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长驻新加坡的中国人对新加坡的看法 (这个是原帖子名字,文章太长了,一下是节选,具体帖子里面也有谬误,大家自己看吧,去伪存真把,有兴趣自己GOOGLE搜全文,真长)(http://www.tieku.org/400359/1.html 整理后的原稿,太长了 主题应该是作者开始的命题,实际上楼早已歪了 看到50页 这个帖子应该叫 看新加坡及当前中国崛起 漫谈)
认识新加坡
近日来,由于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呼吁美国继续参与亚洲事务以平衡中国,把国内许多兄弟鼻子气歪了,上网狂喷,呵呵。其实我们中国,现在也算是一个不太富的超级大国了,没有必要事事冲动。美国是老大,世界上天天有人游龘行烧他国龘旗,随着中国越来越强大,世界上烧五星红旗的家伙肯定会越来越多的。我们要有大国心态,看淡一点,不管别人说什么,我们只要把自己决定的事情办好就很无敌啦。
作为一个因工作关系长驻新加坡的人,对这个国家进行过深入的观察,谈谈我对这个国家的认识吧
有出息的小国,靠着大国挣饭吃。没有出息的小国,靠着大国要饭吃。新加坡属于前者。
当然也有第三类小国,靠着大国要饭吃,还反咬大国一口,真不知道它是属于有出息还是没有出息的,比如辽宁隔壁的二胖他们家。
扯远了,还说新加坡吧~
首先,新加坡是一个小国,小国有小国的心态和生存之道。你要理解他。小国都是靠着大国吃饭的。不同的是,有出息的小国,靠着大国挣饭吃。没有出息的小国,靠着大国要饭吃。新加坡属于前者。当然也有第三类小国,靠着大国要饭吃,还反咬大国一口,真不知道它是属于有出息还是没有出息的,比如辽宁隔壁的二胖他们家。
首先要破除一个先入为主的观念。你不要认为华人国家一定亲华。实际上,华人国家和华人地区最反华。台湾不说了,香港也不怎么样。当然,这也不光是他们的错。以我们当年文GE十年的表现,确实没人愿意跟我们混。
新加坡是东南亚一个积极反华国家。许多时候跳得挺高。尤其是1979年之前。在国际列强当中,新加坡的亲娘是英国。新加坡最可依赖的大哥是美国。这个是新加坡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
中国是新加坡手里的一张好牌,是一个可以比较容易地挣钱的地方。
新加坡为什么会这样呢?可气吗?一点都不可气。我们来回顾一下新加坡的历史,再看一下新加坡的现实,你就会理解它的行为了。
新加坡地处马六甲海峡要冲,是华人下南洋的落脚地。历史不说了,总之,明清时代,来了不少人,许多南洋的地方就成为了华人区,比如新加坡岛啦、马六甲城啦、马来亚的槟榔屿啦、印龘尼的廖内群岛啦,基本上是华人天下。后来,在清代,就成了英国的殖民地。英[关键词屏蔽]治时期,新加坡华人为主,原住民马来人是少数,还有英属印度迁来的移民和英国移民。这样就构成了现代新加坡四大族群的祖先(华马印英)
在英国的统治下,新加坡人过着还算幸福的生活。除了对北美印第安人外,英国的殖民地很少出现类似日本、俄国、比利时之类的种族灭绝的屠龘杀行为,英国人玩文明的,重在挣钱,把人干掉了谁给他挣钱呢。所以,华人日子过得还行。
1940年代,日本人打过来,占了两三年,像太平洋上的每年的台风一样,来得快,走得快,没有留下什么痕迹。新加坡现在恢复历史,想找一点日据时期的遗迹,还挺难的。据说日本人也知道自己不受欢迎,所以在战败前把自己建的神社拆了,公墓迁了,免掉被人砸了怪没有面子的。
多说几句,虽然日本人在南洋统治了这几年,也有过杀人和抢东西的纪录,但是南洋各国并不是太恨日本人,为什么呢?因为当时南洋各国都是殖民地,菲律宾是美国的,印龘尼是荷兰的,新马是英国的,越柬是法国的,他们从被甲占领到被乙占领,这和中国人作为一个独立国家(中国民国起码形式独立)被灭掉,感受是很不同的。二战中,美国光复了新加坡,然后英国很快又回来了。(当时英国在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海军被日本的南云大将消灭光了,只剩下印度的陆军与中国远征军并肩守着。)
1946年4月1日,新加坡成为英国的直辖殖民地,不再是马来的一部分,这为以后独立建国创造了条件。
二战后,世界的解放和独立浪潮已不可避免,连非洲那些完全不具备建国条件的部族和部落地区都独立了,所以新马也不能免俗哈。
1959年新加坡取得自治地位。1962年9月1日举行全民公决。71%的人支持加入马来亚联邦。1963年,新加坡与马来亚、砂越、沙巴共同组成了马来西亚联邦,完全脱离英国的统治。
新加坡在马来西亚联邦里混了两年,直到1965年被轰出来。
为什么新加坡要加入马来联邦?这是大家关心的问题。
说白了,因为新加坡太小了,没有立国的资源。这个国家只有600平方公里(经过不懈努力的填海现在达到700平方公里了)。这个国家没有任何资源,甚至没有淡水!!!
有兄弟奇怪这个国家在热带雨林气候,为何没有淡水,对了,因为他的国家面积太小,没有像样的河流和湖泊,虽然有2000多毫米的年降水量,但雨水直接入海,留不住。所以,新加坡每年要从马来西亚用管子进口淡水,就像香港从广东进口淡水一样。
国土太小了,人口又太多,喝的一口水都要进口,想把面积搞大一点,填海的沙子也要从印龘尼进口。国内的华人主要是搞农业和商业,穷得一塌糊涂。
看看历史照片,60年代的新加坡,跟广东省的农村没有两样,就是国内活不出来的人,才会下南洋。现在新加坡市区的高楼大厦,60年代是养猪场。许多新加坡人没有鞋穿!
而马来西亚有30多万平方公里,人口当时不到1000万,有森林,有锡矿,有淡水,还有许许多多的橡胶园,所以新加坡人打死不想离开这个联邦。
他们全民公决以压倒多数决定加入马来!
补充一句,到今天新加坡都是国际上最缺水国家。人均水资源量全世界倒数第二,就以色列好一点点,因为至少还下雨。
新加坡加入马来,还因为马来也有许多华人,人口比例现在是30%左右,当时还没有出现排华,应当在40%以上。比较亲啊。
但是,在马来联邦的新加坡活得很不如意。
为什么呢?
原因我不多说了。多说了有人封贴。
简单说,原因有两个,其一是马来人排华。这个是规律性的。只要是MS1占人口多数的国家,异教人士日子一般不好过。但是客观上说,马来华人比印龘尼华人还是幸福多了。
其二原因,是我国的政策问题。马来华人政治上偏左,有GсD和游击队,要把绿旗世界搞成赤旗世界,北京不支持还好,一支持,华人的日子更不好过了。
马来联邦政龘府出台了许多排华限华政策,新加坡作为联邦主体,是以华人为主的地区,肯定不能同意,双方矛盾越来越激烈,最后联邦政龘府说,你不服,你走!1965年,马来西亚议会决定,开除新加坡!!!
新加坡的故事即将拉开序幕。
新加坡的独立是一个极为少见的事情。
从马来西亚来看,把不听话的加盟地区开除出去,这个做法在世界上很少见的。我们通常的作法是,你不听话,想搞分裂,没有门!美国南方奴隶州想公投独立,打!车臣共和国想独立出俄罗斯联邦,打!亚齐地区想独立出印龘尼,打!打着打了海啸来了,水太大,双方才决定休战几年。
马来这个决定,我认为有几个原因,一是马来亚自身的华人就多,如果再加上新加坡的华人,几乎达到半数了,马来国家性质要变了,不如把他们轰走。二是马来亚的政府能力比较弱,到今天都是一个弱势的政府,不要看马哈地尔叫得凶,办事能力不强,所以当时如果要武力解决,也有心无力。
新加坡的表现就更少见了。一般来说,一个地区独立出去,大家会欢呼,游龘行,开PARTY!
新加坡却不然,他对自己前途没有信心。李光耀是马来西亚的议员,开除新加坡的时候,他当时也在场。他的基本意见是,你们排华议案老子不同意,你们叫我走,老子也不同意。
决定还是多数票通过了。这个仁兄当场痛苦流涕。拿出手巾擦擦擦!这个场景被录了下来,成为新加坡独立的最为经典的画面。
今天,中国电视台一说起独立,就放老毛在天安门城楼那气壮山河的一嗓子,新加坡电视节目一说起独立,就放老李当年在吉隆坡一把鼻子一把泪的那个镜头!许多人还要跟着老李一起哭。
十几年以后,邓龘小平说了一句“杀出一条血路来”。这句话用到1965年的新加坡也同样合适。
绝地反击!新加坡,你已经无路可退。
李光耀说,他最佩服的人是邓龘小平。我相信这句话他是真心的。因为李光耀的性格决定了新加坡的性格,这个性格就是实用主义。
李光耀的政府,不管什么文化,不管什么血缘,不管什么主义,不管什么办法,只要对新加坡有好处,就用,只要对新加坡没有好处,就扔;只要对新加坡有害,就反。李和他的人民行动党上台执政,主要华人社会的工人团体的支持,这些人是倾向于社会主义性质的,但是李一上台,认为这个搞法不太行,就断然拒绝,走向市场导向。
这是典型的猫论。
比如反龘华问题。(刚才有网友说,要把政府与人民区分开来,唉,这些问题,我不讨论,反正就是这么个意思吧。我说得肯定有许多不准确不对的地方,大家都有脑袋,有批判地看着玩就行了)。
比如反龘华这个问题,新加坡在东南亚国家里冲到前头。多次在国际上批评中龘国政府。原因,一个是他们对当时中国的阶段斗争等一些作法不认同;二个也是为了维护与美英的关系。的确,以我们当时的国力,没有那么强的军事投放能力,他就是亲华,出了事我们也罩不住。三个也是外交策略上的考虑。东南亚国家都把新加坡视为中国在南洋的桥头堡,是潜在的前锋纵队,一反龘华就反到新加坡头上。所以李叫得凶一些,也有与中国撇清关系的考量。
新加坡建国以后,与周边国家关系一直不好。南有印龘尼,北有马来,都是仇华的主。两个国家对新加坡虎视丹丹。所以,抱美国的大腿,就是新加坡的必然选择。新加坡的空军力量,主要来自美国。据说,论战力和技术水平是东南亚各国最高的。但是没有用的,一个只有几百平方公里的弹丸小国,没有战略纵深,没有办法抵抗外来入侵,所以新加坡军队的目标就是,给敌人以沉重打击,一直坚持挺到有大国来干涉为止。呵呵。好像台湾现在也是这个建军目标。
总之,新加坡的国家导向,就是实用主义。好听点,叫务实的政策;不好听点,叫有奶就是娘。如果骂中国有好处,他就会骂。如果出买中国有好处,他也会这样做的。
有一次,我跟一个新加坡朋友吃饭,我谈到这一点,他也承认。我心里很不喜欢他们这个国家态度,就打趣说:好吧,反正我们也帮助不了你们什么更多的,如果骂骂我们,你们就可以日子好过一些,那就骂吧,反正在这个世界上骂中国的人多了去了,又不只你们一家!
他笑得挺尴尬。
新加坡的另一个罪状是“亲台”。李显龙当了总理,立即先跑到台湾去了,把我们气得够呛。后来新加坡又来修补关系。其实老李是每年都要跑去,今年好象又去跟少马爷吃饭去了。
客观上说,新加坡和台湾有历史渊源。客观上说,在改革开放之前,新加坡想与大陆打交道确实有点难办。一是大陆当时左,有点不好说话,二是冷战时期美国不会容忍的。所以,台湾就成了新加坡的亲戚。
新加坡对台湾有现实需要。新加坡需要训练军队。而自己这600多平方公里的地方,最长直径四五十公里,根本施展不开。空军的战斗机就最没有办法了。因为领空是与领土上下垂直的,所以新加坡的领空是一个柱状体。我常对朋友们开玩笑说,如果不侵犯马来和印尼的领空,你们的战斗机一起飞就要转弯,然后打着圈飞上飞下,像是啤酒瓶里的苍蝇的飞法。
所以,至今新加坡的军队都在台湾训练。相对新加坡来说了,台湾领土大了去了,简直是个泱泱大国。前几年两国闹了一次矛盾,台湾政客公然说新加坡是一个“鼻屎大的国家”。呵呵。
所以,亲台也并不一定是跟我们对着干,形势使然,实用主义而已。
新加坡的实用主义,在文化领域表现的最为抢眼和明显。
新加坡的人口四分之三是华人。但是,新加坡并不提倡华语。新加坡的国语是马来语,新加坡的教育语言和社会通用语言是英语,再下来,新加坡的官方语言有四种英语、马来语、华语、泰米尔语。
看看吧,华语就是与印度的泰米尔语并列的四种所谓官方语言之一。实际上,新加坡的任何正式场合,任何正规教育机构都是英语,华人孩子必须用英语听课。华人如果唱国歌,在正式场合必须使用马来语唱。
这些政策,除了经济发展要与国际接轨的考量外,还有安抚国内25%的少数族裔的考虑。也是为了让马来西亚无话可说,免得他们利用马来人待遇问题发难。
我认识的许多华人,华语水平很差。很多年轻人不懂汉字。只会说。我的一个华人朋友,今天上午还在一起呢,他英语挺好,华语只会对话,汉字只能认识四分之一不到。
李光耀还强行关封了华侨创办的以华语教学的南洋著名高等学府——南洋大学。
即使在马来西亚,汉字的招牌、路牌到处都是,现在韩国都有汉字的路标,但在新加坡禁止使用,新加坡的公共场合全部用英语路标。
这个政策,使新加坡成为所谓东西交汇的世界城市。但是,越来越多的华人放弃了母语。李光耀也发起过所谓的华人说华语运动,但是没有制度支撑,从1965年代以后一直至1995年的30年中,华语地位不断下降。
华语也有自身的难处。一,在中国全面崛起之前,学习华语对于新加坡人来说,无论是移民还是做生意,意义都不如英语。二、新加坡华人多半是南方人,他们日常说的华语是闽南语、客家语和广东话,与华语的普通话差异比较大,相互之间也有差异。
不过,与台湾、香港不同,新加坡的法定的华语标准是汉语普通话、汉语拼音和简体汉字。因为李光耀认为,新加坡不能自创一套,中国当然代表了华语的发展主流,所以新加坡华语的文法与北京保持一致。新加坡也有人抱怨中国大陆的字体和用法太混乱,让他们无可适从
新加坡实用主义的国策在经济领域也是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里面有太多东西了,我只讲几个方面让大家领略一个什么叫做“有奶就是娘”的风采吧:
赌场。赌场这个产业是老李深恶而痛绝的,据说他多次否决办赌场的决定,而且据说还放过话,说……大概那个意思吧,就是你们要办成这个事,要我死掉还差不多……之类的话。结果便宜了澳门。
2007年以后,东南亚经济危机,新加坡顶不住了,感到有赌场会带动人气!而且,这个时候,东亚地区已经出现了一个巨大的赌客来源,这个巨大的国家,人巨多,钱巨多,出手大方,不心痛,据说这些钱不是他本人的。澳门挣翻了,连缅甸北面都挣翻了。
新加坡坐不住了。他断然决定开赌场,而且一开就是两个。新加坡政府制定了许多规定,限制本国公民去赌。比如,新加坡人进赌场要出示身龘份证。如果你的老婆不想让你赌博,她有权拿着你们结婚方面的有效证明,到赌场去给你登个记,这样,你进赌场时,一出示身龘份证就会被拒入。——很显然,新加坡办赌场,只是为了挣某大国的钱。
已经退休的老李,为此还专门发表讲话,为儿子的政府开脱,大讲自己为什么转变观念,收回自己当年毒誓一样的狠话。
新加坡实用主义的国策在经济领域表现得淋漓尽致。再举一个例子。
911事件震动了世界。新加坡这个美国武器保护下的小可爱,在想什么呢?你可能想不到,他以飞快的速度计算着这个事件对于国际关系的影响,以及自己在这个影响中的得失,并且开始趋利避害地行动了——他挖了老美金融墙角。
新加坡的经济定位是要当东南亚乃至全亚洲的金融中心,要与东京上海香港死磕。但是,钱如果不往他那儿跑,该怎么办呢?911以后,新加坡的高官们开始往中东石油富国跑,具体负责联系那块的应该是他们的退休老领导吴作栋。
新加坡人对爱包头巾的兄弟们说:看看吧,你们的钱都放在美国,一,美国不安全,指不定什么时候就被飞机吻了,二,你们的钱不安全,要知道,劫机的人绝大部分来自沙特(10个?),如果美国认定你的政府与之有关联,认为你们支持了恐怖主义,你们的钱还能拿回来吗?不能全存在美国,要分散风险啊!
结果是,大笔的石油美元从美国跑到了新加坡。考虑到美国发动阿富汗战争正是用钱之际,以及后来的金融危机,这个做法……我只能说,实用主义到家了。
太长了,有时间自己去翻,
虽然这篇文章有很多偏颇之处
但是很多地方可以帮助了解,当然要自己辩解筛选
只回复两个网友问题吧。我的观点不一定对,与大家交流一下。
一是有人认为新加坡的成功主要取决于它的地位位置。我觉得位置有作用,但国家政策导向还是主要的。巴拿马位置比新加坡好,国际环境也不错,土地还大一些,人口差不多,但是发展得不太如意。埃及的运河,也没有对埃及的经济发展起到应有的作用,只在政治上捞了些好处。另外,海峡和运河不一样的,国际海峡不用支付通行费,只要你不停靠他的港。事实上,马六甲海峡两岸三国的港口存在竞争关系。所以,不能否认新加坡政龘府在发展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二是“很多反龘华反的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中国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反的是代表目前……”这个贴子,大家回复N多。这个有点政治敏感,大家别讨论过头了让这个贴子删了哈……呵呵。
我的理解是,国际反龘华实际有三个层次:一,微观层次:是因为华人移民挤压当地人的生存发展空间(至少当地人这么认为),反对华人群体;再微观一点,比如现在的新加坡,有人反龘华是因为中国的大学毕业生抢了人家的饭碗,还有一些中国的美女移民抢走了人家的老公。二,中观层面,因为意识形态或者国际阵营或者价值观念的差异,外国的政龘府或者外国民间,反对我国的政龘府;三,宏观层面。现行的国际秩序,是在1992年苏联死掉以后大家英雄排座次敲定的。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的发展都从中受益。现在因为中国国力发展、市场开拓以及资源需求,冲击了现行国际秩序,因为他们反对中国这个整体。
这三种情况都是存在的,在一个具体问题上,情况又有不同。就政龘府而言,坦率地讲,1979年以前做得不算好。当然如果做得好,矛盾仍然会有,但某些矛盾不会搞这么糟。当时的主要问题是极左思想,外交关系以意识形态划线,对华侨问题处理失当。1979年以后,总体而言还可以,当然也还有问题。李光耀回忆录中,说1978年邓龘小平访新,曾问计于他,他建议中国停止对马共等组织的支持,以改善国际环境,邓接受了他的意见。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也有许多网友把矛头全部指向政龘府,是有失偏颇的。比如美国反苏联政龘府,从来不反苏联人民,但俄罗斯搞了西式选举民龘主,俄美关系还是不好。再比如,非洲有一个国家叫扎伊尔,现在叫刚果金,该国以前有个统治者叫蒙博托,真是独裁腐败血腥到家了,有兴趣的兄弟可以搜搜他的光辉事迹。可他是美国人的铁杆好朋友,因为他坚决反龘共,所以冷战时期被美国极力支持。
国际关系很现实,我说新加坡是实用主义者,其实各国政龘府从根本上讲都是实用主义者。所以我感到第三个方面的原因,是带有长期性、根本性的原因,是无法回避也很难解决的问题。中国整体利益与世界各国既有利益格局的碰撞,决定了反龘华思想和行动将长期存在,我们必须正视。
知识贴,我今天才知道新加坡四大种族华马印英里面那个英,以前我一直只知道前三个
他这个帖子 有很多瑕疵
但是很全,很多 我只是看到一些 摘录一些
有兴趣,最好自己GOOGLE 搜搜 看有整理好的
能够更全面的了解新加坡的人文,历史和中国的关系和心态等等吧
反正自己阅读,自己筛选
一千个人里有一千个汉姆雷特
我只是感觉这个帖子比较全,和大家分享下
具体他的有些内容和观点,我也不完全赞成!
我看完了,唯一想问的是。。。。。。这个到底是什么鸟字啊 ————〉龘
你根本没看完。。揭发。。你是掐头去尾只看了最后一段。。。
PS:这个字是慈禧啊
这个我还没看完
我可能只贴上1/10的帖子
这个帖子超长
我贴上去的可能只有1/10
有兴趣可以自己在网上找
超长!!!
呃。。我跟他开玩笑滴 嘿嘿
你。。。你。。。你的华文看来可以和我一拼了~ same same 啊~
切。。。我可是教老外华文的哟。。。难道是被他们带退步了?
他。。。他说的我从小就在听了。。。。闭着眼睛都会背了。。。。
那。。。那。。。那应该是你的眼镜该是时候了~
有道理啊不错不错啊 :$:$:$
我贴的主要是新加坡背景
这个帖子内容很多
关于历史的
经济的
文化的
政治的
当然最主要还是我比较懒。呵呵!
他这个帖子漫长的
除了新加坡
还有中国的
企业的
很多很多
….
我还没看完!
民族和社会讲完了,那么新加坡是什么文化?多元文化吗?还是多元融合形成的一种新加坡文化?
多元文化社会的祖师爷美国,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理论,一种是鸡尾酒理论,或者叫融炉理论,认为美国社会是统一的一种文化,这种文化是由多个文化元素融合和发展而成的。另一种是色拉钵理论,认为这些文化元素各是各,只是被装在一个叫做美利坚的钵子里罢了。
我观察的结果是:新加坡是典型的色拉钵文化,四个民族的文化并没有融合,更不可能在融合的基础上发展出全新的文化。在这四个文化中,居于绝对主导地位并决定了新加坡文化性质的,恰恰是那个占1%比例的民族所代表的文化——西方文化。
研读新加坡建国以来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管理等政策,从多个方面角度进行观察,我们不难发现,新加坡的发展目标,就是致力于建设一个英美式的西方发达国家。虽然西方国家经常骂他是东方[关键词屏蔽],但这个目标从来没有动摇过。这是实用主义的新加坡为了活下去的必然选择,前文已经说了,不再多说。虽然中国影响日深,但新加坡生死存亡取决于美国的基本现实,决定了新加坡必须把西方文化作为国家的头号文化。
那么华人文化呢?套用前面贴子里曾用过的句式,在新加坡政府眼里,华人文化非常重要、非常重要、非常重要——仅次于西方文化。那么处于西方文化之下的华人文化是一个什么生存状态呢?新加坡华人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又是怎么样的呢?
楼主坐坐169 167 980就知道马来人当不当兵了………..有朋友当兵 上司就是马来人
————————————————————————————
哦,谢谢指教!因为我是信马由缰随手写的,凭记忆,没有去查资料,如果提供了错误信息,向兄弟们倒个歉哈。
2011-08-27 23:14:43
新加坡的华人文化,从根本上讲,就是中国文化边缘上的支流文化。台湾文化、香港文化、澳门文化、各国华侨文化也是一样。所以,我觉得,我们有必要把新加坡文化放到整个中国文化的大盘子里,一并观察研究,探讨促成中国30年惊天大发展的社会文化因素。
欧耶,我终于从小岛上绕回中国大陆了。
世界国家很多,但是实际上文化不多。由于文化是个好东西,所以大家都想有。这个可以有。但是,如果某个国家硬说自己有多少舍我其谁的独门文化,那就比较扯旦了。世界上的文化,大而言之也就那么几个。韩国人自从攒了点钱以后,就想当一个有影响力的世界大国。于是乎,一时间,在韩国,连辣白菜的缸里都滋滋地冒文化。这[关键词屏蔽]根本不是文化现象,而是披着文化外衣的经济现象和政治现象。
放眼世界,世界级的大文化有四家,然后又各有一些小分支。篇幅有限,我只列出来,不作论述和评价。
第一,西方文化或者称基督教文化,这是当前人类社会最强势的一个文化,从大航海开始,已经称霸500年了。其分支有三:一是以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为代表的新教文化。二是以法国、巴西、意大利、西班牙为代表的天主教文化,或者称拉丁文化。三是以俄罗斯和东欧巴尔干国家为代表的东正教文化,也有人叫他斯拉夫文化。
第二,伊斯兰文化。这个文化也很有特点和个性,亨廷顿《文明的冲突》有深入论述。其分支有五。一是阿拉伯文化,包括阿拉伯十几个国家。二是波斯文化,就是伊朗,考虑到阿富汗和塔吉克也是波斯语系的,可以算进去。三是突厥文化,土耳其是老大,小弟有前苏联中亚四国(土乌吉哈),加阿塞百疆。四是马来文化。印尼、马来这些马来族系的国家。五是印度的伊斯兰文化。巴铁和孟加拉。
第三,印度文化。南亚国家,印、尼泊尔、斯里兰卡等,国少,人多。印度文化是核心是印度教,也有少数佛教徒。
第四,中华文化。后祥。
四大文化的边缘,有许多可此可彼的交叉地带。比如东南亚是中印伊三大文化的交汇点。巴基斯坦实际上是印度和伊斯兰文化的交集。四大文化边缘,也可能存在个别独立的小文化。比如日本文化、犹太文化、黑人文化,这些小文化受到大文明的深刻影响,所以也有人争论其是否具有独立性,坚决否定他们的独立存在。比如,犹太文化除了犹太教就是彻头彻尾的西方文化。
大背景交待清楚了,我们就来仔细看看我们最亲爱的中华文化吧。
同志们好,同志们掐架辛苦了!
没有想到一回来看到这么多个贴子,真是太给面子了,害得我都找不到我的前一个贴子不知道从哪儿接着说了。不过兄弟们不要互扁,大家都是希望中国能好!你们这一掐,我都不知道怎么办了,像一个好心请客的人,发现客人们在自家的客厅里发生了一场群殴,也拿不准自己是不是也该负些责任。
讲到中国文化了吧。大家发现没有,世界的四大文化,体量基本上差不多,都是十几亿的人口(伊斯兰接近十亿)。但是五百年来天下大事,就是一个揍三个。结果又揍成两个群体,揍人的西方文化和被揍的东方文化(远东两个、中东一个)。
新加坡这个岛屿很有意思,就是他的四个民族恰好来自世界四大文明。虽然华人居多,但老李内心不想以被揍文明自居,他的文明取向当然就是那个那个那个那。
刚才有个兄弟的贴子里有提到关于中国小姐在新加坡的事,我其实昨天就想写,又怕大家好奇我自己是怎么知道这些情况的,所以就没有敢写。今天写到文化,后面我会提到这个方面的事情的。
嗯,文化。
这个方面,坦率地说,我几乎绝望地认为,一个有点起码规模的民族,几乎永远不可能摆脱自己的文化,无论他自己怎么想摆脱。如果你来个反证说,今天日本与200年前截然不同,判若两日。我更倾向于认为,这个不同不是一种摆脱,而且文化自身的历史演进。即,不是横向由A到B,而是纵向由A到A+。他还是他,别以为换个马甲别人就认不出来了。作家史铁生在地坛看到一个小孩子,这哥们神刀刀地思考说:“当然,那不是我——但是,那不是我吗?”(在中国当作家容易走火入魔,大家入市需谨慎)。今天的中国文化,难道无关秦关汉月吗?所以我绝望地认为,民族文化几乎不可能摆脱。不过,我庆幸自己所属的文化还挺不错。
即然无法摆脱,中国文化就必然伴随中国崛起,也必然在新加坡等华人地区长存,虽然靠边站。
因为文化几乎不可能摆脱,所以“脱亚入欧”不现实。因为文化的演进是一个漫长复杂的过程,所以指望演进到西化,几乎不可能,退一步说就算有可能,估计我们最近几辈是看不见。有人还提出中国现在已经很西化了,我说呢,这是中国文化对外部环境的正常反应,是自身的演进。任何一个活文化而不是考古意义上的文化,不可能不对外部环境做出反应,何况人强我弱,人揍我痛,可供吸收的东西相当多。所以,主张西化者可以关闭此贴了,我不会讲到那里去。
文化特征影响着国家性格和行为。中国的文化特征,自古以来表现为一种自在,而不是一种自觉。这是因为特征是对比出来的。对比则需要找到等量齐观的文明。中国人去越南、韩国,他们是中国的子文化,所以怎么比怎么像中国。(虽然这两小儿现在非常希望自己长得像邻居)。这么比,找不出来什么文化特征。
但是,如果有一个等量齐观的文化出现,情况就会根本不同。想一想当年(东汉是吧),白马驮经,佛祖西来,给中国造成了很么大的文化冲击!从“南朝四百八十寺”到三次惊天动地的灭佛运动,中印文化的撞击影响之大,值得有兴趣的兄弟去研究。东汉末角的“五斗米道”兴起,标志着道家学说变成了道教,这是中国文化被外来佛教激发之后的直接反映和向前演进。然而,中国地理位置实在太偏,海陆交通条件实在太差,所以,两千年来,除了上述一点管窥外,我们几乎没有碰到什么像样的文化对手,三教慢慢就同流合了污,共同构成我们的文化基石。
中国文化自觉一直就拖到了1840年。大炮一响,[关键词屏蔽]万两。大炮再响,园子点了。这一次不同以往,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在文化意义上等量齐观的文明,不幸的是,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上,已经完全不能齐观。中国文化是被揍醒的,眼睁开时已经是个乌眼,这个世界,已完全超出了中国人的文化理解能力。同时,历史又没有留给中国人任何文化理解的时间。
让我带兄弟们一起回顾一下中国文化反应吧。虽然我们很心痛,但这是历史
聊完中国文化的“自视”,再聊聊中国文化的“他视”问题,即西方人如何看待中国文化。我认为总体来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融入国际社会,西方文化对于我们的看法,越来越深入,越来越全面,但依然充满了傲慢与偏见。
我举一个例子,许多美国杂志一提到了中国人和韩国人,经常会把我们与吃狗肉联系在一起。美国人如果提到“吃狗肉者”,基本就是指的中国人或韩国人。
关于狗肉的问题,我倒是考察过。山东有句谚语:要吃飞禽,鸽子鹌鹑;要吃走兽,驴肉狗肉。可见这四样东西比较好吃。贵州人则说:花江狗肉滚三滚,庙里菩萨坐不稳。狗肉之香连菩萨都动心了。虽然民间有此一说,但据我了解,实际上真正吃过狗肉的中国人是很少的,吃过的人许多年也就是吃一两次。真正爱吃狗肉的人少之又少。
即使吃狗肉这件事确有其事,也犯不着在文化上上纲上线。但美国人坚决以自己为中心。在他们的眼里,狗与猫是人类最好的朋友。天底下竟然还有吃狗肉的人,这实在太不可理喻了,这还有人性吗?其实,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价值观。在印度文化里,牛是神灵,是绝对神圣不可侵犯的,所以牛在印度可以幸福地活到死。
美国人酷爱吃牛排。他们天天大嚼大啖着印度人的神灵,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却怎么也不能理解为什么中国人竟会吃掉他们的朋友。
美国人喜欢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庞大芜杂的文化用一个符号进行简化。比如中国人吃狗肉——冷酷没有爱心的家伙;新加坡人使用鞭刑——东方式的[关键词屏蔽]主义;日本人的相扑——新奇而怪异的异族风情,这么小的国家偏偏要搞巨人的运动,也许日本人的心理正像相扑运动员的身体一样变态;印度的玩蛇艺人——小笛子竟然可以让眼镜蛇跳舞,不可理解的东方神秘主义,颇有一点原始的危险刺激。
上贴说到,虽然中西方文化已经相互“认识”,但总的来说由于西强而中弱,造成了长期以来,中国人对西方文化有许多仰视所带来的偏差,而西方人对中国文化则有许多由于俯视所带来的偏差。
在某些中国人眼里,西方什么都好,特别是八十年代有句说法,叫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而在西方人看来,除了中餐味道不错(但是不符合健康标准),其余的中国东西似乎没有什么可取之处。中国人是潜意识的文化主义者,特别希望别人崇尚中国文化,但是不要以为西方人对中国感兴趣就证明他仰慕中国文化。我楼下小区的影碟,反映南美食人族的片子被借得最多,并不代表中国人崇尚南美的野人文化。人类对异质文化充满了好奇心理,但猎奇不等于喜爱,即使喜爱也不能于崇尚。
由于深层次的文化原因,再加上实质的利益冲突,使得我们中国人做什么事情,在西方看来都不对,都要批评。美国华人林良多最近发表的诗作《你们究竟要我们怎样生存?》有一定代表性。这哥们很冒火地质问:“当我们的人口超过十亿时,你们说我们摧毁地球;当我们限制人口增长时,你们又说我们践踏人权。当我们一贫如洗时,你们视我们低贱如狗;当我们借钱给你们时,你们又埋怨使你们国债累累。……”原诗很长,大家有兴趣去搜。诗里涉及的不全是文化问题,但根源在文化上。
在被西方的傲慢和偏见损害多年之后,2008年4月,中国新一代青年终于忍无可忍,他们在世界各地走了街头,事后还出现了四月青年(反CNN)的网站。这是件大好事。但是我们也要认识到,西方文化的优势心理是长期的历史中形成的,我们很难通过几年的努力转化其偏见。我们不必过于愤怒,你气死也没有用,每天把自己手头的一份工作干好,让中国一步步继续强大起来才是王道。
近年来中国崛起已势不可挡,许多西方人从实利角度出发,开始重视中国。我打过交道的几个西欧人,他们都是大学教授或者经济界人士,他们的子女里都有学习中文的孩子。他们真心的认为中国是西方之外最重要的国家,下一代人如果学习中文的话,职业道路定会宽阔一倍。但是,遗憾的是,西方从文化上或者说意识形态上对中国的偏见似乎有增无减,而且中国崛起以后,这种文化偏见甚至进而变成了文化敌视,至少一部分西方人眼里是这样的。
例如诺贝尔奖就是一个典型。除了西方人士之外,大家可以看一看这些年的非自然科学类奖项都授给了那些人。基本上都是西方看着不顺眼的国家的反对人士。我给兄弟们介绍一个得诺贝尔奖的窍门,你要是得了就把奖金分给我一半。那就是,你写文章抡圆了大骂中国的政府。不管中国干什么,你都上纲上线地写文章论证其谬误,对坏事,你就论证必然性,对好事,你就论证这是政治工程,是损害多数人利益的,是损害环境的。这样几十年如一日地骂下去,如果运气好,你很可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如果你不幸是一个文盲或者像楼主一样的懒隋,不会或不想写文章,那也没有关系。你就坐飞机到欧美各国去,下了飞机到处走走,看到人多的地方,就坐在地上脱了鞋破口大骂中国。这样几十年如一日地骂下去,如果运气好,你很可能获得诺贝尔和龘平奖。
这两年,某个实行西式民龘主制度的穷国,出了一个所谓穷人银行家,给农村妇女放了几笔代款,就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我仔细调阅了资料,我认为,他这个弄法基本上是流于面子的,实际上对于改变当地农村几乎令人绝望的贫困现实,作用是九牛一毛。相当于一个人痛得要死了,你去给他按按肚子,再说几句安慰的话。要说对农村的贡献,中国的农村改革才是真正惊天动地、触及根本的改革,中国这三十年的农民脱贫致富才是全世界扶贫最大的成绩。然而,我们永远不可能得奖,在那些评委的意识形态的眼里,中国的成绩永远一文不值。
贴子现在进入“从经济角度看中国崛起”了。今天,坐在飞机上,我看着满天的云,心思和云一样乱。一个超级懒人,偶尔发个贴,发现竟然有人跟贴,一时受宠若惊,就一路写下来。如果说文化是无所不在的、蕴含于一切领域的,经济则同样无所不在、无孔不入。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就是这个意思。但经济还有一样与文化极为不同,就是文化是形而上的,经济则是实打实的。写诗是好是坏,大家可以争议;做生意是赔是赚,连傻子都一眼便知。所以,说文化可以瞎摆划,“谈空说有夜不眠”,而说经济则很难这样去蒙。我是一个喜欢思考的懒人,在以往的日子里,偶然思有所得,又懒于提笔记录,那想法就如长河浪花,一闪而逝,现在打破脑袋也想不起来了,空对逝水,比较茫然。说实话,我真不知道自己可不可以完成这个贴子。
好在这是“漫谈”,不需要严密的理论体系。我将继承和发扬前面8万多字的没边没沿胡说八道的优秀品质,欢迎兄弟姐妹们积极理性地拍砖和证伪,以免我遗害网民。
记得前面的一个贴子当中,我曾谈到过,今天的经济学论文都变成了数学论文了,还很讽剌了人家几句。其实,这主要是我自己心理阴暗的原因。应该说基于大量计量数据的经济学研究,使传统经济学走向一个严整的科学体系。面对大量的圈圈线线加方程式的经济著作,我如果抡圆了往死里看,估计也能看明白。但问题在于我很懒。当年读书的时候,我一直用哪个哲人说的“世界上的真理都是简单的”这句话自我解套,一口认定那些复杂的东东都不是真理,于是心安理得不去攻读。做毕业论文时,虽有名师指点,却连一个什么模型都建不起来,索性写了一篇先秦诸子著作中的管理伦理学思想研究,才把证书混到手。
所以,下面的贴子里,我还是漫聊闲摆,绝不用我最头疼的数学模型和计量分析。兄弟姐妹若能回贴赐教交流,我更高兴。大家能有一见之得,能有一言相互启发,也算是没有白给电信交上网费啊。
总之还是那句话,我胡说,您胡听!劝君莫笑荒唐语,只当秋坟听鬼唱。这一句把楼里的姐妹吓跑了,哈哈。
这个贴子算是闲话,我们进入经济部分。
对于任何一个受过正规教育的中国人而言,第一次接触经济学知识应该是在初中和高中的思想政治课上,有专门的一大部分内容叫做政治经济学。如果上到大学,也有类似课程,内容更深。考研也要考这个内容。
很不幸,我高中时就因为这个课,令我的老师很郁闷。情况是这样的。老师讲政治经济学那段时间,正值九十年代初小平南巡以后,中国经济过热,我们校门口的烧饼价格,从两角钱一个涨到了一块钱三个,严重抬高了我的早餐开支。我从小就是一个喜欢思考的好学生,于是乎就对商品价格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老师这样教导我:商品价格是由价值决定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由于劳动者干活速度有快的也有慢的,所以价值由社会平均劳动时间来决定。这就是一头斧子换两只羊的道理所在。
我去问:为什么同样的斧子和羊,平时是一比二,当缺肉时会变成二比一呢?老师告诉我:价格虽然由价值决定,但它会受市场供需影响而上下波动,这个波动以价值为中心,不会偏离太远。
我又问:假如生产一口水缸需要2个小时,那么现在我再给它追加1小时的无差别人类劳动——我花一个钟头把它砸在许多小片,那么为什么水缸价格为什么增加,反而没有价了呢?老师告诉我,商品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体,你把人家的使用价值砸没了嘛。
我又问:校长和校办主任的工资差30%,他们两个的无差别人类劳动是怎样在工资中体现的呢?为什么是30%,而不是40%或20%呢?花10年发明一个专利可以值100万元,若研究9年便放弃了,这9年的人类劳动是不是没有价值了呢?自然天成的风景没有凝结任何无差别人类劳动,为什么要收门票呢?门票是商品价格吗?为什么刘德华打广告可以挣100元港币,而我倒贴钱人家都不要我呢?如果劳动力存在差异,那么我和刘德华两人的劳动力价值和价格是怎样决定、怎样衡量、怎样换算的呢?老师想了半天回答道:你这不是想跟我抬杠吗?
总之,我就是这样一头雾水地开始了对经济现象的观察。
等我上了大学以后,正值九十年代中期。那时,小平南巡已经过了几年了,中国已经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导向。既然实现经济转轨,经济学教育就要跟上。可是中国长期以来的经济学教材主要政治经济学,这个东西是跟计划经济联系比较紧密。于是中国教授们一通黑忙,很快整出了不少西方经济学的教材。政经和西经都是经济学,为了区别才加了个定语。这两种经济学有很多东西是矛盾的。但是并行不悖,我们都要学。而且必须把观点背下来,考哪门课就答哪一门,如果你用西经的观点去解答政经的考题,那恭喜你死定了。这种弄法看似不合理,却也很合理,就是把各种观点都介绍给学生,让你自己去辨析和思考。也就是这个时期,我开始关注中国的经济。后来挺火的《财经》杂志、二十一世纪经济报道、中国经营报,当时都还没有呢。当时我们比较喜欢刚创立的《中国经营报》以及南方周末的经济类文章。
在那个时期,我比较信仰西方经济学。例如价格问题,相对于政经的价值决定论,西经则主张市场供求决定论。也就是说,不管你这个商品是用一百年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制造出来的,还是天然形成被你拣来的,反正只要有人需要它,你们双方谈好愿打愿挨,一手交钱一手交货,那么市场就把价格决定了。用市场供需决定价格的理论去解释当年我跟老师抬杠的一大堆难题,看起来一切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