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准证

永久居民之路怎么走

居住了近30年才成为公民

  来自马来西亚柔佛永平的陈春华(54岁,工程项目经理)在新加坡生活和工作了29年,终于在前年决定放弃马来西亚国籍,入籍新加坡。

  陈春华的丈夫是土生新加坡人,一对子女也在这里出生和成长。对她来说,获得公民权应该是轻而易举的事,不过,在近30年的岁月里,她却宁可当一名永久居民。

  她说:“老实说,我对马来西亚还有依恋,因为亲戚们都在那里。”

  随着儿女们长大后以新加坡为家,陈春华认为回马国生活的可能性已越来越小,不得不重新思考自己的身份问题。她说:“申请成为公民,也是为退休做准备。现在我有工作,不必担心医疗保险的事,但是退休后,如果还是永久居民的话,就需要付更高昂的医药费。”

  “况且退休后如果想继续留在新加坡,可能还需要做各种繁琐的手续,左思右想,最后决定成为公民。”

  许多与陈春华同期来新加坡工作的原马国籍永久居民,也在这个节骨眼上陆续成为了公民。她说:“我身边至少有四五名朋友都选择这么做。”

  成为新公民两年,陈春华不觉得生活上有什么显著变化。她解释说:“新马一衣带水,文化接近,成了新加坡公民,我的自我认同也没改变。

  “当然,新加坡护照比马国的更好用,去中国或美国公干无须签证。成为公民后,我也能在每年的财政预算案下受惠。”

  唯一不便的是,逢年过节回马国,她不能随心所欲地想住多久就住多久。她说:“问题其实不大,因为工作的关系,最多也只能住上三四天。”

  本月中,卫生部宣布进一步调低永久居民的医药费津贴,陈春华庆幸自己早一步成为公民,不受新政策的影响。她认为,新政策可能会导致一些年轻外国专才不愿在这里定居,也可能波及一些相对弱势的群体。

  她说:“那些有工作的永久居民通常有公司的医疗保险,但是没有工作的永久居民,如外籍家庭主妇就可能会受到更大冲击,那么一个永久居民家庭的负担就会更重。”

10多年永久居民不愿成公民 

  40多岁的胡霞珍(房地产经纪)16年前离开中国广东来到新加坡,并很快成为永久居民。和她一起来的丈夫,在前年成为公民,而她自己却至今还没决定是否要成为公民。

  胡霞珍说:“不成为公民,绝对不是因为我不喜欢新加坡,而是根的问题。

  “我对家乡的亲戚还有很深厚的感情,这种血缘关系是剪也剪不断的,所以我希望自己能够很容易地回去。一旦拥有公民权,这一层自由就会受到限制。希望政府和新加坡人能理解我们这些永久居民的心情。”

  不过,胡霞珍并不担心他人的异样眼光。她说:“我并不在意人家怎么看我,最重要的是我怎么看自己。就算成了公民,我的祖先依然是中国人,这是改不了的。就好像本地一些受华文教育的老一辈,见到我时总是很亲切友善,可能就是因为我让他们想到他们来自中国的父辈。”

  最近,永久居民在孩子入学、购买房产和医药津贴方面,都面对新的限制,越发突显出公民身份的好处,迫使永久居民考虑入籍。

  胡霞珍认为,这些新政策对自己的影响不大,因为她没有孩子,也已购买房产。

  她说:“问题不是很复杂,目前我的健康还很好,也购买了医疗保险,所以医药津贴是否减少都不要紧。况且我不是因为哪里福利好,才选择去哪一个国家。人还是要自食其力,才能让生活更好。随着环境的改变,自己的心态也要跟着转变。”

  胡霞珍认为,许多来自中国的永久居民不想成为公民,主要是他们想回去养老,新政策不一定能鼓励他们入籍。

  她说:“新加坡生活水准高,人老退休后没有养老金,只靠公积金和储蓄生活,会有压力。其实,永久居民老后回国,对新加坡是一件好事,政府可节省老人医疗津贴上的开销。”

  对于政府正在明显区分公民和永久居民所获得的权益,胡霞珍表示可以理解。

  她说:“从意识形态的角度看,我当然不希望看到永久居民被当成是二等公民,因为我们也是社会的一分子,在这里住了很长一段时间。但是抛开自身利益,从宏观立场思考,我还是能接受政府的做法。政府不可能面面俱到,可能是考虑到社会迅速老龄化,而把部分资源从永久居民身上转到其他地方。”

  然而,胡霞珍也认为,区分公民和永久居民待遇不是长远之策。

  她说:“政府和新加坡人应该更包容永久居民,永久居民则应该更谅解对方,双方应该取得的是共识,而不是对立。”

永久居民政策改变影响生育决定

  
帕里差察认为为孩子提供最好的生活很重要。(龙国雄摄)  

  来自泰国的帕里差察(33岁,软件工程师)10年前来到新加坡,在5年前成为永久居民。一年半前,她与新加坡籍丈夫共结连理,转眼已到了生儿育女的人生阶段。

  帕里差察说:“到了我这个年纪,应该已有孩子。但是最近政府对永久居民的政策变化巨大,我想清楚了解政府的大方向是什么才生孩子。因为有孩子不仅仅是生孩子,还关系到以后能给孩子什么样的生活。”

  帕里差察认为,降低永久居民的优惠和津贴,与新加坡国家人口战略是互相矛盾的。她说:“新加坡一方面希望吸引外国人才,增加替代人口,另一方面却增加各种限制。如果这里没有支持永久居民的良好配套,有谁愿意把孩子生在这里,然后从永久居民转为公民?”

  “我的丈夫是新加坡人,所以问题不大。但是那些两人都是永久居民的夫妇,就需要做更艰难的决定。”

  帕里差察也认为,政府许多区分公民和永久居民待遇的新措施令人感到迷惑。她说:“我想大部分在新加坡的泰国人对这些新措施一知半解,政府何不尝试通过泰国人协会传达这些信息,让我们知道还有人在关心我们。”

考虑把孩子带回泰国

  帕里差察的同乡吉娜(36岁,讲师)与新加坡籍丈夫育有两名分别是7岁和3岁的女儿,她已感觉到永久居民在新加坡养育孩子的不便。

  在吉娜泰北的家乡,孩子传统上都由祖父母照顾。丈夫的父母早已过世,所以只有吉娜自己的父母能胜任。但是,当局只批准了吉娜母亲的长期准证卡,拒绝了吉娜父亲的三次申请,让老夫妻人过半百了还要分居两地。

  吉娜无法理解为何政府对女佣敞开大门,却不让永久居民的父母一起来本地帮忙带小孩。她说:“国家希望有更多小孩,但没想到小孩需要人照顾。比起让女佣照顾孩子,我当然更信任自己的父母。”她希望两名女儿在新加坡成长,但正在考虑把她们带回泰国,因为“毕竟那里有更多亲人能照顾她们。”

  吉娜也认为,新加坡应该把视野放得更宽更广,敞开胸怀。她说:“我看到很多嫁给新加坡人的泰国母亲,怕孩子跟不上新加坡主流,而不让他们讲泰文。”

  “我觉得那很可惜,混血孩子拥有的双文化是他们的优势,所以绝不应忘记自己其中的一条根。如果能好好培养孩子,将来这条外国根将能为新加坡作出贡献。”

《联合早报》
(编辑:唐羡珠)


写的不错,可惜我家定的早报,5天没送了,打了6次投诉电话了!气人!


如果有ipad,家里还有无线网络,免费看。还很及时!


不想留下的提前打算,想留下的多做贡献。


分析合理
道理大家都懂,


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