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管局将全面检讨场外衍生品市场
(2012-02-14)
早报导读
[名家专评] 郑永年:地缘政治大转移和中国外交
[时事漫画] 别让摩擦和分歧干扰中美经贸合作
[中国早点] ‘双英’两大阵营’叫阵’
[中国政情] 温家宝:房价合理回归目标不动摇
金管局副局长张瑞莲说:“拟议中的监管能降低系统性风险,改善透明度,并保护新加坡的场外衍生品市场不被滥用,与二十国集团的建议一致。”
郭书真 报道
我国将全面检讨场外(OTC)衍生品市场,增强对衍生品市场的管制与监督,以降低市场的系统性风险。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拟议中的监管一旦落实,指定场外衍生品的交易,都必须通过中央结算对手(central counterparty)结算,而不再双边结算(bilateral clearing)。这些交易也必须向交易资料管理机构(trade repository)呈报。
场外衍生合约,是两个交易方同意履行的合约。目前的双边结算,个别公司必须负起交易对手的信用风险,如果一个市场参与者违约,“交易对手风险”会扩散至整个金融体系。2008年,当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违约引发广泛的交易对手风险担忧时,市场出现了危险的连锁反应。
通过中央结算,可以避免这类风险蔓延,即使有一方违约,交易也可进行下去。
而通过设立交易资料管理机构,则可增加市场的透明度,并可收集市场信息以披露给相关机构和公众。
在拟定的计划下,所有产品都必须呈报。金管局将分阶段实施,第一阶段包括利率、外汇和石油合约。
金管局副局长张瑞莲说:“拟议中的监管能降低系统性风险,改善透明度,并保护新加坡的场外衍生品市场不被滥用,与二十国集团的建议一致。”
金管局是在参考了二十国集团的指导原则,以及金融稳定委员会(Financial Stability Board)的建议后,拟定了咨询报告书,并邀请公众在下个月26日之前提出意见。
根据二十国集团在2009年发表的匹兹堡(Pittsburgh)声明,二十国集团最迟会在2012年底,让所有“标准化的”场外衍生品合约适当的在交易所或电子交易平台上交易,并通过中央结算。
声明也说,所有场外衍生品合约也必须向交易资讯管理机构呈报,没有通过中央结算的合约,必须符合更高的资本要求。
美国和欧洲的政策制定者最先采取了行动。日本、香港、韩国的监管机构,也先后研究为不透明的场外交易建立结算业务。
场外衍生品的交易一般通过电话执行,目前正逐渐转向电子平台。
利率掉期(interest rate swap)、信用违约掉期(credit default swap)、外汇远期、掉期和期权(foreign exchange forward, swap and option)等,是场外交易的主要产品,用户是具有特定避险需要的金融机构和企业。
在新加坡,场外交易的衍生品主要是利率和外汇合约,分别占本地市场的55%和38%。
根据国际结算银行在2010年的调查,新加坡的外汇和利率衍生市场,在全球排名第四和第十。然而,新加坡的规模仍然非常小。
英国在外汇衍生市场的比重占36.7%,在利率衍生市场占46.5%,美国则占17.9%和24.2%,而新加坡的占比只有5.3%和1.3%。
另一方面,金管局昨天也在文告中表示,正在与新加坡外汇交易委员会商量,如何把场外衍生品的合约标准化,同时也在与业界人士讨论,进一步了解强制合约必须在交易所或电子平台买卖的成本与利益。
在检讨计划下,金管局也建议把大宗商品的衍生交易,从国际企业发展局负责的大宗商品交易法令(Commodity Trading Act),转移到金管局的证券与期货法令(Securities and Futures Act)。
[email protected]
梳理下也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