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教育

逆来顺受与据理力争 — 有妈妈在身边是幸福的(非诚勿扰)

说得对!
据理力争不是错!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于己于人都无益。


孩子大了自己飞是对的,但没有经济基础的情况下尚在求学中被迫自己飞,那是残忍的处理结果,好事变成坏事的结果,任何正常的人都是不能说好的,都不能说好的事情就应该修改纠正。


陪读妈妈在这里谈论陪读政策,为何不可?因为这个陪读政策本来实施的对象是她们,和她们的命运息息相关,怎么可以说是别人的国家的政策不可以发言,评论,自己给自己扣上干预他国内政的帽子。我想说这些妈妈们是自己把自己看得太高太大了,你以为你能干预得到吗?干预是自身强大才有干预的本钱。在这里很多妈妈是看到很多不幸的例子,在这里呼吁,要求减少伤害,是弱者的地位,是迫于无奈发出自救的呼声。同时也是警醒后来者,不要盲从,盲信,她们要传递出陪读的真实处境,以免悲剧再演,这是她们的苦心所在。


抗争与挣扎都很累。而且要看别人的脸色。
努力提升自己才是硬道理,个人素质提高了。不用抗争,人家都会送上门任你选。


你说的对。但提升自己也得有时间、记忆和经济基础。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瘪着肚子的老妈子了,讲什么理想、宏图、博爱等等,都是空虚的字眼。有那份实力的妈妈是少数,06年时官方统计是40分之一,现在也高不到哪里去。


妈妈们争取的,也就是陪孩子到学业完成而已,不见得一定要一辈子扎根在这里。这么讲这也是人啊,大熊猫一给就是十年,妈妈却像犯人似的,孩子到了16岁就战战兢兢,每次申请都像囚犯等待判决似的,不知道人家还留不留?人性?


某些担保人也趁机提出非分要求,骗子们纷纷盯住孩子即将16岁的力薄妈妈,没得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妈妈,如何能够心甘情愿地说出“感谢”二字?


所以,恶性循环的社会问题,不解决就是在培养一个肿瘤,早晚为患。


那就抗争去吧!给那些写文章增添点素材,也给岛国添加些茶余饭后的话题,让所有人更看不起中国人,也等待更严厉的措施出台!


争取和抗争不是同义词。争取含有进取之意,抗争含有敌对情绪,二者不可混为一谈。争取并不会影响他人利益,所以不是让谁看不起的原因,倒是卑躬屈膝才让人看不起,那是一种奴才相。
提升并非只有一种形式,争取改变不如意之处也和提升沾边,不同的方式罢了。社会是向前发展的,不如意之处需要改变才会推动社会的进步。勿洛蓄水池,半年内添加六个水鬼,这便引起人们注意社会问题。陪读妈妈目前的结局很不如意,不及时解决难能不引发后续的社会问题。《乌鸦》成气候,不就是独身来到新加坡的留学生“独立”的结果吗?前车之鉴……
要说讲大道理,这里恐怕没有能够让我服气的,但这不是讲大道理的场合。
大家坦诚相待,交流心曲而已,大都不惑之年了,谁也不用教训谁,平等相对才好。


是的,有种人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我们要争取!我们来这里是求学、是消费、不是来做贼!处处要小心,说话都要看人脸色,好奇怪!被新加坡人小看也就算了,最可怕的是自己人欺自己人!


首先,感谢你对中国妈妈陪读问题的关注。
我来回答你的问题:
1.回国的妈妈很多正在工作岗位上,老板要留人也不行,不回国自然是继续工作,老板也开心。妈妈的工作是为了维持母子的生活,这是当初新加坡政府人性化的安排。而妈妈的工作大多的新加坡人不做的工作,时间长,脏又累,薪水低,离家也不一定近,不存在呛水饭碗的问题。再说了,妈妈留在新加坡,和新加坡人们共同为建设新加坡出力,端了一个辛苦的饭碗根本不足以补偿妈妈的付出,依旧是新加坡赚头大,何乐不为?就业压力是全球性的,不仅仅是新加坡的问题。而新加坡人挑剔工作,这也是他们就业困难的事实之一,妈妈所端的饭碗,是人家不屑一顾的,以此为借口驱赶妈妈是拿不出解决问题的好方法的无能表现。解决就业问题,应该大力发展各行各业,轰轰烈烈地开展革新项目,创造就业机会。有些人非法工作是妈妈,那是很无奈的事情。如果妈妈的工作权利和其他母亲一样,岁愿意冒着被遣送的危险受气有窝火地打黑工?而家庭清洁,家庭补习等无证工作,也是解放了新加坡栋梁之人的体力,可以集中精力做好本职工作,为建设新加坡出好力。补习华语是一些有文化的中国妈妈的专长,这也为提高新加坡人的华语水平做出了贡献。综上所述,中国妈妈在新加坡的贡献,不亚于当年的红头巾。至于负面问题,那不是中国妈妈一手造成的,大家都有责任。
2.孩子正在求学中,虽然进入理工学院或者大学,依旧需要妈妈在身边。试想,新加坡孩子半工半读,美其名曰为踏入社会做准备,或者仅仅是为了自食其力搞到出游活动的经费。学习忙的时候不工作是理所当然的,没有丝毫为了赚钱生存而劳神的压力。而陪读妈妈的孩子半工半读,因为没有一个家,也就是没有妈妈在身边帮忙赚一点生活费,学业再忙也必须打工,那是为了生存而不得不半工半读,不仅仅是学习的压力,要平添一份为了生存而奔命的压力。人的承受能力是有限的,难免不出现新的社会问题,比如孩子为了生存而误入歧途等。如此,母子天各一方,哪有不会牵肠挂肚的?
3.孩子已经长大,但还没有经济能力。家的感觉还是需要的,直到完成学业,才算翅膀长成,可以独自飞翔了。
4.政府已经认为这些孩子不需要父母在身边,这是错误的。决策者能够设身处地想一想,反躬自问一下下,那就不会这样决策了。就算孩子到了21岁,不需要监护人了,那也不证明孩子就可以为了生存而挣扎了,因为还没有完成学业。为什么孩子到了21岁也不可以为亲人担保申请家属或永久居民身份?就是因为孩子没有公积金,也就是没有经济能力。让一个没有经济能力的孩子独自打拼,生活学业并驾齐驱,那是不人道的。


呀, 不要论啦,论神马都是浮云。 接受眼前现实。 做好准备。政府做事自有它的道理。 事情向好的方向想,就会顺着好的方向来。不要愁眉苦脸,像狼要来了一样, 给孩子照成不该有的压力。 要给孩子一个乐观向上的心情,多多鼓励孩子, 相信他自己在这里一定会做的很好,妈妈相信你。让他们对自己有信心。   不管是16 或是18都一样。 孩子在这里已经生活许多年了,驾驭生活已经完全没问题了, 甚至比老妈还要强。不要把事情想得很悲观, 就算给孩子一个锻炼的机会了,再说我们又不是一去不回来了。 政府是允许我们来看孩子的。 辛苦一些,跑多几趟,在我们的奔跑中,你一定会发现孩子越来越懂事,越来越成熟。3年一下子就过去了。加油,我们的孩子都是好样的, 一定会做出成绩给我们看。  


支持一下,陪孩子到学业完成,是妈妈的合理诉求。
如果不能也应该给到孩子21岁,因为孩子在21岁之前,在学校参加任何活动都需要家长或监护人签字。
即使诉求无果,也能给后来的妈妈一个借鉴。


孩子到了21岁,也不证明孩子就可以为了生存而挣扎了,因为还没有完成学业。事实上,孩子到了21岁也不可以为亲人担保申请家属或永久居民身份,就是因为孩子没有公积金,也就是没有经济能力。让一个没有经济能力的孩子独自打拼,生活学业并驾齐驱,那是残忍的。


不该放弃的就得捞起来!中国人不是提倡永不言败永不放弃嘛!那就永不言败永不放弃呗
现在也没有后顾之忧了,当然要翻筋斗了!说俺老不知羞也随便,这里也折腾了 :http://www.sdl.sg/s/zt/2011/2011-11-24/sgyc.html,就折腾个乐和的!反正也不花钱,反而还赚钱


算了,不想说了,看来挺忧伤


李总理昨天在行动党党大会上对1600名党员说:“我们将在每一个选区战斗,抱着要取得胜利的心态在每一个选区战斗。”他呼吁所有党员都有永不言弃、“打死不走”的战斗精神。

哈哈,这股精神非常地值得学习!!


好贴顶顶:)


呵呵,很简单,不必担心影响到女儿学习了。


就是这样的,为了不影响到女儿的健康成长,我能够放弃一切:名、利、情……
别说是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做哑巴都办得到。


既然孩子到21岁还需要监护人,让妈妈陪读到21岁也合理


抱歉,不方便。
名人也不愿意公开隐私,何况我并不是名人。就是公布也要选择场所,这里不适合。


对于没有经济基础在学的孩子,21岁也需要妈妈在身边助一臂之力。所以,不是以陪到21岁为止,是陪到孩子完成理工或大学的学业为最佳。这样,妈妈才会甘心情愿又踏实地把孩子留给新加坡。


如此,也就减少因慌不择路而上当受骗、为留而嫁制造的不良婚姻、因无力独自维持经济而为钱迈入歧途等不良事情的发生。


真是个伟大的妈妈,佩服您!:victory:


非常感谢前辈的指点


告诉大家一个不好的消息, 人力部突然出台紧缩措施,从12月1日开始取消EPEC(找工许可),好多年了,国内本科学历的人拿EPEC可以换1年的LTSP.
现在突然取消,透露出紧缩的信息,相信对外国人收紧的趋势将越来越大.


来新加坡好多年了,孩子从小学读到了
中学。这多年来,孩子已经习惯了这边
的生活。不管孩子的学习怎样,他都希
望可以留下來。我也觉得应该让妈妈们
陪到21岁,这样即使回国也不会再担心
孩子了。


如果你的孩子到了21岁还在求学,并且你没有钱给他独自留在新加坡生活,那时候让你离开新加坡你一定很揪心。所以,不是陪到21岁,对于没有经济基础的孩子,妈妈要陪到学业完成才合适,最后助孩子一臂之力。政府已经允许有永久居民身份的孩子妈妈陪到孩子21岁了,照你这样说,这部分人就没有问题了。但事实胜于雄辩,这部分人如果是没有经济基础的,母子分手的时候,依旧和18岁的孩子与妈妈分手时候同样揪心。你到那时候就知道。所以,不要以为孩子拿到了永久居民身份就高枕无忧了,不调整这个问题,不良后果只能继续发生。


从陪读政策的现象来看结果,新加坡单纯的从自己的利益出发,从大批陪读孩子之中选择他们要的孩子留下,补充生育率低的需求,现在一个年龄的单纯限制透出无情的一面,既然要求孩子来要降级一至两年,至少应该把陪读定在孩子有独立的经济能力时。


只要年满16岁就读政府学校的学生就能做兼职,(我的孩子去年11月开始做兼职,一星期我只让他做2,3天5到8小时)只有私立学校才需要批准信。我个人觉得即使家境比较好也应让孩子去做一份兼职,赚钱不是目的,而是让孩子有个锻炼。现在有妈妈在身边照顾还能有提点,孩子较能适应。至少有一点好处,妈妈回国孩子一边求学一边打工就不会觉得无从着手。到时孩子的基本生活费就能自己解决,学费问题就留给家长去操心了。
我来新加坡时就清楚明白孩子年满21岁就不能陪读,(现在还有说年满18岁中学毕业就不能陪,不知是否属实。)儿子18岁生日后和他谈了今后单独留下所要面对的一些问题,才做出了让他做兼职的想法,看他能否适应。如果妈妈在身边也不行,那到时就一起回国,要是可以那就单独留下。孩子大了总是要放手的。


我认为孩子多大和亲情没有关系,孩子大了妈妈老了,都需要彼此的陪伴。做家长的和做孩子的都可以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不表示政府需要公开告诉人们孩子大了就不需要妈妈了,这是两回事。


新加坡的陪读政策已经造就了一群特殊人群,只是因为所处在最边缘,没有人会来关注她们的心里健康和生活状况,只希望看见陪读的花边新闻,为这个无聊平淡无奇的的小岛增添点调料而已。

陪读现实的状况是孩子和妈妈在这里无家的感觉,常年租房,很多孩子是男孩的妈妈和孩子长期共处一室,不能分房而居,这本来就和健康的成长环境有悖。特别孩子在青春期间很不自在,如果你是追求高质量的生活而来到新加坡,那么想想这个就是一个最不高质量的一点。就算孩子已经能够拿到PR,但孩子和妈妈想要拥有一个家的愿望也是很难实现的,那么注定你们租房度日的日子还在无限期的延长,直到孩子选择结婚,而且还必须找一个PR或新加坡人结婚尚可。就算是你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当你在商场徜徉,看到居家东西想置办的时候,无尽的烦恼又会时时撞击你,租的房子,怎么拥有?可况很多妈妈都经历过数次无奈搬家的困难。日子是一天一天的过,不是唱高调就可以抹过的,想想很多具体无法解决的困难,何必做此无谓的牺牲。


要想生活无忧,要在这里只有买公寓一条路走,你的财富至少要在150万新币以上。

很久没上网,刚才看到一个发帖说不要再说陪读的负面,还看到歌颂新加坡陪读政策,感谢新加坡给予陪读的机会,我真的不明白她们的用意何在?难道在中国她处在一个时时被打压的地位生活吗?

如果你在中国有自己的房子,孩子有自己的单独房间,生活不是很忧虑,到了新加坡这一切都不会拥有,你会觉得开心吗?难道不会反思来是值与不值的问题。而且在新加坡一个外国人的身份给你带来很多限制,你会觉得舒服吗?如果妈妈是受过良好教育的,在这边因身份问题难于找工,你以前所受的教育意义何在?就算你有钱,35岁以后的岁月处在闲置生活,那读书还有什么作用,这不是回到女人无才便是德的问题上了吗!那你还远离亲人,冒做婚姻破裂的危险,让孩子到这里读书的意义全然没有了。孩子不喜欢读书时,孩子会问你,读书有什么用?

其实陪读妈妈的苦恼很多,经济上和精神上的层面都会面临。

所以细细想来这个陪读政策到底好在那里?孩子能够完全顺利考上大学的还会觉得苦尽甘来,如果像上次那个孩子目标只是当一个厨师的愿望,何必远离亲人,受不必要的苦呢!

那些唱高调的不知道是否是陪读妈妈?不知用意何在,一再鼓励人来陪读。如果你能把那些需要扶贫的人弄来,他们会感激你,中国政府也会感激你。你可以在这里大唱特唱赞歌,可能就没人来拍砖了。


难过,无措,怎么办呢?穷其一生的积蓄和精力


新鲜才烘培出来的文凭都不管用,又年轻无语言障碍,为什么难找工作?身份,身份。所以妈妈们,年纪大,又有语言障碍,结局更惨!

用事实堵住说假话的口,虚假唱赞歌的人该闭嘴了。


亲情是耐以生存的土壤,陪读妈妈陪到最后就剩下这么一点亲情,如果被剥夺,真的太残忍!


一个人是需要不断的修正自己。祝大家龙年万事顺利!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