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教育

有事请教各位陪读阿姨

除了这里,也不知道往哪问了,各位爱戴一下:
—————————————————————–
爱戴一下,是什么意思?


婚姻有七年之痒一说,有围城之说,有因不了解而结合,因了解而分手,不是因为陪读就离婚,不陪读就不离婚。离婚女人来新加坡陪读只是增加新闻可看性,笑人无,恨人有的人性罢了。人们在可怜别人之时而忘却自己不如人之处。仅此而已。


发一条妻子与老公对话:
老公问妻子:“你当年为什么要嫁给我?”
妻子回答:‘那时我不懂事,听了你的甜言蜜语,迷迷糊糊就与你结婚了。“
老公诧异地问:“这么说,你现在后悔嫁给我了?”
妻子回答:“经过这十几年零距离接触,我明白了很多,发觉那时嫁给你——是完全正确的!”


早期的离婚后出来的多,近期的出来后离的常见,估计的,没统计过.


爱戴是说请各位帮我提出一些反馈让我好有东西参考。

谢谢楼上的。

但是说,离婚时候 不应该先顾虑到孩子吗?离婚到底对孩子有没有负面影响呢?


个人认为分性格,离婚对有的孩子没有一点影响,对有的孩子的人生观,世界观却带来终身影响.单亲妈妈更适合到新加坡陪孩子,行程不远,有家庭的妈妈选择作空中飞人


离婚对孩子来说犹如死去亲人一样的无助,有责任感的父母,离不离婚都不会减少对孩子的付出,没有责任感的父母就会拿孩子当要挟对方的筹码。


单亲妈妈更适合到新加坡陪孩子


虽然我无法给予过来人的建议,但是我从来不看好long distance love。而且结婚这件事真的要门当户对,现在社会的婚姻观念跟过去完全不一样了。其实我爷爷奶奶那代人,还有我的爸爸妈妈这一代,也是没有几庄婚姻是美满幸福的,但那时候基本没有离婚一说。还不都是,你看我不顺眼,我看你不顺眼,要不然就是三天一大吵,两天一小吵的,最后还是会相守一辈子,哪怕分房分床睡。而现代婚姻就不一样了,有很多的利益关系,比如没车没房没存款没地位的,别想提结婚。而且现代人(独生子女这一代)更注重的是个人自由,一个人过更开心,干什么非要跟另外一个人一起过。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年轻人根本不想结婚的原因。至于现在陪读的妈妈们,正好是夹在中间的一代人60,70后,一部分保守,一部分开放。我无法评论。


是个奇怪的社会现象吧,离婚。说实话,纠结呗⋯⋯


选择离婚,是两个人的解脱,家庭的不幸给孩子带来了什么?也许是一生的伤痛!其实,这个世界上有什么能比亲情更重要呢,如果能和孩子一直在一起,能更多的了解孩子的内心 。做父母的,既然养育了自己的孩子,就要对他的人生负责,不要让孩子幼小的心灵承受太多的负担,要用爱来真正的关心孩子,引导孩子走上一条正确的人生道路。


孩子在单亲生活中成长,远比生活在一个有矛盾中的家庭里,心里要健全的多。。


看来陪读中离婚的确实很多,换一个环境生活能好些吗?


想挖掘她们的内幕?难!
试问:她们不幸的时候你在哪里?她们呼吁的时候你在哪里?她们被祥林嫂的时候你在哪里?
需要你鼓励和支持的时候,不见你的影子。那么她们受伤的心会向你敞开吗?
有在这类磨洋工的时间,还是多看看其他文章东一句西一句地自己琢磨吧。
抱歉,我是扛着竹竿进胡同了——直来直去。


说得很对,支持一下


是支持我吗?那谢谢了!不是支持我的,我就声明一下我没说错。
事实如此,陪读妈妈在泪水中游泳的时候,一帮人作壁上观,热情的血液都哪去了呢?陪读妈妈在唾液中挣扎的时候,一帮人袖手旁观,同情心都哪去了呢?陪读妈妈稍微喘一口气,来找嚼骨的就出现,要撕开那结痂的伤口,仁爱之心哪去了呢?不谈陪读话题只要嚼骨陪读妈妈,这样的心态需要矫正。


哈,楼上这几句话倒挺给力的 🙂

我认为发贴人有关社会人文类命题的论文本来就不容易写,以陪读妈妈为题更是难上加难,群体太复杂,名声也被妖魔化了。


陪读妈妈离不离婚有没有疑神疑鬼能说明社会人文家庭伦理问题吗?那不是扯淡吗?


空间距离产生小三,洪晃在美国,陈凯歌在中国,离了。文化差异产生矛盾,姜文和法国妻子离了。一方进步,另一方不能同步,王菲和窦唯离了。一方升官了,另一方没提拔,央视体育部主任和播音员妻子离了。一方进城了,另一方留守了,赵本山和农村发妻离了。没有共同语言了,英达和宋丹丹离了。伟大领袖毛主席不知离了几次?蒋总统不知娶了几房?国父孙中山有几个知己?和这些名人伟人相比,陪读妈妈还值得你研究吗?


还是那句要门当户对,呵呵,还得时时刻刻的门当户对。


孩子,没事就歇歇吧


说得好!没事应该歇歇了


同意。
嚼骨名人可以出名,而陪读妈妈不是口香糖,嚼不出名堂。
有热心的帮忙呼吁呼吁给陪读妈妈安排个比较合情合理的后果,不然就继续冷眼看热闹。


我和老公一起来的,不然我不来,我不支持只为了孩子来陪读,家庭的整体才是最重要的,当然除了已经无可挽回的。


其实种种问题的根源不是因为陪读,也不是因为离婚. 试想有谁能揣4000人民币到新加坡而幸福快活?换一批人群照样面临很多苦难,才$800要管2张嘴,不苦才不正常.


诸位的答案太让我纠结了。

呵呵我也算单亲家庭出身的。原来不只我一个有阴影呢


太同意了。家庭完善的人 胜于所有所谓成功人士了


请你读读弗洛伊德《梦的解析》,歌德《少年维特的烦恼》,司汤达《红与黑》,雨果《悲惨世界》先从研究人性开始吧


还有莎士比亚《哈姆雷特》to be or not to be,this is the question.


都看过了。

但是学术要与时并进


看过了,却还迷惑,甚至要请教少学问的离婚妈妈,这等于没看。要不就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纯搞嚼头。陪读妈妈已经不幸,嚼陪读妈妈真的心地不善。看过你的帖子,见不到同情陪读妈妈的东西,所以反感你来嚼陪读妈妈。抱歉,我是直性人,干蹦拉脆不磨叽。


请教得加双引号:“请教”。从你的语言态度琢磨出应该是这样的,只有轻视并没有重视陪读妈妈离婚问题的意思。


在大人的婚姻生活里,孩子其实很无辜,也很被动,感情好时是互爱的结晶,波动时是维系的纽带,分离时是各自的牵绊。离婚与否,和个人性格、生活理想相关,抉择会很痛苦,但更难得是抉择后的坚持,为人母才会知其中的苦乐滋味!


人类社会走过了几千年,科技日新月异,人性是没有改变的,只是古代穿长袍,现代穿短衣换包装而已。孔老夫子的话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没错吧?男人游离于女人中间,分分合合是动物的天性,于连-索雷尔利于女人改变自己那是动物的社会属性,是本能。简-芳达被人唾弃是动物的排他性,她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还惦念女儿是否快乐,单身女人身上所迸发出的母爱,你能憎恨你的母亲为了让你像正常人一样生活而甘愿做Ji~NV吗?哈姆雷特复仇是因为父母所代表的世界令他无所适从,社会基本单元的家庭解体对王子身心的伤害。我尊崇达尔文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法则。我的信仰是跟李光耀先生一样不可知论。胡扯一通,你可以选择性阅读。


说得好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