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教育

请达人来谈谈新加坡设计大学

SUTD是新加坡第四所政府大学,与美国MIT和中国的浙大合作,据介绍,目前课程模式仿照MIT,去年就已把招聘来的讲师等送去MIT培训。今年是第一届开班办学,招生规模为450人,师生比1:11 。前三学期不分专业,学习基础课。共有四个专业:Architecture and Sustainable Design,Engineering Product Development, Engineering System and Design以及Information Systems Technology and Design.  (网站www.sutd.edu.sg)

每年有不超过25人可以参与MIT的交换生,有100人可以参与浙大的交换生。学生毕业时有约10%的学生可以直读MIT-SUTD的双硕士学位。通过9个月在SMU的学习,“High-achieving SUTD students will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be considered for advanced placement in the Master in Management (MIM) and Master of Science in Innovation (MI) programmes at SMU”.

学生在这里通过3年多就可以毕业拿到学士学位,但是目前这一届学生没有机会学习双学位或双Majors,其它三所大学均有这样的课程供选择。

因为是新大学新专业,学位是否受世界名校承认是个风险,当然能够直读MIT-SUTD的双学位硕士课程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了,但仅极少数人可以直读硕士。其他毕业生会不会因为学位没有受承认而难以在其它欧美著名大学继续深造?这个SUTD的毕业文凭能否在中国内地大企业认可?

当这个白老鼠不仅有学位不受承认的风险,还要受新组建的教师团队和行政团队自我磨合和相互磨合的影响,还有,学校的正式校园在本届学生毕业后才可以搬进去,目前在Dover附近的临时校园办公。

请大家说说这个大学是否值得一博?


是否分数要求比nus,ntu低点儿?


应该不至于低吧,不知道。若不考虑出国再深造,毕业留这里工作,就不该有什么担心的。


半月前,听到一则新闻:
“新加坡设计大学将采用分散式教学,校园将分散在现有的各个大学内部。”
这是过渡措失,还是将来一直这样下去。那樟宜的校舍呢?


好像不是过渡措施!是永久性的!


这种做法,会不会导致学校流产?


我觉着孩子报考大学,首先要考虑的是专业,是孩子本身喜欢,或热爱什么专业。然后根据专业,再选大学的。

现今世界经济变幻莫测,很难预测各个行业前景的。如果回归职业的根本,就是孩子本身擅长与喜好的职业是什么。

换句话说:让孩子成为他/她自己,他/她自己特长,自己热爱的职业。

在孩子成长为最好的自己后,不管孩子进入什么行业,孩子自己依然会尽他/她最大努力,成为他们行业优秀从业人员的。

Talent, 和Passion,是人生最宝贵的个人资产。。。

名利,追根到底,都是身外之物。人生的幸福,很多时候不是钱完全能衡量的。

人最难跨越的是自己的心坎,人生最大的敌人也是我们自己~~~


您是指这则消息吗? http://www.zaobao.com.sg/edu/pages5/edunews120412b.shtml   “新加坡科技学院将在五所理工学院的校园内兴建校舍,方便学生上课。校舍预计在2014年竣工,科技学院也计划在同年把总部搬到位于杜佛的一栋现有建筑。”

科技学院和科技设计大学不是同一所学校,前者多是与世界各大学联办分校,目的是为理工学院学生毕业后“专升本”,而后者是我在本帖中讲到的新加坡第四所政府大学。


本科教育在高等教育中是很重要的一环,无论我们是否追逐名利,我们谁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在上完四年大学本科或毕业几年内发现原来毕业的学校“消失”了,我们都希望自己曾经在那里苦读的大学蒸蒸日上,要是出个诺贝尔奖,尽管不是自己,也倍感光荣。

现在有两种声音:一是相信新加坡政府塑造品牌的能力,相信SUTD一定能办成功,承受学位不受承认的风险。

                        第二种声音是尽管MIT很优秀,新加坡也很优秀,但一个大学要得到世界承认,不是朝夕能得到的,作为第一届学生,风险太大,自己的孩子不能冒这个风险。


如果没记错的话:是3月30日电台上听来的新闻。
中文名字很像哈,有可能不是同间学校。


我反而觉得,除非孩子能上MIT等欧美名校(有条件,有资金支持),如果只在新加坡上设计有关的学校,新加坡设计大学应该是个不错的选择!
比如以前在新加坡管理大学SMU成立的时候,也有很多人有很多的说法。但现在的新加坡管理大学已经很有规模了。
从新加坡政府历年来的作法,这个“新加坡设计大学”应该是个很有前途的学校!


我觉得你的担心是有道理的。。。

如果你女儿喜欢学设计,为什么不考虑报国大的设计专业呢。。。

国大也有设计专业,好像是环境设计,还是什么设计的。我记得不是很清楚的,你可以上国大网页上查一查。。。

我觉得,无论在新加坡,还是去其它国家,国大的排名和知名度,都远远高于新建的设计大学啊~~~


其实我女儿钟情的是人家1:11的师生比以及美式教学模式。她说来新加坡两年,上了2年礼堂大课,以前在国内无论上多无聊的课从没打盹的她,在JC期间会在大课堂打盹。


SUTD与科技学院是不同学校, 永久校园在樟宜。
受外界承认是需要时间的,但在新加坡应该没问题,就像SMU一样。我个人看好这个大学,新加坡政府打造品牌的能力还是值得信任的。


“最早两届毕业生”我没有遇到过,但至少最近我身边工作SMU毕业生的学位没有不被承认的问题,包括出国读书等等。


在新加坡,大学的工程类的新专业,需要在Engineering Accreditation Board (EAB) 登记,目前已被登记和临时的的工程类专业都被列在它的网站上 http://www.ies.org.sg/pageview.php?page_id=110。EAB is a Signatory of the Washington Accord.   
请英语达人给解释一下两个表头中的“Commencing for class graduating in year”和
“Commencing for class admitted in year”是指什么?
  谢谢!


非英语达人的理解:是指科系登记认可的起始年份吧,一种是从某年毕业那届起都认可,另一种则是从某年入学那届起才开始认可。


联合早报的一篇文章,放这里,给大家参考:
76学生获新科大奖学金占学生总数比例超过两成 林诗慧 (2012-04-22)    热爱科技和创新的黄德文(21岁),为了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SUTD)放弃到英国顶尖大学留学的机会。
  他昨天获颁新科大首次颁发的奖学金,是76名得主的其中一人。另有15名新科大学生获得业界颁发的奖学金。
  即将开课的新科大,目前还未能确定收生人数,不过以较早前估计的400人来看,奖学金得主占学生总数的比例超过20%。
  以优异成绩毕业自国家初级学院的黄德文,最初报读的是新加坡国立大学理学院和英国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的天体物理学(astrophysics)系,获得两所大学的录取通知后,却忽然改变主意,决定报读新科大。
  他受访时说:“我本来对新科大知道得不多,后来有人向我提起,我去看了它的网站,发现这就是我想要的,于是决定报名。”
  黄德文一向来都对创新、科技和设计感兴趣。他曾经亲手制造一个无线耳机,并且带着这个作品参加新科大的入学面试。   除了科技,黄德文在芭蕾舞方面也非常有天分。他代表学校参加过比赛,今年7月也将代表我国到澳门去表演。
  获得新科大奖学金让黄德文倍感荣幸。他说:“这说明他们确定我是他们想要的人,我也更加放心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
  另一名奖学金得主陈慧平(19岁),则是为了进新科大,不惜等上一年的时间。她去年自维多利亚初级学院毕业,决定选择跟大部分同学不同的路,报读今年才开课的新科大。
  她受访时说:“我喜欢创造东西,例如用冰淇淋棒来制作房子,对很多事物也有好奇心,想要知道它们是怎么运作的。”   即使比同龄女生迟一年入学,陈慧平也没有后悔当初的决定。
  她说,这一年来她都在做义工,生活过得很充实。
  能够获得新科大颁发的奖学金,陈慧平心存感激,因为父母目前都在转换工作,家庭收入不稳定,奖学金能够减轻家里的负担。
  新加坡公民在新科大的学费是一年1万1000元,奖学金得主在新科大修读的三年半里无需支付学费,不过他们的平均成绩(GPA)必须维持在4.0以上(满分是5.0)。校方每个学期会审核他们的课业表现。
  校方是通过学生的入学面试决定奖学金得主人选。他们必须是新加坡公民、成绩优异,并且对科技和设计有热忱。
  新科大校长马尼安蒂教授(Thomas Magnanti)昨天在奖学金颁发仪式上致词时说,奖学金除了给予学生财务援助外,也可为他们提供实习和出国累积工作经验与建立人脉的机会。 [email protected]
《联合早报》


又读了一遍:
每年有不超过25人可以参与MIT的交换生,学生毕业时有约10%的学生可以直读MIT-SUTD的双硕士学位。
很是诱人呢!


我家女儿已放弃,自觉无缘这些好机会。若真能把握住这些机会,自是非常吸引人的,相信这也是一些成绩非常优异的孩子选择这个新校的重要原因吧。


可以把你的话理解为:
如果不能和麻省联读,国大建筑、南大建筑是更好的选择。对吗?


是的,可以这样理解,不想让孩子冒太大风险,平平稳稳也是福。


决定了?

人人网上有一篇介绍NUS建筑系的文章:

AKI介绍帖(转载)
不好意思在AKI,一张图代表一万字,所以一下的讲解会有很多图。

        这些东西讲的话只要5分钟,读一下差不多也是5分钟。

        Overview:(具体的包括每年要学的课程,cost,官方网站上都有)

                        10th: BBB/C 90th: AAA/A aptitude test(大致在四月底五月初) 大一的课程以画图为主,是从很简单的线条开始,培养耐心,启发我们很多看似简单的事情也是很难的。因而AKI并不是只有学过Art的人才可以学。 大二就开始接触CAD,3DMax之类的软件了。 大三有很好的exchange的机会,可以去真正见识一下世界上的传奇建筑。 level 4: Bachelor of Arts in Architecture (Honours) level 5: Masters in Architecture (Design),只有读完master才可以去考取建筑师准证,关于这个lisence,在后面的career prospective板块会接着讲。

                        Choice: An architect knows something about everything. 如果兴趣很广泛又不愿取舍,又不怕死的话,就选择AKI

                        
        
在Studio,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桌子。桌子很好地解决了其他系课间没有地方休息只能去图书馆的困境,当然了,可能晚上睡觉也要靠这张桌子了。桌子用来画画,做模型,有时会摊得很乱,但也有人收拾的很整洁。

        
                        

        做模型是一种很重要的技巧,基本上从学AKI开始到后来从事AKI工作,就一直在做模型。做模型当然需要买材料,会花钱,但比起做完模型的满足感,材料的投资不过尔尔。大型的模型会分组做(13人左右一个组,我们成为一个studio,一共有11个studios。)小型的模型是自己做。一般花一两个月的时间做一个individual model(for yr1)。

        
                        

        做完模型就是给自己的模型画图,有基本的plan, section, elevation,也有透析结构的,也有结合环境的。画一般都是画在A1的大纸上,在term结束的时候,连同model一起做一个5分钟左右的呈现,接受tutor(导师)的Q&A和crit。

        
                        

        然后就是把自己的作品document,做成portfolio。这本portfolio在之后升学应聘等方面都是比简历还要重要的素材。每本portfolio的做成都好像出了一本书,很有文艺情节。

        
                        

        AKI在假期的时候,会由导师带着去field trip。因为建筑真的很需要实地地体验,同时设计的灵感也需要不断地视觉冲击。像我在3月去的越南的一个古城Hoi An,属于UNESCO下面。我们会对建筑,城市,人文等等进行观察,画下和写下自己的感悟。很有意义。

        
                        

        AKI毕业后,有2年实习,然后就可以考证。实习不难找,说白了因为只有国大有建筑系。好吧,SUTD躺中。毕业生平均起薪3600。图片摄于DP Architects, @marina square。真正的建筑师除了要继续在office/studio做模型画图,还要去实际的工地和contactor\engineer协调设计和实际施工方面的误差。

        对于中国留学生来说。我个人认为,中国在08奥运之后,真正开始认识到了建筑和土木工程的区别,设计和纯建造的区别。中国有自己的悠久文化,甚至古代的建筑理念也和西方的大相径庭(这也是为什么国大的建筑教育很西式,好吧,还是有不少东南亚和日本的内容的。)所以中国一直有很大的市场开拓。而世界上也开始被东方文化吸引,这也就是为什么王澍成为了第一个中国人,荣获今年的建筑诺贝尔奖,pritzker award。当然考虑到国情,要想在帝都和魔都有所作为,恐怕是不行了的。这也是为什么王澍的作品集中在浙江,不过我去年底去过广州,作为中国第三城市,很有前景,另外一个比较看好的城市是成都,我想今年夏天去看一下。

        跑题了。那到此为止。

        p.s. 我知道我写的肯定有遗漏,很多地方需要同仁和前辈补充,我很欢迎。
        p.p.s. AKI是个苦逼的专业,众所周知。但我更想说,这是一个充满挑战,同时,又能使你的创新思想得到前所未有得展现的专业。我觉得人生就是不停地战斗,人生就是要老了以后,有一段能让自己都为之骄傲的回忆。


另一篇AKI介绍帖 (转载)

NUS Architecture,国大建筑系,属于SDE。SDE一直以来在PRC中冷门在Local中热门,一直以来介绍也不多。有不少人包括新加坡人都不清楚建筑是做什么的,其实建筑系学成了的文凭是Bachelor of Arts(Architecture),所以其实建筑系学的是艺术。还有很多人容易把建筑和土木工程搞混,说得直白一点就是一座建筑物,建筑师负责设计,土木工程师负责建造。当然其实这两个领域有很多重叠所以实际上学建筑也会学很多土木工程的基础。现在有个很不好的风气就是学建筑的和学土木工程的相互看不起,这个就不对了。学设计谦虚是很重要的,善于从别人身上学习,听取别人的意见都会使学习事半功倍。
        
        大家提到Architecture的第一反应肯定是苦逼,这个stereotype已经根深蒂固了所以也就吓退了很多学弟学妹。不过长期以来公众对建筑系的了解不够,所以有不少的错误认知,所以任何对建筑有兴趣的同学千万不要因为单方面的意见就放弃自己的梦想。说建筑系苦逼其实是很片面的,因为当你为了你自己喜欢的东西努力的时候你也就乐在其中了,所以选择专业最重要的不是读书轻松,不是毕业生起薪,而是自己的兴趣。
        
        Aki是个五年的课程,虽说第五年是Master不过大多都会去读。在大四会有Specialization,分为Design,主要是设计;Design Technology and Sustainability,主要关注可持续发展和科技方面;Urban Design,主要是城市规划和设计;Landscape Architecture,主要是景观设计。起薪什么的数据虽然高但建筑系的竞争绝对是激烈的,所以千万不要抱有进了建筑系就高枕无忧了的想法。一句话只有学好了才有资格牛逼。
        
        进建筑系前会有aptitude test,就是一个简单的考试,考考你对建筑和设计的认识。貌似今天还有interview,不过这些东西都没什么好怕的,也不必刻意地去准备,只要以一颗平常心对待就好了。2011年的数据上来看10th percentile是 BBB/C 90th percentile是 AAA/A,这说明什么问题呢,就是来读Aki的确实有A-Level成绩是不很好的人,比如我自己就是;但是各种大神级的人物也是绝对不少的。当然这还只是念书的方面,至于绘画,做模型等等其他方面,也会有大神。至于需不需要艺术基础这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有艺术基础会有一定优势,但是就算完全没有艺术基础也不会有任何问题,整个系里180人大部分还是science student,基础的绘画,制作模型等技能在Year1会有专门的Module来教授。不过有一点不可或缺的就是自己一定要有想法,有对美的理解。
        
        Aki的学费贵这个是事实,而且买工具和材料也会花掉不少。但是相信比起创造所带来的成就感金钱的消耗是不算什么的,特别是看到自己的Portfolio一本册子印出来,那种感觉绝对是无与伦比的。而且在Aki学到的东西很多很广,每个建筑师都是杂学家嘛。当然很多东西是老师不会手把手教的,需要自学,这就需要有求知欲了,也是检验是否真的热爱建筑的途径。
        
        在Aki课程其实不多,时间也不长,但是一般大家也没有多少空余时间,像实地测量,设计,制图,做模型都是很花时间的,很多时候需要熬夜,刚开始的时候可能会有culture shock不过这些其实都是家常便饭。第一年主要是练习手绘打好基础,第二年起才会开始学习电脑设计。由于空间和设备的关系很多工作,像A1纸制图描图等,都会在工作室里做,所以一般学Aki的会在工作室待上很久很久,就像大家的第二个家一样。晚上不回家睡在工作室的人也大有人在。大部分时间学Aki的努力并不是因为有人在逼,只是自己想要做的更好。有很多人会因为受不了劳累和压力而转系,不过如果能坚持下来回报绝对是丰盛的。
        
        当时进Aki之前有一位Tutor就跟我说,Aki苦逼只是个肤浅的说法,其实苦逼不苦逼很大程度上看个人。我觉得说的很对。每个人的工作方式不同,如果抓紧时间不拖延,自然少苦逼些;如果整天无所事事打游戏,或者不顾工作去泡吧,交作业前夜自然苦逼。努力用功终究是不会错的。至于课程难度么,都是上课认真听讲就不会有问题的课所以一样看个人。
        
        建筑设计课跟别的系的上课方式很不一样,整个系会以十几个人一组分成好几个Studio,每个Studio会有一位专门的Tutor,这位Tutor可能是全职教授,可能是建筑史学家,也可能是自己有公司的建筑师。每个学期课程的推进方式是以Workshop的形式,每个Workshop会提出一个课题,大家就要围绕着这个课题进行设计。每个星期一和星期四下午会有Studio Session,大家会把自己的进展呈现给Tutor来review。每个Workshop的最后会有crit,需要在两位Tutor和两个Studio的同学面前呈现自己的作品,并且由Tutor进行评价,基本上这个就是设计课的考试。
        
        每位Tutor都会有自己的设计风格和上课方式,而每个学期Studio都会reshuffle,让大家能体验不同Tutor的不同风格,开拓大家的眼界。Tutor跟大家待得久了大家也都像朋友一样,这种感觉在别的专业肯定体验不到。而Studio里的十几个人可能经常会一起熬夜一起做模型一起去Field Trip住在一起所以系里彼此之间都很熟。在Year1下半年会有Field Trip,以Studio为单位去东南亚国家学习当地建筑和城市,这是一个很好的开拓眼界的机会,也让在新加坡待久了的大家能够更加关注世界上的其他地方,特别是欠发达地区。
        
        我听说过有人认为来SDE就是不用学习,这种观点肯定是不对的,Aki虽然是以设计为重心,但并不是只学设计就可以了,事实上文理科都很重要。理科有如结构力学,建筑构造等;文科则有现代建筑史和设计思想与方法。所以其实学设计是文理并重。至于SDE多Gay的说法,我就不发表意见了。我只说SDE的风气是很自由的,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所以千万不要有任何偏见,也不要瞧不起任何人。至于还有个很多人都要考虑的事情就是男女比例,这个我虽然没有计算过不过在Aki女生是比男生多的,而且学设计的女生大多比较懂得打扮。所以这方面男同胞们大可不必担心。


还没有完全决定去哪间,但是SUTD是彻底放弃了,孩子不是能拼进MIT的料,也怕今后考研究生受影响,所以放弃它。
估计我女儿也不会去学建筑学,还要再等等才能做出决定。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