感不够强。想让他停吧,他又一把鼻涕一把眼泪的,我也不愿前功尽弃,可又看不到希望。难了。。。
是的。女儿的A LEVEL考到7A,1B的好成绩。她在华初时的主修课是 美术,数学,化学,生物,这四门主修都考到A的。
当初我们家里人(包括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等)都极力主张她报国大医学院,甚至她的老师,和我们熟知的家庭医生(国大医学院毕业的),都觉得她的稳重,平和个性很适合学医的。
我们做父母,当然希望她学医,这是一个显见的,有前(钱)途的职业啊~~~
当时的女儿也拿到MOE美术的全额海外奖学金(40万新币)。
但是的但是,从女儿自己心里来说,她最喜欢的是画画,最想成为的是设计师。对于学医,当医生,感觉是谈不上喜欢,也谈不上不喜欢。我们全家讨论的三天后,丫头说:如果你们要求我学医,拿奖学金,OK,我接受。但我自己最想要的是学Graphic design,做个designer是我的梦想。
我再问,做个designer,不比做个doctor轻松,而且赚钱还少很多的。 她回:我想过了,我喜欢,我愿意,以后不会后悔的。
至此,我们还能说什么呢。钱多钱少,并不能完全决定一个人的内心幸福感的。一个人,能从事自己擅长,并热爱的职业,且能赚到温饱,应该算人生之大幸了哈,呵呵。
当然,那一过程令人相当的煎熬!!!
你家儿子多大了,孩子喜欢音乐,是喜欢弹奏乐器,还是唱歌呢???
现在还想特别请教一个关键问题,殷切期待先进们给予指导意见。
最近在考虑选择住地,也在等着参考今年2C的抽签结果。
如果准备明年报名搏一下2C的话,在NYPS和HPPS之间,该如何选择好呢?
当然,如果ballot不成功,还要准备让孩子入Bukit Timah小学的。
我是需要首先确定了想ballot的学校后才好安排within 1km的房子。安排好房子就准备全家过去了。
所以很想解决“盲点”,假设是各位先进的孩子明年报名的话,会如何综合思考这个问题呢?多谢了。
links
http://www.kiasuparents.com/kias … l-balloting-history
http://www.nyps.moe.edu.sg/
http://www.henryparkpri.moe.edu.sg/
这个,去投资理财版问几个专业的房屋经纪最靠谱,比如铜牌
如果是我的话,就拼NYPS。
我儿子他们班,在第一学期结束时,就有两个女孩子随着家人暂时移居海外(爸爸工作的调转)。这个学期一开学,就转来一个小男孩。这些信息,老师都是对我们家长公开的。当然,其内情我们并不知道。
但是,我想,这个小男孩的家长,一定不是临时才来报名的。一定之前就排在等候名单上的(waiting list)。
你既然下决心,拚名校,何不试一下最好的呢。
在一公里之内买房子,对进这个学校早晚会加分的。只不过,没有保证罢了。
再说一个。
我们给孩子报名时,学校提供的总学额是390名,13个班。一个班是30个名额。但到开学时,就变成31名了。这多出来的一个,老师解释说,他/她是从海外回来的。
换句话说,校长手里是有机动名额的。
明年PSLE的动作一向都快的,效率那是一贯的高呀!
我觉得“淘气包”挺有意思的,呵呵,挺好玩的,符合她的性格。
这个问题我勉强还能有点自己的看法吧。
我是觉得“天分”和“喜欢”还是很有些分别了。如果照您的描述来看,假设是我,我会尝试尽力说服他走“天分”一经的。“喜欢”的可以不作为专业,而作为兴趣爱好,也可以“玩”得极致一点。
当然,不能让孩子觉得是强加给他的,这很重要。看孩子的性格了,如果达到逆反的程度,倒不如顺其自然了。既然“喜欢”,相信也不会差的。
您的女儿有思想有抱负,“职业”和“事业”之间明智地选择了后者。爸爸妈妈也很开明,赞一个!
我家儿子今年中一,喜欢钢琴,别的乐器也是一摸就会。他喜欢谱曲,古典的流行的都可以, 但不喜欢唱歌。问题是演奏什么乐器谱什么曲子都是匠气十足,缺乏灵性,而且也缺少表演欲望。一句话,有热情有能力,但没有天赋。他的学习还算可以,记忆力超强,中英文写作都不错,也很有思想,但却没有热情,不推不动。
“因材施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我自己空活了几十年,到现在都不清楚自己适合做什么,更别提挖掘孩子的潜力了。可是作为家长,希望替孩子找出最适合他的路,却也担心自己狭隘的见识影响了孩子的成长。对于我,这方面的担心远远超过对他学业的担心。
谢谢您的建议。我担心的另一点是他的音乐天才(如果有的话)或许还未到“爆发”的时候,过早的“扼杀”对他太残酷了。可是一个人的精力有限,想做好一件事情一定要投入大量热情和时间,音乐和文学齐头并进太难了,二者必有一个侧重。
呵呵,这算什么揩油吗,你整说反了,应该是灌油!
说实在的,这里面少你“淘气包”先进还真就少点欢乐了!
欢迎常来灌油!
说话之前,有个请求,咱们大家在一个平台上交流,彼此都是平等的。你,我,他/她,之间还是称呼你,我觉得来得比较自在。这样说起话来,没有什么拘束哈,呵呵。
老实说,我们不是艺术世家,要不是女儿天生就喜欢画画,我可能永远都不会去看美术展,或是听钢琴演奏会什么的。
所以,尽管女儿从小喜欢画画,我们也从小就送她学画画,素描,水墨画什么的。但都是抱着培养她的一种特长,爱好。即使从小四开始,应女儿的要求,买钢琴,让她学钢琴,都不真正认为她真有艺术天分的。(就是觉得我们双方家庭,从女儿那代起,上数三代,都没有一个人从事艺术工作的)
重要的是,我心里清楚,很多小孩子的喜好,是会变的。我不能肯定我女儿是不是一直喜欢画画的。
我们也一直做两手准备,对她其它功课的学习,并没放松要求,也支持她跟外面的老师多学些素描等的基本功。
当然,我们这些想法,和担心,一直都和女儿交流的。所以我女儿清楚地知道,如果她其它功课太过差的话,她就有可能不能继续学画画了,呵呵。
说到天分,教过我女儿的老师,基本上都说她有画画的天分,有艺术的灵性的。有机会见到我们时,都老跟我们说,要我们好好培养她,说她很有潜质。(我想,我们的担心,女儿肯定跟她老师们叨咕过的)。
说到热情,我女儿是初二时,参加学校的侵入计划去新西兰。在那里,她见到一位Graphic Designer,听他的讲座,参观他的设计室等等。回来之后,就明确地说,她找到人生目标了,知道她以后想干什么了。
所以,我想,热情应该源自于目标,对未来的一种热烈的期望,是一种非常大的内在推动力的。
jjrchome, 我不知道,你自己对音乐懂多少,是你,还是你儿子的老师们说,他没有天分呢?
我觉得,天分这东东,不是很容易看清楚地,就像我女儿,她自己都说,她的灵性在于设计,并不是纯美术(画画)。音乐也一样,里面还有细分的。
从你的描述中,我倒是觉得,你儿子对音乐很有灵感,上手特别容易的。
你儿子才初一,还没到关键时期呢。
姐,我饭上您啦!不但和六六是姐们,成功养出一个了,小的还上了NYPS!
改天六六来狮城,告我一声吧,偶要送花见偶像:)
呵呵,那就照着“没有拘束”的方法来。:D
老师通常不会直接告诉家长孩子有没有音乐天赋,但会告诉你有天赋的人是什么样,听多几次就明白什么意思了。但老师很喜欢儿子的执着和强大的记忆力,也说过他适合表演,因为比较沉稳,压力越大发挥越好。
我自己对音乐谈不上了解,小时候学过一点,长大听了不少古典音乐,加上陪练的过程中耳濡目染,弹得好坏多少能听出一点。儿子弹得并不差,但就是缺少那么一种感觉,当个乐手可以,再往上恐怕就难了。我家闺女倒是有些天分,音乐理解力和表现力都大大强于哥哥,但却缺乏毅力,记忆力也差,钢琴学的反倒比同年龄时的哥哥差很多很多。
谢谢你的分享和建议,天分这东西,的确不是很容易看清楚,我会继续观察,再给自己和儿子多一点时间。毕竟“才初一,还没到关键时期呢”。
后进觉得,对先进尊重并不影响平等的。我还是会称您“您”的,呵呵。
您的女儿已经大二读完了,我的老大K1。我即便算是晚育了,岂有不称“您”的道理?
不称反倒不自在了,您还是让我自在些吧,呵呵。
听您的介绍很受益。
也很惊奇,您的女儿初二“就明确地说,她找到人生目标了,知道她以后想干什么了。”厉害!绝对的凤女!想想我初二的时候,还不知“以后”为何物呢!如此的自觉性,的确让我感觉惭愧,也很惊奇!
听您讲“天分这东东,不是很容易看清楚地,就像我女儿,她自己都说,她的灵性在于设计,并不是纯美术(画画)。音乐也一样,里面还有细分的。” 我觉得很有道理,我很认同这样的观点,也很受启发。
您就多讲讲吧,我就多学些。。。狮城先进真不少。。。
记得狮城贝贝前不久写过一篇有关的问,不知道你看过没有。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9966b901017w36.html
音乐和美术还不太一样,学美术的人在设计方面有很大的空间可为,而音乐如你所说,做个乐手不难,问题是目标是否是甘于做一个乐手?不成为顶尖的少数或者干脆做普通乐手,做音乐的表演机会非常少。记得张五常说,他所认识的在顶尖音乐家和出色的音乐导师之间的人就有好几百个,那种不上不下的位置最为尴尬,如果放不下身段,谋生都难。
如果单是理解力和表现力的话,其实他把精力放更多在文学方面,文化底蕴更深了后,这个问题应该不是很难解决的。
我也赞成pingan04的建议。两所小学不是一个重量级的,HPPS在名校榜中几近垫底,如果没有GEP班,PSLE成绩有时甚至不如一些邻里名校, 而且抽签成功率也不见得比NYPS高。另外还有affliation的问题, 如果妹妹沾哥哥的光进了NYPS,PSLE时考进南洋女中会更容易一些,HPPS则没有affliation。至于Bukit Timah小学,只知道是上不了名校的富家子弟云集之地。有文化的富人多为名小学毕业生,孩子自然“薪火相传”轻而易举地上了名校, 因此Bukit Timah小学的生源并不不太好,风气也常为人所诟病。
其实小学择校方面我是没什么发言权的。我买第一所房子时还没想到要生孩子,随便挑了一间,后来才知道是紧挨着一所不错的小学。更没想过要做义工,还以为孩子到年龄就可以进这所小学,直到报名时才知道要抽签, 幸运的是一抽即中, 所以到现在我也对小一报名的事”蒙嚓嚓”。遗憾无法给楼主切实可行的建议,或许楼主可以参看一下以下链接,是kiasu Parent 论坛里专门讨论Bukit Timah地区小学的地方:
http://www.kiasuparents.com/kiasu/forum/viewtopic.php?f=5&t=424
非常感谢pingan和jjrchome在我提出的择校疑问中给予的指导思路和相关资料。这些介绍,对我而言,的确有局部扫盲的效果。jjrchome谦虚了,您这方面的建议我觉得也很有道理的,并不会如您所言“其实小学择校方面我是没什么发言权的。”我认为都很有参考价值的。
依我之见,男孩子在Bukit Timah的选择,实际很窄了,只有NYPS、HPPS、PHPPS和BTPS四所。而前三所又都是名校,balloting的历史数据相差不多,当然,NYPS的还是高出另两所一些。
与二位的倾向相同,我也是志在NYPS的。因为我之前在前一帖中讲过,孩子在北京,肯定是可以上一流名校的。如果在新加坡上不了名校的话,这PR拿得意义失去大半!而且,我们到新意味着由零开始,家置在哪都是一样,为什么不拼NY?我是不担心孩子跟不上NY的节奏的,我的孩子们虽不一定是高才,但是天资绝不差的,同时我也相信他们会承继父母的遗传,虽在异国,亦会成绩斐然,至少不会太差的吧,呵呵。
其实,我很喜欢新加坡透明公正的制度,包括教育方面。只是我更希望新加坡的名校也能有个对孩子的基本测评,择优录取的规则,总感觉这样会更公平些呢。还是入乡随俗吧,即便搏NY机会很小,仍然想试一下的,不成的话,更是绝对的由零开始了,对孩子更是种历练,也算给他们个从小靠自己的机会了,哈哈。
唯一不太放心的,就是这BTPS,担心会不会太差,尤其学风方面。jjrchome说是比较差,可也有说是还可以的,包括本版春版在前一帖中所言。我上次去考察的时候,在HPPS听说,BTPS的现任校长原是他们那里的副校长。问题是,Ballot不成,看来也没得选了,只有入那所了。有没有比较了解BTPS的版亲呢?可否帮助多介绍两句,也好让我有些针对性的准备。多谢了!
择校,显然是个关键性问题,仍然希望各位先进能多给予指导性思路和提示,继续扫盲ing.
如果搏不进南洋, 不一定去BTPS吧, 从地图上看, QUEENSTOWN或NEW TOWN这两个小学比BTPS更靠近NYPS. 可能因为QUEENSTOWN的屋子年纪比较大, 那里老年人多, 这两个学校年年PHASE 2C后都有空位.
所谓学风差,是与Bukit Timah的其他小学比较而言,其本身远未达到“末流”的程度。至于楼主提到的“BTPS的现任校长原是HPPS的副校长”,这一点其实没有任何积极意义。普通小学校长候选人先去名校“镀金“是个”惯例“,很多邻里小学的校长都曾在名校学当过副校长。当然如果是名校校长直接调任邻里小学就不一样了,就像我儿子的小学,多年前因NYPS老校长的调入而产生了”质“的飞跃。
依照”ChannelEducation Primary Schools Ranking 2010 (CEPSR 2010)“, BTPS位列倒数第二梯队(共六个梯队)。 CEPSR是根据小学以往三年的PSLE成绩以及学校所获得的各种奖项数量和等级而得出的,比kiasu parent的排名更有说服力。
另外, “5095”的建议也不错。不过CEPSR2010 排行榜中,QUEENSTOWN和BTPS同列第五梯队,NEW TOWN则排在最后一个梯队。
小学名校能上固然好,上不了也不意味什么。邻里小学出来的牛娃多了去了。
新加坡的教育资源分配还是比较合理的,只要不是太差的小学,都可以考虑
像西部,北部的孺廊,裕廊,南山,克明,伊丽莎白公主,德拉萨,油池,圣安东尼,武吉班让等都不错。
周围的朋友及我们自己的孩子,在NYPS等名校就读的并不多。就拿武吉巴督的伊丽莎白公主小学来说,附近中国技术移民的孩子很多在此就读,最后大多数都进了莱佛士和华中家族了,也生生地把伊丽莎白公主小学变成了邻里名校。
在新加坡小学上名校固然好!但在新加坡,重要的还是中学!
新加坡的教育制度的重点是分流,但只要你的孩子够给力!找个邻里名校就可以了!就如恒力!
南洋固然好,但竞争太激烈!花的力道太大,不值得!
回木羊:
我觉得,我们之间的交流,看得是帖子内容哈,看我说得是不是有道理。帖子背后的其它东东,都是参考性,意义不是很大的。
你喜欢六六,我也和你一样。现在六六不怎么上论坛了,她也爱上微薄咧,呵呵。你要是感兴趣,可以去围观一下哈。
http://weibo.com/1706987705
上不上名校,什么时候上名校,这个话题一直说法不一。
我觉得,楼上的同学说得都很在理。的确,邻里小学,每年都有很多孩子考进那几所一流初中,甚至考获全国状元的。
但是,PLSE的考题,我个人觉得,是针对新加坡所有小六毕业生的会考,它出题的难易程度,也不是以那些名校的水准来的。换句话说,所有全国性的会考(PLSE,O,A)是个水平考试,不是竞赛考试。
那些名校孩子,平时的学习内容比较深,和广些。但每年会考时出题,难易程度是不定的。也就是说,那三个会考成绩,并不能完全反映出孩子们真实水平的高低。尤其是PLSE,孩子的成绩,很大程度上,谁心细,谁的分数就高些。那些水平高的孩子,面对比较简单的题目时,不一定就比其它普通水平孩子的成绩好。
但是,等到孩子们都进入同一所中学后,那些在名小打下基础好些的孩子,无论是起步,还是后劲,都比那些邻里学校的孩子适应的好些,快些。
当然,事事都有例外。能力特别强的邻里学校出来的孩子,是很快就能赶上来,进而还能领先呢。
不过,大多数的孩子,名初中后的学习成绩,在平均水准之上的,还是名小出来的孩子居多。
这种情形,以JC的孩子更明显些。
我自己选择这条路的出发点,是希望我孩子未来的日子,能过得好些的几率大些。换句话说,我选择从小学就把孩子送进名校,争取给孩子的是,未来的成功率能高些。
至于孩子将来能不能成功,取决的不只是孩子的能力,还有孩子的机遇,缘分;天时,地利,人和。
名校也好,教育也好,都不是万能的。
(我的两分钱)
系统好像又在升级。。。
没有头像,不让说话了,有木有!!!:'(
这个帖子很有中国特色。
首先声明一下,我孩子是在邻里小学的,名校抽签没中。所以我没什么经验可谈,失败者嘛!
咱国人比较喜欢谈结果,而不是过程。
为那些潜水着的,没有发言的妈妈们说几句话。
如果孩子有幸进了名校,那应该感恩,孩子赢在了起跑线上;
如果孩子不幸进不了名校,那也不要气馁,我们可以把气馁的时间省下来花在孩子身上,孩子一辈子的路很长很长。成败不在一时;
如果有幸生了个天资聪颖的孩子,那应该学会知足,因为这是上天对你的眷顾;
如果不幸生了个平凡的孩子,那也不要抱怨,平平凡凡才是真,这样的孩子才能留在我们的身边,陪我们颐养天年。
小学的名校带给孩子的不是特别优秀的老师,而是一个关系网。如果孩子够强,一定要进名校,应该发展空间更大;如果孩子不够强,千万不要硬塞入名校,因为一旦被分到最烂的那几班,不要说学习成绩了,就是自信心都会丧失殆尽。
PSLE,O,A都要靠自己考。如果小学名校真的那么强,为什么名校的学生补习成风呢?
孩子回了中国后,对我说:妈妈,我可以不做新加坡人嘛,我要做中国人。
我说:为什么?
他说:因为我们在中国,出门都有一些叔叔开车来专门接送我们,可以住很好的宾馆,每一个人都对我很 好。可是在新加坡,K2的老师都说我比其他小朋友聪明,作业做得好,为什么我进的学校比他们不好?
我说:因为很多小朋友的爸爸妈妈跟那所学校原来就有一些关系的,他们不需要很厉害就可以进去了。
他说:那我们在中国是不是很有关系,在新加坡就没有关系。
(我语塞,原来在如此清正廉洁的国家,也是要关系的。突然顿悟。)
我说:记住,在新加坡我们什么都没有,只有靠自己,你也只有靠自己才能考进更好的学校。
失败并不可怕,一切都要靠自己。
与所有含辛茹苦养育着孩子的父母们共勉。
小学没抽中名校怎么能叫失败者呢?
其实小学所谓的名校,一个年级300-360个学生,大多数的孩子也是打酱油。在PSLE以后去了普通中学。孩子能读到哪里,80%还是看他自己的能力。这里的老师没有中国的学校老师负责,名校的老师也是,发现有进度跟不上的学生,也会把家长请来,让他们带孩子去补习。
就算那几个超级名校,减掉GEP的几个班,其他的 普通班的PSLE高分学生也最多30-40人,其他的都进不了超级名校中学。
就是,我的中学算是很烂的中学了
但每年都会有一些南华,培华小学的学生过来
也有南阳来服侍小学的~~~
新加坡的教育资源的分配是相对平均的
老师从NIE受训出来后
主要是按居住地来分配
当然,居住地不是说靠近你家最近的
但肯定是一个区的
比如说,西区,东区,南区,北区之类的~~~
小一新生入学,理论上也是就近入学的原则
即便有父母校友、义工、基层领袖、与兄姐同校等优先入学方式
但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 生源依然是均衡的
名小之所以成为名小
主要是因为他们有高才班
但小三的高才班是面向全国的选拔的,而不是各个名小自己教出来的
这批5%的学生放在哪个学校 都一样是优秀的~~~
所以 只要孩子够优秀 小三就会被选拔出来
即便是没有进入高才班 那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心智发展有先有后,男女也有别
虽然被选出来的孩子肯定比较早慧
但没进来的孩子也不等于真的就不再有高才的机会哈~~~
很多名小和次名小,比如南华、培华这样的学校,
在小三年尾的时候都会因为有孩子去了高才班而有很多空位
这些空位是向公众敞开的
有心的父母完全可以凭着这个机会帮孩子申请转学
只要孩子成绩好,成功率很高~~~
另外,校长的任职也是大风吹
每过三五年就会轮换学校
好处是,每个人的做法不同,学校不会流于一种模式,逐渐僵化
坏处是,新官上任三把火,还没有完成的项目、计划等常常随着校长的变动
虎头蛇尾,草草了事~~~
小一到小三的孩子,玩耍,健康,有充足的活力体验新事物
学习新知识的乐趣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就不要纠结了吧。。。。
加精了贴师们继续给力~帖子质量越来越高,而且很实在!!!
认真看完了各位的讨论,也想谈谈身边的例子。
我的朋友两家人,都是中国过来的,父母的教育程度都差不多。孩子的天资也差不多。
朋友老A,在孩子小一报名时煞费苦心,搬家,做义工都尝试了,甚至还参加基层组织活动,最终如愿以偿,小A进入名校就读。朋友老C,孩子小一时忙于其他事情,没有操心,小C进的是普通邻里小学。
小一至小三,两个孩子都是放养状态,每天在楼下疯玩,父母除了问一句“作业做完了没有?”基本没有管过。但是由于小A的名校抓得紧,学得深。在小三结束时,小A顺利考入GEP,继续在名校上学。而小C功亏一篑,过了第一轮,最终没有过第二轮。当时老C也没有给他办转学,继续在邻里小学读书。
四年级以后,GEP的小A开始参加各种竞赛,并获得不少奖项,离小六会考还很远,就已经被RI直接录取。不必担心会考成绩了。老A夫妇这几年,依然是没有花什么功夫。靠学校和孩子自己。
老C在孩子4年级一半的时候,意识到了不抓紧不行。于是两口子开始帮小C,严格规定作息时间,自己帮孩子补习,也参加外面的补习。到了小六,更是突击了整整一年,这期间,连图书馆都不许孩子去借书了。孩子本身资质是很好的,这样一紧盯学习,效果是明显的。小5在学校里就进入到了前三名,小6一举考入RI.
l两个孩子殊途同归,最终都进了RI。但是我们比较老A和老C,他们操心的时候是不一样的。老A早做准备,后来就轻松了。老C开始没在意,后来还是得下大力气以确保孩子能上RI
所以我觉得,孩子小学进不进名校都不妨碍他以后的发展,但是进了名校能让父母更省心一些。
to 山谷:上了RI算是进了保险箱了吧!
以我自己这近3年的统计RJC每年这么多学生,考不上大学的才不到一个手!
靠家长紧张一下就可以考上RI,不是更能说明名校不过尔尔?
孩子的资质才是重要的。没有这个资质,你真的以为靠家长紧张一下就可以考上RI?
相对成功进入名校的人来说,我们想进没本事进去的就是失败者。
小学名校 名在一群家长,而并非老师。
新加坡小学的师资,其实并非名校就都是好老师,并非邻里的就是不好的老师。
名校欢迎有权有势的家长,那一群有权有势的阶层,为了巩固自己的阶层,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为了让自己的孩子不至于被踢出那个阶层,紧紧的维系在一起。
因此名校可以得到更多的资助经费,可以开展更多的活动,然后再让这个阶层的孩子不需花费多少就享受到最好的教育。当然,这个前提就是你必须入选某个有价值的CCA。然后让一切操作在良性中循环。
如果没权没势,孩子又中庸,那就充当名校的绿叶吧!
六年以后顶着个名校的光环,进入一所不怎样的中学,再在那个不怎样的中学里,以名校出生的优势轻视很多的同学。这种心态如果延续到将来的生活里,那注定不会成为成功的人。
所以,我认为你的心态是正确的,实实在在的教育孩子,让孩子不为名,真正有所学。
我想,幸运地进入名校(小,初,高,大学等),都不能算是成功。即使那些有幸进入哈佛的孩子,如果孩子一生,是以哈佛为最高点的话。
就如那句:人生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我觉得,教育是一种资源,名校有品牌效应。在新加坡政府营造的精英教育游戏规则下,进入名校的校长,老师们,孩子们,以及家长们,在整体氛围环绕下,都是很努力的。
同样的校长,老师们,在名校工作时,整体付出,都自愿,不自愿地要比在其它学校工作时多,甚至多很多。
孩子们,和家长们,也是一样的。尤其是费尽心机送孩子进名校的新加坡的家长们,怕输,爱投诉的情形更为严重。
这样的双向制约,就像你说的,让一切操作在良性中,长期循环着。
政府学校的校长,和老师们,是经常性的大吹风。
其实说到入学的孩子们,报名时,看东看西的,就是不看孩子自身的表现。换句话说,新加坡小一的孩子,不管是进入那个小学,整体素质,都是差不多的。但经过不同小学六年的学习,在PLSE时,各个学校的平均会考成绩,却相差很大。
这就是名校效应,是上至校长,老师们,下至孩子们,家长们,整体用心,努力的结果。
当然,名校的其它资源确实比较多。
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不公平。不过,这个世界本来公平就是相对的,不公平才是绝对的。新加坡好就好在,很多的不公平是在名面上,制度化的。
to 山谷:我的要求比较低,有个大学上,有个工作做就好了。出人头地这样的事,就留给你来做了!哈哈!
T0山谷:没进名校就是失败者? 那我们没有学历, 没有工作的不是该死??????!!!! 呵呵呵, 放开心怀吧, 生活不过尔尔!
咱这么一失败让很多坡人开心了一下,不管怎么说咱们没把名校的位置占了,多少对这次大选是作出贡献的。
像你这样没学历,没工作,更是大大地做贡献了。没把新加坡人的饭碗给撬了。
中国的权势者是隐讳地利己,新加坡的权势者是制度化地利己。
是这个说法吧!
To:parsingapore 许多现在的名校从前都是邻里不同学校,所以孩子的父母也没什么特别吧,现在成了名校,孩子们就沾了父母是校友的光,又优先权而已。
看你这话说的,从前的邻里学校之所以成为现在的名校,如果父母没有什么特别的,能成名校吗?
就因为昔日的邻里学校出了一些今日的名人,所以成其为名校。
这些今日的名人跟他们自己的校友之间有一些交情的,就互成一个团体。
然后优秀的团体在社会中就脱颖而出。
父辈阶层再延续到子辈。
再往下会不会子子孙孙无穷匮也,那难说?
如果变天了,没准今日的名校也会成为未来的邻里。
我挺赞同的。小孩子的习惯要早养,别等到挺硬级(teenage)了就晚了。
所以上名校还是挺重要的。
当然不抽中也不能说咱自己是loser。进名校还是有机会的。
当然进名校不是进保险箱,小孩的资质特别是家庭的影响都很重要。
谢谢平安给的看法和信息。也希望别的名校家长不啬赐教。有的时候局外人和局内人看事物不同。听很多新加坡人都说英华小学是贵族小学,孩子去上有压力。可是实际好像不是这样的,Kaisu parents 上英华普通家长没有觉得有压力, 家长说学生之间也有买卖旧课本(衣物?) 名校家长的第一手资料更能促进大家未来给孩子选校。
当然我们做父母的自己别自卑先,给自己和孩子归类。
狮城北京这两天没来发言,难道是因为没上传头像发不了帖了?登录后请点击“设置”,任意上传一张图片作头像,然后就可发言了。
这样也挺好啊,名校一个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好的生源,学生的家庭背景等等。不过我真对这种邻里名校不感冒。我看邻里名校太看重成绩压学生了。
这二星期我一直在英华小学附近晃,也观察了一下,确实到放学时间,是有豪车来接,也有小孩子自己做二站的公交车,再去换乘地铁的。bukit timah road这条路很长,要看你选择是在那一段的。这条路包含了组屋地段和公寓地段。
受狮城北京之托代发:
哈哈,楼主果然被系统麻爪了… 查收电邮。
要不是早看见pingan04在215楼咆哮,我也麻爪,呵呵。
搂主,记得你以前问过武吉知马小学的事,今天看了早报一篇文章,特转给你看看
除了校誉和学术成绩,家长在为孩子选择小学时也应考虑其他方面,例如全面的教学方式,因此除了名校,也可考虑把孩子送进邻里小学。
现在是小一报名期间,教育部高级政务次长沈颖昨天走访武吉知马小学时,向记者分享邻里小学的优点,强调本地有多所好学校供家长选择。
她说:“家长心中有自己比较喜欢的一些学校,或者比较慕名的学校,这是人之常情。不过,这可能会造成一些学校学额供不应求。今天我希望借这个机会让我们的家长知道,在我们的教育体系里,确实是有很多所好的小学供大家选择。”
沈颖指出,家长在为孩子选择小学时,可以多注意学校整体的环境,除了校誉和学业方面,也可考虑学校所采取的全面教学方式。
她以武吉知马小学为例,表示有好几名家长同她分享了学校的优点,包括孩子学习过程非常轻松、压力不会太大,以及学校尽力确保有特别需求的孩子课业跟得上,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沈颖指出:“这些也是许多家长所期望的结果,所以我希望家长们在为孩子选择小学的时候,能够多考虑不同的小学、不同的选择。”
她说,教育部在过去几十年竭尽所能将每一所小学的教学方式和师资提升到相当好的水平。无论哪一所小学,家长都可以放心孩子将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
大儿子在武吉知马小学念小二的夏慧芩(36岁)说,当初把孩子送进这所邻里小学是因为听说校长和校风很不错。
她指出:“名校的压力大、功课多,而且一般比较注重学业,其他方面变得次要。我希望孩子也探索领导能力、品格方面的培训与建立,而不是只觉得读书重要。”
陈太太(41岁)的独生子患上自闭症,她本来打算把孩子送去新光学校(Pathlight School),后来花了半年时间熟悉武吉知马小学的环境后,决定把孩子送进这所学校。
她说:“这里的校长、副校长、教师和教育辅助人员都给予我们很大的支持和包容,也会鼓励和肯定孩子的进步与表现。”
小一报名目前处于2A阶段,对于报名活动进展情况,沈颖说,进度在教育部的预料之中。教育部对小学学额的供需情况非常关注,主要原则是确保全国有充足的小一学额。
读完了我得到两条信息,一,孩子学习过程非常轻松、压力不会太大,二,学校尽力确保有特别需求的孩子课业跟得上,例如自闭症儿童;呵呵,相信你能得出结论
今天刚刚发现终于恢复了话语权,又可以点评和回复帖子了。
虚拟的网络可真是要命,说断就给断了,一下子就讲不出话来了,一切联系中断!
多亏之前留有sgcn007等版亲的邮箱,否则,连通知下突然失语的原因都不能了。。。
多谢前几日007帮助我代发帖向所有版亲说明原委。
多谢xue版帮助联系管理员,但我发给管理员邮件后没有得到回复且我并没有更改任何设置,不知究竟为何。
反正现在能讲话了,就赶紧多说两句,先回复一周多前版亲们的指导和帮助再说了。
jjrchome果然非常了解新加坡的教育和学校,给的数据也够专业!
一目了然!多谢了!
您说的是呀,这些情况也印证了您之前给的建议。
其实,最最关键还是看孩子了。
看来,中国技术移民的孩子实力也都像父母一样强!
生源的力量,帮助新加坡造就名校!
您下面这段讲得我非常认同!
引用: 我自己选择这条路的出发点,是希望我孩子未来的日子,能过得好些的几率大些。换句话说,我选择从小学就把孩子送进名校,争取给孩子的是,未来的成功率能高些。
至于孩子将来能不能成功,取决的不只是孩子的能力,还有孩子的机遇,缘分;天时,地利,人和。
名校也好,教育也好,都不是万能的。
择名校,我觉得首先是择学风、择氛围!即便新加坡的学校师资都差不多,但我走访了一圈Bukit Timah的小学后,还是觉得有些差异的。这些差异从学校门卫、校工、教师、校长等身上都品得出的。
就如您所说,名校的概率应该高些吧!孩子本身不成的话,多高的概率,他不在那概率里面,也是没用啦!
您说的“(我的两分钱)”是什么意思呢?
教育体制
你的孩子读小学就能分析出在国内外待遇的不同之处,应该有很好的感知和辨别力!
我认为你下面这几句真是一针见血,有道理哦!名校学生补习成风,除了竞争激烈外,还能说明什么呢?
引用: 如果孩子够强,一定要进名校,应该发展空间更大;如果孩子不够强,千万不要硬塞入名校,因为一旦被分到最烂的那几班,不要说学习成绩了,就是自信心都会丧失殆尽。
PSLE,O,A都要靠自己考。如果小学名校真的那么强,为什么名校的学生补习成风呢?
春版给介绍了许多新加坡的教育体制中的特点呀,非常感谢!
作为经验丰富的教师,您的介绍和建议当然是有权威性的,我是有幸恭听了!当然要着力学习参考的。
引用: 小一到小三的孩子,玩耍,健康,有充足的活力体验新事物
学习新知识的乐趣才是最重要的
上面两句绝对的认同!
我觉得此例甚为有代表性,值得深度思考!多谢“如树”兄提供实例参考!
引用: 男人如树 所以我觉得,孩子小学进不进名校都不妨碍他以后的发展,但是进了名校能让父母更省心一些。
与您看法基本一致。
成功的孩子毕竟会是少数,因为成功总是相对讲来的。没有绿叶也显不出红花!
关键是:绿叶也很好很养眼呀!
如果孩子不能成红花,就让他当绿叶吧。。。绿色够正也是一样的成功!
我和你的看法基本一样,也觉得JM斑竹教育孩子们的方式方法是比较务实得当的,的确算是有一套!
得向你们学习呀!
觉得pingan讲得真好!酱子!
以下评价,我认为也很准确了,
引用: 这就是名校效应,是上至校长,老师们,下至孩子们,家长们,整体用心,努力的结果。
当然,名校的其它资源确实比较多。
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不公平。不过,这个世界本来公平就是相对的,不公平才是绝对的。新加坡好就好在,很多的不公平是在名面上,制度化的。
能遵循“制度化利己”也算是还好啦,至少有公平的制度在那里,只是由于他们已经有基础了,制度就会更利于他们而已。
毕竟“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制度化利己,目前来看,已经算是相对公平的、世界领先的利己方式了。呵呵。
呵呵,能讲话真好呀!
又能和版亲们学习了,感觉久违了呀。
你的网名还没换成吗?
非常感谢如树兄特意为我转来准确需求的新闻,正是想多了解下Bukit Timah PS。
引用: 男人如树 读完了我得到两条信息,一,孩子学习过程非常轻松、压力不会太大,二,学校尽力确保有特别需求的孩子课业跟得上,例如自闭症儿童;呵呵,相信你能得出结论
不过,我觉得单凭此篇我还不能得出结论来的。
一,孩子学习过程非常轻松、压力不会太大。
我觉得每个学校都会如此讲啦,而且真是这样是不是也没什么不好呢?
二,学校尽力确保有特别需求的孩子课业跟得上,例如自闭症儿童。
我觉得此点也还不能表明学校生源、校风或是教学上不好。“尽力确保有特别需求的孩子课业跟得上,例如自闭症儿童”,如果不是只为宣传的话,我倒是觉得这家学校有人情味来着,我想如果都不收自闭症儿童的话,那就不算什么“发达国家”了,何况这样的情况应属个例的吧?
我倒是也注意到此篇新闻中的一段,即
引用: 大儿子在武吉知马小学念小二的夏慧芩(36岁)说,当初把孩子送进这所邻里小学是因为听说校长和校风很不错。
不知有没有哪位版亲的孩子或是邻居、亲朋好友的孩子正在BTPS读书的呢?能否帮忙介绍一下情况,亦或是听说过一些情况?
多谢多谢!
恭喜一下楼主回来了!
“明年PSLE”果然改好名字了!
原“明年PSLE”,现“教育版淘气包”,感觉差之千里!
不过也生动地记录了做父母的从神经紧绷备战PSLE到压力释放取得胜利的喜悦的全过程,这个可爱的名字的更变,仿佛让版亲们可以看到你那轻松的笑容和全家的释然!
恭喜明年PSLE!噢,不,应该是恭喜“教育版淘气包”!
转载一篇早报文章《家长在面簿写信给王瑞杰获热烈反响》。写信的家长叫林慧平(Monica Lim),在“聊一聊某些新加坡人对孩子教育上的要求”一帖中我曾翻译并转载过她的博文《了解中国孩子》( http://bbs.sgchinese.net/thread-4362881-11-1.html )
Monica Lim把她写给教育部长的信登在了她的博客上,有兴趣的可以看一看:
http://hedgehogcomms.blogspot.com/2011/05/letter-to-mr-heng-swee-kiat.html
http://hedgehogcomms.blogspot.com/2011/05/letter-to-heng-swee-keat-part-ii.html
http://hedgehogcomms.blogspot.com/2011/05/letter-to-heng-swee-keat-part-iii.html
印象最深的是信中的这样一段话:
“In the course of my work, I had the opportunity to interview the Vice Dean, Education of Duke-NUS. It was, in my mind, one of the most inspiring interviews I’d ever conducted. In his words, “We don’t just want the straight ‘A’ student. Does having one less ‘A’ make you less of a person? We know Singaporeans are already great at memorising facts – we’re looking for passion, dedication and the ability to see a problem through different angles.”
I feel we could use more of that mindset here. Singaporean educators are often proud of our high standards but let’s be honest, we’re good at ticking off checklists, exams and competitions. We laugh at the laissez faire American system for its laxity but in truth, they have churned out more innovators and thinkers from their messy system than we have (even after adjusting for size and population).”
家长在面簿写信给王瑞杰获热烈反响
一“信”激起千层浪(2011-06-10)
新内阁宣誓就职后,育有一对儿女的林慧平5月24日通过“面簿”给教育部长王瑞杰写了封公开信。
这封2000多字的英文信列出一位家长对现有教育制度的种种疑虑。除了在面簿上获得超过3000人的支持(like)和近600条留言,这封信后来也迅速转贴到不同的网络论坛上。
林慧平受访时说:“令我意外的是,原来有这么多人和我有同样的感受。通过电邮或面簿联系我的年轻家长大部分的反映是,他们为孩子接受的教育感到非常担心。”
“担心”是因为像林慧平这样的家长认为,我国教育体系在执行上已经出现偏差,导致“崇尚成绩多于一切”的现状。再不彻底改革,恐怕会培养出一代代只会读书,却“没有灵魂的机器人。”
林慧平的大女儿和小儿子分别就读中二和小五。她在写给王瑞杰的信说,这些年来,通过孩子的学习经历,她对越来越无法起到启迪作用的教育制度感到沮丧。
在她看来,学校趋向“企业化”是问题所在。当教师的评估和各种关键绩效指标(KPI)挂钩,促使教师把精力集中在“可量化”的学生成绩 上。无可避免地,为了满足学校和全国性考试的竞争,家长和学生盲目地追求成绩。这引申出的现象包括无节制的补习风潮、家长争相把孩子送入名校、学校为确保 学生不懈怠,考试一年比一年困难,这不但打击学生的自信心也让他们在压力下喘不过气。
林慧平说:“我们越来越重视学术成绩,把成绩高低等同于学生好坏。但这样的风气很容易促使那些达标的学生产生‘理应获得的态度’(entitled mentality),让他们觉得自己比别人聪明就高人一等。”
对于这样的观点,受访的教师表示,家长的担忧有一定的道理,但毕竟是以管窥豹,只见一斑。
成功观念不改 大家继续原地转
一名在中学担任科目主任的教师指出,自教育部2004年提倡“少教多学”开始,本地中小学教育大方针已经潜移默化地在转型。或许不是所 有教师都能在短时间内改变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但以全人教育(holistic education)为本的意识已经获得广泛认同。两年前总结出的小学教育检讨与执行委员会(PERI)报告就是最好的证明。
她举例说,目前,学生的考试成绩虽然还是以教师评估为关键指标,但其他指标包括教师怎么落实品格教育、制定社交情绪学习、传授21世纪技能如分析和创意思维、沟通能力等也同样受重视。
学校无法对考试成绩放松,是因为他们需要向家长交待。她说:“打个比方,学生的辅助课程活动(CCA)表现再好,如果考试不理想,绝大 部分的家长还是不满意的。家长或许会说,这是考试制度害的,但往深一层想,废除全国性的考试也于事无补,因为这会让国家的教育制度失去公信力,学生日后要 凭什么指标申请到外国的大学念书?”
政策制定勿凭空想象
另一名担任华文部门主任的教师则以“少教多学”为例,进一步说明学校所面对的两难局面。他说,“少教多学”的出发点是很好的,目的是通 过不同方式鼓励孩子自发学习。为此,一些学校可能会在华文课融入深广元素,比如向学生介绍水墨画、京剧等。但一些家长会批评说这根本无法在短时间内提升孩 子的华文成绩,而学校老师的“少教”反而迫使他们得花钱补习。
这名部门主任说:“关键是家长和社会对成功的观念一天不改变,只要他们仍然坚信文凭至上,制度怎么改,我们终究是在绕圈圈。”
教师们认为,教育部这些年所采取的大方针基本正确,只是在执行上缺乏透彻的考量。他们希望,教育部的决策高层接下来除了要仔细聆听家长的意见,更应该多和前线工作的教师沟通,了解他们面对的实际问题。
一名教师说:“教育部要和教师拉近距离,不然很多时候决策似乎是凭空想象的。许多决策者缺乏实战经验,或者教学经验不长,对教学的理解是片面的。”
另外,教育是“百年树人”的过程,改革不可能一朝一夕见效,所以一些教师也指出,作为学校的最高领导者,校长不应该每五六年就调走。如 果校长能够在一所学校逗留长一点的时间,校方的治校方向会更稳定,教师也不用随着校长的轮替,不断改变以配合新校长的作风。这样一来,他们就能好好地延续 一些优质的计划并有效评估这些计划是否达到预想效果。
林慧平则希望教育部可以“快刀斩乱麻”,除了教师评估应该重新探讨,和这个环节息息相关的全国考试框架也有必要改变。特别是被许多家长视为“一考定终身”的小六离校考试应该考虑废除,因为凭孩子12岁的成绩就决定他未来的学习道路是不公平的。
林慧平不是第一次就教育课题写信给教育部,不同的是,她这次的公开信获得王瑞杰的正面回应。王瑞杰感谢她的建议,并表示刚刚上任,还需要对各方所提出的观察和建议多做研究。
虽是简短的答复,却让林慧平感到欣慰:“他是新部长,无法在短时间做出任何承诺是自然的。但他看来真诚,希望教育政策日后真的会有所改变。”
甫上任部长面簿 上百家长留言谈教育
宣布王瑞杰出任教育部长后,他的面簿上就收到了上百条有关改进教育制度的建议。以下是部分的留言内容:
Thong Kar Lai:
“为什么有越来越多学生需要补习?连还没有进入小学的孩童也要参加这些课程。这是新加坡独有的社会现象吗?很多家长愿意支付昂贵的学费,只为了确保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我们的教育体系是不是无法满足家长的要求?考试成绩难道是养育孩子最关键的事情吗?
Steve Lin:
“尊敬的部长,我希望你不仅会关注学生的需要也同时照顾教师。教师教学时间太长,过于繁重的工作已经促使许多人失去教学热忱。或许你应该从真人秀节目《卧底大老板》(Undercover Boss)获取灵感,亲身到学校体验真实的情况。”
Thian Beng Yap:
“只有心灵的修养才能塑造品格正直的人。头脑用于思考,心用来感受。我们的学生可以思考,但都没有能力感受,他们很多时候不能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
Dick Tay:
“学校为什么在假期还要求学生要上网作‘e学习’功课。这和规定学校假期的原则背道而驰。家长最终还要请假在家里陪孩子做作业。请改变这样的政策,让家长也能和孩子一样,好好在假期中休息。”
Michelle Wong:
“请你考虑重新检讨小一入学政策。和永久居民、外国人相比,新加坡人应该享有绝对的优先权。现有的抽签政策,也就是公民比其他人多一票应该废除。我建议所有学额优先考虑新加坡学生,剩余的才让给永久居民和外国人。”
家长电邮谈教育
我认为新加坡的老人被子女疏忽,工作压力只是借口,我觉得缺失的是这里没有从小就必须进行的道德教育。”
请给孩子一个自由的写作空间,别限制和束缚他们,相信他们的眼睛,相信他们的表达能力。也许,他们的语言是稚嫩可笑的、他们的思绪是条理不清的,但这些都不重要,因为那才是他们真实的世界和想法。”
直通车计划似乎造成了名校的学额被垄断的问题,感觉上,好象形成了教育体制内的精英阶级。小六生只要在PSLE取得优秀的成绩,他就进 入了这个阶级,得到重点栽培,一辈子念的都是名校。国家重点栽培人才是好事,可是这也可能造成一些晚开窍的学生无法得到名校教育的机会,邻里中学的学生即 使会考成绩不错,也无法进入顶尖的初院。这种情况的出现,就表示直通车计划剥夺了教育体制中让学生凭借自己的努力,使自己能够往上流动的管道。”
高才班的学生,往往十分自我,我担心这些孩子太高估自己,无法接受失败。我们的高才教育是不是已经迷失方向?”
老师的工作量越来越大,压力也越来越重,没有了家庭时间,甚至可能陷入焦虑症。把老师当公务员管理,给高薪,要求更多KPI,很多时候浪费精力在应付报告和一些看起来像是满足教育部纸面要求的Project,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更好地关心孩子。这是否本末倒置?”
政府不能以“小一优先报名权”为carrot,叫人们为社区服务,而是应该想别的奖励方法,去鼓励这些社区领袖。”
校长为什么必须六年换一次?新校长须至少一两年时间去了解学校,等他掌握好信息,要贯彻新措施提升教学和设备时,他又要离开了。结果,换了新校长,又把前一任校长的措施都改了。”
希望学校能把教育回归到以育人为本的性质,把学校当学校来经营,而不是一间机构。很多学校把家长学生当客户,把General Office 称为Customer Service Centre,把建立品牌做为终极目标。其实,学生无论读的是不是名校,都应该享有同等的教育和潜能发展的机会。”
国际评为“卓越” 国人却有微词
我国教育体系为何“内弹外赞”?
自1995年新加坡中二学生参加国际学生趋势研究,无论科学或数学都名列世界第一后,新加坡式教育不断在国际上获得高度认可。经济合作 与发展组织去年发布“国际学生能力评估”,新加坡5000名15岁学生的数学、科学和阅读表现,分别排名第二、第十和第五。国际顾问公司麦肯锡评估,新加 坡教育体系已从“优良”步入“卓越”的阶段。
这被外人看起来是一等一的新加坡教育制度,却不完全被国人认同。在此次具分水岭意义的大选之后掀起的改革声浪中,教育制度改革,也是众人关切的课题。
多位专家学者家长教师对本报“为政策把脉”专题,发表意见。
张齐娥:教育应该延伸到家庭
前官委议员,悦榕控股高级副总裁张齐娥请教育部重视兴建“心件工程,情绪工程”。
她说:“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学做人,学怎样修身、齐家、扶社、治国、平天下,不能只重视分数,教师怎样去教学生是非常重要。这个教学法最棘手之处,是它牵涉到哲学、诗歌、文学等软实力的源头,只有这样才能整顿心灵,找到有根的灵魂,建立坚韧不拔的能耐。”
除了提出“学习型组织learning organisation”的概念,张齐娥认为教育部应该协助推广“学习型家庭 learning family”的概念。
她说:“培养新一代,家庭和学校的责任是相辅相成,而不是相互推卸。学习,要从家庭开始。从两个人怎样组织家庭,怎样相处,怎样分工合 作,到怎样怀孕,怎样迎接新生儿,怎样教育孩子,怎样参加活动,怎样选幼稚园,怎样小一报名,进了学校怎样学习等等。这个专业工作需要请教育部来协助。我 希望这个学习不是开一门课来做知识灌输,而是把它渗透进教师和家长互动的所有活动里。所有的资料也可以罗列在网上,让年轻家长从网上学习。‘学习型家庭’ 希望能变成一个运动,促成父母、孩子和教师之间多沟通,大家一起长大。这是社会工程,希望每个家庭成为一个学习家庭。”
教育工作者:好的教师比堂皇的教室重要
新加坡教育投资在过去半世纪重视硬件建设,大量建设美轮美奂的校舍,购买最先进的电脑设备仪器,臻于世界级完善水平;未来需要倾向“软件”投资,减轻教师工作量,普遍实施小班制,增聘教师,增聘行政人员处理非教学工作等等。
这些工作教育部已经在做了,但是做的步伐不够快。大力减轻教师负担应该是教育部接下来要努力的大事,是改革的重点。
新意元幼源校长陈鸣鸾是资深幼儿教育专家。她接受本报访问时说:“我们的教育预算不少,今年就有109亿元,但是投资的方向需要重新评估。”
她说,校舍、设备等硬体已有世界级水平,教师的薪金也做了调整,现在是否应该考虑小班制,减少教师任教的班数,再减轻他们负责课外活动 或行政工作的工作量?实行小班制,就是要聘请更多教师,而软体比硬体更重要,只要有好老师,校舍不够堂皇并不要紧,电脑不够先进也不要紧。
“印度的教育资源比我们差,但是全世界都去印度找科技人才。所以,问题还在教师,教师最重要。”
她说,学生超过40人的大班给教师的负担太大,他们有改不完的作业,如何再去把课教好?所以,小班制是重要的。只要有小班的空间,其他什么设备一时跟不上不要紧。教育的投资应该先用在人上面,不要本末倒置,不要先硬体后软体,硬体可以共享,人怎么共享呢?
华中国际学校去年四名学生成绩名列全球第一,其中三人是在国际剑桥考试局举办的“国际中学教育普通证书考试 (International General Certificate of Secondary Education, IGCSE)”的数学科和华文科,考获全球第一,另一名是今年参加国际剑桥考试局举办的企业创作赛取得全球第一。
这四名学生其中三人是新加坡人。问成功原因,他们说:“小班,是小班让我有更多时间受到老师照顾。”
新跃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院中文课程有60%学生是在职华文教师,主任罗福腾副教授对记者说,他发现新加坡华文教师的工作量实在太大,除了备课、教书、批改作业,还有很多额外事务,如要负责课程辅助活动,还有指导诸如端午节、中秋节、春节等文化庆祝活动,实在太多。
他说:“很多学生从早上6时到晚上6时在学校教书,7时赶到我们这边上课到晚上10时,第二天又一早去教书,疲于奔命,简直累死他们。”
罗福腾对华文教师必须教三种课程也表示关注。他说:“学校为了公平,经常让教师分教快捷班、普通学术班、普通工艺班。这表示教师必须准 备三套课程,教三种不同水平的学生。课程内容不同,学生不同,作业不同,教师要不停调整自己的头脑,是很疲累的。其实为了公平,学校可以安排教师一年全教 快捷班,翌年换教普通学术班,后年再教普通工艺班,这样教师只需备一次课,批改一种作业。”
他也建议教育部增聘教师。
前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有一句名言:“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
其实,教师之重要,不只在大学,中学小学幼儿园何其不然?当教育部为全国学校兴建了大楼后,现在应该思考的是怎样以各种机制,在学校培育大师。
这种情况早就存在了。只要你能给学校足够的赞助,孩子进去不是问题。其他的途径也是有的。
谢谢山谷先生的提示。
楼上几位先进最近的回帖和我之前得到的信息有很大的不同呀!
难道新加坡的名校也接受区区赞助费用?也可以走后门的?
这与我发的前一帖中前几页的信息情况可是大相径庭了。
不过,各位的提示确也让我有了另一种认知。
记得上次我说过认识的2个孩子抽签不中但最后还是进了, 可能就属于有够力的人推荐加捐款吧. 也听说过有的大公司和某些名校有长期关系, 可以帮公司的空降高层搞定名校名额. 都是听说……
即使有暗箱,楼主也别玩儿这个
让孩子靠自己的本事拼
这段经历会让她终生受益
认识圣公会中学的几名校董,可以肯定的是走后门的情况基本不存在的,即使他们自己的孩子分数不够也是进不去的。
本地姓林的股票大王的女儿也只能上华中国际而进不了南洋女中,他的人脉和财力非常人可比,他都不行,其难度可想而知了。他还给华中国际捐了200万新币做为奖学金。罗杰斯的女儿想进南洋小学,他和老婆也得老老实实去做义工,南洋小学给他唯一的后门就是给了他做义工的机会。
特例不是没有但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样。
可以肯定的是走后门的情况基本不存在的
这句话说得有点武断了。 DSA其实就是一种水分很多的招生手段 。
即使他们自己的孩子分数不够也是进不去的。
这句话说的是正确的。他们不是没能力让孩子进去,而是怕进去以后,孩子适应不了高压,没有自信心。
罗杰斯的女儿想进南洋小学,他和老婆也得老老实实去做义工,南洋小学给他唯一的后门就是给了他做义工的机会。
南洋的做义工就是后门了。但做了义工后,还要抽签,你听说过罗杰斯抽签不中吗?罗杰斯的思想是西方化的,所以他会去走这种正常渠道,而且会身体力行,他的目的是通过做义工了解校方的操作,了解新加坡的教育,进而更好的教育女儿。
据说李连杰也去申请过南洋的义工,他和他老婆真的有抽时间去做义工吗?八卦一下,想知道真相。
今天早报报道,南洋小学390名额,经2A2报名之后,现仅余约50来个了。如果B与C两阶段各分一半的话,那么最终拿出来公开抽签的名额可能只有25个左右。
好就没来这里了。已经顶到那么长啦!等我有时间好好看看。
先祝狮城北京一家顺利拿到PR
您说得是,我紧记xue老师的话了。多谢教诲!
到新加坡,为的就是法治的大环境,该是怎样就怎样,从头来过!
良好氛围靠大家维护,父母更要做表率!
查了下NYPS最近几年的小一入学数据,2C阶段的学额,在总额390/年不变的情况下,逐年递减,如下:
2007 63
2008 55
2009 47
2010 36
2011 28
按此趋向,明年2012的报名会不会到2C只剩下十几个学额呢。
不知为何会是这样的趋势?不明白为什么阶段1、2A1、2A2、2B的登记数逐年递增呢?
名校的光环越来越亮。
以前孩子多数是就近入学,现在的父母再远也要让孩子上名校。
父母关系,兄弟姐妹关系,社区领袖,教会推荐,等等等。
能用的都用上了,
剩下的就是可怜的2C了。。。
我理解是:在各种直通,特招计划之前,按照PLSE,O LEVEL,A LEVEL会考成绩,孩子在PLSE,有一次机会,考入顶尖的初中,在O LEVEL时,还再有一次机会,考入顶尖的初级学院。
随着越来越多的学校,加入直通车计划,而取消O LEVEL考试。也就是说,孩子进入那几所顶尖初中,顶尖初级学院的机会,越发压缩到PLSE会考期。
小学升初中的DSA计划,无疑也是对名小的孩子更有利。
因此,就读名小的孩子,在现有的教育分流制度下,占有更多的先机。造成今日家长们,不畏路途遥远,把孩子送入名小读书。
之前,很多的家长,因住家距离遥远,即使自己毕业于名小,也会让孩子就近入读邻里小学。
艾薇 现在如果能把孩子送进名校,等于造福子孙后代。。。 发表于 1 小时前
————————————————————————————
我的感觉是物极必反。要是未来几年的热门小一报名时,2B,2C阶段所剩学额持续下跌的话,势必引起很多的反弹。如果出现一所,或几所名小,到2A2阶段,就填满所有学额,一个都不给其他人机会的话,那就真证明,现在有的直通车,DSA计划,有着致命的反效果。
改变的时候,也就到了。。。
我也听说有神马花钱买学额的事儿。但,就我亲眼所见,还真没有的。
当然,我不能肯定,一切的一切,都是遵循规定,透明的。但就算真有猫腻,其比例应该非常,非常小,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反观,从正常渠道,进入名小,则比比皆是呢。
其实这也无可厚非。
中国的高教改革也应如此, 第一看成绩, 除了成绩以外, 如果你有足够赞助, 也还是可以进的。条件是政府不再拨款,或者大规模减少拨款,让学校去把握,究竟要招多少学习好的,招多少有钱的。都招学习好的当下资金会紧张,都招有钱的会砸招牌。自己看着办吧。
我明白你说的“伪民主”了。其实是“规则”,中国叫潜规则,这边分阶段。
在中国有人请你吃大餐,让你住宾馆,开车来接你,那也不是无条件的,或者你们是亲戚,或者是看你有地位,有出息,现在或者以后有求于你,不信,你请他们到新加坡试试,你如果不如法回报,看他们在心里如何评价你!
比较一下,我还是觉得“平淡是真”。
这句话说得有点武断了。 DSA其实就是一种水分很多的招生手段 。
我儿子参加过华中的DSA, 进了waiting list. 给waiting list学生家长开会时,校长明确说了,进入waiting list的学生如果最后DSA没进,分数又差几分的话,可以给他写信,他会尽量让这些学生进入华中。这可能就是你说的水分吧。
这句话说的是正确的。他们不是没能力让孩子进去,而是怕进去以后,孩子适应不了高压,没有自信心。
要不您花钱贿赂一下校董试试,看看是您孩子先进名校还是您先进监狱?进去了您说有猫腻,不进您说是不敢进,您左右都有理。
有没有特例进名校的?有,当年赵二军的女儿,赵紫阳的孙女儿在本地一位名人帮助下进了南洋女中。那是赵家最倒霉的时候,赵二军至今对此事感激涕零。
辩证的观点,极具前瞻性!
只是对于明年需要报名小一的我儿子来讲,肯定是等不到“物极必反”“否极泰来”了。
对于一个新移民家庭,在新加坡零起点的我们,应该怎样安排明年第一个孩子的入学报名最为科学合理、有进有退呢?
由于受目前对新加坡整体地域、学区、学校的宏观了解,只好定位在Bukit Timah,下月初计划再次赴新选址安家了,但看着NYPS今年2B、2C的学额数,这两天实在是又有些举棋了。。。
想再向版亲先进求解the best way,thks a lot!
楼主在Bukit Timah安家了?要是还没,咋不看看其它地区?
我们还没有安家呢,我准备再去一趟就是为这事了,关键还是得选定学校后再找within 1km的房子吗。
感谢bluesky88的关心,我对其他地区和学校更没概念了,看看balloting的数据,好像还真是不如Bukit Timah呢。
不过,我确实愿听高见,多谢!
P.S. 赞!果然少几个字更恰当呀,容量更大的!
不要教条。
一个词两个词,不要太较真。这种表达,那种表意,也都是自己的理解。
至于别人对你好,想图什么,也别太介意。
自己能帮人做就做,不能做就不做。
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自己走到今天,也得到很多很多的帮助。
不管别人讲什么,有用的用用,没用的一笑而过。
平淡是真,别虚火上升。
别虚火上升。
没必要贿赂,没人说贿赂。
中国人来这边,是靠实力打拼天下的。
已经把孩子成功送往名校的,其中的酸甜苦辣不说了。
就像前面儿子去南洋小学读书的妈妈,她们也是女儿经过了转学进去,才有今天弟弟顺理成章进去的案例。
相对本地人,他们懂很多招生时可能得到的加分点。我们是弱势。
不是要去抹黑新加坡的教育制度,而是知己知彼,才有胜算。
当然,如果你不是中国人,可以不要理这段。
我老板的外孙女曾在RGPS上小学,她的弟弟几年前2C抽签NYPS失败,无奈进了BTPS. 姐姐在名小学上学,挺用功的,但承受的压力巨大,好几次见到她都是目光呆滞,身心具疲的样子。前年PSLE她只考了228分,进了宏茂桥中学,一所普通中学,现在她已恢复了正常,变成了一个健康开朗的女孩。弟弟有点多动,就怕看书,进了BTPS后反倒如雨得水,整天美滋滋的。而且他还无比自信,每天坐在电脑前面,学着编程序,制作动画,幻想着成为Steven Jobs一类的人物。还别说,作的东西像么像样的,还真挺不错的。为此他经常得到别人的夸奖,荣誉感变得越来越强。现在也爱看书学习了,见到我就问我数学和华文题,成绩也越来越好,我看他的PSLE成绩一定比姐姐好。不好的一点是比较西化,自我意识很太强,不大会尊重长辈。
两姐弟的妈妈是公司的董事,我一直想问她BTPS到底好不好,无奈没有机会开口。昨天她拿来几道奥数题让我帮忙解答,过后我借机提出了我的问题。她的第一反应是:怎么这么多人问同样的问题啊!她告诉我,自从几天前早报刊登了沈颖访问这所小学的消息(版友“”男人如树”转载的那篇),很多人对BTPS产生了兴趣,纷纷向她打听“内幕”。
她还告诉我,BTPS的教学环境非常宽松,对学生的要求较低,非常适合她那个不太自觉的儿子。学校书面作业很少,但要求动手制作的专题作业很多,基本上是边玩边学。比如讲到光线的折射和反射,老师会先让学生们自己制作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找出光线的特性,然后学生们在课堂上演示自己的实验方法和发现,最后由老师归纳总结,妈妈和儿子都很喜欢这种教学方式。但她也提出了她的疑虑:无论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最后都逃不过PSLE,而PSLE的考试方法决定了只有大量背诵和演练习题才能考出好成绩。现在没压力,到时候可该怎么办?似乎只有补习一条路可以走。
对比女儿的RGPS和儿子的BTPS, 她感觉两个学校的环境和教学水平差不多,唯一的区别是女儿那时忙的要死,家长是根本帮不上忙。现在呢,儿子是闲的整天上网聊天,家长却忙的要死。专题作业虽然很多,但多数都要靠父母代劳。稍微深一点的知识老师根本不讲,只有靠家长去教,不会做的题也只好拿来问我。
这就是我身边唯一一个BTPS家长告诉我的“内幕”,我如数地转交给楼主以为参考。
另外,外孙子抽签名校失败后,老板一家从来也没抱怨过任何人,只是说运气不太好。他们也从来没想到过要做什么“交易”,虽然他们有雄厚的财力和政治实力。他们只是羡慕了一下抽签成功的人,然后就默默地接受了命运的安排。
让孩子迎接自己的命运,经历自己的人生吧
人生几十年,是一段旅程,用来经历的、学习的
平凡也好、辉煌也好,从无到有,从有再到无
生与死都很公平,来过、经历过就好
那么多帝王的子孙,如今也是平凡人,
我们又何苦,以为可以恩泽庇护几代人?
像父母爱我们一样,爱我们的孩子
养育了,教导了,然后让他/她飞
这一生不就是这样么?
“都招有钱的会砸招牌。自己看着办吧。”请山谷不要忽视我这一句。不知道您有钱人的标准是如何界定的?
从置业求学两方面,武吉芝马地区的优缺点都有,LZ自己斟酌。
置业:
优点:传统的富人区,环境清幽,近市区。
缺点:公共设施少(体育场馆,图书馆,咖啡店,巴刹),购买日常生活用品很不方便,价格昂贵。
优点:名校林立,熏陶孩子优良气质。
缺点:每天上下学的时间接送孩子的汽车大排长龙,交通阻塞,我觉得汽车的尾气对周围的环境也不好吧。(:L我也时不时去放尾气:L)
优点:近年新加坡私宅的价格疯长,武吉芝马地区的私宅价格倒不会显得太高了,而且地铁通车以后此区的屋价肯定看涨。地铁在2013年建好,交通会进一步方便。
缺点:旧公寓和小楼盘为主,扣除地区因素,性价比不高。
孩子上学:
正:名校一条街,绝无仅有。
反:要想法进去啊。
正:以LZ的情况做义工都来不及了,不在这个地区,不管去哪里居住,如果想进好一点的小学都得抽签了,一样抽,就搏一下南洋。
反:可是看今年这个情况,抽进南洋跟中马票的几率差不多。
正:如果抽不进,还可以争取在小三GEP转学,或者PSLE考进这条街的名校。
反:不进的话有可能会渡过几年天天早起接送孩子从住在名校旁边的家到几公里以外的普通小学的悲催生活。
先生,不好意思,实在不懂!
能否麻烦您给个“译文”?
非常非常感谢jjrchome!
BTPS的相关信息是我一直期望得到的,可是好像版内对BTPS好像接触都不多,之前并没有版友提及到具体的亲历或身边的体验。您能特意帮我了解身边的家长并且介绍这么多,我实在是发自内心的敬意+感激,这些实际具体的反馈真的是可以帮到我建立概念的。鞠躬致谢!
由您的介绍中我觉得有几点会影响到我对BTPS的认知,尤其是加粗的文字,还有几个问题请教:
“我老板的外孙女曾在RGPS上小学,她的弟弟几年前2C抽签NYPS失败,无奈进了BTPS. …….弟弟进了BTPS后反倒如雨得水,整天美滋滋的。而且他还无比自信,每天坐在电脑前面,学着编程序,制作动画,幻想着成为Steven Jobs一类的人物。还别说,作的东西像么像样的,还真挺不错的。为此他经常得到别人的夸奖,荣誉感变得越来越强。现在也爱看书学习了,见到我就问我数学和华文题,成绩也越来越好,我看他的PSLE成绩一定比姐姐好。”
认知:说明NYPS抽签失败的话,就是BTPS。您的水平高,所以,您的老板的外孙子的学校安排应该也会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吧。我理解,这侧面反映了当地对BTPS的接受程度吧。
“她还告诉我,BTPS的教学环境非常宽松,对学生的要求较低,……她也提出了她的疑虑:无论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最后都逃不过PSLE,而PSLE的考试方法决定了只有大量背诵和演练习题才能考出好成绩。现在没压力,到时候可该怎么办?似乎只有补习一条路可以走。”
认知:学校教学环境宽松是好事,但是要求低,教学质量相对名校肯定会差一些吧。
“对比女儿的RGPS和儿子的BTPS, 她感觉两个学校的环境和教学水平差不多,…….”
问题:环境差不多我觉得倒是,因为我都去过的,可是说教学水平也差不多的话,我又觉得下面这几句不太理解了。
“……唯一的区别是女儿那时忙的要死,家长是根本帮不上忙。现在呢,儿子是闲的整天上网聊天,家长却忙的要死。专题作业虽然很多,但多数都要靠父母代劳。稍微深一点的知识老师根本不讲,只有靠家长去教,不会做的题也只好拿来问我。”
“另外,外孙子抽签名校失败后,老板一家从来也没抱怨过任何人,只是说运气不太好。他们也从来没想到过要做什么“交易”,虽然他们有雄厚的财力和政治实力。他们只是羡慕了一下抽签成功的人,然后就默默地接受了命运的安排。”
问题:不知弟弟几年后目前的情况怎样了?是否转学或是考到其他学校了呢?
JM斑竹的总结是在实实在在的提供我斟酌的内容,以便于自己去思考判断。
非常善意及实用的参考,其中的内容都很有道理。事物都有两面,有一利必有一弊。
非常感谢您一直以来给小弟的指导与关怀!
其中有两点对我较有困扰,
引用: 缺点:旧公寓和小楼盘为主,扣除地区因素,性价比不高。
确实,此区段公寓新盘极少,尤其是我之前看NYPS的1km内的楼盘,基本就是没有!新点的都是小盘,几十户!我是想尽量找大点的楼盘的,也好让孩子们能在小区里跑跑跳跳的,而且住户多了,设施也会全一些,孩子们交朋友的机会也多些,还可以多点机会转换语言的练习。。。老的楼盘,十年八年的,3-5年的算新些的了。
不过话说回来,还是鱼与熊掌呀,这阶段,还是先为孩子教育考虑了,舒适性今后再说吧。
引用: 反:不进的话有可能会渡过几年天天早起接送孩子从住在名校旁边的家到几公里以外的普通小学的悲催生活。
我也觉得这很是个问题!尤其是如果我还不在那边的时候,孩子妈妈带两个孩子肯定会很不方便的。
如果放开思路和限制的情况下,会有鱼与熊掌兼得的区位吗?即先期能够更加稳妥进入的安置方法。
本人诚意求解良方!多谢多谢!
先帮山谷先生翻译一下再来回答楼上的问题。
(1)“找实力人物做邻居(邻里)” – 就是劝楼主坚定地选择武吉芝马的宅子,与成功富有的人家儿为邻。
(2)“长期受益” – 可以得到非比寻常的交情,关系,信息以及各种方面的帮助,拓宽视野,提高见识。从父母到兄妹,从事业到孩子的成长,都可因此得到深远和长远的益处。
(3)“或者去某些教堂也可以的!” – 第一,新加坡很多名校都是教会学校,只要锁定学校对口的教会,积极努力地“侍奉主”或和神职人员打好关系,都有可能获得教会推荐进入名校。第二,很多教会是“成功人士”扎堆的地方,好处请参看(2)。第三,教会里人际关系较为简单真诚,只要以诚待人,往往可以获得各方人士的很多帮助。
山谷先生,是这个意思吗?
看各位先进的回帖有的学的。
这也是移民带来的新的学习机会吧。
风土人情、社会制度、教育理念、人文特色、先进经验等等。以后有得学了!
我对新加坡的教会学校真是有好感的。之前就听说过一些关于新加坡教会学校的好口碑。
去年去新加坡的时候曾去过Maris Stella的幼儿园咨询,留有很深刻的印象。
校长很友善,而且理念真的很不错!一看就是个纯净的地儿!
如果有合适的教会学校,我倒是觉得真的对孩子们学习做好人会很有帮助呢。
您太客气了。
我那段文字只是写出了自己看到和听到的东西,并没有表达任何观点或提出什么建议。武吉芝马地区对我而言非常陌生,只是在儿子上了那里的中学后考虑搬家的过程中才开始有了那么一点了解。因此我所提供的只是一点浮在表面的东西,真正有用的建议还真是给不出。。。
回答一下问题:
说明NYPS抽签失败的话,就是BTPS。。。您的老板的外孙子的学校安排应该也会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吧。我理解,这侧面反映了当地对BTPS的接受程度吧。
NYPS抽签失败的话,不一定就是BTPS。很多父母亲选择BTPS就是为了离家近,还有一点就是BTPS毕竟和其他邻里小学有所不同,高尚住宅区嘛,人也比较”高尚”一点吧。
学校教学环境宽松是好事,但是要求低,教学质量相对名校肯定会差一些吧。
所以我老板的女儿才有此疑虑啊。
环境差不多我觉得倒是,因为我都去过的,可是说教学水平也差不多的话,我又觉得下面这几句不太理解了。
教得难教得多并不表示教学水平高啊。老师的教学方法是取决于学校的教育方针和指导思想的,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能把普通的知识教的明白透彻有趣,能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能让孩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做到这些也可以算作教学水平不差吧。
问题:不知弟弟几年后目前的情况怎样了?是否转学或是考到其他学校了呢?
还在那里。我描写弟弟的那段文字就说的是现在的情况啊。
当然BTPS和附近的名校没法儿比,也就是邻里学校的水平,并不适合名校情节严重或目标远大的家长孩子们,算是“无奈”下的“替代品”吧。但正如上面很多版友说过的,只要孩子棒,还是会有很多机会发光发热的。相反如果孩子资质平平,进普通学校可能会更适合他呢。
话又说回来了,本地小学那点东西还真没什么难的。我看楼主一家也是高学历的人,家长花点力气,上不了名小学业也一定能把孩子弄进名中学。在这里孩子拔尖要比在国内容易多了。。。
如果是我,可能不会想那么多。我会毫不犹豫地买下武吉芝马的宅子,博一下NYPS或其他名校,成功了自然是好,失败了也不留遗憾,日子该怎么过就怎么过。。。
如果是我,普通小学里我会选BTPS,那里中国人少,更容易出头。。。
如果是我,上了普通小学,我会先注册挂个名儿,然后回北京上重点小学,二三年级时再回来,学习有优势,又不用留级。。。
如果是我。。。当然不可能是我,楼主还是要自己拿主意!
你搞的有点吊儿郎当的样子,好逗!
昨天看到一个Brochure, 在Adam Road和Holland Road交界处推出了一个超大新楼盘,LZ可以去看。
再次的答疑让我都搞明白了,而且对我有很好的启发效果,
让我有呼“先生”的想法,非常感谢!
最后一段的“如果是我”,很有策略的意味!
值得思考,多谢!
说句不中听的,我如果我是你我就不移民新加坡,可第一选澳州, 第二选加拿大;新加坡绝对是江河日下, 另以你的资金,在新加坡注普通的HDB, 在上述二国可以住洋房了。小孩的教育更比新加坡好,英文环境好, 对老人就更不用就了,新加坡是绝对是老人的地狱, 相比上述二国, 新加坡是没有任保福利的。
中新网7月17日电 据悉,严厉的外国房产权属规定丝毫没有减弱中国买家的热情。如果没有中国富人买家,悉尼艰难的豪宅市场将会变得更加动荡。来自Dunne Mosman的Sandie Dunne称:“目前只有中国买家在注入大笔资金。”
“只要有好的房产,就准能看见中国富人的身影。”来自北岸另一家中介公司的Jon Dundas-Smith同意以上说法,称过去3个月里车士活(Chatswood)成交的三笔大交易的买家都来自中国。
Dundas-Smith称:“有大量的资金来自北京。一旦有超过200万的交易,中国买家都占多数。没有他们,市场上还会堆扎更多房子卖不出去。”
虽然澳大利亚政府去年加强了对外国房产权属的管制,但是高端市场的资金还是源源不断地注入。其中很多中国买家都是来澳洲求学的留学生的父母。父母们在澳洲买房子,让孩子在求学期间居住。由于陆克文允许,学生或技术移民等临时居民都能够在澳洲买房子,他们过去通常都会买30万以下的房子。
去年新政实施后要求临时居民离澳时要卖掉房产,但该政策并没有浇灭买家的热情。
Dunne带中国买家看的房子都超过600万,她说:“他们可以用儿子或表亲的名字来买,但条件是他们毕业后必须将房子卖掉。”位于 Parriwi路一处由Harry Seidler设计的房产价值超过2000万,已经被列入遗产名单,Dunne说:“已经有三个中国买家团来看过。”
3月份统计的38万个学生签证中,中国学生占了四分之一。虽然最近来澳的留学生数量减少了,在此留学的大部分学生都想在此定居。移民局去年的一份调查显示,大部分以前的留学生或临时技术移民后来都转成永久签证。
另一类买家是商人。他们已经获得临时签证,有机会成为永久居民。Dundas-Smith称:“他们必须经商才能产生一定数量的收入。他们往返中国,很多人都在这安家。他们厌倦了住酒店,于是就在这里买房。”
大多数公寓开发商都表示来自中国的买家数量正在不断增长。销售悉尼各地大量楼花项目的CB Richard Ellis的负责人David Milton称,他的客户中超过一半是中国人,还有10%至15%的客户来自海外其它地方。
在一些建筑中,例如最近刚刚竣工的乔治街(George Street)的Inmark Tower,超过90%的买家是中国人。他说:“大部分海外中国人在这里买房子是因为他们的孩子能在这里上大学,这是最常见的理由。还有很多中国富人是希望获得在这里的居留权,例如一些商业移民,他们在这里投资,同时买物业。”
强劲澳元并没有吓跑他们,因为他们觉得这是终身投资。Milton称:“他们只有一个孩子,钱都用在孩子身上。他们喜欢在孩子学习的地方投资,主要是因为这样有助于获得居留权,让他们永远与澳洲有牵连。”
Frasers Property Australia的销售经理Adam Sparkes表示,Chippendale的中央公园(Central Park)开发项目中,533笔成交中有20%的买家居住在海外,其中10%的人来自中国。
从打算享受福利的角度看,的确像你说的那样,新加坡不是个福利国家,政府一直在半哄半强迫地让它的子民,活到老做到老。在这次大选中,新加坡人抱怨连连,就是因为国家的GDP,虽然连年增长,但普通百姓的薪资并没有水涨船高。
然而,福利的恩泽,是撒向中下层以下人群的。相对富有的人群,关注的则是:税率。
高福利国家,必然高税赋,交税多的人群,享受的福利却越少。当然,这些高收入的人群,也无需靠那些福利过日子,养老的。
说到英文程度,新加坡确实是看重的是实用性(包括中文在内),其深度,广度,远不及英美加奥等。中文的情景也是一样的。
但就英,中文双语环境来说,新加坡是得天独厚的。小孩子在英美等国家,无论家长多么努力教导孩子学中文,其效果都是不怎么好,原因就不用我说了。
再者,相对上述国家,新加坡离中国最近。对于把中国做主要生意,投资地的人群来说,新加坡还是很便利的。
我想,税低(没有遗产税),双语,民风相对纯朴,方便家长往返两地。这应该是罗杰斯,李连杰等移居此地的主要原因吧,呵呵。
说到房子,那北美,纽奥等地区,真是没得比,大庭院,大别墅。。。
移民,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考虑方向吧。
美加澳固然有好的一面,但个人认为也有很多不合适的地方
。
移民新加坡,双语教育是我考虑的主方向,至少我还不想让孩子放弃华人文化。
另外我们的英文水平有限,在纯英语国家,我觉得很难准确地教育孩子,生活上或遇到更多的困难。
当然,还有离家近,便于折腾的考虑,呵呵。
总之,我个人认为,新加坡的朴实民风,中西合璧的“四不像”,或许算是适合我们的需求了。
哈哈,刚刚回了一帖,就看到您之前的复帖。
我都觉得回的多余了。
和您的看法很像,不过您讲得更精致。
当然,也有找个“安宁处”的想法!
不知新加坡是否能够算是安宁,等过去后慢慢品味了。。。
先生不断念叨的这句大家都喜欢,我也喜欢的很呢。
那个楼盘的名字我没有太注意,是在朋友的车里看到的Brochure,你可以问问房产经纪朋友(那天聚会我们不是见到一位),他肯定知道的,很大的楼盘,目测游泳池就有8个以上。
看起来今年PHPPS最热!
School Vacancies by Phases — Phase 2B (as at 18 July 2011)
School Total Vacancy Places Taken Up at Phase Vacancy For Phase 2B No. of Children Registered 1 2A1 2A2 Bukit Timah Primary School 180 40 0 11 65 0 Henry Park Primary School 300 142 42 60 28 18 Methodist Girls’ School (Primary) 210 62 56 22 35 44 Nanyang Primary School 390 200 52 83 28 36 Pei Hwa Presbyterian Primary School 300 158 1 54 44 57 Raffles Girls’ Primary School 270 85 37 66 41 44
另外,从Kiasu Parent 的Parent Networking Group里可以看出家长对自己孩子学习的关心程度,也可以看出这个小学的学习和竞争强度。
看一看目前为止各小学论坛的受关注程度吧:-
MGS – 共14页
BTPS – 共17页
HPPS - 共36页
NYPS - 共139页
RGPS - 共253页
PHPPS – 共1267页
看来美以美、南洋、培华、莱佛士几家的义工,有人要捧杯具了。
热火朝天的数据下,总会有些杯具的呀!
不过,好在2B后面还有2C,至少还有一次机会。
可是参加2C的后面,可就是空荡荡了。。。
现在似乎2B阶段需要抽签的越来越多啊。不知道过几年是不是2A阶段也要抽签了
根据历年PLSE成绩的统计,新加坡前11名的小学如下:
1. Nanyang Primary 南洋小学
2. Raffles Girls’ Primary 莱佛士女子小学
3. Rosyth 乐赛小学
4. Nan Hua Primary 南华小学
5. Tao Nan 道南学校
6. St Hilda’s Primary 圣希尔达小学
7. Pei Hwa Presbyterian Primary 培华长老会小学
8. Henry Park Primary 恒力小学
9. Rulang Primary 儒廊小学
10. Catholic High 公教附小
11. Anglo-Chinese School (Primary) 英华小学
值得注意的是,其中9所学校是有高才班的。他们取得好成绩理所应当。
唯有第7名的培华长老会小学和第9名的儒廊小学是没有高才班的,这两所学校在小三被抽走一批顶尖GEP学生以后,仍能在小六会考考出好成绩,甚至超过某些有高才班的学校,说明这两所学校确实有实力。
刚看了一眼儒廊小学,2B只剩19名额,32人抢。
看了“男人如树”的排行榜,让我想起了一个“另类”小学排行榜。这个排名是以各小学获得教育部教学奖励的数量来评定的。(http://sg.theasianparent.com/articles/primary-schools-rankings-%E2%80%93-top-21/3/)
这些奖励包括:
1. SchoolExcellence Award (SEA)2. SchoolDistinction Award (SDA)3. SustainedAchievement Award (SAA)4. DevelopmentAward (DA) and Outstanding Development Award (ODA) for Character Development5. DevelopmentAward (DA) and Outstanding Development Award (ODA) for National Education6. Best PracticeAward (BPA)
Top 21 Primary Schools In Singapore
1. Raffles Girls Primary School2. Rulang Primary School3. St.Hildas Primary School4. AiTong School5. Catholic High School6. CHIJSt. Nicholas Girls School7. Chongfu School8. Gongshang Primary School9. Henry Park Primary School10. Kong Hwa Primary School11. Kuo Chuan Presbyterian Primary School12. Maris Stella High School13. MethodistGirls School14. Nanyang Primary School15. Pasir Ris Primary School16. Pei Chun Public School17. RadinMas Primary School18. Rosyth School19. Tampines Primary School20. Tao Nan School21. Temasek Primary School
刚刚又复习了一下最近各位先进给予的指导与建议,整理了下思路,感觉心里多少有点谱了。非常感谢本版版友一直以来的帮助,这期间向你们学习了很多,以后需要学的仍然很多,希望热心的版友不断指教了。
月底即将再次赴新,主要目的是安排住房。目前还是想先租房子,因为一来我们毕竟不熟悉当地,买了不合适的房子再调整可就更费劲了,希望一两年后孩子上学的事情靠谱后再有针对性地购房,或许更准确一些,而且也会有更充分的选房时间;二来房价目前处于高点,并且汇率未来走势发生波动的概率较大,所以还是想先集中精力安排孩子上学的事情吧!如果哪位版友有国际搬家的经验,还望赐教一二,我是指集装箱包箱海运门到门的那种。多谢!
另外,这次到新后,希望还能有机会当面答谢热心先进并同时讨教,各位赏光,实为吾之幸也!
刚发帖后,提示“回复需要审核,请等待通过”,不知何故?
家长当了义工 孩子却无学额20/07/2011新闻来源:我报
小一报名2B阶段昨天截止,有29所小学的报名人数超额,可能需要抽签。好些家长纷纷申诉学校录取太多家长义工,导致一些人为学校服务超过40个小时后,孩子仍得不到学额。
育有3名孩子,住在武吉班让小学附近的玛丽(37岁,化名)去年成为该校家长义工。她为了让孩子报读武吉班让小学,还放弃了大女儿就读的另一所学校的优先报名机会。
令她不满的是,校方没有控制家长义工人数,也没提早告知人数,家长义工是在接近完成40个小时的服务时,才发现义工有七八十人,现在还超出2B阶段的名额。
校方受询时说,学校一向会提前一年让申请当义工的家长了解,2B阶段名额其实是在2A2阶段后才能准确计算出来。
为避免家长义工失望而归,一些学校近年来锐减家长义工人数。南山小学借鉴前两年的经验,只从100多名申请者中录取15人,今年该校的家长义工无须抽签为孩子报名。
会馆和基层义工也来分杯羹
为争取学额,家长各出奇招。
有家长为争取在2B阶段为孩子在福建会馆属下小学优先报名,不惜付$500会费入会,还为会馆作了80个小时的义工。
由于基层领袖也能够在2B阶段优先报名,一些家长为了将孩子送入心仪的小学而加入居民委员会(RC)。但据了解,从加入到正式委任为RC成员,到获得人民协会(PA)的基层领袖认证,过程至少两年。
如果要选择去学校做义工的话,最好住址是1公里之内,可以提高入学机会。
5095 有几个朋友的孩子曾经/正在儒廊就读,说儒廊精通题海战术.
“精通”这个词用的很好!儒廊已经把题海战术运用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学校的目标是:考试时不用思考,直接答题!因为所有的题型都已经经过了大量的练习,可以直接可以靠条件反射来回答。听起来简单,实际上并没有几间学校可以做到,因为这需要很好的学风,严格的纪律,还需要老师有很高的水平,会选题,会押题,还能够激发孩子的战斗力。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邻里学校嘛,比不上名校。没有丰富的资源和高水平的生源,只能集中有限的人力资源,打“攻坚战”。
事实上,儒廊学生功课并不是特别多,看不出有什么压力(家长就有)。
还有一点是值得赞赏的。学校不鼓励补习(可以说是痛恨),不鼓励家长买练习册给孩子做,要求家长们给予学校绝对的信任。另外校内活动丰富多彩,CCA搞得很出色。
呵呵,恭喜,终于审查通过了!有一次我被审查了两天。
欢迎再次来到新加坡,要做好准备嗷,现在很热很热。。。
儒廊现在不搞题海战术了?
2001年初到新加坡,房东的孩子从隔壁的树群转到了儒廊
那年是小四,每天功课做到深更半夜
一个华文词汇,习写能两三页
一课就是半个本子
房东夫妇俩为此经常吵点小架
爸爸反对,妈妈支持
别的科目自不待言,做啊,做啊,做啊
那个时段貌似是儒廊向邻里名校迈步的起步阶段~~~
很多邻里名校都是这样搞,其实算是搞中国的那一套,我觉得不算是什么好的学习方法。
不知道传统名校有神马好办法吗?
培华算是传统的,还是邻里的?
我孩子小四转过去的
小四还好吧
小五照样是题海
有的作业拿回来一看,面熟
再仔细一看,不就是外面卖的名校考卷里的,别家的卷子么~~~
美国人一样题海啊,看SAT每年出的书就看得出来, 新东方也搞题海,短短时问内就可拿奖去美国,将来住大房,开好车,何乐而不为?
题不题海
本身没有对错~~~
只是觉得,正因为如此,更没有必要过于迷恋名不名校
只要孩子不笨不傻
这个搞法,自己也完全可以做到啊~~~
不过,这个只适用于小学
个人觉得~~~
我觉得名校资源较多,有大量经验丰富的老师和高素质的学生,能够做到全面开花。而邻里小学资源较少,只能让重点班一支独秀,普通班的孩子只好自求多福了。。。
从加拿大到新加坡, 运了一个标准集装箱, 1万多新币, 用的Crown Relocation, door to door, 在加拿大自己不用动手, 全包, 到新加坡后大件家具他们会安装就位, 衣服厨房用品书籍文件之类的就只能自己动手了. 问题是这个价钱, 在这里也能买大半的家具了, 自己出钱的话, 除非是非常豪华的高档家具, 否则有点不值.
另, 可能是气候的原因, 我的家具变形挺严重的, 有点可惜了.
明年PSLE 令公子是去年在儒廊,我们论坛的神兜兜是牛娃,他的是今年在儒廊,那个题海战役,堪比中国! 发表于 2 分钟前
哈哈,我家孩子是另类,每天无所事事,因为他不听课也不做作业,老师恨得牙根痒,没一点办法。每年老师给的评语只有一样可以说出来:自学能力强。。。
不过班上有一些牛娃,曾经演示过在半个小时里做完几份模拟试卷。还有一个放学回家的路上边走边写,还没到家就做完了全部功课。那才叫是真正的牛!
其实象儒廊, 南山等之所以能成为邻里名校, 这10多年来的技术移民的贡献很大, 他们的学生素质比其他的邻里学校好挺多的. 想当年这两个地方的房子相对便宜, 靠近地铁站也是我等移民的最爱, 很多去大士工业区的厂车都在这两个地铁站接人……多种因素吸引了大量技术移民在这附近买房租房.
我觉得技术移民起了作用,但不是决定性的。
儒廊第一班去年中国学生占三分之一,但学习方面没有什么优势,学校的状元榜上已经连续多年没出现过中国孩子的名字了。
这几年,老师和学生都越来越累
疯狂的陀螺越转越快,大家都身不由己、卯足劲儿,
催生着与自己和孩子的意愿相反的教育机器
最后,把这里搞得像天朝一个样
这,难道是我们想要的吗?
没办法,为了竞争啊,天朝还不是因为人口多,竞争强才这样的。
新加坡这几年人口增长那么快。竞争也就随着越来越激烈啊。
有人主张给孩子快乐童年,当然好,可是最终他长大了到社会上还是要和人竞争啊,那时候再痛苦吗?
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学校老师也难,学生家长也难!
不是老百姓想要的,但是政府想要的。ZF无偿提供奖学金给中国的孩子(SM1),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竞争性啊。。。
新移民带来的孩子,已经给本地人带来很多危机感了,SM1孩子的到来,更加剧了这种竞争。很多SM1的孩子,在英语过关之后,数理化科目上,老是能拿满分。初中耶,多恐怖啊~~~
ZF不也是说,新加坡人被ZF照顾的太好了,没有竞争性么!!! 引进移民,和SM1学生,要的就是今天这样的局面。(鲶鱼效应)
我们也是得益于这样的政策,才可以移居这儿。只不过,现在我们,和我们的孩子也和本地人一样,受苦于这样政策的持续罢了。
所以,我是相信,出来混得,迟早是要还的。。。
嗯,你介绍的国际搬家情况和我目前了解的差不多的。
我是觉得刚开始如果都重新置办会太浪费精力了,而且新家具有异味,对小孩子身体不好。
如果一个集装箱过去,可以省去很多基本生活的不便。
还有,我家孩子毕竟还小,这样可以起码让孩子感觉家里的环境仍然是熟悉的,他们或许能感到更放松、安全吧。
根据5095的提示,想问下大家,新加坡的气候果真会对家具造成影响吗?我之前还真曾经隐约有过这样的疑惑呢。
刚看完30多页,看了累啊,都是在谈学习。我来开始罗嗦小孩子玩的地方了哦。
周末带孩子的去处
游乐场
Fidgets 地址200 Turf Club road 04-05 Turf city
Royce Kids gym 地址171River Valley road Liang Court 02-20
Go-Go 地址Blk 8 Dempsey road 01-15 Dempsey Hill
explorerkld 地址Downtown East 1 Pasir Ris Close
Peek-A-Boo 地址Leisure Park kallang 5 Stadium Walk 02-12
Polliwogs 地址1020East Coast Parkway 01-02
住武吉知马的话最方便就是去Fidgets玩。玩完了可以去品尝阿一和奥运的海鲜,周末打6折。游乐场楼下又有超市。Turf city里停车又是免费,那地方真是我的大爱啊。
带孩子去Royce Kids gym玩也是我的大爱,把孩子往游乐场一扔我就跑去楼下的日本超市采购食品,哈哈!那游乐场有专人看管滴!
其他免费游乐设施的地方有
乌节路百利宫5楼
IMM
有知道的父母还请补充阿
搬家
如果是我先不把国内的家具搬过来,因为可能要先租房子住,有的房子会有家私。
等到把房子买好了,再决定把哪些合适的家具带过来。
小孩子的适应能力会很强。
楷楷妈妈友情提供的这些适合孩子们娱乐的信息,也是非常丰富实用的了。
以后孩子们过去了,我会按图索骥,带他们去一一体验的,非常感谢!
你对搬家的建议,我也会参考,根据这次看房子的情况再做打算。
对于搬家方面和家具是否受气候影响会变形等情况,如果还有哪位以前有经历的话,还望相告。谢了!
只是由于明天一大早会全家出游,所以有可能会在下周一再继续学习了。
让如树兄见笑了!
我不曾体会购买使用达芬奇家具的感受。
我只是觉得刚开始过去如果都重新置办会太浪费精力了,而且新家具有异味,对小孩子身体而言,能免则免了。
呵呵,可能也是有点过了。
我家的孩子们倒是更喜欢新鲜的环境呢。不同的房间摆设,不同的家居样式,都可以带给他们惊喜。
新加坡的家具质量还可以,味道不是很重的。而且,有担心的话,可以选择质量更好一点的,应该问题不大。
实龙岗住着好吗
昨晚“狮城北京答谢会“,非常感谢各位时间方便的先进前来参加聚会。因我的电脑昨晚摔坏了,无法方便使用网络,商务中心的输入法也不顺手,所以只好待回去后再发帖致谢了!
回来北京了。
这次在新加坡感觉比上一次又熟悉了一些,天气还好,好像比北京还稍显凉快。
到新后的转天晚间,狮城北京“答谢会”,一些正好时间方便的先进版友前来相聚,陆续介绍中,大家亲切的问候和并不十分诧异的“噢”,表明各位版友虚拟与现实的“高度统一”。
席间,除向大家致谢外,各位先进版亲又热心给予了一些好的建议。各位版亲人都很好,把茶言欢,和谐的氛围中弥漫着真诚!至今,各位版友的音容笑貌,犹在眼前。非常愉快的一个晚上!
鸣谢以下参加“狮城北京答谢会”的先进版友:sgcn007、pingan04及爱子天天、春版(春满月圆)、CD88及好友(同属牛娃妈的本版潜水版友)、芝麻宝宝、寂寞有害及爱女逸平、5095及爱女Amily、艾薇、楷楷妈妈,(排名不分先后)非常非常感谢大家的赏光与帮助!同时也一并感谢由于时间不凑巧最终未能参加的热心版友!本人迄今对狮城的教育体系、以及狮城生活的了解,基本都是在各位版亲的热心细致地指教下,一点点学习的,所以,对于狮城华人先进的良好人文氛围,体会颇深,很受感动!
再次真诚鞠躬致谢!!
不好意思,逸平把半只鸭子都吃了。
什么时候搬来呀? 到时候让孩子们一起玩.
好呀,就让孩子们一起玩吧。
目前搬家计划在9月中旬,正在进行相关准备。
楼主快到新加坡了,祝你一切顺利
非常感谢chenguanbin版亲的关心与祝愿!
前些日子一直在准备搬家相关事宜及走亲别友等家事,未能经常上来学习和回帖,请见谅!
日前刚携全家再抵新加坡,除进一步准备相关杂事外,也在等待集装箱到港后安家。
估计等到搬家事宜妥当及孩子幼稚园第四个term衔接好后,就可以暂告一段落,基本正常了吧。
顺便问候各位版亲!祝大家也都一切顺利!
这么快!我还以为要到九月中旬呢。
欢迎再次回到新加坡,加入“海外游子”的大家庭。
热烈欢迎!静候佳音!
有空还来逛逛。。。
已经过来了? 效率真高. 我也刚搬了个家, 真减肥啊…
我也刚刚搬完家,搬家真是项大工程,还有小朋友转幼儿园。
多谢各位的关心和问候。相信很快也会安顿下来了。
感觉好像大家都在搬家?前一段是Crystal家,然后楷楷妈妈,现在是5095还有艾薇,哈哈,看来教育版的版亲也都是搬家好手呀。。。应该也都是为孩子们吧!
PSLE过后搬家的人恐怕会更多…
话说楼主真是好精力好体力,恐怕是把整个家都搬来了吧。过段儿时间买了新宅子,再来这么一回…佩服佩服…
新意元幼源校长陈鸣鸾是资深幼儿教育专家。她接受本报访问时说:“我们的教育预算不少,今年就有109亿元,但是投资的方向需要重新评估。”
======================================
居然看到我家孩子幼儿园园长的名字,惊喜。。。。。。。
欢迎正式入住新加坡!
恭喜完成一项大工程. 孩子对新的幼儿园还适应吗?
还有谁要搬家呀? 有离我近的么—杨厝港?
回J版的话,其实我就是为了省精力和体力呀,一个箱子,一装一放,家就安了;等以后孩子学校定型后,再一装一放,就到位了。
省去了这边的周折采买,所以实际是个偷懒的办法,呵呵。
LZ已经来新加坡啦。我拜二刚搬完家,今天终于可以上网了。保持联系!
已经来新了吗?好快
中秋快乐
新加坡的网络安装可真够慢的,没想到要等这么长时间!刚刚开通!不知是我选的SingTel效率低还是都这样?!
上来看到许多版亲各种方式的问候和祝福,心里倍感温暖!谢谢大家的关心和祝福!
现在网也通了,家也算安下了,孩子上幼稚园也有两周了,倒还开心快活!
剩下的就是一些技术活儿了,尤其是孩子兴趣类的安排,慢慢来了,毕竟我们刚刚开始。。。
以后更少不了上来学习了解,继续我的取经之路。
当然,等有了体会和感受,如题,也会与大家交流切磋。
希望更能帮到后来人!
这对联,真喜庆啊~~~
没文化,真可怕
这对联,从哪边往哪边念啊~~~
春月斑竹太谦虚了。。。
这个对联是从右往左读的。另外,从对联最后一个字的平仄也可以判断出上下联。通常上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仄”声字,下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增”声字,也就是仄起平收。如:
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
多谢J版送的好对子!
看起来好喜庆。
J版的御赐我就先藏了。
请问有经验的先进们:新加坡幼稚园中提供的额外才艺学习或练习全部都是外面的教学机构办的吗?
与幼稚园本身没有关系吗?不知水准和正规性等是否能有所保障?相比外面商业性创办的学习机构有无优劣的评价?
这个问题不好说。我只说我孩子幼儿园办的几个课外班,有一个弹琴的音乐课是外面的一个音乐机构过来上的,挺贵的我没有报名。另一个美术课是学校请外面美术团体的老师来教,这个作为学校课程的一部分,免费的。也许老师是专业的,但是反应到孩子身上我也看不出来什么。舞蹈课和武术课都是和幼儿园长期合作的老师,另外收费但是钱不多,孩子上了两期舞蹈课觉得没意思,停了,现在只是武术课跟着上,就是练习一个套路,然后年底有个演出,比较有难度的动作是侧翻和下腰,练着玩吧。
这种额外的才艺课程,每个学校可能各有不同。因为我孩子刚刚换了一个幼儿园,发现两个幼儿园的方式完全不同。
孩子以前的幼儿园,全部是外来老师教的,课程有phonics, computer, English drame, Chinese drama等,一个星期一次课,一次45分钟,可以自己选要学的课程,另外付费。现在新的幼儿园,上面这些才艺课程基本全部是园内老师自己教,无需另外付费(当然现在这间幼儿园的学费会比教贵一点),Phonic课程是每天都教,其他课程基本隔天都会有一段时间教新内容或复习。我个人觉得:
1. 园内老师自己教的效果比较好,象phonics最好是每天学的,时间不必很长,但需要每天复习、重复、再学新的,孩子去新幼儿园后,phonics进步很快。
2. 以前外面的老师教,我们根本不知道教学情况,也没办法同外面的老师沟通,同上课老师根本见不着面,象computer是没有教材的,drama的教材要上完整套课程后才还给我们,我们不知道孩子到底学了什么。
3. 外面自己报名学的才艺班,如果病假或出国什么的,预先或事后说明情况,提供证明,一般都可以补课或作出其他安排,但是以前那个幼儿园,如果孩子缺席,就作自动放弃处理,碰上我们带孩子回国或出国旅游,觉得很浪费。
4. 当然外面的老师教,可能比较专业,但是我觉得小孩子要学习最主要还是反复教和复习,才能让他记住,每天15分钟的效果肯定比一个星期一次的好。园内老师对孩子比较了解,可以更好地调动孩子学新知识的积极性。现在一个月下来,觉得园内老师教得蛮好的,孩子还会回来讲学了什么,非常喜欢什么。我也可以直接问老师,孩子的上课情况,回家怎样配合等等。
女儿的幼儿园有3个额外课程, speach and drama, art and craft and gym kids. 感觉是学校的英文老师教不过来才请的外面的专业老师. 但就象上面艾薇说的, 老师的水平如何, 孩子学得怎样真的不得而知. 我是贪方便, 反正孩子整天在幼儿园里, 就都让她上, 省得我去外面找, 还要接送.
楷楷的幼儿园只有一个足球兴趣班,外面请来的巴西人教的,看似很正规。我去看过一次,可捣浆糊了,一个小时的课我儿子连球都没碰到脚过。。。不管有多少孩子报名都收,能踢好嘛。。。踢了一个学期停掉了。最近听幼儿园家长说六日马里士他路有正规的足球场可以学,想去看看。
谢谢楼上各位先进热心的解答和介绍!
问到上面的问题,是因为上次去幼稚园和老师了解情况的时候,看到一个女孩子刚学完舞蹈出来,说是放学后就在幼稚园继续参加才艺班。所以,想了解下幼稚园提供的课余才艺班到底够不够专业,评价如何等。看了大家的介绍,基本也都是觉得“老师都是外面请回来的.有报名的就收,就算老师教的再好面对这么多孩子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另外,大家介绍中的想法,我基本也有同感。
来到新加坡后,孩子倒是很喜欢去幼稚园,问起来“老师好不好”也总是肯定的答复,还讲这边的“老师都不发脾气的”。。。
我也去过幼稚园两次,和老师沟通的时候感到老师们都还是非常认真负责的态度,因为我们刚到,用于沟通联系的小本本这阶段利用率也蛮高的,都能得到细致地说明或回复。。。
至目前看来,对于幼稚园,总体还是满意的。
只是,此间有根据幼稚园的介绍(推荐)自愿增加Computer和Speech and Drama的学习班,孩子回来问到他的时候,基本是非常简单的描述一点,到底什么内容,学到什么,需要家长怎样配合,都不太了解。上次儿子带回来的Speech and Drama学习材料,问起来竟然答道没读过,搞不懂这外面来的老师到底是如何教学的,带回来的材料目的何在(如艾薇上述)?
看来还有必要再向幼稚园询问一下了。
兴趣班可以去家附近的 community club看看,里面有不少英语,画画,舞蹈,武术方面的课外班。这种课外班收费一般都不贵,但是效果也就普普通通。孩子高兴的话去玩玩还是挺好的。
这种所谓才艺班,我的感觉,基本上是给孩子在幼稚园打发时间用的,所以就是选一两样让孩子有外面“专业”老师带着玩玩,但别指望学什么像样的东西。要想学得比较专门一些,还是得找专门的学校上课。
我觉得您说得很是,您和其他版亲的意见印证了我的判断,我现在知道该怎样做了。
只是目前了解的情况基本都是在招收明年的学习班,好像到了第四个term,各种学习机构都在准备收尾工作,基本都是建议注册明年的学习班了,所以为了让孩子尽量多接触些相关内容,我也只好先让孩子在幼稚园中先“近水楼台”一下了。
到了这边,打乱了原先在北京为孩子安排的所有内容,需要“由零开始”。
好在新加坡够小,又有各位版亲的帮助,还算好办些吧。
多谢各位!
我女儿K1,TERM 2 开始我每天都给报了学校里的几乎所有兴趣班(一开始是为了方便,省得到处接送),包括english speech and drama, art, chinese speech and drama, thinking program & science. 兴趣班都是外面机构派老师来上课的。由于我女儿性格比较SHY,第一二周我都是坐在兴趣班里陪着,所以也大概看了下是如何教学的。。。个人感觉还是主要看授课的老师吧。其中SCIENCE的我觉得是最好的,知道如何和学生互动,上课内容也生动,而且都是有明确教钢的,还安排相应的简单作业–一开始是需要家长一同参与的。女儿超喜欢这个老师,每星期都很期待去。英文戏剧班我其实也觉得挺有意思的,我听过N和K的两个老师的英文,相对来说都是选的发音比较好的了,而且课程安排也很紧凑, 无奈我家妞妞比较怕这个老师,因为很严格而且声音很大(这个倒必须吧),所以不原意去,那我也尊重孩子的意思,下个TERM就没报了。。。也看孩子性格和兴趣吧,对于我家妞妞来说,我感觉老师起的作用比较大些,这和她上哪个幼儿园一样,最终决定孩紫喜欢不喜欢这个幼儿园的重大因素还是她的老师。至于幼儿园和兴趣班能不能真的学到什么,我觉得首先是看孩子是否喜欢,多少还是会学到点东西的。目前来说还都是挺满意的,也许也是因为我自己要求也不高吧
非常感谢liyuer介绍了自己孩子的情况,对我很有启发。你家女儿真可爱,也很漂亮!看你的介绍,同是K1,肯定也有一定相同的情况,很同意你说的“最终决定孩子喜欢不喜欢这个幼儿园的重大因素还是她的老师”,应该是这样的。幼儿园的兴趣班能不能学到什么,应该也要看孩子喜不喜欢学和老师认不认真教了。
我想,对于我儿子而言,现在最主要的还是熟悉语言环境,尽量让他多点机会浸在英文环境中,或许对于目前是必要的。所以,这种兴趣班能不能学到东西,反而成为次要内容了。
目前孩子上幼稚园就快一个月了,他也很喜欢,只是不知何时才能听说自如,估计要些时日的吧?他目前读和听还好,理解上没什么大问题,只是说得还是少,时间肯定是首要问题。不过,哪位先进对孩子幼稚园阶段过来新加坡后,对语言适应阶段还比较有印象的,还烦请能给些经验之谈,以学习、了解、借鉴,先谢过。
有点操之过急了,小孩子的语言学习能力是很强的。不信看,半年以后您就该会为他满口的Singlish发愁了。
建议先报班学Phonics和reading,越早越好!
小朋友的口语应该很快就会赶上。
给小朋友打下良好的语文(英语)基础非常重要,如果不准备在家自己系统地教他phonics,最好是给他报名上phonics的课程,他懂得拼读以后,就会慢慢喜欢上自己阅读。我个人觉得,喜欢阅读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
我孩子开始上Phonics的时间虽然不是很长,才几个月,可能起步也比较晚,但我看到了明显的进步,他非常喜欢去上课,老师也很好,小班制教学。
这26个字母首先要知道是什么字母,会读,会认,会大写和小写,然后要知道每个字母发什么音(phonics中的发音),如何分割音节,他看到单词后,可以自己学着读出来。当然把孩子送进phonics的班后,回家也是要帮他复习的,否则他学得快,忘得也快。
为了让他可以专心学好phonics,我已经暂停教他汉语拼音,只是让他认汉字,我也不知道这个决定是否正确,因为我觉得如果同时教的话,他很容易混淆发音,我想等半年后,他熟练掌握phonics了,再教汉语拼音。
女儿的英语是完全在幼儿园学的, 现在读得比我快. 我觉得只要幼儿园有教phonics, 就不需要去外面学. 她的幼儿园N1开始就教phonics了, K1开始学拼音, 一点没混起来.
谢谢J版回复,我就是想听个时间概念,好有个谱。
半年?够用吗?还是说半年刚学个Singlish?
您给的指导意见我觉得非常符合我家孩子的情况,我在北京是有意没让他学Phonics,就想来了这边学。
问过British Council和United Square 里的Lorna Winston,都没有专门学Phonics的班,其他的还在进一步了解。
不知J版可否帮给个方向性指示?如果学习地点能离Bukit Timah较近,就更好了。包括Reading吧,先谢!
谢谢艾薇,同龄孩子的介绍看的很贴切,而且详细生动,看了就明白该怎样借鉴了。
我儿子也是妈妈教的汉语拼音,时间也是有点冲突。不过更主要的原因还是有点心虚,Phonics或国际音标我是一直没敢上手,希望孩子的发音能学得更标准些,我知道这很重要,所以就留到这边来了,毕竟比国内更有环境学习English(英式发音)。
如果对Phonics的课外学习有方向性指示,也请艾薇给个建议好吗?谢过。
顺便问下了解的版亲,在新加坡,如何能够做到既能讲Singlish又能讲English呢?就像是既能讲地方方言又可讲普通话。这样的语言应用在现代新加坡学子中应该也不会很少吧?
呵呵,我的意思是说半年后孩子就可以把Singlish说的滚瓜烂熟了,沟通也就没有问题了,另一个问题也就接踵而至 — 如何说一口标准英文?
我儿子当年是在Modern Montesorri学的Phonics和reading,大约学了5-6个月就自己要求退出了,因为他已经全会了,觉得没什么意思了。我的女儿在联络所学了5个月Phonics (没有Reading),结果到现在发音还是有点问题。
可以考虑一下这一间:
LCentral Bukit Timah
1 Jalan Anak Bukit #01-01Q
Bukit Timah Plaza
Singapore 588996
Tel : 6463 6387
Fax : 6463 6389
Email : [email protected]
OPENING HOURS
Monday to Friday 1p.m. to 9p.m.
Wednesday CLOSED
Thursday to Friday 1p.m. to 9p.m.
Saturday to Sunday 9a.m. to 6p.m.
另外,Kiasuparent论坛上也有很多Phonics的信息可以参考。
All About Pre-school English Reading and Phonics Enrichment
Montessori Phonics – Introduction To Single Letter Sounds
Fun Materials, Books & Games For Phonics!
All About Grooming Early English Reading Habits
我知道英国大使馆有对小朋友的课。好像是3岁以上就可以。至于具体课程就不太清楚了。http://www.britishcouncil.org.sg/
可以给孩子多看英国片子、多听BBC的audio books,语言这东西,就是要多多耳濡目染。
I Can Read的Phonics 课程比较系统,现在要学了。上学以前要学完。
不知道别人怎么做的。
我们家的是每天得花半个小时以上跟MP3大声朗读。网上很容易找到标准英音或美音的资源。他平时都说Singlish,但我提醒他的时候,他会换成比较标准的英音。中文也如此。
N1就学phonics,算是很早的,Emily小妹妹现在都可以自己阅读,很羡慕呀。
我儿子N1的时候连讲话都不太会,26个字母虽然认识,但不会发音,只能我们读出来,他指给我们看,根本不具备学phonics的条件。他到三岁半快4岁四岁时才开口讲话,所以这方面的学习只能延迟。
从去年底他开始讲话起,我本来是准自己教他phonics的,但几个月试下来效果不理想,他老是坐不住,总是跟我玩,而不是学习。几个月前我开找phonics课程,先是网上找,kiasuparents上有很多介绍,都非常有用,筛选了以后带了孩子亲自去看,同老师聊,看孩子喜欢不喜欢那间学校,看了大概5,6间,最终选定现在这间。
因为我儿子是好动外向型,在课堂上非常活跃,有时还有点捣蛋,我看到很多课程都是1个半小时一次,时间太长,不适合我儿子,我选了每次1个小时的课程,课室环境较大,有活动角,小班制,每班3-5个学生,在游戏、活动、唱歌、表演中教学。我很喜欢他现在用的phonics教材,非常适合他。上完课后有什么问题,可以直接与老师沟通,老师觉得孩子有什么问题,也会直接找我们,让我们需要在什么方面加强练习。老师是母语为英语的洋人老师,所以学的是纯正的英语。几个月下来,我感觉效果不错,他开始喜欢读phonics了,有了学习的兴趣,我在家帮他复习和教新的内容时也坐得住了。本来看书只看图画,现在看书时会找他认识的字,读出来,不认识的就说是什么字母开头的,发什么音,然后让我读给他听。对于一个K1的孩子来说,自己阅读可能很普通,但对于刚刚开口说话才一年的孩子,能够读出来,我已经很知足了。
我觉得送他去phonics班,最重要的是让他有了学习的兴趣,其实课堂上学的内容很有限,每个星期就一堂课(60分钟),phonics是需要每天复习和练习的,每天用10-15分钟给他过一遍以前学的字母发音、单词,自己DIY同孩子一起做些卡片,边玩边学,这样他学了新的内容就不会把旧的内容忘记,温故而知新。
Coronation Plaza 旁边的King’s Arcade 那间小的Shopping Mall 里有一间 I Can Read, 那里还有好些绘画之类的课程, 离NYPS很近, 斑竹兄JJRCHOME说的Bukit Timah Plaza 还是Bukit Timah Shopping Center 其中有一间Zoophonics, 这个新加坡的家长们也很推荐,我去看了的确不错。我说的是两年前的情况,不知道现在还有木有。我当时很想报名的,只是当时家搬到中国,今年底再搬回来新加坡继续跟版亲们找好的课程
我女儿的幼儿园开始学phonics确实早了点, 但学得很慢, 开始时一个字母一首歌可以唱几个礼拜, 好象一直到K1还有学拼读, 孩子是今年开始才自己读书, 过几个月后换成看了, 老师要求的. 其实等孩子大点再学进度应该会快很多, 过不了多久就赶上了.
说到口音, 女儿从N2开始就在学校跟着上speech and drama的课, 现在在家里她有时模仿老师上课时讲的英语就比较标准, 念书的时候也会用比较标准的英语, 跟我说小朋友玩时的情景时就满口新腔华语和Singlish了.
借楼主地盘问一下,我儿子2岁多一点,是不是也应该开始去类似的学校报名学习了?
Phonics学校的老师说,学习phonics的前提条件是26个字母都会读会认,大写和小写都会,就可以开始学了。
那我儿子还差得远呢
你儿子还小,不着急。
对于学校来说,只要你够年龄报名,学校都会收。但是我儿子现在的老师说如果没有熟练掌握26个字母的本身字母发音,再学phonics发音,小孩越小越容易混淆,进度慢,如果小孩再不认真学的话,就是“烧钱”呀。
两岁的孩子右脑优先,用GLENN DOMAN的whole word学习阅读事半功倍。
Phonics的方法适合四岁或更大的孩子开始学习阅读。
整词学习法是用幼儿右脑的快速摄像记忆,越快越好,小小孩才不会烦,半秒一个词飞快地闪过,一天两到三次,3-5天孩子就学会了,可以自己读出来了。我儿子用这个方法,1岁10个月开始学,2岁3个月就可以自己朗读一页一到两句的英文书了。女儿也一样。
推荐:How To Teach Your Baby To Read by Glenn Doman
中文版格林杜曼的《如何教宝宝阅读》
杜曼能坚持下来也是不得了的。我就没耐心闪卡。
给儿子用的读经的方法,效果还不错。女儿暂时看不出来。
都是好厉害的妈妈,学习了。
“。。。我的意思是说半年后孩子就可以把Singlish说的滚瓜烂熟了,沟通也就没有问题了,另一个问题也就接踵而至 — 如何说一口标准英文?” 。。。。呢???
J版引出了话题,可是没有发表见解呀?
能否坚持下来,主要看是否能调动孩子的兴趣。方法是死的,人是活的。
我那时是利用POWER POINT, 把50几个英文单词做成先图片后单词的幻灯片,播放时间设为一张图片0.7秒,顿时把我家儿子吸引了。兴趣有了,随着亲子阅读的配合,会的文字越多,对文字和阅读就越有兴趣。现在我还保存着儿子和女儿两三岁时读一本英文书的录音幻灯片呢。非常珍贵而美好的回忆。
现在IPAD出来了,闪卡变得更加容易了。做好的幻灯片随时随地就可以放给孩子看。用DOMAN的方法变得更加便捷。鼓励六岁及以下的孩子都用这种方法在家学会阅读。用这种方法学会阅读的孩子可以自动悟出PHONICS的读音规律,这是被我家两个孩子实践证实了的。
我也是没招儿,这不是在静候别人的见解嘛。
去年我在RI遇见一位中国孩子,一口流利又标准的牛津腔英文。你说人家是怎么做到出“淤泥”而不染的呢?
谢谢你的宝贵经验
我女儿对认字一直不太感兴趣,读书是很喜欢,自己编故事也编得栩栩如生,一直读经的朋友中也有类似的情况,孩子读经读得很好,但识字关过得很艰苦。我正在考虑要单独辅导她识字,正好试试杜曼的方法,我以前一直以为对两岁以上的孩子杜曼效果有限。而且也没有想过用电脑闪,看很多人说打一大堆卡片,我就心怵了。
她英文倒还好些,就是中文字,愁啊愁。不敢让她在学会中文独立阅读前读太多英文,怕以后读中文会有畏难情绪。先闪中文吧。
另外补充给其他楼的家长。
自己在家学phonics,可以买一套leapfrog的碟子,四张,letter factor,学单个字母发音,Talking words factory学简单词拼读,Code word caper学一些字母组合的发音,Learn to read at the storybook factory,学读故事。以前文学城不少家长都大推这套碟。
我也觉得sunflower说得是对的,而且自己在家里学更快更多更一对一,我觉得我也应该还算能教点,但就是总觉得中国英语的教法还是有差异的。
我学英语那会没学过Phonics,是国际音标,虽然有共通的地方,但还是有不少区别的。在北京有个刚到中国的外教老师,竟然不知道我给她写的音标是什么,去年到新加坡时,也碰到类似情况。还有,今年过来遇到个本地人,据说是英校毕业的,也讲不知音标这玩意。
所以,我觉得,英语为母语的国家与英语为外语的国家,在学法上还是有较大分别的吧。
我和各位精英、先进就没法比了,英文从没当过工作英语,英文在国内扔了二十来年了,现在能凑合着过生活用也就是了。Phonics这样foundational的东西,还是怕给孩子“添麻烦”呀。
多谢Sunflower和楼上各位先进以各种方式给予的指导和提示!
谢谢fangping文字和图片的介绍说明,很清楚。
我还记得之前你特意绕弯帮我到Turf City的足球场拍照提供球队信息呢,真是位热心人呀!在此鞠躬感谢!
为了图近便,我今天带孩子去了趟KA的ICR,做了个test,外教老师认为孩子应该选择ICR-P的课程,我在考虑到底要不要报名。
听你讲看来对这间的感觉还不错,又有了加分。说不定孩子们以后在一间会碰到。
你女儿K1,儿子三岁,说明也是一个06一个08喽?好巧!
顺祝你家两位小朋友周末玩的快活!
北京爸爸,很抱歉,没有设身处地地替你们刚来新的父母着想,看见芝麻宝宝的儿子才两岁,是特别适合用DOMAN方法的年龄,就热情推荐了。
给孩子报个好的学校学,如果想得到最好的效果,我想父母在家的配合和亲子阅读是很重要的。别光指望学校和老师。
推荐给你一个phonics的网站,在家陪孩子每天都上去学学,相信一定会事半功倍。
www.starfall.com
这从何说起,您太客气了。
精英妈妈出手相助,我感谢还来不及呢,您说抱歉岂不是折杀我也。
非常感谢提供的相关学习网站,您说得对,“父母在家的配合和亲子阅读是很重要的。别光指望学校和老师。” 以后就参考一些练习内容,配合孩子的练习和熟悉了。
多谢精英妈妈的指点!
您家这周六过得可真是够充实且有意义了!呵呵,当然也是个行程紧凑、非常忙碌的周六。肯定乐坏了孩子们。
既然都反映这间不错,请问不知这ICR不同间的学校都是什么性质的呢?都是ICR直接经营管理的还是加盟形式的?我主要还是想了解下师资的情况和稳定性的。LC呢,我以前看过的(BT Plaza那间),J版也曾经荐给我的,我会都考虑下。只是KA的确实会比较近便。
既然fangping的女儿在这间学过一阵了,就烦请再多帮介绍两句吧。
不敢言谢了,怕被“拍”。
学习中心酌情予以补课还是比较重要的,否则落下课孩子跟着费劲,尤其是回国或长途旅行这样的原因。
如果ICR是加盟的形式,那么意味着每一间都不会基本一致喽?因为老板不同。
那就需要看各间的师资和管理水平了。
见过这间的女老板,聊了一会,很干练的样子,还蛮专业的。
希望KA的这间还好吧,至少能图个近便。
先学习了备用
快4年过去了。楼主在新过得好吗?孩子们都适应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