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投资理财

报告称2012年亚洲最具投资吸引力

首页 > 投资报告 > 报告称2012年亚洲最具投资吸引力

报告称2012年亚洲最具投资吸引力(2012-01-06)
       国际咨询机构科尔尼公司日前发布的《2012年全球外商直接投资(FDI)信心指数》显示,亚洲国家尤其是新兴经济体是2012年最具吸引力的投资目的地。根据这份报告,中国、印度、巴西、美国、德国和澳大利亚位居前六位;亚洲经济体的排名普遍靠前,其中新加坡的排名从去年的第二十四位跃升为第七位,印度尼西亚则从第二十位提升到第九位,越南位列第十四位,而泰国则排名第十六位。报告称,这些数据反映出全球经济重心“从西方向东方转移的系统性变化”。
  外资不断涌入亚洲国家
  科尔尼公司在报告中表示,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FDI总额从低谷逐渐回升,不过受欧债危机影响,最近又呈现出转冷趋势。
  全球FDI总额在2007年达到了史无前例的顶峰,为2.1万亿美元。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2008年全球FDI骤降20%至1.7万亿美元,2009年下降到1.1万亿美元,2010年上升到1.2万亿美元。2011年上半年,全球FDI继续上升,但增速明显放缓。
  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估计,全球FDI总量可能会在2013年恢复到危机前的高位。不过,科尔尼公司表示,前者的估计可能过于乐观,欧债危机让FDI增长的前景蒙上了一层阴影。
  根据科尔尼公司公布的报告,中国自2002年以来就一直雄踞全球FDI信心指数榜首。该公司网站发布的声明称,随着中国人均收入的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快、消费需求的增长,中国将继续保持其全球最具吸引力的外商投资目的地地位。
  报告显示,东南亚国家2010年利用FDI数额普遍以三位数的惊人速度增长:新加坡2010年FDI增长了153%,达到390亿美元;印尼的FDI在2010年增长了160%,达到130亿美元;马来西亚增长了537%,达到90亿美元。科尔尼公司表示,越南是亚洲国家中在2012年FDI信心指数排名唯一出现下滑的国家,原因是该国持续高企的通胀率、陷入困境的金融部门让投资者担忧。不过,越南在2011年仍然实现了FDI的增长,比2009年增长7.5%,达到82亿美元。
  新加坡华侨银行经济分析师谢栋铭5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亚洲国家毫无疑问仍是外资最青睐的地方,不仅仅是FDI,而且还包括股票和债券市场。自亚洲金融危机以来,亚洲许多国家的经济进行了重组,经济结构得到了更为合理的调整,加上近年来亚洲经济持续发展,这一切给亚洲国家提供了一个稳定的宏观基本面。此外,亚洲相对于世界其他地方仍具有成本优势,尽管近年来亚洲的通胀压力有所增加,但预计2012年这一趋势会有所减弱,因此外资源源不断涌入亚洲的趋势在2012年不会改变。
  增长前景受欧债危机影响不大
  美国《华尔街日报》3日的报道分析认为,新兴市场近些年的表现好过其他市场,所以投资者在这些市场锁定利润是理所当然的。但如果欧洲进口减少,银行紧缩不再向亚洲放贷,亚洲将会受到拖累。彭博社4日报道称,新加坡经济在去年第四季度再次出现负增长,欧债危机凸显了依赖出口的亚洲的脆弱性。
  不过,摩根士丹利公司的分析师仍然看好亚洲市场。该机构称,包括中国和印度在内,在很多亚洲国家出口的商品中,输往欧盟的比重不到20%。欧元危机给欧盟与亚洲间贸易和资金往来造成的风险不及其对土耳其、东欧甚至智利的影响。据花旗集团预测,今年整个亚洲的通货膨胀率会从去年的5.9%降至4.6%,这样亚洲各国央行在刺激经济增长时会有更多政策选择。
  谢栋铭则表示,欧债危机爆发以来,亚洲一些国家出现了FDI增速放缓的情况,呈现出资本外流的短期趋势,但是这些资本流出亚洲后,它们发现没有比亚洲更好的投资目的地,因此这些资本还会流回亚洲。欧债危机会对亚洲投资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比如今年欧洲央行推动的银行去杠杆化政策,就可能会导致欧洲银行流入亚洲的资本金减少。但总体而言,欧债危机对亚洲投资的影响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大。“我们对亚洲在2012年吸引外国投资的前景依然是乐观的。”
  区域内相互投资成为趋势
  随着亚洲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推进,东盟与中日韩(10+3)合作机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及区域内各国和地区之间投资协议的相继签署,预计亚洲区域内相互投资增长的趋势将明显加强。
  根据中国商务部公布的数据,2011年前11个月,亚洲主要国家和地区对华投资持续增长,而美国和欧洲投资则呈下降之势。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的数据,截至2010年底,中国大陆的FDI中,来自中国香港地区的投资占45%,来自日本、美国和新加坡的分别占7%、4%和4%。
  日本是亚洲和东盟国家传统的对外投资大国。新加坡也是亚洲地区的重要投资国,它分别是印尼、马来西亚的第一大投资国及泰国的第二大投资国。此外,2010年,马来西亚一跃成为印尼的第二大外来投资国,占印尼FDI的8%。泰国2010年累计对外投资中,有30%投给了缅甸,而对新加坡、中国大陆和中国香港的投资分别占11%、7%和7%。这些数据反映出亚洲地区内部相互投资日益增长的趋势。
  东南亚经济界人士普遍认为,随着中国政府进一步鼓励企业走出去,亚洲国家尤其是东南亚将成为中国投资的一大重点。但亚洲经济体相互之间吸引资金,存在竞争关系。比如,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越来越多的外资正在将制造业转移到越南和印尼等国。(选自《人民日报》)(编辑:付道金)http://zaobao.chengdu.cn/content-2-40-7047-1.html


有时觉得新加坡管得太严了。太严了就失去香港那样的活力。吓跑了不少投资者


转载新闻:新加坡交易所起诉中国上市公司 对峙进入白热化http://tech.qq.com/a/20120110/000052.htm
“这场在新加坡证券市场上史无前例的监管者和上市公司的对抗,让双方都已失去理智。”1月9日下午,一位新加坡当地知名律所人士对记者感慨。
  他所提及的,是当地证券市场的热门话题:本月16日,中国内地企业天宇化纤(CSCF:SP)将与新加坡交易所对簿公堂。
  此前的1月6日,新交所以证券期货法律(Section 25)将天宇化纤及其四名董事告上法庭,强制公司听从指令委任特别审计师进行财务调查。
  面对新交所的强硬态度,天宇化纤不惜破釜沉舟,于同日晚间将公司与新交所接触的私密会议记录予以公开,直指其对公司相关问题“过度纠结”,称公司像个“被欺负的小孩”。
  新交所的怒火
  天宇化纤与新交所的对峙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
  1月5日,天宇化纤的三名独立董事余光华、叶伟钢,以及赖成冠忽然以公司不遵循新交所指令与董事会意见不合为由,集体递上辞呈信。
  按新交所条例规定,挂盘公司审计委员会必须以独立董事居多;但上述三位独董的同时离职已经导致公司审计委员会中已没有任何独立董事,不符合挂牌条例。
  然而屋漏偏逢连夜雨。刚送走三位独立董事,天宇化纤就收到了新交所将公司及四位董事黄忠炫、张荣链、宋建生以及王志告上法庭的通知。
  “虽然已尽可能给予机会,天宇集团仍坚持不愿遵循该指示。新交所因此把这事升级至高庭(寻求庭令迫使天宇集团依从指示)。”1月6日,新交所在通知中强硬表态。
  “独立董事集体辞职事件虽然不是第一次,但本次情况却是最严重的,公司高管层与交易所的矛盾如此激化,在这个敏感的时点,要找到愿意接受公司高管意见的新加坡本土独立董事填补空缺并不容易。”对此,新加坡本土媒体曾作此评论。
  据记者了解,定于本月16日的对簿公堂形式可能为闭门听审。
  这类听审可以只由代表律师出席,天宇化纤的相关人士未必需要从中国飞往新加坡亲自出庭,但一旦上市公司没有任何代表出席,可能会被判以必须遵循新交所的指令。
  面对不利局面,天宇化纤最终孤注一掷。
  1月6日,天宇化纤披露了公司高管与新交所有关人士接触的机密文件,试图以激进手段获得投资者支持。
  “公司承认有不完善之处,也会接受建设性的批评和意见,且在合理的空间内努力改进。但新交所对其某些要求是极不合理的,而且新交所职员的言行似乎对于天宇公司存在不合理的偏见和鄙视。”
  “被欺负的小孩”
  “公司就像个被欺负的小孩。一直以来,我们都尽可能遵循新交所的要求,即使面对不合理的要求依然予以及时和全面配合。”在天宇化纤6日公布的文件中,公司首席执行官黄宗炫曾有过如此一段抱怨。
  作为证据之一,公司披露了2011年12月9日,新交所官员邓伟政与黄宗炫的一段不超过14分钟的电话交谈。
  邓:公司为什么不执行命令?从来没有一个国内公司敢像你这样违抗命令!
  (重复又说了一遍)
  邓:公司为什么不执行命令?从来没有一个国内公司敢像你这样违抗命令!
  黄:董事会全体成员都愿意配合,只是我们不知道错在哪里。
  邓:12月12号是你们执行命令的最后期限,否则交易所将惩罚与制裁你!
  黄:怎么样惩罚与制裁?
  邓:交易所有很多手段、方法可以来惩罚和制裁你、公司和大股东!
  事实上,面对天宇化纤接二连三公然拒绝特派审计机构的指令,新交所态度同样强硬,不仅向公司、董事会和各位董事发出了谴责通告,还拒绝了公司的复牌申请。
  “新交所执法严明,维持公正、有秩序和透明的市场的宗旨无可厚非,但若未合理使用监管措施,可能会适得其反。曾有天宇小股东在新加坡的主流媒体上发表见解,从语调上来看这些人并未接受新交所的美意。另一方面,天宇自身采取的抵制措施,例如通过新交所的公告系统公布原本属于机密性质的来往信函、会议记录等,或许是出于无奈,但手段有些过于激烈。”前述新加坡当地知名律所人士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他认为,目前双方孰是孰非仍难判断,不论法院的最终结果如何,天宇化纤二级市场股票将会继续处于休市状态且未来数月复牌无望,即使日后复牌交易,估计股价再也不会高走,而且可能会低价退市。所以无论结果如何,最终直接遭受损失的仍然是广大公众股东。


转帖请给文章的来源地,也就是原来的网址。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