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亲子

我们是如何把两个女儿送进哈佛的?(转帖)

我们的两个女儿汪瑶瑶和汪凯西是两个个性和兴趣各不相同的孩子,但在2008年和2010年分别被她们所申请的美国所有常春藤名校录取,百发百中,弹无虚发。其中包括哈佛、耶鲁、普林斯顿、哥伦比亚等。最后她们都去了哈佛。在这里我们一起分享我们同孩子们一路走来的点点滴滴。

从入乡随俗开始

与其他华侨一样,我们初来美国时,对美国的中小学及大学情况一无所知,对于如何教育孩子更是无从下手。我们想既来之则安之,入乡随俗,尽可能地接触美国主流社会,于是几次搬家都住在白人社区。这样一来,问题也来了,白人中,有很友好的,也有那么一些戴着有色眼镜看人的,孩子们在社交中常常感到无奈。

我们想,要求别人改,不如自己调整。于是我们也模仿起老美,聚会一个接一个地开。第一次开聚会,我们提心吊胆的。记得读过一篇住在白人社区的黑人孩子写的文章《谁来我的聚会》,写的是他第一次开聚会,邀请了全班同学,结果一个没来。为了防止类似情况发生,我们全家群策群力,列出一串有趣的项目,一一写在邀请卡上来吸引孩子参加,结果邀请的同学人人到齐。从此以后,只要是我们的聚会,总是座无虚席,尽欢而散。孩子们的朋友渐渐多了,我们与孩子家长的互动也频繁了。

中华文化的精髓不能丢

玩是玩了,可是我们毕竟是黄皮肤、黑眼睛,真要完全像白人孩子那样一个劲地玩也是行不通的。大家心知肚明,如果能力一样,黄皮肤、黑眼睛怎能与人家金发碧眼竞争?你服也行不服也罢,现实就是如此。所以,中国文化中的家庭观念不能丢,父母还得帮孩子一把。这样,周末我们允许孩子们玩一天,也干一天正经的事。

问题来了,什么是正经的事?开始我们也是茫茫然,只好同大多数的华人家庭一样,来个萧规曹随:诗琴书画、小实验都扎扎实实地做,再加游泳、自行车等体育也正儿八经地练,迷迷糊糊地忙乎了几年。

第一次两种文化的碰撞

一转眼,小姐妹就上了初中。我们这镇子不大,可是棒球场不下十来个,家家的孩子放了学,队服一穿就奔向了球场,打起球来精神顽强,大汗淋漓,从不怯场。凯西也踊跃参加,我们则是风雨无阻地前去捧场。可怜的凯西,打了一年棒球,就打到一球,还是高射炮,被人家封杀掉了。瑶瑶心大,要去参选学生会领导,我们当然是全力以赴,帮忙设计文宣,修改竞选词,一丝不苟。没想到最后也是铩羽而归,气得她鼻窍冒烟,大呼不公平。想想也是,在99%的白人社区,你去与别人比人气,不败才怪。更令两姐妹伤心的是,她们双双被拒天才班之外。家里的气氛一下降到了冰点。首次两种文化的碰撞,说得好听是屡败屡战,说得顺口是屡战屡北。

迸出新思想的火花

小姐妹被拒天才班,是忧也是喜。不是我们阿Q,经过这些失败,激起了全家雪耻的斗志。我先生猛擂战鼓,要她们向天才班叫板,击败天才班;我则是摇旗呐喊,为她们助威。在我们的鼓动下,小姐妹也是斗志昂扬。击败一个天才班,何等难事!是啊,我们要的就是一种不服输的斗志。于是我们订出了三年计划,制定出一个又一个的突击目标。搬出我们的密集练习法,在假期里帮瑶瑶突击数学。几个星期下来,效果斐然,新学期不久,她一举拿下学校数奥金牌。第二年,她再接再厉,在郡里夺冠、州里挂名。凯西则紧紧跟上,不遑多让。于是小姐妹开始令人刮目相看。这种向“不可能”挑战的思想火花,开始燎燃。

偶然到必然的发展

华人子弟,数学在校夺冠、州里挂名,算不了什么。距离常春藤名校那道门槛还差得远着呢。可是两姐妹大战天才班的过程培养了她们的信心,也让我们看到了希望。为了寻求新的突破,我们再次在两种文化的碰撞中寻找通途。首先从美国文化重视的创造力和领导力着手,建议小姐妹创建一个俱乐部。虽然创建的过程困难丛生,比如器材、地点、学校没经费、不能指派老师监督等,但小姐妹俩不屈不挠,硬是把它办得轰轰烈烈。虽然投入了大量时间,却为她们带来了更大的自信和新气象。

为了冲向全国,瑶瑶想参加美国生物奥赛,可是学校不参加,她几次向学校建议都如泥牛入海杳无音讯。学完了化学荣誉课,她又盯上了美国化学奥赛。这一回不一样了,有了创建俱乐部的经验,她再也不拜菩萨了,自己收集资料主动联系,创办了校队,一举杀进了全国决赛。通过主动地创造成功机会,把偶然的成功推向了必然。

思想升华促生新的方法

当我们意识到两种文化融合会产生巨大优势后,就进一步加进了美国文化中其他的精华理念:团队观念、社会实践等。这样小姐妹不仅学习积极主动,小脑袋还不停地想着如何把她们的俱乐部办好,办得有特色。想想也是,俱乐部就像她们的孩子,哪个妈妈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更强?同时她们还继续建校队,成立义工小组,校内校外忙得不亦乐乎,而且在各项活动中都有建树。凯西上大学时,所得的奖学金项目有二十多个,包括比尔•盖茨千年禧学者奖学金和麦当劳奖学金。

通过对中美两种文化深入探讨,结合两种文化的优势,我们的思想有了一个质的升华,借用美国文化的精髓——创造性、开拓性,我们在寻找机会、等待机遇、争取成功的原有基础上加上创造机会,主动开拓新的方向,把被动的寻找和等待提升到主动的创造和开拓,把偶然的成功发展成了必然的成功。

《哈佛两姐妹》——我们的家庭教育故事

为了系统介绍我们的经验,为广大家长提供借鉴,我们出版了新书《哈佛两姐妹——素质教育和智力开发家庭教育全纪录》。我们综合、归纳、融合中美教育理念的精华,开发出了一套完整而系统的素质教育和智力开发的家庭教育方法。需要强调的是,创造力和开拓思想的开发,不但不会妨碍孩子的智力开发,还会进一步激起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学习热情和自信心。

一个理论或一个方法,科不科学,在于它指导下的实践结果可不可以重复。我们的实践证明,我们的成功可以复制!这一点在我们孩子身上和由我们指导的其他孩子身上都已得到了多次印证,我们的高效学习方法指导中国孩子高考照样取得了巨大成功。

书末所附详细的美国名校申请方法和考试指南不是一般的资料性文字,而是我们在自身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亲身体会和路径,相信会给需要的家长有益的启发。


类似虎妈?


哪里有卖这本书?


哎,我真的好没出息,,,
只希望自己孩子在邻里小学好好读书,升学,大学毕业,
不希望出类拔萃,中等就好,成绩优异当然更好。

找工作后,找一个普普通通却真心爱我女儿的男孩嫁了,,,

只希望孩子健健康康,平平安安,没有大风大浪,顺顺当地走自己的平凡实在的人生路。

到时候,孝顺固然是好,如果不孝顺就是我命。
父母尽力了就好,


以前看到一篇文章,分享一下:
    浙江大学有两个女同学甲、乙是好朋友,大学毕业后留校当老师,很幸运,每人都生了两个儿子。甲的两个儿子很争气,都考到美国留学了,乙的两个儿子不争气,全都干了“的哥”,你们说甲、乙谁自豪?人们都羡慕甲,说你真好,两个儿子都考到美国留学了。但是遗憾的是,甲并没有感到开心,反而是乙的两个儿子每逢节假日就开车看自己的母亲,接母亲出去玩,大事小情照顾得非常好,乙日子过得非常开心。甲非常羡慕乙,所以是好是坏还不知道呢。也许你说,不要紧,甲移民到美国就行了,就能享受天伦之乐了。我告诉你,是好是坏不知道呢,你把一棵老树移植到另外一个地方,它根本活不了。甲适应了杭州的社会、生态系统,到美国后水土不服,语言不通,没有朋友,孤单,她总不能每天傻呼呼吸点儿空气,啥也不说吧,那不成了地下老鼠了吗?杭州是世界最佳的人居地方,你移民到美国干吗去?美国哪有西湖啊,有湖没人看,没人看的地方你看它干吗?你总不能每天对着水发傻吧,是好是坏不知道呢!我们改变不了事情就要改变对事情的态度。     


当父母后才知道为人父母的不易,女儿才九个月,就为了她以后上小学的问题烦恼,为了能读心目中理想的小学,准备等房价跌点的时候就近再买套房子,不知道这样做七年后女儿是否能如愿上那所学校。


哈佛啊。。。 我自己都进不去的地方我不强求我女儿能进去。 她要有那个雄心和斗志, 我支持她。她如果只想过个小日子, 当个小女人, 我更支持她。 她开心就好。


:)拿分走人


万一7年后呢个学校名胜有变呢,嘻嘻


那就当投资房产了,哈。


实在不行,把目前住这套再卖掉,去买另外好学校附近,双重保险,那样折腾死我们了。


握个手  我就希望她开心   我好没出息的想法


适合别人的未必适合自己的,可能是我太没出息,从没奢望过儿子以后能读世界名校,只要激发出他的潜能,做任何事都会支持,(当然不包括违法的:lol)以后孝敬父母,家庭幸福,衣食无忧就可以了。


《哈佛两姐妹》家教秘诀之一:妙用创造力激发学习主动性

提起创造力和领导力,很多人往往提不起精神。觉得它太阳春白雪了,不现实。
初初一看,好像也是如此。可不是,孩子就这么多的时间,搞了这些玩艺,学习时间必然要减少,影响学习成绩。
说实话,我们当初也是这么想,华人子弟竞争如此激烈,孩子的学习成绩无论如何是他们的立足之本。当然也不想浪费时间玩阳春白雪游戏。
可是当我们做了一些尝试后,我们完全改变了原有的认知。比如,俩姐妹创建俱乐部是花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可那大多是放学后本来就是玩的时间。而俱乐部的成功带给她们的自信和学习主动性是无法用时间衡量的。主动地学习一小时比起被动地学习两小时,谁强?当然是前者强,而且强多了。很多的父母不了解,别看孩子每天在分分秒秒地学习,你们不妨问问孩子,是真还是假?是聚精会神地学习,还是边学边玩?千万别忘了中文里还有那么一句“磨洋工”的说法!
我们更进一步,如果姐妹俩没有建俱乐部的经验,姐姐也就不可能再建校队,也就不可能在化学上杀进全国决赛。 这种自我挑战激起的火花和动力是课堂上和题海中无法得到的。相对于一辆开启了自身动力的机车,靠着外力推的人力车又如何望其项背呢?
我们再举个例子,我们有位在中国的朋友,孩子在上小学,我们建议他,在周末,让孩子约几个同学,成立个游戏小组,玩一些有益的游戏,这个周末到我家玩两个小时,下个周末去他家,并且想想花招,组织组织,玩点名堂出来。下一步,我们再建议他让孩子们来个作业比赛,谁做得好,下个周末就由谁决定玩什么游戏并去他家玩。这么一来,孩子的学习又主动又积极,玩得高兴又有意义。
很多的中国父母都有思想上的一道暗障,把培养领导力、创造力与孩子的学习成绩对立了起来。我们正是要为大家打破这道思想暗障。
有这么一个故事,说哥伦布发现美洲后回国,皇家举行国宴庆祝,哥伦布当然是风光无限,可是有些王公贵族不服,出语不逊,想为难他。于是哥伦布就为大家出了一个谜,问如何把一个鸡蛋立在桌上,各位王公贵族,面面相视,无人可解。于是他拿过鸡蛋,轻轻地一敲,啪的一下,蛋破了,也立起来了。他感慨说到:事情就这么简单,问题是你能不能突破思想上的旧观念去做。


记得我爸爸说人在国外就算是表现得再好也不过就是外国人。在外国人的眼中就好像混在纯种赛马群里的斑马,就算是跑了第一,斑马始终是斑马。。。。。


淡定大气的妈妈,赞一个!


我也是这种没出息的妈妈!面上我会尽量要求女儿们,但我心里知道我不会强求她们!女儿们的健康和快乐是我更看重的!


我和包子妈妈想法一样的,
呵呵。


可能我是没出息的妈妈吧!我从没想过要我的孩子念什么高校,我不想她拿什么高分!只要她尽力就好!只要她过的开心,幸福。念什么学校我都无所谓…


量力而为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