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教育

【这个版主压力很大】讨论一下吧,孩子要陪吗,怎么陪

新版上任第一帖。
我先说。
我家的言言小时候学习是从来不管的。成绩也还过得去。课外补习班也没上。只上兴趣班,是她自己感兴趣要求的时候才报名的。都没有什么特别的成绩。但是学的时候也都还像模像样。老师的评价也还不错。很多人都说她很阳光。这个评价让我很满意。来到新加坡后,孩子学习蛮累的。我没陪她,但是自己要求有补习老师,几乎每周末都来补课。(两个月前老师出国停了)挺紧张的。这是她从上学以来最紧张的一段时间了。挺心疼的。所以从整体来说,虽然目前是全职妈妈,但没算怎么陪孩子。不过会把从论坛看到的学习方法给她说。
儿子才两岁半。很捣蛋。陪他的时间比较多。主要是陪他玩了。没学任何东西。而且觉得他玩的还不够,因为每天有半天在幼儿园,觉得玩得不够痛快。


不过呢,也许正是因为我这个做妈妈的不够“上心”,所以孩子成绩不算优秀。有时候看到别人做妈妈的对孩子的用心,也很羡慕。不过自己只能三分钟热度。孩子也不喜欢由我来布置安排监督什么的,她会跟我谈,然后让我改变主意。所以,我不知我这样的教育方式是不是有问题?我女儿性格很好,成绩一般,如果我多尽心会不会她提高的就快些?


(把这个贴转来这里,正好贴题--)

关于儿子的教育,这段时间正在反省中,在寻求答案。
推与不推,怎样才是正确的推,想必很多父母跟我有一样的烦恼。

记得小四的时候,磊磊的妈妈曾经提醒我,要多花时间陪孩子
那时我并没有完全意识到她所说的重点
因为那时我的孩子成绩不错,我以为我的方法是对的

除了英文起步阶段,我是一字一句地引他上路之外
小一到小四,我把他放托管中心和补习班

他在托管中心完成学校作业
然后做我给他布置的课外自修内容和作业。

我每天晚上10点回家后,批改儿子的课外作业
同时在儿子的笔记本上,写好第二天的课外自习内容和作业。

儿子熬过最初的英文适应期后,就一直名列前茅
PSLE在英文作文(审题读漏关键词)离题的情况下,还是进了名校

我清楚儿子的实力,我以为我的推法是对的

直到中学3年我放手后,发现孩子的学习失去了动力
直到磊磊的妈妈中学同样放手后,磊磊自己冲上了奥数的巅峰

我才明白当初磊磊妈妈提醒我的话
她的推,和我的推,是完全不一样的

她的早期教育燃起了孩子对于奥数的热忱,
在他和先生完全放手后,孩子依然如饥似渴,追逐数学梦想

我的程序设计只是让孩子走进名校,而后面的路是我无法设计的
就算未来3年,我可以继续设计程序,让孩子走进大学之门
但本质上,我没有点燃孩子的星星之火

坛内的牛爸牛妈多,不知道哪些像我一样,只是编程员
哪些像磊磊的妈妈一样,点燃了孩子追逐梦想的火种


就是看了你这段,让我再次反省这个问题,“点燃”真的是一个很高的境界了。


走的是没陪的路线,不后悔。

在育儿的道路上始终有很多私心杂念,孩子小的时候,萌生过N次辞职的念头,都被各种自我的理由打压下去,
无论如何不能做那种全~心~全~意为孩子着想的妈妈。
想有自己的工作、空间、收入、满足感,也有即使全职也不会像XXX妈妈那样出色的念头,
弄不好,就发展成一个唠唠叨叨的怨妇,甚至连燥热的天气都是我不愿意做全职妈妈的理由。

现在孩子相对大了,明年一个小五、一个中一,应该已经错过了0-12岁的黄金时期(再次找借口)。
除非有非常变故,应该是继续目前这份毫无前景,但自己喜欢工作。

工余时间全陪孩子,无怨无悔。

恭喜寂寞接棒!


xue版, 这个我在另一个帖里看见了, 想回, 可是已经锁了. 我也有叫上我先生一起读, 想要尽力弄明白.

xue版, 你能在讲详细一些吗? 究竟磊磊妈妈和你的陪, 是哪里不一样?

其实我想很多父母应该都有这样的惶恐, 我们爱孩子, 以我们自认为好的方式管他们, 究竟是对还是错呢? 当然, 我也知道, 每个孩子并不一样, 适合这个的方法未必适合另一个.
但也希望听取更多的意见, 看能不能从中找寻一个适合自己的.

上面写得有些零乱, 还望见谅.


我也抛砖引玉,昨天深刻意识到:
为了孩子的学业成绩,为了孩子上某个学校,强力推动去达到那个目标,其实已经是很了不起的事情。

xue版反省的原因在于她对于成功的理解可能是:
推动到孩子对待生活中的一切事情,都是自发地,主动地,积极地去思考去面对去挑战。
这些的确是人生真正的财富,会让孩子一辈子享用不尽。

所以跟在后面反省学习


淘气的淘气包, 我想这真的是更深一层次的思考了, 确实很难, 我们大部分都还停留在表面的推跟陪上, 至于那更进一步的, 我自己都还迷惘着呢.

同学习和反省中…


淘气包,你的陪读工作已经做得很好了,花了很大功夫也很有效,我非常佩服,也试图尝试,可是很难做到啊。也可能是我还是不太想做。


女儿还好,陪她读的时间不长,但是,对儿子真的是俯首甘为孺子牛了,然而收获和付出不成正比,小儿依然对读书无甚兴趣。有些特质是天生的,帮不了,有些诱惑是后天的,令人后悔,比如说玩游戏,一开始以为小,没什么大碍,其实此等兴趣先入为主,再培养其他健康的,诸如读书的乐趣,就难上加难了。果然是条漫漫长路啊。


如果能够选择,我会选择”全陪”。不为别的,就是因为教育部那个不靠谱的口号 – “少教多学”(Teach Less,  Learn More)。

先看看教育部给的定义吧:

What is Teach Less,  Learn More?

Teach Less, Learn More is about teaching better, to engage our learners and prepare them for life, rather than teaching more, for tests and examinations.

看到了吧,原来“多教”是为了考试;“少教“才能让孩子掌握谋生的手段。如何和能否掌握谋生手段姑且不说,考试你总躲不过去吧。你把学习的责任推给学生,指望每个学生都有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和精神,然后再在考场上和社会上残酷地淘汰掉那些跑在后面的学生。这种做法逼得家长们只有自己下手,有能力有时间的全程“陪读”,没能力没时间的送去补习。

把一个脑子里除了吃就是玩的小孩子交给学校,然后指望老师会把他(她)培养成一个热爱学习,成绩优异,德智体群美全面发展的“learner”? 别人我不清楚,反正我是不敢!


转载一篇文学城上的老文章,虽然谈的是美国的小学教育,但对我们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谈谈美国小学教育为啥信不得
来源: 西西妈 于 2008-01-26

首先得承认,还没仔细读完有关这一主题的所有的帖。就我的体会,略谈自己和孩子一起走过来的体会。

1、美国的小学教育是平民教育,不是精英教育。它的教学政策永远照顾的是那些中等程度偏下的孩子,强调不让任何一个孩子落下(The No Child Left Behind Program)。所以,孩子在小学时轻松地玩,建立每一个小学生对学校的兴趣,这是他们的工作重点。怎么能让每一个孩子都能热爱学校(注意:我在这里用的字眼是“学校”不是“学习”),桶子们可想而知其教学进度和深度了。当你的孩子似乎门门学得优秀地回到家时,我要提醒你,可千万别高兴得太早了,因为你孩子班上其他所有的孩子和你孩子带回家的report大同小异!!来到子女坛的家长们哪,你要你的孩子接受的是什么样的教育啊?是平民教育,还是精英教育?我和大多数的父母一样,均望子成才,我们对孩子是有期待的;近11年来,我教育孩子走的是精英教育之路;至今,这一批孩子们马上整装踏进最一流的大学里了,我仍然殷切地希望他们在各自领域里能终生奋斗,成为一代的领军人物,一代风流,从而能直接、间接地影响着整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精英教育要从小着手,无论思想、品格及知识装备。做大事,必要有高起点,放长眼光,需大家气派。

2、认为美国小学教育很好的家长们,我相信多半还是些小孩子的爸爸妈妈们,他们还并不了解美国的中学教育是如何运作的,以及学生们彼此竞争的激烈程度。太多这样的例子了,在好的中学里,很多“很好”的小学生们,一上来后全傻眼了:功课难度一下子三级跳地加大,作业铺天盖地压下来!从来在轻松的环境里按步就班、跟着学校走的孩子们,无论怎么样,是无法一下子面对这突然而来的学习上的强度和难度的挑战的,于是,多过一半以上的所谓“优秀”的孩子们在这人生竞争的第一关里,纷纷地摔下马来;对许多孩子而言,这一现实的变化,以及带来的可能的自身过去心理上的某种优势和自信的失去,造成了他们日后回头看去的那人生的第一道分水岭。即便有家里不完全依赖(注意:这里我用的字眼是“不完全依赖”,还不是我认为的“不依赖”)美国小学教育的孩子们,上中学后,仍然存在著功底问题,他们虽然没有掉下去,也不可能再成为成绩最好的拔尖学生了。尤其上高中后,AP课程等一大堆,功课是越来越多,越来越难了,这一类孩子多少都有挫败感,因为无论他们怎么去用功,由于功底没有完全打扎实,学得很吃力,两眼紧盯的就是GPA了,还成绩不尽如意。而他们的父母在看到其孩子同学当中那些真拔尖的孩子们,也不意识道和检讨自己过去在孩子教育上观点的失误和偏颇,一味地对孩子失望,并开始怀疑孩子的智商和能力了。这对孩子来讲,真是雪上加霜,从此他们真的相信了他们就是不如人,比别人笨了。我很同情这样的孩子,我认为他们的父母都要为此负那逃不掉的责任。作为一个对美国教育认真地研究了11年的过来人,让我真心地告诉你吧,美国的学校功课真的是小菜一碟,你孩子若去拿那个4.0,并不需要TA是个天才,只要TA是个人才就够了。要成为人才,你就不能让你的孩子走那平民之路,对TA的要求仅落在那中下等学生的杠杆上。TA该提前学的要学,该超前的地方要超前,让TA能有个坚实的基础和充分的自信心,今后无论学业上遇到多大的挑战,也都会心中笃定,胸有成竹,犹鱼游水的。我过去常跟我孩子说,“这世上什么事儿是最容易做的啊?读书啊!丢一本书给你,读去吧,多简单哪!这世上什么事是最难做的啊?做人哪!没有哪一本书能告诉你去怎样做人。”你觉得我狂吧,竟敢说读书简单?因为我能这样讲,是当他小的时候,我就没敢指望过学校什么,我带孩子走的是一条超前的精英之路。当学校开始功课难的时候,他们需要你的孩子得给出一碗水来,我们则能拿出一桶水出来。而且,过了学习的最初的那个几年后,他们的理解能力、自学能力都随着他们的功底飞速进步,最终,他们能够撇开你的搀扶,迈大步地毒力而坚定地前行!所以,我常对小孩子们家长们有感而发:“你的孩子现在正处在一个goldenage里,千万不要把TA完全甩手给学校了,还是要多陪TA走这一段路,因为这太重要了,关系到TA的未来的前途。”条条大路通罗马,我不敢说名校招的学生全都有杰出的学业record的(这里的学业record远不仅仅是指你的功课);但是,我能说的是,在这一批孩子中间,相当的一部分是拼学业拼进去的。你若不信的话,走在MIT的校园里,随便叫住一个男孩子,去问他,你都会惊讶地发现:他们每一个人的背后的中学记录都是辉煌的,除了一些特招的孩子以外,基本上全是全国各种大的比赛的获奖得主。

3、我在大学录取一文中曾提到:要培养你的孩子做金字塔,而不要去做那矮趴趴的平台。怎样做金字塔,让你的孩子能脱颖而出,万绿丛中一点红呢?有一种孩子,他们主要是去参加大大小小的各种的学术比赛,用自己的杰出的numbers去为他们铺平这条道路。我相信因此很多家长会说,“噢,那我孩子不是那块料子。”呵。那我再说一次,对不起,你错了,进MIT,进任何一所名校不需要你孩子是天才,只需要TA是一个人才!所以,我之前讲到那些以为美国小学教育好的家长们,都是小孩子的父母们,因为他们还并不知道美国从上7年级以后的全国的大的比赛的真正的内容或内幕是什么。先说mathcounts吧,这是孩子们遇到的第一个全国最大的数学比赛。你若以为你的孩子在小学按步就班地跟着走,然后7年级就能打进全国的这一大赛里,你就是彻底的天真了。你去看他们的比赛题,全是高中的数学,包括Pre-Cal的内容。千万别说你的孩子不够聪明,怎么连学校的这一选拔关都冲不出去,更不要提Chapter,State,甚至National了;因为你太相信美国的小学教育了,压根儿就没有给TA预备过去参加这个比赛所应该有的知识。初中生要你会高中的数学!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孩子连基本的比赛所要求的知识都没达到,TA怎么可能在这个第一个全国大赛里出线?!再谈高中的所有的奥林匹克的科目比赛,考的内容全是大学一、二年级的内容。你若仅仅只能应付你学校的那些功课的话,你这些学术比赛全都会挨不着边!美国所有的数理比赛强调的是你超前学习!!!除非你能代表国家队最后去参加国际比赛,其余的奖项话,统统都是人才就可以达到的,不需要你成为天才才能做。所以美国小学的平民教育其实是耍了个大花枪,蒙了好多家长;而美国好的高中,甚至真正的全国、地区的各种比赛全是在鼓励力挺精英教育!Top名校网罗也是这一批精英分子!

看美国教育体制,不能一段一段地分开来看,必须要从小学到高中作为一个whole来解读,然后我们就会看出问题的实质,发现美国小学的教育实在不是为我们的孩子来设计的,也因此家长们才会珍惜这段时间,去预备自己的孩子,将来有能力迎接初高中的真正的挑战和激烈的竞争了!孩子在高中后表现若不尽如意的话,不要怪孩子们;若要怪的话,得怪我们当家长当年没有经验和糊涂!以我的多年的经验教训,再一次说:别相信美国的小学教育,别让你的孩子在起跑线上输掉!


对, 其实陪不能只是陪学习, 还要陪玩, 陪兴趣, 陪读书, 陪解答疑惑, 陪共享, 陪生气, 陪欢笑, 孩子们不会觉得只是陪读书, 那是真的陪.

只是理解容易, 做起来难, 时间就那么多, 白天上班, 晚上就只有宝贵的两三个小时, 要看看白天做的家庭作业并进行改正和解说, 孩子们希望分享白天他们看过的书, 他们还想要有自己的时间看看动画片, 跟爸爸下围棋, 或者是出去玩玩羽毛球, 玩玩ipad, 钢琴已经全部丢给孩子自己了, 让白天自己练习完. 事情这样多, 实在是觉得大人时间不够用.

总是很犹豫的跟先生讨论, 到底要不要在家里再陪他们几年, 感觉就靠晚上的时间, 是远远不够的, 我能够理解孩子一天没有看见父母, 到了晚上, 可以跟父母一起, 希望能够一起进行一些家庭的娱乐活动, 可是, 做父母的总是学习上的事情优先, 然后有多余的时间, 才是娱乐活动.

跟孩子的时间就是在这样思考, 实施, 矛盾, 再思考…中度过.


读钩版这话语又让我感到压力了。
咱们回忆一下啊,上大学的时候,我们可以考前一个星期突击一门课程,还拿个不错的成绩,对吧?可小学生,薄薄的一本书,也得学一个学期。这说明小孩学习能力不行,主要是理解力达不到,此刻学习知识,事倍功半。这就是为什么美国把大量的功课留到15岁以后学。小学,甚至初中,只培养兴趣,让孩子找到自己发自内心喜欢的东西,积蓄能量,然后一直在各方面的支持下走到最好。我承认美国小学和初中是最基础的教育,但不能否认的是,它真的具有一双慧眼,能发现孩子身上独特的东西。
我了解应试教育的无奈,我孩子要是还在国内,也有小升初和中考的问题。
但我觉得不论孩子,还是家长,还是有可以调控的能力和空间的。
见过一些妈妈陪读的台湾男孩,彬彬有礼,那种儒雅气质大陆男孩少有。但遇到什么事儿,就说:“我要问问我马嘛(妈妈)。”心里真不得劲儿。


楼上的各位大师都非常有见解,看的我很惭愧。我家情况:儿子陪我的。
很欣赏寂寞斑竹把陪读,工作,生活理的井井有条。学习啦。


呜。。:'(:'(:'( 惭愧呀!!!
从来没有想过要全天陪孩子。。只有晚上的时间是给孩子的。。很久晚上8:00以后没有看电视了。。
有时还很生气,拿来骂他们:看,为了你们,我都没有电视看。。
真不应该这样。。


我想大家该轻松点儿,我们快乐,孩子快乐!
“好孩子出门在外,小天使无处不在”
没事耍耍贫嘴吧。


个个精华啊

我认为孩子从小培养爱看书的习惯很重要,但是看什么书需要家长指导,也要注重孩子目标的培养,让孩子多读些传记等(我儿子小六会考前自己把《英才是怎么造就的》读完,然后就自己主动下楼跑步,因为王金战在书里说7+1大于8。)

我没怎么陪孩子读书,但是孩子看书或者学习的时候,我能做到的就是不干扰孩子,不看电视等。平时我会检查孩子的功课,看看有没有问题。孩子学有余力的时候或者时间很多很空闲的时候。我会安排些事情给孩子做。

孩子不是一个自觉的孩子,但是提醒后一般都能照做。我认为孩子需要看着的,不能让孩子随心所欲的玩游戏或者看动漫,最少也要把该做的事情做好了才可以。


的确,教育部的这个口号,和新加坡的多数小学的老师真的非常不靠谱。
相比起来中国学校的老师非常负责和卖力,有非常有效的教学法,所以在中国除了课外活动和奥数以外,可以大体把孩子的学习交给老师,可是在新加坡却是万万不可以。


Mum is their secret
– Top-scoring PSLE pupils say their stay-home mums were a big help but experts say working, hands-on mums can offer such support too

-extracted from the sundaytimes December 4, 2011

Leia Teo, 12, was a top pupil in her cohort  for most of her primary school years. Yet when she was due to sit the Primary School Leaving Examinations (PSLE) this year, her mum quit her job as a bank project manager in June to help her with her revision.

Madam Pang Siew Chen, 45, says:”Leia needed my support. It’s a critical stage in her life, so I wanted to be there for her. Going forward, when she is in secondary school, there is nothing much I can do.”

Leia, who studied at Kong Hwa School and had an aggregate score of 278, is among the top five PSLE performers in Singapore this year.

Among the top five scorers, three had mothers who had quit their jobs and two had mums who took on part-time work in order to spend more time with them.

Madam Pang had worked in the banking industry for 20 years and made her way up to become a vice-president at a bank.

Then she quit that hard-won position when her elder son Lucas sat the PSLE last year. He performed well enough to get into Hwa Chong Institution, although she declined to reveal his aggregate score.

She found a job after his examinations and worked until June this year.

The career sacrifice has been well worth it for Madam Pang, whose husband works in the navy. “When I see my children achieve their good results, it’s a great achievement for me as a mother as well. This is how I strike a balance as a working mum,” she says.

She will be looking for another job soon.

Another mum who feels that staying home helped her child is Madam carrie Tan, 41, who gave up her job as a corporate lawyer when her eldest child Yasmin Ziqin Mohamed Yousoof was in Primary 1. She felt she was in the best position to help her daughter as she understood her best.

Yasmin, from Rulang Primary, was this year’s top performer with a score of 283.

Madam Tan tailored her coaching to suit Yasmin, who had also been among the top performers in her school throughout the years. “She is an auditory learner. So while driving, I would go through points with her and she would remember them,” says Madam Tan, who even customised English and mathematics worksheets for Yasmin.

Madam Tan, who has two younger sons aged nine and five, says it was not easy at first adapting to life as a full-time mother as she had to cook, do household chores and tend to her children. Her hasband, Mr Mohamed Yousoof Abdul Majeed, 41, is a director of foreign exchange in a bank.

“At the beginning, it was very frustrating. You begin to doubt your self-worth after a while. There were times I couldn’t stand it. I’ve had my moments when I just wanted to go out and talk to thinking adults,” she says with a laugh.

However, not all mothers see the benefits of staying home for their children.

Mrs J. Low, a director at a statutory board, chose to work part-time when her elder girl, now 19, sat the PSLE but found it did not help her. “I couldn’t tutor her. Even if she was looking at the book, her heart wasn’t there,” says Mrs Low, who is in her mid-40s and married to an academic.

So when her younger daughter, now 17, sat the same examination two years later, she continued working full-time. The result: The younger girl, who was more motivated than her sister, performed better at the PSLE.

“How well a child does depends on how motivated she is. There is no difference if the mum is at home, unless the mother is a super tutor,” Mrs Low says.

Counsellors and psychiatrists say there are benefits for kids whose mums are at home, especially at the primary-school level.

The fact that these mums are willing and able to stay home means they are financially secure and are pro-active about their child’s education,says Dr Brian Yeo, consultant psychiatrist at Mount Elizabeth Hospital.

But even if a mum is not able to help the child academically, just being there to give moral support helps, he adds. This moral support also applies to working mums, who can coach their children after work or take leave nearer the examinations.

Still, Primary 6 pupils whose mums stay home for them appreciate the sacrifices made.  Leia says her mother was instrumental in helping her achieve good results. “When she is home, I can ask her if there are questions I don’t know. She also controls my play time and TV time or I might have played most of the time,” she says.

But “now that PSLE is over, she can go back to work so I can relax more. She watches me like a hawk when she’s at home”.

以上是俺从昨天的报纸一个字母一个字母敲上来的,还没核查,忙着陪儿子练琴呢,版亲们见谅。


全职培养孩子实在是个受力不讨好而且风险很高的工作。工作繁重枯燥不说,当培养孩子成了自己的事业的时候,妈妈们往往会承受巨大的压力。

选择全陪实在是需要很大的勇气和毅力。。。


J版的转贴和sunflower77版亲的转贴
击中了问题的核心,也是我正在寻求的答案

借此也回答淘气包的问题
我的推 和 磊磊妈妈的推 是完全不同的

我只编程,找好老师,我不亲自陪孩子读书的
因我自毕业起就是做2份职业,每天工作12小时

磊磊妈妈是全心投入孩子教育,名师加持,亲自陪跑

区别在于,妈妈的投入程度

妈妈的作用是任何名师都无法替代的


我是全陪。
当然不是象sunflower和xuemei版介绍的磊磊妈那样的全心投入孩子的教育。我自己的高度够不着那儿,更多时候,我觉得在家陪孩子是我逃避现实的一个借口吧。

狮城北京来新加坡的时候请几个回答过他问题的网友一聚,我回绝说我没有办法去,我有社交恐惧。他不信。:L

有时候看着儿子独来独往,或者即使和别人一起玩却并没有兴趣也不知道怎么和人交朋友时,就象看见我自己小时候。长得讨喜,成绩不坏,个性也好,但永远有一点对什么事情都无所谓的冷漠。好象也没有太过孤僻,因为在学校总还是有人愿意和这样的孩子玩的。


一般说来母亲有知识,能教则选择陪, 培养出一优秀孩子,不亚于赚百万新币, 母亲不能教的话,陪的意义就不大了,不如多赚些钱,上好的补习班, 当然后勤工作永远是重要的一环, 有陪各无陪差别还是有的, 从这点来说小学需要陪的意义更大。


我选择全陪两到三年,等孩子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就做些自己喜欢的工作


恭喜寂寞斑竹走马上任教育版。比较认可4Justice的说法,不是每个妈妈全陪都能陪出"磊磊"的成绩,也不一定陪了成绩一定就比不陪好。我陪了,但更多在生活方面,至于是否学习,不是陪就学的。


有些孩子不用陪的,学习很自觉,那是人家的孩子!
有些孩子不用教的,懂事的像个小大人,那也是人家的孩子!
有些孩子不用操心的,身体也倍棒,那也是人家的孩子!
除了羡慕也只能安慰自己过两年就好了,多陪陪,多教教,多操心就赶上人家的孩子了!呵呵!


转换跑道了?
恭喜恭喜,这个版可有让你发挥长处的空间了。

陪不陪可真得看孩子。孩子不自觉,家长想不陪都不行啊


没歪没歪,说得很好!

“陪”还是“不陪”实在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记得有位老调音师告诉我,哪怕是最好的钢琴师傅,使用同样的材料,同样的工艺,在同一时间段里造出的同一批钢琴往往会有不同的音质,而且一定只有少数几架是“精品”。在钢琴造好之前,甚至连钢琴师傅自己也无法判断出每架钢琴的品质。他们把这种神奇的现象归因于每架钢琴本身特有的“灵性”。。。


我儿子就经常说:感动世界十大人物之一“别人家的孩子”


原文在此:

有一种神奇的生物 叫做别人家孩子
茫茫宇宙中,有一种神奇的生物,

这种生物不玩游戏,不聊qq,天天就知道学习,回回年级第一。

这种生物可以九门功课同步学,妈妈再也不用担心他的学习了。。

这种生物叫做别人家孩子。。

这种生物考清华,望北大,

能考硕士博士,圣斗士,还能升级黄金。白金。和水晶级,

他不看星座,不看漫画,看到电脑就想骂娘。。。

这种生物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甚至会刀枪剑戟斧钥钩叉

而我们只会吃喝拉撒

他是团员、党员、公务员,将来还可能知道地球为什么这么圆。

这种生物长得好看,写字好看,成绩单也好看,就连他的手指甲都是双眼皮的。。。

这种生物每天只花10块钱都觉得奢侈浪费和犯罪,

这就是感动中国2011,

十大人物之—别人家孩子= =


呵呵,我们家孩子基因突变也成不了这种生物;P


别人家的孩子,非常经典。我虽然已经很努力地跟孩子自己纵向比较了。可是还是常常会说出这样的话来“你看***,人家怎么就能***。” 其实大多数的孩子听到这话都不受用,甚至有逆反心理(好像我小的时候就有)。极少数比较要强的孩子会转化为动力,不过这种小孩也不需要家长的唠叨。


讲句实话,陪不陪都是个人的选择,没有可比性。不用太在意。
如果讲陪的话,我觉得男孩子,在小6的时候陪会比较好。因为在新加坡小6会考是个坎,过了就会好很多。
很多男孩子在这个时候还没有意识到考试的重要性,所以我选择在这个关口,陪他一年,效果很好。
母子关系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也算我自己为前几年忙于工作而少于管教他所作出的补偿。
到了中学后,孩子也大了,他也成熟了不少。他也要有自己的生活空间,如果每天陪他,我家的这个可能会有反效果。


哈哈,我也经常在孩子面前说别人的孩子怎么怎么样,再看看你。。。
可我绝对不会傻到跟自己的太太说别人家的太太多漂亮多温柔多能干。。。


学习中。
我是不陪的,没能力,太累。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以身作则吧,在孩子贪玩的时候提个醒。


儿子小一时有一次数学没考满分,而朋友家的女儿考了100分,爸爸就说了“你看看人家”之类的话,当时我听了都觉得那么刺耳,心里非常刺痛,碍于给爸爸面子,我没当着儿子说他什么,只是摸摸儿子的头:“我们还要再努力,啊!”  孩子不在时,我和老公好好就这事儿沟通了一下,以后再没人在孩子面前讲这话。在我这里,老公讲这话,就好比在讲“别人家的太太…….”  虽然他从来没讲过。


陪不陪呢,还有个关键的原因,那就是:钱。
看你舍不舍得那份能赚到手的钱,还有就是有多少能力在社会上赚得到多少钱,你的老公能不能供得起家里的各项开销。

我的一个校友,孩子考上gep,听过gep的说明会后,毅然辞掉了一份月薪近7000块的工作陪孩子学习(那还是好多年前,一些爷们都没赚这么多),当时我还替她心疼这份工作,她却告诉我,孩子的前途是花多少钱都买不来的,我觉得一个月我花7000块就算便宜的了,等孩子在学习上上了路了,在找也不迟。可是当时我还是有点替她惋惜。事隔多年后,我才真正理解他的心理。
片外话:当然他的老公当时月薪过w,她辞掉工作,也没什么后顾之忧,家里的日子过得风生水起的,孩子的补习一堆,都是挺贵的。


孩子的前途是花多少钱都买不来的!!!
过来人讲一句:“这句话,太重要了!”


你的话,给我的触动感慨太大了!真是智慧的母亲!


你的回复,把我带回了回忆之中:有一年新闻报导,本地的银行界高层,月薪10万的女性,为了两个孩子依然撤职。

今年的
  张文慧考虑报读莱佛士女校或南洋女子中学。被问及考获好成绩的秘诀时,她说:“我每天放学回家后就拼命练习,从小就上语文补习课,平时在家里华、英语都讲。今年比较特别的是,有妈妈的陪伴。”
  原来,张文慧的妈妈庞秀娟原本在银行工作,为帮助女儿备考毅然在今年六月辞掉高薪厚职。她说:“我想做父母的都希望孩子考得好,不过最重要还是文慧本身有进取心,也想成为全校状元。”


评pingan04  他妈妈最希望他进南洋的。不行是南华。最后为什么是henry park? 成绩排名?  发表于 8 分钟前
pingan04  请教一下。我儿子同学的哥哥,孺廊的,家也住在孺廊附近。他今年刚考上GEP,被分进henry park。  发表于 9 分钟前

:L俄地神阿,你都追这来问了,这样吧,你的问题,我短信给你吧,至于进不了南洋,以前在一个gep的贴里我说过了,那个说法呢,虽然是我的感受,但是也有好多孩子的经历证明了这点。


陶陶妈, 我也想求这个短信, 这也是我想了解的, 看MOE会怎样分配这个GEP学校.


不好意思,有一点歪楼了。。。


乐陶陶  主要还是看你自己报的学校,学校会在把自己学校放在第一选择的录取了,剩下的就交给moe,其实不是moe分,主要还是学校自己选。
谢谢陶陶妈啦.


孩子的成绩和父母的付出有莫大的关系。所以,看父母什么样子,就知道孩子是怎样的


56楼又开始说真话了。
这新加坡的教育就是有钱人的教育。
你看那一轮轮的淘汰,淘的不是孩子,是家长。
基因本来就好,再加上钱往里面堆,不赢也难!


我们这些新移民刚来时肯定没有钱!只是靠自己的一点精力,一点智慧,一点对人生的感悟,还要加上最重要的一点:新加坡的公平制度,我们的孩子才能脱颖而出。


我也赞同这点, 说到新加坡的教育是偏向有钱人还是平民, 可以绝对是偏向于有钱人,至少可以说对富人更加有利,可以说对富人有利远大于对平民有利。 平民在与其竟争中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
以新加坡半天课为例, 平民的小孩只能呆在家里, 有钱的自然可以去上补习班,假设平民与富人父母都不能教的话, 明显是对富人有利。
以新加坡中学的评分制度, 它模糊了优秀生与一般学生的差别, 最后可能要看CCA或其它的方面来判断一个学生的优异, 说到CCA,要好的话也是要投入巨额资金的, 明显对富人有利。
当然,值得庆幸的是富人,尽管有钱,尽管有这样那样的几会, 还是有不少不向学的或学不好的。另外庆幸的是海外移民的父母,大多学历不错, 可以代替学校老师的作用。再加止新加坡教育制度也给预了平民几会,所以移民的子女机会也多。


你比较运气,生了智商高的孩子。一般资质的,又要推推的居多。还有晚熟的男孩也比较吃亏。
还是要出点钱的。


是的,寒门出才子的比例在新加坡比较低。


小一就开始分名校,邻里的了。
不用说,有钱有势的是不会去抽签的。早就把那位置给填了。这个名校有点像英国王室一样,世袭的。
那些优良品种的第二胎也是不要抽签的,姐姐哥哥早进了,也裙带的。

我的小孩去年经历了小一名校抽签,没中。
就在那一刹那,真的有要跳楼的感觉。一路脚底飘飘回到家。
躺在床上半个小时,觉得在家里等死了,还不如出去再看看。
重新跑回学校去,在Office跟那些老师瞎磨了一阵,然后附近几所学校全跑了,了解行情。
很不幸的,我家附近有5所学校,4所抽签,我家小孩只能进那所唯一不抽签的。

然后问了很多新加坡妈妈,她们也传授了一些小窍门。又去每一所学校都填了申请义工的,因为还有个小的。放了等位。
后来通知去做义工,但真的觉得时间上排不过来。赚钱也很重要的。
又有人介绍我去一所名校的一个组织,去了两次,接受了一些开导,觉得挺好的。
但是有一个宣誓仪式,要对天对地,对得起自己良心的宣誓。我有点紧张,觉得自己没准备好。
真的不想愧对自己的良心。又放弃了。
唯一机会就是小一年尾的这次转学,如果转不了,7月份老二就报名了,就麻烦了。这个转学时机很重要。
一拿到成绩花了半天,跑了4所学校。有两所是GEP的名校,肯定没位的,就是去看看。
另外两所,一所是我们抽签的学校,有孩子出国,但有付钱留位,又是没位的。另外一所在一天后,给我打电话,说有一个位。
我立刻过去,就办手续了。
没想到这么简单,真的省下很大一笔钱。

小一,小二名校转学比较难,因为是固定了30个人一个班,现在一些名校的学生出国,有放留位。
到小三就会宽松一点。

小一,小二哪怕是名校也不抓的,所以每一所学校都相差不多。
其实孩子本身资质不错的话,是不用愁的。转学的机会很多。
新加坡教育制度的公平是建立在优胜劣汰上的。


新加坡的有钱人,多数是受过高等教育的(这点和中国大陆不一样),他们的孩子既继承了父母的优良基因,又有良好的生活环境,在加上父母本身就是读过书的人,知道怎样在孩子学业上教导,引导孩子,所以新加坡的有钱人的孩子真的是优秀,其他的发达国家也是差不多,受过高等教育的基本薪金都属于富裕级,貌似中国的知识份子穷得可怜。
在高才班里,我发现新加坡的孩子的家庭背景几乎都是有钱人,而且父母出自国际名牌大学的占绝大多数。就连中国孩子考上高才班的,父母也多数是国内响当当的大学。其实追根究底,我到觉得与钱的关系并不大(只不过凑巧新加坡人教育程度越高,钱越多罢了),而是与他们的父母的教育程度有莫大的关系,那些父母教育程度低的孩子,学习可以好,但决达不到出类拔萃的地步。


新加坡寒门出生的精英也不少,比如那位陈企业教授,还有三巴旺的那位医生议员,铁匠家庭出生。

回溯历史,没有哪个家庭一开始就是富裕家庭的。这样一想,就释然了。


智商高的孩子并不如大家说的那样好带!各种的甘苦只有自己知道!


如果各方面条件允许,当然是陪比较好,特别是小学。

哪有什么都自觉的小孩啊,小孩都自觉了还要我们这些大人干嘛呀。问题是,不是每个家庭都有适当的条件陪的。

看了这个话题,压力大,心情差,觉得自己做的太不够了。


教养教养,还是教在前,养在后!


这倒是真的,我家老二就是这样的孩子。
去年才N2就每天研究Lego,把书一页页看过去,然后自己拼凑。
今年兴趣转移到变形金刚,看图片,看手机里的介绍,现在已经熟练到,不看都能拼凑。
只要他想做什么事情,就非常坚持,像《大话西游》里的唐僧一样,天天念。
就因为这样我们把变形金刚都快买全了。有的叫朋友从美国带来,有的新加坡买,真是大出血,太贵了。
我是现在就觉得有点不知怎么管他了,这么小就很有主张了。
别人看了夸这孩子真聪明,我自己觉得有点恐怖。


陪不陪读,我觉得顺其自然就好,原先是全职妈妈的,就继续当好全职妈妈。如果原先是职业妇女,当孩子面临升学关口时,紧张到要辞职来做书童,我觉得弊大于利。对孩子来说,他会感到强大的压力,考不好,会觉得对不起母亲,学习成为一种负担,如果因此学习失去了乐趣,既使考出了好成绩,也是得不偿失。而做妈妈的,守在旁边能帮到多少,也是值得怀疑的。而且孩子的自学能力培养得越早,将来孩子飞得就会越高,做父母的,最重要的是激发和保护孩子的求知欲,而不是帮他应付考试。


不用太在意孩子小一进的学校好不好,小三时有一次高才遴选考试,优秀的孩子可以受邀转去名校。我的孩子小一进的就是普通的邻里小学,小四转进南洋小学。


对!
不用太在意孩子小一进的学校好不好!


XUEMEI,你给儿子介绍的补习老师都非常好,有专业水准啊。
可是我的心里还是在纠结,
儿子从小学到中学,就补过一个科目,就是英文。
可是每次考试,英文都是最差。
其他的科目,特别是理科,没有补习过,
跟他沟通的时候也是感觉到他学到的知识不系统,漏洞百出,不过考试的时候,突击复习一下,拿到A,B很轻松的事。

下面面临的是A水准。非常关键的考试。
推他,拉他都不过分,
可是我担心的是每个科目都借力补习,我怕他自己的学习能力会更加丧失,以后上大学还怎么补习呢?
不补习呢,他在假期里面的日子肯定是混过去了,而且补习老师的专业水准对我实在是一个诱惑,不上心里不踏实啊。

前面大家说的新加坡的教育也是富人得利,拼金钱,拼补习都是有道理的。
可是相对于家长又推又拉拼出来的A*和孩子自己摸索,学习出来的A哪个更强呢?


我奶奶说过:世上有3种人,自成人,打成人,还有一种,不成人。

我想大部分的人还都是“打”成人,所以别管那么多了,靠推靠拉能成人和自成人不都是成人了吗。继续推继续拉!!


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方式

我觉得你在假期的投入是值得的
我看令公子的紧迫感已经被激发了
他也看到了自己的长处和短板
接下来,他会自己着急了

华中的好处是,
任何时候你想发奋
学校都会有高水准的材料给学生
也会有高水准的老师帮学生
发奋的孩子借助学校的力量就可以自成才

我的孩子自我放纵3年,基础没有打扎实
悟性和自学能力都很有限
在学校方面也额外借不到力
我是文科生,理科是我的短板
以上4个方面的原因决定我的选择
--我只能砸钱借力推他

我能做的就是督促他
克服自己的惰性和虚浮作风
脚踏实地地按照老师的要求做到位


我的失误在于
早期当了甩手掌柜,一直忙于工作
我只布置功课,没有陪孩子一起读
所以他依赖我设定程式

上中学后,IP让他失去了紧迫感
无法抵抗丰富的娱乐工具的诱惑
我放手给予了充分的尊重和自由
以为孩子大了,应该自己作主了

现在是“亡羊补牢”


孩子的自学能力培养得越早,将来孩子飞得就会越高,做父母的,最重要的是激发和保护孩子的求知欲,而不是帮他应付考试。

这句话说到心坎上了。多谢!
你是修成正果了,我们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呀!
其实我们现在不需要为老大转学的,等等能转个更好的。
就是为了读个下午班,出发点就是为了老二。
我家老二如果放养的话,好不好就要看造化了,能不能遇上合他风格的老师。
新加坡的这种教育制度比较适合积累性人才,不太适合像我家老二这样的人。

才K1就敢跟老师对着干,带着全班小朋友玩,被老师罚没得吃饭。
出去学东西,学得很快,然后没事情干了,就满课室跑,找小朋友玩。这样的孩子,会让很多老师不喜欢的。
晚上我们都睡觉了,他偷偷起来,打着手电筒玩变形金刚。他敢背着我们做这些事情,我想他也敢背着老师做一些他认为喜欢的事情。

13年,14年他读小一,小二时,我是准备好好陪陪他。
只有不断跟他互动,沟通,才能保护他的求知欲,激发他心底深处的那份追求,找到一条理想和现实之间的中间途径吧!
只有来自心底的呼唤,发自内心的喜好,才能让一个人走得更高更远,才能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成功。
教育孩子真的是一个太沉重的话题了。


我有一个大学同学,其父母都是交大毕业的高材生,中小学时代学习全靠父母盯,到了大学,异地求学了,父母鞭长莫及,于是经常挂科。同学说了,原来上学时如何学习,学什么,  重点复习什么,都是父母帮着梳理,自己不知道怎么学习。最后大学毕业时,因几科补考未过最终没有拿到学位。。。


希望像你的孩子一样,抓住这个机会!


补习并不是又推又拉,就好像学生为什么要上学而不是在家自学一样,补习的目的是让学生更系统更有计划性的学习,如果补习老师个人的思维值得欣赏,补习的过程是提高孩子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的过程,不必担心以后上大学会怎么样,因为必须得先考上才知道会怎么样,补习老师教的是对概念的理解和解题的方法,并不影响孩子自主学习,补习过后复习巩固做题目批改找问题问老师这一系列的事情都要孩子自己完成,所以这两者不矛盾。个人见解。


你非常有见地。
任何一门学科都是有自己的系统和逻辑。
补习要做的不是学校知识的重复,而是找出这门学科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帮学生查漏补缺。
让本身一般的学生以更便捷的方式理解这门学科,得到进步。
让资质不错的学生更系统地掌握这门学科,培养这门学科特有的思维能力,进而能做到举一反三。


的确不能比
你们那个年代的高中老师,和学生一起拼高考
知识的系统归纳和学习方法的传授都非常到位

这里的老师怎能跟中国著名高中的老师比???


完全赞同!+1


世界这么大
变化就是快~~~

看样子是欧洲暴走回来
就移步到子女版了~~~

没赶上早队的夹道欢迎,热烈鼓掌
现在就表示一声迟到的放鞭唢呐
从此以后,更加可以背靠大树好乘凉了,哈哈~~~
欢迎~~~欢迎~~~


首先,要严厉批评你
人在台北
居然还心系狮城网
辜负了台北的大好江山和美食~~~

其次,说风就是雨
说辞你就辞
弃我们于不顾~~~

再者,居然都没等我回来
就自说自话作了决定
知道不,俺老爸老妈家没有网,没有网~~~

最后,顺便打听下
狮城贵宾
这么尊贵的身份
到底爽不爽啊~~~


虚心接受春版的批评~

不管以何种身份,
我的爱扎根在这里
一有空就在这里梦游
xuemei166是属于子女教育版的

偶不是想当逃兵
是因为上头一直给我加担子
在原有的4间中心之外,明年又多3间
我像你一样当超人,也撑不住啊!!!
我怕开年后忙起来,忽略了版亲
就赶快物色比我更能全力服务的人~

儿子也是一直无暇顾及
一个总是忽略孩子的母亲
总是一个遗憾啊!
多多少少要补偿他一点

汇报完毕~
可以请求你的原谅么?


唉,
我是发发牢骚,当然还是要看你的安排~~~

只是奇怪,怎么我的朋友当中这么多认真的冒筋的人
上网么
我也不怕拍砖头,就实话实说吧
不就是kill time 么
跟赏赏花,养养鱼,看看电影,追追韩剧
不都是一样么~~~

做斑竹,我的理解就是志愿者
所以,我对自己的要求就是
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
努力做好一个志愿者
当然,我肯定可能做的不够好,
但是努力了,尽心了,不就好了~~~

你是一个好斑竹
尽心尽责,比起你,我差好远
所以要学习你的精神
但不能学习你对斑竹要求的定位这么高
嘎嘎~~~

要常回来啊
贵宾么,一来我们都要列队表示欢迎滴~~~


抱抱你~

你跟MOE打工,
我跟PAP打工,
大家都是身不由己。
签约了就得履行合约,
做好份内的事,不是?
你学校担子那么重,分身乏术
不要拿砖头乱拍自己好不好?

一大堆的热心版亲
轮流抽空在这里做义工呢
所以,不要有顾虑哈~

马上就要开学了
你那小窝整完了木有啊?
还不赶快整完
开学后又是蜡烛两头烧~~~


各位斑竹和曾经的斑竹,你们都是好样的,加油!


深有同感!我觉得我这个妈妈对我女儿的学习也是做的不是很”上心“。我女儿除了小二到小四补过英文写作,其他的什么也没有补习。老公和我工作回来要做家务,又要照顾小的孩子。真的是忙不过来。听朋友说给孩子补这个补那个,有几次也提议给孩子补补补,可是孩子和老公都反对,后来都不了了之。小五开始她说服我退了托管,每天就自己回家做功课,帮我接小一的弟弟回家,偶尔我跟我老公都加班,她就煮方便面两个人先吃。去年一年我其实一直在犹豫要不要辞职陪她学习,因为她的成绩总是不能冒尖。她每次都说服我打消念头。这次她考得不算非常好,我想如果我对她多一点的督促,因该能更好一点吧. 接下来的中学,还有小的孩子,我都不知到该如何才是黄道??哎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