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厦门,看到有【美珍香】肉干。我买来尝过,比较硬,好像是单价70元人民币?只记得是在天虹商场那边吧。生意不是很好。曾经从新加坡买过【美珍香】切片肉干带回去给我老爸吃,我满以为他会喜欢,结果是嫌甜,他说不好吃。
2,在福州,看到街上开着大大小小的【咖喱鱼头】【沙爹,乌达】等南洋餐馆,只看见漂亮的招牌,看不见顾客。
3,至于【榴莲】,南方沿海城市的沃尔玛商场里面有卖,没有开壳的。因为当地人不会挑选,卖榴莲的柜台店员也不会挑选,自己拿到不是坏的就是没熟的,碰运气了。不过经常看到堆在那里烂掉了还没有卖出去。带壳称重量,价钱不便宜。
4,在上海,有人说看到卖【海南鸡饭】。因为新加坡人要吃也是回新加坡来吃,所以不知价钱如何,市场如何。
5,有人说在上海看到了【BreadTalk】,中国人对面包物语好像不是很赶兴趣。
我其实想说的是【亚坤咖啡】。我经常老远跑出去喝亚坤咖啡。我知道大巴窑HDB楼下有一家,可是那家店太小,经常无座位。家附近又没有。。。找啊找,找到福南中心电脑城楼上去了,就是为了吃一套咖啡套餐。我就在想,【亚坤咖啡】在中国好像没有,在中国开一间【亚坤咖啡】加盟店不知道生意如何?
其他的还有【Mr Bean豆先生】,【Coffee Bean】,【老曾记】等,开到中国城市去,效果怎样呢?
coffebean 和老曾记中国都有..
breadtalk中国好像有300多家了
【亚坤咖啡】有吗?
楼主好像好久没回国了..
亚坤中国似乎还没有,去年一朋友和我提议,想在上海开,后来不了之。
楼上说得对,印尼是宝地,我一直看好,可是听说很乱,我当地没有一个朋友。所以,还没去探路。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一起探讨。
谢谢,请多赐教。
几年前我在中国的时候,喝咖啡的都是白领小资,不少人为了显示自己有品位新潮才喝,不像新加坡真的是人人爱喝。
在广州,爱喝咖啡的都是小青年或留过洋的,大家都爱喝茶。我来新加坡前也不喝咖啡,怕苦,喝了上火对皮肤不好(皱纹、色斑)~鼠板表拍我啊,我们当地是有这讲法,咖啡喝多了不利于美容。
不过,近几年星巴克倒是开了好多,雨后春笋,给大众的印象是有品位,新潮~我姐常带儿子去,据说是某种饮料好喝那里的蛋糕好吃。估计你的【亚坤咖啡】开在广州的话前景不乐观。
在我个人看来,有了投资理财版论坛的讨论形式,为什么还要另外建立一个QQ群藏起来讨论?
这新加坡的公司里面,随便可以上狮城论坛,却肯定不可以上QQ。公司的电脑,哪能让员工下载个QQ在那里聊呢?还是论坛的形式比较方便。
我的狮城网ID是一直打开着,可是我的QQ却经常是关着。
每天我都会登录狮城论坛,可是我没有每天登录QQ。
大家有什么话,有什么想法,有什么分享,还是在这里说吧。
南洋咖啡不会很苦,每次去toast box 打包,
也可以回去买咖哩鸡, 不懂国内人习惯吗,拉沙也不错。 个人愚见,:)
我也是一样。多少年前的QQ号了,在线时间少得可怜。
把亚坤带到上海的想法 我想了很久了。主要是甜甜的面包和kaya 浆很符合上海人甜甜的口味。
现在和breadtalk 一家一起的咖啡在上海已经有了。
亚坤的好处在于可以加盟,不过具体加盟费和流程,自己还没有去尝试过。
跟BreadTalk在一起的咖啡?你是说土司工坊吧?土司工坊也很不错,我喜欢她家的面包冰淇林。
沙拉和咖喱,国内的人不喜欢。
南洋传统的东西,在上海卖不起来,别说亚坤这种非常本土化的餐点,连肉骨茶,鸡饭,肉干,辣椒螃蟹这些东西,在上海也是很难做大。分散在各大 mall 里的新加坡餐厅也是新加坡人在光顾。
没有传统但是西化的东西才有做头,譬如那个 Breadtalk,在上海红得莫名其妙。
Breadtalk 在上海好像改名为 面包新语 吧,生意真的不错:o
Breadtalk的华文名字 叫做面包物语,新加坡也是这么叫。他的蛋糕好像叫做蛋糕新语。
重庆也是发展得很快,回去一趟发现是翻天覆地的变化呀。
如果要开个什么南洋品牌店,可以考虑开在重庆是否可行。
我一直觉得做franchising不是一个好生意…
如果是你主营品牌,你就应该往franchsing走… 下家帮你做大品牌,风险却是他们去承担,你收你的特许经营费,管理费,材料费… 要是做不成功,倒闭的却是他的店… 真是四平八稳的赚大钱…
我一向来认为,做特许经营,做代工业,都是为他人做嫁衣…
如果你能力不足,亏损会很郁闷… 如果你能力很强,会更郁闷… 因为你把特许做得再成功,也是别人的东西… 再跳出来做自己生意,又是从0开始…
这种模式,适合有能力,没太大野心,平平稳稳就好的…
Breadtalk 在上海火爆了很久啦,Coffee Bean感觉有点不温不火,还有每次在上海的Coffee Bean要Double Espresso的时候他们都要给我解释个半天
来新不长,才知道breadtalk是新加坡的品牌。。。
是的,是土司工坊,在google 上可以看到进入上海市场的时间。
可能本身Breadtalk 就是和来复士一起进的,所以土司工坊也相对容易。
大众点评网上对于土司工坊的评价。
http://www.dianping.com/shop/2121289/review_more
Breadtalk在成都也是红得莫名其妙,味道我觉得和新加坡不一样,面包还好,蛋糕。。额~~:Q
老曾记在国色天香开过,好像倒闭了的说。个人觉得全是油炸的,而且味道也都一样,买了得马上吃,等一下或者拿回家都软了。。不符合国人的习惯和味觉。;P
看好mr bean~~国内还没有的说。。。很多年前年少轻狂,写了几大篇计划书,问过其ceo询问加盟的事情,告知到中国的计划还不完善,等待~~~~后来不了了之。
以前在上海看到的是,新加坡风味饭店开一家倒一家,或者没生意,路过也不曾想去吃。
对于楼主的考虑,不得不泼一盆冷水。但凡要想在海外推广新加坡品牌的产品,要考虑的不但是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的认知,更重要的是考虑新加坡的品牌效应。在国内,新加坡既没有文化输出(比美国,韩国,欧洲可差太远了),也没有太多产品输出,能让大家了解的,除了是南洋一个花园般的城市国家,就只有来新读书一个吸引力了。国人的消费观,可谓是喜新厌旧,速度惊人,今天排长队等着体验,明天就冷冷的把你忘记。加上竞争激烈,新加坡的诸多品牌实在是难以在国内有好的发展呐。
生意的事都有兴趣探讨。
那么你认为该怎么做对自己有利?
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中国就有文化。。。那么你是否考虑过把中国的东西开进新加坡?
一起探讨。不成功,也过过干瘾。
我最想去印尼,但是,一个女人过去有点单薄,听说治安很不好,而且语言不通。
搞特许搞代工都是被动经营,让别人来选择你… 主动不在手上,生意是很吃亏的…
如果真想给人做嫁衣,也要搞出嫁衣品牌,不如做平台,做资源整合… 你做主动,你选择让谁进来,你来建立自己品牌,你来分配风险… … 这要游刃有余的多…
这个其实不难,新加坡人最厉害搞这个… 处处都是这样成功的生意模式…
之前曾思考过一个大计划,一直没去实施… 人一懒,挖鼻屎看浮云,就把青春流逝鸟…
其实任何品牌, 背后成功的因素都是它所代表的价值和过硬的产品. 麦当劳的快捷, 星巴克的时尚, LV Chanel的奢华, 苹果的用户体验, 皆是如此.
所以无论从中国引入新加坡, 还是新加坡引入中国. 其在本地的知名度或者这个国家本身的文化深度都不是最主要的问题, 而是这个品牌及品牌背后的产品所带来的价值, 对当地的消费者是不是有吸引力. 最成功的引入是开发了当地新的或者是未曾被深挖的需求, 而最不成功的则是按部就班, 为引入而引入. 全球化的今天, 除非是在旅游景点, 否则很少有消费者会专门为了一个国家的品牌而去买它的产品, 更不用说是同处亚洲的中国和新加坡.
Breadtalk在中国尤其是上海是成功的. 上海向来有西化和小资的情调, 作为西点的面包店, 采用开放式厨房, 自助式选购, 俏皮的特色产品名称, 不断推陈出新的新品开发, 以及开在商业区白领区并且中高档的价格定位, 很容易就让年轻白领们为了小资一把而蜂拥而上. 适合外带的美味更容易让大家分享并一传十十传百, 所以成功是毫不让人意外的. 85度C等也是如此.
相对而言美珍香就不那么讨喜了. 甜甜的味道确实适合上海口味, 新鲜的现烤现卖也比大家常见的肉脯来的有吸引力. 不过这种并不小资, 除了美味和比较新鲜外, 并没有太高perceived value的东东, 注定不会有面包物语那么受欢迎. (话说这个在国内真的叫面包新语, 一字之改, 也足显它的老板对市场的把握)
那回头来看亚坤, 它的定位又是什么? 它又代表了何种价值? 在新加坡, 那是传统, 是物美价廉, 是回忆, 是亲切, 更是休闲与自在. 如果你有办法让国内的同胞也接受这种文化和定位, 那它在中国就同样有成功的空间. 我觉得定位休闲的下午茶, 并且附带外卖, 加上一些时尚元素, 至少在上海的白领区应该还是生意不错的, 只要能保证回报大于租金, 还是非常值得一做的生意.
关于代理和加盟店的问题, 相比白手起家来说, 成功率要高一些, 毕竟有技术支持和品牌效应, 好过你从头摸索怎么做咖啡怎么做面包. 风险回报成正比, 承担的风险相应少些, 赚的钱自然也要和别人分一些. 合情合理.
当然最有活路的是资源整合, 这放到哪里皆是准的, 因为是用别人的钱别人的时间别人的专长为自己赚钱. 当然操的心思也要多许多了.
计划再出色最终还是要实施才行.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祝米版创业成功. 你那么有钱, 投资理财又有心得, 闯这一回即使不成功, 权当花钱读了个MBA, 对将来的生意和投资, 也会是有莫大帮助的.
另外说到亚坤, 无论是我父母岳父母还是上海的同学朋友, 来新加坡尝过后都非常喜欢. 那个咖亚酱是大家想方设法都要买回家继续尝尝的. 另外烤面包夹黄油配咖亚的搭配方法有独到之处, 别处从未尝过, 甜中带咸, 入口即化, 大家都是赞不绝口. 有好几个人(包括咱家那只老鼠) 都曾提过应该把这个开到上海去.
仅此一条, 至少证明这个对上海人口味. 作为饮食, 产品本身是有竞争力的了.
(国内大江南北走的少, 别的地方的口味和习惯, 就不太清楚了…)
分析的相当引人入胜…
10年前,当Breaktalk刚刚兴起的时候,我就做过比breaktalk的案例报告… 除了创意管理上的开放式橱窗等,最直接打败邻里面包店的是产品定位…
当时breaktalk卖的面包比同样邻里面包店贵出40-50%,公司的切入点是:作为大众食品,当人们吃过好吃(高级)的,可以改变人们的味觉品味,他们就不愿再去吃低级的…
所以breaktalk当时在用料,制作,口感上比同类面包店高出一大截…. 即时普通面包店立即跟随模仿breaktalk拳头产品[松松]… 如果你吃过对比过的话,反而会更忠实于breaktalk…
这是Marketing里最重要的一点 [差异化]…
至于美珍香为什么在中国卖不动,我想道理很简单… 肉干是文化食品:新加坡过年必吃的风俗… 除非你能在中国推动过年吃肉干的习俗,否则不可能能推动文化食品… 这是文化食品外部市场开拓的主要障碍…
即时在新的中国人,也不常买肉干吃,这点上当时marketing的人应该要很清楚才对…
就像在新加坡开饺子馆想要过年卖个满堂红一样是不实际… 进去吃的多数还是中国人…
确实如此.
Branding两大要素: 1. Differentiation (差异化) 2. Relevance (相关度)
缺一不可啊.
从这个角度说, 回到米版的提议上来. 亚坤的差异化是有了, 要开在国内肯定是只此一家. 要寻找的是相关度, 即它的特色是否是中国消费者需要的.
金星是marketing起家呀. 佩服. 想当初我的梦想工作是宝洁的品牌经理呀… 至今还留着当年上marketing课时做过的平面广告… 后来阴差阳错去了GE Finance… 现在每次看到sales和marketing的人都特激动…
你这好阿…
我是石油工人,好好的商业奇才浪费在摇篮里…
说到好吃。吃过翡翠麦包的人真没几个再回去吃面包物语的。
想当年我也是breaktalk的坚定支持者,偶然吃了个crystal jade bread,瞬间被征服。
所以食物这种东西,无论怎么branding,口味还是第一的。
大家都吃面包阿?;P
我除了早餐吃Bread Bonjour 12 grain 全麦面包, 几乎都不吃面包
鼎泰丰呀,做得多么的成功!在新加坡看到2家鼎泰丰,一家是在碧山第8站,楼下。一家是在实龙岗NEX,楼上。不管里面坐的,还是外面等的,客人都很多。(或许我看到的都是星期天的特殊日子吧)
看看那个价钱,不是一般的贵。
实龙岗那家鼎泰丰做了一个玻璃厨房,站在外面,清楚可见里面的小笼包的制作过程:擀皮的擀皮,夹馅的夹馅,包皮的包皮,,,,整个流水线呀。
我正好八卦地站在外面盯了10分钟。给我的直觉是:这面粉也太少了吧?面团就手指头那么大一坨!形象一点:1毛钱硬币大小。我想小笼包的面粉怎样也得1元钱硬币大小吧。卖得还贵。
暴利呀!
做生意如果做得像鼎泰丰,那就是最好了。
谢谢,以后关注一下。
Lim’s是啥东西?
那个awfully chocolate也是个新加坡品牌,进军大陆市場,北京有几家,也是打小资牌,卖的好不好还真不清楚…但是很多时尚杂志都介绍过,去买来吃过,个人觉得还是不错,但是身边吃过的人却好像不是很多.
咱俩想到一块去了,今天我家包水饺,家里那位说老了开间水饺店,马上被我否决了~
坡人爱吃肉脞面,鱼圆米粉,爱吃水饺的都是中国北方人,顾客群太窄。如果是卖类似水煎包的那种煎饺还好些,这里很多人爱吃煎炸食品。以前国内大街上的小店,弄个大钢板,一下放一两百个饺子上去,应该叫窝贴吧,底下脆脆的一点不糊,一出锅百多个一下卖光。想起流口水~~
话说TAMPINES ONE 箩*阁水煎包为什么不弄这种钢板呢,用小锅煎常常把包底弄糊,那店刚开业时大排长龙,现在每次去都不用排队,生意难做。
在上海生意好的不得了,一个面包一般在7块到10块左右,我每次都看到人们在排队阿
10块钱的面包也有人买。。
人多多,钱多多
【亚坤咖啡】几年前掌门人上过上海财经访谈节目,说是他们不搞加盟,就是自己开.
已经开到日本了. 不知道现在是不是改变策略了.
不过新加坡系列的美食在上海不是很受欢迎. 很看到很多店开了又关了.连好吃的海南鸡饭也没有.
有振鼎鸡在… 海南鸡饭完全没有竞争力…
排队状况和新加坡差不多,也不便宜,感觉就是承了个汇率的价钱
这个面包物语就开在上海的莱福士里面
是因为越来越难吃了
如果在二线城市,开个中高档泰餐,头两年可能会有的赚
你们说如果开泡泡茶怎样?
好像KOI那些。。
现在没那么容易了,主要是原材料你都不能分辨出真假
那些台湾泡泡茶都是连锁的。
原材料都是台湾过来的。 真假就不知道了。基本上就是台湾总店用什么, 你就得用什么。连店面设计也得一致。
就是不知道这么一杯小东西, 人们愿意花钱买么。。
口味也不知道合适不。。
某天要打烊之前去吃,在圣淘沙的鼎泰丰,透过透明厨房看到小厨师把没有蒸的小笼包的肉馅挖出来,然后用碗装起来放冰箱,包子皮就扔掉。
不才刚好坐在旁边,就拍了下来全过程哇哈哈哈。。
目前breadtalk在中国可火了,主要是年轻人,小资,你把亚坤开回国也要把面向的人群定位好,我觉得年轻人才是主力,中老年人没人喝咖啡,都喝茶
angel_luo 我家那边的一杯台湾奶茶都要8块,三四线城市
哦。。我这次去西安, 让我看看情况如何, 呵呵^^
斑竹~
你这个建议真是说到我心里去了,老早之前就一直想说有什么这边的东西能弄到中国去,再看中国有什么东西能弄到新加坡来。
我看前面有一个留言的朋友说的关于水饺店的事情,我完全赞成她的想法,这边人吃饺子就像是吃菜一样,几个人点一份,如果开饺子店,没有中国人的光顾,肯定很快就垮了(更不要说做水饺,费时,费工,而且卖价也不便宜,以前上学一份都要5,6块,还吃不饱)。
新加坡的本地美食(虾面,鸡饭,炒果条,肉骨茶之类)要是带去中国我觉得也是很悬,主要就是中国地大物博,各地的人文风情都不一样,这边的美食到了中国就没有它自己的根了。
不像这里的人,从小见惯了,吃惯了,就变成本地的一种文化了。
就好像那个亚昆的鸡蛋,我带了一些国内的朋友去吃,他们都觉得不错挺好吃,可是想想真能把这个带去中国吗?我想在中国可能没有吃这种鸡蛋的习惯,他们觉得不错也是刚开始新鲜而已,如果真到国内了,他们很大可能性不会选择早餐吃这个,而是选择自己熟悉的料理了(水煎包,米粉,豆浆,油条)。
要想发展美食,我觉得要有一个文化的内涵存在吧。从小吃到大的食品,换成任何人应该都会去吃。但是没有吃过的陌生的食物,就算好吃,没有一个长时间的积淀,我想也比较难生存的。—>这些只是个人看法,如果有不同想法的同学还请指正啊!
刚好这段时间比较空闲,我就想啊,要在新加坡开店,可以做餐馆。如果有资金可以开一间类似于翡翠的中档餐馆,价格不是很高,适合大众消费。如果没有那么多资金,可以刚开始试试做甜点(拿了就走的那种模式,类似老曾记)。只要味道好,再找一个人流量比较大的地点,我想应该还是可以做的吧。不知大家觉得这个想法如何?:)
開個類似翡翠一樣的餐館,需要的資金不是一點點吧?
没有个百八十万那肯定开不起来了,现在光是租金就要快上万了。:)
“记得吃”和”阿秋”生意就非常的好
这2个名字我还没有看到过呢。可能看到了没有引起注意。
加盟难做。我让弟开个加盟店,没钱我可以借他。他说每年除了要交一大笔加盟费不说,估计得20-30万,不太出名的品牌。卖不到一定的钱人家还罚你。所以做罢。
老家有卖电单车的,每天人来人往好卖。老板说看我忙活的,这钱不都是我的,要给人家一大笔,多出来的才是我的。
看人家做生意钱赚的哗哗的,自己弄就完了。
昨天去那个CHANGI POINT,地下一楼吃饭,两个卖鸡的很好卖。我说在这开个摊位不错,不知平时有无这些人。
仔细看了一下,每个摊位里面最少三个人在忙,内厨还有人。这一个月下来工资得多少呀。从早站到晚累死了。
大家去过森林大厦的冷面摊吗?它家至少9年了。以前每周还休一天。现在不休了,一天租金200元。不知得卖多少面出去。
我家附近就有一个‘记得吃’, 生意真的不是一般的好啊!
每次下午到晚上时段,要吃还得排队等。
价格方面在3.5-6块钱之间,用料我觉得还比较实在。
两三个人去吃,大概15块钱就够了。没有GST, service charge.
之前早上的时候看到他们也是从工厂统一发货,一碗一碗的已经是做好的(应该是芝麻糊之类的)
他们的厨房应该只是加热用,并没有真正的制作。他们应该是在别的地方有中央厨房,统一送货。这样就能在成本是节约一大笔了。
西化的风气会慢慢进入中国的大城市,茶再怎么样也是中国的特色,有空喝个老人茶吧!
老人茶是不是功夫茶?
记得吃是吃什么呀》没见过。
像NTU, NUS canteen 那样的摊位要怎样租呀,在学校的网站上也看不到有招标之类的,一直很好奇
美食餐馆版有这种广告帖,
怎么没人继续讨论了?
在这里感受分享,感受不同的观点,看法,挺好
6月份我回国,发现有2样好东东新加坡真的没得卖。(至少我没有看到哪里有卖的。)
1,玉兰油沐浴露。新加坡有玉兰油,可是全部是擦脸的,没有冲凉用的。玉兰油沐浴露比起多芬,那简直是太爽滑了。在国内就喜欢用红色玉兰油,新加坡到处没买到。这次回国装了几大瓶在行李箱里面,行李严重超重。
2,云南白药牙膏。之前不知道有这个东东。这次回去才知道的。我以为家里肯定有牙膏的就只带牙刷回国没有带牙膏,回到家才知道新房子没有住人他们一直在老房子住着,新房子很多生活用品都不齐。我就说我下楼去超市买牙膏。我妈妈说你就买云南白药牙膏吧,听他们说很好很好的。来到庞大的超市,直接问售货员,售货员带我来到牙膏组指给我。我一看,妈呀那么贵,20多30块钱一支, 180克的是65元。难怪我家里没有,我妈妈才舍不得那么贵去买呢,她只是听说而已。我当即就买回家了。买的是牙龈出血牙周病那种。在家里就用了这么2个星期的云南白药牙膏,我的牙齿真的好好地不犯牙周病。在新加坡,我的牙齿经常牙龈出血,牙龈肿,牙疼等等。走的时候,就留下给家里了,没有带走。新加坡找了下,没有看到有卖的。
这2个东西,我觉得都有点上档次,质量可靠有效果,如果能在新加坡销售就好了。
云南白药牙膏好像裕华有。新加坡的东西,即使同个品牌,种类也没有国内多,毕竟市场太小
裕华国货真的有卖?
新加坡市场太小,没有足够的利润是不会做的。
比如屈臣氏卖的加州宝宝产品,是美国零售价格的3倍,很多产品都是2,3倍价格卖的,因为市场小,推广成本贵。
顶起这个帖子,问还有什么中国产品或服务可以拿来新加坡做的?
大家一起想,想破了脑袋。
新加坡有这个牌子的牙膏,我确定的告诉你。但是我不是在裕华买的。因为我是重庆人比较喜欢吃麻辣的东西,一直吃桥头的火锅底料,都是叫人给我带,有次朋友无意中在亚龙的一个中国超市发现有这个牌子,带我去买。我就看到过这个牙膏,因为在家家里人一直用这个牌子的牙膏,自己顺便还买了一支。
广州没见过,要是把品牌,服务都带回来应该会很好
去年新华侨和马华侨在天河开了家新式食店,去过几次,位于黄金地段。有海南鸡饭,叻沙,五分蛋等十余种美食,食材味道都不错,环境也不错,就是服务跟不上,培训不到位,常会漏单,服务员不了解食品,动作也相当慢,给不到适合的答复,更别说推销特色给顾客。
今年再经过已变成别的店了。
牙膏在jurong point的裕华看到过
南方医科大出品的洁银牙膏,也能达到这个效果且便宜得多,可以考虑一下,呵呵
想想每次回去我们带什么回去, 带什么回来?
通常我带家乡那边产的木耳, 蘑菇(纯天然, 野生的), 哈尔滨红肠, 牛肉粒,小孩扎头发的, 小饰品 (这个国内便宜到笑) , 带中华牙膏, 完美芦荟胶, 一些常用药.
小孩的银耳钉之类的。
带回去的: 早些年, 金首饰, taka的白金钻首饰,现在这边也很贵了,不怎么带了。带在china town 海洋买的化妆品, loreal 比大商场便宜一半以上。
海南鸡饭的调味酱。有时带些相机之类的。名牌衣服,包包。平时要注意名牌衣服(不是大牌)的 ware house sale, 会便宜一半以上。veeko/wanko
的冬装,香港过季来清仓的,便宜到笑。如意油送有小孩的朋友。
暂时想到的就这么多了。
jurong point也有一个裕华百货吗?第一次听说,呵呵。在新加坡10年了,一直都以为只有牛车水一家裕华国货,汗一个。
jurong point 早有了,就在新楼NTUC的旁边。Junction 10 也开了一个,比较小
就在jurong point 的NTUC旁边,是吗?我对jurong不熟。
哪一间最大间货最多呢?我想去一趟买点荞麦面等等。
上述品牌,国内都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