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教育

规范华文用语,从爸妈做起

如题,希望这个贴不要被版亲们砸砖头。

经常看到有“小盆友”,“神马” 等词在贴中出现。不知是我落伍了,还是这些词已被加入了汉语词库中?总觉得怪怪的。

能不能象提倡speak good English那样,也来个规范华文用语?


这个,我支持!

几个月前我儿子的作文里竟然冒出了这样一句:“太不给力了,坑爹啊!”,我知道问题严重了。。。

从我做起吧~~~


哈哈,我认为
这些网络词汇
在网上插科打诨,调侃吹牛的时候无妨
写正式的文章当然不行

J版的孩子这个“太不给力了,坑爹啊!”
如果本身就是给一个网虫设计的言语
我觉得很形象生动啊
当然如果是用在正常叙述中则不太合适


他可能有政治目的吧,新加坡人内部也分广府人潮州人福建人客家人,同宗同源的难免会特别亲切。


跟孩子讲清楚,分清场合使用
书面用语、口头语、网络语言
不要刻意混搭、标新立异

我们读书的时候,忌文白夹杂
可是新文化运动时,哪位作家不是这样的?
我们学写五言、七律、填词
后来又写现代诗、自由体
不排斥哪一种,不追究正宗不正宗
不同情况,不同运用而已


语言是表达内心情感和生活状态的,所以一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比如,拧巴、给力就反映了特别的感觉,用其他词儿,还真难这么简洁地说明白。
还有,神马和浮云,十几年前就出现在王朔小说中,只不过这两年通过网络流传了。神马和什么不是一个状态,北京人能明白。
再有,砍大山,是说不停地聊,神聊,跟愚公移山似得。但后来规范成——侃大山,就没那意思了,力量也削弱了。
最近发现一不太常用的词有了新用途,禅让,我一直认为这词儿在人类历史上只有华盛顿将军和戴高乐将军能用,再有就是古代的尧舜了,因为这种品格太难得了。
所以只要不是明显的错别字和病句就没事儿。
要不是民国时选国语,广东话以一票之差负于北平话,咱们今天都说那个。
别较真儿。


“要不是民国时选国语,广东话以一票之差负于北平话,咱们今天都说那个。”

学习了,真还不知道差一点广东话就变成国语了。


这种说法已流传日久,我却一直对其表示怀疑。

刚查了查,得到以下结果:

    坊间一直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当年辛亥革命成功民国建立之初,粤语一票之差成为国语(普通话)。而且有鼻子有眼地说,当时在国会内订立国语时,要求粤语成为中国国语的呼声相当高。当时广东籍议员掌握了过半数议席,粤语成为国语理应不成问题;惟孙中山虑及中国之统一问题,逐一向议员游说以汉语北方话作为国语。最终,粤语以一票之差(一说为三票)败北,汉语北方话成为中华民国国语。

    著名作家王蒙提出了另外两种说法:“因为普通话是1949年以后的官方的一个政策,所以有的人甚至于把普通话说成是官话,但是这个更早就是更开始就是国语,这个普通话继承的就是国语,中间没有什么区别,这个国语那是在民国的时期,还有什么注音符号,b、p、m、f、d、t、n、l、g、k、h,这些都是同时来推广出来的。最好玩儿的是,我去过好几个地方,我去洛阳,洛阳人跟我说,当时讨论这个国语的时候,当时候选的一个是北京话,一个是洛阳话,我们洛阳话就差一票,如果要是洛阳话胜了呢,咱们现在要说普通话就得是另一个……然后我又到了陕西,陕西又有人跟我说,当时这个确定国语的时候,候选两个话一个是北京话,一个是陕西话,说我们就差一票。”

    到底是哪一种方言当初“差一票”成为国语呢?

    国家图书馆珍藏的《国语周刊》第133、134期(1934年4月14日、21日)连载了语言学家黎锦熙的文章《民二读音统一大会始末记》,详细介绍了民国二年制定国音和注音字母的过程。黎锦熙本人没有参加会议,但是与当时的许多与会者熟识,所以这篇文章内容翔实生动,真实地再现了会议的经过。

    1912年(民国元年)12月由蔡元培任总长的教育部成立读音统一会筹备处,由吴敬恒(稚晖)任主任,并制定读音统一会章程8条。规定读音统一会的职责是为审定每一个字的标准读音,称为“国音”。每个字的音素定下来之后,还要制定相应的字母来代表每一个音素。读音统一会员,由教育部延聘若干人;各省推举2人,由行政长官推举;蒙藏各1人,由在京蒙藏机关选派。此外华侨代表1人。会员的资格有一定的要求,必须具备下列四条之一:1、精通音韵;2、深通《小学》(古时称“文字学”为“小学”);3、通一种或两种以上外语;4、谙多种方言。最后确定下来的成员一共80人,其中由教育部任命的有50人左右,其余为各省推举。虽然说各省最多推举2人,但是在教育部任命的会员当中以江浙为主,结果来自江苏的会员有17人,浙江9人,直隶7人,此外福建、广东、湖南各4人。

    从这个组成名单来看,来自广东的会员只有4人而已,根本不可能左右会议结果。当时来自北方直隶省的著名语言学家王照(“官话合声字母”的发明人)对于会员构成非常不满,指出江浙人占25人之多,其中来自无锡的就有5人。经过激烈争论,最后决定会议实行一省一票制度,而不是每个会员一票。当时对于一省一票制度争论也很激烈,来自浙江的汪荣宝声称:“若每省一表决权,从此中国古书都废了。”王照反问:“此语做何解释?”汪不语,王照接着质问:“是否苏浙以外更无读书人?”北方会员坚决要求每省一票,威胁说如果通不过就自行解散退出会议。最后在教育部代部长董鸿Y推动下,终于通过了一省一票制度。

    读音统一大会在1913年(民国2年)2月15日开幕,实到44人,来自江苏的吴敬恒得29票当选议长,王照仅得5票任副议长。会议逐一审定了6500个字(另加600俗字、新字)的“国音”。当时为了记录定下来的“国音”,临时采用了一套注音符号系统。字音确定以后,下一个任务是核定音素,并且确定一套字母系统来表示音素。按照黎锦熙先生的记述,会议进行到这个地步,出席者日渐稀少,但是对于“字母”问题几乎打起架来。当时字母提案颇多,但总结起来主要有3个方案:1、偏旁派,仿照日本片假名,用音近之汉字,取其偏旁为字母;2、符号派,主张另外制定一套符号系统;3、罗马字母派。与会者多日争论僵持不下,结果浙江代表许寿裳等人以及与会的教育部职员周树人(鲁迅)提议,就使用在审定国音期间使用的“临时符号”为注音符号(《国语周刊》刊头上的符号就是这种“注音符号”)。这套符号是章炳麟所创,借用了古代篆字的形状,与前述三派无关,可称为“简单汉字派”。这套“注音字母”在大陆一直用到1958年《汉语拼音方案》正式公布时,至今台湾和部分海外华人依然在使用。

    国音统一会议由于争吵激烈,会议的议长吴敬恒在4月22日辞职,接任的王照也请了病假,临时由直隶的王璞主持会议。会议过程中,对有争议的字音,以多数票决定“国音”,所以说在审定的这么多汉字中,也许有一些是“差一票”通过的,但不存在某一个方言整体差一票被定为国语的情形。整体来说,最后的结果还是以北京语音为“基础”,同时吸收其他方言的语音特点,如区分尖团音和保留入声,后人称之为“老国音”。

    从以上国音统一大会的过程来看,所谓粤语或者洛阳话或者陕西话“差一票”成为国语只是个民间传说。

(《历史的天空》 徐贵祥著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

来源:人民网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