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闲谈

《地雷战》是一部科幻大片 ,不知80后的有谁看过?

我对影片编导的科学功底和幻想能力佩服得五体投地。 影片的开头写得清清楚楚,这是一部“教学片”。序言里也说:“这部教学片介绍了胶东抗日根据地广大人民群众开展地雷战……的光辉业绩。”什么是“教学片”?就是专门“教授科学幻想的影片”,简称“教学片”。 每次鬼子进村前,都是守护在村口的少年“眼尖”,发现不远处的日军大队。于是少年大喊:“鬼子来啦!鬼子来啦!”——这就算是拉警报了。 只见全村的人扶老携幼、牵驴赶羊、拖牛拉马地离开村庄,多数人还要肩扛手挽地搬运粮食衣物和棉被枕头。如此兴师动众,自然行动缓慢,没有半天一天是出不了村的,看得我心里着急。但导演却能安排得天衣无缝——待全村人都上了山,日本鬼子还没走到村头。直等到民兵们埋好地雷后才放鬼子进村。于是,鬼子们被炸得魂飞魄散自不必说。 一次,龟田小队长带大批日军袭来,而导演只安排三位年轻的村姑对付他们。村姑们看上去应该是玩绣花针的料,但个个如史泰龙一般。把大队日军打得晕头转向。导演还让日军一点作战经验都没有,分不清姑娘们放到是鞭炮还是机关枪。只好向东扫射一番,再向西扫射一番,完全搞不清方向。直到成功地拖够时间后村姑们才撤离。 这时,大队日军狂追在后,眼看就要追上了。我心里急得发慌:被鬼子逮住必死无疑也,还有可能被糟蹋,日本鬼最爱的就是这个,能不急吗?但事实证明我是干着急:只见那三村姑不慌不忙,边打边退。虽然只剩最后一颗子弹,照样弹无虚发,而且不需瞄准,睁着双眼抠动扳机就把敌人给“报销”了。 不久伪军头目发现了村姑们弹尽粮绝,高喊着“抓活的!抓活的!”扑了上来。眼看最多只有二三十米,我急得直冒冷汗!活捉的后果是什么,怎能不急?但没想到这次还是干着急:村姑们不紧不慢,还有时间埋雷,挂上绊弦,再找到隐身之处躲起来。轰隆一声,跑在最前边的两个敌人倒地。 这时,更令人担心的事出现了:姑娘们竟然冒险往回跑,从两名倒地的敌人身上夺下了三八步枪……就在我急得心脏病要爆发时,导演救了我一命:他没让后面的鬼子开枪,甚至没让他们向前挪动,于是姑娘们从容离去。 乡亲们发明了许多种类的地雷:什么绊雷、踏雷、子母雷、钉子雷、飞雷、连环雷、石雷……等等,简直就是武器制造专家。有一种地雷叫“天女散花”,就是在山坡上埋炸药,再铺上碎石,引爆后碎石散落下来,对头戴钢盔的日军似乎没什么杀伤力。如果你这样想就错了,这洒下的碎石照样可以使鬼子死的死伤的伤。 我最佩服的就是“天雷”,即把雷弦挂在两颗小树之间,那弦细得敌人看不见,一绊上就炸。但风吹树摇就怎么也不炸。如此高科技能不令人佩服吗? 还有那“头发丝雷”更令人佩服得五体投地:此雷竟然可以炸探雷器!“头发丝雷”暴露在地面的一边是铁夹子,用头发丝连接到另一边的铁钉子上。敌人使用的探雷器,虽然可以探到深埋地下的铁制物体——地雷,但地面上的铁夹子和铁钉却探不出。如此尖端科技今天都难找到,难怪“头发丝雷”频频把日本的探雷工兵送上西天。 有一种“蝎子雷”,竟然可以辩认出敌我:不炸走在队伍前面的二十几名被逼迫踏雷的村民,只炸后面的日本鬼子。当年就发明了如此先进的地雷,没想到吧! 还有你想不到的呢!在收麦子的那天,我们的民兵竟然把大量的地雷埋到了日军据点门前,炸得鬼子出不了门。怎么埋的?看到有人埋雷,炮楼上的鬼子不开枪吗?关于这个问题,影片没有交待。我知道这是编导们的为难之处:不说嘛又不好,说出来嘛,又涉及到军事机密——这可是一项绝顶的军事机密。 这项机密到了2010年,刚好过了法定的保密期,为了给历史一个交代,今天老还是把它披露出来吧——当时埋雷的民兵都穿上了隐身衣。 乡亲们还把地雷埋在自家的门头上、墙脚下、酒缸边、篮子底、凳子后……可以说是无处不在。任何一颗爆炸,都会将自己的房屋夷为平地。但我们的人民群众都没有怨言,甚至打心眼里高兴:炸死一个日本鬼子,没房子住也值得——觉悟多高啊! 事后没有爆炸的地雷怎么办?要请专家来处理吗?如同龟田队长请来排雷专家渡边一样。 不用,完全不用! 乡亲们会轻而易举地一个一个地起出来。什么?不信!你太低估群众的能力了。凡是被认为危险的事,在党的领导下就会变得很安全。你看那民兵队长赵虎,身上挂着七八个地雷,在山沟边悬崖上摸爬滚打,上窜下跳,一点危险都没有。不时埋上个地雷,让紧随在后的鬼子飞上了天。还有,上级派人送来两筐地雷时,乡亲们抱起地雷欢呼,连小孩都不例外,安全得很! 就算偶尔出点意外,也不需要涂药,用手摁住伤口,不一会就没事了。你看那石大爷,被日本的重机枪直接击中前额,只用手捂了一会就自动愈合了。科幻片嘛,涂什么药!ZT:某农业论坛


:lol 小时候很爱看这个。。。


还有地道战


香香你真是重口味


关于海阳县地雷战的一点补充–和萨兄小文 273 马伯庸 祥瑞御免
过年百无聊赖在家里晃,我娘就跟我说你若没事,不如跟我去探望一下老人。我一楞,忙问是谁,我娘说这老人可不一般,是当年参加过地雷战的老革命,而且是在地雷战的正根儿山东海阳,你不是好这口儿吗?带你去开开眼界。
我心头大喜,网上看过若干篇关于地雷战的东西,众说纷纭。现在有原型在此,岂能轻易放过这个亲历历史的机会。
于是我略事梳洗,拎着特意从北京带来的油炒面和柿饼子,跟着我娘前方拜见。进他们家小院的时候,看到一个满头银发的老太太坐在椅子上正晒着太阳。老人家姓赵,叫赵杰,今年八十有三。老人家精神还好,就是耳朵比较背,大部分时候都是由她儿媳妇趴到耳边转叙。不过老人家记忆力惊人,而且颇为健谈。
赵奶奶叫赵杰,本名叫赵光翠,山东海阳县赵疃乡人(就是《地雷战》赵家庄的原型),跟赵同伦、赵守福(《地雷战》中赵虎的两个原型)是战友,当时担任赵疃乡妇救会的副会长,主要负责后勤工作。不过那会儿分的没那么细致,所以研究地雷、埋地雷、放哨什么的也都干过。胶东根据地开群英大会的时候,赵奶奶也有份儿参加,还得了俩地雷和一双布鞋回来。
我想起那个很著名的《地雷战并不浪漫》的帖子,就问了赵奶奶这个地雷误伤老百姓的事儿到底有没有。赵奶奶说误伤是有的,但哪儿有那么夸张。至少在海原县没有,各村的民兵都是互相联合,结成一套颇有成效的系统。
除了主动出击和应对敌人大规模扫荡的场合时需要特别安排以外,一般情况下,各村民兵都会在通往各村的主要路口埋设数量不等的土地雷,不过这些地雷都半埋,不插弦,埋的地方都用一个小草筐扣住,以防止不知情的老乡误踩。这些土地雷大多是村民兵集思广益攒起来的,以触发式的为主。埋雷的地方都设有专人值班,而附近山头还有连绵设有数个哨所,互通声气。一个山头的看到扫荡的敌人出了行村,就推倒消息树(之前是用烟,但是太容易暴露,很快就改成消息树或者消息旗了)一层一层传过去,速度相当地快。地雷附近的民兵一接到消息,就立刻掀开草筐,把弦给接上去,然后撤退。等敌人走到的时候,民兵们和老百姓已经转移到了山里,只等着听响儿。
这么做有两个好处:一是有针对性,敌人来则埋,不来则不埋;不然把地雷整天搁道路上,鬼子十天半个月不来一次,误炸乡亲们或者野兽的概率反而高;二是个提高效率。地雷的埋设是个技术活,得事先根据地形、地雷种类和实际情况埋,等鬼子来了现琢磨现挖坑是不行的。各村都早早派了技术骨干把村子附近的地形研究个透,事先在必要的地点挖出一些预埋坑,拿松土填上,表面伪装的和正常路面一样。敌人来了,就赶紧扒开土,把地雷搁进闪人,或者象前面说,把地雷埋个半截,敌人来了就把弦插好,再掩点土。熟练的民兵埋一个雷就一分多钟的时间,快的很。象赵同伦、赵守福、于化虎、李树梓、孙玉敏都是当时出了名的埋雷高手。
所以象那篇文里说的白天埋下去晚上怕伤人再挖出来的情况,可能是发生在地雷战初期民兵们还不太熟悉作战规律的时候想出来的笨办法。至少在海阳县,没有这样的事情。中国老百姓的文化低,可绝不蠢,能根据实际情况想出层出不穷的土办法来。我委婉地把该文认为“老百姓没几个待见地雷,那东西容易误炸人”的观点给赵奶奶提出来。赵奶奶就有点怒了,老人家拿着把拐杖挥来挥去,音量也提高了几分,说鬼子扫荡的时候狠着呢,经常把一个村子团团围住放毒瓦斯,要不就把村民集中到一个山沟里拿机枪突突然,老百姓都恨的牙根痒。跟鬼子的行径比起来,地雷带来的不便实在是太微不足道的,能有人让狼撵着走的时候还嫌鞋咯脚吗?
我赶紧转了个话题,让她讲讲趣事。赵奶奶说最乐的一次是:42年有一回日军去赵疃乡扫荡,当时她负责带着乡亲们往附近山里跑。在山沟里藏了不到一天,就有人通知他们回村。回了村以后,她看见村长正拿着一大块肉乐呵呵地给乡亲们分。后来才知道,民兵队的人在村子口(后来我查资料,发现当年曾经担任小滩村妇救会会长的老英雄孙玉敏在回忆录里也提及了此事,所以这件事很可能发生在小滩村)埋了两颗当时最高级的大铁雷。这两颗雷甫一上阵就战果显著,炸死了日本人一名小队长、四名士兵和那位小队长的坐骑。鬼子吃了亏不知虚实不敢深入,就带着尸体带了行村。马没法带,于是就地掩埋,还立了一块木碑,上面写了几个类似“精忠报国”之类的日本字。
等到鬼子们撤了以后,民兵们回到村口发现了这一个坟包,挖开一看里面是一匹枣红大马,二话不说就把马皮扒下来,把马肉分给各村的人吃。那马个头虽大,可架不住各个村里人多,每个人分下去也就是一口,可大家吃的都特开心——要知道,这一次可是头一次用地雷炸鬼子,就取得了如此丰硕的成果,从此对地雷的信心大增。当时海阳流传的一首歌谣“铁西瓜,开了花,空中飞起了大洋马,鬼子的脑袋搬了家,受伤的鬼子满地爬”,指的就是这件事。
老人家毕竟年纪大了,听力和精力都不太好,谈了约摸有半个多小时,老人家就得回屋休息去了。我也不好多加追问,只好留待过两天,看能否再挖掘出一些细节。后来通过她儿媳妇又了解到:日本投降,赵奶奶就被调去了东北工作组,远赴吉林工作,一直担任一个被服厂的主任,并在那里结了婚,丈夫就是解放后中国空军第一任后勤部供给部部长刘家谷老将军。刘将军在97年因病去世,赵奶奶四年前搬来了广州花都,这里气候温暖,适合颐养天年。
最后说说我自己的想法。那篇《地雷战不浪漫》的帖子里说地雷杀伤鬼子的数量非常小,战果微不足道,我是不赞同的。我的看法是,地雷这东西确实无法给士兵造成很大杀伤,死在地雷手里的也远远少于机枪和手榴弹,但不能就因此否认地雷就没有用处。地雷更多是一种迟滞以及阻碍性的武器,不能以杀伤数来衡量,其功能就在于吓阻敌人在特定区域内的行动,这才是根本目的。那篇文章说“整个抗战期间,那一带地区没听说多少鬼子被地雷消灭,倒是老乡和民兵被伤了不少。”有点偷换概念的味道。他倒不提由于有地雷的存在,推迟阻碍了多少次鬼子的扫荡,给抗日军民的撤退换取了多少宝贵的时间,减少了多少的牺牲。这些都不是能用干掉多少鬼子来衡量的。
我对抗战史是外行,又不大会采访,想学王外兄、萨兄那样能把第一手材料写的活灵活现,生动易读而才有未逮。不过既然有这么一个机会,也想为抗战史多留下哪怕一点点的亲历者资料,只好勉力而为,写的有些凌乱,对萨兄和其他河内高人的文章做一个小小的补充吧。不敢说全面客观,也不能算考据精密,只能说是一个来自战争亲历者的简单记录,如果有朋友有不同想法或者想进一步了解,我十分乐意穿针引线,安排对赵奶奶的采访。

艺术加工么,何况出入并不大。。。就像当年莱克星顿的枪声,你要真认为北美民兵能摆平当时的英国陆军,法国人会不开心的。。。


我看过, 对”头发丝雷”和”臭耙耙雷”记忆犹新.
还看过地道战, 小兵张嘎什么的.
科幻片不应该是吗?


这个补充很好。


哇。真是长啊


没有科学成分的朴实幻想,不错!激励斗志。


除了说原作者SB之外,想不到什么形容词了。
相对于国军战报里成建制的报销鬼子的师团级编制,TG这边,也就只敢说自己用地雷和土八路,欺负下一个小队的鬼子了


反对地雷——中越不打仗之后,地雷照样炸人,还不知道炸到哪一年为止。


开始忆苦思甜了 hah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