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投资理财

一个banker关于储蓄保险和投资联结保险的看法

第一次来坛子里的投资理财版面逛了了一下,职业使然,特别关注了下关于保险的讨论,我也来掺和一下。首先说下我自己,我在银行做投资理财,说好听的名片上印“高级理财经理”,说通俗点就是销售。理财经理良莠不齐,如果不负责任或能力有限或纯属居心不良的,那会给客人带来财务不便,机会损失或实际损失;但是如果是一个负责任的理财经理,看其在的不同平台(mass banking, premier banking或者private banking),却是可能为客人带来有价值的投资建议及潜在的投资回报的。
净资产越高的人士,往往会有越复杂的理财需求,也就需要不同的平台来满足需求;最简单的例子,大多数的mass/retail platform都不提供债券产品,债券一单起始25万,而一个MB的理财经理便没有办法给客人提供债券了。Universal Life保额往往75万美金起跳,也需要不同资质的理财经理。发现坛子里很多人评价储蓄保险和投资联结保险有诸多缺点,我个人觉得这太过武断,应该从个人的理财需求出发来判断其产品是否适合。
甚至有人说保险公司涉及投资就是诈骗,金融课里根本没有包括保险这一章节,义愤填膺,那就有点井底之蛙了,其实保险公司本身就是金融公司,保险公司若仅通过pooling effect来过日子,那就不是公司了,而是组织了,慈善组织。保险公司在各国政府不同的reserve ratio要求下需要将剩余的资金投资到各种金融工具来取得盈利和扩展。而现今,随着金融市场不断的发展,壮大和复杂化,保险公司也主动或被动地延伸到了越来越广泛的金融领域,比如CDS,信贷违约掉期,按老百姓的说法,持有CDS的人就是借贷中欠钱人的担保人,这不是某人异想天开发明的衍生品,而是因为有需求而产生的衍生品。(这个帖子是给入门的兄弟姐妹们读的,各位资深大虾面前就见笑了,还望指正)。

保险公司涉足个人储蓄和投资而推出的金融衍生品应该最早就是由银行保险bancassurance开始的,1980年代法国的保险公司发现保险经纪跑断了腿在找客人(要钱)的时候,人们却是需要主动上银行(存钱)去的;所以就和银行达致协议,通过银行作为保险的分销渠道,而慢慢地,其产品功从单纯保障延伸到储蓄和投资,至后来的人生阶段规划(教育和养老)及遗产规划(universal life)。而我相信大家都发现到,每次去银行咨询,往往都会被推销保险产品,出了现在的保险神通广大什么功能都有,还有一个原因在于保险能够为银行带来非常靓丽的balance sheet,银行签了一单,就知道接下来N年里面每年还会有多少的进账。本地银行保险的龙头老大当推OCBC,大东方是其子公司,银行保险的成绩单极度亮丽惹眼。

先说储蓄保险,储蓄保险主要有这样几种,
a. 时效性储蓄(给一个时间,每个月/年存多少钱)
b. 教育储蓄,通过规律性储蓄积累特定财富用于子女教育
c. 养老储蓄

说他不好的理由主要往往有以下两点:
1。时间过长,不灵活,没有流动性;
2。回报率不佳;

没有错,就储蓄保险endowment plan本身来说,其回报率往往是差强人意的,无论guranteed ratio是100%也好,或超过100%也好,往往无法跟上通货膨胀。原因是大多数国家的金管局(或其他司同职的部门)都会规定endowment plan必须有一定的比重投注在一定评级的债券上,在新加坡,大多数储蓄保险都有超过60%的债券投放率。

投放债券,非常容易理解,低风险,低回报,人家放的钱不是要给孩子读书的,就是要养老的,经不起折腾,所以保险公司也不可以拿这笔钱去冒险;以美国政府30年期一手国债为例,票面年利率为3.125%;以新加坡Olam 7年期二手债券为例,票面利率为6%,irr大概5.5%。所以就此可知,如果保险公司拿了你的钱大多数去买债券了,付了员工薪水,房租地租,银行佣金,经纪佣金,还赔了几个半路死掉的,大多数10年期的储蓄保险回报率在2-3.5%之间,还得给你所谓的回报后,基本上就不赚不亏了。

如果进行简单假设,保险公司能够赚到的就是RR之外剩下的30%-40%在还给你前(比如10年)赶快在其他金融工具和金融资产里面赚一点,希望投保的人多了后,一点也能变成很多。

举个例子,我所熟悉的一个非常受欢迎的某银行15年期储蓄保险,

一年一次,还款五年,等五年,最后五年预计等值每年取出一次共五次,保本,预计年率回报3.42%;若每次放入1万,共5万,那么从第11年到第15年,每年预计可取出1.4万,共7万。

资产投放比率大致是:

60%债券,3%的现金,余下的是地产,物业和股权。就上面的资产比率来说,是非常保守的。
我举的例子是靠年储,而月储也大同小异,15年下来你也才拿到3%/年出头的回报率,如此惨不忍睹,是不是说明这个保险就完全没有价值呢?价值除了看到$$的增长,还包括非衡量性价值,潜在价值,如果这个保险能够刚好满足某些人的需求,那么就是有价值的。它会适合什么样的人呢?
1。它适合那些暂时欠缺投资渠道(因能力,财力,知识所限)的人,比如某人月薪暂时不多,或者投资知识有限,一个月只有3,4百的剩余,那么存起来放账户反正没什么利息,放endowment里倒是可以,前提是暂时不需要动到这笔钱。
2。特别是月储,它适合那些需要强制性/规律性储蓄的人,有些人无法控制开销,必须强迫自己存钱,而回报率反而不是他的首要目的,储蓄保险便能做到,反正每个月发薪水后cpf扣你一点,GIRO保险公司再扣你一点,还吓唬你,不能停,停了你拿不回本钱,就强迫自己还是乖乖继续存。
3。极度保守的投资者,他们什么都听不进去,总之只要“保本”二字,进行任何理财都要白纸黑字看到“保本”二字,那么就没有办法了,就算是债券,只要发行人不破产就保本,他们还是会提心吊胆发行人会破产,跟他们说评级AAA他们说这都是骗人的,世事难料,没办法,就算通过保险间接买进债券,但是看到保单上保本二字还是欢天喜地,那么这种储蓄保险就适合他。(其实万一保险公司倒了,也一样打水漂)。
4。对某笔储蓄有特定需求而极度保守的投资者,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这个人其实平时不介意买卖点股票,买卖点黄金外汇炒炒,甚至会去MBS或者SRW压个大小[关键词屏蔽]赌一赌的人,但是一提到孩子读书,由于是夫妻双方受薪,很担心没办法大富大贵,所以还是得先把那笔钱存好了才踏实,他们就要求这笔钱的累计方法必须属于最低风险级别,那么就买了储蓄保险;养老保险同理。所以可能的情况是,简单假设,夫妻双方家庭收入1万,1900还贷款,一辆车1200,孩子幼托400,家庭日常开销2000,剩下4500,700存储蓄保险,另外3千8有时候宠下自己,有时候添置家用,有时候孝敬父母,有时候存个几万买买股票。

对于上面4种人,他们是可以购买储蓄保险的;而如果本身有一定的自制力,我建议直接定投债券基金,数量小,不需要大钱,同样的时间,回报率肯定会好过储蓄保险本身,债券基金拉长时限往往能够取得5-6%的回报率。

另外,储蓄保险回报率往往是“预计”的,也就是说不是一定拿到那样的回报率,而坛子里有人说某保险公司骗人,给回的比之前说的少了很多,是怎么一回事呢,

首先,储蓄保险一般都属于participating plan,每年结单都会宣布花红bonus,花红率一宣布,便属持单人所有,现在的保单往往不具回溯性;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他每年给你一张单,上面说去年表现怎么怎么样,我们给你x%的花红,那么在你的本金基础上这个x%就是你的了,明年他就算亏死,照理他都不可以动到你的这笔钱,(当然bonus不可能是负的,可是也有条例规定极端情况下可进行派息重组,也就是说极端情况下,允许他们动你的花红);所以经年累月下来,假如每年/每半年你收到的单子上面declare的花红都和之前说的差不多,那么你就大概可以拿到那个所谓的projected return,就我所知,有些保险公司可以做到很好,花红率非常稳定,有些就不是这样了;比如某家在08年金融危机时由于母公司实质性倒闭而受bailout,其作为子公司资产曝险过大而元气大伤继而苟延残喘,不得不大砍各类别险种回报率和花红,所以这两年他们的受保人收到的单子都不怎么好看。(刚才说到的极端情况,包括保险公司因为投资失利,bankrun-大量人退保而影响到RR可能导致破产)。

总而言之,如果你年轻,花钱大手脚,没纪律性,可以多多少少靠储蓄保险存一点,但是保不了值,因为回报率可能赶不上通膨;如果你觉得你投资不是一帆风顺,也非财大气粗,想给自己老了,孩子读书存一点,也可以靠储蓄保险;如果自制力好,定投股票都可以,完全避险型性格-risk adverse,那么定投债券基金。接着说投资联结保险,-investment-linked policy

投资联结保险分两类,一类纯投资,一类投资+保障。

a)纯投资比较简洁明了,就是投资,往往保障的只是你的本金,也就是说你拿钱通过保险公司买基金,各种各样的基金,只要你活着的时候退保,那看你投的基金的造化,多了你就赚了,少了你就亏了,但是万一你死的时候你还在投,保险公司就归还你本金。由于保险公司所承受的风险很小,只是你的本金价值而已,所以Mortality Charge(MC)很低,MC可以简单理解为保险公司的风险成本收费。

纯投资的ILP也有两种投放方式,单笔投资Lump Sum,往往数额较大,和定投 regular premium(RP)往往数额较小, 单笔通过保险公司购买基金是非常不靠谱的-个人之见。

单笔投资就是希望能够买低卖高,定投就是希望能够取得成本平均效益。

因为保险公司可选的基金较为有限;保险公司的基金(fund-collective investment scheme-CIS)投放往往两种方式,大一点的有自己的AM-Asset Management, 如汇丰保险,如保诚保险,或者大东方靠华侨银行的AM,因此可能某些基金是自己管理运作的,但是这些AM的成绩怎么样也就见仁见智了,每一家银行分销的基金往往三到四百只,做得比自家更好的大有人在,所以你如果单笔投资,往往有更好的选择;而另外一种投放方式是feeder fund,子基金,你将钱放入保险公司的某只基金中,此基金完全买入一只或多只其他基金(Mother fund 母基金),这种时候往往你的选择就多了,因为可能刚好你中意的某只基金就是你买的基金的母鸡精。。。(绕口令,我晕了,母鸡精)。可是这个时候,你的分销成本就进来了,本来人家母基金就是有management fee和sales charge的,你再需要分保险公司一点,再交点MC,成本就更高了——–难道这一切就为了万一死了能拿回本金吗?问一下你自己,你死了拿回来的也只是自己放进去的那笔钱,你也没有得到什么额外的赔偿,好处没那么大其实(个人看法),如果真的如此怕死,干脆别投了算了,没有免费的午餐。

但如果你的ILP是定投的话,说不定可以试试,因为和储蓄保险的原理其实一样,也就是规律性,强制性定投-所谓被动定投,保险公司强迫你定投。

如果你和自己说我每个月要拿500块买基金,取得成本平均效益,但是可以随时停止,说不定哪个月你看到股市崩盘就吓傻了那个月就不敢投了,或者甚至清仓,那完全就达不到定投的目的了。通过ILP,反正你停不了,你在一定的时间内停了,你之前的功力就全白费了,还有罚款penalty,所以没办法,GIRO自己扣,股市再崩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还是过去了。
简单说下成本平均效益什么意思,就是靠分散时间点在不同的价位进行买入达到风险分散以及仓位杠杆化,在市场回弹时取得效益。投资最大的风险是时间风险和情感风险,要吗时间选错了(其实基本上没人真正有把握选对),要吗感情用事了,别人买你也跟着买,别人卖你也跟着卖,崩盘了就割肉,火热了就跟进结果还没退出呢就套牢~~~

举个成本均益的例子,简单假设:
你有15万,08年崩盘前进去了,买了个1股1块,09年跌倒两毛,剩下3万的价值,10年弹回来7毛还有10万5千。 很多人在没有跌倒2毛的时候或者很不幸的正两毛触底的时候割肉了,就算等到了10年还是亏了4万5。
但是如果别一下子15万投进去,08年投5万,09年5万,10年5万,别管他风风雨雨投进去就是,那么08年有了5万股,09年购进25万股!!10年购进71428股;10年清仓的话,共有371,428股,一股7毛,就算还没刚开始的1块高,但是价值26万,赢利11万。

这08,09,10就是一个典型的V型图,但是市场不就是无数的V型组合而成的吗?而且如果时间拉长,往往是波动向上。

所以如果觉得自己不够坚强,没啥纪律,不介意一定的风险,开始一个ILP,然后给个时间,选个还可以的fund,应该是能取得较好回报的。

另外,ILP的fund往往是售时结费(BEL),5%到5.5%,相对于直接购买基金的购时结费(FEL),我个人觉得BEL其实更公平,如果你赚多了,就多交点手续费,不介意,我高兴,但是如果亏了,就少交点。直接购买基金的话呢,不管你以后是亏是赚,先收手续费再说。当然你本身有足够的知识和经验在网上直接购买基金,手续费是非常便宜的,少过1%,或者你的banker给你打折少过5%就另当别论了。

今天写到这,有空回来写那个有带寿险,重病或终残保障的ILP。


保险公司涉足个人储蓄和投资而推出的金融衍生品应该最早就是由银行保险bancassurance开始的,1980年代法国的保险公司发现保险经纪跑断了腿在找客人(要钱)的时候,人们却是需要主动上银行(存钱)去的;所以就和银行达致协议,通过银行作为保险的分销渠道,而慢慢地,其产品功从单纯保障延伸到储蓄和投资,至后来的人生阶段规划(教育和养老)及遗产规划(universal life)。而我相信大家都发现到,每次去银行咨询,往往都会被推销保险产品,出了现在的保险神通广大什么功能都有,还有一个原因在于保险能够为银行带来非常靓丽的balance sheet,银行签了一单,就知道接下来N年里面每年还会有多少的进账。本地银行保险的龙头老大当推OCBC,大东方是其子公司,银行保险的成绩单极度亮丽惹眼。

先说储蓄保险,储蓄保险主要有这样几种,
a. 时效性储蓄(给一个时间,每个月/年存多少钱)
b. 教育储蓄,通过规律性储蓄积累特定财富用于子女教育
c. 养老储蓄

说他不好的理由主要往往有以下两点:
1。时间过长,不灵活,没有流动性;
2。回报率不佳;

没有错,就储蓄保险endowment plan本身来说,其回报率往往是差强人意的,无论guranteed ratio是100%也好,或超过100%也好,往往无法跟上通货膨胀。原因是大多数国家的金管局(或其他司同职的部门)都会规定endowment plan必须有一定的比重投注在一定评级的债券上,在新加坡,大多数储蓄保险都有超过60%的债券投放率。

投放债券,非常容易理解,低风险,低回报,人家放的钱不是要给孩子读书的,就是要养老的,经不起折腾,所以保险公司也不可以拿这笔钱去冒险;以美国政府30年期一手国债为例,票面年利率为3.125%;以新加坡Olam 7年期二手债券为例,票面利率为6%,irr大概5.5%。所以就此可知,如果保险公司拿了你的钱大多数去买债券了,付了员工薪水,房租地租,银行佣金,经纪佣金,还赔了几个半路死掉的,大多数10年期的储蓄保险回报率在2-3.5%之间,还得给你所谓的回报后,基本上就不赚不亏了。

如果进行简单假设,保险公司能够赚到的就是RR之外剩下的30%-40%在还给你前(比如10年)赶快在其他金融工具和金融资产里面赚一点,希望投保的人多了后,一点也能变成很多。

举个例子,我所熟悉的一个非常受欢迎的某银行15年期储蓄保险,

一年一次,还款五年,等五年,最后五年预计等值每年取出一次共五次,保本,预计年率回报3.42%;若每次放入1万,共5万,那么从第11年到第15年,每年预计可取出1.4万,共7万。

资产投放比率大致是:

60%债券,3%的现金,余下的是地产,物业和股权。


就上面的资产比率来说,是非常保守的。
我举的例子是靠年储,而月储也大同小异,15年下来你也才拿到3%/年出头的回报率,如此惨不忍睹,是不是说明这个保险就完全没有价值呢?价值除了看到$$的增长,还包括非衡量性价值,潜在价值,如果这个保险能够刚好满足某些人的需求,那么就是有价值的。它会适合什么样的人呢?
1。它适合那些暂时欠缺投资渠道(因能力,财力,知识所限)的人,比如某人月薪暂时不多,或者投资知识有限,一个月只有3,4百的剩余,那么存起来放账户反正没什么利息,放endowment里倒是可以,前提是暂时不需要动到这笔钱。
2。特别是月储,它适合那些需要强制性/规律性储蓄的人,有些人无法控制开销,必须强迫自己存钱,而回报率反而不是他的首要目的,储蓄保险便能做到,反正每个月发薪水后cpf扣你一点,GIRO保险公司再扣你一点,还吓唬你,不能停,停了你拿不回本钱,就强迫自己还是乖乖继续存。
3。极度保守的投资者,他们什么都听不进去,总之只要“保本”二字,进行任何理财都要白纸黑字看到“保本”二字,那么就没有办法了,就算是债券,只要发行人不破产就保本,他们还是会提心吊胆发行人会破产,跟他们说评级AAA他们说这都是骗人的,世事难料,没办法,就算通过保险间接买进债券,但是看到保单上保本二字还是欢天喜地,那么这种储蓄保险就适合他。(其实万一保险公司倒了,也一样打水漂)。
4。对某笔储蓄有特定需求而极度保守的投资者,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这个人其实平时不介意买卖点股票,买卖点黄金外汇炒炒,甚至会去MBS或者SRW压个大小[关键词屏蔽]赌一赌的人,但是一提到孩子读书,由于是夫妻双方受薪,很担心没办法大富大贵,所以还是得先把那笔钱存好了才踏实,他们就要求这笔钱的累计方法必须属于最低风险级别,那么就买了储蓄保险;养老保险同理。所以可能的情况是,简单假设,夫妻双方家庭收入1万,1900还贷款,一辆车1200,孩子幼托400,家庭日常开销2000,剩下4500,700存储蓄保险,另外3千8有时候宠下自己,有时候添置家用,有时候孝敬父母,有时候存个几万买买股票。

对于上面4种人,他们是可以购买储蓄保险的;而如果本身有一定的自制力,我建议直接定投债券基金,数量小,不需要大钱,同样的时间,回报率肯定会好过储蓄保险本身,债券基金拉长时限往往能够取得5-6%的回报率。

另外,储蓄保险回报率往往是“预计”的,也就是说不是一定拿到那样的回报率,而坛子里有人说某保险公司骗人,给回的比之前说的少了很多,是怎么一回事呢,

首先,储蓄保险一般都属于participating plan,每年结单都会宣布花红bonus,花红率一宣布,便属持单人所有,现在的保单往往不具回溯性;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他每年给你一张单,上面说去年表现怎么怎么样,我们给你x%的花红,那么在你的本金基础上这个x%就是你的了,明年他就算亏死,照理他都不可以动到你的这笔钱,(当然bonus不可能是负的,可是也有条例规定极端情况下可进行派息重组,也就是说极端情况下,允许他们动你的花红);所以经年累月下来,假如每年/每半年你收到的单子上面declare的花红都和之前说的差不多,那么你就大概可以拿到那个所谓的projected return,就我所知,有些保险公司可以做到很好,花红率非常稳定,有些就不是这样了;比如某家在08年金融危机时由于母公司实质性倒闭而受bailout,其作为子公司资产曝险过大而元气大伤继而苟延残喘,不得不大砍各类别险种回报率和花红,所以这两年他们的受保人收到的单子都不怎么好看。(刚才说到的极端情况,包括保险公司因为投资失利,bankrun-大量人退保而影响到RR可能导致破产)。

总而言之,如果你年轻,花钱大手脚,没纪律性,可以多多少少靠储蓄保险存一点,但是保不了值,因为回报率可能赶不上通膨;如果你觉得你投资不是一帆风顺,也非财大气粗,想给自己老了,孩子读书存一点,也可以靠储蓄保险;如果自制力好,定投股票都可以,完全避险型性格-risk adverse,那么定投债券基金。


接着说投资联结保险,-investment-linked policy

投资联结保险分两类,一类纯投资,一类投资+保障。

a)纯投资比较简洁明了,就是投资,往往保障的只是你的本金,也就是说你拿钱通过保险公司买基金,各种各样的基金,只要你活着的时候退保,那看你投的基金的造化,多了你就赚了,少了你就亏了,但是万一你死的时候你还在投,保险公司就归还你本金。由于保险公司所承受的风险很小,只是你的本金价值而已,所以Mortality Charge(MC)很低,MC可以简单理解为保险公司的风险成本收费。

纯投资的ILP也有两种投放方式,单笔投资Lump Sum,往往数额较大,和定投 regular premium(RP)往往数额较小, 单笔通过保险公司购买基金是非常不靠谱的-个人之见。

单笔投资就是希望能够买低卖高,定投就是希望能够取得成本平均效益。

因为保险公司可选的基金较为有限;保险公司的基金(fund-collective investment scheme-CIS)投放往往两种方式,大一点的有自己的AM-Asset Management, 如汇丰保险,如保诚保险,或者大东方靠华侨银行的AM,因此可能某些基金是自己管理运作的,但是这些AM的成绩怎么样也就见仁见智了,每一家银行分销的基金往往三到四百只,做得比自家更好的大有人在,所以你如果单笔投资,往往有更好的选择;而另外一种投放方式是feeder fund,子基金,你将钱放入保险公司的某只基金中,此基金完全买入一只或多只其他基金(Mother fund 母基金),这种时候往往你的选择就多了,因为可能刚好你中意的某只基金就是你买的基金的母鸡精。。。(绕口令,我晕了,母鸡精)。可是这个时候,你的分销成本就进来了,本来人家母基金就是有management fee和sales charge的,你再需要分保险公司一点,再交点MC,成本就更高了——–难道这一切就为了万一死了能拿回本金吗?问一下你自己,你死了拿回来的也只是自己放进去的那笔钱,你也没有得到什么额外的赔偿,好处没那么大其实(个人看法),如果真的如此怕死,干脆别投了算了,没有免费的午餐。


但如果你的ILP是定投的话,说不定可以试试,因为和储蓄保险的原理其实一样,也就是规律性,强制性定投-所谓被动定投,保险公司强迫你定投。

如果你和自己说我每个月要拿500块买基金,取得成本平均效益,但是可以随时停止,说不定哪个月你看到股市崩盘就吓傻了那个月就不敢投了,或者甚至清仓,那完全就达不到定投的目的了。通过ILP,反正你停不了,你在一定的时间内停了,你之前的功力就全白费了,还有罚款penalty,所以没办法,GIRO自己扣,股市再崩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还是过去了。
简单说下成本平均效益什么意思,就是靠分散时间点在不同的价位进行买入达到风险分散以及仓位杠杆化,在市场回弹时取得效益。投资最大的风险是时间风险和情感风险,要吗时间选错了(其实基本上没人真正有把握选对),要吗感情用事了,别人买你也跟着买,别人卖你也跟着卖,崩盘了就割肉,火热了就跟进结果还没退出呢就套牢~~~

举个成本均益的例子,简单假设:
你有15万,08年崩盘前进去了,买了个1股1块,09年跌倒两毛,剩下3万的价值,10年弹回来7毛还有10万5千。 很多人在没有跌倒2毛的时候或者很不幸的正两毛触底的时候割肉了,就算等到了10年还是亏了4万5。
但是如果别一下子15万投进去,08年投5万,09年5万,10年5万,别管他风风雨雨投进去就是,那么08年有了5万股,09年购进25万股!!10年购进71428股;10年清仓的话,共有371,428股,一股7毛,就算还没刚开始的1块高,但是价值26万,赢利11万。

这08,09,10就是一个典型的V型图,但是市场不就是无数的V型组合而成的吗?而且如果时间拉长,往往是波动向上。

所以如果觉得自己不够坚强,没啥纪律,不介意一定的风险,开始一个ILP,然后给个时间,选个还可以的fund,应该是能取得较好回报的。

另外,ILP的fund往往是售时结费(BEL),5%到5.5%,相对于直接购买基金的购时结费(FEL),我个人觉得BEL其实更公平,如果你赚多了,就多交点手续费,不介意,我高兴,但是如果亏了,就少交点。直接购买基金的话呢,不管你以后是亏是赚,先收手续费再说。当然你本身有足够的知识和经验在网上直接购买基金,手续费是非常便宜的,少过1%,或者你的banker给你打折少过5%就另当别论了。

今天写到这,有空回来写那个有带寿险,重病或终残保障的ILP。


没错,理财经理的确良莠不齐,所以在下推荐大家找一个CFP或ChFC,会比较安全。
  理财经理说穿了就是银行版的保险经纪人,不管是那一个平台(mass、premier或private)主要分别只是高级的卖的产品种类比较多。但基本上就是在卖银行的产品,只是有分级别。

  债卷有必要去银行买吗?还25万?用UT买债卷基因一百元一个月就够了,要自己直接买债卷那去SGX交易公司,直接从市场上买,一份债卷大约在一千元上下。目前市场上绝大部分的公司的债卷的Face Value都是一千,而其价格一般不会超过一千。
  UL呢?真的对客户有好处吗?给一笔50万的钱来保75万,真划算吗?在下接触过四、五个不同的UL产品,老实说,都不觉得很理想。有锁定期而前面几年的管理费及其他杂费很高,加上UL都是美金保单,存在汇率风险。

  世界上任何保单和投资平台都有缺点,问题只是作用。
  储蓄保险和投资保单的缺点就在作为投资储蓄计划,其佣金太高,第一年的CV基本是0第二年大约只有年佣金一半的CV;一般储蓄保险或人寿保险要10到15年方能Break-Even而ILP是7到10年。而且这是最佳情况。当然,还有BEL的ILP,其缺点就是不透明,下面再说。
  当然,以上是说RP ILP,RSP ILP基本上就没这缺点。  


其实储蓄保险为何回报这么低?
  大家想想,第一年几乎所有的钱都进了经纪的佣金及其经理和主管的抽成,第二年是一半左右进了拥军和抽成。
  请问如此一来,回报能好吗?其实保险公司年度Par Fund的利润大部分都平均在5%上下,有些甚至是6、7%。
  在这情况下,储蓄保单连3%都无法达到,这很正常。


简单说就是不会或不敢做投资的人方需要储蓄保险。


只有BLE的ILP是强制定投,FEL的不强制。

  而且就算是ILP,很多公司都只需放一个比较少的单笔投资就可以每月定投(目前Axa是2,000,其他公司是5,000而保诚和大东方有根本不必单笔投资就可以直接定投的ILP);当然,这是说没有锁定期的正常ILP,那些BEL的ILP就得分开说明。

  强制性定投有个严重缺点,万一失业了怎办?万一股市起得太高泡沫形成怎办?
  事实上,只要自己有正确的投资理念,或有一个好的理财顾问,比如一个CFA、CFP或ChFC,那又怎会做出情绪化而不理性的投资策略?在下的客户就基本上都是涨价时不入场,股市崩盘就马上加重RSP的。

  第一次听说ILP的基因往往是售时结费,好像只有HSBC的是如此,这是抄之前AIA的;目前市场上大部分的ILP都是购时结费的。除HSBC外只有FPI、Zurich和英杰华的GSA是如此。BEL的确比较公平,但是不透明,因事实上经纪人在卖出ILP时就赚了佣金了。故FEL比较确实的反应出金钱的流动。
  更何况,BEL的ILP十之八九有锁入期和比较高的管理和运营费用。


诶,和我杠上了,好玩儿。

这位仁兄说来说去不就是要推销自己是个CFP嘛。。。这银行经理有良莠不齐的,financial planner就没有良莠不齐的,这。。。是哪儿的理论?万一仁兄刚好是莠的CFP呢?当然我没有说您是,就世事无绝对,一竿子掀翻一群人,这不有点心眼太小了嘛。

还有,请看清楚再评论,债券的销售如果是通过银行渠道,基本上都是25万一单起跳,我可没说你二手市场的拆分券买不到,我只是举个例子说不同平台上经理人能够提供的产品不同,啥时候和你讨论过债券的投资方式了。另外,我帖子里不是一直说了吗,量小的话可以推债券基金啊,您老书读多了度数高没看到?这MIP不是人人都懂的吗?还烦劳您cfp来指教,真的不敢当。

另外UL,保额杠杆率看年龄,40岁出头要达到4倍coverage并不难,谁说得50万保个75万了,我做了一单100万澳币保障,印尼人,34岁有抽烟,经过2个月冗长的underwriting,保费17万6澳币。感情您遇到的客人都年龄60以上?另外,您那么牛有CFP,(其实我也有,呵呵),就不知道UL不仅限于美金投单?您知不知道年初还有新元投单呢,如果不是市场上新币债券量太小给停了,那可是一个受欢迎。我现在知道的不同公司做的UL就有美金的,英镑的,澳币的,private bank还有瑞士法郎的。

另外,您哪里听说了endowment plan第一年的钱都进了佣金和抽成?那是ILP,不是EP,别不懂装懂好不好,不管是LIA,GIA,SIBA还是MAS都对于endowment plan的资产比率和分销成本distribution cost有严格的规管,根本达不到一年的premium,在做的保险经纪很多,问问他们他们的ep佣金有多少,而本地做ep bancassurance领头羊的银行其银行经理佣金仅有大概4.5%。别把无知当个性好吗,哥哥。

另外,如果所有的par fund都能达到5%左右,那就谢天谢地了,那么客人就一定能拿到projected value, 别把5%-6%的回报说得很低好吗,这是储蓄保险,EP,低风险低回报,客人还求啥?求CFP?按照金管局要求的3.75-5.25线,如果回报5.25,客人就能那Projected Return高栏里的数目,客人要的就是那个数目。如果客人钱财放银行定期周而复始renew,新加坡实际息差为负的情况下,对于他们来说EP就是合适的。

最后,对于万一失业怎么办,万一泡沫怎么办,所以金管局规定定投的数目的比重限额,负责任的顾问会建议客人量力而为,况且本来就不对拿了身家投进一个篮子。

其实,premier以上的银行顾问是非常少做保险的,他们往往转为treasury,客人要,对bankers本身也好,期短TOR高。

别把自己弄太清高,也别装得就您懂最多。谢谢。您的评论我不再回复,没啥含量还老哭着喊着自己CFP,我CFP,ACCA还Eur Ing.呢,最后一个是啥您懂吗?


既然是CFP,那讲话就应该专业一点。
  在下没说找有准证的绝对安全,只是说安全一点。

  若通过银行需25万起跳的债卷,在其他管道一千元就可以买,那为何要向银行买?
  作为一个专业,本来就是以顾客优先;顾客不必知道我们有什么管道,顾客要知道的是要买一种产品什么管道最好。比如在下就喜欢介绍人要买GI可以去www.directasia.com,因这种直接管道买GI一般比通过经纪买要便宜得多。

  英镑、澳币、法郎的UL产品,和美金一样有货币风险;除非是常游走世界的,否则非新币的UL基本上都一样有同样的风险。阁下说得没错,一个中年人要做UL可以有4倍Coverage,但花25万买个100万的保额;但这样很有意义吗?这个在下就继续争论,大家自己去想一想吧,一笔要死了还能拿到的钱。

  EP第一年的钱没有全进入佣金和抽成?佣金只有4.5%,是吗?请打印一份BI出来,然后看一下Total Distribution Cost是多少。还有前几年的SV是多少。难道说Bancassurance的EP与众不同,第一年的Total Distribution Cost特别少而第一年就有SV而且很高?不要说Total Distribution Cost不等于佣金和抽成,的确不等于,因还包括一切其他的销售开销,但绝大部分都是佣金和抽成。当然,若要硬说只有90%、80%还是70%,那是不同公司个别差异,所以在下之前用‘几乎’两个字。基本上,只有SP(單筆)的EP的Total Distribution Cost比較合理,就算是短期的,比如五年、十年的RPEP,其Total Distribution Cost也是非常高,給五保金然後等十年的也大約第一年有20%是近來佣金,而且地一年的SV依然是0.
  5%的回报的确不算低,但Par Fund的回报可不等于保单本身的回报,再扣除佣金抽成还有MC等等开销后,一份年均5%回报Par Fund的保单实际回报一般就是3%左右。

  再量力而为,失业的时候,还是能省就省。而遇到市场过热的时候,就算有钱也根本不想进场,因泡沫形成随时可能破。
  CFA,ACCA还Eur Ing?呵呵,那就表现出来吧。


这贴不错!2位开打!我会更认真的看!:victory:


真理越辩越明!


在下也沒空和人继续吵,在下只想向在下提出一个简单的道理。
就是千万不要购买自己不了解到产品,尤其是那些特色、花样很多的产品。
和那些佣金很高的产品,基本上买产品前记得问对方佣金多少。
越简单,越直接,就越容易掌握和越容易了解。


时间有限 略读了一下帖子 分析得不错,对一个东西讲出利弊,角度中立,不以偏概全。才算专业。

什么文凭,头衔都好,最重要的是个人的水准,专业知识也好,为人处事也好。话说来,保险公司里面满地是CFP, ChFC, 四大里满地是ACCA, CPA…

什么才是我们的目标呢?攀比成就,衡量财富 ,还是帮助他人 给人带来快乐?


无论你说什么,我也只会i认为这种东西都是骗人的,无论叫什么,如何包装,多复杂,看上去有多美,但很烧钱,烧购买者的钱。这种把戏都是为了养中介和他们的头头用的,对购买者就是骗你,你觉悟了不打紧,我会再骗下一个傻蛋,因为傻蛋永远会冒出来的。

还是老老实实把钱存进银行吧,虽不生钱,但不会被骗子骗走啊。


LZ说得很有道理! 有时间好好读读学习学习!
想请问一个问题:最近去OCBC 开CDA 帐户, 银行职员给我介绍一个教育储蓄保险给我3岁多的孩子, 就是前六年每年存入2000+, 然后第7-12年分六年拿回钱, 总数比存入的多3000左右…我问她是不是保证能拿回这样的数目. 她说他们这行不能用这种绝对的语句…
LZ依你看这值得开这样的帐户吗?非常感谢!!!!


能保证就值得


谁给我保证啊?


总之我还是秉承finance的golden words..
high risk high return
low risk low return

每个人的投资态度, 经济情况不一样。
我这个人比较受不了钱放着很久, 但是回报率低的投资。 我觉得这样我的opportunity cost很高。 不过好处是这些投资通常都是低风险的。。比较适合占总投资portfolio里面一个小的%
如果想真的赚比较高的回报率的话, 玩别的算了。

所以这些都要看个人的risk appetite


你自己算算看你如果用别的投资方法, 能不能达到这个效果
把钱放那么长的时间, 到最后赚3000块。。能不能抵过inflation还是未知数。。
钱还要被锁着。。一点流动性都没有。。

不过有一个好处。。就是低风险~ 除非它倒闭, 不然的话, 你的钱应该挺安全的

这种投资其实就是等于自己借钱给银行投资, 他们自己赚翻了, 然后就分3000块给客户。
你是他的债主反而赚得比银行这个欠债人还少。。银行真会算。


借钱给别人玩,风险和自己去赌场博一下没什么不一样:lol:lol:lol


最惨的是。。连决定权都没有。
跟买基金一样
基金经理说买那一支就是那一支, 你连吭声的机会都没有
输钱算你头上, 赚了就分一点点给你博你红颜一笑。。
到头来真正赚了是那些基金经理和经纪


看来各位都是明白人!:victory:
我就不插嘴了!:lol


闷声发大财


贵公主, 真想跟你学学投资呢…可是咱是输不起的啊…输了孩子以后没有保障了呀…
什么方法最好啊….


不是!
是知道大家都懂了!很开心!!!!
也很感谢董先生来给大家科普理财!
我认为银行应该撤了这个职位!银行应该好好的经营本行。不要整天想作2道贩子,贩卖保险和基金!


不敢当呢。这里有很多其他更厉害的人呢
我是入门而已。要不是老公财力支持,我也没今天


入门更好啊…一起拉…拜托…


方法倒是不敢支招 毕竟我和你的投资观点有出入
总之还是那句话 不要买或投资一些自己不了解的东西
凡事必有利弊 自己清楚明白又能心里承受就好了


为什么你会乖乖地上当受骗?
1。你很贪。这不奇怪,大家都贪啊;但你不贪,我找谁骗啊?
2。你很懒。这个好办,你不去理财,交给我来为你理吧,不是因为我比你有才,是因为我勤快,就是靠骗你致富的。
3。你不知道。这个最好,就骗你的无知。
4。你有钱。其实你没多少钱,辛辛苦苦靠工资有了些积蓄,自己不舍得花,买份午餐都货比三家,都是被什么高通膨低利率吓怕的。好了,你把钱放银行那是帮银行赚,为何不自己赚啊?

你怎么还不把钱交出来?啊,知道这是骗人的,好嘛,你都早讲啊,白跟你讲了这么半天;我不赔你玩了,赶紧找下一格傻子去。


拒绝的理由其实很简单:

去金店买金,通常店员会请你喝饮料:P 很窝心

去银行,职员推销他们的产品,听的我们口乾舌燥,他们一点表示都没有。:Q

如此小气,能指望他们会带给你好的回报吗?;P;P;P;P:P:P


银行和那些投资公司不是善堂
要跟股东交代呀
它让你赚一块 它们自己就得赚双倍 不然如何对得起股东们
这就是资本主义
哈哈


所以说。。你说我们应该当股东还是那个傻傻借钱给银行投资然后人家吃肉你吃骨头的人呢


你的看法是不是就是把钱放银行比较保险啊?


对,我就是看好银行。无论什么欧债,什么危机,银行要保证我的存款安全。银行倒闭怎么办?市区最好的楼都是银行的,我就不信我抢不到1平方米?!

要理财,就别偷懒。自己研究股票楼市,自己做,自己买卖。千万别交给神马顾问经理的,他们都是唬人的。


没听说过
愿闻其详


同意!就算自己没时间管理,买个indexETF也比把钱交给保险公司或者基金经理强。mutual fund的目标不过是beat index,许多还beat 不了。

当然纯粹保险意义的保单还是必须的,如人寿(term),住院等


保險本來就只是用來保護的,不是用來儲蓄、投資的。
故千萬別用保險投資還是儲蓄。


您说的自己做投资指的是哪方面呢…给点建议好吗?我是门外汉,如何入手呢?
我也是想为孩子奋斗一点点, 因为现在放银行也没利息…公寓我又要2年多以后才能买…
非常感谢.


買股票、債卷、ETF、基金、買樓、買法國酒、買黃金ETF、買古董、買空地做LB…
  做投資的方法很多,看您比較了解甚麽,按照自己的知識去做。
  在下這邊是只能賣基金和ETF,其他比較高回報的產品不能賣。
  要選擇甚麽投資產品,就看閣下自己的投資概念了,最重要就是只投資自己懂的產品,不要投資在自己不清楚的東西上。


姐姐千万别放弃
现在开始上网有空google一下ls大哥说的那些投资产品, 自己用脑分析一下,绝对不能懒惰!想想孩子。。
做点research起码知道那些是什么东东, 然后再选择投资什么呗~

最近有一位长辈跟我说。。趁现在年轻不准懒惰!
现在贪图安逸的话, 老了就不安逸了。。。


非常感谢你的提醒…
我就是懒惰成性了…要改变了…
非常感谢!将来我有出息了我请你吃饭, 哇哈哈…


要做跟别人不一样的才有发围的一天
别人越是不敢走出自己的 comfort zone, 就越懒惰
成功的人就是愿意走出自己comfort zone的人!!
姐姐努力!!!


这个帖子不错。 挺有教育意义的。 感觉求人不如求己。投资的事还是要自己多思考,自己决定。


写得多好!!!
我就是日子过得太舒服。。一点斗志都没有。。
总想做梦发财!!!!!


世上无人一出生就熟投资的,先去做好功课吧。
读多一点和投资有关的书,或请教一下会的人。
还有多看论坛的投资相关帖子。


好贴,受教了


投資和保險還是分開比較好。


1。找股票行开户买
2。到银行买
3。找保险公司买。
4。找其他投资公司买
都可以。
投资之前,先考虑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在决定买什么产品。


一般不要付额外的销售费或管理费可以用Fund Supermart或Philips POEM。
要通过顾问买的话,主要有iFast、Aviva Nevigator或Philps FAME;但有额外的顾问销售费和管理费。


Fund Supermart是不错的选择,自己容易控制


我把楼主的帖子归纳了一下,全部放进了1楼,便于生成文章发表在论坛的理财频道。也便于网友阅读。

感谢楼主的分享,本帖加精。


yishun2009是有极度保守的理财观念,也就是放于账户,抵御不了通胀,这是个人喜好,没有对错。童某说这个保险完全瞎扯,其实不然,看你个人。
帖子第一页就写了:

1.储蓄保险回报率是非常低的,可能跟不上通胀,而且流通性低。

2.可是如果你存不下钱,或者你对于孩子的教育费用一定要求极度保守(没有或低风险暴露),那么可以用储蓄保险。

再啰嗦一次,储蓄保险就是拿你的钱大多数(通常超过60%)投进去债券,债券溢率的一部分用来支付你的回报;剩下一部分钱保险公司拿去投资作为他们自己的回报和开销。如果你可以有很高的理财纪律性,不需要储蓄保险,如果没有再买。

你说的那个叫做school protection plan I, 是大东方低下保费最低的一个教育保险,分三档,有12年和18年之分;市面上教育保险基本上大同小异。


大部分的儲蓄保險第一年的包金大部分都成了佣金和抽成。
第二年的保金大半成进了佣金和回扣,第三年四分之一左右。
加上还有保险的开销等等,算来算去都不知道有多少保金是放入投资。
而且储蓄保险都有保证回报和不保证回报,保证回报一般不是负数就最多是刚好打平。
而算入通货膨胀,基本上不是刚好平衡就是亏。
储蓄十多二十多年,最后刚好和通货膨胀打平,中间发生什么事,比如失业还不能暂时停止必需继续储蓄。
现金价值分明是自己的钱,有急需还必需用借的,必需还利息;自己的钱还需要借?利息好那么高(5~8%)?
真不知这种计划,算不算瞎扯耍人呢?看来见仁见智了,在下也不多说。


谢谢老大


这童某真的是孜孜不倦啊~~~我又不是推销保险的,怎么就杠上了我也不懂了。。退一万步讲,我甚至不卖任何大东方的东西~~

我说的重点是什么,童某人还是选择不去看;开始又老三套;流通性低啊,回报率低啊。。。。。。这还要您老来赘述啊~~我不也说了那玩意儿流动性低回报低吗?

这种产品就只适合极度保守或欠缺纪律的投资者。看明白了???储蓄保险的缺点不用你三番两次来我帖子周而复始的说。。。。。人家不比你笨。。市面上储蓄保险受保人保单就有近一百万份,存在就有他的理由。

你童某的口味并不是标准。

相对账户,它有2-3%的预期回报率,基本可以保本,所以要求绝对保守的,就可以选这个做替代;
欠缺纪律性,正是用各种penalty和少的吓人的surrender value来保证延续性;
觉得万一没钱供,那么就不要commit太大的数目。

“在下都不多说了。”我每发一条你都来说一下还不多说,真的无语了。。~~重复的内容还都一样~!

另:概念错误,现金价值是保险Pool里你的那一分钱,但是不代表可以随时动取,童某人偷换概念还洋洋得意。

最简单如定期存款,顾名思义定期,你提早违约了,要嘛利息减少,要嘛无利息,如果是外币,大多数银行还有罚金;因为你得给我一个准信你钱放我这里多久,好让我有个底去外面挣钱也好分一点给你,你随时说要退,我借出去投出去的怎么办?世界上哪里有免费的午餐?银行不是charity NGO.

结构性存款也一样,提早退出所套住的股权期货就必须移仓或减持,肯定会有亏损,但是你放满了就可能有回报,并且保本;

保险,人家保险经纪帮我拉生意的拿点佣金无可厚非,难道保险经纪不用吃饭?搞得你童某都做慈善一样的;保险经纪费用出去了,再加上各种相关费用出去了,钱还锁进去了债券或者债券基金,你突然要退,我那边就必须Unwind,难道没有成本吗?

储蓄保险只有横向比较,不同的储蓄保险之间相比较才有优劣;你总是拿储蓄保险和其他投资工具比,那有啥意思。你客人进来说我要保本的,我死死都要保本的,我孩子读书的钱,我钱赚的不容易,你说得天花乱坠现在中国股市P/E多低潜力多高,人家还是不敢放,放回定期拿1%p.a.的回报,这不才是瞎扯耍人吗?

还是耐不住,我也老三样的又回了一遍,真的很干涩,不好玩。


在下可没说那家公司,只是讨论一般储蓄保险罢了。
  在下可不是特别批评那家公司的储蓄,是广义讨论储蓄保险本身。
  偷换观念的是银行和保险公司还是在下?我们让大家自己决定吧?
  大家把自己的血汗钱给他们,结果钱就失去自主性,自己的钱就变成不是自己的。
  这是谁偷换观念?是在下?还是银行和保险公司?在下也不说,大家自己决定吧。
  的确,保险经纪收佣金的确是无可厚非,问题是目前商场上的RP储蓄保险佣金实在太高了。
  在下认为,第一年佣金和抽成加在一起应该在10%以下,第二年应该在5%以下,之後应该少於1%,这样比较符合顾客利益。事实上一份储蓄保险若佣金不是那麽高的话,第一年完全可以有保金一半以上的现金价值,而不是前两年的现金价值为0。
  难道世界上只有证卷丶储蓄保险和定期三种投资产品吗?用定投买AAA级债卷或债卷基金基本上也保本,中途有时可以随时暂停无处罚,中途要卖不一定亏可能有赚,从长期看回报和储蓄保险差不多甚至更多(尤其是短期上看)。不要说自己买债卷和债卷不保本,保险公司还不是用债卷来给顾客保本的?
  的确,维持一份储蓄保单,保险公司不可能没有成本,但不可能那麽高。目前从现金价值来看,储蓄保险的开销实在异常的高。
  何况,储蓄保险真保本吗?不一定吧?保证回报那部分许多公司的大半产品是负回报,只有和非保证回报加在一起方有回报;更别说银行和保险公司也可能有朝一日会关门大吉;还不如去买债卷基金保本,至少基金内的所有公司一起全体倒闭的机会比单一保险公司或银行倒闭的机率来得低。
  当然,有人可能会用新加坡有Policy Owners’ Protection Scheme这点来反驳在下;要知道1:Policy Owners’ Protection Scheme保的只有确定的那部分还有2:证卷对有优先索赔故一件公司倒闭的话,证卷持有者可以优先索回自己的利益。
  最後,债卷和债卷基金都是可以买卖交易的,谈何‘锁’?


请问童先生,
有个问题想请教一下:
人寿保险(保死亡和30种重大疾病那种)可以向不同的保险公司买吗? 比如保诚买150千,大东方买200千这种,当我发生意外,可以两家都claim吗?

谢谢!

不好意思,LZ,歪楼了


呵呵,替童先生回复一下:
人寿保险是有几份赔几份的,虽然有个限额,不过限额很高,几个Million吧,所以不用管它。

只能索赔一次主要是住院医疗保单,是报销性质的,而不是赔付性质的。


非常感谢您的答复!


用心聆听說得沒錯。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