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政府之前的调整政策,房地产分析师不排除政府下来可能进一步管制同时拥有私宅和组屋的国人。
政府之前限制私宅屋主同时拥有组屋,之后在今年1月宣布规定拥有组屋的永久居民不能出租整间组屋,并在购买私宅后的半年内须脱售组屋。对于会否限制新加坡人出租整个组屋单位,国家发展部长许文远当时表示采取观望态度。
因此,房地产分析师相信,政府下来可能随时再出手。不过,博纳(PropNex)集团总裁伊斯迈认为,政府若要限制拥有私宅的国人出租整间组屋,“情况肯定比管制永久居民屋主复杂得多”。
他说:“如果一名国人一家六口住在五房式组屋,然后他买了一个500或800平方英尺的小型公寓单位当投资,而政府却规定他必须卖掉组屋,那他一家要如何住进那么小的私宅单位?”
“毕竟每个新加坡人都有权利拥有一间组屋。只要他履行五年最低居住年限的义务,他要保留组屋再购买私宅,其实不会对另一名国人不利。因为我们的政策并没有‘一对一’限制,不是说政府只有在国人卖出一个组屋单位时,才能多建一个新组屋单位。”
如同霸占病床
然而,欣乐国际(SLP)执行董事麦俊荣认为,组屋作为政府提供给人民的“基本房子”,如果让已有经济能力提升到私宅的组屋屋主继续占用以收租,就有违公平了。
“这好比一名国人住进私家医院,却认为因为他是新加坡人,有权利拥有一张政府医院的病床,就‘霸着’那张病床,然后把它转租给其他人牟利。在目前病床短缺的情况,这对较贫穷的人来说是不公平的。”
但是麦俊荣也指出,出租组屋者也有情况特殊的例子,如搬到另一个组屋与子女同住而需出租本身单位赚取生活费的年长者,不一定是搬进私宅的组屋屋主,所以政府如果真的调整相关政策,就有必要酌情处理一些特殊情况。
在许文远呼吁重新思考公共住屋的用意之际,住屋政策下来的动向充满未知数刘晓阳:从组屋政策谈政府 职能
2013-03-29
狮城脉搏
刘晓阳
为了组织小家庭,最近我忙着在转售市 场上寻找一个符合预算的组屋单位,对组屋 政策的关心是必然的。喜闻国家发展部长许 文远调整了预购组屋的定价政策,把它和转 售市场脱钩,并将推出更多廉宜的租贷组屋 单位,让年轻夫妇租住,这些新政策都是像 我们这样的年轻人的福音。
尽管如此,组屋转售价格居高不下,依 然是很多人的心头痛。在房地产网站和建屋 局网站上,成熟组屋区的三房式组屋转售价 动辄40多万元,令我们这些外行人不解——究竟这些房子是卖给什么人的?明明是中低 收入的住宅区,为何市场力量会把该处的屋 价提到这等水平?
许文远部长说过,当局可以控制预购组 屋价格,但是却不能干预转售市场。我原则 上同意这说法。但是,既然国人已经在质疑 建屋局的政策,是否已经偏离了当初为人民 提供负担得起的基本住屋的原意,我也禁不 住要凑上一嘴:难道当局真的不应该做点什 么,使组屋不会乖离它的原始使命?
建屋局当初透过允许组屋在公开市场出 售和开放组屋出租,以让组屋成为国人一项 会增值的资产,其实并没有做错。在实际层 面,让组屋自由增值,可以直接协助需要更 换较大型组屋的家庭,集资购买新组屋;已 届退休年龄的年长者,也可以通过大屋换小 屋,套现一笔现金作退休用。
在心理层面,购买组屋是大多数国人一 生中第一份大笔投入,组屋升值,给人的感 觉就是“赚到了”;若政府在组屋转售方面设 立太多限制,也会使国人对自己的房子缺乏 归属感,觉得房子好像不是自己的。这些考 量,都是个人生活以及国家稳定发展重要的 元素;满足这些考量,并不背离建屋局的基 本使命。
那建屋局的政策,是在什么时候开始偏 离了它的基本使命?我认为,当政策制定者 因为国人越来越富有、要求越来越高,而开 始尝试迎合富裕国人的期望时,偏差就出现 了。这偏差的其中一个例子,就是允许组屋 屋主在购买私宅后,可以保留组屋并将其中 之一整间出租。
我不清楚这项政策的原意为何,但是简 单来看,这项政策的客观效果是,由于人们 可以使用租金来缴付私宅的房贷,因此政府 有意无意地,间接帮助了人们购买和投资私 人房地产。
我可以理解为何一些屋主在购买私宅后 必须保留组屋。他们可能家有年迈父母,而 父母因为各种原因,希望住在原本的房子 里。各人的理由可能不同,但是,如果屋主 可以把房子整间出租,那他们应该就不是真 正需要那间房子。组屋理应只是一件会增值 的必需品,并不是一项投资致富的工具;政 策的设计,使一个孩子逐渐长大的中产家 庭,因为屋价太高,难以透过公开市场提升 组屋,却反过来间接协助已无需住在组屋里 的新贵,投资私人房地产——这样建屋局怎 不是偏离了基本使命?
在建屋局周全的保护伞下,在新加坡拥 有私宅绝对不可能是“必须”的。五房式组屋 的面积比很多私宅都大;要说配套设施,游 泳池、网球场、健身室,有哪一样符合一 般“必须”的定义,而又有哪一项组屋区里没 有?如果拥有私宅只是新加坡人的物质愿 望,我又想问,有哪一个政府有义务通过制 定政策,满足人民非必须的物质愿望?
政府的基本责任,是保障国民能以负担 得起的代价,获得生活上的必需品和必要的 服务,例如住屋、医疗、教育和公共交通。 当政府行有余力,它也可以协助国民实现一 些物质上的梦想,在新加坡,这就是拥有汽 车、私宅等所谓的“5C”。但这并不是政府绝 对的责任。当社会情况有变,就好像现在人 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开始呈现,经济遇上了 转型的瓶颈,而经济发展必须的外来人口, 又对住屋以及公共资源构成了庞大压力的时 候,当局就应该检视、调整政策,使制定政 策的首要考量,回归政府的基本责任。
组屋毕竟也是公共资源的一种。当一项 政策允许国人把组屋当成他们的房地产投资 的一部分,而组屋转售市场却出现供求失衡 的时候,政策就可能有U转的必要,令组屋 能优先满足基本的需求。不过,完全禁止国 人同时拥有私宅和组屋,可能会严重影响那 些真正有这样的需要的国人;政府可以考虑 向同时拥有组屋和私宅、并将其一出租的人 赋以重税,并严厉收紧同一情况下的出租审 批条件,以阻止国人继续不必要地持有组 屋,以作投资或类似用途。
另一方面,新加坡人也应该清楚知道, 满足自己的物质愿望并不是政府的责任,就 算在民主社会里,个人亦没有理据要求政府 为自己的非必要消费和投资,提供直接或间 接的协助。政府的基本责任是搞好公共交 通,并不是协助人们买车;同样的,政府的 责任是确保每个家庭都能住在一所舒适的房 子里,并不是协助人们投资房地产。各政党 也应该注意,不要为了讨好选民而乱开这方 面的空头支票。万一政府被民意骑劫,新加 坡走向民粹政治,导致政府无法有效履行其 基本责任时,所有的新加坡人都将深受其 害。
作者是杜克—国大医学研究生院 博士候选人支持。 组屋本应是给中低收入的提供的保障性住房。 有钱买Condo的,就别捏着组屋了。如果有Condo的就要把组屋出售的话,最好一刀切,不论先后大家都一样,否则对后面刚要住满MOP准备提升公寓的人来说是不公平的。对前几年高价买组屋的人更不公平貌似要出事本地目前有近3万4000户组屋家庭也同 时拥有私宅,所占比率在过去五年维持在组屋家庭总数的4%以下,看来牵扯不多,不会是空穴来风。支持HDB就是经济适用房的建议,私产真的不应该占有租屋。其实cm7出来时候我就觉得公民不能同时拥有组屋公寓的日子指日可待了。
这样可以降低政府的负担。
其实买得起公寓的人就是不需要组屋的人,至少经济上没有问题。头晕了。国内外都在控房。2013年不知道都实施得了不?那租房的人去哪里租房?只能租condo的话,等于赶人3万4000组屋家庭拥私宅
(2013-03-31)
早报导读
@洪奕婷 angyt@sph.com.sg
本地目前有近3万4000户组屋家庭也同时拥有私宅,所占比率在过去五年维持在组屋家庭总数的4%以下。
建屋发展局提供给本报的数据显示,拥有私宅的组屋屋主以年龄介于41岁至60岁者居多,占65%。当中20%的屋主没有借贷或已付清贷款,其余则仍在供屋。
建屋局去年的年报显示,本地共有86万户组屋家庭,如果以不超过4%的总组屋家庭拥有私宅的数字推算,约有2万7000个组屋家庭仍背负组屋房贷。
要同时供两个房地产,房地产分析师相信,绝大部分屋主会出租其中一个来赚取租金,抵消房贷压力,而在组屋和私宅之间,更多会选择出租组屋。
欣乐国际(SLP)执行董事麦俊荣指出,新加坡人一般上都希望有更好的生活素质,所以自政府在2003年允许国人提升至私宅也能出租组屋后,估计更多人这么做。“况且组屋屋主因为享有津贴,买价较低,租金回报率比私宅高。”
德伟产业(DWG)培训、研究与咨询部高级经理李思德也指出:“如果组屋屋主买的是小型公寓,那就只能出租公寓,一家人继续住在组屋。但小型公寓供应其实是近三年才激增,相信更多购买私宅的组屋屋主是拥有中型私宅,所以多数应该是住在私宅,出租组屋。”
国家发展部长许文远日前曾透露,本地有4万多名组屋屋主出租整个组屋。扣除那些外派出国者、搬去与子女同住的年迈家长或是搬回父母家的已婚子女等,房地产分析师相信,多数出租组屋的屋主其实另外拥有私宅。
32岁的王姓会计师便是其中一人。她与丈夫和孩子半年前搬进第10邮区黄金地段一个超过150万元的公寓单位,并把住满了五年最低居住年限(Minimum Occupation Period)的万国区预购组屋出租,每月2000多元租金可抵消一半以上的私宅房贷。
她说:“我支持政府(允许国人提升私宅后保留组屋及可出租组屋)的政策。它一方面鼓励年轻国人第一次购买组屋时不要太挑剔,可选择较偏远的便宜组屋,同时给予他们向上提升的动力,日后可享有从转售组屋中赚取利润或是收取租金回报的灵活选择。”
政府在1989年允许人们购买私宅后继续保有组屋,2003年进一步放宽条例让组屋屋主出租整个单位。
虽然拥有私宅的组屋屋主比率过去五年没有显著扩大,但麦俊荣指出:“我们不要忘了人口在增长,比率维持不变,意味着同时拥有组屋和私宅的人其实在不断增加。”
随着国人经济条件更富裕,房地产分析师预计,同时拥有私宅和组屋的屋主将来会越来越多。
麦俊荣直言,在政府的定期组屋翻新计划下,组屋无疑是一项受到保养的优质资产。“如今许多中等收入国人的梦想不再是拥有一个私宅,而是拥有两个房地产,一个自住,一个收租,而同时拥有私宅和组屋是较多人能力所及的。”
李思德指出,政府在2010年8月已规定私宅屋主若购买组屋,必须在半年内脱售私宅,却仍然允许组屋屋主提升到私宅后继续保留组屋,显然是一种“漏洞”。“当越多越人都从这个漏洞中获益,政府大概就有必要进来‘补洞’了。”
但对去年刚成功申购新组屋的陆文勇(26岁,项目协调员)来说,同时拥有私宅和组屋是人生目标之一。“如果政府要回到1989年前不让国人买了私宅继续保有组屋,除非私宅价格也回到过去的价位。”黑哥,言简意赅。
但还愿闻其详。唉,这是个问题。可能会有相应的措施吧。如果真是这样,多出3万多套房。是卖公寓还是卖住屋。我认为我会卖住屋。不过我想不会限制同时拥有吧。可能加大房税。如果不出租没有税,出租加大税。这也给真正需求同时拥有。恢复 JTC?新加坡不会拿既得利益者开刀,这个为了保证新加坡仍然是开放经济。
这些已经拥有hdb,condo的人,以后可能要面临更高的property tax或者租房的限制。我觉得不会一刀切,会回去以前的政策,组屋只能自住,要收租的只能是私宅。优老啊, 今早看了早报头条,我只是觉得要对同时拥有私宅和组屋的公民下手了。如何下手?往那个位置踹? 是在拥有权上出手 还是使用和出租权上限制?还在琢磨,无法遇见。
我实在太舍不得我那件公寓式组屋了 ,希望不会被迫出售。
三万八千套组屋 就是三万八千个家庭。三代人/一家,算六口人就是22万张选票 还有相关的亲戚朋友兄弟姐妹。影响不小啊 。政府可得
要三思呐!政治代价不小 您说的这个建议不靠谱。鞋盒公寓的买家怎么办?其实基本都是没钱的人。许多新加坡人是把多买一个房产作为养老保障的。别人放在保险,股市,黄金等等投资上的养老保障,有些人放在房产上。大路朝天,政府让这些人走了,突然在半路把这条路封了,这和银行倒闭背走老百姓的钱有什么两样。我有说,对于现有同时拥HDB和公寓者,可以保留,如果想再投资公寓,那么得卖组屋。虽然,作为吊丝的我,也想在新政出来前买公寓,哪怕是鞋盒公寓。
但是我理解政府的想法。
政府推出冷却措施的本意,是怕新加坡的经济不能像前10年那样强劲发展,而房产泡沫来越大,控制不了。所以要在泡沫爆破前控制房价。
现在跟风的人越来越多,家家户户贷款买房。房价愈来愈高。
万一有风吹草动,经济下滑,企业紧缩,外来人口减少,租房需求减少,最没有抗压力的,正是您说的基本上是没钱的人。
对于形势的严峻,政府一定知道的更清楚,所以他们才更担心,所以,才需要推出相对极端的措施。
这些措施,未来随着需要可以调节的。
我的理解,这和银行倒闭,背走百姓的钱,是不同的。看来新EC将越来越受欢迎!如果祖屋条例太多,搞到出租也问题多多,最后不如卖掉,这样一来新EC就会突出显示出价格优惠的优点,比大众化公寓更受欢迎!今天早报发社论了,大家做好新措施出台的心理准备吧不会是这个星期五吧?能不能把早报社论贴出来?[社论]检讨组屋政策须多方面 考虑
2013年4月1日
我国公共住屋政策已越来越复杂,牵一发动 全身,最近不少人提议建屋局应回到最初的 使命,为国人建造负担得起的组屋,随着这 样的呼声一再出现,国家发展部长许文远也 呼吁国人集思广益,一起来重新思考公共住 屋的基本意涵。
其中一个思考方向是,兴建组屋的初衷 原是政府为国人提供基本的住房需求,购买 者应该自住而不是用来牟利,出租组屋收租 资助私人住宅的房贷。但这一刀要如何切下 去,不能只从出租组屋的屋主来考虑,还必 须顾及到整个房屋出租市场。许文远不久前 透露,我国约有8万个出租整间组屋或是个 别房间的家庭,任何增加组屋供应量和压制 组屋价格的措施都难免影响到他们的收入。 而其中有4万多个组屋屋主是出租整间组 屋,这些屋主多数另外拥有私宅。
要增加组屋供应量和压制组屋价格,政 府不能不考虑到出租组屋屋主的收入,这样 的顾虑引起坊间的讨论和争议,认为公共住 屋政策是确保每个家庭有房屋住,并不是协 助人们投资房地产和富有起来。建屋局向本 报提供的数字显示,目前有近3万4000个组 屋家庭也同时拥有私宅,虽然所占比率在过 去五年维持在组屋家庭总数的4%以下,但 其中约2万7000个组屋家庭还未还清组屋贷 款。
屋主出租享有津贴的组屋,来抵消偿还 私宅的部分房贷,这基本上是在政策的允许 范围内,但现在看来已有检讨的必要。政府 在2003年允许国人提升至私宅后出租组 屋,越来越多屋主不自住,却出租整间组屋 赚取租金,这实际上已违背了公共住屋政策 的初衷,成为一个必须填补的漏洞。
获准出租整间组屋的屋主有4万多,那 些没有获得批准就出租组屋的屋主相信也不 少,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房屋出租市场,这会 造成组屋不合理分配问题,而不是公共住屋 不足够,致使政府必须赶建更多新组屋来满 足市场需求。
购得享有津贴的组屋和获得各种房屋补 助金已成为国人的一项权利,而这些津贴和 补助金需要显著的税收来资助。每个国家的 资源都有限度,新加坡也不例外,当政府以 更多纳税人的钱加速建造津贴组屋时,而享 有津贴的组屋成为一部分人赚钱的工具,这 固然为过去推动的资产增值计划所带动,也 是整个社会变迁、中产阶层扩大的必然趋 势,但形势发展可能剥夺了另外一部分人真 正想拥有组屋的权利。
政府在2010年8月规定私宅屋主若购买 组屋,必须在半年内脱售私宅,今年1月再 规定拥有组屋的永久居民不能出租整间组 屋,并在购买私宅后的半年内须脱售组屋, 建屋局现在来到考虑是否要限制新加坡人出 租整间组屋的关口,许文远今年初也曾表 示,对日后是否限制出租整间组屋采取观望 态度,没有一口否决。
国人出租整间组屋所涉及的情况复杂, 有真的需要出租组屋来赚取生活费的年长 者,由于健康问题必须与子女共住以获得照 顾,不得不出租整间组屋的情形也有,一些 则是举家在外地工作,这些特殊情况必须酌 情处理。此外,目前在我国求学、工作和永 久居留的外国人数目相当多,这些外国人也 有住屋的需求,普遍是租用组屋,政府绝不 能以一刀切的方式限制屋主出租组屋,造成 整个房屋出租市场的大震荡。
如何调整相关政策并不容易,但让公共 住屋政策回到最初的目标,即组屋是供自 住,而非牟利的原则可能必须重申。目前组 屋买家、卖家和屋主都有很多分歧的利益考 量,政府必须有效和大胆地应对这些分歧的 利益和期望,今后购买组屋的条例可能可以 分得更细,例如购买来纯粹自住的组屋和希 望资产增值的组屋屋主,也许不必一视同 仁,前者或者在价格上更便宜,后者转售时 有更多的限制,总之,国人必须有心理准备 新条例可能随时出台。难倒部长们了。住公寓出租整套组屋的,征收30%的租金税,比起强迫卖组屋好些。:lol比公寓的税还高?这样老百姓要造反了。。。征税不是个办法,都转嫁成租金了。限制整套出租,比较可行。既得利益者中间,恐怕不少政府的人吧
把房产搞砸了,有钱的官员受冲击更大吧
所以平民们yy就好了。。。。
现在的矛盾很多的:
1。组屋价格不能太低,因为有大批买了resale的人,一二手市场的差距是客观存在的。
2。组屋价格不能太高,这个不言自明
3。私宅的价格不能跌,有钱的才能买私宅,政府官员有穷人吗?
4。已经靠房子赚翻了的人,你让他们把吃下去的吐出来是不可能的。
5。那些没赶上靠房子赚翻的人,是不可能接受自己只能眼红前辈们的钞票的现实的。
anyway, 房子是用来赚钱的,只要这个趋势不改,房价就不会跌,民众买房的热情就不会减。社会阶级矛盾就会永远存在而且不可调和。转嫁租金新加坡人受影响小啊
租金高(公寓),正好把外国人赶出去。。。。
对政府来说是一石二鸟啊。。。感觉还是要控制贷款风险。
以租养贷太危险对于有两份贷款在身的人来说。如果只控制在新的两分贷款, 我看都去买外买房了.社论和新闻都提到 相当一些同时拥有公寓和有私宅的屋主其实组屋贷款都没有还清。
这里有什么意思呢? 是要在这上边做文章吗? 比如
贷款没有还清的屋主不允许租组屋出去? 有这个意思吗?原来的旧政策好像真有一条,组屋没有付清不可以整套出租,不知什么时候被拿掉了?现在的官员么真没有什么创造性
甚至连把以前的旧饭炒热都不会。 sign这政策也不怎么合理,钱多点还清了贷款就可以出租了,钱少点还有点贷款就不能?这是什么道理?问题是凭什么卖掉组屋获利是合理的,出租组屋获利就是不合理的?都是政府自己出的政策,现在又说不合理,那当初为什么允许这样做?就第二份贷款额度要严控呀。
祖屋房租收益加工资收入最好不要去供两套房。but这样。我又后来想到shoebox condo又要火的。贷不多就买小的。呵呵。太多连锁反应。坐等看政府决策还是ZRHEIHEI 政府是欢迎和需要外国人的 反对的是本地人 本地的个别鲁瑟罢了 发表于 6 分钟前
我身边的新加坡人很少提及这些话题
不知道他们是真的不在乎,
还是因为我的存在不好讨论
但字里行间还是能透露出,他们不希望有太多人。按说这个只要捏住银行的风险评估一头卷就可以了么
严格来说在评估可批准贷款的时候,房子出租的租金所得。从来是不计算入申请人的固定所得里面的。网络上骂声不绝于耳
对外国移民的反对声音是很大的。。政府如果能推出BTO全部不超过30万(5房)的优质租屋又给津贴,谁要买公寓啊!政府想赚钱,又不想人民赚大头。。。这太奸诈了吧。拥有房产的利益太大了
论坛上贴自己当年省吃俭用现在坐拥N套的立志帖不少吧
这就是为和大家挤破脑袋也要多买房的原因
因为在很多人看来,过去的经验也证明,买房子是很稳定很可观的投资。
提高首付也好加税也罢
无非是提高买房的门槛
除非能够改变买房即赚钱的现实
否则提高门槛也不会解决问题
事先放风声与否,取决与政府。
假如(政府预计)新政策会引起民众争议甚至是反弹,一般就会放出舆论来先探测风向。毕竟现在是选票政治,不比老李当年的威权。
但假如走漏风声后,会在较大程度上影响新政策的实施,那政府就宁愿先严格保密,到时候再突然爆发。
这是一种权衡,所有政府都是如此。
当然了,我之前说这个分析师这次是帮政府放风声,仅仅是我的猜测。有些事情看起来很复杂,但有时候仔细想想也不是很难解决的,我认为我们不要总是把思想放在如何让人们去放弃组屋还是公寓这个问题上,既然组屋是政府让国人居者有其屋而提供的平价房产,那么就不必去强求他们一定要放弃组屋。如果他们拥有组屋,但又不愿意住在组屋里而把它租出,那么就意味着他把政府卖给他的这类平价住房所享有的待遇转让给了租客,那么这类屋主就必须补偿回这类住房津贴给政府。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提高出租整间政府组屋的房产税就是一个很有效果的方法之一。而且可以达到一举多得的效果。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
税交得高了,一部分屋主或者干脆不出租房子了,减少组屋整间出租的数量了.
另一些屋主会起价,把税转嫁到租客身上.
这两种情况都造成组屋出租价格上涨. 逼迫一些原来租组屋的外来人才转而去租公寓.
于是公寓出租价格也随之上涨. 买公寓更加有利可图?有道理。 不能能组屋租金上涨私宅不上涨。 其结果是大家一起上涨那四万三千户里面有几户是 组屋公寓都不出租的呢,空着多可惜呀!~ 我倒觉得大多owner会认为,如果不能租组屋,就租公寓啰。 结果是组屋出租供应减少,公寓增多。一开始组屋租金会起因为供应减少。相反公寓租金降接着一部分组屋的租客开始意识到划不来,就去租公寓了。公寓的租金又回起一点点,组屋的租金回落一点点。个人感觉最后的平衡点是,组屋租金相对现在起一点,公寓降一点。中间的gap会变小。 哈哈胡乱猜测说不准的,说不定租整间的被convert 成租单间的了而不是公寓,说不定生活成本高外国人大量减少,说不定….说不定的。你还没计算四万三千户被赶出来的租客,ms哪个租金都降不了。。。政策变来变去,我们以不变应万变就好!反正我六年内不能买房,这些政策对偶没影响。但还是喜欢来凑热闹,不过政策变来变去还是挺烦人的。
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